騙子和傻子

問人工智慧(Deep seek):

如果有一個傻子和一個騙子,你必須得跟著其中一個人幹活,你是願意跟著傻子干,還是願意跟著騙子干?

人工智慧(Deep seek)答:

這個問題實際上是一個關於領導力和工作環境的道德選擇題。讓我們分析一下兩種選擇的利弊:

跟著傻子干:

· 優點:傻子可能沒有心機,工作環境簡單直接,沒有欺騙和算計。
· 缺點:傻子缺乏判斷力和能力,可能導致工作方向錯誤、效率低下,甚至失敗,你的努力可能白費。

跟著騙子干:

· 優點:騙子通常聰明、有手段,可能短期帶來利益或成功,你或許能學到一些「技巧」。
· 缺點:騙子會利用你,欺騙你,甚至讓你成為替罪羊。長期來看,風險極高,可能失去誠信、法律風險或道德困境。

更深層次思考:

· 問題暗示了「非此即彼」的困境,但現實中或許可以尋找第三種選擇(比如離開兩者,尋找更好的機會)。
· 從價值觀角度:跟著傻子可能保持良心但痛苦;跟著騙子可能獲利但墮落。
· 從職業發展:騙子可能短期獲利但長期毀譽;傻子則難有成長。

我的選擇: 我會拒絕二選一,因為兩者都有不可接受的風險。但如果必須選,我可能選擇「傻子」——因為誠實和正直的環境更重要,即使效率低下,我也能嘗試幫助改善或至少保持自己的原則。與騙子共事會違背我的價值觀,且後患無窮。

你的選擇取決於你更看重什麼:道德安全還是利益冒險?但記住,很多困境是可以通過創造新選項來避免的。

問人工智慧(Deep seek):

如果一個人既得到了騙子,又得罪了傻子,那麼他應該怎麼辦?

人工智慧(Deep seek)答:

這個問題非常有趣,它描述了一個典型的「兩頭得罪」的困境。這種情況在職場和生活中都很常見,處理起來需要極高的情商和策略。

首先,我們需要分析一下這個處境的核心矛盾:

· 得罪了騙子: 騙子被得罪後,很可能會懷恨在心,進行主動的、有意的報復。他可能會散布謠言、設置陷阱、挖坑讓你跳,他的手段會很狡猾且難以防範。
· 得罪了傻子: 傻子被得罪後,他的反應通常是不可預測的、混亂的、非理性的。他可能因為不理解或誤解而做出損人不利己的行為,就像一個「不定時炸彈」,你不知道他會在什麼時候、以什麼方式引爆,給你造成麻煩。

所以,這個處境的雙重風險是:一邊要防範狡猾的陰謀家,另一邊要防備不可預測的「混亂製造者」。

處理這個問題的核心原則是:差異化策略,分而治之。 絕不能把兩者等同對待。

應對策略和具體步驟:

  1. 冷靜評估,分清主次

· 誰的威脅更大? 是騙子的陰謀更致命,還是傻子的莽撞更可能立即壞事?通常來說,騙子的威脅是長期且深遠的,而傻子的威脅是即時且混亂的。你需要判斷當下最緊迫的危險來自哪一邊。

  1. 對騙子:防守、隔離、留證

· 防守為主: 不要試圖再去討好或彌補騙子。騙子的人格特質決定了TA不容易真正原諒你。你的首要任務是防範。
· 保持距離: 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接觸和工作交集。如果必須合作,只進行正式、可記錄的溝通(例如郵件、工作聊天軟體),避免私下口頭交流。
· 留證自保: 所有關鍵決策和溝通務必留下書面記錄。這是保護自己不被栽贓、陷害的最有效武器。騙子最怕的就是陽光下的證據。
· 管理預期: 如果可能,通過正式渠道(如會議紀要、郵件確認)讓上級和同事了解你的工作職責和進度,讓騙子難以在背後扭曲事實。

  1. 對傻子:安撫、簡化、明確

· 主動安撫: 傻子的憤怒往往源於感覺被輕視或誤解。找一個合適的時機,用最簡單、直接、真誠的方式道歉或解釋。不要說複雜的原因,就說:「上次那件事,我的方式可能不對,讓你不高興了,我沒有惡意。」 目的是平息他的情緒,而不是跟他辯論對錯。
· 給予簡單的尊重: 傻子往往很在意麵子。公開場合給他一些簡單的認可(「XX這方面還是很厲害的」),可以有效地化解他的敵意。
· 明確指令: 如果必須和他共事,給你的指令必須清晰、具體、一步到位。不要讓他做需要複雜判斷的事情,以免他再次因為搞砸而怪罪於你。
· 避免糾纏: 不要試圖跟他講大道理或深入溝通,這隻會產生新的誤解。目標單一:讓他不討厭你,不給你搗亂即可。

  1. 尋求外部支持 – 最關鍵的一步

· 向上管理: 這是最重要的一條。找一個合適的時機,向你的上級或更高級的領導客觀地彙報情況(注意,是彙報情況,不是打小報告)。
· 話術參考: 「領導,有件事想跟您同步一下。最近我和XX(騙子)在合作XX項目時,在一些工作方法上可能存在分歧。另外,我不小心也讓XX(傻子)產生了一些誤會。我正努力解決,但也擔心這可能會影響到項目的順利推進,所以先跟您報備一下,希望您能從中協調,或者在某些關鍵節點上給一些指導。」
· 目的: ① 讓上級知情,提前打好「預防針」;② 把自己定位成「以工作為重、顧全大局」的人;③ 一旦將來出問題,上級知道根源可能不在你這裡。

  1. 做好最壞的打算

· 準備後路: 開始更新簡歷,留意外部機會。一個同時存在騙子和傻子的環境,本身就是一個非常不健康的工作環境。長期在內耗中對自己是極大的損耗。
· 心態調整: 不要把所有的責任都歸咎於自己。有時候,得罪人是無法避免的,尤其是在堅持原則的時候。學會接受這種局面,並把它看作是一次處理複雜人際關係的鍛煉。

總結來說,解決方案是:

對騙子,要「智斗」,用規則和證據保護自己,優先防範;
對傻子,要「安撫」,用簡單和尊重化解敵意,避免混亂;
對上級,要「透明」,主動溝通尋求支持,顧全大局;
對自己,要「看開」,準備後路,把這當作一次成長的歷練。

最終,如果發現這個環境無法改善,且嚴重消耗你的精力和職業發展,那麼離開這個同時擁有騙子和傻子的「泥潭」,或許是最明智的選擇。

善惡,往往在一念之間

古時候有個王國,由於歷來的積弊,小人和惡人控制了王國的很多封地。國王為了維護統治,給所有的人都種下了「生死符」。這「生死符」很厲害,國王只需對人念一下咒語,這個人輕則身上各種不舒服,重則當場猝死,甚至會患上重疾受折磨而死……

國王有很多兒子,散落在各處封地。國王的統治方式使大家人心惶惶,國王自己也是惶惶不可終日。國王想找一個合適的繼承人,這個人必須能讓自己體面下台,並且能善後他留下的爛攤子,使搖搖欲墜的王國能長久存續。

國王有一個兒子被安排成長在民間,國王從小給他安排了很多坎坷、誘惑及考驗。這個兒子遭受了很多坎坷,踩過很多坑,經歷了很多考驗。雖然這個兒子沒有通過所有的考驗,或者說考驗結果不盡人意。但總體來說,這個兒子還是秉性善良,並且具有一定的治國能力。

但是這個兒子有個缺點,就是他信奉因果,並且脾氣倔強。幾十年的坎坷遭遇,鑄就了他那強大的不屈之心。他決心為所有人解除「生死符」,使百姓回歸自由安寧,讓王國恢復自然發展。但是他信奉因果且抱著「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之」的執念,決心在未來報復曾構陷和傷害過自己的小人和惡人。

這些小人和惡人對這個兒子很忌憚,因此長期挑撥這個兒子和國王之間的關係,所以這個兒子和國王的關係也不好。小人和惡人想逃避懲罰且維持自己的地位,國王也想要在未來能體面下台……於是他們聯合起來,對這個兒子發動了征伐!

在狡詐多變之「水」和無孔不入之「風」的輪番征伐之下,這個兒子的智慧有了不少長進,他最終想出了三條應對之策:

上策:從紛爭中退出,置身事外當一個觀察者。

中策:包容小人和惡人、克服阻力,以實現解除「生死符」,使王國回歸自然的目標。

下策:選擇性地解除「生死符」,把這些小人和惡人的性命捏在自己手上。

你們猜這個兒子後來採用了哪個策略?

孫子之「道」

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孫子之「道」。孫子被稱為「兵聖」,是兵家智慧的代表,所以我們就以孫子的角度來做探討什麼是「道」。

關於孫子之「道」,其在《孫子兵法》第一篇就有論述:「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可與之死,可與之生,民弗詭也。」這句話註解為白話文為:道,讓民眾和君主有相同意願,可與君主共死、可與君主同生,民眾不違抗和背離。

孫子之「道」,至少包含三個重點:

一、讓民眾與君主有相同意願。就是說民眾和君主的所思所想是一致的,大家想法不謀而合。

二、民眾可以與君主共死同生。就是說民眾願意與君主一起攜手努力去達成目標,與其共進退、同生共死。

三、民眾不予欺詐。就是說民眾擁護君主,完全是出於自願,不會違抗和背離君主。

以上三點做到了,就是得「道」,就能夠做到兵家所說的「戰無不勝」!

我認為第一點和第二點做起來並不難,得「道」的難點在第三點——「民弗詭也」!就是說要讓民眾心甘情願地和君主一條心,而不違抗和背離。

如何做到「民弗詭也」呢?大家想法一致,也願意攜手共進退,但是後來會不會因為各種誘惑、阻撓和困難而矛盾重重甚至分道揚鑣呢?畢竟人心難測!

智聖鬼谷子先生在《轉丸》篇中說:「趨利避害,人之本,始於安然。」這句話註解為白話文為: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這始於(內心)安然的需要。

智聖鬼谷子先生給我們的啟示是:人性都是趨利避害的,空談理想和願景並不一定能讓大家一起走到最後;為了使彼此一起能走到最後,就得彼此共享收益。大家想法一致,願意攜手共進退,還能共享勝利果實!這樣就不會引起民眾的違抗和背離。

總結:讓民眾與君主想法一致,可以攜手努力、同生共死,並且共享勝利果實使民眾不違抗和背離,這就是孫子之「道」!

為道者,非以明民也

《帛書老子德道經》中,老子有一個重要的觀點:「為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

自古以來,這句話被廣泛理解為老子的愚民思想,即統治者通過耳目監控民眾,讓民眾思想和行為透明化,並且想辦法讓民眾變得愚昧、無知。實際上這句話的真實含義被後來別有用心的人給曲解了,這讓老子的棺材板都有些蓋不住了!

先來說這個「愚」字。很多人都認為「愚」解釋為:蒙蔽;欺騙。但是《說文》中另有解釋:「愚,戇也。」而「戇」解釋為:愚蠢,但側重於迂直、不知變通;用現在的話來說,叫做「憨厚而剛直」!這個在百度漢語裡面的有對「戇」的詳細解釋,有疑問的可自行腦補。

老子說的「明民」是指通過耳目監控民眾,讓民眾思想和行為透明化。在古代,統治者「明民」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維護統治,以方便鎮壓民眾和考察人才。

我們在這裡做一個假設:假如你是統治者,你要維護統治,你要通過「明民」的手段來鎮壓民眾。但如果你「明」所有的民眾,那等於視所有的民眾為敵人,這種做法無疑是愚蠢的!所以只能「明」重點對象,即把耳目派出去監控那些意圖造反的民眾,讓他們的思想和行為透明化。但是很顯然那些愚昧無知的民眾肯定不是「明」的對象,因為他們愚昧無知,根本就構不成實際威脅!而且統治者自己的耳目數量也有限,不可能「明」所有的民眾。所以只能「明」那些有能力、有智慧的民眾,因為只有那些有能力、有智慧的民眾造反,才會給自己的統治造成實質威脅。這個邏輯沒錯吧?

所以說,「明」愚昧無知的民眾是沒有意義的,任何一個有點腦瓜的統治者都懂得這一點!我們將這個觀點代入到老子的這句話中是相矛盾的,所以「為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這句話中的「愚」,肯定不是想辦法讓百姓變的愚昧無知,愚昧無知的民眾不會對統治者造成實質威脅,「明」的意義何在?!

我們再來做一個假設:假如你是統治者,你要維持統治,你想要通過「明民」的方式來考察其中有能力、有智慧的民眾,即我們現在所說的「人才」。但既然是有能力、有智慧的人才,那肯定自身更加具有獨立的思想和認知。那麼如果你意圖通過「蒙蔽」、「欺騙」等愚弄民眾的手段來拿捏和控制他們,那麼不僅不會達到目的,還會把這些人才推到自己的對立面!所以老子後文中又說:「民之難治也,以其知也。」意思是說:民眾之所以難以治理,在於他們有思想和認知。

通過「蒙蔽」、「欺騙」等愚弄民眾的方式不能達到收服人才目的,還會把他們推到自己的對立面。那該怎麼辦呢?然後我們把「戇」的含義代入其中,即想辦法讓有能力、有智慧的民眾「憨厚而剛直」,即讓他們說真話,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然後就能通達上下文了!

那麼如何讓有能力、有智慧的民眾說真話,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呢?黃石公在《三略》中有過一段論述:「夫用人之道,尊以爵,贍以財,則士自來;接以禮,勵以義,則士死之。」這種獲得人才並且讓其為己所用的方式,還是比較容易達到目的!

老子說:「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胃道紀。」用現今掌握的規律,來駕馭現今的事物,以此來認知「道」的端始,是為「道的頭緒」。

然後再讓我們的思緒回到現代。現代有一個重要的科技——腦機介面。通過「腦機介面」技術,使用者可以洞悉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也就是老子說的「明民」,即讓民眾(思想和行為)透明化。腦機介面作為一種泛濫化並且公開的雙刃劍科技,已經影響到了我們普通人的方方面面。如果你作為一個有能力、有智慧的民眾,不幸被別有用心的人盯上了;他們「明」你,爭著想把你收為己用。你無處隱藏,因為你的思想和行為透明了。他們藉助信息不對稱的優勢,時時給你添堵,讓你處處不順利,意圖逼你就範。但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把你馴服!他們的思想是:「最好是把這些有能力、有智慧的人都馴化成「全程安全可控」的工具人,使他們構不成對自己的威脅,並且還能方便日後安全地利用他們!」

但是他們能達到這種邪惡的目的嗎?黃石公在《素書》中說:「疆用人者不畜。」意思是說:強行用人者,人不會效力。這個腦機介面的確可以強行用人,因為你思想透明了,他們可以隨時藉助這種科技從你大腦中獲得對他們有用的思想。但是他們這樣做不會讓我們真心為他們效力!因為只有敵人,才會以這樣的方式對待我們!既然視我們為敵,那我們不光不會效力,還要堅決的把他們引導到坑裡面去!

所以,如果「非以明民」,那麼必定要採用「愚」民、「戇」民的方式,即想辦法讓民眾「憨厚而剛直」,讓他們說真話,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綜上所述,我把「為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這句話解釋為:用「道」來治理(邦國)的統治者,不在於使民眾透明(指通過耳目或高科技手段讓民眾思想和行為透明化),必定採用使之戇直(憨厚而剛直)的辦法。

一時的「善意」 對組織卻是災難!

千年警示:善舉背後的制度陷阱

《資治通鑒》中記載的唐德宗與老百姓的故事,藏著穿越千年的管理警示!

事件背景:唐德宗微服私訪,偶遇百姓哭訴賦稅繁重,於是唐德宗免除了他家賦稅。但是,唐德宗這一善意的舉動卻被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痛罵:赦一戶之稅可,安得天下戶戶皆赦?(赦免一戶人家的賦稅是可以的,可怎麼能做到讓天下每戶人家都得到赦免呢?)這場「善舉」的本質,是用個體問題的解決掩蓋系統性漏洞。中唐稅制崩潰的根源,是均田制瓦解後「兩稅法」的執行異化,是地方官借「羨餘」之名層層加碼的制度性腐敗。

德宗的「一戶之赦」,如同管理者為單個客戶的投訴特例退款,卻迴避產品質量缺陷;如同為某名員工的離職加薪挽留,卻無視薪酬體系的公平失衡。

歷史反覆證明:對個案的過度關注,往往是對制度缺陷的主動迴避。

歷史迴響

西漢宣帝賞賜流民粳米卻不抑土地兼并,萬曆皇帝小同平民間抄卻不除礦稅之弊。這些「頭痛醫頭」的治理邏輯,與企業中「出問題就罰責任人、客戶吵就賠錢了事」的短視行為如出一轍。

正如司馬光所言:「治天下者,當於制度上求根本,非在一事一人之得失。」對組織而言,制度的漏洞從不因個案的解決而自動修復,只會在一次次「特例處理」中積重難返。

現代困境:企業為何陷入「救火式管理」泥潭?

唐德宗的「個案救溺」思維,在現代企業中演變為更隱蔽的「救火式管理」。如:

電商平台:因物流延遲遭投訴,CEO立即要求客服「給客戶十倍賠償」,卻不願投入倉儲升級。

科技公司:核心員工離職,高管緊急開出翻倍薪資挽留,卻迴避績效考評體系的僵化。

連鎖品牌:門店頻現客訴,總部只會處罰店長,卻無視標準化服務流程的缺失。

現代管理的三重陷阱

即時反饋的誘惑:解決單個問題能快速平息怨憤,比推動制度改革更容易獲得「高效」評價,卻不知「按下葫蘆浮起瓢」。

責任轉移的慣性:將問題歸因於「執行者失誤」,而非「體系設計缺陷」,用懲罰個體替代組織反思,本質是管理者的失職。

路徑依賴的舒適:重複「補救-平息-再補救」的循環,比打破利益格局、重構制度輕鬆,卻讓組織在慣性中失去進化能力。

警示案例:手機廠商的教訓

某廠商因品控問題頻發,每次以「換新機+補償券」應急,拒絕生產線改造。最終大規模質量問題爆發引發退貨潮,市場份額損失大半。

這印證了一個管理真理:沒有制度支撐的應急措施,都是飲鴆止渴。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從來不是「解決問題的速度」,而是「少出問題的能力」。

破局之道:從「個案補救」到「體系築牆」

優秀企業的進化史,都是對「制度優先」理念的踐行。

華為的體系變革:早年因部門推諉導致項目延期,任正非凡不是「問責項目經理」,而是推動「IPD集成產品開發」體系變革,用跨部門流程重構替代「人盯人」管理。

海底撈的雙軌體系:海底撈曾因服務質量波動遭差評,但CEO張勇沒有處罰員工,而是建立「師徒制傳承+標準化服務手冊」體系,讓優質服務從「個人能力」變為「組織能力」。

真正的管理智慧在於把解決個案的經驗轉化為預防同類問題的制度

餐飲品牌的啟示:浙江謀初期因食材新鮮度投訴頻發,管理層從「給投訴客戶免單」轉向建立「中央廚房溯源系統+門店每日晨檢機制+客戶評價實時預警」全鏈條體系,最終將客訴率降低90%!

這恰是對「治本優於治標」的生動詮釋:個案是制度的鏡子,解決個案的終點應是制度的起點。

管理進階指南

當員工頻繁出錯時,先別急著罰款,而是先檢查流程是否存在「必錯點」。

當客戶反覆投訴時,先別急著賠償,而是先反思產品是否匹配真實需求。

當部門衝突不斷時,先別急著調解,而是先明確權責邊界是否清晰。

正如管理大師德魯克所言:「好的管理是讓平凡人做出不平凡的事」,而支撐這一切的,從來不是管理者的「靈光一現」,而是體系的「滴水不漏」。

對企業而言,真正的管理升級始於三個認知轉變:

1、從「關注誰出了問題」到「關注為何會出問題」;

2、從「如何平息當前紛爭」到「如何避免未來再犯」;

3、從「靠能人救火」到「靠制度防火」。

結語:別讓「善舉」成為制度惰性的遮羞布

唐德宗的「一戶之赦」之所以被詬病,是因為它用個體的「獲得感」掩蓋了群體的「被剝奪感」。企業中那些「頭痛醫頭」的管理行為同樣危險:用特例補償掩蓋產品缺陷,用臨時加薪掩蓋薪酬不公,用罰款問責掩蓋流程混亂。

回望歷史,司馬光的詰問至今發人深省,對企業管理者而言,答案只有一個:完善的制度,替代個案的補救;用體系的力量,支撐組織的長遠。畢竟,能讓企業行穩致遠的,從來不是「救急的智慧」,而是「築基的耐心」。

接受敵人的前提

昨天卜了一卦,這個卦建議我接受敵人。

先說一下我現在的狀態,我的身體及健康、家人及朋友、工作和生活、社會關係連同家裡的一眾電器及電子設備基本上被他們「全程安全可控」了。我唯一自由的只有思想,就連這稍微自由的思想,也時常受到腦機介面的干擾。

他們意欲何為?就是為了征服你!馴化你!讓你成為能被他們安全利用的「全程安全可控」的思想家!

既然我被「全程安全可控」了,那麼我該如何扭轉自己的命運?

首先有一點我看得清楚,我死不了!因為我對他們有用。我死了,那他們幾十年的心機和布局就枉費了。

然後,我要破局!我有一個人生信條:對於敵人,要麼他們被我打死,要麼我讓他們和我一起死!根據這個信條,如果我處於不利地位,那麼首先我得設法先把他們拉入地獄,然後雙方再來談如何脫離地獄。

本著這個思路,我昨天在41樓的一個安靜的房間里,思索著破局之道。老子在《帛書道德經》中說:「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然後我分別看到了幾個事物:泡沫板、扇風以及被遮蔽的太陽,這是「道」所傳遞的提示。

泡沫板——跑莫班。意思是讓我不參與他們的班子。

扇風——善瘋。意思是讓我要善於發瘋,既然他們用腦機介面連著我的思想,那我可以時不時的發個瘋,把他們往懸崖邊上引,引他們走上絕路。

遮蔽的太陽——蔽陽。陽是指聰明人,意思是讓我障蔽他們中間的聰明人(陽),那我就做九十九件能取得聰明人(陽)信任的事情,然後再做一件足以將他們一招斃命的事情。

接受敵人的前提是我們能保證隨時可以毀滅他們,我想敵人同樣也是抱著這個想法。在這一點上來講,他們是可以接受我們的,因為他們可以隨時讓我們心梗、腦梗或者以更悲慘的癌症方式死亡。所以如果我們不能保證也能隨時毀滅他們,我們就不應該接受他們!

在自身被「全程安全可控」,在沒有強有力的反制措施和手段時接受敵人,那不叫接受敵人,那叫投降和屈服,最終自己也會淪為一個有思想卻任人盤剝的奴隸。其充其量不過是一個有想法的、一切看奴隸主的眼色行事的奴隸,這將註定了我們一生的悲劇。

現在世道已經很亂了,與其說治亂的主動權掌握在敵人那裡,還不如說掌握在我們這裡。敵人能接受我們,但是我們不一定要接受敵人!先讓他們享受一下這地獄的滋味再談!因為就是他們這些垃圾打破了平靜、美好的生活,把我們逼入地獄的。換一句話來講,只有經歷過地獄的人才能在未來珍視美好!

我就喜歡看他們看不慣我,又干不掉我的樣子!要麼彼此一起享受地獄慢慢等待死亡,要麼賦予我同樣具有能隨時弄死他們的能力。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直接使用消火栓滅火有危險!

問人工智慧(Deep Seek):

電器著火的時候,接消火栓的水槍頭滅火,會不會觸電?

人工智慧(Deep Seek)答:

在電器著火時,使用消火栓的水槍頭直接滅火存在觸電風險,原因如下:

1. 水的導電性

  • 普通自來水含有微量礦物質(如鈣、鎂等),可以導電。若水流接觸到帶電的電器或電線,電流可能通過水柱傳導至滅火人員,導致觸電。

2. 電器帶電狀態

  • 即使電器已部分燒毀,若電源未被切斷(如插頭未拔、電閘未關),內部電路仍可能帶電。高壓電(如220V家用電路)尤其危險。

3. 水流噴射壓力

  • 消火栓水壓較高,水流可能擊穿電器外殼,直接接觸內部帶電部件,擴大短路風險或引發電弧。

正確處理方法

1、優先切斷電源

  • 立即關閉電閘或拔掉電器插頭,確保電路完全斷電。

2、使用不導電滅火器材

  • 乾粉滅火器(ABC類):適用於電器火災,可隔絕氧氣並中斷燃燒鏈。
  • 二氧化碳滅火器:不留殘留,但需注意密閉空間可能窒息。
  • 滅火毯:覆蓋火源,隔絕空氣。

3、若必須用水

  • 僅限電源完全切斷後,且需確保設備無殘留電荷(如電容器放電)。此時仍需謹慎,因設備可能因高溫復燃。

為什麼消火栓不適合?

  • 設計初衷:消火栓主要用於固體火災(如木材、紙張),而非電氣火災。
  • 風險疊加:水可能導致火勢蔓延(如油類火災)或損壞其他設備。

關鍵提示

  • 切勿冒險:未斷電時,即使火勢較小,也可能因突然觸電導致肌肉痙攣,喪失逃生能力。
  • 報警求助:若火勢失控,立即撤離並撥打消防電話,明確說明是「電器火災」。

安全第一,務必選擇正確的滅火方式!

放下助人情節,尊重他人命運

常言道:「人教人,很難教會;事教人,一次就夠。」因為人是無法被別人叫醒的,只能自己痛醒。正如有句話所講:「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

村裡的老人活到九十多歲,最大的原因就是不多管閑事。

爛泥爛的好好的,你非要給他扶上牆;鹹魚躺的好好的,你非要給他翻個身;一塊朽木,你非要把它雕成才……

克制自己去糾正別人的慾望,不要隨意介入別人的因果。 社會的遊戲規則,一層一層的難度係數和代價,都鎖死著不同的人,層層遞進。

因此才會有這麼一句話:成年人,最終是被篩選出來的。放下助人情節,尊重他人命運!

爭奪

今天看到今日頭條的新聞,說美中達成90天雙方關稅下調115%的協議後,現在很多生產廉價日用品的工廠突然接到來自大量來自美國的訂單,工廠日夜開工都生產不過來了。按照正常的思維,如果預期後面會有高關稅,影響進口,才需要搶生產訂單。這說明美國商界對後面的關稅持悲觀態度。

於是我決定卜卦預測一下未來的趨勢。卜問:「高關稅暫停90天以後,美國會繼續施行高關稅嗎?」

按照金錢卦起卦方法,分別得到:正反反、正反正、正正反、正反反、正反反、正正反,得到一個靜卦——奪為澤

按照解卦手冊中的規律:六爻皆不變者(無動爻,則為靜卦),只有本卦而無之卦,則參考本卦卦辭解卦。在這裡,我們直接取卦義。

靜卦代表確定的事情。奪,意思是爭奪。意思是關於關稅,中美雙方會有爭奪。

那麼該如何爭奪呢?我想到了去年2024年12月份卜的一次卦——請預測一下2025年的中國國運走勢?

那次卜出的卦中給了兩條建議:

奪卦九二爻:「,吉,悔亡。」翻譯為白話文為:在昏暗不明的局勢下堅守信用,吉祥,悔恨消失。

奪卦上六爻:「景奪。」翻譯為白話文為:光明地爭奪。

我想這兩條建議是非常中肯的思路,需要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