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石公-上略

夫主將之法,務攬英雄之心,賞祿有功,通志於眾。故與眾同好,(靡,無也)不成;與眾同惡,靡不傾。治國安家,得人也;亡國破家,失人也。含氣之類,(全,都)願得其志。

這統率將領的方法,務必要收攬那些英雄豪傑的心,將祿位賞賜給有功之人,將自己的志向與眾人貫通。所以,與眾人有共同的意願,就沒有做不成的事情;與眾人有共同的仇恨,就沒有打不垮的敵人。國家大治,家庭和睦,是由於獲得了人心;國家覆滅,家庭破散,是由於喪失了人心。含有氣息的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志向能得到實現。

《軍讖》曰:「柔能制剛,弱能制強。」柔者,德也;剛者,(禍害)也。弱者人之所助,強者怨之所攻。柔有所(布置,部署,安排),剛有所(施行;實行;推行),弱有所用,強有所(益處;好處),兼此四者而制其宜。

《軍讖》說:「柔的能制服剛的,弱的能制服強的。」柔,是品德;剛,是禍害。弱小的一方,往往是人們的幫助對象;強大的一方,往往是招致怨恨的攻擊對象。柔有柔的部署方式,剛有剛的施行方法;弱有弱的妙用,強有強的益處,把這四者結合起來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恰當地運用。

端末未見,人(沒有誰;沒有什麼)能知。天地神明,與(事;事情)推移(變化、移動或發展),變動無(規則,規律)。因敵轉化,不為事先,動而輒隨。故能圖制無(極限、止境),扶成天威,匡正八極,(通「謐」,安寧;安定;安靜)定九夷。如此謀者,為帝王師。

事物的始末沒有顯現,人們沒有誰能認知。天地神而明之(玄妙),隨著事情的變化而發展,其變化運動沒有規律。要根據敵情的變化而變化,不要在事情發生之前躍躍欲試,而要看清楚敵人的行動之後隨即採取適宜的對策。這樣就能夠圖謀制勝且無往而不利,輔佐君王成事並樹立天威,匡正八方,安定邊遠地區。這樣運籌謀劃的人,是為帝王之師。

故曰:莫不貪強,鮮能守微,若能守微,乃保其生。聖人存之,動應事機,舒之(mǐ,同「弭」,平息,消滅)四海,卷之不盈懷。居之不以室宅,守之不以城郭;藏之胸臆,而敵國服。

所以說:沒有誰不貪圖強大的,很少有人能安守卑微。如果能安守卑微,便可以保全生命。聖人掌握了這一道理,行動起來就能順應時機,推行開來可以平息四海,收攏起來不滿胸懷。安放它不必使用房屋,守護它不必依靠城郭;只要收藏胸中加以巧妙運用,而敵國便會屈服。

《軍讖》曰:能柔能剛,其國彌光;能弱能強,其國彌彰。純柔純弱,其國必削;純剛純強,其國必亡。

《軍讖》上說:「能用柔又能用剛,國家就會充滿光明;能用弱又能用強,國家就會愈加顯揚。單純用柔或單純用弱,國家就必然受到削弱;單純用剛或單純用強,國家就必定走向滅亡。」

夫為國之道,恃賢與民。信賢如腹心,使民如四肢,則策無遺。所適如肢體相隨,骨節相救,天道自然,其巧無間。

治理國家的方法,要依賴賢士和人民。信任賢士如同自己的心腹,使用人民如同自己的四肢,則政策就不會有遺漏。行動起來就會如同四肢與軀幹一樣協調,如同骨頭與關節之間互相救應,天道自然而然,其巧妙且無間。

軍國之要,察眾心,施百務。

統軍治國的要旨,在於體察眾人的心理,並施行各種政務。

危者安之,懼者歡之,叛者還之,冤者原之,訴者察之,卑者貴之,強者抑之,敵者殘之,貪者豐之,欲者使之,畏者隱之,謀者近之,讒者(審察;查核)之,毀者(還原,使如前)之,反者廢之,橫者挫之,滿者損之,歸者招之,服者居之,降者脫之。

處於危難的要使他得到安撫,心懷憂懼的要使他歡愉高興,背叛逃亡的要使他重新歸來,含冤受屈的要加以昭雪平反,上告申訴的要為他調查清楚,地位卑賤的要加重視,強橫不法的要加以抑制,與我為敵的要使他遭到毀滅和傷害,貪婪愛財的就多給財物,想要效力的就加以使用,怕人揭短的就予以隱諱,對有智謀的人要多多親近,對進讒言的人要予以審察,被詆毀的人要為其恢複名譽,凡是謀反的要予以剷除,凡是橫暴的要讓他受挫,驕傲自滿的要予以減損,傾心歸順的要給予招撫,已被征服的要給予妥善安置,已經投降的要加以豁免。

獲固守之,獲阨塞之,獲難屯之,獲城割之,獲地裂之,獲財散之。

獲得堅固的城池要加以守備,獲得險隘的要塞要加以阻塞,獲得難以得到的地方要駐兵屯守,獲得城邑要分賞給有功之臣,獲得土地就要分封給出力之士,獲得財物要散發給手下眾人。

敵動伺之,敵近備之,敵強下之,敵佚去之,敵(古同「凌」,侵犯,欺侮)待之,敵暴(suí,安撫)之,敵悖義之,敵睦(通「愶」,離,背離,離散)之。順舉挫之,因勢破之,放言過之,四網羅之。

敵人行動就要密切加以監視,敵人逼近就要嚴密加以防備,敵人強大就要故意向它示弱,敵人以逸待勞就要避免交戰,敵人來侵犯就要嚴陣以待,敵人暴虐就要安撫人民,敵人悖逆就要伸張正義,敵人和睦團結就要設法進行分化離間。要順應敵人的行動去挫敗它,要趁著有利的形勢去擊破它,散布假情報致使敵人犯錯誤,四面包圍將敵人一舉殲滅。

得而勿有,(積蓄,儲存)而勿守,拔而勿久,立而勿取。為者則己,有者則士,焉知利之所在!彼為諸侯,己為天子,使城自保,令士自(選擇;選定)

取得勝利時不要將功勞佔為己有,取得的積蓄不要自己獨佔,攻取城池不要曠日持久,立其國之人為君而不要取而代之。決策則出於自己,有功勞則歸於將士,須知這才是真正的利益之所在啊!他們是諸侯,自己是天子,讓他們各自保衛所轄城邑,命令將士各自選擇攻取。

(天下;世間)(崇尚,效法)(祖宗;祖先;自祖父以上各輩尊長),鮮能下下。祖祖為親,下下為君。下下者,務耕桑,不奪其時;薄賦斂,不匱其財;罕徭役,不使其勞;則國富而家(嬉戲,玩樂),然後選士以司牧之。夫所謂士者,英雄也。故曰:羅其英雄,則敵國窮。英雄者,國之干;庶民者,國之本。得其干,收其本,則政行而無怨。

世間的君主都能尊崇效法自己的祖先,但卻很少能以謙下的態度對待下面的人民。崇尚和效法祖先是親親之道,以謙下的態度對待下面的人民是為君之道。以謙下的態度對待下面的人民,就是要重視耕作蠶織,不侵佔農時;減輕賦稅,不使人民貧困匱乏;減少徭役,不使人民勞困疲憊。這樣,便可以做到國家富足,家庭安樂,然後再選擇賢士去管理他們。所謂賢士,就是那些英雄。所以說,能夠收羅敵國的英雄,就能使敵國陷於困窘的境地。英雄,是國家的骨幹;普通人民,是國家的根本。得到了骨幹,收穫了根本,就可以做到政令暢通而人民毫無埋怨。

夫用兵之要,在崇禮而重祿。禮崇則智士至,祿重則義士輕死。故祿(給予俸祿)賢不愛財,賞功不逾時,則下力並而敵國削。夫用人之道,尊以爵,贍以財,則士自來;接以禮,勵以義,則士死之。

這用兵的要旨,在於崇尚禮節和厚施俸祿。崇尚禮節,則智謀之士就會歸附;厚施俸祿,則俠義之士就會樂於效死。因此優待賢士不要吝惜財物,獎賞功臣不要拖延時日,這樣就能使部下齊心協力而削弱敵國。這用人的方法,尊崇以爵位,贍養以財物,則賢士就會自動來歸;接待以禮儀,激勵以道義,則賢士就會以死相報。

夫將帥者,必與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敵乃可加,故兵有全勝,敵有全囚。昔者良將之用兵,有饋簞醪者,使投諸河,與士卒同流而飲。夫一簞之醪不能味一河之水,而三軍之士思為致死者,以滋味之及己也。

這身為將帥者,必須和士卒同甘苦而共安危,才可以與敵人進行交鋒,所以用兵可以取得全勝,敵人可以完全覆滅。昔日有一位優秀的將帥在用兵打仗時,有人送給他一壇美酒,他讓人把酒傾倒在河中,與士兵們同飲河水。一壇酒並不能使一河之水都有酒味,而三軍將士卻都願意為其拚死效力,這是因為將帥與自己同甘共苦的緣故。

《軍讖》曰:軍井未達,將不言渴;軍幕未辦,將不言倦;軍灶未炊,將不言飢。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張蓋,是謂將禮。與之安,與之危,故其眾可合而不可離,可用而不可疲,以其恩(向來;從來就)蓄,謀素(和,相應也)也。故曰:蓄恩不倦,以一取萬。

《軍讖》說:「軍井還沒有鑿成,將帥不說口渴;軍帳還沒有搭好,將帥不說疲乏;軍灶還沒有做飯,將帥不說飢餓。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用扇子,雨天不獨自打傘,是為將帥的基本禮節。與士卒同安樂,與士卒共危難,所以全軍上下能齊心協力而不可分離,能夠任意使用而不知疲倦,這正是因為其素來對士卒積累恩德,將帥與士卒的圖謀素來能上下相應的緣故。」所以說,將帥不斷地對士卒積累恩德,就能夠以一人贏得千萬人的擁戴。

《軍讖》曰:將之所以為威者,號令也;戰之所以全勝者,軍政也;士之所以輕戰者,用命也。故將無還令,賞罰必信,如天如地,乃可御人。士卒用命,乃可越境。

《軍讖》上說:「將帥之所以有威嚴,是由於號令嚴明;作戰之所以取得全勝,是因為軍政整飭;士卒之所以不懼怕打仗,是因為願意效命。」所以將帥一旦發布命令,就不能再收回,賞罰必須要嚴守信用,像天地一樣不可移易,這才可以統御眾人;士卒願意效命,才可以出境作戰。

夫統軍持勢者,將也;制勝破敵者,眾也。故亂將不可使保軍,乖眾不可使伐人。攻城則不拔,圖(封地,君主分封給諸侯,或諸侯分封給大臣的土地)則不(廢黜;廢除),二者無功,則士力疲弊。士力疲弊,則將孤眾悖,以守則不固,以戰則奔北,是謂老兵。兵老則將威不行,將無威則士卒輕刑,士卒輕刑則軍失伍,軍失伍則士卒逃亡,士卒逃亡則敵乘利,敵乘利則軍必喪。

統領軍隊控制局勢的,是將帥;戰勝敵人奪取勝利的,是士眾。所以治軍無方的將領不能讓他統率軍隊,離心離德的軍隊不能用來攻伐敵人。這樣的軍隊若是去攻打城池則不能拔取,圖謀諸侯封地則不能廢除,攻城和圖邑這兩者都勞而無功,則士眾的力量就會疲憊不堪。士眾的力量疲憊不堪,則將領會陷於孤立,且士眾會悖逆抗命,用來守御則不穩固,用來作戰則士眾敗逃潰散,這叫作帥老兵疲。帥老兵疲,則將領的威嚴就會喪失;將領沒有威嚴,則士卒就會輕視刑罰;士卒輕視刑罰,則軍隊就會失去秩序;軍隊失去秩序,則士卒就會逃亡;士卒逃亡,則敵人就會乘機取利;敵人乘機取利,則軍隊就必定走向敗亡。

《軍讖》曰:良將之統軍也,恕己而治人。推惠施恩,士力日新,戰如風發,攻如河決。故其眾可望而不可當,可下而不可勝。以身先人,故其兵為天下雄。

《軍讖》說:「優秀的將領統率軍隊,是以恕己之道體貼、關懷部屬。推施恩惠,將士的戰鬥力會日益增強,從事作戰如同暴風一樣迅速猛烈,投入進攻如同河水潰決一樣銳不可當。」所以,這樣的軍隊,能讓敵人望風披靡而不敢阻擋,只能束手投降而不敢存有取勝的奢望。將領能身先士卒,因此他指揮的軍隊就能稱雄於天下。

《軍讖》曰:軍以賞為表,以罰為里。賞罰明,則將威行;官人得,則士卒服;所任賢,則敵國震。

《軍讖》說:「軍隊以獎賞為表,以懲罰為里。」賞罰嚴明,則將帥的威信才能樹立;選拔官佐得當,則士卒會心悅誠服;所委任的人賢明通達,敵國就會驚恐不安。

《軍讖》曰:賢者所(歸向),其前無敵。故士可下而不可驕,將可樂而不可憂,謀可深而不可疑。士驕,則下不順;將憂,則內外不相信;謀疑,則敵國奮。以此攻伐,則致亂。夫將者,國之命也;將能制勝,則國家安定。

《軍讖》說:「賢人所歸向的國家,一定所向無敵。」所以對將士要謙下而不可驕橫,對將帥應令其愉快而不使他陷於憂慮,對於謀略要深思熟慮但不可遲疑不決。對將士驕橫,則下屬就不會順服;將帥內心有隱憂,則君王與將帥之間就會互不信任;謀略遲疑不決,則敵國會振奮。在這種狀態下進行攻伐,則會招致禍亂。這將帥,是國家命脈;將帥能克敵制勝,則國家得到安定。

《軍讖》曰:將能清,能靜,能平,能整,能受諫,能聽訟,能納人,能采言,能知國俗,能圖山川,能(標明;標出)險難,能制軍權。故曰:仁賢之智,聖明之慮,負薪(指地位低微的人)之言,廊廟之語,興衰之事,將所宜聞。

《軍讖》說:「將領應該能清廉,能沉靜,能公平,能整肅,能接受規諫,能聽清是非,能招納人才,能博採眾議,能了解各國風俗,能通曉山川地勢,能標出險要關隘,能控制軍隊權柄。」因此,舉凡仁人賢士的智慧,聖哲英明的謀慮,黎民百姓的議論,朝堂之上的言語,興衰成敗的史跡,身為將領都應該有所了解。

將者能思士如渴,則策從焉。夫將拒諫,則英雄散;策不從,則謀士叛;善惡同,則功臣(懈怠,厭煩,厭倦);專己,則下歸咎;自伐,則下少功;信讒,則眾離心;貪財,則奸不禁;內顧,則士卒淫。將有一,則眾不服;有二,則軍無(式,法也);有三,則下奔北;有四,則禍及國。

將領能夠思求賢士如饑似渴,則會對賢士的策略從善如流。這將領如果拒絕納諫,則身邊的英雄就會離散;身邊謀士的策略不被聽從,則謀士就會叛離;善惡混同不分,則功臣就會厭倦;個人專斷,則下級就會歸罪於上司;自矜功伐,則部下就會較少建功;聽信讒佞,則部眾就會離心離德;貪圖錢財,則姦邪就無法得到禁絕;迷戀女色,則士卒就會縱慾淫亂。將領如有上面行為中的一條,則眾人就不會服從;有上面行為中的兩條,則軍隊就會喪失法紀;有上面行為中的三條,則部眾就會敗逃;有上面行為中的四條,則會大禍臨頭,殃及國家生存。

《軍讖》曰:將謀欲密,士眾欲一,攻敵欲疾。將謀密,則奸心閉;士眾一,則軍心結;攻敵疾,則備不及設。軍有此三者,則計不奪。將謀泄,則軍無勢;外窺內,則禍不制;財入營,則眾奸(會各;聚會)。將有此三者,軍必敗。

《軍讖》說:「將領的謀劃期望保密,士眾期望上下一心,攻擊敵人期望迅疾。」將領的謀劃保密,則姦細就無隙可乘;士眾上下一心,則軍隊上下就會戮力同心;攻擊敵人迅疾,則敵人就猝不及防。軍隊擁有這三項條件,則作戰計劃就不會遭到挫折。將領的謀略被泄露,則軍隊就沒有了威勢;敵人窺探到我方的內情,則禍患就會無法制止;不義之財進入軍營,則一眾姦細就會會合在一起。將領有這三條,軍隊就會必定失敗。

將無慮,則謀士去;將無勇,則吏士恐;將妄動,則軍不重;將遷怒,則一軍懼。《軍讖》曰:慮也,勇也,將之所重;動也,怒也,將之所用。此四者,將之明誡也。

將領沒有深謀遠慮,則智謀之士就會失望離去;將領沒有英勇無畏,則官兵就會恐懼不安;將領輕舉妄動,則軍隊就不會穩重;將領遷怒於人,則全軍上下就會心懷畏懼。《軍讖》說:「深謀遠慮,英勇無畏,是將領應具備的重要品質;該動則動,該怒則怒,是將領應掌握的用兵之道。」這四條,是將領要時常牢記的明誡。

《軍讖》曰:軍無財,士不來;軍無賞,士不往。《軍讖》曰:香餌之下,必有懸魚;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故禮者,士之所歸;賞者,士之所死。招其所歸,(教導)其所死,則所求者(到達、來到)。故禮而後悔者,士不止;賞而後悔者,士不使。禮賞不(衰減),則士爭死。

《軍讖》說:「軍隊沒有資財,將士就不會前來;軍隊沒有獎賞,將士就不勇往直前。」《軍讖》說:「在香餌引誘之下,必定有吞鉤的魚兒;在優厚的賞賜面前,必定有勇敢的丈夫。」所以禮遇,是將士之所以歸附的原因;獎賞,是將士之所以拚死效命的原因。用禮遇招徠歸附,用獎賞引導其拚死效命,則所追求的結果就會達到。因此起初禮遇優渥而後又反悔的,將士就不會留下來;起初答應獎賞而後又反悔的,將士就不會聽從使喚。禮遇獎賞不衰減,則將士就會爭相效命,慷慨赴死。

《軍讖》曰:興師之國,務先隆恩;攻取之國,務先養民。以寡勝眾者,恩也;以弱勝強者,民也。故良將之養士,不(輕視。含有「不以為意」的意思)(親身,親自),故能使三軍如一心,則其勝可全。

《軍讖》說:「要興兵打仗的國家,務必事先厚施恩德;要攻城略地的國家,務必先讓人民休養生息。要做到以少勝多,在於施加恩德;要做到以弱勝強,在於人民的支持。」所以優秀的將領培養官員,不輕視親身示範的作用,因此能使全軍上下團結一心,則奪取勝利就可以有完全的保障。

《軍讖》曰:用兵之要,必先察敵情。視其倉庫,度其糧食,(預料,事先推斷)其強弱,察其天地,伺其空隙。故國無軍旅之難而運糧者,虛也;民菜色者,窮也。千里饋糧,民有飢色;(打柴,砍柴)(割草;取草)(cuàn,燒火做飯),師不宿飽。夫運糧千里,無一年之食;二千里,無二年之食;三千里,無三年之食,是謂國虛。國虛則民貧,民貧則上下不親。敵攻其外,民盜其內,是謂必潰。

《軍讖》說:「用兵的要旨,是必須首先察明敵情。弄清楚其倉庫的物資儲備,估算一下其糧食的多少,預料其力量的強弱,觀察其面臨的天候和地形狀況,等待其暴露出可乘之機。」所以國家沒有遭受戰爭的苦難而運送糧食的,表明國庫空虛;老百姓面黃肌瘦的,表明人民貧困。缺糧時從千里之外運來,人民就會面有飢色;臨時砍伐柴草做飯,軍隊就會經常吃不飽。千里之外運糧,說明國家缺一年的糧食;兩千里外運糧,說明國家缺兩年的糧食;三千里外運糧,說明國家缺三年的糧食。這正是國庫空虛的表現。國庫空虛,則人民就不免貧困;民眾貧困,上下之間就不會親近和睦。敵人從外面進攻,民眾在內部作亂,國家就必定崩潰。

《軍讖》曰:上行虐,則下急刻。賦斂重數,刑罰無極,民相殘(害,傷害),是謂亡國。

《軍讖》說:「君主肆行暴虐,則下面的官吏則會急苛刻薄。征斂賦稅又多又重,濫施刑罰漫無止境,人民互相殘害,是為行將滅亡的國家。

《軍讖》曰:內貪外廉,詐譽取名,竊公為恩,(令色,和悅的面容;善於用諂媚和悅的顏色取悅人)上下昏,飾躬正顏,以獲高官,是謂盜端。

《軍讖》說:「內心貪婪而表面裝作廉潔,騙取聲譽盜取功名,竊用公家的財產來私樹恩德,對上令色對下昏庸,裝出一副道貌岸然的模樣,以此獲取高官,是為竊國的開端。」

《軍讖》曰:群吏朋黨,各進所親,招舉奸枉,抑挫仁賢,背公立私,同位相(訕,誹毀也。誹謗,詆毀),是謂亂源。

《軍讖》說:「大小官吏拉幫結夥,各自引進自己的親信,招納網羅姦邪之徒,壓制貶抑仁人賢士,背棄國家牟取私利,同僚之間互相誹謗,是為禍亂的本源。」

《軍讖》曰:強宗聚奸,無位而尊,威無不震,葛藟相連,種德(猶布德。施恩德於人)立恩,奪在位權,侵侮下民,國內嘩喧,臣蔽不言,是謂亂根。

《軍讖》說:「望族豪門相聚為奸,雖無爵位卻尊榮顯貴,威風凜凜無所畏懼,勢力如同葛藤一般盤錯相連,以小恩小惠來樹立自己的恩德,竊奪執政者的權力,侵害和欺侮下面的人民。國內輿論大嘩,大臣卻隱瞞實情不敢如實直言,是為禍亂的根源。」

《軍讖》曰:世世作奸,侵盜縣官,進退求便,委曲弄文,(以,用也)危其君,是謂國奸。

《軍讖》說:「世世代代為非作歹,侵犯官府、盜竊國庫,出仕退隱只求自己的方便,屈身折節般舞文弄墨,用以危害其國君,是為國家的奸賊。」

《軍讖》曰:吏多民寡,尊卑相(同,相當),強弱相虜,莫(guā,適,疾也。迅速)禁御(禁止;制止),延及君子,國受其咎。

《軍讖》說:「官多民少,尊卑沒有區別,強大的掠奪弱小的,沒有誰迅速地加以制止,等到波及正人君子,國家就會蒙受災禍。」

《軍讖》曰:(喜好、喜愛)善不進,惡惡不退,賢者隱蔽,不肖在位(原指居於君主的地位或官吏任職做官,現也指當政),國受其害。

《軍讖》說:「喜歡善人卻不加以任用,厭惡惡人卻不加以黜退,賢士歸隱山林,品行不端之徒當政,國家就會受到危害。」

《軍讖》曰:「枝葉強大,比周居勢,(輕視,小看)(古同「凌」,侵犯,欺侮)貴,久而益大,上不忍廢,國受其敗。

《軍讖》說:「宗室勢力強大顯赫,結黨營私竊據高位,輕視卑賤且欺侮顯貴,時間越久而權勢越大,君主不忍心廢黜,國家將遭受失敗。」

《軍讖》曰:佞臣在上,一軍皆(譴責)。引威自與,動違於眾。無進無退,苟然取容。專任自己,舉措(自誇;自吹自擂,誇耀自己)功。誹謗盛德,誣述庸庸。無善無惡,皆與己同。(jī,稽,留止也)留行事,命令不通。造作(偽造)其政,變古易常。君用佞人,必受禍殃。

《軍讖》說:「讒佞之臣在上當權,全軍上下都進行譴責。他們倚仗權威進行自我吹噓,動輒違忤大家的意願。他們進退毫無原則,只知道無原則地附和上司的臉色行事。他們剛愎自用,一舉一動都在誇耀自己的功勞。他們誹謗品德高尚的人,誣衊其為庸庸碌碌之輩。他們不分善惡是非,一切只看是否都與自己的意願相同。他們延後耽擱政事,使得上令不能下通。他們偽造其政績,變更古制、改易常法。君主若是重用這種奸佞之徒,必定會遭受禍殃。」

《軍讖》曰:奸雄相稱,障蔽主(視覺、目力);毀譽並興,壅塞主聰。各阿所私,令主失忠。

《軍讖》說:「奸雄相互稱許,以遮蔽君主的視線;毀謗和讚美混合在一起,以堵塞君主的聽聰。他們各自偏袒自己的私黨,使君主失去忠義之臣。」

故主察異言,乃睹其萌。主聘儒賢,奸雄乃遁;主任舊齒,萬事乃理;主聘岩穴,士乃得實。謀及負薪,功乃可述;不失人心,德乃洋溢。

因此君主洞察詭異之言,才能看出其禍亂的萌芽。君主禮聘儒士賢才,奸雄就會逃遁;君主任用年高德劭的老臣,所有事情就會治理得井井有條;君主徵聘山林隱士,才能得到有真才實學的賢士。君主運籌謀劃時能傾聽黎民百姓的意見,他的功業就可以名垂青史;君主能夠做到不失人心,他的盛德就可以遠播四方。

兇險無比的思想陷阱——信息繭房

信息繭房,信息時代最嚴重的問題之一。

什麼是信息繭房?

舉個例子,很多人都看過短視頻。很多人都知道,在觀看短視頻時,如果你點贊了某個類型的視頻,比如舞蹈類視頻,那麼你馬上就會被推薦更多相似的舞蹈視頻,然後當你繼續看了推薦的舞蹈視頻後,就會再次被推薦更多的舞蹈視頻,從此陷入一種無限循環之中。

不僅是短視頻,在網路上的音樂、視頻、新聞、遊戲、甚至廣告,無一例外,都遵循這種模式。

一言概之,就是一個人的偏好,會讓他只看到自己想看的東西,然後看到的東西會再次強化他的偏好,長此以往,他就只能看到自己想看的事物,從而喪失了全面看待事物的能力。就像為自己編織了一個繭,將自己困在其中。

是什麼造成了信息繭房?

一方面,是絕大部分人本身有惰性,懶于思考,隨意的找自己最熟悉、最省事的信息來源,於是便自然的落入信息繭房之中。

另一方面,網路內容的提供平台,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留住客戶,必須要高效的投客戶所好,以期望留住客戶。所以,平台就必須用十分功利短視的推薦演算法來快速達到讓客戶感興趣的目標。因此,客戶就會一直看到自己「偏好」的內容,從而落入信息繭房。

信息繭房有什麼危害呢?

信息繭房,是一個兇險無比的陷阱。其兇險之處在於,落入信息繭房的人,不但思維會被禁錮,極有可能直接廢掉一個人的理性思考能力,扼殺一個人的未來的可能性。更嚴重的是,如果受害者從來沒有想過或者聽說過「信息繭房」概念,那麼受害者就會持續受害而完全不能察覺,更不用談自行掙脫了。用一句俗話來說就是:連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

正因信息繭房是如此隱蔽和難以察覺,以至於受害者中,甚至不乏高等教育的專家學者。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些學者學習幾十年,卻仍然故步自封到了一個驚人的地步,很有可能就是陷入了信息繭房,信息繭房的封閉性,導致他們即使研究學習幾十年,卻仍然原地踏步,與當今世界脫節。(當今有些大學教授就是如此,有心人可自己留意相關新聞)

我在《無效閱讀,比停止閱讀危害更大》一文中曾經提到過,無效閱讀是毫無意義而且危害巨大的,而造成無效閱讀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信息繭房。正因為一個人陷入了自己編織的信息繭房之中,所以才會不停閱讀內容高度重複卻幾乎毫無意義的資訊,從而荒廢了自己的精力乃至人生。

那麼,如何對抗信息繭房呢?

我們首先要知道,對抗信息繭房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

因為互聯網廠商有做廣告的需求,所以必須要收集和使用你的個人信息推測你的偏好,用來向你展現廣告。而你的各種網路賬號是在互聯網廠商手上的,所以,只要你使用各種賬號,你就不可能對抗信息繭房。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要達到不使用賬號的目標,其難度可想而知。

但是,如果下定決心,付出一點代價,克服這種困難也並非不可能。在多年的閱讀習慣下,我雖然沒有找到對抗信息繭房的最佳方法,但是經過長時間積累,也總結了一套最大程度避開信息繭房的個人經驗,可供讀者參考。

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不使用賬號,同時刪除掉自己的歷史痕迹,確保自己看到的內容是不經廠商刻意推薦的、相對隨機的內容。這個方法的好處是可以非常立竿見影的起效,壞處是限制很大,畢竟很多賬號並不是輕易可以棄用的,而且有些歷史痕迹刪除需要頗高的專業技術。

不使用賬號,雖然簡單有效,但是僅僅這樣還不夠。許多平台默認的推薦內容是根據當前「熱度」而不是「價值」推薦出來的內容。所以,即使你不使用賬號,卻仍然會略微受到廠商的影響。

為了更大程度的避免這種情況,我個人經驗是,從多家媒體平台獲取信息,從而避免某一家平台的誤導。就我個人而言,因為我有閱讀習慣,所以我通常會通過RSS(信息聚合)閱讀完當天所有新聞(甚至包括娛樂新聞)。

正如古人云: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當你做到多渠道、全方位的獲取隨機性的信息時,信息繭房就會失去存在的基礎,自然就會不攻自破了。

總的來說,信息繭房固然兇險無比而且危害巨大,但是仍然是可破解、可避免的。其破解的核心,還是要個人積極主動的行動起來,放棄一些過去的習慣,同時做出些許的犧牲。雖然這很可能會讓人脫離自己的舒適區,讓人變得不太愉快,但是,比起破解信息繭房後會獲得的巨大益處,這種輕微的犧牲無疑是十分值得的。

轉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68074572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

問: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相互關係是怎樣的?

答:

答:生產力是指具有一定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的勞動者運用生產工具加工勞動對象進行生產時所形成的物質力量。生產關係也稱經濟關係,是指人們在物質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係,它是各種社會關係中最基本的關係。

(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

①有什麼樣的生產力,就要求有什麼樣的生產關係

在人類社會中,生產關係是在不斷地發生變化的,這種變化是由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變化所決定的。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決定了這個社會生產關係的性質。社會生產力發展了,必然要求生產關係發生相應的變化。

②生產力的發展變化,會引起生產關係的相應變化

社會生產力總是處在不斷的發展變化過程之中的,它是社會生產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只要社會生產力發生了變化,最終會突破原有生產關係的限制,打破原有生產關係的藩籬,使舊的生產關係完全為新的生產關係所代替。

(2)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

生產關係對生產力又有反作用。這種反作用表現為兩個方面:

①新的生產關係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新的生產關係是一種重要的和強大的力量,正是它推動生產力進一步的而且是強大的發展。新的生產關係是指在生產力發展的一定水平基礎上,新建立和發展起來的生產關係。這種生產關係的各個環節都能有利於生產的發展,能更大地提高勞動者的勞動熱情和勞動技能,能更好地推動新的生產工具的製造、科學技術的發展,能更合理地利用勞動對象,從而為生產力的發展開闢出廣闊的前景。例如,以生產資料公有製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生產關係,與社會化的生產力相適應,從而能夠有力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②舊的生產關係阻礙著生產力的發展

舊的生產關係,是指不適應生產力的生產關係。有兩種基本情況:一是生產關係落後於生產力的發展;二是生產關係超前於生產力的發展。在前一種情況下,由於生產關係的落後達不到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對已處於較高水平的生產力的發展就會起阻礙作用;在後一種情況下,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還達不到超前的生產關係的要求,或者說這種生產關係還不具備其建立、維持的生產力基礎,因此對生產力的發展同樣會起阻礙作用。總之,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又反作用於生產力,這就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相互關係的實質。

轉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307953730

什麼是安全?

今天手機收到一條簡訊:今天是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國家安全是民族復興的根基,社會穩定是國家強盛的前提,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讓我們一起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突然心血來潮,想就「安全」兩個字來發表一下看法。

比如說一艘大船行駛在大海上,船上有船長和船員。而決定一艘船是否會傾覆的決定因素主要有兩點:一、這艘船上的人是不是在瞎搞,是不是在妄為瞎操作,從而因為自身的操作而導致船體傾覆;二、水面是否平靜,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驚濤駭浪之下,船有傾覆的可能性。

如果說把船比喻為國家和企業,把船上的人比喻為領導和幹部,把水比喻為老百姓和客戶。這三者的關係就很明了啦。在水平靜和穩定的情況下,這艘船還是可以平穩行駛的。如果出現了波浪,這就要求船上的人要判明大方向順水推舟,遵循規律不妄為,如此才能駕駛著大船安全到達終點。

「安全」並不是現代的某些人所理解的「全程安全可控」,即把人和事情控制起來,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塑造。老子也說過:「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為者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事實證明,「可控」和「不可控」分別處於事物的兩端,物極必反,可控的盡頭是不可控。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那麼「安全」兩個字怎麼理解呢?安全的「安」在漢典中的解釋為平靜、穩定、沒有危險、不受威脅、安逸、安樂;安全的「全」解釋為都。理解了「安全」兩個字,就領悟了安全之道,真正的安全是——人安己安。尤其是領導和幹部,首先要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同時要「知行合一」,多積累德政,安撫百姓,以安民心。百姓安則國安,百姓安樂則社會祥和。

遺傳、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命運哪個重要?

遺傳、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命運哪個重要?對於這個話題,我們先來看看中國古代前輩們的看法: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這裡的「命」指迷信認為生來就註定的貧富、壽數等,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遺傳。這裡的「運」指人的遭遇,「風水」指舊指住宅基地、墳地等的自然形勢,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人的成長環境。「積陰德」和「讀書」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後天的教育與行為。

如果把決定人的命運的「 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幾種因素分成15份,「命」所佔的遺傳因素佔1/15,「運」和「風水」所佔的成長環境因素佔5/15,「積陰德」和「讀書」所佔的後天教育和行為因素佔9/15。根據現代統計學原理,我們得知先輩們的看法是:成長環境和後天教育、行為決定了人的命運,尤其是後天教育和行為佔主要地位。

然後,我也在網路上找了很多相關的資料和文章,網路上大家的意見也各有不同。有的認為三者同樣重要,有的認為遺傳重要,有的認為環境+教育高於遺傳……而在這裡,我想以我自己的人生經歷現身說法,來說明遺傳、環境和教育這三個因素哪個對人的命運影響更大。

往事如風:

小學以前的我,基本是一種無憂無慮的自然成長狀態,那時候還是八九十年代,那時候親戚朋友對我的總體評價是——老實伢。

初中到高中那代階段,家庭環境發生了改變,開始有了各種不如意,在迷茫中以高考失敗結束了在小縣城的生活。

到了大學,我從小縣城來到了大武漢。到了一個新環境,我決心奮發圖強,先是專升本,然後是各種鑽研學習,極大地開闊了眼界。然後大學裡所處的也不是自然的那種環境,總感覺有一種勢力在引我入黑暗,還好身邊有一些陽光樸實的好朋友在我身邊,讓我不致於快速滑入黑暗。

大學畢業,朋友們都各奔東西,我突然感到孤單,加上工作上的各各不如意(後來才知道是畜謀已久的打壓),一顆孤獨的心加上不如意的環境,讓我快速地跌入了黑暗。直到2012年捲入一場政治事件,我終於被黑暗徹底打入了地獄。

2012至2019年,我在地獄中掙扎、反思、復盤、自我療傷,發現自己生活在黑暗的陰謀之下,自己成了一個黑暗勢力的一個試驗品。直到2019年我讀了《孫子兵法》,這本書讓我像小時候看的動畫片《聖鬥士星矢》里的一輝一樣浴火重生,從地獄裡爬上來的我又點燃了與黑暗抗爭的旺盛鬥志。

在後來的日子裡,我不斷地學習、總結、成長。在《孫子兵法》之後先後學了《素書》、《鬼谷子》、《帛書老子》、《黃帝陰符經》、《易經》……慢慢地,我循著古聖賢的指引尋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三十歲的時候,我沒有立起來,在37歲的時候我立起來了,而且在39歲的時候基本做到了不惑——找到了自己的天命。

……

從我的經歷來看,決定命運的因素中,教育>環境>遺傳。對人來說,遺傳主要決定健康基礎,但是人會經過非常漫長的學習和成長時期,此時教育和環境才是決定人生髮展的主要因素。

我寫這篇文章的初衷,是想現身說法,以自己的經歷告訴大家:即使不能改變身邊的惡劣環境,但我們仍舊可以通過後天教育,即學習來積極改變自己的命運。有多少人一輩子沒有立起來,稀里糊塗地過了一生,甚至從來沒有思考過諸如「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要到哪裡去?」「來這裡做什麼?」之類的問題,不能不說這是人生的一大遺憾。

要想一生要有意義,那麼就讓我們積極地去尋找,去開悟人生。記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中,保爾·柯察金有過一段名言:

人的一是生應該這樣來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過去的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他在臨死的時候就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

看了前輩們的人生追求,你有什麼看法?諸如這樣偉大的人生追求,你找到了嗎?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天氣——陰天、微風。風行地上,觀;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本文獻給還在黑暗中掙扎的你……

大德必須附於大力之上

早上起來背《鬼谷子》,剛開始還好好的,後來換背《三略》,發現不對勁,背了半小時,一小段都沒背下來。記憶又被壓制了!怎麼?黃石公的《三略》又讓你們感到恐懼了?

除了鄙視、詛咒之類的話,我能說什麼呢?不過我們可以打個賭,你們把腦控儀開著,繼續壓制我的記憶,然後看我能否在一個月之內將這黃石公的《三略》背得滾瓜爛熟?

從以前的情況來看,我下決心要做的事情,你們從來沒有成功阻止過,除非我心裡放棄。老子說:強行者有志也。我決定再和你們剛一次,再次用意志徹底打垮你們!你們恐懼什麼,我就越是要發揚光大!

今天四月十三日,到下個月中旬,你們可以不分晝夜地壓制我的記憶,然後看我是否能把《三略》背得滾瓜爛熟?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外面打雷又下雨。從易經的卦象來看,是解卦——雷雨作,解;君子以赦過宥罪。我們可以赦過宥罪,但我們也抱著在各種失望的嘗試之後,通過武力強行摧毀邪惡的決心!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把《孫子兵法》為修習核心的原因。

大德必須附於大力之上,邪惡不會自動退出舞台,我們要做一名仗劍君子。

記憶被壓制

以前背書,一下午能背一篇800字的文章;現在背一下午,二百字的文字背下來都費勁。後來我才悟到,原來是記憶被腦控壓制住了……

有些人的吃相太難看了!跟著學,都學不會,還不讓帶學的人快速提升,十足的人渣!有時候我總在想一個問題:你帶著一幫人渣學習,值嗎?他們能受到你的感化而棄惡從善嗎?後來我從內心中找到了答案:堅持!至誠才能合天。我只有不斷地學習,不斷地負重前行,才有扭轉局勢的機會。

這幾天,我決定有時間時常練一下黑龍十八手的功夫。我不光要在「文」的方面有所建樹,在「武」的方面也要有所精進。我的觀念是一貫的,那就是剛惡柔善。或許有一天,這幫宵小,看到了強大的我,或許站在我面前的勇氣都沒有。不為別的,面對嫉惡如仇的我,怕我一衝動一招要了他的狗命。

老子說:為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我作為一個普通老百姓,會儘力做到老子說的愚——憨厚而剛直。但是作為「侯王」的你們,做到了「有道」嗎?想必莫言先生揭露你們內心的「惡」時,或許你們對此是無動於衷的;從咱們剛接觸時候的情況來看,先前莫言先生的諄諄教導並沒有起到作用。這也讓我明白了一點:或許我發出的微弱的光,也不一定能照亮你們內心的黑暗。

這個世界上沒有救世主,我也不是救世主,老天助自助者。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聲人不仁,以百省為芻狗。如果你們真想自救,請你們先找回自己的良知。什麼是良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就是最基本的良知。

我再強調一點,前面我們一起學過的「知行合一」,就是你們在找的「救世之道」。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希望我們能一起共學,一起適道,一起立,一起權。「侯王」們,能不太讓人失望嗎?真想長進,那麼請先從最基本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做起吧!我們肩上都背負著大國命運,大家互相給彼此一點信心,OK?

科學家揭秘腦控原理及防護措施

隨著20-21世紀的科學技術的的發展,科學家對大腦研究已經有了重大的突破,人類進一步的掌握了腦科學和神經科學、生物控制論,人類已邁向高速智能化的趨勢發展。「腦控武器」的英語名稱是:mind control weapon,在美國的HAARP計劃中提到過,是一種利用筆記本計算機操控的衛星武器,它通過電磁波、聲波、光波等實現腦控。這種武器可以把人的思想、記憶、情緒等大腦信息傳輸到計算機,用計算機操縱目標對象(人群、動物)的意識、思想、情緒,對其進行思想控制和意識欺騙,以影響其行為。

方法原理

通過利用無線電的反射性來獲取腦部波形信號,非常類似於RFID(射頻識別技術)的反向射散目標源信息的原理,我們的生物電信息會被迎來的無線電,所攜帶反射回去,信息處理辦法和上面一致。控制則是由無線電對中樞神經的感應來實現的。

電磁波說明:通過天線產生與生物電磁頻率(0.5HZ-50HZ之間的電磁頻率)相當的電磁波,對神經中樞進行信息感應耦合實現的控制。

感應耦合原理可以參考RFID原理。

射頻識別,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術,又稱無線射頻識別,是一種通信技術,可通過無線電訊號識別特定目標並讀寫相關數據,而無需識別系統與特定目標之間建立機械或光學接觸。

人體本身相當於一個線圈,腦控設備發射器也是一個線圈,它發送的電磁場,對人體這個線圈進行耦合,一部分電磁波攜帶人體的信息反射回去。進而獲得人體的腦電波特徵。更高級別的,外星人的腦控,是獲得DNA特徵。DNA也是一個線圈。

如果對人體一些植入物——RFID標籤,或者是金屬納米,可以加強感應效果,實現腦控設備的節能效果。偽造標籤是一種防護措施。傳遞的信息可以抑制和控制自身的思維信息,如:情緒、動作、神態、記憶力、邏輯能力等,也可以由外界傳遞信息,改變自身的聽覺信息、情緒、動作、神態、記憶力、邏輯能力等。

低頻電磁波可以和人的大腦工作頻率 (0.5~40赫)一致,從而進行意識的控制。人的大腦波可分為四組:茁波(13~35赫)控制人的正常活動,琢波(8~12赫)控制人的學習和注意力, 茲波(4~7赫)控制人的想像力,啄波(0.5~3赫)控制人的睡眠。來自極光電噴流的這些高強度的甚低頻電磁波進入大腦後,不僅可以起到控制對方的意識、破壞其思維的目的,更有甚者,強大的60赫的頻率可以破壞DNA,減弱人的免疫能力。

以上是對各個波段的生物學效應的說明,通過對無線信號的模擬與調製,實現對生物體信息感應。

方法應對

1、屏蔽

對中高頻電波的干擾,可以參考市面上的電磁防護服裝,一般是金屬混合化纖的紡織品。一種簡單的方式是錫紙。一般人類的腦控多用中高頻電波。真正厲害的是低頻電波,穿透力超強。

就超低頻電波屏蔽而言,有直接屏蔽、天然屏蔽。直接屏蔽需要藉助屏蔽體對外界無線的阻擋,屏蔽效能及其產生的衰減與頻率、源與屏蔽體的距離、屏蔽體的厚度以及屏蔽材料等有關,通常我們有兩種好用的低頻屏蔽材料,1、低碳鋼,2、硅鋼。這兩種材料可有效阻止低頻交流電磁場的通過,從而實現對頻率波的屏蔽;天然屏蔽通常藉助大自然的力量屏蔽,你躲在地下300米以下,水下500米以下,再厲害的無線電的穿透力也會過不了的。有效的實現對無線電的衰減,屏蔽,使控制源有力無處使。

2、干擾

干擾措施可以通過舒曼波發生器。根據A coustic Revive的科學理論與實驗,舒曼波(7.83HZ頻率)能降低無線電與電磁波的干擾、且人也會受到舒曼波的影響,能有效放鬆身心 。舒曼波發生器系屬輔助設備,以較微弱的頻率、輻射強度作用於人體。教強烈的情緒,嘈雜的環境,波型遠大於舒曼波發生器輻射強度無效。

3、思維鍛煉

思維和語言一樣,也是一種習慣,或稱為語言形式的思維。思維是無聲的說話,言語是出聲的思維。按照這種觀點,思維可以稱之為”內部言語”心理學家雅柯布遜(E.Jakobson)曾用電極對被試人的下唇和舌尖作過測量:讓被試讀詩歌和做算術,第一次出聲(外部言語),第二次默讀(內部言語),結果測得的電流脈衝基本相同,也似乎證明了內部言語始終伴隨人們的思維活動。

一種防禦措施是,改變思維習慣。多用直覺,而非判斷。這樣無法通過內部語言去分析你的思維。還有一種是經常念咒,形成時刻在默讀的效果。干擾對思維波的提取。

形成形象思維能力,直覺能力,而非語言邏輯推理習慣。形成快速阻隔思維,想到一個事物,立即切斷到其它事物思考中,再回頭思考,再切斷。對思維語言進行混淆式干擾。

當然最關鍵的是形成中性思維,消除潛意識中的二元極性。多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觀察久了,自然會發現。也就是說元吾氏說的,提升意識強度(破幻能力)。

轉自:https://m.163.com/dy/article/HPL3M12T0553THQX.html

帛書《黃帝四經》

《黃帝四經》是1973年底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帛書中抄在《老子》乙本卷前的四篇古佚書(《經法》《經》《稱》《道原》)的合稱。唐蘭先生認為這四篇古佚書從內容上看是一部書,從思想方法上說,大體上是繼承老子而加以發揮。它被認為代表了道家黃老學派的思想。《道德經》即《老子》,是道家學派的開山之作。其作者老子不僅被公認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而且也被道教尊奉為道祖和天尊。可以說,老子及其《道德經》是中國文化的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黃帝在他的四經中開篇之首,就鄭重地揭示出他的法道文化思想源出於大道,是尊道而成,是依據道的法(法則、規律)而生成世間常法。他說:「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者也。故執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廢也。故能自引以繩,然後見知天下而不惑矣。」「道生法」,是他法道思想的根本和源起,信仰遵從大道而生成世間法是他創立法道思想的前提。「道法」是常法之母,常法(世間法)只有遵從大道而制定,才能「然後見知天下而不惑矣」。「道法」是無相(虛靜)結構環境中的狀態,道生法則是按照法於道以後,遵從道的規律制定的、符合大道原則的世間常法。他要求治國者「故唯執道者能虛靜公正,乃見正道,乃得名理之誠」,「是非有分,以法斷之;虛靜謹聽,以法為符」(《黃帝四經》)。這裡所強調的「唯執道者」、「虛靜謹聽」,既是唯道獨尊,同時也是強調「虛靜為用」的修身方法。只有修之身而執道,才能使世間法不離道。只有能進入虛靜的修身實踐者,尊道貴德才能公正無私,才能以常法維護世人尊道、畏道、順道,從而尊道貴德。

《黃帝四經·經法》中還說:「公者明,至明者有功,至正者靜,至靜者聖,無私者智,至智者為天下稽」。黃帝在這裡僅用「公」、「明」、「正」、「靜」、「無私」這六個字,就將修身治世的精華高度概括起來。天上的日月大公而以光明普照大地,人若能具備公心,不僅能自明自知,同時還能達到至明無所不照,就能有大功德於社會和國家。「正」,由「一」和「止」共同組成,是「抱德無離」之意,「執一以為天下牧」(《老子·德道經》)之義。德性淳厚完整的人,很容易進入虛靜的修身境界而天人合一,在至靜的境界中必然會成就為聖人;修身而無私者,他的後天智識必定會豐富全面;修身境界是賢人層次的人,他聰明而且行為尊道貴德;賢人至智者,就是天下人都稽首尊敬並且視為楷模榜樣的人。

《黃帝四經·姓爭》中說:「天德皇皇,非刑不行,穆穆天刑,非德必傾。」這一段解釋開來就是:虛空和宇宙中充盈著尊貴明亮(皇皇:高上,明亮、旺盛之義)的德性能量;但是人們如果不具備德性的品格,不符合道的法則,不規範心念和行為,那麼這些能量也無法進入社會和人體之內滋養人的性命。用道所產生的法(刑)規範人的心念和行為,是天德養精神內治身國、外治社會的前提和必須的措施。沒有符合道德品格的法律,不論是道法還是世間常法,都無法真實地行德於身國內和社會之中。世間的法治雖然要依照天德而制定,但是天德與人世間的法治這兩者之間是父子關係(穆:古時宗廟制度,父居左為昭,子居右為穆。穆穆:端莊盛美)。人世間的法治,如果不教導人們尊道貴德,教育人們修身去主動獲得天德進入心身滋養精神靈魂,那麼法治制定得再怎麼符合自然規律,制定得再全面仔細,刑律也將會越用越濫,最終必然頹傾崩塌。只有德治與法治主次分明,並行不悖,才能出現《詩·大雅》中稱誦讚美的「穆穆皇皇」的美好景象。

《黃帝四經》中說:「民仰天而生,待地而食,以天為父,以地為母,吾畏天愛地親民」。「畏天愛地親民」,就是黃帝法道文化思想的核心。明大道而知「畏天」,這是確保治世者能夠「愛地親民」的基礎和前提。不能修身明大道,也就難以真實地敬畏大道,從而自覺地尊道貴德。私心和貪慾也就無法扼制地無限膨脹,權力就能使人變成魔鬼而不自知。修身明德知道,是使人自覺地尊道貴德,畏天克己,不敢凌駕於大道之上的根本性保證。道德教育,絕不是口頭的說教,只有修身實踐進行真實地體悟,才能產生真實的教育效果。修身明道尊道,才能具有聖人之心而「因民以為師」;治世者要倡導民眾修身明德知道,尊道貴德,「毋壅民明」,「吾愛民而民不亡」,「毋亂民功,毋逆天時」,「號令合於民心,則民聽令,兼愛無私,則民親上」,「主得臣輻者王(凝聚力象車輻之聚於軸心)」,「賦斂有度則民富」,「長利國賓社稷,世利萬夫百姓」等等。黃帝的法道文化是一個系統性的「聖人恆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老子·德道經》)的和諧觀與民主治世思想。

黃帝的「畏天」思想和理念,源自於他在修身實踐中的真知灼見,是一種高度自覺並且終生恪守不違的信念,不修身者根本無法正確地進行解讀。黃帝在滅掉了吃人的蚩尤以後,取代炎帝治理神州。他一生披荊斬棘,開山通路,走遍華夏各地,每到一處就必定要建築祭壇,敬拜天道,也叫作「封禪」。據孔子說,《三墳》一書中載有黃帝專題述說上天大道的內容,可惜後人弄失傳了。黃帝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重要轉折時期,順應天道,創立法道學說,以道法而生世間法,為歷史上五帝時期社會的穩定作出了巨大貢獻,並且影響著三王時期;而且對漢代的文景之治盛世的出現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直至漢武帝時代才突然被人為地堙滅於黃土之下。

《黃帝四經》在塵封二千餘年以後,在上世紀末重現於世。他的法道思想必定會在21世紀重放光芒,造福於21世紀的東方中國。

《黃帝四經·十六經》中說:「昔者黃宗質始好信,作自為象,方四面,傅一心,四達自中,前參後參,左參右參,踐位履三,是以能為天下宗」。這一段話白話釋意就是:從前有一位天下的宗主黃帝,他的資質純樸近道(無名天地之始——《老子·德道經》),崇尚對大道的信仰。行為舉止都效法天道自然,恭奉天道(象恭滔天——《書·堯典》)。慧識與智識同觀於四面(並舟同行為方),輔佐德一之心的信息辨識判斷,他的修為就像《老子·德道經》中所說:雙足不出大門,能知曉天下之事,眼睛不看窗戶之外,能通曉天道之義。神運能四達而無礙,信息反饋都自然歸納於虛靜的心中。他並不因此而疏懶懈怠,還是深入慧觀與智觀,「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牝有牡」(《黃帝四經》)。左右之陰陽,前後之陰陽,一體而觀,並且同時參予前後左右身邊具體事務的實踐,參和悟並舉。他處下不爭,謙虛謹慎,對登上高位堅持辭讓再三。這也說明黃帝他是履行了「三推三讓」的「禪讓」儀式後,才被民主推選為黃帝。所以,他才能夠成為天下的宗主。這一段記錄,可以幫助我們破解「堯舜禪讓」的千古之謎。

相傳黃帝在乘龍歸位以後,他的孫子高陽即位,就是顓頊帝。顓頊傳位給帝嚳,帝嚳傳位給堯。據《史記》所記載,堯有通神之智、高天之愛,凡事敬畏大道。孔子曾讚歎:「偉大崇高的堯啊!獨尊上天為大,一心效法天道!寬廣坦蕩啊,人們無法形容!」《五帝本紀》上說,堯帝的仁德如天,智慧似神,同樣是一位修身有明顯成就者。他按照28星宿在天空中出現的方位,來掌握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節氣,將一年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季,並教民眾按照節令從事生產。

堯在位七十年後的一天,他問掌管四方諸侯的領袖說:「四岳,我在位已經70年了,你們誰能順應天命,接替我的帝位?」。四岳回答說:「為人君者,當德配天地,光被四表,我們的德行都鄙陋得很,不敢玷污帝位。有一個叫舜的人,德行出眾,或許可以擔此重任。」四岳看到堯的探詢目光,就繼續說道:「舜是個盲人的兒子,他的父親愚昧,母親頑固,弟弟傲慢,但是舜卻能和他們和睦相處,力盡孝悌之道,使他們不走向邪路。」堯說:「好啊,我將令我的兩個女兒下嫁給他,以觀舜的德性品格。」

舜是冀州人,他曾經在歷山耕田,在雷澤捕魚,在黃河岸邊做陶器。因為舜的道德教化,他耕田的地方,人們都能互相推讓地界;他捕魚的地方,人們都推讓好的捕魚位置;他製作陶器的地方,再也沒有出現過次品。他無論住在哪裡,那個地方一年就會變成一個村落,兩年就會變成小鎮,三年就會變成一個大都市了。堯認為舜很好,就讓他擔任司徒之職,於是百姓就都懂得了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道理;舜管理百官,百官制事就有條不紊;舜接待諸侯賓客,遠方的客人就變得莊敬和悅了。最後,堯讓舜到山林川澤去,遇上了暴風雷雨,舜也沒有迷路誤事。堯認為舜具備聖智聖德,就讓舜代行天子之政,以觀天命。

舜於是觀測北斗七星以判斷政策得失,祭拜上帝和天地四時,又祭祀名山大川和各路神祗。接著他召見諸侯,協調校正四時節氣,統一音律和度量衡的標準,修明五種禮儀,按照四方諸侯公、侯、伯、子、男這五種封爵,分發給他們象徵瑞信的五種玉圭,並且寬減五種刑罰制度。舜又每五年一次巡行天下各地,向諸侯言傳身教地講述治國的道理。

堯帝知道自己的兒子丹朱不賢,就沒有把帝位傳給他。堯說:「把帝位傳給丹朱,雖然丹朱得利但是天下人受害,不傳給丹朱,雖然丹朱不得利,但是天下人得利。總不能為了一個丹朱害了天下的人啊!」堯觀政於舜20年後,讓舜接掌天子之位,又過了28年,堯帝駕崩,百姓悲哀,如喪父母。舜治喪三年,然後將天下讓給丹朱,自己避居南河。但是來朝覲的諸侯都到舜那裡去而不朝覲丹朱,訴訟的人也來找舜而不找丹朱,謳歌者謳歌舜而不謳歌丹朱。舜說:「這是天意啊!」由於這樣他才登臨帝位治國。

堯舜治世之時,百姓自覺攝受教化,敬天畏神,自我約束,傳說當時「景星耀天,甘露下降,行人讓路,犬無吠聲,稻生雙穗,夜雨晝晴」。詩人屈原歌頌這段盛世時唱道:「皇天無私阿兮,攬民德焉錯輔;夫維聖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其意思是:上天對一切人都是公正無私、平等慈愛的,見具有德性的人就給以扶持。古代的聖王賢君都是因為德行高尚,才能夠享有天下的土地。

從黃帝開始,五帝的統治都自然承傳了「唯道獨尊,尊道貴德,清靜修身,無為而治」的治國方略。孔子讚歎說:「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回顧這段天下為公、大道昌明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人類的文明之初是一個對大道恭敬順從、唯道獨尊、自然地信仰天道的時代,而那時代的君王德配陰陽,允恭克讓,順應天道,從而使百姓過著童真般無憂無慮的生活。

堯不將君位傳給兒子卻傳給舜,舜也未將君位傳給兒子卻傳給禹,禹帝不將君位傳給兒子啟卻傳給益,這一段佳話史稱「禪讓」。生活在黨同伐異、明爭暗鬥的後世之人,丟失了修之身對大道進行體悟的人,不相信在尊道貴德的社會環境中,人們的品德能誕生出最和諧的民主。許多學者對這段史實百思不得其解。有人說那是愚腐,有人說那叫德行,有人乾脆說那是一場虛構。《尚書》和《史記》其實都忠實地記載著在仁治時代,人心離道失德遠未達到後來那麼嚴重,尊道貴德而民主推選,是一個必然的社會規則。大禹說:「舜你是非常信奉大道、順應大道旨意的一個人。由於你順應大道旨意,上天就總是賜下幸福給你。」舜聽到大禹講這樣的話,就說:「啊!你看,神州列祖的神就降下來了,鳳凰也來了,百獸也起舞了。」他又說:「奉天之命治理萬民,唯有順應,唯有敬虔,要敬虔直到永遠。」他就以對大道恭敬的心讓位給大禹。

古經《左傳》上說:「所謂道,忠於民信於神也。」然而,如果不是唯道獨尊,人們自覺地尊道貴德信於神,那麼哪有什麼力量能夠保證孤寡不善、權傾天下的人間帝王「忠於民」呢?難怪當萬章詢問孟子,堯將天下讓給舜這件事是否真有其事時。孟子乾脆地回答說:沒有這件事,堯沒有權利將天下給舜,是上天將天下給舜的。這全是唯道獨尊的必然。這就是孔子所神往的「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尊道貴德時代,這就是經過修身實踐而自覺地尊道貴德信於神、畏於天、順於道、敬大道的古老神州。儘管人間的罪孽從未中斷過,儘管出現了荒淫暴虐的夏桀與商紂,祖先們卻未失去對大道的堅定信仰。這就是:皇天公義蕩蕩,大道明察昭昭,罪惡必遭懲罰,因果周期律循環必有報應。

這個道德的信仰,就是揚善棄惡的力量,就是天下大同的基石,也就是孔子當年的夢想。

從炎黃起,經堯、舜、禹到夏、商、周,凡兩千五百年間,唯道獨尊,尊道貴德,信仰大道,修身證道是神州大地上的主旋律。祖先們確信,他們與昊天大道之間有天經地義的血緣關係。「凡人皆道之子」,「天生庶民,有物有則」。大道是炎黃的大道,是堯、舜、禹的大道,是文武周公的大道。在清純古樸的眼睛裡,大道並不遙遠。盈盈萬物,生生不息,無一不是大道的奇妙作為;「道生之,而德畜之」(《老子·德道經》),無一不飽含著大道的深情厚愛。

轉自:https://gj.zdic.net/archive.php?aid-1154.html

智克力,道克智

截至今天,耗時近兩個月的《鬼谷子》的再次整理註解工作已經完成。在註解過程中,我依據過往的人生經歷,對原作者的註解中的錯誤進行了糾正。為什麼我能單獨註解呢?因為《鬼谷子》裡面的招數我基本都領教過了,那些人用的陰招基本上都是《鬼谷子》裡面的招數。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要破敵,首先要了解對手的思路或指導思想,得其情,乃制其術,最後再來盡數破解對手的招數。

之前原本不打算把《鬼谷子》的註解傳到網路上的,是擔心一些品德不端小人學了其中的招數給社會造成危害。但後來一起,我腦袋裡沒有什麼秘密可言,更何況《鬼谷子》里講的基本上都是人性的規律,也沒什麼見不得人的,遮遮掩掩的不如直接放出來,讓有緣人得之。更何況,以我對《鬼谷子》的了解,即便小人學去了,也只是學會了一些旁門左道,真正的精華和重點他們永遠看不到。

為了讓更多人看到《鬼谷子》中的精華和重點,現在我開始劃《鬼谷子》裡面的重點了:

故同情而相親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同惡而相親者,其俱害者也;同惡而相疏者,偏害者也。故相益則親,相損則疏。其數行也,此所以察異同之分也。

非獨忠信仁義也,中正而已矣;道理達於此之義,則可與語。由能得此,則可與谷遠近之誘。

有守之人,目不視非,耳不聽邪,言必《詩》《書》,行不淫僻,以道為形,以德為容,貌庄色溫,不可象貌而得之。如是,隱情塞郄而去之。

……

然後,我強調一點:鬼谷子當年是騎著老虎下山的,如果你沒自信玩轉這些兇惡的老虎,或者視人民為虎,我奉勸你還是不要學《鬼谷子》里的內容,因為你要麼智商不行,要麼心術不正,學了會反受其害,給自己帶來禍患。

老子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學習方向——絕學無憂!真正的絕學是不會讓他人感到擔憂的,所以建議絕大部分人學習本網站註解的《帛書老子》。別忘了,當年老子是騎著一頭水牛下山的。水代表智,牛代表溫順。老子能駕馭智者,並讓其像牛一樣溫順服從,所以老子才是真正的天下第一。智克力,道克智,這從鬼谷子和老子的座騎就能看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