宓子賤治亶父

宓(fú)子賤治亶父。恐魯君之聽讒人,而令己不得行其術也。將辭而行,請近吏二人於魯君與之俱。至於亶父,邑吏皆朝。宓子賤令吏二人書。吏方將書,宓子賤從旁時掣搖其肘。吏書之不善,則宓子賤為之怒。吏甚患之,辭而請歸。宓子賤曰:「子之書甚不善,子勉歸矣!」

二吏歸報於君,曰:「宓子賤不可為書。」君曰:「何故?」對曰:「宓子賤使臣書,而時掣搖臣之肘,書惡而有甚怒,吏皆笑宓子。此臣所以辭而去也。」魯君太息而嘆曰:「宓子以此諫寡人之不肖也!寡人之亂宓子,面令宓子不得行其術,必數有之矣。微二人,寡人幾過!」遂發所愛而令之亶父,告宓子曰:「自今以來,亶父非寡人之有也,子之有也。有便於亶父者,子決為之矣。五歲而言其要。」宓子敬諾,乃得行其術於亶父。

——《呂氏春秋》

寧武子的智與愚

孔子曾說:「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對此的通常解釋是,寧武子這個人,當國家政治開明的時候,他就發揮聰明才智,為國效力。當國家政治黑暗的時候,他便裝傻犯糊塗。寧武子的聰明別人是可以做的,可他那種「愚」(裝糊塗)卻是一般人無法企及的。若單從文字上講,這種解釋是通的,它也符合中國人「難得糊塗」的處世哲學。可是,歷史上真實的寧武子是這樣的嗎?我翻閱《左傳》,發現問題並非如此。

寧武子是春秋時期衛國的大夫,名俞,武是他的謚號。他生長在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衛懿公好鶴誤國,北狄攻佔了衛國的朝歌城,寧武子及家人隨逃難的人群一路東奔。後來衛文公在齊桓公的幫助下復國,寧武子遂開始出仕,並得到了衛文公重用。其後,寧武子經歷衛文公和衛成公兩朝,成為春秋時期有名的賢大夫。

衛文公是開明國君,當上國君之後,他仍然穿粗布衣服,戴粗帛帽子。經濟上,他重視農業生產,鼓勵工商和手工業。文化上,他重視教化,獎勵求學,向臣下傳授為官之道,任賢使能,與百姓同甘共苦。經過二十多年的治理,衛國經濟得以恢復和發展,衛國國力逐漸強大。作為衛文公執政團隊中的一員,寧武子在其中發揮出了他的聰明才智,這是說得通的。

可有意思的是,在衛文公這個明君當政期間,《左傳》中並無寧武子如何展現聰明智慧的記載。反倒是在衛成公這個不太靠譜的國君當政期間,《左傳》中記載了寧武子的作為,而這些作為,顯然不是普通人所理解的裝傻以自保的「愚」,而是另一種「愚」——敢於擔當,「知其不可而為之」。

衛成公是衛文公之子,他能從老爸那裡繼承國君之位,卻沒能繼承老爸的政治智慧。他即位時恰是晉楚爭霸之際。公元前634年,楚國出兵攻打宋國,宋國向晉國求救。公元前633年,晉文公想向衛國借道救宋國,衛成公不答應。當時,衛國大夫元咺認為衛國應該借道給晉國,以聯合晉國抵制楚國,但衛成公沒有採納元咺的建議。於是,晉國只好改道救宋。後來,晉楚之間爆發了著名的城濮之戰,大戰之前,晉國想讓衛國與自己結盟,衛成公又沒答應,反而讓自己的軍隊加入了楚國軍事集團。

就決策而言,衛成公不與晉國結盟而倒向楚國,顯然是極大的錯誤。當時,楚國尚屬「蠻夷」,在「尊王攘夷」的大格局之下,中原各諸侯國顯然應該與晉國結盟,共同對抗楚國。在這一點上,衛國大夫元咺顯然比衛成公清醒得多。

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戰爆發,晉國打敗了楚國,衛成公聽說楚國戰敗,就從衛國「出奔」,讓元咺輔佐衛成公的弟弟叔武處理衛國政事。衛成公無禮於晉,晉文公自然很生氣,就順道攻取了衛國,並與宋國共分其地。

在衛成公「出奔」期間,寧武子一直在他身邊。後來,晉國又讓衛成公「復國」。這個時候,衛國已經形成了兩派政治勢力,一派是跟著衛成公「出奔」的,一派是留在衛國聽命於元咺的,整個國家有分裂的危險。這個時候,寧武子就有出場了。他「與衛人盟於宛濮」,說:「天禍衛國,君臣不協,以及此憂也。今天誘其衷,使皆降心以相從也。不有居者,誰守社稷?不有行者,誰扞牧圉?不協之故,用昭乞盟於爾神以誘天衷。自今以往,既盟之後,行者無保其力,居者無懼其罪。有渝此盟,以相及也。明神先君,是糾是殛。」意思是說,老天要降災禍給衛國,使衛國君臣之間不和睦,致使衛國面臨今天的為難境地。現在老天誘發我們內心的良知,讓我們都放棄成見,互相和睦。如果沒有留在國內的人,誰保衛社稷?如果沒有跟著國君一塊出走的人,誰替國君放養牛馬、照顧起居?自這次會盟之後,跟隨國君一塊出行的人不要認為自己有功勞,留在國內的人也不要害怕被國君追究罪責。如果有人破壞了這個盟約,上天就會懲罰他。

經過寧武子的這次「政治斡旋」,衛成公才得以回到衛國繼續做國君。但問題並沒有就此結束。在「出奔」期間,有人向衛成公進讒言,說元咺要改立叔武做衛國國君。當時,元咺的兒子元角正跟著衛成公,衛成公就讓人殺了元角。這也就與元咺結下了恩怨。

當上霸主之後,晉文公在溫地主持諸侯會盟,在此次「國際峰會」上,一個重要議題就是討論如何懲罰衛成公。衛成公冤殺元角之事被提交「峰會」之上,最後裁決衛成公敗訴。晉文公建議周天子(周襄王)殺了衛成公,但周襄王不同意。於是,晉文公就想使陰招,讓醫生「鴆殺」衛成公。這個時候,寧武子就出場了。他賄賂醫生,讓他在下藥的時候少放了許多劑量,結果,衛成公「不得死」,保住了一條命。最後,魯僖公又替衛成公求情,送給晉文公和周襄王各十雙寶玉才使晉人釋放了衛成公。

後來,衛成公又收買衛國的兩個大夫發動政變,殺死了元咺和元咺改立的國君公子瑕。經過幾次折騰,衛國元氣大傷,隨後又遭到狄人圍攻,只好遷都於帝丘。此時衛成公夢見衛國的始君衛康叔說:「夏後相奪走了我的祭品。」然後衛成公就下令祭祀夏後相。在當時,祭祀是國家大事,怎麼能說改就改呢?於是寧武子力諫,說:「鬼神非其族類不歆其祀」,夏後相不是我們衛國的祖先,跟我們沒關係,我們怎麼可以改祭呢?經寧武子力勸,衛成公才放棄「改祭」這個荒唐的想法。

從賄賂醫生以保下衛成公的性命到勸阻衛成公改祭的荒唐之舉,寧武子在這段「邦無道」時期的作為,顯然不是在故意裝傻犯糊塗,而是每每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為國擔當。對於寧武子的智與愚,朱熹在《論語集注》中有比較到位的解釋,他說:「寧武子,衛大夫,名俞。按春秋傳,武子仕衛,當文公、成公之時。文公有道,而武子無事可見,此其知之可及也。成公無道,至於失國,而武子周旋其間,盡心竭力,不避艱險。凡其所處,皆智巧之士所深避而不肯為者,而能卒保其身以濟其君,此其愚之不可及也。」意思是說,寧武子在衛文公主政的清平之世沒看到他有什麼特殊的功績,可見他的智能是一般人能達得到的。可在亂世之際,衛成公無道,甚至失掉了衛國,而寧武子卻在危難之際挺身而出,周旋其間,盡心竭力,不避艱險。在亂世之中有勇氣擔當,這對大部分人來說是冒風險的「傻事」,是「不聰明」的做法,是「愚」。但孔子讚賞這種「愚」,認為這種「愚」恰恰是很多人做不到的,這種捨我其誰的擔當意識其實恰恰是寧武子人格高尚的明證。

孔子本人其實也有一股「愚」勁的。生活在禮崩樂壞的時代,他奔走呼號,遊說各國諸侯實現「仁政」,他這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在很多人看來不也是很「愚」的嗎?但是,孔子也正是憑著這股子「愚」勁成了「萬世師表」。魯迅先生曾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看看,魯迅先生所列的這幾類「中國的脊樑」,不是也都有股子「愚」勁嗎?看來,學習先賢,有時光學習他們的聰明智慧還夠,還要學習他們超越得失利害的「愚」勁,「愚」代表著他們超越常人的勇氣,「愚」代表著他們不計成敗利鈍的擔當意識,「愚」也代表著他們「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堅韌品格……所有這些,其實都是他們超越庸常的重要精神力量。

轉自:https://m.sohu.com/a/35954673_241610/

息壤誓言

問人工智慧(智譜清言):

請詳細說一下甘茂在和秦武王的「息壤誓言」中列舉的三個典故?

人工智慧(智譜清言)答:

在甘茂與秦武王的「息壤誓言」中,甘茂列舉了三個典故來說明他的觀點和擔憂。這些典故分別如下:

1、曾參殺人的典故
甘茂講述了曾參的故事:曾參是孔子的弟子,以賢德著稱。有一次,有人告訴曾參的母親「曾參殺人了」,她不相信,繼續織布。接著第二個人、第三個人相繼來報告同樣的消息,曾參的母親最終嚇得扔下織布的梭子,翻牆逃走。甘茂用這個典故來說明,即使是賢如曾參,在多人懷疑下,其母親也會失去信任。他以此比喻自己,表示自己並不如曾參賢德,秦王對他的信任也不如曾參的母親,因此擔心秦王會聽信讒言,改變對他的信任​​。

2、樂羊攻中山的典故
甘茂提到魏文侯派樂羊攻打中山國,樂羊花了三年時間終於攻下中山。回國後,魏文侯展示了一箱誹謗樂羊的書信,樂羊看後叩頭感謝魏文侯的信任,說「這不是我的功勞,而是君主的力量」。甘茂用這個典故來提醒秦武王,成功不僅依靠將領的能力,更依靠君主的信任和支持。他擔心自己作為外籍臣子,如果秦王聽信樗里子、公孫衍等人的讒言,不僅會破壞秦魏聯盟,還會讓自己受到冤屈​​。

3、張儀的典故
甘茂還提到張儀為秦國西並巴蜀、北取西河、南取上庸的事迹,指出張儀雖然功績顯著,但天下人並不因此認為張儀有多厲害,而是認為先王(秦惠文王)英明。他以此來說明,將領的功績最終還是要歸功於君主的決策和信任。甘茂藉此強調,自己現在的處境需要秦武王的堅定支持,否則難以取得成功​。

    通過這些典故,甘茂成功說服秦武王堅定信任他,最終在息壤立下誓言,繼續攻打宜陽,並最終取得了勝利​​。

    靠「躺平」而出名的人

    在五千年歷史裡,幾乎所有人都在努力向前,而有一個人卻駐足在了當下。沒錯,他就是諸子百家裡最閃爍的「莊子」,唯一靠「躺平」而出名的人。

    在莊子所處的時代,如果一個人不當官,不做生意,也不是富二代,那當然只剩下「窮」了。莊子很窮,窮到你難以想像,借糧度日、穿補丁衣裳、賣草鞋為生。實在借不到糧了,就去河邊釣魚,然後回家煲湯。但是他是聰明人,聲名遠揚,上門求學和請他出山的人絡繹不絕。楚國的國君楚威王就是其中一位,便有意請莊子到楚國,許以高官厚祿,可是未曾想,窮的叮噹響的莊子卻拒絕了他。

    莊子釣於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願以境內累矣!」

    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乎?」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塗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

    莊子很聰明,他明白伴君如伴虎。與其焦頭爛額地身處爾虞我詐的險境,甚至丟掉性命,倒不如自己孑然一身,自食其力,能夠頤養天年。

    趙高蒙蔽秦二世

    問人工智慧:

    趙高是怎樣蒙蔽秦二世的?

    人工智慧答:

    趙高蒙蔽秦二世的故事,主要發生在秦朝末年,其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利用親近地位:趙高是秦二世的老師,深得二世信任。他利用這種親近關係,逐漸在二世身邊形成影響力。

    2、控制信息流通:趙高掌管著奏章的傳達,他通過篩選和篡改奏章內容,只讓二世看到他想讓二世看到的信息,使得二世對外界的真實情況一無所知。

    3、挑撥離間:趙高在朝廷中排除異己,對不順從自己的大臣進行誣陷,甚至以謀反的罪名加以剷除,使得秦二世對忠臣產生懷疑。

    4、法律曲解:趙高精通法律,他利用對法律條文的理解和解釋權,曲解法律,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5、製造事端:趙高通過製造一系列的事端,如「指鹿為馬」事件,測試並鞏固自己的權力,同時也讓二世對自己的判斷力產生懷疑。

    6、虛假報告:趙高常常向二世報告虛假的天下太平景象,使二世誤以為國家穩定,不需要過多干預。

      通過這些手段,趙高成功地蒙蔽了秦二世,掌握了朝政大權,導致秦朝政治日益腐敗,最終加速了秦朝的滅亡。這一系列事件也反映了專制體制下權力缺乏有效監督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在今天的視角來看,這是一個關於權力濫用和監督缺失的深刻歷史教訓。

      問人工智慧:

      秦二世為什麼那麼信任趙高?

      人工智慧答:

      秦二世(胡亥)對趙高的極度信任主要基於以下幾個原因:

      1、師生關係:趙高是秦二世的老師,教授他法律和書法。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師生關係非常重要,學生往往對老師懷有深厚的敬意和信任。因此,秦二世對趙高有著天然的親近感和信任。

      2、長期陪伴:趙高在秦二世還是太子的時候就陪伴在他身邊,這種長期的陪伴使得趙高對秦二世的性格、喜好和弱點都有深入的了解,能夠投其所好,進一步鞏固了二世的信任。

      3、能力認可:趙高本人能力出眾,尤其在法律方面有很高的造詣。他的這些能力得到了秦二世的認可和讚賞,使得二世更加信賴他的能力和判斷。

      4、政治支持:趙高在秦二世即位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據史料記載,趙高可能參與了偽造遺詔,幫助胡亥篡改秦始皇的遺命,成為秦二世。這種在關鍵時刻的支持使得秦二世對趙高感激涕零,從而建立了深厚的信任。

      5、信息控制:趙高掌握了信息流通的渠道,他能夠決定哪些信息能夠到達秦二世那裡。通過控制信息,趙高使得二世對外界的真實情況了解有限,從而只能依賴趙高提供的信息。

      6、心理操縱:趙高擅長心理操縱,他知道如何迎合秦二世的喜好,如何利用二世的心理弱點,使他更加依賴和信任自己。

      7、缺乏其他支持:秦二世即位後,可能感到自己的地位不穩,而趙高是他最親近和可靠的支持者。在缺乏其他強有力支持的情況下,二世更加傾向於依賴趙高。

        綜上所述,秦二世對趙高的信任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既有個人情感的因素,也有政治利益的需要。然而,這種過度的信任最終導致了秦二世的悲劇和秦朝的滅亡。

        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註解:

        鄒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容貌光艷美麗。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著鏡子,對他的妻子說:「我與城北的徐公相比,誰更美麗呢?」他的妻子說:「您美極了,徐公怎麼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鄒忌不相信自己會比徐公美麗,於是又問他的小妾說:「我和徐公相比,誰更美麗?」妾說:「徐公怎麼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從外面來拜訪,鄒忌和他坐著談話。鄒忌問客人道:「我和徐公相比,誰更美麗?」客人說:「徐公不如您美麗啊。」又過了一天,徐公前來拜訪,(鄒忌)仔細地端詳他,自己覺得不如他美麗;再照著鏡子看看自己,更覺得遠遠比不上人家。晚上,他躺在床上想這件事,說:「我的妻子認為我美,是偏愛我;我的小妾認為我美,是懼怕我;客人認為我美,是想要有求於我。」

        於是鄒忌上朝拜見齊威王。說:「我確實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麗。可是我的妻子偏愛我,我的妾懼怕我,我的客人對我有所求,他們都認為我比徐公美麗。如今的齊國,土地方圓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宮中的姬妾和身邊的近臣,沒有不偏愛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沒有不懼怕大王的;國內的百姓,沒有不對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來,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厲害了。」

        齊威王說:「說得真好。」於是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夠當面批評我的過錯的,可得上等獎賞;能夠上書勸諫我的,得中等獎賞;能夠在眾人集聚的公共場所指責、議論我的過失,並能傳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獎賞。」政令剛一下達,所有大臣都來進言規勸,宮門庭院就像集市一樣喧鬧。幾個月以後,有時偶爾還有人進諫。一年以後,即使想進言,也沒有什麼可說的了。

        燕、趙、韓、魏等國聽說了這件事,都到齊國來朝見(齊王)。這就是所說的在朝廷之中不戰自勝。

        公孫儀拒魚

        公孫儀在魯國當相國,很有權勢。

        他喜歡吃魚。據說每頓飯都是無魚不歡。全國上下知道了他這個嗜好,就都爭著買魚給他。
        但公孫儀只吃自己買的魚,別人的魚一概不收。

        他的身邊人勸他:「先生愛吃魚,別人送你魚,卻又不要,這是為什麼?」

        公孫儀回答:「正是因為我愛吃魚,才不接受別人送的魚。」

        聽的人一臉茫然。公孫儀笑了笑,解釋說:
        「道理很簡單。我接受了別人的魚,就要替別人辦事;為別人辦事,就難免營私舞弊,觸犯法律;觸犯了法律,我的相國就當不成了。那時候就算我喜歡吃魚,也不會有人送我魚了。我又不能自己養魚,因此就吃不上魚了。按現在這個樣子,我不接受別人的魚,就不會被免除職務,雖然喜歡吃魚,憑著自己的俸祿還是買得起的。」

        聽的人大為服氣。

        註解:

        公孫儀的道理很簡單,實實在在,並不深奧,就是在位者不要貪圖錢財;得勢時不能占勢利者的便宜,這樣才能保持長遠。但很多人卻無法做到這一點。究其實,那些人太貪,又抱有僥倖的心理,總是想吃免費的午餐,但天底下哪有那樣的好事?吃別人的嘴短,吃了人家的魚,就得給人家辦事,這樣,就會一步步地陷到了裡面不能自拔。這些人自以為聰明,其實很愚蠢。但偏偏天底下又多的是這種愚蠢而又自以為聰明的人,所以貪污受賄之風代代不絕。其實,這些人吃到嘴裡的不是魚,而是鉤上的釣餌。他們才真的是魚。從公孫儀看破「紅塵」這點,是值得當今在位者借鑒的。

        從善如流

        成語出處

        春秋·左丘明《左傳·成公八年》:「楚師之還也,晉侵沈,獲沈子揖初,從知、范、韓也。君子曰:『從善如流,宜哉!』」

        後人由此提煉出成語「從善如流」。

        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諸侯林立,其中鄭國是個小國,夾在楚、晉兩個大國之間。鄭悼公時,鄭國同北方以晉國為首的其他各國簽訂了盟約。結盟的第二年,南方的楚國就來攻伐鄭國。晉國便派欒書為元帥,率領大軍,前去援助鄭國,兩軍在繞角(今河南魯山縣東南)遭遇。楚軍不敢同晉軍對敵,便撤退而回。但晉軍並不撤走,還準備趁機侵入楚國的蔡地(今河南上蔡縣一帶)。楚國得知這個消息,就立刻調動附近申、息兩地的精銳部隊,準備迎擊。這時,晉將趙同、趙括仗著兵力優勢,欲揮軍南下,佔領蔡地,因此催請欒書趕快下令進攻。就在欒書準備同意的時候,新中軍佐知莊子、上軍佐範文子和中軍將韓獻子三人卻提出了不同意見。他們一致認為:「我們當初出兵是為了援救鄭國,反對侵略,是正義之師。現在進犯的楚軍既已撤退,我們卻藉此攻蔡,這樣我們就要承擔不義的罪名。而且,楚國現在派來的是兩支精銳部隊,我們這一仗也不一定能打勝。而且不管打勝還是打敗都對我們晉國不利,若打贏了這一仗,別人會說以晉國的大軍,去打楚國兩個小地方的部隊,不是白白浪費人力嗎?如果失敗了,晉軍便會名譽掃地,還有何面目回去見晉君和晉國的百姓。所以和楚國的這一仗不能打。」欒書仔細考慮了他們三人的意見,覺得他們講得很有道理,便決定停止攻蔡,撤軍回晉。

        過了兩年,晉國又派欒書領兵去攻打蔡國,這一次晉軍大獲全勝,還抓獲了楚國的大夫申驪。欒書本打算繼續進攻楚國本土,知莊子、範文子等人勸告他先進攻沈國再說,欒書分析了具體情況後認為有道理,便改變了作戰計劃。隨後,晉軍進攻沈國,把沈國的國君揖初都抓來了,因為這次晉軍準備充分,楚國對晉軍也無可奈何。人們認為,晉軍這次能取得這麼大的勝利,就是因為欒書上次聽從了知莊子、範文子和韓獻子等人的良言。

        其實在晉軍第一次準備南侵攻蔡的時候,絕大多數將士都表示同意,而欒書卻聽了少數人的意見。有個將士就問欒書:「聖人都聽從多數人的意見,所以能成大事。現在我們六軍將佐十二人,除元帥以外的十一人中,只有三人不主張攻蔡。您為什麼不聽從多數而聽從少數人的意見呢?」

        欒書說:「他們三人的意見都很正確,正確的意見,就是真正代表多數人的意見。我聽從他們的正確意見,難道不對嗎!」

        由於欒書能正確地聽取部下的意見,當時人們就稱讚他,說:「欒書聽從好的、正確的意見,像流水向下那樣,迅速又自然。」

        成語寓意

        「少數服從多數」是人們現實生活中經常遵循的一項準則,但這項準則並非永遠正確,有時候「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因此這就需要決策者有足夠的遠見。現實生活中,虛心接受別人提出的正確意見,是非常必要的。

        轉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B%8E%E5%96%84%E5%A6%82%E6%B5%81/89202

        緣木求魚

        成語出處

        (孟子)曰:「王之大欲可得聞與?」王笑而不言。曰:「為肥甘不足於口與?輕暖不足於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於目與?聲音不足聽於耳與?便嬖不足使令於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曰:「否。吾不為是也。」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闢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戰國·孟軻《孟子·梁惠王上》

        成語故事

        有一天,孟子來王宮裡拜見齊宣王。寒暄數句後,孟子問齊宣王:「大王,您心中最大的願望是什麼呢?」 

        齊宣王只是笑了笑,沒說什麼。孟子恍然大悟地感嘆了一下,接著說:「是因為甜美的食物不夠吃嗎?還是因為輕而暖的衣服不夠穿?或者是因為美艷的女人不夠看?是因為美妙的音樂不夠聽,還是因為阿諛奉承的臣子不夠使喚?這些,我想您身邊的人都會儘力滿足您的,難道您就真的為了這些?」 

        齊宣王連忙辯解:「不是的,大夫誤會了。」 

        孟子說:「那麼,您最大的願望就很清楚了。您想擴大國家的疆土,讓秦國、楚國那樣的大國都向您稱臣,給您供奉,您自己做天下的盟主,並統領四方。」 

        眼看自己的心思被孟子看穿了,齊宣王只好默認。可孟子卻看了齊宣王一眼,用嘲笑的語調說:「如果您心懷這樣遠大的夢想,就以您如今的所作所為去衡量,若想實現那個理想,就好像爬到樹上去捉魚一樣。」 

        齊宣王一聽,羞臊得臉頓時紅了。

        成語啟示

        「緣木求魚」是一個漢語成語,出自《孟子·梁惠王上》。這個成語的字面意思是爬到樹上找魚,比喻方向或方法錯誤,不可能達到目的。它用來形容人們做事不得其法,或者追求目標的方式不正確,因此無法實現願望。

        完璧歸趙

        完璧歸趙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講述戰國時代趙人藺相如奉命攜帶國寶和氏璧出使秦國,雖受到秦王威脅仍安然而返的典故。

        公元前283年,趙王取得了楚國的和氏璧,秦昭襄王在聽到這個消息後,派人遣書趙王,表示願意以十五座城池交換和氏璧。趙王與大將軍廉頗等諸位大臣商議,但最後得不出結論,因為奉璧予秦國,則害怕得不到城池,不奉璧予秦國,則害怕被其攻打。

        就在這個懸疑未定之時,宦官頭目繆賢上前向趙王獻計,表示其門客藺相如可以出使秦國。趙王則問:「何以得知?」 繆賢則表示以往他曾經犯罪,欲逃亡燕國,但藺相如阻止他,並問向他曉以利害,最後他亦因為沒有出走燕國,反而得到趙王饒恕的機會。因此他認為藺相如有智有謀,可委重任。

        趙王於是召見藺相如,並詢問藺相如應否以和氏璧換取十五座城池。藺相如向趙王分析,秦強趙弱,不可不換。但趙王問如果給予秦王和氏璧,而秦王不給予他城池,可以怎辦。而藺相如則回答說不論怎樣,趙國都要冒風險,寧可秦國理虧,也不可讓趙國理虧。並且表示他願意攜璧入秦,而且如果秦王反悔,必保證完璧歸趙,趙王於是派他出使秦國。

        秦王於章台接見藺相如,藺相如奉璧予秦王。秦王喜形於色,將和氏璧傳給美人及左右觀看,這時左右皆呼萬歲。藺相如看出秦王無意將城池給予趙國,於是向秦王說和氏璧有瑕疵,想向秦王指出,並向秦王取回璧玉。藺相如在取回和氏璧後即站在大柱旁,向秦王說:「趙王在眾臣異議中仍力排眾議,接納臣之提議,因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何況秦國為一大國!趙王為了保存秦趙之友好,在齋戒五日後使臣奉璧入秦。可惜秦王不但沒有給予趙國城池的打算,而且還將和氏璧傳給美人,實在是對臣的戲弄。」

        說畢後,藺相如即作出撞柱的姿態,而秦王因為怕破壞了和氏璧,於是假意給予趙國十五個城池,但實際為全不可得到的地方。藺相如看穿了秦王的奸計,於是借故要秦王齋戒五日才奉上和氏璧,以拖延時間。就在這數天,藺相如派侍從攜璧返回趙國,自己留下應付秦王。

        秦王在齋戒五日後,於大殿上設置九賓之禮,並傳召藺相如,藺相如應召上殿,並向秦王說:「秦國自秦繆公以來二十餘位君主,並未有信守誠諾者。因此臣誠恐秦王欺騙趙國,已命人持璧歸趙。秦強而趙弱,如果大王先割十五城予趙國,再派遣一位使者至趙國,趙國立即交出和氏璧。臣知道欺騙大王之論罪當誅,所以臣請赴湯鑊之刑,並不會有任何異議。」秦王與其群臣只得苦笑,這時左右之人正想將藺相如帶去行刑。但秦王卻制止,認為殺了藺相如也不會有大作用,不如放了他,保存秦趙之間的友誼。因此藺相如成功完璧歸趙。

        藺相如歸國後,趙王認為他不辱使命,保存了趙國的體面,於是封其為上大夫。最終,秦國不給予趙國城池,趙國亦不給予秦國和氏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