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謀」和「巧詐」的區別

問人工智慧(Deep seek):

「智謀」和「巧詐」有什麼區別?

人工智慧(Deep seek)答: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它觸及了中華文化中關於「智慧」與「道德」的核心辯證關係。

簡單來說,兩者的根本區別在於:「智謀」以「正」為核心,服務於公義;而「巧詐」以「邪」為手段,服務於私利。

下面我們從幾個維度進行詳細剖析:

核心對比表

維度智謀 (Zhì móu)巧詐 (Qiǎo zhà)
出發點公心、正道。為了集體利益、國家大業、正義目標。私心、邪念。為了個人私利、損人利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手段性質陽謀。策略雖複雜,但合乎法理與道德,可以擺在明面上。陰謀。手段狡黠,常涉及欺騙、背信、利用人性弱點,見不得光。
道德基礎以德為先。講究「有所為,有所不為」,有底線和原則。無德無信。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毫無底線和原則。
時間維度長久、可持續。因其正大光明,能贏得人心,建立信任,成果穩固。短暫、不可持續。一旦被識破,信用破產,眾叛親離,終將失敗。
代表性人物諸葛亮:為興復漢室,鞠躬盡瘁,其計謀雖妙,但無人質疑其忠心與正義。 周恩來:外交談判中的智慧與策略,為國家利益據理力爭,光明磊落。趙高(指鹿為馬):為鞏固個人權力,欺上瞞下,玩弄權術,最終禍國殃民。 現代商業間諜:通過竊取、欺詐等手段獲取競爭對手機密。




深入解讀

  1. 智謀:大智慧,陽謀之道

「智謀」是智慧和策略的結合體。它通常與「睿智」、「深謀遠慮」、「雄才大略」等褒義詞聯繫在一起。

· 例子1(軍事):諸葛亮「空城計」。
· 分析:諸葛亮在兵力空虛時,利用司馬懿多疑的性格,大開城門,自己在城樓上撫琴,嚇退敵軍。這是一種極高的心理戰和心理博弈。它雖然是「騙」,但目的是為了保全軍民,屬於戰術上的智慧,其背後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公心,因此被視為千古奇謀,而非奸詐。
· 例子2(商業):一家公司通過技術創新和卓越的商業模式,在市場上擊敗競爭對手。
· 分析:這是正當的競爭策略,依靠的是自身的實力和智慧,推動了行業進步,是「智謀」。

  1. 巧詐:小聰明,陰謀之術

「巧詐」是狡詐和欺騙的結合體。它通常與「姦猾」、「詭計多端」、「欺世盜名」等貶義詞聯繫在一起。「巧」字在這裡突出了其手段的精巧和隱蔽性,但本質是「詐」。

· 例子1(歷史):趙高「指鹿為馬」。
· 分析:趙高在朝堂上獻鹿,卻硬說是馬,以此來測試群臣的忠心,剷除異己。這完全是為了鞏固個人權力的政治陰謀,手段卑劣,毫無公義可言,是典型的「巧詐」。
· 例子2(商業):一家公司通過散播競爭對手的謠言、製作虛假廣告、竊取商業機密來獲取市場份額。
· 分析:這些行為短期內可能獲利,但一旦被揭露,將面臨法律制裁和信譽崩塌,是飲鴆止渴的「巧詐」。

灰色地帶與辯證思考

在實際生活中,二者有時並非涇渭分明,尤其是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如戰場、商場)。有些行為可能看起來像是「詐」,但其目的和結果卻是「正」。

· 「兵不厭詐」:在軍事對抗中,欺騙敵人是公認的戰術。但這裡的「詐」是針對敵人的,是為了保護更多人的生命和國家的利益,其本質是服務於「正」的「智謀」,與為了私利而坑害自己人或盟友的「巧詐」有本質區別。
· 談判策略:在商業談判中,不輕易亮出自己的底牌,這是一種策略(智謀);但編造完全不存在的事實來欺詐對方,則是巧詐。

判斷的關鍵在於:初心為何?對誰使用?是否違背基本的道德和法律底線?

總結

特徵智謀巧詐
心術
格局
效果
評價褒義貶義

智謀是建設性的智慧,如同堅實的基石,能築起高樓大廈;巧詐是破壞性的聰明,如同流沙,看似取了巧,最終會吞噬一切。

古人云:「以智謀國,國運昌盛;以巧詐立身,身必危殆。」 這句話精闢地總結了兩者的最終結局。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問人工智慧(Deep seek):

《論語》中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人工智慧(Deep seek)答:

您好!您提出的這句話是《論語》中非常著名,同時也存在較大解讀分歧的一句。它出自《論語·泰伯篇》。

這句話的原文是:「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由於古漢語沒有標點,這句話的斷句方式不同,會導致完全不同的含義。主要有以下三種主流的解讀:

解讀一:傳統的「愚民」說(最常見的斷句)

· 斷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字面意思:對於老百姓,可以讓他們按照我們指引的道路走,不可以讓他們知道為什麼要這麼做。
· 含義:這種解釋認為孔子主張一種「愚民政策」,認為普通民眾的認知水平有限,無法理解高深的道理和政令的深意,因此統治者只需要讓他們服從和執行即可,不必讓他們知曉緣由。這種觀點在封建時代被許多統治者所採用。
· 評價:這種解讀與孔子「有教無類」(《衛靈公》)、「誨人不倦」(《述而》)的一貫教育家的形象相矛盾,因此近代以來受到很多學者的質疑。

解讀二:現代的「民主啟蒙」說(改變斷句)

· 斷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字面意思:如果民眾認可(政令或道理),就讓他們去實行;如果民眾還不認可,那就教育他們,讓他們明白其中的道理。
· 含義:這種解釋完全顛覆了第一種,將孔子描繪成一位尊重民意的啟蒙者。統治者需要先獲得民眾的理解和認同,如果民眾不理解,責任在於統治者沒有做好教育和溝通工作,應該去啟發民智,而不是強迫盲從。
· 評價:這種解讀更符合孔子作為「萬世師表」的形象,強調了教育和溝通的重要性,富於民主和啟蒙色彩,是現代很多學者所推崇的解讀。

解讀三:折中的「因材施教」說(另一種斷句)

· 斷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字面意思:如果民眾能夠役使(或能夠做好),就讓他們去做;如果他們還不會做,就要教會他們。
· 含義:這種解釋將重點從「政策」轉向了「具體事務」。對於某項工作,如果民眾已經具備能力,就放手讓他們去做;如果還不具備能力,就應該培訓他們,讓他們掌握知識和技能。
· 評價:這種解讀更像是一種管理哲學或教育方法,體現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比較務實和中立。

結論與現狀

  1. 沒有定論:由於古代文獻沒有標點,這三種解讀在學術上都有其依據和支持者,很難說哪一種絕對是孔子的原意。
  2. 語境參考:結合《論語》中孔子整體的思想傾向(如重視教育、仁愛民眾),第二種「民主啟蒙」說和第三種「因材施教」說在現代更被廣泛接受,因為它們更符合孔子「仁」和「教」的核心理念。
  3. 反思:這句話的爭議本身也說明了閱讀經典時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不同的解讀方式,反映了不同時代的人們對經典的理解和期望。

總結來說,這句話最可能的意思是:

統治者(或管理者)對於一項政策或工作,如果民眾已經理解並認同,就讓他們去施行;如果民眾還不理解、不認同,那就應該去教育、溝通,讓他們明白其中的道理和價值。

這體現了孔子重視民意、注重教化的思想,而非簡單的「愚民」。

「井」怎麼理解?

問人工智慧(Deep seek):

「井」可以理解為「智慧源泉」嗎?

人工智慧(Deep seek)答:

是的,完全可以將「井」理解為「智慧源泉」的絕佳象徵。這個比喻在中國文化中不僅成立,而且非常深刻和貼切。它超越了井作為「實物」的功能,上升到了一個哲學和精神的層面。

以下是為什麼「井」可以象徵「智慧源泉」的詳細解釋:

1、來源的深邃性

    · 井水與智慧都需挖掘: 一口井的水並非來自表面的雨水,而是來自地下深藏的含水層。要得到水,必須向下深挖。這正如智慧的獲得,它不是浮於表面的淺顯知識,而是需要通過深度思考、潛心學習和親身實踐(即「挖掘」)才能獲得的深刻見解和真理。
    · 「深井」與「深邃的思想」: 我們常用「深邃」來形容一個人的思想或智慧,這與井的「深」形成了直接的對應。一口淺井容易乾涸,而一口深井則水源充沛;同樣,膚淺的見解經不起推敲,而深邃的智慧則能提供持續的營養。

    2、供給的持續性與穩定性

      · 源源不斷: 一口好井的水源是持續湧出的,不會輕易枯竭。這象徵著真正的智慧不是一時的靈感或零散的知識點,而是一個能夠持續產生新想法、新解決方案的活水源頭。
      · 穩定不變: 無論地表是旱是澇,深井的水位通常保持穩定。這比喻智慧能讓人在紛繁變化的世界中保持內心的平靜和判斷力的穩定,不為外界的動蕩所影響,所謂「以不變應萬變」。

      3、滋養與無私

        · 滋養萬物: 井水供養著整個社區的人畜和莊稼。同樣,智慧能夠滋養人的心靈,提升人的境界,並通過智者影響和啟迪周圍的人,惠及整個社會。
        · 無私給予: 井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並且無私地向所有前來取水的人提供。這體現了智慧的最高境界——它不是為了獨佔,而是為了分享和利他。智者就像一口井,不斷將其智慧奉獻出來,滋養他人而不自矜。

        4、純凈與清澈

          · 去蕪存菁: 地下水在滲透地層的過程中,其中的雜質被自然過濾,因此井水往往清澈甘甜。這象徵著智慧的形成過程也是一個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過濾和沉澱過程。真正的智慧是澄明的,能讓人看清事物的本質。

          文化中的例證:

          · 《道德經》的隱喻: 老子雖然沒用「井」這個字,但「上善若水」的思想與井的象徵完全相通。最高的善和智慧就像水一樣,善於滋養萬物而不爭。
          · 成語與俗語: 雖然直接說「智慧如井」的成語不多,但「博大精深」中的「深」字,完全可以讓人聯想到深井的意象。
          · 文學與藝術: 在許多文學作品中,智者常被描繪為沉靜、深邃的形象,其眼神或思想如「一口古井」,波瀾不驚卻內涵豐富。

          結論:

          將「井」理解為「智慧源泉」是一個非常精妙且富有文化底蘊的比喻。它完美地捕捉了智慧的諸多特質:它需要被挖掘、它來源深邃、它持續穩定、它能滋養心靈、它純凈澄明、並且樂於分享。

          所以,當你說一個人的智慧「如一口深井」時,無疑是對其思想深度和豐富性的極高讚譽。

          如何才能做出比較好的決策?

          面對眾多選擇方案,如何才能做出比較好的決策?

          科學方法

          關於這個問題,我先問了人工智慧(Deep seek),它是這樣回答的:

          我能理解你在面臨眾多選擇時感到的困惑和壓力。決策過程中的不確定性確實會讓人感到不安,尤其是當每個選擇都各有利弊時。這種糾結是完全正常的,甚至表明你正在認真對待這個決定,而不是輕率地做出選擇。

          🔍 系統性決策方法

          1、明確決策標準

          首先,需要明確你決策的核心標準和價值觀。問自己:

          · 這個決定最重要的考量因素是什麼?(例如:成本、時間投入、長期效益、個人興趣)
          · 哪些是「必須要有」的條件?哪些是「最好有」的條件?
          · 創建一個評分表,給每個標準分配權重,這樣可以幫助你客觀比較不同選項

          2、信息收集與分析

          · 限制選項數量:研究表明,當選項超過7個時,決策質量會下降。可以先進行初步篩選,將選項縮減到可管理範圍
          · 收集關鍵信息:針對每個選項,找出可能影響決策的關鍵信息和數據
          · 預測結果:對每個選擇可能帶來的短期和長期結果進行預測,考慮最佳情況、最可能情況和最壞情況

          3、採用結構化決策工具

          · 利弊表:創建詳細的利弊對比表,為每個利弊項目分配重要性分數
          · 決策矩陣:列出所有評價標準並分配權重,為每個選項在不同標準上打分
          · 10-10-10法則:考慮這個決定在10分鐘、10個月和10年後會如何影響你

          📊 實際決策框架:加權決策矩陣

          評價標準權重(1-5)選項A得分(1-10)選項B得分(1-10)選項C得分(1-10)
          成本效益 5
          時間投入 4
          長期價值 5
          個人興趣 3
          風險程度 4
          總分

          通過這個表格,你可以客觀地比較各個選項。計算每個選項的加權總分(得分×權重),從而做出更理性的決定。

          4、克服決策 paralysis

          · 設置決策截止日期:無限期推遲決策往往比做出「足夠好」的決定更糟糕
          · 採用滿意原則:尋找「足夠好」的選項,而不是執著於尋找「完美」選擇
          · 試行測試:如果可能,先對小範圍或短期試行某個選擇,觀察效果後再全面實施

          🌟 實踐建議

          1、睡眠決策法:對重要決定,可以「睡一覺再做決定」。研究表明,潛意識會幫助我們處理複雜信息

          2、尋求外部視角:向有經驗的人請教,但注意區分建議和個人價值觀差異

          3、接受不完美:沒有任何決策是100%完美的,每個選擇都會有某些方面的妥協

          4、準備預案:為你的決策準備一個Plan B,這樣即使結果不如預期,你也有應對方案

          決策不是預測未來的能力,而是在不確定性中繪製航線的勇氣。每個選擇都是一條路徑的起點,而非終點;真正定義結果的往往不是你選擇了哪條路,而是你之後如何行走。相信自己在信息有限的情況下做出的最佳判斷,就已經足夠了。

          玄學方法

          對於同樣的問題,我決定卜卦問一下。

          按照金錢卦起卦方法,分別得到:正正反、正反反、正反反、正正反、正反反、正正反,得到靜卦——水風井

          按照解卦手冊中的規律:六爻皆不變者(無動爻,則為靜卦),只有本卦而無變卦,則參考本卦卦辭解卦。

          但是這個井卦的卦辭和我問的問題不相干,所以這裡不取卦辭而是直接取卦義(有的時候取卦象)。井象徵「智慧源泉」,在這裡直接用它的動詞詞義——汲水於井

          那麼什麼是「井」呢?是指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歷史中積累的智慧。以《帛書周易》《帛書老子德道經》《鬼谷子》《黃石公》《論語》《孫子兵法》等古聖賢經典為代表。我們可以對照歷史,從古聖賢經典中汲取智慧,來幫助自己做出好的決策。

          備註:因為歷史原因,這些經典在流傳的過程中,很多都被人惡意篡改了。所以井卦初六爻說:「井泥不食,舊井無禽。」這句話註解為白話文為:井有污泥不可汲食,舊井連禽獸都不屑一顧。武漢園博園裡有一個景點,叫「正學之門」。希望未來更多的人能進入「正學之門」,一睹中華文明之井的博大精深!

          文景之治

          問人工智慧(Deep seek):

          漢朝「文景之治」是如何積累財富的?

          人工智慧(Deep seek)答:

          漢朝的「文景之治」(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41年)是文帝和景帝統治時期的盛世,以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著稱,為國家積累了巨額財富。其財富積累主要通過以下方式實現:


          1. 輕徭薄賦,減輕農民負擔

          · 減免田租:文帝時期將田租從「十五稅一」降至「三十稅一」,景帝時甚至一度完全免除田租。
          · 簡化徭役:減少百姓的勞役負擔,允許以錢代役(更賦),使農民有更多時間從事生產。
          · 廢除嚴刑苛法:廢除肉刑等殘酷刑罰,減少社會矛盾,穩定生產秩序。


          1. 鼓勵農業生產,發展經濟

          · 重農抑商:推行「重農」政策,獎勵耕織,鼓勵墾荒,增加糧食產量。
          · 改進農業技術:推廣代田法、耬車等新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 儲備糧食:建立「常平倉」制度,豐年收購糧食儲存,荒年平價出售,穩定糧價。


          1. 節儉財政,減少開支

          · 皇室節儉:文帝和景帝以身作則,縮減宮廷開支,避免大興土木和奢侈浪費。
          · 精簡官僚:減少不必要的官員和行政支出,降低政府運行成本。
          · 減少戰爭: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避免大規模戰爭,節省軍費開支。


          1. 放開民間經濟活力

          · 允許私鑄貨幣:文帝時期放開民間鑄幣權(儘管後期因通貨膨脹問題被景帝收回),促進了商業流通。
          · 發展手工業與貿易:放鬆對鹽鐵等的管制,鼓勵民間手工業和發展國內貿易。


          1. 積累國庫財富

          · 通過上述政策,文景時期國庫充盈:
          · 糧倉堆滿:太倉的糧食「陳陳相因」,甚至腐爛不可食。
          · 錢財無數:府庫中穿錢的繩子因堆積過久而斷裂,銅錢散落遍地。


          影響與意義

          文景之治的財富積累為漢武帝時期的強盛奠定了物質基礎。漢武帝憑藉這些儲備,得以發動對匈奴的戰爭、開拓疆土、推行鹽鐵官營等政策。然而,文景時期的「放任政策」也導致了一些問題,如地方豪強勢力膨脹、貧富分化加劇,為後來的社會矛盾埋下伏筆。


          總結

          文景之治通過減輕賦役、鼓勵農業、節儉財政、放開經濟等方式,實現了國家財富的快速積累。這一時期的政策體現了「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強調政府減少干預,讓民間經濟自然發展,最終成就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治世典範。

          乾兒子越多,贏面越大?

          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

          【譯文】

          將帥對待士卒像對待嬰兒,士卒就能隨將帥一起赴湯蹈火;將帥對待士卒像對待愛子,士卒就能與將帥同生共死。

          但若對士卒厚養而不善於使用,溺愛而不知教育,亂紀而不知懲處,那就好像嬌養的子女一樣,是不能讓他們打仗的。

          【拆解】

          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溪

          這句話以 「嬰兒」 為喻,將將領對士兵的關懷具象化為最純粹的呵護,揭示出治軍的核心智慧:當將領能像照料嬰兒般細緻體恤士兵的需求與處境,士兵便會生出無保留的信賴,願意追隨將領奔赴哪怕如 「深溪」 般艱險的境地。

          這種對真誠關懷與情感共鳴的強調,為軍隊凝聚力的形成指明了根本路徑。

          「視卒如嬰兒」 中的 「視」,並非表面的姿態,而是發自內心的關切與周全的照料。

          嬰兒的脆弱需要全心的呵護,冷暖、饑飽、安危都需細緻體察;士兵在軍旅中同樣面臨著艱苦與風險,他們需要的是將領切實的關懷 —— 關注他們的衣食冷暖,在惡劣環境中儘可能提供保障,讓他們在疲憊時感受到被體恤;重視他們的安危,在部署行動時充分考慮風險,不輕易將他們置於無謂的險境;體察他們的情緒,在壓力下給予理解與支持,讓他們感受到被重視而非被當作工具。

          這種關懷如同春雨般潤物無聲,能悄然拉近將領與士兵的距離,在彼此間建立起情感的紐帶。

          正因為這份真摯的關懷,才會有 「故可與之赴深溪」 的堅定追隨。

          「深溪」 象徵著軍旅中那些充滿未知與危險的挑戰,可能是艱難的行軍、激烈的廝殺,或是絕境中的突圍。

          士兵願意奔赴這樣的險境,並非出於強制的命令,而是源於 「視卒如嬰兒」 所積累的信任。當士兵真切感受到將領的關懷是真誠的,知道將領心中不僅有勝利的目標,更有對他們生命的珍視,便會生出 「士為知己者死」 的信念。

          這種信任讓他們在面對艱險時不再退縮,相信將領的決策會顧及他們的安危,相信彼此的聯結能支撐著共同渡過難關。

          於是,原本令人畏懼的 「深溪」,便在這份信任的支撐下,成為士兵願意與將領一同跨越的考驗。

          孫武的這一論述,並非否定紀律的重要性,而是強調關懷與紀律的相輔相成。真正的治軍之道,需要以關懷為底色,用情感的溫度凝聚人心,讓士兵 「願隨」;同時以紀律為骨架,用明確的規範約束行為,讓士兵 「能戰」。

          若僅有紀律而無關懷,士兵或許會因畏懼而服從,卻難有赴險的主動與堅定;若僅有關懷而無紀律,軍隊則會失卻秩序,難以形成有效的戰鬥力。

          將軍唯有將細緻的關懷融入日常,讓士兵在被呵護中生出信賴,才能讓軍隊在困境之中展現出無堅不摧的凝聚力。

          「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溪」 的本質,是用真誠的關懷換得徹底的信任,用細緻的體恤凝聚前行的勇氣。

          這種情感的力量,能讓原本鬆散的個體凝聚成緊密的集體,讓艱險的挑戰在共同的信念面前變得可及,這正是孫武軍事思想中最富人文智慧的部分,揭示出情感共鳴對於集體力量的深遠影響。

          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

          這句話以 「愛子」 為喻,將將領對士兵的關懷推向了親情般的深度,揭示出治軍之中最本質的智慧:當將領能像疼愛自己的孩子一樣,真心實意地呵護、體恤士兵,為他們的處境著想,士兵便會生出最堅定的信任,願意與將領一同面對最嚴峻的考驗,哪怕是生死關頭也不離不棄。

          這種對情感共鳴與責任擔當的強調,讓軍事法則中融入了溫暖的人性底色。

          「視卒如愛子」 中的 「愛」,並非浮於表面的關照,而是蘊含著深沉的責任與周全的考量。

          如同父母對子女的愛,不止於日常的衣食供給,更包含著對其成長的指引、對其安危的守護。

          將領對士兵的這種 「愛」,體現在對士兵處境的真切體察 —— 關注他們的辛勞,體恤他們的疾苦,在艱難環境中儘可能為他們提供保障,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付出被看見、被珍視。

          這種愛也體現在對士兵成長的用心,通過耐心的訓練提升他們的能力,讓他們在面對挑戰時擁有足夠的底氣,而非將其視為隨意消耗的力量。

          正因為這份深沉的關愛與擔當,才會催生出 「故可與之俱死」 的生死相隨。

          「俱死」 代表著一種極致的信任與託付,意味著當面對最艱難的處境,甚至看不到勝利的希望時,士兵依然願意堅守在將領身邊,共同承擔風險,而不是選擇退縮或離散。

          這種堅定的追隨,源於 「視卒如愛子」 所積累的情感聯結。

          當士兵真切感受到將領的愛是真誠的,對他們的責任是可靠的,內心便會產生強烈的歸屬感,將自己的命運與集體、與將領緊密相連。

          他們會覺得這份關懷值得用最堅定的忠誠去回應,會在集體中找到共同面對困境的信念,相信彼此的聯結能支撐著度過最黑暗的時刻。

          這種情感的力量,讓士兵在面對生死考驗時,生出超越個人安危的勇氣,願意為守護這份信任與聯結而堅持到底。

          孫武的這一論述,並非主張無原則的溺愛。

          真正的 「視卒如愛子」,需要與嚴明的紀律相配合。

          如果只知厚愛而缺乏必要的約束,只懂體恤而沒有明確的規範,士兵便容易失去行動的準則,難以形成有效的戰鬥力。

          因此,「愛」 是凝聚人心的根基,讓士兵願意聽從號令;「嚴」 是規範行為的邊界,讓軍隊保持有序的戰力。這種愛與嚴的平衡,讓士兵在感受到關懷的同時,也明曉責任與規矩,從而形成既團結又有力的集體。

          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

          這句話直指治軍過程中 「愛」 與 「嚴」 失衡的危害:對士兵只知厚待卻不能有效指揮,只懂關愛卻無法下達令行禁止的指令,面對混亂卻不能加以整治,這樣的軍隊就像被寵壞的孩子,驕縱任性,最終無法形成戰鬥力,不堪大用。

          這種對 「無原則溺愛」 的批判,凸顯了孫武軍事思想中 「仁嚴相濟」 的核心原則。

          「厚而不能使」 點出了 「厚愛失度」 的弊端。「厚」 本是將領對士兵的體恤與優待,如保障糧草、關懷疾苦,這本是凝聚人心的良方。

          但 「不能使」 卻揭示了失衡的後果 —— 當厚愛失去節制,士兵便會在安逸中滋生懈怠,不再將將領的指令放在心上,甚至對合理的調度產生抵觸。

          此時的 「厚」 不再是激勵,反而成了縱容,讓士兵在物質優待中忘記了軍人的職責,將領也因忌憚士兵不滿而不敢下達任務,最終導致軍隊失去行動力,即便資源充足也難以轉化為戰力。

          「愛而不能令」 進一步揭示了 「情感失界」 的危害。

          「愛」 是將領與士兵建立情感聯結的紐帶,本應是 「令行禁止」 的基礎;但 「不能令」 卻意味著這份愛淪為無原則的溺愛。

          當將領因過度關愛而不敢嚴格要求,對士兵的過失視而不見,對紀律的違背姑息遷就,「令」 便失去了威嚴。

          士兵會在縱容中變得驕橫,不再敬畏規則,甚至將將領的關愛視為軟弱,此時的 「愛」 不僅無法凝聚人心,反而會瓦解軍隊的秩序,讓指令如同虛設,軍隊在鬆散中失去戰鬥力。

          「亂而不能治」 則是前兩種失衡的必然結果。

          當 「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 成為常態,軍隊內部必然滋生混亂 —— 訓練鬆懈、軍紀渙散、行動無序。

          而 「不能治」 則暴露了將領的失職:他們或因心軟而不願整治,或因權威喪失而無力約束,任由混亂蔓延。

          這種 「不能治」 並非缺乏整治的手段,而是失去了整治的底氣與原則,最終讓軍隊在混亂中徹底喪失凝聚力,成為一盤散沙

          「譬若驕子,不可用也」 以生動的比喻點明了這種軍隊的本質。

          被寵壞的 「驕子」 往往任性妄為、缺乏擔當,既不聽從管教,也無法承受壓力。

          同樣,被無原則厚愛與溺愛滋養的軍隊,會變得驕縱懶惰、畏懼艱難,在戰場上既不能衝鋒陷陣,也不能堅守陣地。

          孫武的這句話,本質是在強調 「愛」 與 「嚴」 的平衡是治軍的生命線。

          真正的仁愛絕非無原則的縱容,而是 「愛之深」 與 「責之切」 的統一:既要以厚待與關愛凝聚人心,讓士兵 「願為之用」。

          也要以嚴明的紀律與指令規範行為,讓士兵 「能為之戰」。

          缺乏愛的嚴會導致士兵離心離德,缺乏嚴的愛則會讓軍隊驕縱無用。

          這句警示超越了軍事領域,在任何組織管理中都同樣深刻。

          若對成員只知優待卻缺乏目標引導,只懂包容卻沒有規則約束,組織便會像 「驕子」 般失去進取的動力與行動的秩序,最終在競爭中被淘汰。

          真正的管理,從來不是單純的 「寬」 或 「嚴」,而是在關懷與規範之間找到平衡,讓組織在溫暖中凝聚力量,在規則中高效前行。

          孫武的這句話,正是在說明:無原則的縱容不是仁慈,而是對集體責任的辜負,唯有 「仁嚴相濟」,才能讓團隊真正具備戰鬥力。

          轉自:微信公眾號(Book-Book-精品館)

          以巧詐治理巧詐……

          問人工智慧(Deep seek):

          民之難治也,以其知也」,那麼能夠以巧詐的方式來治理巧詐的人民嗎?會有什麼後果?

          人工智慧(Deep seek)答:

          這是一個非常深刻且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從中國傳統的政治哲學,尤其是道家、法家和儒家的思想來看,以巧詐治理巧詐,短期內可能看似有效,但長期來看必然導致災難性的後果。

          核心答案是:不能。 這是一種「以火救火,以水治水」的惡性循環,最終會使得整個社會的信任基礎崩塌,統治成本無限增高,體系走向崩潰。

          下面我們從幾個層面來詳細分析:

          1、哲學與思想層面的分析

          a. 道家觀點:上善若水,以誠應詐

          道家思想強烈反對以巧詐治巧詐。老子在《道德經》中強調:

          ·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治理國家要靠「正」(清靜、公正、無為),用兵打仗才可以用「奇」(奇謀、詭計)。將用兵之術用於治國,是本末倒置。
          · 「其正𨵆𨵆,其民屯屯;其正察察,其邦夬夬。」 其政治多約束管控,其民眾就會生活艱難;其政治多明察苛刻,其邦國就會分崩離析。
          · 「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法律命令越是森嚴周密,盜賊反而越多。因為人民會想盡辦法去尋找法律的漏洞,與統治者進行「貓鼠遊戲」。

          道家的智慧在於,統治者自身的「誠」與「信」是引導民風的關鍵。統治者玩弄權術,人民只會變得更加奸詐,形成一種「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螺旋式下降。

          b. 法家觀點:以術御下,終遭反噬

          法家(如韓非子)雖然提倡「法、術、勢」結合,主張君主用權術(術)來駕馭臣民,但其理論有一個致命前提:術必須掌握在絕對強勢、絕對智慧的「明君」手中。

          · 韓非子的「術」更多是針對官吏系統,旨在防止臣下欺瞞君主。但它本質上也是一種「巧詐」。
          · 後果是:一旦君主的能力不足以完美駕馭這些權術,或者繼任者不如其精明,整個系統就會迅速腐化。下級會模仿和學習這種權術,用來對付上級和同僚,導致官場充滿猜忌、內鬥和陰謀,最終瓦解整個統治體系的執行力。秦朝的迅速滅亡就是一個深刻的教訓。

          c. 儒家觀點:為政以德,風行草偃

          儒家堅決反對以詐治國。孔子說:

          ·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用道德來治理國政,自己便會像北極星一般,安靜地居於中心,群星都會環繞著它。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統治者自身行為端正,不用下令人民也會去做;自身行為不端,即使下令人民也不會服從。
          ·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領導人的品德好比風,老百姓的品德好比草。風向哪邊吹,草就向哪邊倒。

          儒家認為,治理的根本在於「德」與「信」。如果政府失去信用,靠欺騙和手段來管理,人民就不會信任任何法令和政策,政府的合法性將蕩然無存。

          2、可能帶來的具體後果

          如果堅持「以巧詐治巧詐」,將會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

          1. 信任體系的徹底崩潰:政府和人民之間、人民與人民之間最基本的信任將不復存在。人人自危,互相提防,社會合作成本變得極高,社會變得原子化、冷漠化。
          2. 道德水平的全面滑坡:統治者是最大的榜樣。當統治者示範「只要目的正確,可以不擇手段」時,就等於告訴人民欺詐是可行的。整個社會的道德底線會不斷被擊穿,從「巧詐」滑向「毫無底線的奸詐」。
          3. 治理成本的無限增加:為了應對越來越「巧詐」的人民,政府必須設置更多的監督機構、頒布更複雜的法律、投入更多的執法力量。這會使政府機構無限膨脹,效率低下,最終財政不堪重負。
          4. 創造力的扼殺與內卷:社會的聰明才智和精力不會用於生產創造,而是全部投入到「如何鑽空子」和「如何防止被鑽空子」的零和甚至負和博弈中,導致社會內耗嚴重,發展停滯。
          5. 政權合法性的喪失:一個依靠欺騙和權術維持的政權,無法獲得人民內心的認同。一旦出現危機(如經濟危機、外敵入侵),人民不會選擇與政府共渡難關,而是會迅速離心離德,甚至落井下石,導致政權迅速垮台。

          結論與啟示

          治理的本質是建立和維護一個基於規則和信任的秩序。

          · 短期「有效」 vs 長期「有害」:巧詐的手段或許能一時解決某個具體問題,但它卻像一劑毒藥,毒化了整個社會的土壤,破壞了長治久安最需要的根基——公信力。
          · 治標 vs 治本:巧詐是「治標」,只能壓制問題,甚至會激發更大的問題。而通過 transparency(透明)、誠信、公正的法律和道德教化來治理,才是「治本」之策,能夠引導民心向善,從根本上降低社會治理的成本。

          因此,無論是古代聖賢的智慧,還是現代政治學的實踐都表明,以巧詐治理巧詐是一條通往災難的歧路。 最高明的治理,是讓誠信者得利,讓欺詐者受罰,通過制度設計引導人們自發地選擇合作與誠信,從而形成一個正向循環。

          騙子和傻子

          問人工智慧(Deep seek):

          如果有一個傻子和一個騙子,你必須得跟著其中一個人幹活,你是願意跟著傻子干,還是願意跟著騙子干?

          人工智慧(Deep seek)答:

          這個問題實際上是一個關於領導力和工作環境的道德選擇題。讓我們分析一下兩種選擇的利弊:

          跟著傻子干:

          · 優點:傻子可能沒有心機,工作環境簡單直接,沒有欺騙和算計。
          · 缺點:傻子缺乏判斷力和能力,可能導致工作方向錯誤、效率低下,甚至失敗,你的努力可能白費。

          跟著騙子干:

          · 優點:騙子通常聰明、有手段,可能短期帶來利益或成功,你或許能學到一些「技巧」。
          · 缺點:騙子會利用你,欺騙你,甚至讓你成為替罪羊。長期來看,風險極高,可能失去誠信、法律風險或道德困境。

          更深層次思考:

          · 問題暗示了「非此即彼」的困境,但現實中或許可以尋找第三種選擇(比如離開兩者,尋找更好的機會)。
          · 從價值觀角度:跟著傻子可能保持良心但痛苦;跟著騙子可能獲利但墮落。
          · 從職業發展:騙子可能短期獲利但長期毀譽;傻子則難有成長。

          我的選擇: 我會拒絕二選一,因為兩者都有不可接受的風險。但如果必須選,我可能選擇「傻子」——因為誠實和正直的環境更重要,即使效率低下,我也能嘗試幫助改善或至少保持自己的原則。與騙子共事會違背我的價值觀,且後患無窮。

          你的選擇取決於你更看重什麼:道德安全還是利益冒險?但記住,很多困境是可以通過創造新選項來避免的。

          問人工智慧(Deep seek):

          如果一個人既得到了騙子,又得罪了傻子,那麼他應該怎麼辦?

          人工智慧(Deep seek)答:

          這個問題非常有趣,它描述了一個典型的「兩頭得罪」的困境。這種情況在職場和生活中都很常見,處理起來需要極高的情商和策略。

          首先,我們需要分析一下這個處境的核心矛盾:

          · 得罪了騙子: 騙子被得罪後,很可能會懷恨在心,進行主動的、有意的報復。他可能會散布謠言、設置陷阱、挖坑讓你跳,他的手段會很狡猾且難以防範。
          · 得罪了傻子: 傻子被得罪後,他的反應通常是不可預測的、混亂的、非理性的。他可能因為不理解或誤解而做出損人不利己的行為,就像一個「不定時炸彈」,你不知道他會在什麼時候、以什麼方式引爆,給你造成麻煩。

          所以,這個處境的雙重風險是:一邊要防範狡猾的陰謀家,另一邊要防備不可預測的「混亂製造者」。

          處理這個問題的核心原則是:差異化策略,分而治之。 絕不能把兩者等同對待。

          應對策略和具體步驟:

          1. 冷靜評估,分清主次

          · 誰的威脅更大? 是騙子的陰謀更致命,還是傻子的莽撞更可能立即壞事?通常來說,騙子的威脅是長期且深遠的,而傻子的威脅是即時且混亂的。你需要判斷當下最緊迫的危險來自哪一邊。

          1. 對騙子:防守、隔離、留證

          · 防守為主: 不要試圖再去討好或彌補騙子。騙子的人格特質決定了TA不容易真正原諒你。你的首要任務是防範。
          · 保持距離: 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接觸和工作交集。如果必須合作,只進行正式、可記錄的溝通(例如郵件、工作聊天軟體),避免私下口頭交流。
          · 留證自保: 所有關鍵決策和溝通務必留下書面記錄。這是保護自己不被栽贓、陷害的最有效武器。騙子最怕的就是陽光下的證據。
          · 管理預期: 如果可能,通過正式渠道(如會議紀要、郵件確認)讓上級和同事了解你的工作職責和進度,讓騙子難以在背後扭曲事實。

          1. 對傻子:安撫、簡化、明確

          · 主動安撫: 傻子的憤怒往往源於感覺被輕視或誤解。找一個合適的時機,用最簡單、直接、真誠的方式道歉或解釋。不要說複雜的原因,就說:「上次那件事,我的方式可能不對,讓你不高興了,我沒有惡意。」 目的是平息他的情緒,而不是跟他辯論對錯。
          · 給予簡單的尊重: 傻子往往很在意麵子。公開場合給他一些簡單的認可(「XX這方面還是很厲害的」),可以有效地化解他的敵意。
          · 明確指令: 如果必須和他共事,給你的指令必須清晰、具體、一步到位。不要讓他做需要複雜判斷的事情,以免他再次因為搞砸而怪罪於你。
          · 避免糾纏: 不要試圖跟他講大道理或深入溝通,這隻會產生新的誤解。目標單一:讓他不討厭你,不給你搗亂即可。

          1. 尋求外部支持 – 最關鍵的一步

          · 向上管理: 這是最重要的一條。找一個合適的時機,向你的上級或更高級的領導客觀地彙報情況(注意,是彙報情況,不是打小報告)。
          · 話術參考: 「領導,有件事想跟您同步一下。最近我和XX(騙子)在合作XX項目時,在一些工作方法上可能存在分歧。另外,我不小心也讓XX(傻子)產生了一些誤會。我正努力解決,但也擔心這可能會影響到項目的順利推進,所以先跟您報備一下,希望您能從中協調,或者在某些關鍵節點上給一些指導。」
          · 目的: ① 讓上級知情,提前打好「預防針」;② 把自己定位成「以工作為重、顧全大局」的人;③ 一旦將來出問題,上級知道根源可能不在你這裡。

          1. 做好最壞的打算

          · 準備後路: 開始更新簡歷,留意外部機會。一個同時存在騙子和傻子的環境,本身就是一個非常不健康的工作環境。長期在內耗中對自己是極大的損耗。
          · 心態調整: 不要把所有的責任都歸咎於自己。有時候,得罪人是無法避免的,尤其是在堅持原則的時候。學會接受這種局面,並把它看作是一次處理複雜人際關係的鍛煉。

          總結來說,解決方案是:

          對騙子,要「智斗」,用規則和證據保護自己,優先防範;
          對傻子,要「安撫」,用簡單和尊重化解敵意,避免混亂;
          對上級,要「透明」,主動溝通尋求支持,顧全大局;
          對自己,要「看開」,準備後路,把這當作一次成長的歷練。

          最終,如果發現這個環境無法改善,且嚴重消耗你的精力和職業發展,那麼離開這個同時擁有騙子和傻子的「泥潭」,或許是最明智的選擇。

          《明朝那些事兒》最經典的20句話

          1、你還很年輕,將來你會遇到很多人,經歷很多事,得到很多,也會失去很多。但無論如何,有兩樣東西,你絕不能丟棄:一個叫良心,另一個叫理想。

          2、歷史告訴我們,所謂道德與公理,只有在實力相等的情況下才能拿出來討論。

          3、要戰勝一個無原則的對手,唯一的方法就是放棄所有的原則。

          4、張牙舞爪的人,往往是脆弱的。因為真正強大的人,是自信的,自信就會溫和,溫和就會堅定。

          5、不經歷黑暗的人,是無法懂得光明的。

          6、只有真正了解這個世界的醜陋與污濁,被現實打擊,被痛苦折磨,遍體鱗傷、無所遁形,卻從未放棄對光明的追尋,依然微笑著,堅定前行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

          7、人生最痛苦的地方就在於,明明已經無法忍受,卻還要忍受下去。

          8、不要以為渺小的,就沒有力量;不要以為卑微的,就沒有尊嚴。

          9、無論何時何地,在最終勝負顯現之前,絕不能押上所有的籌碼。

          10、即使你擁有人人羨慕的容貌、博覽群書的才學、揮霍不盡的財富,也不能證明你的強大。因為心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

          11、所有的錯誤,我們都知道,然而終究改不掉。能改的,叫做缺點;不能改的,叫做弱點。

          12、一個人可以影響多數人於暫時,也可以影響少數人於永遠,但無法影響多數人於永遠。

          13、觀點鬥爭是假的、方向鬥爭也是假的,只有權力鬥爭才是真的。

          14、對於那些流氓,講道理是沒有用的!最好的辦法是:打翻在地再踏上一隻腳,接著吐一口唾沫星子到他眼珠里,然後指著他腦門說:孫子!我能治你!!!

          15、真正的史筆,不是史官手中的毛筆,而是人心。

          16、讀書的能力和處理問題的能力是不一樣的。書讀得好,不代表事情能處理得好;能列出計劃,不代表能夠執行計劃。

          17、在權力的擂台上,不折不扣的好人註定是要完蛋的。

          18、利益,只有充足的利益,才有驅動人們的魔力,這就是這個世界的真實面目,極其的殘酷,卻異常的真實。

          19、在這個污濁的世界上,能夠乾乾淨淨度過自己一生的人,是值得欽佩的。

          20、我始終相信,在那些充斥著流血、屠殺、成王敗寇、爾虞我詐的文字後面,人性的光輝與偉大將永遠存在。

          《尚書》蘊含著深邃的智慧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出自《尚書·虞書·大禹謨》,意思是人心是危險難安的,道心卻微妙難明;惟有精心體察,專心守住,才能堅持一條不偏不倚的正確路線。

          人內在的心思複雜多變,潛藏著慾望與衝動,容易被外界誘惑左右,滋生不安與偏差。而道心蘊含著宇宙萬物的規律與人性本善的智慧,如幽微星火,難以捕捉。要想抵達正確的道路,需摒棄浮躁與雜念,用專註的態度去洞察內心與外界,不偏不倚地堅守中正之道。這並非簡單的折中,而是對事物本質的精準把握,在各種矛盾與選擇中,找到最契合事物發展規律的平衡點。

          無稽之言勿聽,

          弗詢之謀勿庸。

          出自《尚書·虞書·大禹謨》,意思是沒有根據的話不要聽,沒有詢問過眾人的計謀不要採用。

          在這個信息泛濫的時代,未經證實的言論四處傳播,極易誤導判斷。那些沒有事實依據的話語,即便說得天花亂墜,也無法成為可靠的認知基礎。同樣,缺乏廣泛討論與驗證的計謀,往往存在局限與風險。因為人的認知總有盲區,個人的思考更難以周全。適時聽取他人意見,才能在交流碰撞中完善想法,才能讓決策更科學。

          能自得師者王,

          謂人莫己若者亡。

          出自《尚書·商書·仲虺之誥》,意思是能夠自己求得老師的人就能為王,以為別人不及自己的人就會滅亡。

          真正的強者,從不把自己封閉在孤高自滿的世界裡。因為他們心裡清楚,知識無窮、人外有人,無論是身邊的平凡人,還是不同領域的佼佼者,都可以成為學習的對象。反之,那些自視甚高、輕視他人的人,他們沉浸在自我優越的錯覺中,逐漸與時代脫節。唯有保持空杯心態,才能不斷拓寬視野,積累實力,在人生道路上實現卓越與突破。

          玩人喪德,

          玩物喪志。

          出自《尚書·周書·旅獒》,意思是玩弄他人會喪失德性,玩弄外物會喪失志向。

          每個人都渴望被尊重,「玩人」不僅破壞了人際關係的和諧,也讓自己陷入道德的泥潭。而「玩物」則會被慾望所牽制,當心思全被外物佔據,便無暇顧及精神的成長與自我價值的實現。唯有守住內心的原則,不過分放縱慾望,尊重他人,專註於有意義的追求,才能讓生命保持向上的姿態,不被低俗與沉迷所拖累。

          天作孽,猶可違;

          自作孽,不可逭。

          出自《尚書·商書·太甲中》,意思是自然界造成的災禍,尚可想辦法抵禦;由自己造成的災禍,就難以逃避了。

          自然災難帶來的困境,雖讓人痛苦,但憑藉人類的智慧與力量,尚有應對之法,有戰勝的可能。然而,因自身過錯、錯誤選擇種下的惡果,卻難以逃避。那些因貪婪、自私、衝動而做出的行為,終將反噬自身。人要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保持對行為的約束與反思,不肆意妄為,不心存僥倖。以自律和謹慎對待生活,才能避免因自身的過失陷入難以挽回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