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人工智慧(Deep seek):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請註解一下這段話?
人工智慧(Deep seek)答:
這段話出自唐代文學家韓愈的《馬說》,是一篇借物喻人的寓言式雜文,旨在批判當時社會對人才的埋沒和統治者的昏聵。以下是對這段話的逐句註解和整體分析:
原文分句註解:
1、「策之不以其道」
- 策:馬鞭,此處作動詞,指「驅使」「駕馭」。
- 不以其道:不按照正確的方法。
- 句意:驅使馬(比喻使用人才)卻不按照其特性或規律。
2、「食(sì)之不能盡其材」
- 食:通「飼」,餵養。
- 盡其材:滿足它的才能所需(指馬的需求未被滿足)。
- 句意:餵養馬卻不能給它足夠的食料,使其無法發揮潛能。
3、「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 鳴之:馬嘶鳴(比喻人才表達訴求)。
- 通其意:理解它的意思。
- 句意:馬嘶鳴時,人卻不懂它的需求(比喻忽視人才的呼聲)。
4、「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 執策:拿著馬鞭(象徵權力)。
- 臨之:站在馬旁邊。
- 天下無馬:天下沒有好馬(實則是人不識馬)。
- 句意:統治者手持權力,卻感嘆天下沒有人才,實則是自己不識才、不用才。
整體寓意:
- 批判對象:
韓愈借「養馬」諷刺當時統治者(或用人者)的昏庸: - 不懂如何正確使用人才(「策之不以其道」);
- 不提供人才發展的條件(「食之不能盡其材」);
- 無視人才的訴求(「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 最終反而抱怨「天下無才」(「天下無馬」),實則是自身無能。
- 名句關聯:
這段話的前文提到「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強調「伯樂」(識才者)的重要性。此處則進一步揭露:若無伯樂,千里馬只會被埋沒甚至摧殘。
深層思想:
韓愈通過「馬」的遭遇,表達了對中唐時期人才選拔制度的憤懣。他自身屢遭貶謫,深感懷才不遇,因此借馬喻人,呼籲統治者應:
- 知人善任(「以其道」);
- 提供支持(「盡其材」);
- 傾聽訴求(「通其意」)。
否則,空喊「天下無才」不過是推卸責任的借口。
現代啟示:
這段文字至今仍有現實意義,常用於批判:
- 管理者不尊重人才規律;
- 社會制度壓抑個體發展;
- 權力者將問題歸咎於外部,而非反思自身。
核心警句:「天下無馬」的根源,是「無識馬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