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謙德之效

易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是故謙之一卦,六爻皆吉。書曰:「滿招損,謙受益。」

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廣積陰德,何福不可求哉?

善事陰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無量。

折節(降低自己身份或改變平時的志趣行為)自持(自我剋制),善日加修,德日加厚。

由此觀之,舉頭三尺,(一定)有神明;趨吉避凶,斷然由我。須使我存心(約束)行,毫不得罪天地鬼神,而虛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時時憐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氣盈(傲氣滿懷、目空一切,不寬容大度)者,必非遠器(遠大的器量),縱發亦無受用。稍有識見之士,必不忍自(使狹窄)其量,而自拒其福也,況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尤修業者所必不可少者也。

了凡四訓-積善之方

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喜且不可,而況怒乎?

若復精而言之,則善有真,有假;有(端正,直),有曲;有陰,有陽;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皆當深辨。為善而不窮理(窮究事物之理),則自謂行持(佛教說,謂精勤修行。此處指做善事),豈知造孽,枉費苦心,無益也。

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有益於人,則毆人(罵,責罵)人皆善也;有益於己,則敬人禮人皆惡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則為真;利己者私,私則為假。又根心(出於本心)者真,襲跡(謂沿襲他人的行徑,不知變化地學樣)者假;又無為而為者真,有為而為者假。皆當自考(指自我考察,省察)

何謂端曲?凡欲積善,決不可徇耳目,惟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純是濟世之心,則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為曲。純是愛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憤世之心,即為曲。純是敬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為曲。皆當細辨。

何謂陰陽?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指創造萬物的天地)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人之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子孫往往驟發。陰陽之際微矣哉。

何謂是非?乃知人之為善,不論現行而論流弊(指某事引起的壞作用,也指相沿下來的弊端);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現行雖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則似善而實非也;現行雖不善,而其流足以濟人,則非善而實是也。他如非義之義,非禮之禮,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當決擇。

何謂偏正?故善者為正,惡者為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行惡事者,正中偏也;以噁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

何為半滿?易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書曰:「商罪貫盈。」如貯物於器,勤而積之,則滿;懈而不積,則不滿。此一說也。「千金為半,而二文為滿也。」「修仙要積三千功行,汝此一言,三千功行已滿矣。」此又一說也。又為善而心不(執著)善,則隨所成就,皆得圓滿。心著於善,雖終身勤勵(勤勞奮勉),止於半善而已。譬如以財濟人,內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是謂三輪體空(指布施時住於空觀,不執著能施、所施及施物三輪),是謂一心清凈。則斗粟可以種無涯(沒有邊際)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倘此心未忘,雖黃金萬鎰,福不滿也。此又一說也。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何謂大小?志在天下國家,則善雖少而大;苟在一身,雖多亦小。

何謂難易?克己須從難克處克將去。仁者先難而後獲!凡有財有勢者,其立德皆易,易而不為,是為自暴。貧賤作福皆難,難而能為,斯可貴耳。

隨緣濟眾,其類至繁,約言其綱,大約有十:第一,與人為善;第二,愛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勸人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興建大利;第七,舍財作福;第八,護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長;第十,愛惜物命。

何謂與人為善?吾輩處未世(指一個衰亡的時代),勿以己之長而(遮蔽,掩蓋)人,勿以己之善而(比。以己之長,較人之短,以突顯自己了不起)人,勿以己之多能而(為難,壓制)人。收斂才智,若無若虛。見人過失,且涵容(寬容;包涵)掩覆(掩藏,掩飾)之。一則令其可改,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見人有微長可取,小善可錄,翻然(形容改變得很快而徹底)舍己而從之,且為艷稱(讚揚,讚美)而廣述之。凡日用間,發一言,行一事,全不為自己起念,全是為(存在於天地間一切人事物的通稱)立則(建立規則,建立榜樣),此大人(指道德至高,至於聖賢地位的人)天下為公之度也。

何謂愛敬存心?君子與小人,就形跡(人的言行和神色)觀,常易相混,惟一點存心處,則善惡懸絕(指相差懸殊,相差極遠)判然(形容差別特別分明)如黑白之相反。故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所存之心,只是愛人敬人之心。(發語詞,用於句首,表示要發表議論)人有親疏貴賤,有智愚不肖;萬品不齊,皆吾同胞,皆吾一體。孰非當敬愛者?愛敬眾人,即是愛敬聖賢;能通眾人之志,即是通聖賢之志。何者?聖賢之志,本欲(指示代詞,這)世斯人,各得其所。吾(全部,所有的)愛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為聖賢而安之也。

何謂成人之美?玉之在石,抵擲則瓦礫,追琢則圭璋;故凡見人行一善事,或其人志可取而資可進,皆須誘掖(引導和扶持)而成就之。或為之獎借(稱讚推許),或為之維持,或為(表明;辯白;得昭雪)(誣陷、冤枉)(分擔)其謗,務使成立而後已。大抵人各惡其非類,鄉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善人在(世俗),亦難自立。且豪傑錚錚(金屬撞擊的聲音。引申為剛正不阿的樣子),不甚修形跡,多易指摘(指責),故善事常易敗,而善人常得謗。惟仁人長者,匡直(猶匡正,糾正)而輔翼(輔助,幫助)之,其功德最宏。

何謂勸人為善?生為人類,孰無良心?世路(猶世道,指社會狀況)役役(勞苦不息的樣子),最易沒溺。凡與人相處,當方便提撕(拉扯;提攜),開其迷惑。譬猶長夜大夢,而令之一覺;譬猶久陷煩惱,而拔之清涼,為惠最(廣大)。韓愈云:「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較之與人為善,雖有形跡,然對(同「症」。癥狀)發葯,時有奇效,不可廢也;失言失人,當反吾智。

何謂救人危急?患難顛沛,人所時有。偶一遇之,當如恫瘝(tōng guān疾苦,病痛。恫,哀痛,痛苦。瘝,病,痛苦)在身,速為解救。或以一言伸其屈抑,或以多方濟其顛連(困頓不堪;困苦)。崔子曰:「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蓋仁人之言哉。

何謂興建大利(指有利於社會,有利於人民大眾的事)?小而一鄉之內,大而一邑之中,凡有利益,最宜興建。或開渠導水;或築堤防患;或修橋樑,以便行旅;或施茶飯,以濟饑渴。隨緣勸導,協力興修,勿避嫌疑,勿辭勞怨。

何為舍財作福?釋門萬行,以布施為先。所謂布施者,只是舍之一字耳。達者(指智慧通達的人)內舍六根(亦指六情。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感覺器官或認識能力),外舍六塵(是由六根所產生的作用,即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對環境的感受。這六種感受會使人產生錯覺,令人陷於生命不凈的境地,所以叫塵),一切所有,無不舍者。苟非能然,先從財上布施。世人以衣食為命,故財為最重。吾從而舍之,內以破吾之慳,外以濟人之急。始而勉強,終則泰然(神色安定,自然、從容的樣子),最可以蕩滌(清洗,洗除)私情(自己自私的心念),祛除執吝(指慳吝不化的念頭、思想)

何謂護持正法?法者,萬世生靈之眼目也。不有正法,何以參贊(指人與天地自然間的參與和調節)天地?何以裁成(籌謀而成就之)萬物?何以脫塵離縛(指脫離凡塵世俗的約束)?何以經世(指治理國事,經歷世事)出世(對世俗之事不關注,擺脫世俗的束縛)?故凡見聖賢廟貌、經書典籍,皆當敬重而修飭(整治;整修)之。至於舉揚正法,上報佛思,尤當勉勵。

何謂敬重尊長?家之父兄,國之君長,與凡年高、德高、位高、識高者,皆當加意(注重,特別注意,特別用心)奉事(侍候;侍奉)。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愛婉容(和順的儀容),柔聲下氣,習以成性,便是和氣格天(感通上天)之本。出而事君,行一事,毋謂君不知而自恣(放縱自己,不受約束)也;刑一人,毋謂君不知而作威(謂利用威權濫施刑罰)也。事君如天,古人格論(精當的言論,至理名言),此等處最關陰德。試看忠孝之家,子孫未有不綿遠(久遠)而昌盛者,切須慎之。

何謂愛惜物命?凡人之所以為人者,惟此惻隱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積德者積此。周禮「孟春之月(陰曆春季的首月)犧牲(指古時祭祀或祭拜時用的牲畜)毋用牝」,孟子謂君子遠庖廚,所以全吾惻隱之心也。故前輩有四不食之戒,謂聞殺不食,見殺不食,自養者不食,專為我殺者不食。學者未能斷肉,且當從此戒之。

了凡四訓-改過之法

至誠合天。福之將至,觀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禍之將至,觀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

今欲獲福而遠禍,未論行善,先須改過。(先反省自己的惡並進行改過,然後再行善。)

但改過者,第一,要發恥心。思古之聖賢,與我同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師?我何以一身瓦裂(像瓦片一樣碎裂。比喻分裂或崩潰破敗)?耽染塵情,私行不義,謂人不和,傲然無愧,將日淪於禽獸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恥者,莫大乎此。孟子曰:「恥之於人大矣。」以其得之則聖賢,失之則禽獸耳。此改過之要機也。第二,要發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難欺。吾雖過在隱微(隱私,即隱蔽的地方),而天地鬼神,實鑒臨(意為像到現場親眼看到一樣,看得清清楚楚)之,重則降之百殃,輕則損其現福,吾何可以不懼?不惟此也。閑居之地,指視(即「十手所指,十目所視」,指大家所能看到的地方)昭然(就是「明明白白」);吾雖掩之甚密,(掩飾)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終難自欺;被人覷破,不值一文矣,(指原因或理由,怎麼)得不懍懍(lǐn,危懼,戒慎的樣子)?不惟是也。一息尚存,彌天之惡,猶可悔改。古人有一生作惡,臨死悔悟,發一善念,遂得善終者。謂一念猛厲(猛烈,嚴厲剛烈),足以滌百年之惡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燈才照,則千年之暗俱除。故過不論久近,惟以改為貴。但塵世無常,肉身易(死亡,消失)一息不屬(一口氣上不來),欲改無由矣。明則千百年擔負惡名,雖孝子慈孫,不能洗滌。幽則千百劫沉淪獄報,雖聖賢佛菩薩,不能援引。烏得不畏?第三,鬚髮勇心。人不改過,多是因循退縮。吾須奮然振作,不用遲疑,不煩等待。小者如芒刺在肉,速與(挑選)(拔除);大者如毒蛇嚙指,速與斬除,無絲毫凝滯。此風雷之所以為益也。具是三心,則有過(乃,就)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過,有從事上改者,有從理上改者,有從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驗(功效,預期的效果)亦異。

善改過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如過在殺生,即思曰:上帝好生,物皆戀命,殺彼養己,豈能自安?且彼之殺也,既受屠割,復入鼎鑊,種種痛苦,徹入骨髓。己之養也,珍膏羅列,食過即空,疏食菜羹,盡可充腹,何必戕彼之生,損己之福哉?又思血氣之屬,皆含靈知;既有靈知,皆我一體,縱不能躬修至德,使之尊我親我,豈可日戕物命,使之仇我憾我於無窮也?一思及此,將有對食傷心,不能下咽者矣。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同情、哀憐);悖理相(干擾;侵犯),於我何與?本無可怒者。又思天下無自是(自以為是)之豪傑,亦無尤人(怨恨、抱怨他人)之學問;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吾悉以自反(自我反省),則謗毀之來,皆磨鍊玉成(敬辭,促成、成全之意)之地,我將歡然受賜,何怒之有?又聞而不怒,雖讒焰熏天,如舉火焚空,終將自息;聞謗而怒,雖巧心力辯,如春蠶作繭,自取纏綿(意指自己困住自己)怒不惟無益,且有害也。其餘種種過惡,皆當據理思之。此理既明,過將自止。

何謂從心而改?過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動,過安從生?但當一心為善,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陽當空,魍魎潛消,此精一之真傳也。過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斬毒樹,直斷其根,奚必枝枝而伐,葉葉而摘哉?大抵最上治心,當下清凈;才動即覺,覺之即無。苟未能然,須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須隨事以禁之。以上事(行以最上乘的方法)而兼行下功(指最下等的功力成就),未為失策。執下而昧上,則拙矣。

顧了願改過,明須良朋提醒,幽須鬼神證明;一心懺悔,晝夜不懈,經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校驗。或覺心神恬曠(淡泊曠達),或覺智慧頓開,或處冗沓(繁雜)而觸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嗔作喜(由生氣轉為喜歡),或夢吐黑物(指過去作惡形成的髒東西),或夢往聖先賢提攜接引,或夢飛步太虛(太空,宇宙),或夢幢幡寶蓋,種種勝事,皆過消滅之象也。然不得執此自高,(指畫地自限,畫地為牢。意思是把自己上進的路斷了)而不進。

昔蘧伯玉當二十歲時,已覺前日之非而盡改之矣。至二十一歲,乃知前之所改未盡也;及二十二歲,回視二十一歲,猶在夢中。歲復一歲,遞遞(連續)改之。行年五十,而猶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過之學如此。吾輩身為凡流,過惡蝟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見其有過者,心粗而眼翳也。然人之過惡深重者,亦有效驗:或心神昏塞,轉頭即忘;或無事而常煩惱;或見君子而赧然(難為情的樣子,羞愧的樣子)(阻止;毀壞);或聞正論而不樂;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夢顛倒,甚則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類比,即須奮發,舍舊圖新,幸勿自誤。

了凡四訓-立命之學

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但惟凡人有數;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求在我,不獨得道德仁義,亦得功名富貴,內外雙得,是求有益於得也。若不返躬內省,而徒向外弛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

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

世間享千金之產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產者,定是百金人物;應餓死者,定是餓死人物。天不過因材而篤,幾曾加纖毫意思。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孫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孫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孫保之;其斬焉無後者,德至薄也。

改過自新是最好的修行,也就是最大的善。佛家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此意。

務要積德,務要包荒(包容一切),務要(就是平和,不過激,不易怒,能夠與外物他人和諧相處)(就是仁愛,有慈悲心,有惻隱之心,能夠對別人的喜怒哀樂感同身受),務要惜精神。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啟齒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此義理再生之身。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數;義理之身,豈不能格天(感動上天。也可以理解為人清凈、誠懇的心,可以與天相通)。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猶可得而違;汝今擴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積陰德。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心該如何修呢?念咒就是讓人保持心地清靜的一種有效方式。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意思是說,就算處境惡劣,志向不能施展,也不要自怨自艾,更不要怨天尤人,而是要不斷提升自己,潔身自好,修鍊好個人品格;若通達得志,就應當胸懷天下,造福百姓。)

至「修身以(等待,等候)之」,及積德祈天之事。曰修,則身有過惡,皆當治而去之;曰俟,則一毫覬覦,一毫將迎(心中之念的起與滅),皆當斬絕之矣。到此地位,直(達到)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實學(真正的、實在的學問)

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大學》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中庸》

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留候論》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善心真切,即一行可當萬善。

(尚書)曰:「天難諶,命靡常。(天道是難以確信的,而命運也非常數,並非一成不變。)」又云:「惟命不於常(人的命運不是固定的)。」皆非誑語。

吾於是而知,凡稱禍福自己求之者,乃聖賢之言。若謂禍福惟天所命,則世俗之論矣。

即命當榮顯,常作落寞想。(就算你命中注定榮華顯耀,那也不應沾沾自喜,也還是要謙虛知禮、謹慎恭敬,常想想若落寞不得志了,該當如何自處。這是了凡教育兒子,無論命運如何,都要斷惡修善、修身積德。)即時當順利,常作拂逆想。(就算你現在事事順利、如意,也不該掉以輕心,粗心大意,還是應當謹慎小心,想想若是身處逆境、遇到困難了,該如何面對、處理。)即眼前足食,常作貧(jù,本義指貧窮得無法備禮物;亦泛指貧窮)想。即人相愛敬,常作恐懼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學問頗優,常作淺陋想。

遠思揚德(傳揚祖先的遺德),近思蓋父母之(過失);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濟人之急,內思(防範)己之邪。

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自以為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學業、事業)不加廣者,只為因循(指貪圖安逸,得過且過)二字,耽擱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