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

有的人

(紀念魯迅逝世十三周年有感)

有的人活著,

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還活著。

有的人,

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在石頭上想「不朽」;

有的人,

情願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有的人,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

騎在人民頭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給人民作牛馬的,

人民永遠記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頭的,

名字比屍首爛得更早;

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

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場可以看到;

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著的人,

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

——1949年11月1日於北京臧克家

道經33-死不忘者壽也

知人者知(通「智」)也,自知者明也。

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

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

不失其所(根本,此指道)者久也,死不忘者壽也!

註解:

能認知他人的人是智慧的,能認知自己的人是聰明的。

能戰勝別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戰勝自己的人是強大的。

知道滿足的人是富有的,能頑強地向自己的目標力行不懈的人是有志氣的。

不離失其根本(即道)的人是能夠長久不衰的,死後不被人民忘記的人是長壽的!

道經32-俾道之在天下也

道恆無名,(1、諧音為「我」。2、「木」的意思是樸拙,樸實坦率,不曲意奉迎別人;「屋」就是「家」,合起來就是「樸拙居家」)(以,因為)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服從,歸順)

天地(xiàng,輔佐、幫助)(莊稼和糧食的總稱)(仰賴、憑藉)(yú,安定)甘洛,民莫之令而自均焉。

始制有(做某事時用來作依據的稱號),名亦(已經,既然)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bǐ,人卑微)道之在天下也,猶小浴之與江海也。

註解:

「道」常常是默默無名的,我樸拙居家,因為顯得弱小,天下沒人敢臣服於我。侯王若能恪守「道」,萬物將自動歸服。

天地(恪守「道」)輔佐莊稼和糧食的生長,憑藉安定甘美的洛水,人民不需要對發出什麼命令,就能自然地使大家雨露均霑。

萬物始生即伴隨著各種名義和制度的制定,名義和制度既然已經有了,這也應當知道適可而止,知道適可而止才不會有危險。

人卑微的道(名義和制度)在天下大道面前,像小河谷之與江海。

道經31-銛襲為上

(軍事;武力;戰爭)者,不祥之(才能)也,(1、他人,眾人。2、特指人)(常;時常)惡之,故有欲者弗居。

君子(對統治者和貴族男子的通稱)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

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guā,1、「金」諧音「今」,「舌」為「言語」,註解為「如今建議」。2、斷)(照舊搬用;繼承;重複)為上。

(得意,高興)也,若美之,是樂殺人也!夫樂殺人,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

是以吉事上左,喪事上右;是以便(pián,足恭也,通「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居之也。

殺人眾,以悲依(存在)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註解:

這戰爭,是不吉祥的器能(器量和才能),人們時常厭惡它;所以有欲於天下和平的人不會懷著動輒戰爭的心思。

君子(統治者)在平素家居生活中則以左邊為貴位,用兵則以右邊為貴位。所以戰爭不應是君子用來處理問題的器能。

戰爭,是不吉祥的器能,迫不得已才使用它;如今建議龍依從勸告,斷了之前動輒就要戰爭的念頭。

不要(因為戰爭取得勝利而)高興得意,若因此而高興得意,則是以殺人為樂啊!這以殺人為樂,是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的。

因此舉辦喜事崇尚以左邊為尊位,舉辦喪事崇尚以右邊為尊位;因此偏將軍(副將)統領部隊在左邊,上將軍(主將)統領軍隊在右邊,這就是說參照了辦喪事的禮儀。

殺人眾多,要依存悲痛之心;戰鬥勝利了,要以喪禮的方式對待。

道經30-果而不強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於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居,楚朸(lì,【詩·大雅】如矢斯棘)生之。

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強焉。果而毋(馬高六尺為驕),果而勿(矜,大也),果而勿(1、自誇,自吹自擂,誇耀自己。2、通「閥」,功勞,功業),果而毋得已居,是胃果而不強。

物壯而老,是胃之不道,不道蚤已。

註解:

以「道」來輔佐君主,不以用兵逞強於天下,用兵逞強的事情很容易招致還報(報復)。軍隊所停留的地方,荊棘叢生(家園荒廢)。

善戰者只要能達到戰略目的就可以了,不要採取逞強的方式。達到目的了不要驕傲自滿,達到目的了不要自高自大,達到目的了不要自矜功伐,達到目的了要懷著於迫不得已的心態,是為「達到目的了卻不逞強」。

事物強大壯盛之後就會走向衰亡,是為不合於道,不合於道必定早夭。

道經29-去甚,去大,去楮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弗得(已,成也。——《廣雅》)。夫天下神器(帝王的印璽,借指帝位、國家權力)也,非可為者也;為者敗之,(1、固執,堅持。2、行,施行。3、控制;統御)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隨,或炅或(cuǒ),或強或羸,或(古同「柸」,左邊的「木」主仁義;右邊的「丕」,遵奉、秉持的意思。兩邊合起來的意思是秉持仁義)(1、wěi,拋棄。2、tuǒ,古同「橢」。「隋」同「墮」,垂落。左木右隋,仁義掉了的意思)

是以聲人去(過分),去大,去(chǔ,「木」代表「仁」,木者指「仁者」)

註解:

(如果誰不顧萬物本性和自然規律,)將來想要拿著天下按照自己的意志來治理,我看是不會達成所願的。這統治天下的權力是天下人民賦予的神器,不是可以按照自己的主觀意志肆意妄為的。按照自己的主觀意志肆意妄為的會遭受失敗,固執地施行全面控制政策的(即要求全程安全可控的)將會失去天下。

(世間萬物姿態萬千、稟性各異,)所以人們中間有人匆匆前行,有人慢慢尾隨;有人炙手可熱,有人坐冷石板凳;有人強大,有人羸弱;有人秉持仁義,有人拋棄仁義自甘墮落。

所以遵道而行的人要(看透世間萬象)捨棄過分把持,捨棄好大喜功,捨棄以仁者自居。

激勵員工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生理需求:人們對食物、水、依據、性以及其他生理方面的需求。

安全需求:在生理上的需求得到保證的同時,保護自身免受生理和情感傷害的需求。

社會需求:人們在愛情、歸屬、接納以及友誼方面的需求。

尊重需求:內部尊重因素包括對自尊、自主和成就感的需求,外部尊重因素包括對地位、認可或被關注的需求。

自我實現需求:推動個人能力極限的,對自我發展、自我價值實現和自我理想實現的需求。

什麼可以激勵員工?一項研究的結果如下(按照重要性順序):96% 工資,95% 工作保障,92% 上司/管理者,91% 培訓,91% 績效反饋,89% 領導力,87% 休假/帶薪休假,85% 職位晉陞,81% 決策參與度,75% 公司文化。

管理名言:如果你需要幫助,那你就尋求幫助!

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也稱激勵-保健理論)

赫茨伯格認為導致工作滿意和不滿意的因素是彼此分離,有所區別的。因此,管理者設法消除帶來工作不滿意的那些因素,能夠使員工不會感到不滿意,但卻不一定能夠對他們有所激勵。導致工作不滿意的外部因素,稱為保健因素。當這些因素保到充分滿足時,人們不會感到不滿意,但是也不會感到滿意。為了激勵員工,赫茨伯格建議應該強調激勵因素,也就是增加員工滿意度的內在因素。

激勵因素:

成就、認可、工作本身、責任、晉陞、成長。

保健因素:

監督、公司政策、與上司的關係、工作條件、工資、與同事的關係、個人生活、與下屬的關係、地位、工作保障。

三種需求理論

三種需求理論認為主要有三種後天的(而不是先天的)需求推動人們從事工作。這三種需求分別是:成就需求,即想要達到標準、追求卓越、獲得成功的願望;權力需求,即想要使他人聽從自己的指示以某種特定方式行事的願望;歸屬需求,即想要建立友好、親密的人際關係的願望。最優秀的管理者往往都具有較高的權力需求和較低的歸屬需求。

目標設置理論

目標設置理論認為具體的工作目標會提高工作績效,與容易的目標相比,困難的目標一旦被員工接受,將會產生更高的工作績效。

目標設置理論認為困難的目標能夠使激勵效果最大化,而三種需求理論認為難度適中的目標能夠激發成就動機,這兩者之間其實並不矛盾。第一,目標設置理論針對的是普通大眾,而成就動機的結論是基於高成就需求者得出的。考慮到北美只擁有10%-20%的高成就需求者(可能在發展中國家這一比例更低),因此困難目標的設置仍然適用於大多數員工。第二,目標設置理論的結論是應用於那些接受並致力於實現這些目標的人。困難的目標只有在被接受的情況下,才會帶來更高的績效。

在某些情況下,積极參与目標設置的員工會表現出更高的績效;在某些情況下,當管理者為員工分配目標時,他們會表現最佳。然而,當員工可能會抗拒接受困難的挑戰時,參與目標設置可能會提高他們對目標的接受程度。

最後,我們知道,如果員工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能夠獲得進展情況,他們會表現得更好,因為反饋有助於識別他們所做的以及他們想要做的之間的差距。但並非所有的反饋都具有同等效果。研究表明,比起來自他人的反饋,自我反饋——員工對自身的改進情況進行監控——是一種更為強大的激勵。

除了反饋,還有其他的三個權變因素會影響目標—效績關係:目標認同、足夠的自我效能、國家文化。首先,目標設置理論假定個體致力於目標的實現。當目標是公開設定的,或者當個體是內控型的,或者該個體參與了目標的設定而不是別人設定目標時,能夠獲得該個體更高的認可。其次,自我效能是指員工認為自己能夠完成工作任務的信念。你所具有的自我效能越高,你越有信心能夠在工作中取得成功。最後,目標設置理論發揮的價值還取決於國家文化。該理論假定下屬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在權力距離維度上得分不高),人們會追求具有挑戰性的目標(在不確定性規避維度上得分較低),管理者和下屬都認為績效很重要(在男性氣質維度上得分較高)。在那些文化不滿足這種特徵的國家中,不太可能出現期望有結果——目標設置會帶來更高的員工績效。

我們的總體結論是:為實現困難、具體的目標而努力的意願是一種強大的激勵力量。在合適的條件下,這種意願能夠導致更高的績效。然而,沒有證據表現這樣的目標能夠提高工作滿意度。

強化理論

強化理論認為行為是結果的函數。某種結果緊接著在某種行為之後立即出現,並且提高該行為未來重複率的可能性,稱為強化物。

根據斯金納的觀點,如果個體在表現出來某一行為之後受到獎勵,那麼該個體極可能再次表現出這種期望行為。如果在期望行為之後立即給予獎勵最為有效;而如果行為得不到獎勵,或者是受到了懲罰,這種行為則不太可能再次出現。運用強化理論,管理者可以對有利於組織目標實現的行為施加正強化,從而影響員工的行為。而對於達不到期望的行為,管理者應該忽略而不是懲罰。

工作特徵模型

工作特徵模型確定了五種核心工作維度及其相互關係,以及其對員工生產率、動機和滿意度的影響。這五種核心的工作維度分別是:

  • 技能多樣性:一項工作需要從事多種活動從而使員工能多利用不同技能和才幹的程度。
  • 任務完整性:一項工作需要完成一件完整的、可辨識的工作任務的程度。
  • 任務重要性:工作對人們生活和工作的實際影響程序。
  • 工作自主性:實際情況中,一項工作在安排工作內容、確定工作程序方面給員工的自由度、獨立權和決定權。
  • 工作反饋:員工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可以獲得關於自己工作績效的直接而明確信息的程序。

公平理論

研究表明,員工會拿自己與其他人進行比較,而不公平感會影響員工付出努力的程度。

公平理論認為員工首先將自己從工作中得到的(所得)和付出的(投入)進行比較,然後將自己的付出-所得比與其他相關人員的付出-所得比進行比較。如果員工認為自己的付出-所得比與其他相關人員的付出-所得比相同,那就沒什麼問題。當出現不公平的感受時,員工就會試圖採取某些措施。結果則可能出現生產率的下降或上升、產品質量的提高或降低、缺勤率的上升或自願離職。

研究表明,分配公平比程序公正更能影響員工的滿意度,而程序公平往往會影響員工對組織的承諾、對上司的信任以及辭職的意願。這對管理者而言有什麼意義?他們應該考慮將分配決策如何制定的信息公開化,遵循穩定、公正的程序,並採取措施以提高程序公正的認同感。通過提高員工對程序公平的認同感,即使在他們對報酬、晉陞或其他個人所得不滿意的情況下,員工也可能會積極地看待他們的上司和組織。

期望理論

期望理論認為,個體趨於表現出某種特定行為是因為預期該行為會帶來特定的結果,以及所得結果對該個體具有吸引力。該理論包含三個變數或關係:

  • 期望值,或努力-績效的關係。指的是個體所認為的付出一定的努力能達到某一特定績效水平的概率。
  • 手段,或績效-獎勵關係,指的是個體所認為的某一特定績效水平有助於獲得期望結果的程度。
  • 效價,或獎勵的吸引力,指的是在工作中可能獲得的結果或獎勵對個體的重要程度。效價同時考慮了該個體的目標以及需求。

設計合適的獎勵機制

  • 開卷管理。公司與員工共享信息,使員工更積極地作出有利於工作的決策,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工作內容和工作方式對公司的意義,最終影響公司利潤。這種方式稱為開卷管理。
  • 員工認可計劃。員工認可計劃是對員工的關注以及對出色的工作表現給予關注、讚揚和感謝。與強化理論相一致,在行為發生後立即表示認可來獎勵該行為,很可能會鼓勵該行為的重複發生。
  • 績效工資方案。績效工資方案是根據對績效的衡量來支付員工工資的浮動薪酬方案。計件報酬制度、獎勵工資制度、利潤分享制度和卓越績效獎勵制度都是浮動薪酬方案的實例。如果一個企業決定應用績效工資方案,管理者需要確保這些方案明確具體地體現了個體薪酬與期望績效水平之間的關係。員工必須清楚地理解績效——讓自己的績效和組織的績效——如何確切地轉化為他們工資單上的金額。

格物——知行合一

《禮記·大學》:「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禮記·大學》:「古代那些想使美德彰明於天下的人,先要治理好國家;要想治理好國家,先要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品格;要想修養品格,先要端正思想;要想端正思想,先要使意念真誠;要想使意念真誠,先要提高認知,提高認知的途徑在於格物。」

何為「格物」?

明朝哲學家王陽明的《傳習錄》中有「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禮記·大學》:「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禮記·大學》:「物格(為善去惡),而後認知得以提高;認知提高了,而後意念得以真誠;意念真誠了,而後心思得以端正;心思端正了,而後品格得以修養;品格修養了,而後家庭和家族得以管理;家庭和家族管理好了,而後國家得以治理;國家治理好了,而後天下得以太平。自天子乃至於平民,一切都以修身為根本。」

透過學習真的可以改變一個人

今天在辦公桌上發現了公司培訓的資料裡面有一個關於領導風格的測試。於是就好奇的做了一下。測試完了以後發現我的風格完完全全是激勵型的領導風格(所有的答題選項都完全符合激勵型)。我當時很激動,因為孫子說過「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為進一步了解了自己而高興。

很多同事都說我與上面領導的理念不一樣,以致被閑置不用。通過這次測試也給出了問題的答案——有什麼樣的理念,就有什麼樣的行為。領導風格中的4個領導風格類型:激勵型、告知型、教練型、授權型。我覺得會和授權型或者與自己同類型風格(激勵型)的領導會配合的比較好一點。

這種理念的差異也體現在家庭教育方面。比如說在我們家裡老婆經常批評我不管孩子。其實我也不是不管,只是我更喜歡通過激勵孩子的方式,讓孩子自覺自發的去做學習。而老婆的風格應該大體是教練型的。不是說她的這種風格不好,只是覺得我們倆這樣兩種風格搭配起來還是挺好的,起碼孩子不反感,甚至可以說更適合孩子。因為激勵型的風格適用於完全能勝任事物的群體,而教練型的風格適合於不是很勝任事物的群體,正在學習中的小朋友屬於後者。

講到這裡,我更感嘆學習對我的影響是如此的大。我的這種風格轉變(我以前應該屬於教練型的)來自於我對老子的理念的認同和學習。可以說,《老子》深深的影響了我,透過學習真的可以改變一個人。但是這種改變是向好的方向還是向壞的方向?我相信自己的選擇。

道經28-楃散則為器

知其(先、強、動),守其(後、弱、靜),為天下(氵為水,代表「智」,這裡是動詞,開智。奚,奴隸、僕役);為天下溪,恆德不(奚,奴隸、僕役。隹,通「唯」,聽任、聽隨);恆德不雞,復歸嬰兒。

知其日,守其辱,為天下(洗滌);為天下浴,恆德(才、始)(重視);恆德乃足,復歸於(淳樸;樸實)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恆德不(tè,通「忒」,變更;差錯);恆德不貣,復歸於無極(古代哲學中認為形成宇宙萬物的本原,以其無形無象,無聲無色,無始無終,無可指名,故曰無極)

楃散則為器,聖人用則為官長,夫大制無割。

註解:

知道自己是雄強的,卻甘願守持雌弱,為天下被奴役的人們開啟智慧;為天下被奴役的人們開啟智慧,恪守德行不求被奴隸們所追隨;恪守德行不求被奴隸們所追隨,大家就會復歸於嬰兒般純真的狀態。

知道自己是光明的,卻甘願堅守屈辱,為天下人洗滌罪惡;為天下人洗滌罪惡,恪守德行開始被重視;恪守德行開始被重視,大家就會復歸於質樸的狀態。

知道自己是潔白的,卻甘願居於幽暗,做天下人的榜樣;做天下人的榜樣,恪守德行不出現差錯,恪守德性不出現差錯,宇宙萬物就會復歸於本原。

粗陋的木帳經拆散、打磨並經重新組合後可以做成有用的器具,有道德的統治者可以考察、鍛煉並整合現有的人才,任用其中的仁義之才為官長,任用仁義之才與形成完善的政治制度是不可分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