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中经

中经,谓振穷趋急。施之能言、厚德之人;救拘执,穷者不忘恩也。能言者,俦善博惠;施德者,依道;而救拘执者,养使小人。盖士遭世异时危,或当因免阗坑,或当伐害能言,或当破德为雄,或当抑拘成罪,或当戚戚自善,或当败败自立。

所谓《中经》,说的是救人于穷困和危难之中;能做到这一点的,一定是那些能言善辩、品德醇厚的人。如果能帮助那些困境中的人,他们就永远不会忘记你的恩德。能言善辩的人,要多做善事,广泛地施行恩德。那些对人施行恩德的人,要遵循道义。救出身处困境的人,就能够豢养、驱使他们。士大夫处在动乱的年代,当遭遇危难时,有的人能在乱世里侥幸存活,免遭坑害;有的人能言善辩,反遭谗害;有的人放弃仁德,崇尚武力,成为一方雄主;有的人横遭打击拘系,无辜获罪;有的人固守善道,独善其身;有的人危难连连,却能自强自立。

故道贵制人,不贵制于人也。制人者,握权;制于人者,失命。是以“见形为容,象体为貌”,“闻声知音”,“解仇斗郄”,“缀去”,“却语”,“摄心”,“守义”。《本经》纪事者,纪道数,其变要在《持枢》、《中经》。

由此而论,为人处世之道,贵在挟制别人,而不能被别人挟制。能够挟制别人,便能够把握主动权;受制于人,命运就掌握在别人手中。所以,看见外形要能判断面容,估量身材要能推知相貌,听到声音就能听出弦外之音,要善于解除争斗和矛盾,要善于挽留想要离去的人和应对前来游说的人,要善于摄取真情和恪守正义。《本经阴符七术》讲述的是一般的处世道理和技巧,其运用时变通的要点都在《持枢》《中经》中。

“见形为容,象体为貌”者,谓爻为之生也;可以影响、形容、象貌而得之也。有守之人,目不视非,耳不听邪,言必《诗》《书》,行不淫僻,以道为形,以德为容,貌庄色温,不可象貌而得之。如是,隐情塞郄而去之。

“见形为容,象体为貌”讲的是,像在占卦时看到卦爻就可推测吉凶一样;可以从一个人的感观印象、容貌神色、外在形象等方面探知他的内心世界。有高尚操守的人,眼睛不看非礼的东西,耳朵不听邪恶的声音,言谈必以《诗经》《尚书》的礼义为依据,行为不放荡淫乱和邪恶不正。他们以道为外貌,以德为容颜,(行为举止都遵循道德的要求,)容貌端庄,表情温和,这样的人就难以从外貌形态去判断他们的内心世界。遇到这种对手,就赶快隐藏起自己的真情,避免自己的言语中出现漏洞,悄悄地离他们而去。

“闻声知音”者,谓声气不同,恩爱不接,故商、角不二合,徵、羽不相配,能为四声主者,其唯宫乎!故音不和则悲,是以声散、伤、丑、害者,言必逆于耳也。虽有美行、盛誉,不可比目、合翼相须也。此乃气不合,音不调者也。

所谓“闻声知音”,就是人与人如果言语不合,意气不投,彼此间的感情就不会相通。就如同在五音中,商与角不相合、徵与羽不相配一样,能够主宰协调四音的,只有宫音了。所以音声不和谐,听起来就会非常难受,所以声音中的散、伤、丑、害都是不和之音,用这些话来游说必然难于入耳。即使他们有美好的操行、高尚的声誉,彼此间也依旧不能像比目鱼和比翼鸟那样密切合作。这就是因为气质不和、语言不协调。

“解仇斗郄”。解仇者,谓解羸微之仇;斗郄者,斗强也。强郄既斗,称胜者高其功,盛其势也;弱者哀其负,伤其卑,污其名,耻其宗。故胜者闻其功势,苟进而不知退;弱者闻哀其负,见其伤,则强大力倍,死而是也。郄无强大,御无强大,皆可胁而并。

“解仇斗郄”之术。所谓解仇,是说要调解两个弱者之间的敌对关系,让他们和解;所谓“斗郄”,则是使两个强大的对手相互争斗。强大的对手争斗时,对于得胜的一方,宣扬其功业,壮大其声势。对于失败的一方,则对他的失败表示哀怜,对他的衰弱表示伤心,玷污他的声名,侮辱他的祖宗。所以,得胜者一听到人们称赞他的威势,便只知道进攻不知道适可而止;而失败者,听到我们哀叹其失败,看到自己被损伤,就必然奋发图强,拼尽全力,忘死而战。矛盾不强大,抵抗就不强大,两强都会因此而受到削落,这样就可以都被我们胁迫甚至吞并。

“缀去”者,谓缀己之系言,使有余思也。故接贞信者,称其行,厉其志,言为可复,会之期喜。以他人庶引验以结往,明款款而去之。

所谓“缀去”,说的是向即将离去的人倾吐挽留他、关心他、赞美他的话,令他人走了还十分留恋我们,使彼此关系不断。所以,对将要离去的忠贞守信之人,要称赞他的德行,鼓励他的志向,言辞中流露出希望他回来的意思,期待再次与之相会,他领会以后,一定会满怀期望和喜悦。再引证别人往日所做的相似成功事例来验证自己的话,并表明自己的深厚眷念之情与至诚心意后彼此分手。这样,他人虽然离去了,但心还留在这里。

“却语”者,察伺短也。故言多必有数短之处,识其短,验之。动以忌讳,示以时禁,其人恐畏,然后结信以安其心,收语盖藏而却之。无见己之所不能于多方之人。

所谓“却语”,是说要在暗中观察、窥伺他人的短处。因为话说多了,必然会有失误的地方,从而暴露出很多短处。我们发现其中的短处,并将它与事实相验证。必要时,要把他何时所讲犯了什么忌讳,触动了当时哪个禁令的事讲给他听,等对方恐惧害怕的时候,再以诚信来结交他,安抚他的恐慌之心,把以前说过的话柄埋藏在心里,退到背后去挟制他。由此而论,我们不要把自己的弱点暴露给有见识、经验丰富的人,以免自己有把柄被对方抓住。

“摄心”者,谓逢好学伎术者,则为之称远;方验之道,惊以奇怪,人系其心于己。效之于人,验去,(治理)其前,吾归诚于己。遭淫酒色者,为之术;音乐动之,以为必死,生日少之忧,喜以自所不见之事,终(认为,以为)可观漫澜(无边无际貌)之命,使有后会。

所谓“摄心”,说的是碰到那些喜欢学习、富有才艺的人,就要为他们扩大宣传,使他的名声传到远近各地。一旦他的才艺得到验证,就惊叹他的奇才异能,对方就会与自己心连心。然后,再把他的技艺推广到实践中,在众人面前呈献出来,帮他检验以往之不足,整理当前之经验,使他心悦诚服地归附我们。遇到沉湎于酒色的人,就要采用另一种手段。先用音乐、道术使他猛醒过来,使他认识到这样下去必然早早步入死亡的深渊,从而产生担心生命短促的想法。然后我们再用他未曾见过的美好事物使他振作起来,指出他的光明前程,最终使他认为可以看到无边无际的广阔人生,使他对我们感激倍加,希望与我们再会。

“守义”者,谓守以仁义,探心在内以合者也。探心,深得其主也。从外制内,事有系,曲而随之也。故小人比人,则左道而用之,至能败家夺国。非贤智,不能守家以义,不能守国以道。圣人所贵道微妙者,诚以其可以转危为安,救亡使存也。

所谓“守义”,就是谨守做人的道义,用仁义道德去探测对方的内心世界,以求彼此相合。探寻对方内心的想法,就可以掌握他内心的主要思想,我们就可以用相应的权术从外部控制他的内心,让对方因事而求于我们,迎合并跟随我们。由此可见,若小人效仿我们的做法与人结交,就会用旁门左道的方法,常常会导致家破国亡。所以说,除非大智圣贤之士,不能用仁义守家,不能用大道守国。圣贤之士之所以看重那些微妙无比的道术,是因为运用它们的确可以使国家转危为安,救亡图存。

鬼谷子-持枢

持枢,雄而不滞,其犹决水转石,谁能当御哉!持枢,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虽成必败。

把握事物的关键,就是顺从春天让万物萌生、夏天让万物成长、秋天让万物收获、冬季让万物储藏的规律,这也是自然界运行的正常法则,不能够触犯和违背。违背自然法则的,即使成功一时,也终究会失败。

故人君亦有天枢,生、养、成、藏,亦复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虽盛必衰。

所以说,作为君主治理国家也有一定的法则,使百姓休养生息,教养万民,使百姓长成、保有,这种为政之道也是不能违背的;如果违背,即使表面上看似强大,也必将衰弱。

此天道、人君之大纲也。

这种顺应自然的为政之道,是国君必须遵守的纲领。

本经阴符七术-损兑法灵蓍

损兑法灵蓍。

善于损兑就要效法灵蓍(用蓍草占卜时,要心无杂念,心神专一,故损兑法灵蓍)。

损兑者,机危之决也。事有适然,物有成败,机危之动,不可不察。

减少杂念,专一心神,是进行机会和危胁决策时的关键。万事万物都有偶然巧合,有成功也有失败,对于机会和危胁的变动时机,不可不细心观察。

故圣人以无为待有德,言察辞,合于事。兑者,知之也;损者,行之也。损之兑之,物有不可者,圣人不为之辞。

所以,圣人用无为的态度以等待获得有利的时机,考察对方的言辞,审察事态发展。专一心神,是为了了解情况;减少杂念,是为了坚决行动。减少杂念了,专一心神了,观察到事情不可行,圣人就不再对此发表言辞。

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故辞不烦而心不虚,志不乱而意不邪。

所以,聪明人不会光顾着自己说话而忽略别人言辞中的隐含信息,因而能够做到言辞不繁乱,心气不虚弱,志向不紊乱,意念不偏邪。

当其难易而后为之谋,因自然之道以为实。

根据事情的难易程度进行谋划决策,然后顺应自然之道来作实际努力。

圆者不行,方者不止,是谓大功。益之损之,皆为之(说讲)。用分威散势之权,以见其兑威,其机危乃为之决。

如果能够使对方圆转灵活的良策不能实施,使对方错误的决策继续施行,那就叫做“大功在握”。在谋略中运用增益减损的办法,都是为了言辞能够合适地表达出来。要善于利用“分威”、“散势”的权变,以展现出专一心神的威力,那些带有机会和危胁的事宜将随之做出决断。

故善损兑者,譬若决水于千仞之堤,转圆石于万仞之谿。而能行此者,形势不得不然也。

所以善于运用损兑之术的人,他处理事情就好像挖开千丈大堤放水下流,又好像从万丈的谿谷上向下滚动圆石一样。而能做到这种效果的,是其所造就的形势使人不得不如此。

本经阴符七术-转圆法猛兽

转圆法猛兽。

要把智谋运用得像转动圆球一样,就要效法猛兽(猛兽之威无尽,犹转圆之势无止。圣人心语顺物,莫得而穷之,盖犹是也)。

转圆者,无穷之计也。无穷者,必有圣人之心,以原不测之智,而通心术。

转圆,是说要像转动圆珠一样源源不断地产生计谋。要想源源不断地产生计谋,必须具有圣人的心胸,从而推究出不可估量的智慧,并且要通达心理之术。

而神道混沌为一,以变论万类,说义无穷。智、略、计、谋,各有形容,或圆或方,或阴或阳,或吉或凶,事类不同。故圣人怀此用,转圆而求其合。

而神灵之道处于混沌的统一状态,用变化的视角来论说万物,游说的道理也就无穷无尽。智慧、战略、计策、谋划,具有各自的特点,有的要求圆通,有的要求方正;有的要运用在暗处,有的要公开实施;有的给人带来吉祥,有的给人带来凶险,这是为了应对不同的事类。所以圣人怀着这个思路进行运用,在处理事情时就像转动圆珠一样,产生无数计谋以求与事物状况相吻合。

故与造化者为始,动作无不包大道(正确的道理),以观神明之域。

所以圣人以自然创造演化之道为出发点,其行为无不符合自然大道,以此得以察看到神而明之的区域。

天地无极(无穷尽;无边际),人事无穷,各以成其类,见其计谋,必知其吉凶成败之所终。

天地是广阔无边的,人事是变化无穷的,各以其特点分成不同的类别,看清楚对方的计谋之后,必能推知事情最终的吉凶成败。

转圆者,或转而吉,或转而凶,圣人以道先知存亡,乃知转圆(才能)(规律;道理)

转圆,有的转化为吉祥,有的转化为凶险,圣人能够以“道”的运行规律来推知存亡之机,这样就推知只有通过转圆才能够依从规律和道理。

圆者,所以合语;方者,所以(同“措”,处理,安排)事。转化者,所以观计谋;接物者,所以观进退之意。皆见其会,乃为要结以接其说也。

圆,用来让彼此话语投机;方,用来措注事情。运转变化,是为了探知对方的计谋;接触外物,是为了探知对方进退的意向。只有彼此都看到了契合点,才能抓住关键环节与对方说的话相接引。

本经阴符七术-散势法鸷鸟

散势法鸷鸟。

利用权威和有利形势采取行动要效法寻机而动的鸷鸟(鸷鸟袭击禽兽,必善抓时机,散势亦须“待间而动”,故言散势法鸷鸟)。

散势者,神之使也。用之,必循间而动。威(清静;安静;庄重;严肃)内盛,推间而行之,则势散。

散势,是由精神使唤的。运用散势之法,一定要瞅准对方的空隙和漏洞后再采取行动。威在内安静地积聚以至旺盛,再抓住对方的空隙和漏洞而从事,则势可以散发出去。

夫散势者,心虚志溢。意衰威失,精神不专,其言外而多变。故观其志意为(衡量)(数,计也。谋划),乃以揣说图事,(力求达到最大限度;尽量,尽可能)圆方(谓随物赋形,或方或圆)(同时;同样;一起)短长。

散势,要内心虚静且志向充溢。意愿衰弱则威势丧失,导致精神不专一,其表现在外的言语就会多变。所以要看对方的意志进行衡量谋划,这样进行揣测游说、谋划事情,过程中尽可能做到随物赋形,同时要扬长避短。

无间则不散势,散势者,待间而动,动而势分矣。

没有空隙和漏洞则难以散发势,散势的人,等等待对方的空隙和漏洞再采取行动,一旦行动就能使自己的势分散出去。

故善思间者,必内(精诚,专一)五气,外视虚实,动而不失分散之实。动则随其志意,知其计谋。

所以善于思索寻查对方空隙和漏洞的人,在内必须精诚地专一五气,在外要观察对方的虚实,一旦行动就不会失去分散威势的实效。行动则要跟随对方的意志,以了解对方的计谋。

势者,利害之决,权变之威。势败者,不以神肃察也!

势,是利害的决定因素,是权变的威力发挥。势败,是因为不能安静地凝神观察!

本经阴符七术-分威法伏熊

分威法伏熊。

分散别人的威势要效法那蛰伏而养、突然而动的伏熊。

分威者,神之覆也。故静意固志,神归其舍,则威覆盛矣。威覆盛,则内实坚;内实坚,则莫(阻挡 [某人或某事物] 的通路);莫当,则能以分人之威,而动其势,如其天。以实取虚,以有取无,若以镒称铢。

分威,就是用精神覆盖对方。所以要平心静意、坚定志向,使精神归于心舍,则覆盖对方的威才能更加强盛。威覆盖得强盛,则内心坚定。内心坚定,则威发出之后就没有人能够阻挡;没人能够阻挡,则可以分散对方的威,动摇对方的势,如天覆万物那样以绝对优势压倒对方。以己方之实去攻取对方之虚,以有威去对付无威,就像用镒来称铢一样轻而易举。

故动者必随,唱者必和;(弯曲)其一指,观其余次;动变见形,无能间者。

因此只要我们一行动,必定有人追随;只要我们一倡导,必然有人应和;先弯曲一个手指,然后依次察看剩下的;对方的一举一动都会显现出来,没有一个能隐而不现的。

(仔细思考,反复分析、推究)于唱和,以间见(泛指缝隙;空隙 );动变明,而威可分。将欲动变,必先养志伏意以视间。

对双方一唱一和的交流过程进行考察,通过隐而不见的蛛丝马迹去寻找对方的空隙和漏洞;待对方的举动变得明晰之后,而我方的威就可以分散出去。将要有什么活动变化,必须先修养志向、隐蔽意愿并暗中观察对方的空隙和漏洞。

知其固实者,自(犹教之。教育,培养)也;让己者,养人也。故神存兵亡,乃为知形势。

知道坚定和充实自己的,是懂得自我教养的人;自己讲求退让的,是懂得教养他人的人。所以,能够做到精神专注而进击之势毫不显现,那就是大有可为的形势。

本经阴符七术-实意法螣蛇

实意法螣蛇。

充实意念应效法无处不至的螣蛇(螣蛇游雾,无处不在,故充实意愿要效法螣蛇)。

(充满;充实;填塞)意者,气之虑也;心欲安静,虑欲深远;心安静则神明荣,虑深远则计谋成;神明荣则志不可乱,计谋成则(事)不可(缝隙;空隙)。意虑定则心遂安,心遂安则所行不错,神自得矣,得则(聚集,集中)

实意(充实意愿),就是气的思虑;心需要安静,思虑需要深远。心安静则神而明之的状态兴盛,思虑得深远则计谋成功;神而明之的状态兴盛则志向不会紊乱,计谋成功则事情不可被人乘隙而入。意志和思虑安定则心就安详,心安详则所作所为不会出差错,精神自然具备,具备精神则能集中精神。

识气(指辨别人的气质、品性和本质的能力。在古代文化中,气是指人的精神、气质和个性特征,也包括人的道德品行和修养。通过观察和感知他人的言行举止、态度和行为,以及与他人的交往和互动,我们可以逐渐了解他们的气质和品性)(托付、依附),奸邪得而倚之,诈谋得而惑之,言无由心矣。故(信,诚也)心术,守(真诚;诚实,情感真切)一而不(改变),待人意虑之(相接、接触)(聚合,合在一起),听之(侦察、探察)也。

识气依附在表面,奸邪之徒就会乘虚而入,阴谋诡计就会迷惑我们,所说的话也不经过心(思想)了。所以诚心的方法,是坚守真诚专一而不变,等待与他人意志和思虑的接合,对听到的内容进行探察。

计谋者,存亡之枢机。虑不会,则听不(详细,周密)矣,候之不得,计谋失矣。则意无(“所”假借为“处”)信,虚而无实。故计谋之虑,务在实意,实意必从心术始。

计谋,生死存亡的关键。思虑不能融汇聚合,则听到的情况就不会周祥,探察就没有收获,计谋就失败了。这样就会导致意愿没有处于虔诚状态,空虚而不充实。所以思虑计谋,务必充实意愿,充实意愿则必须从用心思考的方法开始。

无为而求安静,五脏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动,乃能内视、反听、定志。虑(往,朝某方向走,到…去)(古作“大”,大的,广大的)虚,待(泛指神灵)往来。

自然无为以求得安静,五脏之气调和六腑,精神、魂魄各安其所而不动,才能做到用心去看,用心去听,使志向坚定。思虑到广大而虚空的境界,等待与神灵(灵感)往来。

以观天地开辟(指宇宙的开始。古代神话,谓盘古氏开天辟地),知万物(用在作主谓结构的谓词前,相当于“之”、“的”)造化,见阴阳之终始,(推究)人事之政理。不出户而知天下,不(暗中察看)(yǒu,窗户)(观察;知道;了解)天道(自然规律),不(见,视也)(出君下臣名曰命),不行而至,是谓“道知”。以通神明,应于无方(没有固定的方向、处所、范围),而神宿矣。

看天地宇宙的开创,明白了万物的创造演化,了解了阴阳的周而复始,推究出人世间的政治和管理。不出门就了解天下大事,不暗中察看窗外就了解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不用亲眼看就可以对下发出指示,不用亲自去做就可以达到目的。这就是所谓的“道知(以道推知)”。以此可以通达到神而明之的状态,以应对万事万物,而神灵亦来宿于此矣。

本经阴符七术-养志法灵龟

养志法灵龟。

修养心志的办法是效法灵龟(灵龟不食不动,木然无欲。养志务在节欲,故曰养志法灵龟)。

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有所欲,(有志;立志;专心)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

修养志向,是因为心思不畅达。有了欲望,就会专心放在心中思虑(以满足欲望)。志向,是被欲望所驱使的。欲望多了,心就会涣散;心涣散了,志向就会衰弱;志向衰弱了,思虑就不能畅达。

故心气一,则欲不(犹疑不决,不知道往哪里走好);欲不徨,则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理达则和通,和通则乱气不烦于胸中。

所以心气专一,则欲望就不彷徨;欲望不彷徨,则意志就不会衰弱;意志不衰弱,则思虑就会条理畅达。条理畅达则和气通畅,和气通畅则胸中就不会有乱气扰烦。

故内以养志,外以知人。养志则心通矣,知人则职分(古义为职责本分,职务范围内应尽的责任)明矣。

因此对内要修养志向,对外要了解他人。修养志向则心通畅,了解他人就可以做到知人善任。

将欲用之于人,必先知其养气志,知人气盛衰,而养其志气,察其所(习惯、熟悉),以知其所能。

将要用这个人,必须先了解这个人是如何修养气和志的,了解他气的盛衰,而且要看他如何修养他的志气,观察他的习惯,以了解他的才能大小。

志不养,则心气不固;心气不固,则思虑不达;思虑不达,则志意不实;志意不实,则应对不(勇敢、勇武);应对不猛,则志失而心气虚;志失而心气虚,则丧其神矣;神丧则仿佛;仿佛则参会不(专一)

志向不修养,则心气就不会稳固;心气不稳固,则思虑就不通达;思虑不通达,则意志就会坚实;意志不坚实,则应对就不勇敢;应对不勇敢,则志向就会丧失、心气就会虚弱;志向丧失、心气虚弱,则丧失其精神;精神丧失则会恍惚,恍惚则会导致参考、斟酌、综合等行为不能专一。

养志之始,务在安己;己安则志意实坚。志意实坚则威势不分,神明(指人的精神和智慧)常固守,乃能分之。

在修养志向的开始,一定要先安定自己;自己安定了则意志才会坚定;意志坚定了则自身的威势不会分散。神而明之的状态长久地固守住,才能分散别人的威势。

本经阴符七术-盛神法五龙

盛神法五龙。

要使人的精神旺盛,就要效法五龙(五龙,五行之龙也。龙则变化无穷,神则阴阳不测,故盛神之道法五龙)。

盛神者,(满,充满)五气(五神即神、魄、魂、意、志五种人的精神活动,中医五行理论中,五神与五脏相应,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又称五脏所藏),神为之长,心为之舍,(道德,品行。《周礼·地官》注: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为之(重要,重大),养神之(道理;方法)归诸道。

精神旺盛,是因为充满有五气,精神是五气的统帅,心是五气的居所,道德是五气的重要决定因素,蓄养精神的方法就是归之于“道”。

道者,天地之(起点、开始),一其(开端,头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故道者,神明(指人的精神和智慧)(水流所从出的地方),一其化端。

所谓“道”,是天地的起点,“一”是其开端啊!然后才有万物的化育,天的产生。它包含恢弘无形的化育之气,它先于天地而生成,我们不能看出它的形态,不能叫出它的名字,称它为“神灵”。所以“道”,是神而明之的源头,而“一”是“道”变化的开端。

是以德养五气,心能(找到)(和合),乃(发生,呈现;产生)(方法;策略)。术者,心气(心意,心思)(引导、指引)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使唤;役使;支使)九窍(指耳、目、口、鼻及尿道、肛门的九个孔道)十二舍(即中医的十二脏:心、肺、肝、胆、膻中、脾、胃、大肠、小肠、肾、三焦、膀胱)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

因此道德涵养五气,心能找到“一(和合)”,才能产生方法。方法,就是心气的引导,自所居之所(心)产生,精神而为之所支使。人体的九个孔窍和十二舍是气运行的门户,心是它们的主宰。

(生命)受于天,谓之真人(亲身和活着的人);真人者,与天为一。内修练而(意识、感觉)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之。

生命受自于天,称之为真人,真人与天合而为一。通过内心的修炼而觉悟出“道”的人,称为圣人;圣人通过类推的方法来觉悟“道”。

故人与一生,出于物化。知类在窍,有(地方)疑惑,通于心术(用心思考,认知事物的方法),心无其术,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气得养,(一定;务必)(止息、停止)神,此谓之化。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长也。

所以人和“一”同时产生,出自于万物的造化。人了解各类事物在于利用各种感觉器官;有了疑惑的地方,通过用心思考的方法来通达。如果心中没有方法,那必定有不通达的地方。通达之后,五脏精气得到蓄养,这时务止住精神,这就叫做“化”。化五气,依靠志向、思想、精神、道德,其中精神是最主导者。

静和者养气,养气得其(和谐;协调),四者不衰。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是谓神化。归于身,谓之真人。

做到安静、平和就能养气,养气能使得五气和谐,那么志向、思想、精神、道德就不会衰退。向四方散发威势,我们就能无所不为,威势存于心中,就叫做神化。神化归于自身时,就叫做真人。

真人者,同天而合道,执一而养产万类(万物,多指有生命的),怀天心(天意)(施行;实行;推行)(恩泽、恩惠)(培养,修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通“仕”,作官)者,通达之神(chéng,《说文》:“盛,黍稷在器中以祀者也”。理解为容纳),乃能养志。

真人者,同乎天且合乎道,执“一(和合)”因而能养育生出万物,心怀天意,施行恩泽,修养无为(之道),以包容他人志、虑、思、意的方式来实施威力权势。作官的人,通达这个容纳的精神,才能修养志向。

鬼谷子-却乱

世人无识无备,故而处乱丛生。修炼累年,常患毁于一旦。人鲜能备,善备者临乱不患,应急最难。故曰“却乱”。

乱者,文理失调,诸事倒逆,毁势困人。却,消解约束,化融阻塞,急迫之用。

事物变迁,道理隐匿,能料事圆满者寥寥。人性懈怠,不迫难行,背面而无备。变化无穷,故而托言突然,不备之患多也哉。

人,为像所迷,为理所惑;为表所蔽,为里所困。表象视觉,文理知觉;谩造视听,巧言令色,百利托付事理,无不营营。

却乱者,再造表里,取信为势,若蔺相如完璧归赵,回缓之策。

却乱之际,急中生智。浊其心目,惑其所欲,敛其锋芒,挫折其气,伤害不得其所,解乱除患,而后得以便宜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