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例多基因編輯豬腎成功移植人體

IT之家 4 月 9 日消息,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在國內異種移植研究領域一直走在前列,於 3 月 10 日完成國內首例豬肝人體移植,又於 3 月 25 日完成國內首例多基因編輯豬腎人體移植。

3 月 25 日,在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竇科峰院士、肝膽外科陶開山主任團隊指導下,泌尿外科秦衛軍主任團隊實施多基因編輯豬-腦死亡受者異種腎移植手術,將一隻多基因編輯豬的腎臟,移植到一位腦死亡受者體內

據介紹,腎臟移植是治癒終末期腎病的唯一方法。而器官短缺,已成為移植領域面臨的全球性難題。在我國,終末期腎病患者超過百萬,每年開展的同種異體腎移植手術僅 1 萬餘例,很多人因等不到合適的腎臟而失去生命。

近年來,隨著基因編輯技術和免疫學的深入發展,異種移植研究取得了飛速進展,有望成為解決器官短缺的有效途徑。其中,基因編輯豬腎移植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國外已開展 6 例基因編輯豬-腦死亡患者異種腎移植、1 例基因編輯豬-人異種腎移植手術。

2020 年以來,西京醫院泌尿外科先後參與開展多例基因編輯豬-猴腎移植及肝腎聯合移植研究,為豬腎移植到人體奠定了基礎。

在既往研究的基礎上,團隊以多基因編輯豬為供體,腦死亡患者為受體,開展了此次創新探索。實施方案先後通過學術委員會、倫理委員會、器官移植委員會和動物委員會論證,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逐項進行。

  • 供體豬:由成都中科奧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O 型血,42.5 公斤,敲除了 3 個會引起超急性排斥反應的基因,轉入了 1 個人補體調節蛋白基因、1 個人凝血調節蛋白基因。
  • 移植受者:接受本次異種腎移植手術的是一位經過醫院三次評估均認定為腦死亡的患者,家屬同意無償參與異種腎移植研究,為人類醫學進步做出貢獻。

醫院泌尿外科、肝膽外科、麻醉科、重症醫學科、腎臟內科、實驗外科、外科手術室、超聲科、藥劑科、輸血科、檢驗科、神經外科、神經內科、放射科、病理科、心血管外科、呼吸內科、心臟內科、營養科、免疫科、內分泌科等 21 個科室通力協作,開展了上述研究。

手術團隊將基因編輯豬腎移植到受者右側髂窩,先後行移植腎動脈與受者髂外動脈端側吻合,移植腎靜脈與受者髂外靜脈端側吻合。血管吻合完畢、開放血流後,移植腎顏色紅潤,質地良好,即刻產生尿液。術中超聲顯示移植腎血流灌注良好,未見超急性排斥反應發生。行移植腎輸尿管膀胱吻合後,切除受者自體雙側腎臟,手術歷時 6 小時 15 分鐘順利結束。

目前移植腎已持續工作 9 天,在受者體內功能良好,正常產生尿液。期間,研究團隊完整觀察到異種移植腎臟在人體內的工作狀態、各項指標及過程,進一步探索異種腎移植免疫排斥、凝血障礙、病原感染等機制。

據秦衛軍主任介紹,此次手術是中國異種腎移植邁向前沿領域的重要一步,將為異種腎移植臨床研究和臨床應用奠定基礎,未來或將為終末期腎病患者提供新的治療選擇

「異種器官移植研究已進入加速期,為移植器官短缺提供了一種極具想像力的解決方案,或為無數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爭取到等待時間或延續生命。」竇科峰院士說到。

據IT之家此前報道,3 月 16 日,世界首例豬腎成功移植到活人體內,美國麻省總醫院將經過 69 個基因組編輯的豬腎移植到一名 62 歲的終末期腎病(ESRD)男性患者體內。

轉自:https://www.ithome.com/0/760/684.htm

我國科學家實現對斑馬魚全腦十萬級神經元實時監控

3 月 25 日消息,據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消息,該所蒿傑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杜久林研究組、穆宇研究組合作研究開發了一套實感智能計算-控制平台,可快速提取和分析斑馬魚全腦神經元活動,實現神經元集群活動的閉環調控

相關研究論文以 Real-time analysis of large-scale neuronal imaging enables closed-loop investigation of neural dynamics 為題,在線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

據介紹,該研究藉助天文學領域的數據處理技術,採用 FPGA-GPU 混合架構,成功對高達 500MB/s的大數據流神經功能數據進行實時配准、信號提取和分析。通過這一技術突破,研究團隊首次實現了對斑馬魚全腦十萬級神經元的實時監控,進而對任意選擇的神經元集群活動進行解碼,以控制外部設備。

這一成果標誌著基於全腦單細胞光學成像的虛擬現實、光遺傳調控等技術在腦科學閉環研究領域的應用邁出了關鍵一步。

全腦範圍單神經元活動成像是解析大腦並行分散式計算原理的有力工具,但其巨大的數據實時處理需求成為了技術發展的瓶頸,導致難以實時分析以及在大尺度上閉環調控和研究腦功能。

啟發於天文學領域中快速射電暴檢測技術,研究人員借鑒其系統設計策略,利用 FPGA 編程的靈活性建立光學神經信號預處理系統,對來自光學感測器的信號規整化,並將其發送給基於 GPU 的實時處理系統,進行高速非線性配准,提取各信道的神經信號,依據編碼規則進行解碼,以獲得用於控制外部器件的反饋信號。該系統通過實時監測斑馬魚全腦神經元的活動,生成反饋信號,反饋間隔小於 70.5 毫秒

系統性能在三個腦科學閉環研究場景下得到展示:與任意特定神經元集群活動鎖相的實時光遺傳學刺激,與特定大腦功能狀態鎖相的實時視覺刺激,以及基於神經元集群活動的虛擬現實控制

  • 閉環實時光遺傳學神經調控:通過功能聚類識別全腦神經元集群,將選定集群的自發活動作為觸發信號,實施實時光遺傳學刺激於目標神經元集群。相對於開環,閉環刺激有效激活了下游腦區。
  • 鎖相的實時視覺刺激實驗:通過對藍斑去甲腎上腺素能系統活動的實時監測,在表徵動物清醒狀態的藍斑興奮時相上施加視覺刺激,觀察到大腦中其他神經元的反應更為強烈。這表明,大腦狀態可調節對視覺信息的處理,同時指出閉環感覺刺激有助於精確研究大腦內部狀態與外界環境的相互作用。
  • 全腦光學腦機介面實現的虛擬現實:實時將高維的全腦所有神經元活動降維到多個神經元集群的活動,並將任一集群的活動與視覺環境閉環聯接,建立了基於光學成像、直接從腦神經活動到視覺環境的虛擬現實系統。在該虛擬現實中,可以隨意調整神經活動與環境耦合的增益,使控制環境的神經元集群根據增益變化適應性地調整其輸出。依託大數據流的實時分析和高通量全腦成像技術,未來研究將篩選適合光學腦機介面的神經群體活動特徵,揭示其機制,並開發出更高效的光學腦機介面技術。

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杜久林研究員、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蒿傑研究員、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穆宇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暨南大學 / 深圳市神經科學研究院尚春峰研究員(原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副研究員)、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汪玙璠博士、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趙美婷助理研究員為共同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范秋香助理研究員,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趙姍博士生、錢禹工程師和徐聖進研究員做出了重要貢獻。

該工作得到科技部、基金委、中國科學院、上海市和深圳市的資助。研究成果已授權發明專利「光學腦機介面系統和方法」(專利號:ZL20231 0131178.9)。

轉自:https://www.ithome.com/0/757/828.htm

論文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3-024-01595-6

我國科學家利用光學腦機介面實現斑馬魚「全腦操控」

人民網北京3月20日電 (記者趙竹青)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蒿傑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杜久林研究組、穆宇研究組合作研究開發了一套實感智能計算-控制平台,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對斑馬魚全腦十萬級神經元的實時監測與閉環腦機控制。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雜誌。

該平台能夠在高時空解析度數據帶寬下快速提取和分析解碼斑馬魚的全腦神經元活動,並控制外部器件進行神經閉環調控,實現腦機控制。在這個從感知到行為控制的完整迴路中,研究人員不僅能觀察斑馬魚全腦活動,還能根據監測結果實時自動調整刺激,進而控制行為。

依託大數據流的實時分析和高通量全腦成像技術,研究團隊未來將進一步研究篩選適合光學腦機介面的神經群體活動特徵,以揭示其機制,開發出更高效的光學腦機介面技術,推進腦科學研究範式的發展。

斑馬魚與人體的基因親緣高達87%,很多人類具有的特徵及反應均具有。這一技術突破,也為更多研究人員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研究範式,對於解讀大腦的工作原理、治療神經系統疾病如癲癇、偏癱等都有著巨大的潛在價值。

轉自:

https://m.gmw.cn/2024-03/20/content_1303691002.htm

我國科學家利用光學腦機介面實現斑馬魚「全腦操控」

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4/0320/c1004-40199764.html

生物晶元

生物晶元,又稱蛋白晶元或基因晶元,它們起源於DNA雜交探針技術與半導體工業技術相結合的結晶。該技術系指將大量探針分子固定於支持物上後與帶熒游標記的DNA或其他樣品分子(例如蛋白,因子或小分子)進行雜交,通過檢測每個探針分子的雜交信號強度進而獲取樣品分子的數量和序列信息。

生物晶元簡介

生物晶元技術起源於核酸分子雜交。所謂生物晶元一般指高密度固定在互相支持介質上的生物信息分子(如基因片段、DNA片段或多肽、蛋白質、糖分子、組織等)的微陣列雜交型晶元(micro-arrays),陣列中每個分子的序列及位置都是已知的,並且是預先設定好的序列點陣。微流控晶元(microfluidic chips)和液相生物晶元是比微陣列晶元後發展的生物晶元新技術,生物晶元技術是系統生物技術的基本內容。

生物晶元(biochip或bioarray)是根據生物分子間特異相互作用的原理,將生化分析過程集成於晶元表面,從而實現對DNA、RNA、多肽、蛋白質以及其他生物成分的高通量快速檢測。狹義的生物晶元概念是指通過不同方法將生物分子(寡核苷酸、cDNA、genomic DNA、多肽、抗體、抗原等)固著於矽片、玻璃片(珠)、塑料片(珠)、凝膠、尼龍膜等固相遞質上形成的生物分子點陣。因此生物晶元技術又稱微陳列(microarray)技術,含有大量生物信息的固相基質稱為微陣列,又稱生物晶元。生物晶元在此類晶元的基礎上又發展出微流體晶元(microfluidics chip),亦稱微電子晶元(microelectronic chip),也就是縮微實驗室晶元。

什麼是生物晶元呢?簡單說,生物晶元就是在一塊玻璃片、矽片、尼龍膜等材料上放上生物樣品,然後由一種儀器收集信號,用計算機分析數據結果。人們可能很容易把生物晶元與電子晶元聯繫起來。事實上,兩者確有一個最基本的共同點:在微小尺寸上具有海量的數據信息。但它們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東西,電子晶元上布列的是一個個半導體電子單元,而生物晶元上布列的是一個個生物探針分子。

晶元的概念取之於集成的概念,如電子晶元的意思就是把大的東西變成小的東西,集成在一起。生物晶元也是集成,不過是生物材料的集成。像實驗室檢測一樣,在生物晶元上檢查血糖、蛋白、酶活性等,是基於同樣的生物反應原理。所以生物晶元就是一個載體平台。這個平台的材料則有很多種,如硅,玻璃,膜(纖維素膜)等,還有一些三維結構的多聚體,平台上則密密麻麻地擺滿了各種生物材料。晶元只是一個載體。做什麼東西、檢測什麼,還是靠生物學家來完成。也就是說,原來要在很大的實驗室中需要很多個試管的反應,現在被移至一張晶元上同時發生了。

世界發展

進入21世紀,隨著生物技術的迅速發展,電子技術和生物技術相結合誕生了半導體晶元的兄弟——生物晶元,這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一場深刻的革命。這場革命對於全世界的可持續發展都會起到不可估量的貢獻。

生物晶元技術的發展最初得益於埃德溫·邁勒·薩瑟恩(Edwin Mellor Southern)提出的核酸雜交理論,即標記的核酸分子能夠與被固化的與之互補配對的核酸分子雜交。從這一角度而言,Southern雜交可以被看作是生物晶元的雛形。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 Sanger)和吉爾伯特(Walter Gilbert)發明了現在廣泛使用的DNA測序方法,並由此在1980年獲得了諾貝爾獎。另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卡里·穆利斯(Kary Mullis)在1983年首先發明了PCR,以及後來在此基礎上的一系列研究使得微量的DNA可以放大,並能用實驗方法進行檢測。

生物晶元這一名詞最早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提出的,當時主要指分子電子器件。它是生命科學領域中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項高新技術,主要是指通過微加工技術和微電子技術在固格體晶元表面構建的微型生物化學分析系統,以實現對細胞、蛋白質、DNA以及其他生物組分的準確、快速、大信息量的檢測。美國海軍實驗室研究員卡特(Carter) 等試圖把有機功能分子或生物活性分子進行組裝,想構建微功能單元,實現信息的獲取、貯存、處理和傳輸等功能。用以研製仿生信息處理系統和生物計算機,從而產生了”分子電子學”,同時取得了一些重要進展:如分子開關、分子貯存器、分子導線和分子神經元等分子器件,更引起科學界關注的是建立了基於DNA或蛋白質等分子計算的實驗室模型。

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人類基因組計劃(Human Genome Project,HGP)和分子生物學相關學科的發展也為基因晶元技術的出現和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與此同時,另一類”生物晶元”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通過機器人自動列印或光引導化學合成技術在矽片、玻璃、凝膠或尼龍膜上製造的生物分子微陣列,實現對化合物、蛋白質、核酸、細胞或其它生物組分準確、快速、大信息量的篩選或檢測。


●1991年Affymatrix公司福德(Fodor)組織半導體專家和分子生物學專家共同研製出利用光蝕刻光導合成多肽;
●1992年運用半導體照相平板技術,對原位合成製備的DNA晶元作了首次報道,這是世界上第一塊基因晶元;
●1993年設計了一種寡核苷酸生物晶元;
●1994年又提出用光導合成的寡核苷酸晶元進行DNA序列快速分析;
●1996年靈活運用了照相平板印刷、計算機、半導體、激光共聚焦掃描、寡核苷酸合成及熒游標記探針雜交等多學科技術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塊商業化的生物晶元;
●1995年,斯坦福大學布朗(P.Brown)實驗室發明了第一塊以玻璃為載體的基因微矩陣晶元。
●2001年,全世界生物晶元市場已達170億美元,用生物晶元進行藥理遺傳學和藥理基因組學研究所涉及的世界藥物市場每年約1800億美元;
●2000-2004年的五年內,在應用生物晶元的市場銷售達到200億美元左右。
●2005年,僅美國用於基因組研究的晶元銷售額即達50億美元,2010年有可能上升為400億美元,這還不包括用於疾病預防及診治及其它領域中的基因晶元,部分預計比基因組研究用量還要大上百倍。因此,基因晶元及相關產品產業將取代微電子晶元產業,成為21世紀最大的產業。
●2004年3月,英國著名諮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ivan)公司出版了關於全球晶元市場的分析報告《世界DNA晶元市場的戰略分析》。報告認為,全球DNA生物晶元市場每年平均增長6.7%,2003年的市場總值是5.96億美元,2010年將達到93.7億美元。納儂市場(NanoMarkets)調研公司預測,以納米器械作為解決方案的醫療技術將在2009年達到13億美元,並在2012年增加到250億美元,而其中以晶元實驗室最具發展潛力,市場增長率最快。
●2012年12月,三位美國科學家獲得了美國專利與商標辦公室( US PTO)授予的一項關於量子級神經動態計算晶元專利,該晶元功能強大,能夠通過高速非標準運算模擬解決問題,將為未來量子計算領域的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該電腦晶元是生物過程和物理過程的結合,通過模仿生物系統在介面界面運用突觸神經元連接並反饋學習,有潛力賦予計算機超強的運算能力和超快的速度,可廣泛運用于軍用和民用領域,而該專利則涉及生產該電腦晶元的幾種不同途徑。

中國近年發展成果

近年取得的科研成果如下:
●「十五」期間,中國生物晶元研究共申請國內專利356項,國外專利62項。
●2005年4月,由科技部組織實施的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功能基因組和生物晶元」在生物晶元產業取得階段成果,診斷檢測晶元產品、高密度基因晶元產品、食品安全檢測晶元、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物晶元創新技術創建等一系列成果蜂擁而出。
●2005年,由南開大學王磊博士任首席科學家的國家「863」專項—「重要病原微生物檢測生物晶元」課題組經過兩年的潛心科研攻關,取得重大成果,「重要致病菌檢測晶元」第一代樣品研製成功,並且開始制定企業和產品的質量標準,這標誌著中國第一個具有世界水平的微生物晶元研究進入產業化階段,從而使天津市建設世界級微生物檢測生物晶元研發和產業化基地,搶佔全球生物晶元研發制高點邁出歷史性的一步。
●2005年4月26日,中國生物晶元產業的骨幹企業北京博奧生物晶元有限責任公司(生物晶元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美國昂飛公司(Affymetrix)建立戰略合作關係,並共同簽訂了《生物晶元相關產品的共同研發協議》和《DNA晶元服務平台協議》兩個重要的全面合作協議,對於中國生物晶元產業來說這是一個歷史的時刻,也標誌著以博奧生物為代表的中國生物晶元企業已在全球競爭日益激烈的生物晶元產業中躋身領跑者的地位。
●2006年,生物晶元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又成功研製了一種利用生物晶元對骨髓進行分析處理的技術,這在全球尚屬首次,可以大大提高骨髓分型的速度和準確度。這種用於骨髓分型的生物晶元,只有手指大小,僅一張就可以存儲上萬個人的白細胞抗原基因。過去在中國,這種技術長期依賴進口,價格很高。每進行一份骨髓分型,就要支付500元的費用,而這種晶元的造價只是國外的1/3,精密度可以超過99%,比國外高出好幾個百分點。
●2006年7月,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國家微重力實驗室靳剛課題組在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下,主持研究的「蛋白質晶元生物感測器系統」實現實驗室樣機,目前已實現乙肝五項指標同時檢測、腫瘤標誌物檢測、微量抗原抗體檢測、SARS抗體藥物鑒定、病毒檢測及急性心肌梗死診斷標誌物檢測等多項應用實驗。全程只需40分鐘,采血只需幾十微升血液。該項研究成果有望為中國的生物晶元技術開闢新的途徑。
●2006年,由東北大學方肇倫院士領銜國內10家高校、科研單位共同打造的晶元實驗室「微流控生物化學分析系統」通過驗收,該項研究成果將使中國醫療臨床化驗發生革命性變革,徹底改變了中國在微流控分析領域的落後面貌。
●2006年,第四軍醫大學預防醫學系郭國禎採用輻射生物學效應原理,應用Mpmbe軟體設計探針篩選參與輻射生物學效應基因,成功研製出一款由143個基因組成的電離輻射相關低密度寡核苷酸基因晶元,該晶元為檢測不同輻射敏感性腫瘤細胞的差異表達基因提供了一個新的技術平台。
●2006年03月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醫院檢驗科何謙博士等成功研發出丙型肝炎病毒(HCV)不同片段抗體蛋白晶元檢測新技術。該技術的問世,為丙型肝炎患者的確診、獻血人員的篩選及治療藥物的研發等,提供了先進的檢測手段。
●此外,美國斯坦福大學華裔科學家王善祥及其研究團隊利用磁納米技術有望取代通常採用的熒光探測癌蛋白技術,更快更方便地獲得檢測結果;中國台北榮民總醫院和賽亞基因科技共同研發生物晶元,可快速找出遺傳疾病的異常基因,將可成為家族篩檢的利器。

存在問題

對於中國生物晶元工業來講。關鍵問題有3個:

(1)製作技術:晶元製作技術原理並不複雜,就製作涉及的每項技術而言,中國已具有實際能力,中國發展生物晶元的難點是如何實現各種相關技術的整合集成。

(2)基因、蛋白質等前沿研究:除去製作技術外,關鍵就是晶元上放置的基因和蛋白質等物質了。如果製作用於檢測核苷酸多態性以診斷某種遺傳病,或者用於基因測序,那麼晶元探針上一般放置的是有8個鹼基的寡核苷酸片段,基因晶元和蛋白質晶元則相應放置的是基因標誌性片段EST(表達序列標籤)、全長基因或蛋白質。因此製作生物晶元首先要解決的是DNA探針、基因以及蛋白質的儘可能全面和快速地收集問題。

(3)專利和產權:以生物晶元技術為核心的各相關產業正在全球崛起,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就是專利和產權的問題。專家指出世界工業發達國家已開始有計劃、大投入、爭先恐後地對該領域知識產權進行跑馬圈地式的保護。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京教授說:「就生物晶元領域而言,目前全世界都在『跑馬圈地』,專利和自主產權比什麼都重要。我們不能再像計算機晶元那樣受制於人。」現在,科學家、企業家和金融界已經聯起手來,組成了結構上更為合理、運作上更具可操作性的商業運行構架,通過全球定位布局,建立產權結構清晰的公司.為生物晶元在中國的產業化奠定良好基礎。

生物晶元雖然只有10多年的歷史,但包含的種類較多,分類方式和種類也沒有完全的統一。它的作用方式分類:

(1)主動式晶元:是指把生物實驗中的樣本處理純化、反應標記及檢測等多個實驗步驟集成,通過一步反應就可主動完成。其特點是快速、操作簡單,因此有人又將它稱為功能生物晶元。主要包括微流體晶元(microftuidic chip)和縮微晶元實驗室(lab on chip,也叫「晶元實驗室」,是生物晶元技術的高境界)。

(2)被動式晶元:即各種微陣列晶元,是指把生物實驗中的多個實驗集成,但操作步驟不變。其特點是高度的並行性,目前的大部分晶元屬於此類。由於這類晶元主要是獲得大量的生物大分子信息,最終通過生物信息學進行數據挖掘分析,因此這類晶元又稱為信息生物晶元。包括基因晶元、蛋白晶元、細胞晶元和組織晶元。

生物晶元成分分類

(1)基因晶元(gene chip):又稱DNA晶元(DNA chip)或DNA微陣列(DNA microarray),是將cDNA或寡核苷酸按微陣列方式固定在微型載體上製成。

(2)蛋白質晶元(protein chip或protein microarray):是將蛋白質或抗原等一些非核酸生命物質按微陣列方式固定在微型載體上獲得。晶元上的探針構成為蛋白質或晶元作用對象為蛋白質者統稱為蛋白質晶元。

(3)細胞晶元(cell chip):是將細胞按照特定的方式固定在載體上,用來檢測細胞間相互影響或相互作用。

(4)組織晶元(tissue chip):是將組織切片等按照特定的方式固定在載體上,用來進行免疫組織化學等組織內成分差異研究。

(5)其他:如晶元實驗室(Lab on chip),用於生命物質的分離、檢測的微型化晶元。現在,已經有不少的研究人員試圖將整個生化檢測分析過程縮微到晶元上,形成所謂的「晶元實驗室」(Lab on chip)。晶元實驗室是生物晶元技術發展的最終目標。它將樣品的製備、生化反應到檢測分析的整個過程集約化形成微型分析系統。由加熱器、微泵、微閥、微流量控制器、微電極、電子化學和電子發光探測器等組成的晶元實驗室已經問世,並出現了將生化反應、樣品製備、檢測和分析等部分集成的晶元)。「晶元實驗室」可以完成諸如樣品製備、試劑輸送、生化反應、結果檢測、信息處理和傳遞等一系列複雜工作。這些微型集成化分析系統攜帶方便,可用於緊急場合、野外操作甚至放在航天器上。例如可以將樣品的製備和PCR擴增反應同時完成於一塊小小的晶元之上。再如Gene Logic公司設計製造的生物晶元可以從待檢樣品中分離出DNA或RNA,並對其進行熒游標記,然後當樣品流過固定於柵欄狀微通道內的寡核苷酸探針時便可捕獲與之互補的靶核酸序列。應用其自己開發的檢測設備即可實現對雜交結果的檢測與分析。這種晶元由於寡核苷酸探針具有較大的吸附表面積,所以可以靈敏地檢測到稀有基因的變化。同時,由於該晶元設計的微通道具有濃縮和富集作用,所以可以加速雜交反應,縮短測試時間,從而降低了測試成本。

使用壽命

按照美國生物晶元製備標準,使用壽命約為10-15年。

本文轉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生物晶元/570761

南京郵電大學開發智能DNA納米機器

由血栓造成的血管阻塞性疾病是全球致死率最高的疾病,是威脅人類的頭號殺手。靜脈注射組織纖溶酶原激活劑(tPA)是臨床上治療缺血性卒中、肺栓塞(PE)和其他血栓相關疾病的首選治療方案。

然而,由於tPA存在出血併發症高風險、循環半衰期短和靶向性差等缺點,只有有限比例的患者(不足7%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能夠從溶栓中獲益。精確地將tPA遞送到血栓部位並按需釋放以減少脫靶和過量效應,是溶栓治療面臨的主要障礙。

在臨床前模型中,納米載體已被證明可以維持tPA的活性並增加其循環時間。通過靶向配體或磁場,血栓靶向給葯可以提高tPA在血栓形成部位的濃度。一系列外源性或內源性的刺激(包括磁場、超聲波、剪切應力和H2O2等)被用來觸發納米載體釋放tPA。儘管該領域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但在動物模型中溶栓效果有限,部分原因是納米載體的結構異質性和溶栓藥物的裝載不明確,導致生物分布和葯代動力學失控。此外,由於血栓形成生物標誌物(例如凝血酶或纖維蛋白)在不同生理過程中濃度動態變化,目前的策略存在傳遞準確性差的問題。

理想的納米載體不僅要能夠靶向,還要能夠識別生物標誌物的局部濃度,從而只在確定血栓形成部位時才觸發tPA的釋放。因此,通過納米載體精確控制tPA的負載、遞送和釋放,也就是實現tPA的精準給葯,仍然極具挑戰性。

2024年3月6日,南京郵電大學汪聯輝教授、高宇副教授、晁潔教授等在Nature子刊Nature Materials上發表了題為:An intelligent DNA nanodevice for precision thrombolysis 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開發了一種智能DNA溶栓納米機器,可在血管內複雜病生理環境下識別血栓的生物標誌物凝血酶,並通過針對凝血酶濃度的邏輯運算區分血栓和傷口凝塊,實現靶向血栓的精準給葯。

近年來,研究人員通過理性設計和製造結構明確的DNA納米結構作為藥物遞送平台,實現藥物分子和功能基團在化學計量和空間上的整合。基於DNA摺紙納米技術,可以構建具有均勻形狀和尺寸的DNA納米結構,並用於開發腫瘤靶向和刺激響應遞送的抗癌藥物和疫苗。

而目前還沒有研究將DNA納米結構用於體內溶栓治療藥物的遞送。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基於DNA摺紙技術構建了90×60納米的矩形納米片,每個DNA納米片表面可精確地安排一定數量的tPA分子,並精確控制其位置,從而實現對tPA分子在空間和數量上的精準可控裝載。

通過與預先設計的連鎖DNA三鏈結構雜交,矩形DNA納米片被封閉成管狀DNA納米器件,並屏蔽tPA分子在循環過程中的暴露。通過調節凝血酶適配體交聯鏈和鎖鏈之間的互補鹼基數量,可實現可調閾值控制器對凝血酶濃度的不同響應範圍。在靜脈注射tPA-DNA溶栓納米機器後,能夠按照設定順序自動執行針對凝血酶的追蹤識別、邏輯運算和響應打開的系列任務。由於凝血酶與凝血酶適配體之間的高親和力,它促進了tPA-DNA溶栓納米機器在血栓形成部位的積累。只有當凝血酶的濃度超過閾值(即正常凝血和血栓之間的差異時)DNA溶栓納米機器才會被激活,連鎖的DNA三鏈結構解離,暴露出tPA分子進行溶栓。

基於DNA納米技術的智能DNA溶栓納米機器

接下來,研究團隊在缺血性卒中模型和肺栓塞模型中驗證了該DNA溶栓納米機器的溶栓效果。

相較於臨床溶栓藥物tPA,該研究開發的智能DNA溶栓納米機器在缺血性卒中及肺栓塞的溶栓效率分別提高了3.7倍和2.1倍, 完全溶栓所需的劑量相較於tPA降低了6倍,且 顯著降低了臨床溶栓藥物導致的凝血異常,從而將腦中風的治療窗口期從癥狀發生後的3小時延長到6小時,有望顯著提高卒中患者接受溶栓治療並獲益的人數。

智能DNA溶栓納米機器在 肺栓塞小鼠模型中的治療效果

總的來說,該研究開發了一種DNA溶栓納米機器,可精確地給葯tPA用於精準溶栓治療。其通過 選擇性地跟蹤和靶向血栓形成部位並根據凝血酶濃度按需釋放溶栓劑,從而在提高治療效果的同時最小化副作用。

研究團隊表示,DNA溶栓納米機器由人體的鹼基構成,可由人體內酶降解並經肝腎代謝,因此具有優異的生物相容性,臨床轉化前景好。研究團隊計劃在未來3至5年內完成該智能DNA溶栓納米機器在大型動物模型中的藥效及安全性評估、成藥性研究及規模化生產工藝優化,並積極申報臨床試驗并力爭獲得臨床試驗批件。

南京郵電大學汪聯輝教授、晁潔教授、高宇副教授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南京郵電大學博士生印珏王思雨王嘉輝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

論文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3-024-01826-y

本文轉自:https://www.163.com/dy/article/ISTPK80A053296CT.html

Ubuntu安裝waterfox(水狐)瀏覽器

一、到waterfox官方網站下載安裝包,下載以後進行解壓:

sudo tar xvf waterfox-G6.0.9.tar.bz2 -C /opt/

二、打開~/.local/share/applications/,在這個文件夾里建一個名為Waterfox.desktop文件,然後把下面的代碼複製粘貼之後保存:

[Desktop Entry]
Version=1.0
Type=Application
Name=Waterfox
Comment=Waterfox
Exec=/opt/waterfox/waterfox %u
Icon=/opt/waterfox/browser/chrome/icons/default/default64.png
Path=
Terminal=false
StartupNotify=false
Categories=Application;Network;Security;

三、操作完以上步驟之後,在桌面DOCK「應用程序」里就會有waterfox圖標,在圖標上右鍵——添加到收藏夾,就可以在桌面DOCK面板里看到waterfox的圖標了。

在 Ubuntu中運行AppImage應用

一直以來發現Ubuntu無法運行AppImage應用程序,經研究發現是因為 Ubuntu 22.04 缺少 FUSE(用戶空間中的文件系統)庫。FUSE 庫為用戶空間程序提供了一個介面,可以將虛擬文件系統導出到 Linux 內核。這就是AppImage在虛擬文件系統上的工作方式。由於缺少這個關鍵庫,AppImage無法按預期工作。

解決思路是在Ubuntu中安裝 FUSE 庫支持:

sudo apt install libfuse2

然後還需要讓下載的應用的AppImage文件具有「執行」許可權:

轉到已下載所需應用的AppImage文件的文件夾——右鍵單擊並選擇「屬性」——轉到「許可權」選項卡——選中「作為程序執行」選項。

設置完成後只需雙擊該文件,它就會按預期運行應用。

如何將 Ubuntu 重置為出廠狀態

如果您是 Linux 用戶,您很可能在某個時候破壞了發行版的操作系統 (OS)。在代碼編譯、安裝依賴項、安裝第三方包或手動編輯配置文件期間出現問題的情況並非聞所未聞。

特別是 Ubuntu 沒有將操作系統重置為默認狀態的官方方法,這與帶有恢復分區或外部恢復驅動器的 Windows 10 不同。然而,在 Ubuntu 上有一些非官方的方法可以做到這一點,儘管這些方法不如 Windows 的實現那麼有效。

將 Ubuntu 恢復到出廠狀態主要可以分為兩個部分:查找並安裝操作系統附帶的任何丟失的軟體以及將桌面恢復為默認設置。本教程將解釋這兩種方法,第一種方法適用於 Ubuntu 及其所有衍生產品,而第二種方法僅適用於 Ubuntu 和其他基於 GNOME 的衍生產品(如 Ubuntu MATE)。但這兩種方法都有一些注意事項,如下所述。

安裝操作系統附帶的缺少的軟體包
要查找並安裝缺少的默認包,您將再次需要安裝 ISO 映像。如果您在某處存儲了安裝映像或可以訪問以前製作的安裝介質,它就可以完成這項工作。否則,您將必須從發行版的網站下載新的 ISO。

現在的問題是:為什麼我們還需要 ISO?答案很簡單,我們需要一種方法來找出默認發送的包裹。每個 Ubuntu ISO 都包含一些「清單」文件。這些清單文件告訴默認安裝程序在首次運行安裝完成後要安裝哪些軟體包以及要刪除哪些軟體包。

這些清單文件之間的差異 (diff) 將為我們提供所需的信息:當前安裝的 Ubuntu 版本的默認軟體包列表。在我們繼續之前,請注意以下事項:

您的 ISO 映像應與您安裝的操作系統具有相同的版本和架構,否則錯誤的選擇可能會進一步破壞您的系統。對於 64 位桌面,您需要有 64 位 ISO 映像。示例:Ubuntu 19.10 的 64 位安裝僅需要 Ubuntu 19.10 64 位 ISO。

要創建差異列表,請使用文件或存檔管理器提取 Ubuntu ISO 映像。在提取的文件夾中,您將找到一個「casper」目錄,其中包含我們所需的清單文件。這些文件是:

  • 文件系統清單
  • 文件系統.manifest-刪除

創建一個名為「packagelist」的工作項目目錄。

手動將兩個清單文件:「filesystem.manifest」「filesystem.manifest-remove」複製到「packagelist」文件夾。

在 「packagelist 」 目錄中啟動終端並運行以下命令來創建 diff 文件:

join -v 1 <(sort filesystem.manifest) <(sort filesystem.manifest-remove) >
diff.txt

使用從上面獲得的「diff.txt」文件,我們現在終於可以運行命令來查找並安裝缺少的默認包:

sudo apt install `cat diff.txt | grep -o '^\S*'`

理想情況下,恢復出廠設置應重新安裝丟失的軟體包並將所有軟體包降級為庫存發貨版本。我嘗試通過操作上面的 diff.txt 文件來做到這一點,但是當在線存檔中根本不存在所需的包版本時,該過程會失敗。當版本過多或過時時,Ubuntu 似乎有時會從存檔中刪除軟體包的最舊版本。將所有軟體包降級到庫存版本也可能會導致多個依賴項衝突。因此可以肯定地說,目前在 Ubuntu 中將每個包恢復為默認版本是不可能的。

將 Ubuntu 桌面恢復為默認設置

如前所述,此方法僅適用於主要基於 GTK 和 GNOME 的桌面環境。以下命令會將所有「gsettings」恢復為其默認值:

dconf reset -f /

Gsettings 的工作方式與 Windows 註冊表類似,它充當應用程序設置的集中存儲。我親自使用 Ubuntu (GNOME Shell) 和 Ubuntu MATE (MATE Desktop) 測試了此命令。它對兩者都有魅力。

使用其他方法存儲設置的應用程序不會受到上述命令的影響。例如,許多第三方應用程序將配置文件存儲在 .config 或主目錄中。這兩個桌面環境都是完全 GTK3 的,並且庫存應用程序的設置僅存儲在 gsettings 中。所以你被覆蓋了。

最後一招

雖然上述方法有助於修復系統損壞,但總會留下一些碎片。將 Ubuntu 恢復出廠設置的唯一萬無一失的方法是進行全新安裝。只需備份您的主文件夾和其他所需文件,製作可啟動 USB,即可開始使用。重新安裝 Ubuntu 可能比 Windows 10 恢復出廠設置要快得多,後者可能會持續數小時。

然而,Linux 用戶確實需要一種更簡單、無麻煩的方法來恢復出廠設置或回滾其設備。 BTRFS 和 ZFS 等文件系統具有快照和回滾功能(有點類似於 Windows 中的系統還原,但更複雜)。 Ubuntu 19.10 在 root 上添加了 ZFS 作為桌面的實驗性安裝程序選項,但 BTRFS 和 ZFS 的廣泛採用還有待觀察。

轉自:https://cn.linux-console.net/?p=17060

迄今最精確宇宙膨脹速度測得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一個國際研究團隊聯合利用兩台天文望遠鏡來確定星系距離,對宇宙膨脹速度進行了迄今最精確的測量。新研究與此前結果相差較大,這表明暗物質等或許比我們想像得更怪異,也可能存在未知粒子。

宇宙膨脹速度通常稱為哈勃常數。了解自138億年前大爆炸以來宇宙的膨脹速度有多快,有助於科學家回答有關宇宙從何而來以及未來將往何處去等最基本問題。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亞當·里斯領導的團隊在新一期美國《天體物理學雜誌》上發表論文說,最新測得的哈勃常數值為73.5公里/(秒·百萬秒差距)。1百萬秒差距約為326萬光年,即一個星系與地球的距離每增加326萬光年,其遠離地球的速度就增加73.5公里/秒。

研究人員解釋,測量星系距離的一個常用標尺是被稱為「量天尺」的造父變星,它們是一類特殊的恆星,亮度變化周期與自身光度直接相關,比較其自身亮度和外在亮度,可確定其距離,從而確定臨近星系的距離。

他們利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哈勃太空望遠鏡和歐洲空間局的蓋亞(Gaia)太空望遠鏡,對銀河系內50顆造父變星進行了觀測,在此基礎上得到的哈勃常數的不確定性僅為2.2%,是迄今哈勃常數不確定性最低的。

另一種測量哈勃常數的方法是觀察微波背景輻射,這種輻射是宇宙大爆炸的餘輝,其細節特徵反映了早期宇宙的特徵,可用於推算現今宇宙的膨脹速度。此前,歐空局的普朗克望遠鏡藉助這一方法得出的哈勃常數是67公里/(秒·百萬秒差距)。

研究人員指出,這兩種方法測得的哈勃常數值差異較大,不能用測量誤差來解釋,可能是當前物理學「標準模型」未能涵蓋的某種事物,比如暗物質或暗能量的特殊性質,或者有未知粒子在「搗鬼」。

轉自:https://www.cas.cn/kj/201807/t20180717_4658389.shtml

Ubuntu顯示grub啟動菜單以及修改默認啟動項

安裝了新內核後想換回之前的內核,但是發現系統啟動默認就進入了新內核。可以通過兩個方式解決,一是開啟grub啟動菜單,主動選擇內核;二可以修改默認啟動的內核。下面看看具體如何操作。

1、修改配置

grub的配置位於/etc/default/grub下,打開它會看到配置選項。修改前三項就可以實現我們想要的效果,修改這個文件需要管理員許可權。

sudo vi /etc/default/grub

GRUB_DEFAULT設置默認啟動項,默認是0,編號規則如下:

所以如果默認想啟動高級選項下的第三個,就需要改為「1> 2」,引號必須加,>和2之間有空格。這樣系統開機以後就會默認進入這個內核。

GRUB_TIMEOUT_STYLE配置grub的樣式,默認是hidden,不顯示。改為menu會顯示菜單。

GRUB_TIMEOUT配置菜單顯示時間,默認是0,改為5停留5秒。

修改完畢保存退出。

使用下面的命令可以查看grub配置選項的說明

info -f grub -n 'Simple configuration'

2、更新grub

之後需要更新grub,使用如下命令:

sudo update-grub

稍等命令行會列印出更新信息,表示更新完成,然後重啟電腦就OK了。

轉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552895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