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居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孔子说:“当以仁为美,若不选择安于仁,怎么算得上有智慧呢?”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穷困)
,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智者懂得仁的重要和好处,所以会行仁)
。”
孔子曰:“不仁者不可以长期处理于穷困之中,不可以长期处于安乐之中。仁者能安于行仁,智者懂得行仁对己有利。”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孔子说:“只有仁者,才能够正确地喜爱某人、厌恶某人。”
子曰:“苟(如果,假使)
志(志,意也)
于仁矣,无恶也。”
孔子说:“如果意向于行仁道,就不会有恶行了。”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想要,希望)
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抛弃,舍弃)
也。君子去仁,恶(wū,古同“乌”,疑问词,哪,何)
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说:“富和贵是人们所希望的,但不以正当合理的方法得到它,君子不会安于占有它;贫和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但不以正当合理的方法消除它,君子不会舍弃它。君子舍弃了仁,哪能够以仁德成名呢?君子一生之中不会违背仁,在仓促之间必定是这样,在颠沛之际也必定是这样。”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说:“仁离我们很远吗?(不!)我欲行仁,仁就会到来。”
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孔子说:“实行仁全由自己,难道由别人吗?”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通“上”,超过)
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孔子说:“我从未见过喜爱仁的人和厌恶不仁的人。喜爱仁的人,没有比这更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也是仁人,因为他不会身涉不仁的事。有人能在某一天把他的力量都用在行仁方面的吗?我没有见过想行仁而力有不足的。也许有这样的吧!我没有见到过。”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1、旧指有仁德的人。2、仁者,人也)
矣。”
孔子说:“人们所犯的错误,各有其类。观察一个人所犯错误的性质,就知道其人的仁德。”
子曰:“朝闻(听说;知道)
道,夕死可矣!”
孔子说:“早晨知道了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是可以的啊!”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孔子说:“士立志于学道行道,却又因衣食差而感到羞耻,这种人是不足与其讨论道了。”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适合)
也,无莫(不能、不可)
也;义之与比(能够相匹)
。”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之事,没有适合与不适合,没有可做与不可做的问题;是否适合做要看是否与义的要求相匹配。”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乡土,居处)
;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心中想的是仁德,小人心中想的是安居;君子心中想的是刑法,小人心中想的是利益。”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说:“以纵心逐利的方式行事,就会招致很多怨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如,从随也)
礼何!”
孔子说:“能以礼让来治国吗?没有问题!不能以礼让治国,要礼有什么用呢!”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孔子说:“不担心没有职位,担心的是没有立于此位的本领;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有什么值得人家了解的。”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说:“曾参啊!我的学问和思想贯穿着一条主线。”曾子说:“是的。”孔子出去后,弟子们问:“什么意思啊?”曾子说:“先生的学问和思想,‘忠恕’两个字罢了。”(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雍也》篇中的“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宪问》篇中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都集中表达了“恕”的思想。)
子曰:“君子喻(喻,告也)
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告知义之所在,小人告知利之所在。”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贤者,就要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者,就要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有类似的问题。”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孔子说:“侍奉父母时遇到问题就要进行委婉而和气的劝告。如果父母不同意,也要恭敬如初,不违如初,操劳尽心,心无怨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确定的去处)
。”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要离家远行。如要远行,一定要有确定的去处。”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父母的年事,不可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增寿而高兴,一方面又因他们的年高体衰而担心。”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及、赶上、达到)
也。”
孔子说:“古人不轻易说话,耻于自身不能达到(行不及言)。”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孔子说:“因自我约束而有过失的情况,少啊!”
子曰:“君子欲讷(nè,讷,言难也)
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说:“君子希望谨慎说话,勤敏做事。”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说:“有德之人不会孤单,必有与其为伴者。”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游说:“事君,反复进谏,就会招致侮辱;事友,反复劝谏,就会导致疏远。”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子贡问与朋友相处之道。孔子说:“诚心告谏,好好地劝导,如果朋友还不接受,就不要再说了,不要自取其辱。”
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孔子说:“所谓大臣,应以道事君,如其道不能行,就应去职。”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子路问事君之道。孔子说:“不要欺骗,而应犯颜直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