Manjaro安裝Fcitx5輸入法

先刪除fcitx4軟體包:

sudo pacman -Rs $(pacman -Qsq fcitx)

Fcitx5 安裝:

複製粘貼命令:
sudo pacman -S fcitx5 
sudo pacman -S fcitx5-configtool  
sudo pacman -S fcitx5-qt
sudo pacman -S fcitx5-gtk
sudo pacman -S fcitx5-chinese-addons
sudo pacman -S fcitx5-material-color
sudo pacman -S kcm-fcitx5
sudo pacman -S fcitx5-lua
  • fcitx5: 輸入法基礎框架主程序
  • fcitx5-configtool(kcm-fcitx5):輸入法配置程序(KDE桌面環境的支持)
  • fcitx5-qt: QT5程序的支持
  • fcitx5-gtk: GTK程序的支持
  • fcitx5-chinese-addons: 簡體中文輸入的支持,雲拼音
  • fcitx5-material-color:一款使用 Material Design 配色的 fcitx5 皮膚,旨在模仿 Windows 10 自帶輸入法的 UI

Nano(文件管理器)安裝:

sudo pacman -S nano

使用方法:
保存——Ctrl + O 
退出——Ctrl + X 
確定——Enter 
接下來用得到;

修改環境變數(調用Fctix5輸入法):

sudo nano /etc/environment

複製粘貼代碼:
GTK_IM_MODULE=fcitx
QT_IM_MODULE=fcitx
XMODIFIERS=@im=fcitx

按照上面講的方法進行保存,確定,退出;

重啟:
reboot

假裝努力與內驅力

我相信在我們上學期間的時候,每次的放假都會心裡去給自己安排好上午幾點要複習什麼,下午幾點要做什麼練習題,所以我們每次放假回家的時候,總會把書包裝的滿滿的,但其實我們假期期間卻未曾打開過。這時你的心裡是不開心的,你覺得你總有一些事情沒有完成,心裡總有一點悔意和遺憾;又或者是放學回到家,在趕緊的寫完作業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又或者是當發覺的有家長走進卧室的時候,趕緊將小說收起;亦或是上班時間,要時刻關注著老闆、領導,讓自己去假裝很忙。

這種只是按照自己以為的方式去做,以為自己很努力,每天都很累,其實只是為了讓自己心安,只是說服自己真的努力了的一種理由吧。繁花盛開時是悄無聲息的,微風吹過時是讓人無法察覺的。真正努力的人無需去證明什麼,假裝姿態的人才會逐漸露出馬腳。

不要假裝努力,結果不會陪你演戲。無效努力與假裝勤奮,只會讓你身心疲憊;你不優秀,可能是因為你在「假裝努力」。那麼如何分辨自己是否假裝努力呢?其表現我認為有四種:

一、花費大量時間去做同一件事。對於一件小的事情,自己付出的時間和精力很多,無疑是本末倒置;而對於一件大的事情,首先就要宏觀去把控好事情發展的形勢和方向,進而付諸努力。

二、效率極低。這是努力方式不對的表現,要掌握好事情的精髓以及如何解決的最好方式,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精神不集中。現在移動設備的流行,讓我們何時何地總是會受到它們的干擾,假如我們在工作期間,消息提醒一聲,是否會不自覺的去看手機的消息。我們要給自己一個時間段,這個時間就是要完成什麼樣的事情,完成之後再去做其他。要集中精神,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只做事,不思考。現在的人們做事情,可能都只是在在追求結果,雖然這樣的心理也是正確的,但是對於過程我們也要注意,我們真正的學習是在過程中,我們要去思考,做一個智者,而不是愚者,學會善於思考。

想讓一個人擁有持續的力量,需要內驅力,內驅力是力量的源泉。內驅動會讓我們更容易成事,會讓我們永遠打敗困難。

稻盛和夫曾經在《活法》一書中把人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可燃型」,點火就著;第二種是「不燃型」,點火也著不了;第三種是「自燃型」,不用點火,自己就能燃燒。而「自燃型」人就是那些不需要外界的督促,憑藉著內驅力就能熊熊燃燒熱情的學霸們。他們不需要別人賦予他們意義,不需要從別處獲得動力,他們自己就能給自己提供燃料。因此,他們總是更容易成事,離成功更近。

有的人永遠都在戰勝困難,因為他們永遠在克服缺點、尋找辦法;有的人永遠在被困難戰勝,因為他們永遠在找借口、想退路、怨天尤人。外不能勝人,內不能克己,這樣的人能有多大出息?強大的自我驅動力,能夠帶我們戰勝一切孤獨、懶惰、拖延、矯情,哪怕天塌下來,不殺出一條血路來誓不罷休。

如何提升內驅力?

形成內驅力的行動力量是需要價值意義和行動意義兩個層面的支持的。如何讓這這兩個意義層面發揮作用,是提升內驅力的關鍵。

首先,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意義。所謂價值意義指的是自己在某一方面的身份/角色的期待。比如,我想成為一名專業的員工,或成為一個受員工歡迎的領導,這是我對職業角色的期待;我想成為一名通情達理、對生活充滿熱情的人,這是我對自己的這個社會角色的期待。有了這個期待,能讓我們對未來的定位有一個清晰的畫像,這是我們形成內驅力的初衷和出發點。

其次,找到屬於自己的行動意義。所謂行動意義指得是針對自己的價值意義,當下要完成的目標期待。比如,作為一名合格的員工,我要努力學習專業知識;作為一名受員工歡迎的領導,要多與員工多交流。有了這個期待,能讓我們知道朝著哪個方向努力,能夠有一個靶子供我們瞄準,不會偏離方位。當我們找到了某一個方面的意義所在,我們才能有為之堅持的目標。所以,當我們需要在某個方面有所行動,建議先嘗試找到自己的意義層面。

說文解字——法

​祖先在創構「法」字上,其淵源頗具智慧和神話色彩。

「法」字古金文為「灋」,「灋」念「fǎ」。《字源》(約齋著,上海書店1986年版)用溯源法解釋了古人構造「灋fǎ」字的良苦用心和豐富的想像力。「灋,這字從廌去,以代表判斷曲直的法律;又從水,是比喻其公平如水,省廌寫作法」。

《說文解字》釋為「灋,解廌獸也,似牛,一角,古者決訟,令觸不直者」。在東漢文字學家許慎先生看來,「灋」字的造字構意,源出一個歷史傳說:春秋戰國時期,齊莊公有個叫壬里國的臣子,與另一位叫中里繳的臣子打了三年官司。因為案情難以判斷,齊莊公就讓「廌」,即神獸獬豸,來聽他二人自讀訴狀。結果壬里國的訴狀讀完,獬豸沒有什麼表示,而中里繳的訴狀還沒有讀到一半,獬豸就用角頂翻了他。於是,齊莊公判決壬里國勝訴。

這種以角觸斷罪的方法,被古人用「會意」的方法放進了「灋」字的構形之中。可見,這個「灋」字造得很有深意,一是公平裁判、明斷曲直,乃是我國古代先哲賦予「灋」字的基本涵義;二是「灋 」或許代表了人民心底的嚮往:「灋」應該對任何人公平如水,如遇不平,就應該堅決除去。

後來,出於便於書寫和記憶的需要,「廌」字從「灋」中被隱去,簡化為「法」,然而它所象徵的中國法律傳統文化並沒有隨之消失。灋在我國古代法制監督史上仍有著非凡的涵義。由於灋是「法」的化身這一特性,從先秦到明清,「灋」形象被當成監察、審計和司法官員廉明正直、執法公正的象徵,在各種場合被經常使用並作為監察御史和司法官員等的重要標誌。

春秋戰國時,楚王仿照灋的形象製成衣冠。秦朝時正式賜給御史作為飾志,後遂稱「灋冠」。據古文獻記載:「侍御史冠灋冠」(《秦會要訂補》卷十四)。「法冠,一名灋冠,鐵為柱,其上施珠兩枚,為灋角形。法官服之。」(《隋書·禮儀志·七》)。漢朝時,廷尉、御吏等都帶灋冠。南北朝時期的文學家庾信《正旦上司憲府》詩中就有「蒼鷹下獄吏,灋飾刑官」的句子。唐朝著名邊塞詩人岑參在《送韋侍御先歸京》詩中有「聞欲朝龍闕,應須拂豸冠」的描述。

所以從古到今,違法(違反憲法)的事不要做,做了一定會受到應有的懲罰,法網恢恢,疏而不漏!

轉自:https://www.jianshu.com/p/2dcbcedbb6e7

八正道的修行方法

八正道,佛教名詞,亦稱八支正道、八支聖道或八聖道。意謂達到佛教最高理想境地(涅槃)的八種方法和途徑。

一、正見。

正見是對事的如實知見,出世間的正見唯有在見道者最為清凈;對宇宙人生生死,智所證知,直窺實相。

二、正思維。

正思維是指在沒有貪、嗔等煩惱情況下,依正見觀察、思維,如理地作出決定,故又稱為正欲或正志。由正思維才能做出正確之身、口、意業的行為。(身業:身不履邪徑,不染惡習,不任傷生,即不殺、不盜、不淫,則身業清靜。口業:口不妄言、綺語、兩舌、惡口,則口業清靜。意業:不貪、不嗔、不痴,則意業清靜。)

三、正語。

正語即戒止口之四惡業:1、 不妄語欺騙;2、不兩舌,搬弄是非或發表引起兩者間之憎恨、敵意及不和之言論;3、不粗惡口罵人或苛刻、酷毒之諷刺等;4、不作無意義及無利益之空談或花言巧語——綺語。不講這四種話語就是正語,我們應該講合理、真誠以及和藹可親的話。

四、正業。

正業不是正當的職業,而是正當的行為,即戒殺生、邪淫、偷盜等,行為善良,不侵害一切眾生就是正業。於修道時,在行、住、坐、卧中正念而住。

五、正命。

正命是指以合法不損害他人的謀生方式來維持生命,乃至不販賣眾生、軍火、殺生器具、醇酒、毒品或嫖賭等。若是出家眾(出家人),則如法求衣服、飲食、坐卧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

六、正勤(正精進)。

正精進是指精進努力離惡向善,即精進修道。這裡的正精進專指修禪定而言。正勤有四,所謂四正勤既是:1、未生善令生;2、已生善令住;3、未生惡令不生;4、已生惡令滅。

七、正念。

以世間法來說,不生邪惡之心念,稱為正念,反之則是邪念。以修行來說既是憶念正法,如菩薩道等等修行方法為正念。這個八正道中的正念偏重於定學,既是你所修的法或境,要保持它,稱為正念;如果沒辦法保持它,既是失去正念。

八、正定。

正定指心一境性,不向外馳散。禪定時的用心不外兩種情況:1、止(三摩地)。即入定,心一境性,並非不起念,而是心念保持在單一之定境中;2、觀(毗婆舍那)。於定中起智慧,用佛法觀察實相。修「止」能暫伏煩惱,但不能除去煩惱;修「觀」則能除去所對治的煩惱。

轉自:

https://baike.baidu.com/item/八正道/196662

https://baike.baidu.com/item/三業/2999608

同樣的方案,不同的人做……

今天晚上夜班,本打算好好休息一下的,但是夢魘不斷。夢中,我因為生氣打了老婆一把掌……至於是自然的夢還是人造的夢,我還是能分辨得清楚的。

先不要說你們這種挑拔離間的方案能不能成功,就算你們把我們家拆得四分五裂了,然後呢?你們就能得救了嗎?做夢吧!你們只會在夢中得救。

下午的這個夢過後,我之後只會更加地對我老婆好!你們的挑撥離間也不會得逞。真心換真心,你們這種卑劣的缺德行為只會讓人更加地讓人看不起。

我曾經鄭重地不止一次地提出過我的解決方案,你們卻覺得有詐,非要通過夢境的方式來探查我的真實意圖。我想問:「你們探查到了嗎?最後有什麼結論嗎?」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

枉士無正友,曲上無直下。我現在再次鄭重地告訴你們:就算你們知道了所有的解決方案和改革路線,但是不同的人來操作這個方案,最終會有不同的結果。以你們那種德性來操作這種重大幹系的事情,還是挺讓人擔憂的。不輕舉妄動還好,妄動的話,這十有八九會成會為你們的又一道催命符。

但是你們現在又太需要一件成功的大事件來解決自己的困境了。唉!早知現在,何必當初呢?如此重大幹系的事情,難道你們就打算像偷美國高科技一樣通過腦控的方式偷到嗎?

明人不做暗事,我跟你們提方案,可不是救你們。再說了,就算我想救你們,也不是想救就能救的,獲罪於天,無所禱之!你們看一看,聽一聽,把我從夢中驚醒的那一刻開始,外面傳來隆隆的雷聲,並開始下暴雨了。老天都覺得你們有罪!

以後也不要說誰救誰,各做各的事,自作自受,自求多福!像你們這種卑鄙的行為,沒幾個人看得起。雖然易經里說:「雷雨作,解;君子以赦過宥罪。」但是我赦了又怎麼樣?就能改變你們的命運嗎?我看不會!

還是我之前所說的,要修道,多積德,多做好事,這樣才能改變你們的運命。蠅營狗苟的,永遠活在煎熬之中。

20230504下午,夢醒後爬起來寫這篇文章,外面雷聲陣陣,大雨傾盆。雷雨作,解;君子以赦過宥罪。

黃石公-下略

夫能扶天下之危者,則(佔有,佔據)天下之安;能除天下之憂者,則享天下之樂;能救天下之禍者,則獲天下之福。故澤及於民,則賢人歸之;澤及昆蟲,則聖人歸之。賢人所歸,則其國強;聖人所歸,則(指上下和東西南北,泛指天下)(和諧、融洽)(統一、齊一)(招來)賢以德,(招引)聖以道。賢去,則國微;聖去,則國(分離)。微者,危之階;乖者,亡之徵。

能夠匡扶天下危亡的人,則能佔有天下的安寧;能夠祛除天下憂患的人,則能享有天下的快樂;能拯救天下災禍的人,則能獲得天下的福祉。所以能遍施恩澤於廣大人民,則賢人就會歸附他;能遍施恩澤於昆蟲萬物,則聖人就會歸附他。賢人一旦前來歸附,則國家就會強盛;聖人一旦前來歸附,則天下就會和諧統一。招引賢人依靠施行德政,招引聖人憑藉躬行正道。賢人離去,國家就會衰微;聖人離去,國家就會分離。衰微,是走向危險的階段;分離,是陷於滅亡的徵兆。

賢人之政,(停止對抗,向對方屈服、歸順)人以體;聖人之政,降人以心。體降可以圖始,心降可以保終。降體以禮,降心以樂。所謂樂者,非金石絲竹也;謂人樂其家,謂人樂其族,謂人樂其業,謂人樂其都邑(城市),謂人樂其政令,謂人樂其道德。如此君人者,乃作樂以節之,使不失其和。故有德之君,以樂樂人;無德之君,以樂樂身。樂人者,久而長;樂身者,不久而亡。

賢人的政治,是使人在行動上做到歸順;聖人的政治,是使人從思想處做到歸順。使人在行動上歸順,可以謀劃開創事業;使人從思想處做到歸順,可以確保善終。使人在行動上歸順依靠的是禮,使人從思想處順從依靠的是樂。所謂樂,並非是指金、石、絲、竹這一類樂器,而是指人們喜愛他們的家庭,是指人們喜愛他們的宗族,是指人們喜愛他們的職業,是指人們喜愛他們的城市,是指人們擁護他們的政令,是指人們樂於他們的道德。如此為人君者,能通過創造快樂來節制人,使人們不喪失和諧的關係。所以有道德的君主,總是用樂人的方式來使人們快樂;沒有道德的君主,總是用取樂的方式來使自己快樂。使人們快樂的,國家長治久安;使自己快樂的,國家不久就會滅亡。

釋近謀遠者,勞而無功;釋遠謀近者,佚而有終。(通「逸」,安逸)政多忠臣,勞政多怨民。故曰:務廣地者荒,務廣德者強。能(通「囿」,拘束、局限)其有者安,貪人之有者殘。殘滅之政,累世受患;造作過制,雖成必敗。

舍近圖遠的人,必定勞而無功;舍遠圖近的人,必定安逸而有善終。安逸的政治會生出眾多忠臣,繁苛的政治會生出許多怨民。所以說:追求向外擴張領土的,內政必然荒廢;致力於廣施恩德的,國勢就會強盛。能滿足自己所當擁有的會平安無事,貪圖他人所擁有的會受到殘害。殘害毀滅的政治,世世代代都會遭受禍患。所作所為超過了限制,即便暫時成功,最終必將會失敗。

( 通「赦」,免罪或免罰;釋放)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順;逆者亂之招,順者治之要。

赦免自己而去教訓他人的(人)會逆反;先端正自己再去教化他人的(人)會順服。他人逆反是招致禍亂的根源,他人順服是治理國家的關鍵。

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道者,人之所蹈;德者,人之所得;仁者,人之所親;義者,人之所宜;禮者,人之所(通「履」,個人的行為操守),不可無一焉。故夙興夜寐,禮之制也;討賊報仇,義之決也;惻隱之心,仁之發也;得己得人,德之路也;使人均平,不失其所,道之化也。

道、德、仁、義、禮,五者是一個整體。道,即人們有所遵循(自然規律);德,即人們有所獲得(有德者得之);仁,即人們有所親密;義,即人們有所合宜;禮,即人們有所踐行,這五者缺一不可。所以人們早起晚睡,這是受禮的約束;討賊報仇,這是出於正義的決斷;同情憐憫之心,是發自於仁的本性;使自己和他人的合理欲求都獲得滿足,這是德政的途徑;使人均齊平等,各得其所,這是大道的教化。

出君下臣名曰命,施之竹帛名曰令,奉而行之名曰政。夫命失,則令不行;令不行,則政不正;政不正,則道不通;道不通,則邪臣勝;邪臣勝,則主威傷。

自君主下達給臣下的指示叫作「命」,把它書寫在竹帛上叫作「令」,遵照命令執行叫作「政」。這「命」如果有失當,則「令」無法推行;「令」不能推行,則「政」不能匡正;「政」不能匡正,則治國之「道」行不通;治國之「道」行不通,則姦邪之臣就會佔據上風;姦邪之臣佔據上風,則君主的威勢必會受到損傷。

千里迎賢,其路遠;致不肖,其路近。是以明王舍近而取遠,故能全功;尚人,(能夠)下儘力。

千里之外去迎聘賢人,路途十分遙遠;招引姦邪之徒,路途卻很近便。所以英明的君王舍近而取遠,因而能保全功業;尊尚賢人,能夠使屬下儘力。

廢一善,則眾善衰;賞一惡,則眾惡歸。善者得其祐,惡者受其誅,則國安而眾善至。

廢棄一個善人,則眾多善人會悲觀喪氣;獎賞一個惡人,則眾多惡人會紛至沓來。善人善事得到保護,惡人惡事受到懲治,則國家就會安定,且大量的善人善事便會湧現。

眾疑無定國,眾惑無治民。疑定惑還,國乃可安。

眾人心存疑慮就不會有政治安定的國家,眾人感到困惑就不會有奉公守法的人民。疑慮被平定、困惑被澄清,國家才可以安寧。

一令逆,則百令失;一惡施,則百惡結。故善施於順民,惡加於凶民,則令行而無怨。使怨治怨,是謂逆天;使仇治仇,其禍不救。治民使平,致平以清,則民得其所而天下寧。

一項政令違背常理,則其他政令就會難以收效;一樁惡政得到推行,則其他惡事就會隨之聯結。所以善政施加於順從的人民,惡政施加於兇惡的人民,則政令便能順利推行且人民也不會有什麼怨言。用人民怨恨的辦法去治理懷有怨恨的人民,是為悖天逆理;用人民仇恨的辦法去治理懷有仇恨的人民,所招致的災禍將無法挽救。治理人民要使制度公平,實現制度公平要依靠政治清明,則人民就能各得其所從而天下太平安寧。

犯上者尊,貪鄙者富,雖有聖王,不能致其治。犯上者誅,貪鄙者拘,則化行而眾惡消。清白(主要指品行端正無污點及廉潔等)之士,不可以爵祿得;節義之士,不可以威刑脅。故明君求賢,必觀其所以而致焉。致清白之士,修其禮;致節義之士,修其道。而後士可致,而名可保。

犯上作亂的人尊貴,貪婪卑鄙的人富足,即使有聖明的君王,也不能把國家治理好。犯上作亂的人受到誅戮,貪婪卑鄙的人受到拘禁,則教化才可以得到推行且眾多惡人惡事才會消失。廉潔無污的人,不可依靠爵祿加以收買;有節操道義的人,不可依靠威刑加以脅迫。所以英明的君主徵求賢人,一定要觀察他們的志向旨趣而加以羅致。羅致廉潔無污的人,要修其禮;羅致有節操道義的人,要修其道。然後賢士可以羅致,而且君主的英名可以得到保全。

夫聖人君子,明盛衰之源,通成敗之端,(知道,知悉,察知)治亂之機,知去就之(時期)。雖窮不處亡國之位,雖貧不食亂邦之祿。潛名抱道者,時至而動,則極人臣之位;德合於己,則建殊絕之功,故其道高而名揚於後世。

這聖人君子,能明察盛衰興亡的根源,通達成敗得失的發端,知悉治亂安危的關鍵,了解進退去就的時機。雖然困窮也不做行將滅亡之國的官吏,雖然貧寒也不食混亂之邦的俸祿。隱名埋姓、胸懷興邦治國之道的人,待時機成熟而有所行動,則能位極人臣;遇到品德與自己相合的君主,則能建立殊絕的功勛,所以他們的道行高明而得以名揚後世。

聖王之用兵,非樂之也,將以誅暴討亂也。夫以義誅不義,若決江河而(澆灌)(小火、火把)火,臨不測而擠欲墮,其克必矣。所以優遊(意思是生活得十分閑適)恬淡(指人的性格恬靜;恬靜淡泊)而不進者,(慎重、謹慎)傷人物也。夫兵者,不祥之器,天道惡之;不得已而用之,是天道也。夫人之在道,若魚之在水;得水而生,失水而死,故君子者常畏懼而不敢失道。

聖明的君王興兵打仗,並不是愛好它,而是用它來誅伐殘暴、平息叛亂。這以正義誅討非正義,就好比決江河之水去澆滅微弱的火光,靠近無底深淵去推擠一個搖搖欲墜的人,其贏得勝利乃是必然的。所以清閑安適、恬靜淡泊而不進擊的君王,是慎重以免損傷生命和財物。這用兵打仗,是不吉祥的器能(器量和才能),天道是厭惡的;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才用兵,這是天道。這人處於大道的衍化之中,就如同魚兒生活在水中;遇到水而生,離開水而死,所以君子要時時心存敬畏而不敢失道。

豪傑(倚仗權勢橫行一方的人)秉職,國威乃弱;殺生在豪傑,國勢乃竭;豪傑低首,國乃可久;殺生在君,國乃可安。四民用虛,國乃無儲;四民用足,國乃安樂。

倚仗權勢橫行一方的人掌握職權,國家的威望於是日漸削弱;生殺大權操縱在倚仗權勢橫行一方的人手中,國家的勢力於是日漸衰竭。(這些)倚仗權勢橫行一方的人俯首聽命,國家於是可以長治久安;生殺大權由國君掌握,國家於是可以保持安寧。士農工商日用匱乏,國家於是沒有儲備;士農工商日用富足,國家於是安寧快樂。

賢臣內,則邪臣外;邪臣內,則賢臣斃。內外失宜,禍亂傳世。

賢臣在朝廷內,則姦邪之臣就會被疏遠在外;姦邪之臣在朝廷內,則賢臣就會被置於死地。內外失宜,禍亂就會無止境地蔓延。

大臣(類似;好像)主,眾奸集聚;臣當君尊,上下乃昏;君當臣處,上下失序。

權臣好似人主一般,眾奸就會藉機聚集;臣僚被當成人君那樣受到尊崇,上上下下便會昏昧不明;人君被當成臣僚那樣處置,上上下下就會失去秩序。

傷賢者,殃及三世;蔽賢者,身受其害;嫉賢者,其名不全;進賢者,福流子孫。故君子急於進賢,而美名彰焉。

傷害賢人的,禍殃會延及子孫三代;障蔽賢人的,自身會受到損害;嫉妒賢人的,其名聲便不能保全;舉薦賢人的,福祉流布子孫後代。因此君子都熱心於舉薦賢人,而得以美名顯揚於世。

利一害百,民去城郭;利一害萬,國乃思散。去一利百,人乃慕澤;去一利萬,政乃不亂。

使一人獲利而使百人遭害,人民就會離開城郭;使一人得利而使萬人受害,國家就會人心思散。除掉一人而讓百人得利,人們就會思慕他的恩澤;除掉一人而讓萬人得利,政治就不會發生動亂。

展望明天,大家會更好!

清晨的時候,我做了一個夢,夢到我被追捕。我逃呀逃,但哪裡逃得過高科技!最後被國安(中國國家安全部)的人追上,並客氣地在脖子上掛了一把鎖。我問他們自己犯了什麼罪?對方說:「誰叫你有什麼說什麼的!」我頓時蒙了……

先不說這是他們人為給我造的夢還是自然的上天託夢,這對我都是一個警告。匹夫無罪,懷壁有罪,看來我是懷壁有罪。

信息不對稱,就有信息不對稱的博弈方式。既然他們敢明民(就是老子說的使民眾思想和行為透明化),那我只能化被動為主動,將自己的推論告知身邊的人,讓他們提高警惕注意防範,這不是一個很正常的反應嗎?如果是單獨某一個人知道了他們犯下的這麼多惡行,那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他們必定除之而後快。幸虧我的思想被他們透明化了,現在有成千上萬的人直接聯了我的大腦,我知道的,他們馬上就都知道。不知何時,我已經成了一個棘手的人物,除也不是,不除也不是,只能客客氣氣地予以警告。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是,他們停止作惡,積極做好事,然後大家也都知道了他們在行善做好事,這不更好嗎?

上面說的是以攻為守,下面再說以守為攻。

以守為攻,就是自己要堅持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利用聯腦的優勢和契機,化不利為有利,積極地影響他們並帶他們走正路。釋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順。先是自己要知行合一,為眾人做好榜樣,然後積極地對大家施加正面的影響。展望未來,自己能有機會帶著一幫惡人做好事,使自己和大家都都能受益,想想都挺激動。

夢醒時分,剛好是凌晨5:32。展望明天,大家會更好!

平凡,才是人生唯一的答案

一次,梁曉聲與一位國外的朋友交談,她問梁曉聲:「近年到中國,一次更加比一次地感覺到,你們中國人心裡好像都暗怕著什麼,那是什麼?」

梁曉聲說:「也許大家都在怕著一種平凡的東西。」

她追問:「究竟是什麼?」

「就是平凡之人的人生本身。」

她驚訝地說:「太不可理解了,我們國家大多數人都挺願意做平凡人,過平凡的日子,走完平凡的一生的。你們中國人真的認為平凡不好到應該與可怕的東西歸在一起嗎?」

是啊,我們從小就渴望,或者被期望擁有不平凡的人生。而所謂的不平凡,差不多總是歸結為以下幾點:住著什麼樣的房子,開著什麼樣的車子,擁有多少財產,在社會上有著怎樣的名聲和地位……所以梁漱溟說,這個時代最大的騙局,就是把慾望當志氣。

其實,終其一生,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只是歸於平凡,不平凡永遠是極少數。

在這個平凡的世界,我們最需要的不是極少數英雄,而是大多數甘於平凡,卻不甘於平凡的潰敗,看清生活的真相,依然熱愛生活的人

接受自己的平凡

周國平將人生分為三個境界,第一境界是平凡,其次是超凡脫俗,最高境界是返璞歸真的平凡

真正活明白的人,是接受自己的平凡,與自己握手言和。接受並不是妥協,而是認清了:平凡人有平凡人的偉大,不必刻意追求他人眼中的不凡

人到中年,高曉松最大的醒悟就是接受平凡,享受平凡,他說:

「原來覺得在平凡生活中過不過來,一定要激蕩。現在是從平凡的生活里發現幸福,和老婆孩子一起就是平凡的幸福,不是非得流浪、去遠方。」

高曉松教育女兒的態度也非常洒脫,不期望女兒有多成功,只願她一生溫暖純良:

「其實沒幾個孩子長大真成功了,而且成功是命,無法教育。所以最實用的教育是:讓孩子懂得如何在不成功的人生隨遇而安,無論遭遇怎樣的悲催,都能平靜淡然,心安理得地混過漫長的歲月而不怨天尤人。」

我們都是芸芸眾生中平凡的一個,接受自己的平凡,從平凡的生活里發現瑣細的美好,不執迷於「已失去」和「未得到」,活出自我和希望,就是我們的不平凡。

甘於平凡,卻不甘平凡的腐爛

趙雷有一首歌《阿刁》,寫了一個頑強的女孩,縱然歷經千般磨難,依然堅守自己的初心,不被現實磨平稜角,甘於平凡,卻不甘於平凡的腐爛。

你我又何嘗不是如此?一邊被殘酷的現實打擊,一邊負重前行,接受自己的平凡,但拒絕平庸,認真過好每一天,努力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依然記得《傳承者》節目中,幾十個來自山西稷山的農村孩子,表演了一出傳承千年的高台花鼓。孩子們齊整的動作和鏗鏘有力的鼓點贏得滿場掌聲,節目中的青年評論員卻質疑:沒有創新,每張臉看起來都一樣,沒有個人英雄……

一向溫和的陳道明坐不住了:「每一張臉怎麼會是一樣的呢?是你沒看見他們每一張臉的樣子。世界上沒這麼多主角,大部分人一輩子可能要甘於寂寞,甘於平凡,但是,不要打擊他們的努力。」

陳道明成名前跑了七年龍套,一句台詞沒有。而絕大多數人,可能努力了一輩子,也只是默默無聞的小人物。

但是,即使平凡,我們卻從不甘於平凡的腐爛,依然堅持做自己想做的事,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面對非議和磨難,希望你如《無問西東》里所說:「願你在被打擊時,記起你的珍貴,抵抗惡意 ;願你在迷茫時,堅信你的珍貴 ,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平凡,才是人生唯一的答案

周國平說:「人世間的一切不平凡,最後都要回歸平凡,都要用平凡生活來衡量其價值。偉大、精彩、成功都不算什麼,只有把平凡生活真正過好,人生才是圓滿。

不平凡的葛優把「蔫兒縮」的小人物演得入木三分,生活中也樂於像小人物一樣活著,賺錢的商演代言都不接,沒事就在家裡陪妻子,總和妻子搶著洗衣服、做飯、拖地板。

他說:「不管是誰,千萬別太拿自己當回事兒,現在也沒什麼大的理想,就順其自然,過日子唄。做一個普通人,沒什麼不好。」

是啊,無論多麼不平凡的生命,最終都要歸於平凡的柴米油鹽;無論生命中有多少波瀾壯闊,我們最迷戀的,始終是包裹在煙火人事里,平凡瑣碎的溫暖和感動。

正如朴樹的《平凡之路》,「我曾經跨過山和大海,也穿過人山人海,我曾經擁有著的一切,轉眼都飄散如煙,我曾經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見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懂得「平凡才是人生唯一的答案」,就這麼踏實而簡單地活著,這樣的我們才能一直「向前走,就這麼走」。

接受平凡,走向平凡,是我們的歸宿,早晚而已。

沈從文的《邊城》里有句「慢慢吃,慢慢喝,月白風清好過河」,平凡的人生,也有月白風清,山河浩蕩。

轉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34028524

黃石公-中略

夫三皇無言而化流四海,故天下無所歸功。帝者,(相承;繼承)(仿效,效法)地,有(學說;主張)(令,發號也),而天下太平;君臣讓功,四海化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故使臣不待禮賞,有功(美,甘也)而無害。王者,(限定,約束,管束)人以道,降心服志,設矩備衰,四海會同,王職不廢,雖有甲兵之備,而無斗戰之患;君無疑於臣,臣無疑於主,國定主安,臣(可、能夠)義退,亦能美而無害。霸者,制士以權,結士以信,使士以賞;信衰則士疏,賞虧則士不用命。

三皇(指天皇、地皇、人皇)默默無言,但其教化卻流佈於四海,所以天下的人不知道應把教化天下的功勞歸屬給何人。為帝者順承天、效法地,有主張有號令,能夠使天下太平;君臣互相推讓功勞,四海之內教化大行,百姓不知其所以這樣的緣由;所以役使臣僚不必依靠禮法和賞賜,有功者美好處世而不為害。為王者,以道德約束人們,降服思想和意志,制定各種法規以防備世道衰敗,天下諸侯定時前來朝覲天子,王廷(朝廷)的職責不虛廢,雖然擁有軍備,卻沒有戰爭的憂患;君主對臣僚沒有疑心,臣僚對君主也沒有疑心;國家穩定,君主安寧,臣僚能夠適時退休頤養天年,也能美好處世而不為害。為霸者,利用權術駕馭士人,以誠信結交士人,靠獎賞驅使士人。誠信降低,士人就會疏遠;獎賞少了,士人就不肯效命。

《軍勢》曰:「出軍行師,將在自專;進退(指國內或朝廷內)御,則功難成。」

《軍勢》說:「出兵打仗,將帥貴在擁有專斷獨行的權力;如果進退都受朝廷內的掣肘牽制,則難以取得成功。」

《軍勢》曰:「使智、使勇、使貪、使愚。智者樂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貪者(希求,謀求)趨其利,愚者不顧其死;因其至情而用之,此軍之微權也。」

《軍勢》說:「使用有智謀的人,使用勇敢的人,使用貪婪的人,使用愚笨的人(其方法各有不同)。有智謀的人樂於建功立業,勇敢的人喜歡推行自己的志向,貪婪的人熱衷於追求利祿,愚笨的人不顧惜自己的性命。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而分別加以利用,這是治軍用人方面高深莫測的權術。」

《軍勢》曰:「無使辯士談說敵美,為其惑眾;無使仁者主財,為其多施而附於下。」

《軍勢》說:「不要讓能言善辯的人談論敵人的優勢,因為他會蠱惑眾人;不要讓宅心仁厚的人主管財物,因為他會濫施財物以迎合下屬。」

《軍勢》曰:「禁巫祝(古代稱事鬼神者為巫,祭主讚詞者為祝;後連用以指掌占卜祭祀的人),不得為吏士卜問軍之吉凶。」

《軍勢》說:「軍中要禁絕巫祝,不得為官兵卜問軍隊的吉凶。」

《軍勢》曰:「使義士不以財。」故義者不為不仁者死,智者不為暗主謀。

《軍勢》說:「使用俠義之士不能依靠錢財。」因此俠義之士不會為不仁義的人去效死,智謀之士不會為昏聵的君主出謀劃策。

主不可以無德,無德則臣叛;不可以無威,無威則失權。臣不可以無德,無德則無以事君;不可以無威,無威則國弱,威多則身蹶。

君主不能沒有道德,沒有道德臣屬就會背叛;不可以沒有威勢,沒有威勢就會喪失權力。臣僚不能沒有道德,沒有道德就無法侍奉和輔佐君主;不可以沒有威勢,沒有威勢則國家會遭到削弱,威勢過多則會讓自己栽跟頭。

故聖王御世,觀盛衰,度得失,而為之制;故諸侯二師,方伯(殷周時代一方諸侯之長)三師,天子六師。世亂,則叛逆生;王澤竭,則盟誓相誅伐。德同勢敵,無以相傾,乃攬英雄之心,與眾同好惡,然後(施加;強加)之以權變(靈活應付隨時變化的情況)。故非計策無以決嫌定疑;非譎奇無以破奸息寇;非陰謀(暗中策劃)無以成功。

因此聖王統御天下,觀察世道的盛衰,衡量政治的得失,從而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措施。所以諸侯擁有二師,方伯擁有三師,天子擁有六師。天下動亂之際,則會產生叛逆;君王的恩澤枯竭,則原本山盟海誓的諸侯會互相攻伐。如果兩個諸侯之間的道德優劣相同、實力勢均力敵,他們就沒有辦法互相傾軋,於是收攬英雄豪傑之心,與眾人同好共惡,然後對他們施加以權變。所以不經過運籌策劃,就沒有辦法裁決疑惑和平定疑難;不採取詭詐奇譎的手段,就沒有辦法打擊奸人消滅敵寇;不暗中策劃,就沒有辦法取得成功。

聖人體天,賢者(仿效;模仿)地,智者師古,是故《三略》為衰世作。《上略》設禮賞,別奸雄,(標舉、標示)成敗;《中略》(分別、區分)德行,(詳究,考察)權變;《下略》陳道德,察安危,明賊賢之咎。故人主深曉《上略》,則能任賢擒敵;深曉《中略》,則能御將統眾;深曉《下略》,則能明盛衰之源,(知道,知悉)治國之(事物的頭緒、開端)。人臣深曉《中略》,則能全功保身。

聖人體察天之道,賢人效法地之理,智者以古人為師,因此《三略》一書是專門為衰亂的時代而作的。《上略》設置禮法和賞賜、辨識奸雄、標舉成敗的道理。《中略》區分德行,詳究權變。《下略》述說道德,體察安危,揭示迫害賢德的災禍。因此做人主的深曉《上略》,則能夠任用賢人,擒獲敵人;深曉《中略》,則能夠駕馭將帥,統轄士眾;深曉《下略》,則能夠明察盛衰興亡的根源,知悉治理國家的頭緒。做臣子的深曉《中略》,則能夠成就功業、保護自身。

夫高鳥死,良弓藏;敵國滅,謀臣亡。亡者,非喪其身也,謂奪其威,廢其權也。封之於朝,極人臣之位,以顯其功;中州善國,以富其家;美色珍玩,以(古同「悅」)其心。

這高飛的鳥兒死光了之後,好的弓箭就會被收藏起來;敵對的國家滅亡了之後,謀臣就會消亡。所謂消亡,並不是指消滅他的肉體,而是指剝奪其威勢,廢止其權力。在朝廷上對他進行封賞,讓他享受極尊貴的爵位,以此來彰顯他的功勞;賜予中原地區好的封國,以使他家業殷富;賞賜珍玩和美女,以使他心情快樂。

夫人眾一合而不可卒離,威權一與而不可卒移。還師罷軍,存亡之階。故弱之以位,奪之以國,是謂霸者之略。故霸者之作,其(通「倫」,道理)駁也。存社稷,羅英雄者,《中略》之勢也!故世主秘焉。

這眾人一經組合,便不可倉促解散;威權一經授予,便不可倉促變動。戰事結束將帥班師回朝,這是君主面臨生死存亡的階段。所以要通過賜封爵位的辦法來削弱將帥的實權,通過賜予封國的辦法來剝奪將帥的權柄,這就是稱霸者駕馭將帥的方略。因此為霸者的所作所為,其中的道理是駁雜難懂的。保全社稷,網羅天下英雄,就是《中略》中所闡述的對權勢的應用!因此世代君主都秘而不宣。

兩難之下該如何抉擇?

前幾天上夜班,我們主管消防的領導口授安排了個監督施工方正確進行消防施工的任務。到了晚上,卻發現施工方手上的圖紙和工作計劃與領導安排的不相符,而對方有工程部領導的方案確認簽字。這裡就有一個悖論,聽主管領導的,還是按照工程部領導的確認方案來?

一開始,我在其中猶疑不定,先是要求施工方按照主管領導的方案和計划進行,而另一方面又覺得這種活應該由工程部決定,而且又有工程部領導的簽字確認,而我們主管領導只是口授工作任務……如此猶豫不決中,導致施工進程受到了影響,搞了半個小時施工也沒有太多進展,還搞得施工方鬧埋怨。

這天晚上12點商場電影院正在放映《灌籃高手》,我又想到《洪範九疇》里說:「汝則有大疑,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及庶人,謀及卜筮。」我問自己的心,覺得還是應該按照自己的直覺來做:我們應該做一個輔助者,協助施工方順利完成工程,而不是干擾對方的工作。想到這裡,我也不再多堅持,在多方了解他們施工的計劃和方案後,積極協助他們做現場規劃,最後共同檢查施工效果。結果最後大家四個小時完成了計劃一晚上才做完的事。事後,我也沒向領導詳細彙報,發了幾個施工後的圖片了事,心裡忐忑了幾天後 ,發現沒什麼事。我這算是過關了嗎?

事後一總結,發現任何事情都是開頭難,解決開頭難的辦法就是先解決自己的猶疑。

鬼谷子在《本經陰符七術-養志法靈龜》中說:「志不養,則心氣不固;心氣不固,則思慮不達;思慮不達,則志意不實;志意不實,則應對不猛;應對不猛,則志失而心氣虛;志失而心氣虛,則喪其神矣;神喪則彷彿;彷彿則參會不一。」

鬼谷子又在《忤合》一篇中說:「世無常貴,事無常師。聖人無常與,無不與;無所聽,無不聽。成於事而合於計謀,與之為主。合於彼而離於此,計謀不兩忠,必有反忤。反於此,忤於彼;忤於此,反於彼。其術也。」

曾仕強也在《歸心》一書中說:「人如果一味地堅持原則,不知變通以求適應,終將因過分保守而失敗;相反地,假若只求適應而不顧原則,也可能導致理想的喪失,亦即『離經叛道』了。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那就是『應時而造道』,既求適應,又不失正道。要做到這種地步,唯一的辦法,就是『訴諸自己的良心』。王夫之說:『道生於心,心之所安,道之所在。』心安則為之,心不能安即不為。因為一切調整,如果能夠使自己心安,那就是合於道合於理了。」

把他們三個人的話綜合在一起,遇到問題難以抉擇時,那就需要:止、定、靜、安、慮、得。突然覺得這種現場實踐的機會太少了,很多書本上學習的理論,還是需要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實踐和再歸納,從而讓自己形成直覺意識。直覺經常是一種有效的決策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