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突徙薪無恩澤,焦頭爛額為上客

「曲突徙薪」,是一個成語,「曲」意思為彎,「突」指煙囪,「徙」意思為遷移,「薪」指柴草,總的意思是把煙囪改建成彎的,把旁邊的柴草搬走,防止發生火災。

《資治通鑒》記載,西漢宣帝時,大臣霍光的家族掌握朝廷大權。茂陵人徐福三次上書,「霍氏奢侈」,應採取措施遏制,都沒有迴音。後來,霍光死,霍山等人謀劃政變,致使「霍氏誅滅」。事後,「告霍氏者皆封」,唯獨沒有徐福。有人上書宣帝,講了一則故事:「臣聞客有過主人者,見其灶直突,傍有積薪。客謂主人『更為曲突,遠徒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應。俄而家果失火,鄰里共救之,幸而得息。於是殺牛置酒,謝其鄰人,灼(燒)爛者在於上行(坐),余各以功次坐,而不錄言曲突者。人謂主人曰:『向使主人聽客之害,不費牛酒,終亡大患。今論功而請賓,曲突徙薪無恩澤,焦頭爛額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請之。」漢宣帝領悟,乃重賞徐福。

後來,人們以「曲突徙薪」比喻事先採取措施,防患未然。

孟嘗君的無知

原文

自齊王毀廢孟嘗君,諸客皆去。後召而復之,馮驩迎之。未到,孟嘗君太息嘆曰:「文常好客,遇客無所敢失,食客三千有餘人,先生所知也。客見文一日廢,皆背文而去,莫顧文者。今賴先生得復其位,客亦有何面目復見文乎?如復見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馮驩結轡(收住韁繩。指停車)下拜。孟嘗君下車接之,曰:「先生為客(認錯,道歉)乎?」馮驩曰:「非為客謝也,為君之言失。夫物有必至,事有固然(世事都有其常理),君知之乎?」孟嘗君曰:「愚不知所謂也。」曰:「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萬物都有其必然的終結)也;富貴多士,貧賤寡友,事之固然也。君獨不見夫(朝)(通「趨」,趨向;奔向)市朝者乎?明旦,側肩爭門而入;日暮之後,過市朝者掉臂(甩著手臂。形容不顧而去)而不顧。非好朝而惡暮,所期物(無,沒有)其中。今君失位,賓客皆去,不足以怨士而徒絕賓客之路。願君遇客如故。」孟嘗君再拜曰:「敬從命矣。聞先生之言,敢不奉教焉。」

註解

自從齊王因受毀謗之言的蠱惑而罷免了孟嘗君,那些賓客們都離開了他。後來齊王召回並恢復了孟嘗君的官位,馮諼去迎接他。還沒到京城的時候,孟嘗君深深感嘆說:「我素常喜好賓客,樂於養士,接待賓客從不敢有任何失禮之處,有食客三千多人,這是先生您所了解的。賓客們看到我一旦被罷官,都背離我而離去,沒有一個顧念我的。如今靠著先生得以恢復我的宰相官位,那些離去的賓客還有什麼臉面再見我呢?如果有再見我的,我一定唾他的臉,狠狠地羞辱他。」聽了這番話後,馮諼收住韁繩,下車而行拜禮。孟嘗君也立即下車還禮,說:「先生是替那些賓客道歉嗎?」馮諼:「並不是替賓客道歉,是因為您的話說錯了。說來,萬物都有其必然的終結,世事都有其常規常理,您明白這句話的意思嗎?」孟嘗君說:「我不明白說的是什麼意思。」馮諼說:「活物一定有死亡的時候,這是活物的必然歸結;富貴的人多賓客,貧賤的人少朋友,事情本來就是如此。您難道沒看到人們奔向市集嗎?天剛亮,人們向市集里擁擠,側著肩膀爭奪入口;日落之後,經過市集的人甩著手臂連頭也不回。不是人們喜歡早晨而厭惡傍晚,而是由於所期望得到的東西市中已經沒有了。如今您失去了官位,賓客都離去,不能因此怨恨賓客而平白截斷他們奔向您的通路。希望您對待賓客像過去一樣。」孟嘗君連續兩次下拜說:「我恭敬地聽從您的指教了。聽先生的話,敢不恭敬地接受教導嗎。」

典故

田文 (戰國四公子之一),即孟嘗君。又稱文子、薛文、薛公。戰國時齊國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人。後得父賞識令主持家務,廣羅賓客,名聲聞於諸侯。父死襲封於薛(今山東省滕州市張汪鎮官橋鎮境內)。食客數千人,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乃至雞鳴狗盜之徒,無貧貴賤,皆招致之。齊湣王時,任齊相,採取遠交近攻策略,聯合韓、魏攻楚、燕。齊湣王七年(前294年)因田甲叛亂事出奔魏,任魏相,發兵聯合燕、趙攻齊。

戰國時代的齊國公子孟嘗君,以養士著名。他門下的食客數千人,無一不受到他的優待。有此善舉,有識之士爭先恐後地投奔他,至於一些無甚才識之輩,更是以他為大樹,到他那混口飯吃。

難能可貴的是,孟嘗君對他們一視同仁,並沒有因為一些人的濫竽充數而虧待他們。他有如此氣度,食客和天下人無不對他讚譽有加,敬佩之至。

當然,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孟嘗君如此不惜代價地養客待士,自是希望這些人為他賣命效力。食客也的確為他做了一些事,那廣為人知的「雞鳴狗盜」的故事便是一例,他們幫助孟嘗君擺脫了困境,渡過了難關。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由於孟嘗君的聲望太大,齊國國君有了猜忌之心,便罷免了孟嘗君的職務,把他趕出了都城。最令孟嘗君傷心的是,他們下的數千食客,一看孟嘗君失勢,竟紛紛離開了他。

最令孟嘗君生氣的是,後來他官復原職,那些先前背棄他的食客又紛紛返回了。孟嘗君心生惱怒,憤憤地對一直陪伴他的馮諼說:「這些人實在是太可惡了,他們不仁不義,還恬不知恥地敢回來見我,真是把我當傻瓜了。我自問沒有一絲虧待他們之處,可他們竟那樣對我,這個世上還有道義可言嗎?我一定要好好地羞辱他們,以解我心頭之恨!」

馮諼長嘆一聲,問孟嘗君:「事情總有它的道理,先生你可知道此中的奧妙嗎?」

孟嘗君搖頭說:「我實在不知,請先生教我。」

馮諼見孟嘗君態度誠懇,也就直言相告:「人之常情,什麼時候也差不了多少。正像有生必有死一樣,富貴時自會有人追隨於你,貧賤時當然就缺少朋友,這是事情固有的道理啊。打個比方說吧,先生看見去市場趕集的人了嗎?一大早,人們便爭先恐後地來到集市上;到了天黑,即使是路過集市,人們也不作片刻停留。這是為什麼呢?道理很簡單,人們並不是對早上的市場有所偏愛,也不是對晚上的市場有所憎惡,只是因為晚上的市場已經沒有人們所需要的貨物了。這般說來,當你失勢的時候,人們棄你而去,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嗎?你對此耿耿於懷,豈不是對人失於考察嗎?現在還不是你可以放縱的時候,為了你的大業,你不要責怪他們,否則就斷了賓客的來路,於你有害而無益。」

孟嘗君聞聽此言,對馮諼稱謝不已。他不再追究此事,反使食客們自慚形穢,人人都對他有了以死報效之心。

轉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380913514

烽火戲諸侯

烽火戲諸侯,指西周末年的歷史事件。周幽王為博褒姒(bāo sì)一笑,點燃了烽火台,戲弄了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周幽王很高興,因而又多次點燃烽火。導致諸侯們都不相信烽火,也就漸漸不來了。後來西戎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周幽王的兒子周平王東遷,開始了東周時期。

背景

周宣王死後,其子宮湦繼位,是為周幽王。當時周室王畿(wáng jī)所處之關中一帶發生大地震,加以連年旱災,使民眾饑寒交迫、四處流亡,社會動蕩不安,國力衰竭。而周幽王是個荒淫無道的昏君,他不思挽救周朝於危亡,奮發圖強,反而重用佞臣虢石父,盤剝百姓,激化了階級矛盾;又對外攻伐西戎而大敗。這時,有個大臣名褒珦,勸諫周幽王,周幽王非但不聽,反而把褒珦關押起來。

褒珦(xiàng)在監獄裡被關了三年。褒族人千方百計要把褒珦救出來。他們聽說周幽王好美色,正下令廣徵天下美女入宮,就藉此機會尋訪美女。在褒城內找到一位姒姓女子,教其唱歌跳舞,並把她打扮起來,起名為褒姒,獻於周幽王。替褒珦贖罪。

周幽王見了褒姒,驚為天人,非常喜愛,馬上立她為妃, 同時也把褒珦釋放了。周幽王自得褒姒以後,十分寵幸她,一味過起荒淫奢侈的生活。 褒姒雖然生得艷如桃李,卻冷若冰霜,自進宮以來從來沒有笑過一次,周幽王為了博得褒姒的開心一笑,不惜想盡一切辦法,可是褒姒終日不笑。為此,周幽王竟然懸賞求計,誰能引得褒姒一笑,賞金千兩。這時有個佞臣叫虢(guó)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一個主意,提議用烽火台一試。

烽火本是古代敵寇侵犯時的緊急軍事報警信號。由國都到邊鎮要塞,沿途都遍設烽火台。西周為了防備犬戎的侵擾,在鎬京附近的驪山(在今陝西臨潼東南)一帶修築了20多座烽火台,每隔幾里地就是一座。一旦犬戎進襲,首先發現的哨兵立刻在台上點燃烽火,鄰近烽火台也相繼點火,向附近的諸侯報警。 諸侯見了烽火,知道京城告急,天子有難,必須起兵勤王,趕來救駕。 虢石父獻計令烽火台平白無故點起烽火,招引諸侯前來白跑一趟,以此逗引褒姒發笑。

過程

昏庸的周幽王採納了虢石父的建議,馬上帶著褒姒,由虢石父陪同登上了驪山烽火台,命令守兵點燃烽火。一時間,狼煙四起,烽火衝天,各地諸侯一見警報,以為犬戎打過來了,果然帶領本部兵馬急速趕來救駕。 到了驪山腳下,連一個犬戎兵的影兒也沒有,只聽到山上一陣陣奏樂和唱歌的聲音,一看是周幽王和褒姒高坐台上飲酒作樂。周幽王派人告訴他們說,辛苦了大家,這兒沒什麼事,不過是大王和王妃放煙火取樂,諸侯們始知被戲弄,懷怨而回。褒姒見千軍萬馬召之即來,揮之即去,如同兒戲一般,覺得十分好玩,禁不住嫣然一笑。周幽王大喜,立刻賞虢石父千金。周幽王為此數次戲弄諸侯們,諸侯們漸漸地再也不來了。

周幽王為進一步討褒姒歡心,又罔顧祖宗的規矩,廢黜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冊封褒姒為後,褒姒生的兒子伯服為太子,並下令廢去王后的父親申侯的爵位,還準備出兵攻伐他。 申侯得到這個消息,先發制人,聯合繒侯及西北夷族犬戎之兵,於公元前771年進攻鎬京。周幽王聽到犬戎進攻的消息,驚慌失措,急忙命令烽火台點燃烽火。烽火倒是燒起來了,可是諸侯們因上次受了愚弄,這次都不再理會。

烽火台上白天冒著濃煙,夜裡火光燭天,可就是沒有一個救兵到來。使得周幽王叫苦不迭。鎬京守兵本就怨恨周幽王昏庸,不滿將領經常剋扣糧餉,這時也都不願效命,犬戎兵一到,便勉強招架了一陣以後,一鬨而散,犬戎兵馬蜂擁入城,周幽王帶著褒姒、伯服,倉皇從後門逃出,奔往驪山。途中,他再次命令點燃烽火。烽煙雖直透九霄,還是不見諸侯救兵前來。

犬戎兵緊緊追逼,周幽王的左右在一路上也紛紛逃散,只剩下一百餘人逃進了驪宮。周幽王採納臣下的意見,命令放火焚燒前宮門,以迷惑犬戎兵,自己則從後宮門逃走。逃不多遠,犬戎兵又追了上來,一陣亂殺,只剩下周幽王、褒姒和伯服三人。他們早已被嚇得癱瘓在車中。犬戎兵見周幽王穿戴著天子的服飾,知道就是周天子,就當場將他砍死。又從褒姒手中搶過太子伯服,一刀將他殺死,只留下褒姒一人做了俘虜(一說被殺)。 至此,西周宣告滅亡。

此時,諸侯們知道犬戎真的打進了鎬京,這才聯合起來,帶著大隊人馬來救援。犬戎看到諸侯的大軍到了,把周朝多年聚斂的財物一搶而空,縱火退卻。

後續

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退走後,申侯、魯侯、許文公等共立原來的太子姬宜臼為天子,於公元前770年在申(今河南南陽北)即位,是為周平王。因鎬京已遭戰爭破壞,而周朝西邊大多土地都被犬戎所佔,周平王恐鎬京難保,於公元前770年在秦護送下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在鄭、晉輔助下立國。東遷後的周朝,史稱東周。

評價

烽火戲諸侯只不過是西周滅亡的催化劑,加劇了它的滅亡。就算沒有烽火戲諸侯,西周早晚也會在其他事件中滅亡,無法挽回,烽火戲諸侯只是一個機遇而已,只要天子失信的話,諸侯就大有依借失信,自大,爭霸。在未烽火戲諸侯之前,各家都只是暗地裡擴大而已。當時政權已經搖搖欲墜,烽火戲諸侯只是一個引子,由量變到質變的一個誘因。如果不發生這件事,也還是會有其它誘因的。

後世紀念

在陝西省西安市臨潼縣城南,有一座驪山國家森林公園。裡面有三十餘處馳名的文物景點勝跡,著名的有周烽火台,講的就是西周時,周幽王又在此演出了一幕「烽火戲諸侯,褒姒一笑失天下」的歷史鬧劇。

召穆公之「共和行政」

召穆公(生卒年不詳),姬姓召氏,名虎,召邑(今陝西省岐山縣)人,召幽伯之子,母為召姜。召公奭次子的後代。

當時周厲王暴虐,召虎多次勸諫周厲王不要施加重稅,不要忽視民怨,不要堵塞民眾的言路,周厲王都不從。最終,引發國人暴動。召穆公藏匿太子,並用其子作為太子的替身,太子於是脫險。

周厲王死後,太子周宣王即位,召穆公與周定公輔佐周宣王,史稱「周召共和」。在方叔伐楚之後,召穆公率軍征伐淮夷,開闢疆土。

召虎與方叔,皆是宣王中興的中流砥柱,二人常常被後世作為重臣名將的代表,合稱為「方召」。

人物生平

反對苛稅

周厲王暴虐,奢侈荒淫。為了維持花天酒地的生活,周厲王決定增加賦稅。於是下令,對很多物產徵收「專利」稅。不論是王公大臣還是平民百姓,只要他們採藥、採礦、冶煉、砍柴、放牧、捕魚蝦、射鳥獸,都必須納稅。甚至喝井水、過城門,也要納稅。

召虎反對周厲王的苛稅政策。於是,召虎寫了《大雅·民勞》:「人民實在太勞苦,但求可以稍安康。愛護京城老百姓,安撫諸侯定四方。詭詐欺騙莫縱任,謹防小人行不良。掠奪暴行應制止,不怕壞人手段強。遠近人民都愛護,安我國家保我王。人民實在太勞苦,但求可以稍休息。愛護京城老百姓,可使人民聚一起。詭詐欺騙莫縱任,謹防歹人起奸計。掠奪暴行應制止,莫使人民添憂戚。不棄前功更努力,為使君王得福氣。人民實在太勞苦,但求可以喘口氣。愛護京師老百姓,安撫天下四方地。詭詐欺騙莫縱容,反覆小人須警惕。掠奪暴行應制止,莫讓邪惡得興起。儀容舉止要謹慎,親近賢德正自己。人民實在太勞苦,但求可以歇一歇。愛護京師老百姓,人民憂愁得發泄。詭詐欺騙莫縱任,警惕醜惡防姦邪。掠奪暴行應制止,莫使國政變惡劣。您雖年輕經歷淺,作用巨大很特別。人民實在太勞苦,但求可以稍舒服。愛護京師老百姓,國家安定無殘酷。詭詐欺騙莫縱任,小人巴結別疏忽。掠奪暴行應制止,莫使政權遭顛覆。衷心愛戴您君王,大力勸諫為幫助。」但周厲王不聽,依舊施行。

殷鑒不遠

在施行專利稅之後,百姓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民怨沸騰,在當時就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汝,莫我肯顧。逝將去汝,適彼樂土。」形勢日益危機。

召虎看到形勢危急,就勸告周厲王說:「王上,百姓們實在受不了了,『專利』法再不廢除,難得不發生動亂!」 於是,召虎寫了《大雅·盪》,假託周文王慨嘆殷紂王無道之詞,勸諫周厲王。作品寫道:「上帝驕縱又放蕩,他是下民的君王。上帝貪心又暴虐,政令邪僻太反常。上天生養眾百姓,政令無信盡撒謊。萬事開頭講得好,很少能有好收場。文王開口嘆聲長,嘆你殷商末代王! 多少凶暴強橫賊,敲骨吸髓又貪贓,竊據高位享厚祿,有權有勢太猖狂。天降這些不法臣,助長國王逞強梁。文王開口嘆聲長,嘆你殷商末代王! 你任善良以職位,凶暴奸臣心怏怏。面進讒言來誹謗,強橫竊據朝廷上。詛咒賢臣害忠良,沒完沒了造禍殃。文王開口嘆聲長,嘆你殷商末代王! 跋扈天下太狂妄,卻把惡人當忠良。知人之明你沒有,不知叛臣結朋黨。知人之明你沒有,不知公卿誰能當。文王開口嘆聲長,嘆你殷商末代王! 上天未讓你酗酒。也未讓你用匪幫。禮節舉止全不顧,沒日沒夜灌黃湯。狂呼亂叫不像樣,日夜顛倒政事荒。文王開口嘆聲長,嘆你殷商末代王! 百姓悲嘆如蟬鳴,恰如落進沸水湯。大小事兒都不濟,你卻還是老模樣。全國人民怒氣生,怒火蔓延到遠方。文王開口嘆聲長,嘆你殷商末代王! 不是上帝心不好,是你不守舊規章。雖然身邊沒老臣,還有成法可依傍。這樣不聽人勸告,命將轉移國將亡。文王開口嘆聲長,嘆你殷商末代王!古人有話不可忘。大樹拔倒根出土,枝葉雖然暫不傷,樹根已壞難久長。殷商的借鑒並不遙遠,應該知夏桀的下場。」周厲王聽了召虎的勸諫,勃然大怒。

周厲王三十四年(公元前845年),周厲王找來一個衛國的巫師,派他暗中監視敢於指責自己的人。一經巫者告密,就橫加殺戮。國人都不敢隨便說話了,路上相見,以目示意。

反對止謗

周厲王頗為得意,告訴召虎,說:「我能制止毀謗了,老百姓再也不敢吭聲了。」召虎說:「你這樣做只能堵住人們的嘴啊。可是堵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流還嚴重。河道因堵塞而造成決口,就會傷害很多人。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後果也將如此。因此,治水者只能疏通河道而使它暢通,治民者只能開導他們而讓他們暢所欲言。所以天子處理政事時,讓三公九卿以至各級官吏進獻諷喻詩,樂師進獻民間樂曲,史官進獻有借鑒意義的史籍,少師誦讀箴言,無眸子的盲人吟詠詩篇,有眸子的盲人誦讀諷諫之言,掌管營建事務的百工紛紛進諫,平民則將自己的意見轉達給君王,近侍之臣盡規諫之力,君王的同宗都能彌補、監察國王的過失,樂師和史官以樂歌、史籍加以諄諄教誨,年高望重的師傅再進一步勸誡他,然後,由天子斟酌取捨,付之實施。這樣,國家的政事得以實行而不違背常理。人民有口,就像土地上有山水,社會的物資財富全靠它出產;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樣,人類的衣食物品全靠它產生。百姓發表言論,政事的成敗得失就都能表露出來。人們認為好的就儘力實行,認為失誤的就設法預防,這才是增加衣食財富的途徑啊。老百姓把內心考慮的事說出來,這是內心想法的自然流露,怎麼能加以堵塞呢? 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贊同的人能有多少呢?

周厲王不聽召虎的勸諫,於是老百姓再也不敢說話了。

藏匿太子

周厲王三十七年(公元前842年),國人因不滿周厲王的暴政,鎬京(今陝西西安)的國人集結起來,手持武器圍攻王宮,要殺死周厲王。周厲王逃離鎬京,沿渭水一直逃到彘(今山西霍州)。

國人攻進王宮,沒有找到周厲王,轉而尋找太子靜。召虎將太子靜藏了起來,國人圍住召虎家,要求召虎交出太子。召虎說:”先前我多次勸諫君王,君王不聽,以至於遭到這樣的災難。如果現 在太子被人殺了,君王會認為我是因為憤怒而殺死太子吧? 身為人臣,即使遇到危險也不該怨恨;即使怨恨也不該發怒,更何況待奉天子呢?” 召虎召喚了自己的兒子代替太子靜出外應對眾人,太子靜得以脫離危難。

共和行政

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在國人暴動平息後,召穆公與周定公共同執掌國政,號曰「共和」。 後世史書常稱之為「共和行政」或「周召共和」。

周定公、召穆公下令,對歷史紀事進行紀年。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是中國歷史有確切紀年的開始。

按《史記》卷十四《十二諸侯年表第二》,共和元年,歲次庚申,即公元前841年。

擁立宣王

共和十四年(公元前828年),周厲王死於彘國,太子靜已經在召穆公的家中長大成人。召穆公、周定公於是共同擁立太子靜繼位,即周宣王。

召穆公鼓勵史官獻書來警示君王,南宋時期的史學考證書籍《困學紀聞》曾經提及道:「眚大史之任也,愚謂人君所諱言者,災異之變;所惡聞者,危亡之事。大史奉書以告君,召穆公所謂史獻書也。」

征伐淮夷

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4年),方叔伐楚,最終,方叔大破楚國,迫使楚國臣服。

周宣王六年(公元前823年)的農曆乙亥月(不早於11月8日,不晚於12月8日),召穆公率師伐淮夷。長江漢水,波濤滾滾,出征的將士意氣風發。不為安逸,不為遊樂,要對淮夷進行征伐。前路已經出動兵車,樹起彩旗迎風如畫。不為安逸,不為舒適,鎮撫淮夷奔赴疆場。長江漢水,浩浩蕩蕩,周宣王向召虎頒布命令:「開闢四方,擴我大周疆土!」 召虎率軍征伐,不擾民、不過急,以王朝政教為準,經營邊疆料理天下。淮夷被平定,許多國家向西周臣服,領地直至南海之濱。

周宣王命召虎:進行巡視疆土,進行宣揚政教! 文臣、武將皆受其命。召虎成為保衛國家的重臣。

召虎回朝復命,叩謝並頌揚天子之意。遂作成紀念「召穆公簋」,銘記其征伐淮夷之功勛。召虎敬頌天子萬壽無疆!

主要成就

共和行政

共和行政,是在周厲王喪失權力但依舊在世期間,周朝由周定公、召穆公二人率領百官共同議政。

共和行政,不但承受住了周朝當時面臨的巨大壓力,對周朝來說,是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為後來的宣王中興、國力壯大有著積極的影響。而且,在中國歷史上,意義重大,開創了中國歷史準確紀年。此後,中國的歷史脈絡清晰,一直到今 天,沒有間斷記載。正是這件事能夠上溯幾千年而不迷惘。在此之前,中國的歷史只能是傳說和半信史,時間脈絡十分模糊,只能夠通過文物考古追溯,準確性是不夠的。所以說,共和行政對於中國的歷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里程碑式的作用。

平定淮夷

召虎在方叔伐楚獲勝的基礎之上,領兵從江漢地區出發,兵鋒東向,麾指江淮,斬殺諸多敵人,大破淮夷軍眾。分軍搜討,西起息、蔡之地,東到大海之濱,北起徐國之地,南至長江岸邊,遂廓定江淮地區。所過之地,淮夷盡皆被征服,其降者不可勝數。而且,按照《詩經》的記載、《廣東通志》的記載、《嶺海輿圖》的記載,南海諸國得知淮夷被召穆公平定,也向西周表示臣服。為後世的秦攻百越之戰奠定了師出有名的基礎。

轉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召穆公/2384065

下凡人間忘使命,重返天界再下凡

人類歷史上各個朝代都有不少功臣名將,其實他們都是天界派來下凡在人間幫助帝王來實現使命的。不過有些生命下凡後卻沉湎於人間之樂而忘了使命,下面所述的唐代之馬周便是這樣一位來自天界來幫助唐朝取代隋朝之人。

這個馬周據說實際上是仙界華山素靈宮的一位仙官。在唐代李氏家族將要受命於天而取代隋朝時,太上老君便派遣馬周下凡人世來幫助唐朝皇室治理國家。

不過這個馬周下凡人世之後,長大到了該他開始實現其使命之時,卻天天沉緬於飲酒作樂。就這樣二十年都默默無聞地混跡於俗世之中而竟然完全忘了上天給他的使命。因而後來竟淪落於落魄江湖而饑寒交加的地步,人人看到他都遠遠地躲著。而馬周竟然要多次向人磕頭來希望得到他人的生活幫助。

後來有一次馬周聽說袁天綱從四川來到了陝西。因為人們都說袁天綱善於看相,馬周就去求見他,要他看看自己將來的吉凶禍福。袁天綱看了馬周半天后對他說:「你的五神已經離你而去,你的生命已危在旦夕了,哪裡還有什麼相可看哪!」

馬周一聽頓時大驚失色,急忙問有什麼辦法可以消災免死。袁天綱就告訴他說:「你可以從這裡一直向東走,會看見一個騎牛的老人。你不要和他說話,跟著他走就行,這樣你的病就可以免除了。」於是馬周就按照袁天綱的話一直向東走。

還沒等馬周出城門,他果然看到有一個騎牛的老頭正要出城,於是他就默默地跟在其後面出了城。老人出城後便順著村路走,然後登上一座大山。馬周跟在老人後面也爬上了山頂後,老人看到了馬周。他就從牛背上翻下身來後坐在樹下。

於是馬周就逕直走向老人。只見老人對他開口說道:「太上老君命你下凡輔佐皇室,可是你卻成了個酒鬼,混到饑寒交迫的地步。現在你五神已散,正氣消盡,已經死在眼前,你還不好好反省悔改嗎?」馬周聽後仍然有點兒發懵,不知老人在說什麼。

於是老人接著點化他說:「你本來是天上素靈宮的仙官,現在華山的仙王派人召你去。」說罷馬周恍惚間似乎就進了一座宮城,在進了好幾道宮門後就來到了大殿前。只見大殿里排列著很多侍衛,一片森嚴的鏡像。老人帶著他走到了大殿的門帘前。

這時只見有一個官員開始宣讀王命。內容是責備馬周有辱使命,因而讓他返回原來的司署來反省自己的錯誤。老人便和其他幾名天界官員把馬周送到王宮東面一個院子里一座宏偉的房屋前。只見門上寫著馬周的名字。

這時馬周不知什麼時候手中就多了一把鑰匙。他用手中的鑰匙打開門鎖後進了屋子,看見屋裡的陳設傢俱和床榻枕席都像是自己最近用過的。他想了半天,仍不明白是怎麼回事。

就在這時突然來了五個人,他們分別穿著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的衣服。這五個人個個身材魁偉。他們對馬周說:「我們就是你的『五臟之神』。你在人世上沉緬於飲酒到處遊盪,玷污了你的身體,所以我們就離開你回到天宮來了。請你現在閉上眼睛,我們就可以重新回到你的五臟中了。」

於是馬周閉上眼睛後,立刻感覺神清氣爽,他忽然間就大徹大悟而記起了自己下凡人間以前的事情。不過這些事情好像就發生在十天前那樣記得清清楚楚。於是他鎖上了自己的屋子,再次來到仙王的大殿,向仙王叩頭謝罪並稟報了自己原來的使命,要求再次回到人間去。

就這樣馬周瞬間又從天界來到了長安。他第二天就去拜見了袁天綱。袁天綱驚奇地看著他說:「你遇到什麼了?你的病已經好了!從現在起,六十天後你將會一天之內晉陞多次官職,一百天後你將當上丞相,希望你要珍重自愛啊!」

後來果然在貞觀年間,唐太宗下詔命文武百官貢獻治國的良策。由於馬周所獻的國策超過了所有的大臣,他當天就被任命為拾遺、監察御史和里行官這三個重要官職。此後馬周還多次得到其他重要的任命,併當了好幾年相當於宰相的中書令。

然後有一天,一群神仙降臨到馬周家。他們告訴他說:「你輔佐大唐有功,已完成了上天給你的使命,現在可以告退了,東皇太乙命你立刻回天宮,不要在人間停留了。」

就在第二天,馬周就在沒有生任何病的狀況下突然過世了。皇帝追賞他「忠公」的封號。馬周在人間功業卓著,他輔佐皇帝治理國家,弘揚正直的官風,歷史典籍中也對此有所記載。

馬周忠心耿耿的輔佐太宗,他曾誠摯的對太宗說:「微臣每讀經史,見前賢忠孝之事,臣雖小人,竊希大道,未嘗不廢卷長想,思履其跡。臣以不幸,早失父母,犬馬之養,已無所施,顧來事可為者,唯忠義而已。想天庭最重忠義,做人當以忠義為本。」

一次,太宗說:「我每天夜裡總是思考百姓的事情,有時想到深更半夜還不能入睡。最擔心的是都督、刺史是否勝任安撫百姓的重任。」馬周上奏說:「百姓得以安定,在於選好刺史、縣令,這些人確實決定著社稷的安危,一定要精心選拔那些賢良有德的人擔任郡守、縣令,打算提拔擔任將相的人,一定先讓他們作直接跟百姓打交道的地方官,考察其是否稱職。」太宗採納了馬周的意見,親自圈定各州刺史,並命朝中五品以上的官員,各自推薦一名德才兼備的縣令。太宗還在屏風上一一記下地方官們的姓名,以便隨時都能看著,這些官員誰若做了好事,就記於他的名下。

馬周對所擔負的職務盡心儘力,他上書細緻的談論以前歷代興亡和為政得失:「……上古帝王以仁德化民,為後世做出楷模,使人們不能忘懷。本朝建立前的那幾個朝代長的不過五六十年,短的只有二三十年,主要原因是這些時代的君主不懂的愛護百姓、對百姓不施恩惠,根基不牢固的緣故。隋朝在文帝楊堅時的基礎很雄厚,本來是可以長治久安的,而楊堅晚年猜忌多疑,留下了隱患;煬帝楊廣當皇帝後,腐化墮落,嚴重剝削百姓,最終失去了人心,使國滅身亡。要以隋亡為鑒,君主修德行應當於可修之時,不可等到失去國家之後再去後悔。國家的興亡,不在於積蓄的多少,而在於順從天理民心與否。對於天道公理,為事順之則成,逆之則敗;實行仁政,以民為本;推崇道德,唯賢是用;倡導節儉,少興徭賦。」他的建議多被太宗所採納。

馬周在貞觀之治中,多次上書,有許多建樹,「時譽歸之」。太宗評論說:「馬周見事敏速,性甚貞正,論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多能稱意」,並親筆寫書贈給他:「鸞風凌雲,必資羽翼。股肱之寄,誠在忠良」。馬周在人間功業卓著,弘揚正直的官風,完成了自己輔佐明君治盛世的使命,成為唐朝一代名臣。

轉自:https://www.douban.com/note/786512060/

藺相如完璧歸趙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使者帶著國書去見趙惠文王,說秦王情願讓出十五座城來換趙國收藏的一塊珍貴的「和氏璧」,希望趙王答應。

趙惠文王就跟大臣們商量,要不要答應。要想答應,怕上秦國的當,丟了和氏璧,拿不到城;要不答應,又怕得罪秦國。議論了半天,還不能決定該怎麼辦。

當時有人推薦藺(音lìn)相如,說他是個挺有見識的人。

趙惠文王就把藺相如召來,要他出個主意。

藺相如說:「秦國強,趙國弱,不答應不行。」

趙惠文王說:「要是把和氏璧送了去,秦國取了璧,不給城,怎麼辦呢?」

藺相如說:「秦國拿出十五座城來換一塊璧玉,這個價值是夠高的了。要是趙國不答應,錯在趙國。大王把和氏璧送了去,要是秦國不交出城來,那麼錯在秦國。寧可答應,叫秦國擔這個錯兒。」

趙惠文王說:「那麼就請先生上秦國去一趟吧。可是萬一秦國不守信用,怎麼辦呢?」

藺相如說:「秦國交了城,我就把和氏璧留在秦國;要不然,我一定把璧完好地帶回趙國。」(原文是「完璧歸趙」。)

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到了咸陽。秦昭襄王得意地在別宮裡接見他。藺相如把和氏璧獻上去。

秦昭襄王接過璧,看了看,挺高興。他把璧遞給美人和左右侍臣,讓大伙兒傳著看。大臣們都向秦昭襄王慶賀。

藺相如站在朝堂上等了老半天,也不見秦王提換城的事。他知道秦昭襄王不是真心拿城來換璧。可是璧已落到別人手裡,怎麼才能拿回來呢?

他急中生智,上前對秦昭襄王說:「這塊璧雖說挺名貴,可是也有點小毛病,不容易瞧出來,讓我來指給大王看。」

秦昭襄王信以為真,就吩咐侍從把和氏璧遞給藺相如。

藺相如一拿到璧,往後退了幾步,靠著宮殿上的一根大柱子,瞪著眼睛,怒氣沖沖地說:「大王派使者到趙國來,說是情願用十五座城來換趙國的璧。趙王誠心誠意派我把璧送來。可是,大王並沒有交換的誠意。如今璧在我手裡。大王要是逼我的話,我寧可把我的腦袋和這塊璧在這柱子上一同砸碎!」

說著,他真的拿著和氏璧,對著柱子做出要砸的樣子。

秦昭襄王怕他真的砸壞了璧,連忙向他賠不是,說:「先生別誤會,我哪兒能說了不算呢?」

他就命令大臣拿上地圖來,並且把準備換給趙國的十五座城指給藺相如看。

藺相如想,可別再上他的當,就說:「趙王送璧到秦國來之前,齋戒了五天,還在朝堂上舉行了一個很隆重的儀式。大王如果誠意換璧,也應當齋戒五天,然後再舉行一個接受璧的儀式,我才敢把璧奉上。」

秦昭襄王想,反正你也跑不了,就說:「好,就這麼辦吧。」

他吩咐人把藺相如送到賓館去歇息。

藺相如回到賓館,叫一個隨從的人打扮成買賣人的模樣,把璧貼身藏著,偷偷地從小道跑回趙國去了。

過了五天,秦昭襄王召集大臣們和別國在咸陽的使臣,在朝堂舉行接受和氏璧的儀式,叫藺相如上朝。藺相如不慌不忙地走上殿去,向秦昭襄王行了禮。

秦昭襄王說:「我已經齋戒五天,現在你把璧拿出來吧。」

藺相如說:「秦國自秦穆公以來,前後二十幾位君主,沒有一個講信義的。我怕受欺騙,丟了璧,對不起趙王,所以把璧送回趙國去了。請大王治我的罪吧。」

秦昭襄王聽到這裡,大發雷霆。說:「是你欺騙了我,還是我欺騙你?」

藺相如鎮靜地說:「請大王別發怒,讓我把話說完。天下諸侯都知道秦是強國,趙是弱國。天下只有強國欺負弱國,決沒有弱國欺壓強國的道理。大王真要那塊璧的話,請先把那十五座城割讓給趙國,然後打發使者跟我一起到趙國去取壁。

趙國得到了十五座城以後,決不敢不把璧交出來。」

秦昭襄王聽藺相如說得振振有辭,不好翻臉,只得說:「一塊璧不過是一塊璧,不應該為這件事傷了兩家的和氣。」

結果,還是讓藺相如回趙國去了。

藺相如回到趙國,趙惠文王認為他完成了使命,就提拔他為上大夫。秦昭襄王本來也不存心想用十五座城去換和氏壁,不過想借這件事試探一下趙國的態度和力量。藺相如完璧歸趙後,他也沒再提交換的事。

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由當時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長安城(今陝西省西安)太極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動的一次政變。

在起兵反隋的過程中,李氏兄弟二人配合仍算默契,直到建立唐朝。太子自知戰功與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憚,就和弟弟齊王李元吉聯合,一起排擠和陷害李世民;聽從魏徵的引導,收服被李世民重創的劉黑闥嘗試拿回兵權,李淵也嘗試任用裴寂,最終導致大敗,不得不再用李世民領兵。

以李世民為首的功臣集團,為求自保,在玄武門發動兵變,李世民親手射死了太子李建成,事後李淵立李世民為太子,兩個月後禪讓皇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開啟了23年的「貞觀之治」。

秦王遭妒

李淵晚年寵幸的嬪妃很多,生了滕王李元嬰等近二十位小皇子,他們的母親爭相交結各位年長的皇子來鞏固自己的地位。李建成和李元吉都曲意侍奉各位妃嬪,奉承、獻媚、賄賂、饋贈,無所不用,以求得皇帝的寵愛。也有人說他們與父親李淵的嬪妃張婕妤、尹德妃私通亂倫,宮禁幽深神秘,此事無從證實。當時,太子東宮、各王公、妃主之家以及後宮妃嬪的親屬,在長安橫行霸道,為非作歹,而主管部門卻不敢追究。由於李世民不去討好諸位妃嬪,所以嬪妃們很生氣,爭相稱讚李建成、李元吉而詆毀李世民。

李世民平定盤踞在洛陽的王世充以後,李淵讓貴妃等幾人到洛陽挑選隋朝宮女和收取倉庫里的珍寶。貴妃等人私下向李世民索要寶物並為自己的親戚求官,李世民回答道:「寶物都已經登記在冊上報朝廷了,官位應當授予賢德有才能和有功勞的人。」沒有答應她們的任何要求,因此妃嬪們更加恨他。

李世民因為淮安王李神通有功勞,賞賜給他幾十頃田地。而李淵的嬪妃張婕妤得知後向李淵索要這些土地給自己的父親,李淵便將屬於李神通的土地賜給了張婕妤的父親。而李神通因為秦王的賞賜命令在先,就沒有將土地讓出。張婕妤就向李淵告狀,誣陷是秦王李世民奪走了李淵賞賜給她父親的土地並賞給李神通。李淵因此發怒,責備秦王李世民。

李淵的嬪妃尹德妃的父親尹阿鼠驕橫跋扈,秦王府的官員杜如晦經過他的門前,尹阿鼠的幾名家僮把杜如晦拽下馬,揍了他一頓並打斷了他一根手指,說道:「你是什麼人,膽敢過我的門前不下馬!」尹阿鼠怕李世民告訴李淵,便指示尹德妃誣告李世民,對李淵說秦王李世民欺負她的家人。於是李淵又大為生氣,訓斥了李世民。李世民反覆為自己澄清,但李淵始終不相信他。

李世民每次在宮中侍奉高祖宴飲,面對諸位妃嬪,想起母親太穆皇后早逝,沒能看到高祖擁有天下,有時不免嘆氣流淚。高祖看到後很不高興。各位妃嬪趁機暗中一同詆毀李世民道:「天下幸好平安無事,陛下年壽已高,只適合娛樂娛樂,而秦王總是一個人流淚,這實際上是憎恨我們,陛下作古後,我們母子必定不為秦王所容,會被殺得一個不留!」因此相互對著流淚,並且說:「皇太子仁愛孝順,陛下將我們託付給太子,必然能獲得保全。」高祖也為此很傷心。從此高祖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頭,對世民逐漸疏遠,而對李建成、李元吉卻日益親密了。

迫害秦王

太子中允王圭、太子洗馬魏徵勸說太子道:「秦王功蓋天下,內外歸心;而殿下不過是因為年長才被立為太子,沒有大功可以鎮服天下。現在劉黑闥的兵力分散逃亡之後,剩下不足一萬人,又缺乏糧食物資,如果用大軍進逼,勢如摧枯拉朽,殿下應當親自去攻打以獲得功勞名望,趁機結交山東的豪傑,也許就可以保住自己的地位了。」太子於是向高祖請求帶兵出征,高祖答應了。武德五年十一月初七甲申日(622年12月14日),高祖下詔命太子李建成帶兵討伐劉黑闥,陝東道大行台及山東道行軍元帥、黃河以南、以北各州均受建成處置,他有權隨機行事。

齊王李元吉勸說太子李建成趁早除去秦王世民,他說:「我自當替哥哥親手將他殺掉!」李世民隨從高祖前往元吉的府第,元吉命令護軍宇文寶埋伏在寢室里,準備刺殺世民。李建成生性頗為仁愛寬厚,連忙制止了他。李元吉惱怒地說:「我這是為哥哥著想,對我自己有什麼好處!」

李建成擅自召募長安及各地的驍勇之士兩千多人,充當東宮衛士,讓他們分別在東宮左右長林門駐紮下來,號稱長林兵。建成還暗中讓右虞候率可達志,從燕王李藝那裡調集來幽州驍勇精銳的騎兵三百人,將他們安置在東宮東面的各個坊市中,準備用他們來補充在東宮擔任警衛的低級軍官,結果被人告發。高祖召見建成,把他責備了一番,將可達志流放到巂州。

慶州都督楊文干曾經在東宮擔任警衛,建成親近並厚待他,私下裡讓他募集勇士,送往長安。高祖準備前往仁智宮,命令建成留守京城,李世民與李元吉一起隨行。建成讓李元吉乘機圖謀李世民,他說:「關係到我們安危的大計,就決定在今年了!」李建成又指使郎將爾朱煥和校尉橋公山將盔甲贈給楊文干。兩人來到豳州的時候,上報發生變故,告發太子指使楊文干起兵,讓他與自己內外呼應。還有一位寧州人杜鳳舉也前往仁智宮講了這一情形。高祖大怒,借口有別的事情,以親筆詔書傳召建成,讓他前往仁智宮。李建成心中害怕,不敢前去。太子舍人徐師謨勸他佔據京城,發兵起事;詹事主簿趙弘智勸他免去太子的車駕章服,屏除隨從人員,到高祖那裡去承認罪責。

武德七年(624年)7月14日,李建成決定前往仁智宮。還沒有走完六十里的路程,李建成便將所屬官員,全部留在北魏毛鴻賓遺留下來的堡柵中,帶領十多個人騎馬前去進見高祖,向父皇伏地叩頭,承認罪責,身體猛然用力,自己摔了出去,幾乎暈死過去。高祖的怒氣仍然沒有消除。當天夜裡,高祖將他囚禁在帳篷里,給他麥飯充饑,讓殿中監陳福看守著他,派遣司農卿宇文穎速去傳召楊文干。宇文穎來到慶州,將情況告訴了楊文干。於是,楊文干起兵造反。高祖派遣左武衛將軍錢九隴和靈州都督楊師道攻擊楊文干。

武德七年(624年)7月16日,高祖傳召秦王李世民商量此事。李世民說:「楊文干這小子竟敢做這種狂妄叛逆的勾當,想來他幕府的僚屬應當已經將他擒獲並殺掉了。如果不是這樣,就應當派遣一員將領去討伐他。」高祖說:「不能這樣。楊文乾的事情關連著建成,恐怕響應他的人為數眾多。你最好親自前往,回來以後,我便將你立為太子。我不願意效法隋文帝去誅殺自己的兒子,屆時就把李建成降為蜀王。蜀中兵力薄弱,如果以後他能夠事奉你,你應該保全他的性命;如果他不肯事奉你,你要捉拿他也容易啊。」

高祖因為仁智宮建造在山中,擔心盜兵突然發難,便連夜率領擔任警衛的軍隊從南面開出山來。走了數十里地的時候,太子東宮所屬的官員相繼到來,高祖讓大家一概以三十人為一隊,分派軍隊包圍、看守著他們。第二天,高祖才又返回仁智宮。

李世民出發以後,李元吉與嬪妃輪番替李建成求情,封德彝又在外朝設法解救建成。於是,高祖改變了初衷,又讓李建成回京城留守。高祖只以他致使兄弟關係不和睦的過錯而責備他,將罪責推給了太子中允王圭、左衛率韋挺和天策上將府兵曹參軍杜淹,將他們一併流放到了巂州。當初,洛陽平定以後,杜淹長時間沒有得到升遷,打算謀求事奉建成。房玄齡認為杜淹狡詐的招數很多,擔心他會教唆引導建成,越發對世民不利,便向李世民進言,將杜淹推薦到天策上將府任職。

武德七年(624年)7月21日,楊文干攻陷寧州,驅趕劫掠官吏與百姓出城,佔據了百家堡。秦王世民的軍隊來到寧州以後,楊文乾的黨羽便全部潰散。七月初五癸酉日(7月25日),楊文干被自己的部下殺死,他的頭顱被傳送到京城。李世民捉獲了宇文穎,將他殺掉。

太子進讒

有人勸高祖說:「突厥之所以屢次侵犯關中地區,是由於我們的人口與財富都集中在長安的緣故。如果燒毀長安,不在這裡定都,那麼胡人的侵犯便會自然平息下來了。」高祖認為有道理,便派遣中書侍郎宇文士及越過終南山,來到樊州、鄧州一帶,巡視可以居留的地方,準備遷都到那裡去。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和裴寂都贊成這一策略,蕭瑀等人雖然知道不應當如此,卻不敢諫阻。秦王世民挺身而出,勸諫道:「北方少數民族為禍中原的情況自古就有。陛下憑著聖明英武,創建新王朝,安定中夏,擁有百萬精兵,所向無敵,怎麼能因有胡人攪擾邊境,便連忙遷都來躲避他們,使舉國臣民感到羞辱,讓後世來譏笑呢?那霍去病不過是漢朝的一員將領,尚且決心消滅匈奴,何況兒臣還愧居藩王之位呢!希望陛下給我幾年時間,請讓我把繩索套在頡利的脖子上,將他逮到宮闕之下。如果到時候不成功,再遷都也為時不晚。」高祖說:「說得好。」李建成卻說:「當年樊噲打算率領十萬兵馬在匈奴人中間縱橫馳騁結果失敗了,秦王的話該不會是和樊噲的相似吧!」李世民說:「面對的情況各有區別,用兵的方法也不相同。樊噲那小子有什麼值得稱道的呢!不超過十年,我肯定能夠將漠北地區平定下來,並不是憑空妄言啊!」於是,高祖不再遷都。李建成與嬪妃因而共同誣陷李世民說:「雖然突厥屢次在邊疆上為禍,但只要他們得到財物就會撤退。秦王假託抵禦突厥的名義,實際上是打算總攬兵權,成就他篡奪帝位的陰謀罷了!」

高祖在京城南面設場圍獵,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和齊王李元吉都隨同前往,高祖命令三個兒子騎馬射獵,角逐勝負。李建成有一匹胡馬,膘肥體壯,但是喜歡尥蹶子,李建成將這匹胡馬交給李世民說:「這匹馬跑得很快,能夠越過幾丈寬的澗水。二弟善於騎馬,騎上它試一試吧。」李世民騎著這匹胡馬追逐野鹿,胡馬忽然尥起後蹶,李世民躍身而起,跳到數步以外站穩,胡馬站起來以後,李世民再次騎到馬身上,這樣的情況連續發生了三次。李世民回過頭來對宇文士及說:「他打算藉助這匹胡馬害我,但人的生死自有命運決定,就憑他們能夠傷害到我嗎?」建成聽到此言,乘機教唆與他偷情的嬪妃在高祖耳邊誣陷李世民:「秦王自稱:上天授命於我,正要讓我去做天下的主宰,怎麼會白白死去呢!」高祖大怒,先將李建成、李元吉二人召來,然後又把李世民召來,責備他道:「誰是天子,上天自然會授命於他,不是人的智力所能夠謀求的。你謀求帝位之心怎麼這般急切呢!」李世民摘去王冠,伏地叩頭,請求將自己交付執法部門查訊證實自己沒有說過這種悖逆之話,高祖仍然怒氣不息。適逢有人奏稱突厥前來侵擾,高祖這才改變了生氣的面容,轉而勸勉李世民,讓他戴上王冠,系好腰帶,與他商議對付突厥的辦法。

武德七年閏七月廿一己未日(624年9月9日),高祖頒布詔書命令李世民與李元吉率領兵馬由豳州出發抵禦突厥,在蘭池為他們餞行。每當發生敵情,高祖總是命令李世民前去討伐敵人,但在戰事平息以後,高祖對世民的猜疑卻越發加重了。

秦王避禍

秦王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結下嫌隙以後,認為洛陽地勢優越便利,擔心總有一天會發生變故,打算離開京城保守此地,所以就讓行台工部尚書溫大雅鎮守洛陽,派秦王府車騎將軍張亮率領親信王保等一千多人前往洛陽,暗中結交崤山以東的豪傑,等待事態變化,拿出大量的金銀絲帛,任憑他們使用。元吉告發張亮圖謀不軌,張亮被交付法官考察驗證。張亮從始至終一言不發,朝廷便釋放了他,讓他返回洛陽。

李建成在夜間召來李世民,與他飲酒,暗中在酒中下毒害他。李世民突然心痛,吐血數升(數升為形容詞),淮安王李神通攙扶著他返回西宮。高祖來到西宮,詢問世民的病情,敕令李建成:「秦王向來不善於飲酒,從今以後,你不能夠再與他在夜間飲酒。」高祖因而對李世民說:「首先提出反隋的謀略,消滅敵讎,平定海內,都是你的功勞。我本打算立你為太子,你卻堅決推辭。而且,李建成年紀最大,被立為太子已經很長時間了,我也不忍心奪去他的太子之位啊。我看你們兄弟似乎難以相容,一起住在京城裡,肯定要發生紛爭,我應當派你返回行台,留居洛陽,陝州以東的廣大地區都歸你主宰。我還要讓你設置天子的旌旗,如漢朝梁孝王故事。」李世民哭泣著,以不願意遠離父皇膝下為由表示推辭。高祖說:「天下都是一家,東都和西都兩地,路程很近,只要我想念你,便可動身前往,你不用煩惱悲傷。」李世民準備出發的時候,李建成和李元吉一起商議說:「如果秦王到了洛陽,擁有了土地與軍隊,我們便再也不能控制他了。不如將他留在長安,這樣他就只是一個匹夫而已,捉住他也就容易了。」於是,他們暗中讓好幾個人以密封的奏章上奏高祖,聲稱:「秦王身邊的人們得知秦王要前往洛陽,無不歡欣雀躍。看秦王的意向,恐怕他不會再回長安了。」他們還指使高祖寵信的官員以秦王去留的得失利弊來勸說高祖,高祖便改變了主意,秦王前往洛陽的事情又半途擱置了。

李建成、李元吉與後宮的嬪妃日夜不停地向高祖誣陷世民,高祖信以為真,便準備懲治李世民。陳叔達進諫說:「秦王為天下立下了巨大的功勞,是不能夠廢黜的。況且,他性情剛烈,倘若加以折辱貶斥,恐怕經受不住內心的憂傷憤怒,一旦染上難以預料的疾病,陛下後悔還來得及嗎!」於是,高祖才沒有處罰李世民。元吉暗中請求殺掉秦王李世民,高祖說:「他立下了平定天下的功勞,而他犯罪的事實並不顯著,用什麼作為借口呢?」李元吉道:「秦王剛剛平定東都洛陽的時候,觀望形勢,不肯返回,散發錢財絲帛,以便樹立個人的恩德,又違背陛下的敕命,不是謀反又是什麼!只應該趕緊將他殺掉,何必擔心找不到借口!」高祖不答應。

步步緊逼

秦王府的幕僚屬官人人憂慮,個個恐懼,不知所措。行台考功郎中房玄齡對比部郎中長孫無忌說:「現在仇怨已經造成,一旦禍患暗發,豈只是秦王府不可收拾,實際上社稷的存亡都成問題。不如勸說秦王採取與周公平定管叔、蔡叔相似的行動,以便安定皇室與國家。存亡的樞機,形勢的危急,就是現在了!」無忌說:「我有這一想法已經有很長時間了,只是不敢說出口。現在你說的這一席話,正好符合我的心愿。請讓我代您稟告秦王。」於是,長孫無忌進入李世民的卧室告訴了李世民。李世民把房玄齡召來商議此事,房玄齡說:「大王功蓋天地,應當繼承皇帝的大業。現在大王擔心危機發生,正是上天在幫助大王啊。希望大王不要疑惑不定了。」於是,房玄齡與秦王府屬官杜如晦共同勸說李世民誅殺李建成、李元吉。

李建成、李元吉因為秦王府擁有許多驍勇的將領,打算引誘他們為自己所用,便暗中將一車金銀器物贈送給左二副護軍尉遲恭,並且寫了一封書信招引他說:「希望得到您的屈駕眷顧,以便加深我們之間的布衣之交。」尉遲恭推辭說:「我是編蓬為戶、破瓮作窗人家的小民,遇到隋朝末年戰亂不息、百姓流亡的時局,長期淪落在抗拒朝廷的境地里,罪大惡極,死有餘辜。秦王賜給我再生的恩典,如今我又在秦王府註冊為官,只應當以死報答秦王。我沒有為殿下立過功,不敢憑空接受殿下如此豐厚的賞賜。倘若我私自與殿下交往,就是對秦王懷有二心,就是見利忘義的小人,殿下要這種人又有什麼用呢!」李建成大怒,便與他斷絕了往來。尉遲恭將此事告訴了李世民,李世民說:「明公對我的忠心就像山嶽那樣堅實牢靠,即使他贈送給您的金子堆積到了北斗星,我知道明公的忠心還是不會動搖的。他贈給您什麼,您就接受什麼,這又有什麼值得猜疑的呢!況且,這樣做能夠了解他的陰謀,難道不是一個上好的計策嗎!否則,禍事就將降臨到您頭上了。」不久,李元吉指使勇士在夜間刺殺尉遲恭,尉遲恭得知這一消息以後,將層層門戶敞開,自己安然躺著不動,刺客屢次來到他的院子,終究沒敢進屋。於是,李元吉向高祖誣陷尉遲恭,把他關進奉詔命特設的監獄裡審問處治,準備將他殺掉,由於李世民再三請求保全他的生命,這才得以倖免。李元吉又誣陷左一馬軍總管程知節,高祖將他外放為康州刺史。程知節對李世民說:「大王的輔佐之臣快走光了,大王自身又怎麼能夠長久呢!我誓死不離開京城,希望大王及早將定下計策。」李元吉又用金銀絲帛引誘右二護軍段志玄,段志玄不肯從命。李建成對李元吉說:「在秦王府有智謀才略的人物中,值得畏懼的只有房玄齡和杜如晦。」李建成與李元吉又向高祖誣陷他們二人,使他們遭到斥逐。

李世民的心腹只剩下長孫無忌還留在秦王府中,他與他的舅舅雍州治中高士廉、右候車騎將軍三水人侯君集以及尉遲恭等人,日以繼夜地勸說世民誅殺李建成和李元吉,李世民猶豫不決。此外李世民可能還曾向靈州大都督李靖、行軍總管李勣問計。

謀害秦王

武德九年六月初一丁巳日(626年6月29日),太白金星在白天出現於天空正南方的午位,按照古人的看法,這是「變天」的象徵,是暴發革命或當權者更迭的前兆,代表要發生大事了。

適逢突厥郁射設帶領數萬騎兵駐紮在黃河以南,突入長城邊塞,包圍烏城,太子李建成便推薦齊王李元吉代替秦王李世民都督各路軍馬北征以抵抗突厥入侵。高祖聽從了他的建議,命令元吉督率右武衛大將軍李藝、天紀將軍張瑾等人援救烏城。李元吉乘機請求讓尉遲恭、程知節、段志玄以及秦王府右三統軍秦瓊等人與自己一同前往,檢閱並挑選秦王帳下精銳的兵士以增強自己軍隊的實力。在太子的東宮中擔任率更丞職位的王晊,已被秦王李世民收買,成為李世民在東宮的眼線,他悄悄告訴李世民:「太子對齊王說:『現在,你已經得到秦王驍勇的將領和精銳的士兵,擁有兵馬數萬之多了。我與秦王在昆明池為你餞行,讓勇士在帳幕里將秦王殺死,上奏父皇時就說他暴病身亡,父皇應該不會不相信。我自當讓人進言,逼父皇將國家大事交給我處理。尉遲恭等人已經落到了你的手中,應該將他們悉數坑殺,誰敢不服!』」李世民將王姓官員的話告訴了長孫無忌等人,長孫無忌等人勸李世民先發制人。李世民嘆息道:「骨肉相殘,是古往今來的大罪惡。我當然知道禍事即將來臨,但我打算在禍事發生以後,再舉義討伐他們,這不也是可以的嗎!」尉遲恭說:「作為人之常情,有誰能夠捨得去死!現在大家誓死侍奉大王,這是上天所授。禍事馬上就要發生,大王卻仍舊神態自若,毫不擔憂。即使大王把自己看輕,又怎麼對得起宗廟社稷呢!如果大王不肯採用我的主張,我就準備逃身荒野草澤,不能留在大王身邊,拱手任人宰割!」長孫無忌說:「如果大王不肯聽從尉遲恭的主張,事情肯定要失敗了。尉遲恭等人肯定不會再追隨大王,我也應當跟著他們離開大王,不能夠再事奉大王了!」李世民說:「我講的意見也不能完全放棄,明公再計議一下吧。」尉遲恭說:「如今大王處理事情猶豫不定,這是不明智的;面臨危難,不能決斷,這是不果敢的。況且,大王平時畜養的八百多名勇士,凡是在外面的,現在都已經進入宮中,他們穿好盔甲,手握兵器,起事的形勢已經形成,大王怎麼能夠制止得住呢!」

被迫反擊

李世民徵求秦王府幕僚們的意見,大家都說:「齊王兇惡乖張,是終究不願意事奉自己的兄長的。近來聽說護軍薛實曾經對齊王說:『大王的名字,合起來可以成為一個唐字,大王終究是要主宰大唐社稷。』齊王歡喜地說:『只要能夠除去秦王,奪取東宮太子之位就易如反掌了。』他與太子謀劃作亂還沒有成功,就已經有了奪取太子之位的心思。作亂的心思沒有滿足,又有什麼事情做不出來呢!假使這兩個人如願以償了,恐怕天下就不再歸大唐所有。以大王的賢能,捉拿這兩個人就如拾取地上的草芥一般容易,怎麼能夠為了信守匹夫的節操,而忘了國家社稷的大事呢!」李世民仍然沒有決斷,大家又問道:「大王認為舜是什麼樣的人呢?」李世民答道:「是聖人。」大家說:「假如舜帝在疏通水井的時候沒有躲過父親與弟弟在上面填土的毒手,便化為井中的泥土了;假如他在塗飾糧倉的時候沒有逃過父親和弟弟在下面放火的毒手,便化為糧倉上的灰燼了,怎麼還能夠讓自己恩澤遍及天下,法度流傳後世呢!所以,舜帝在遭到父親用小棒笞打的時候便忍受了,而在遭到大棍笞打的時候便逃走了,這大概是因為舜帝心裡所想的是大事啊。」李世民命人算卦以卜吉凶,恰好秦王府的幕僚張公謹從外面進來,便將占卜的龜殼奪過來扔在地上,說:「占卜是為了決定疑難之事的,現在事情並無疑難,還佔卜什麼呢!如果占卜的結果是不吉利的,難道就能夠停止行動了嗎?」於是便定下了行動計劃。

李世民命令長孫無忌秘密地將房玄齡等人召回,房玄齡等人不答應回秦王府,說道:「陛下敕書的旨意是不允許我們再事奉大王的。如果我們現在私下去謁見大王,肯定要因此獲罪而死,因此我們不敢接受大王的教令!」李世民發怒,對尉遲恭說:「房玄齡、杜如晦難道要背叛我嗎!」他摘下佩刀交給尉遲恭道:「明公前去察看一下情況,如果他們果真沒有回來的意思,可砍下他們頭回來見我。」尉遲恭前去,與長孫無忌一起明示房玄齡等人說:「大王已經將行動的計劃決定下來了,眾位明公應該速去秦王府中共議大事。我們四個人不能在街道上同行。」於是命令房玄齡和杜如晦穿上道士的服裝,與長孫無忌一同進入秦王府,尉遲恭則經由別的道路也來到了秦王府。

秦王密奏

武德九年六月初三己未日(626年7月1日),太白金星再次在白天出現在天空正南方的午位。傅奕秘密上奏道:「金星出現在秦地的分野上,這是秦王應當擁有天下的徵兆。」高祖李淵將傅奕的密奏給秦王李世民看。於是李世民乘機秘密上奏父皇,告發李建成和李元吉與後宮的嬪妃淫亂,而且說:「兒臣絲毫沒有對不起皇兄和皇弟,現在他們卻打算殺死兒臣,這簡直就像要替王世充和竇建德報仇。如今我快要含冤而死,永遠地離開父皇,魂魄歸於黃泉,如果見到王世充諸賊,實在感到羞恥!」李淵望著李世民,驚訝不已,回答道:「明天朕就審問此事,你應該及早前來參見朕。」

張婕妤得知了李世民密奏的大意,急忙告知李建成。李建成於是與李元吉私下謀劃,李元吉建議李建成稱病不朝,李建成則認為京城防備嚴密,沒有在乎。此時,李淵已經將裴寂、蕭瑀、陳叔達、封德彝、裴矩等人召集前來,準備查驗李建成、李元吉淫亂後宮這件事情。

政變經過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率領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節、秦叔寶、段志玄、屈突通、張士貴等人入朝,並在玄武門埋下伏兵。

張婕妤探知了李世民的謀劃,暗中告知李建成。李建成於是與李元吉私下謀劃策略,李元吉建議李建成稱病不朝,李建成則認為京城防備嚴密,沒有在乎。此時,李淵已經將裴寂、蕭瑀、陳叔達、封德彝、裴矩等人召集前來,準備查驗李建成、李元吉淫亂後宮這件事情。

李建成、李元吉來到臨湖殿,察覺到了變化,立即掉轉馬頭,準備向東返回東宮和齊王府。李世民跟在後面呼喚他們,李元吉心虛,先張弓搭箭射向李世民,但由於心急,一連兩三次都沒有將弓拉滿,箭沒有射中。李世民搭弓射箭,射殺了李建成。而尉遲恭帶領著七十餘名騎兵相繼趕到,他身邊的將士用箭射中了李元吉,李元吉跌下馬來。可就在此時,李世民的坐騎受到了驚嚇,帶著李世民奔入玄武門旁邊的樹林,李世民又被林中的樹枝掛住,從馬上摔下,倒在地上,一時爬不起來。李元吉迅速趕到,奪過弓來,準備勒死李世民,就在這時尉遲恭躍馬奔來大聲喝住了他。李元吉趕緊放開李世民,想快步跑入武德殿尋求李淵庇護,但尉遲恭迅速追上,射殺了李元吉。

太子李建成的部下、東宮翊衛車騎將軍馮立得知李建成被殺,嘆息道:「難道能夠在太子生前蒙受恩惠而太子一死便逃避禍難嗎!」於是,他與副護軍薛萬徹、屈直府左車騎謝叔方率領東宮和齊王府的精銳兵馬兩千人,急馳趕到玄武門,準備為太子和齊王報仇。危急時刻,張公謹臂力過人,他獨自關閉了大門,擋住馮立等人,馮立等人無法進入。東宮餘黨馮立、謝叔方率兵犯玄武門。而守衛玄武門的將領,雲麾將軍敬君弘挺身出戰,與中郎將呂世衡大聲呼喊著向敵陣衝去,被東宮將領馮立所殺害,全部戰死。

把守玄武門的士兵與東宮薛萬徹等人奮力交戰,戰爭持續了很久,薛萬徹擂鼓吶喊,準備進攻秦王府。這時,尉遲恭提著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級給薛萬徹等人看,東宮和齊王府的人馬頓失戰心,迅速潰散,薛萬徹與騎兵數十人則逃入終南山中。馮立則丟掉兵器,落荒而逃。

政變發生時李淵正在宮內的海池上划船,李世民讓尉遲恭入宮擔任警衛。尉遲恭身披鎧甲,手握長予,徑直來到李淵所在的船上。李淵大驚,問道:「今日作亂的人是誰?愛卿到此做什麼?」尉遲恭回答道:「秦王因為太子和齊王作亂,起兵誅殺了他們。秦王殿下擔心驚動陛下,故派臣擔任警衛。」李淵對裴寂等人說:「不料今天竟然會出現這種事情,你們認為應當怎麼辦呢?」蕭瑀和陳叔達說:「建成與元吉本來就沒有參與舉義兵反抗隋朝的謀略,又沒有為天下立下功勞。他們嫉妒秦王功勞大,威望高,便一起策劃姦邪的陰謀。現在,秦王已經聲討並誅殺了他們,秦王功蓋宇宙,天下歸心,陛下如果能夠決定立他為太子,將國家大事委託於他,就不會再生事端了。」李淵說:「好!這正是我素來的心愿啊。」

當時,宿衛軍和秦王府的兵馬與東宮和齊王府的親信交戰還沒有停止,尉遲恭請求高祖頒布親筆敕令,命令各軍一律接受秦王的處置,李淵聽從了他的建議。天策府司馬宇文士及從東上閣門出來宣布敕令,眾人便這樣安定下來了。李淵又讓黃門侍郎裴寂前往東宮開導原李建成麾下的諸將士,將士們便都棄職而散。於是,李淵召李世民前來,撫慰他說:「近些日子以來,我幾乎產生了投杼的疑惑。」李世民跪了下來,伏在高祖的胸前,號啕大哭良久。

政變結果

李建成的兒子安陸王李承道、河東王李承德、武安王李承訓、汝南王李承明、鉅鹿王李承義,李元吉的兒子梁郡王李承業、漁陽王李承鸞、普安王李承獎、江夏王李承裕、義陽王李承度等人均伏誅,併除宗籍。

秦王府諸將領準備將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一百多名親信全部誅殺,並將他們的家產沒收官府,尉遲恭再三爭辯說:「罪孽都是兩個元兇所犯,而他們已經伏誅了,倘若還要牽連他們的黨羽,就不是謀求安定的做法了!」於是諸將領停止了追殺。當天,李淵頒布詔書赦天下,叛逆的罪名只加給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對其餘的黨羽,一概不加追究。僧人、尼姑和男女道士都應當依照原先頒布的詔令處理。國家的各項事務,都任憑秦王處置。

武德九年六月初五(626年7月3日),馮立和謝叔方都自動出來負罪。薛萬徹躲起來以後,李世民多次讓人明示他,於是他也出來了。李世民感慨地說:「這些人都能夠忠於自己所事奉的人,是義士啊」!便赦免了他們。

封賞功臣

武德九年(626年7月10日),李淵任命政變功臣宇文士及為太子詹事,長孫無忌與杜如晦為左庶子,高士廉與房玄齡為右庶子,尉遲恭為左衛率,程知節為右衛率,秦王府舊臣虞世南為中舍人,褚亮為舍人,姚思廉為太子冼馬,論及政變的功勞,以長孫無忌和尉遲恭為第一,分別賜絹一萬匹。高祖還特別嘉獎尉遲恭,慰勞他說:「愛卿對於國家來說有安定社稷的功勞。」於是把齊王國司的金銀布帛器物全部賞賜給了尉遲恭。

政變之前,太子冼馬魏徵經常勸說太子李建成及早除去秦王。李建成敗亡後,李世民傳召魏徵,問道:「你為什麼挑撥我們兄弟的關係呢?」大家都為魏徵擔驚受怕,魏徵卻舉止如常地回答道:「如果已故的太子早些聽從我的進言,肯定不會有今天的禍事。」李世民素來器重他的才能,便改變了原來的態度,對他以禮相待,引薦他擔任詹事主薄。李世民還將王圭和韋挺從巂州(治所在今四川西昌)召回,兩人和魏徵一起都擔任了諫議大夫。任命政變功臣屈突通為陝東道行台左僕射,鎮守洛陽。

武德九年(626年7月31日),任命秦王府護軍秦瓊為左武衛大將軍,程知節為右武衛大將軍,尉遲恭為右武候大將軍。

武德九年(626年8月3日),任命高士廉為侍中,房玄齡為中書令,蕭瑀為左僕射,長孫無忌為吏部尚書,杜如晦為兵部尚書。

武德九年(626年8月4日),任命宇文士及為中書令,封德彝為右僕射。天策府兵曹參軍杜淹為御史大夫,前任中書舍人顏師古、劉林甫為中書侍郎,左衛副率侯君集為左衛將軍,左虞候段志玄為驍衛將軍,副護軍薛萬徹為右領軍將軍,右內副率張公謹為左武候將軍,右監門率長孫安業為右監門將軍,右內副率李客師為領左右軍將軍。

高祖退位

武德九年(626年7月5日),李淵立秦王李世民為皇太子。

武德九年(626年7月14日),高祖將親筆詔書賜給裴寂等人說:「朕應當加上太上皇的尊號。」

武德九年(626年9月3日),李淵頒布制書,將皇帝位傳給太子李世民,世民堅決推辭,李淵不許。

武德九年(626年9月4日),李淵傳位於皇太子李世民,李世民在京師長安的東宮顯德殿即皇帝位。

轉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玄武門之變/143164

齊威王愛賢用賢,賞罰分明

齊威王,戰國時齊國的君主。姓田,名因齊,一作嬰齊。西元前356~前320年在位。任用鄒忌為相,田忌、孫臏為將,改革政治,國力漸強。曾在國都臨淄(今山東淄博)稷門外稷下地方,設立講堂,聚集多家學者,各抒己見,研討學問,成為當時的學術中心之一。

齊威王在位期間,特別重視人才。一次,他與魏惠王會獵於郊外。魏惠王為人極其喜愛珍寶,而且為自己搜求到的奇珍異寶而感到驕傲,沾沾自喜之餘,還免不了向人炫耀。這次他與齊威王在一起,就問齊威王:「大王也有珍寶嗎?」齊威王答道:「沒有。」

魏惠王感到有些意外,心想:齊國是個泱泱大國,堂堂一國之君的齊威王,竟然連珍寶都沒有,他這個君王當得也太窩囊!因此就又不無得意地講道:「在下的國家很少,難以同貴國相比。就是我們小國,還有十顆直徑一寸、可以照亮車子周圍十二輛車子面積的寶珠。齊國是萬乘之國,怎麼連個珍寶都沒有?」

齊威王聽了,微微一笑,然後平心靜氣地說道:「敝國也不是什麼珍寶都沒有,只是我所謂的珍寶是我的臣子。我的臣子中有位名叫檀子,讓他駐守南城,楚國人就不敢東犯敝國的邊界,泗上的邾、莒、宋、魯等十二國諸侯,都紛紛俯首來朝;我的臣子中有位名叫田盼,讓他鎮守高唐,趙國人就不敢東犯黃河漁利;我的屬官中有一位名叫黔夫,讓他守衛徐州,則燕國人來拜祭敝國的北門,趙國人來拜祭敝國的西門,生怕惹怒了黔夫,並且因仰慕他而遷移來敝國的百姓,有七千餘家;我的臣子中還有位名叫種首,讓他負責治安,防備盜賊,結果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我這些珍寶,他們的光輝,可以照亮千里之外,十二輛車子那麼大的方圓,根本不在話下!」魏惠王聽了,臉帶愧色,怏怏而去。

齊威王賞罰分明,所以有那麼多忠臣良將。他剛剛即位時,並不親自治理國政,而是把行政權力都下放給卿大夫,自己只不過從旁觀察。他在了解了許多情況之後,便採取了果斷的行動。

首先,齊威王宣召即墨大夫入朝,對他說道:「自從你去治理即墨以來,每天都聽到有人攻擊你。但是,我派人去暗中視察即墨,卻看到那裡的荒野,都開墾為田地,百姓們家家富足,官衙里沒有積壓未辦的政事,我國東部一帶,因為你而得以安定無事。看來,你並沒有收買我的左右,讓他們替你說好話啊!」說完之後,封給他萬戶食俸。

齊威王又把阿大夫找來,對他說道:「自從你去駐守阿地以來,每天都聽到有人稱讚你。然而,我派人暗中去觀察阿地,卻看到那裡田野荒蕪,百姓啼飢號寒。往日那次趙國進攻我甄地,你不派兵相救;衛國奪取我薛陵,你竟然一點兒不知。看來,你是拿重金收買了我的左右,讓他們極力吹捧你啊。」當天,齊威王就下令殺了阿大夫,那些曾經受賄而為阿大夫唱讚歌的,也都一起被處決。齊威王這一賞一罰,使整個齊國為之震恐,大臣之中,再沒有誰敢文過飾非,再沒有誰敢行賄受賄,個人都竭誠儘力,忠於職守。

舉國上下,呈現出一派大治景象。

阪泉之戰

相傳黃帝時期,在黃帝征服中原各族之戰中,炎帝和蚩尤也是兩個很強大的部落的首領。炎帝和蚩尤成為黃帝最大的兩個對手。黃帝修整軍隊,經過充分的準備後,黃帝與炎帝兩大部落在阪泉發生了大規模交戰。經三次的激烈戰鬥,黃帝部落聯盟獲得勝利,初步建立的黃帝對中原地區的領導地位。

阪泉之戰是中華民族遠祖炎黃二帝之間最著名的一次戰役。《史記》開篇《五帝本紀》記載: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這次戰役後組成炎黃部落聯盟,使黃帝取代炎帝。

距今5000多年前,炎帝、黃帝是黃河流域的部落首領。史傳炎帝成為部族首領後,「定都於陳」(今河南省淮陽縣)。相傳他是有熊國君少典氏之子。有熊,即河南新鄭縣。春秋《國語》載:「少典娶嬌氏,生黃帝、炎帝」。又載:「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又有一種說法是:少典國國妃有嬌氏生炎帝,而黃帝母則是少典國君聰明美麗的次妃。「生於軒轅之丘,名曰軒轅」,軒轅即黃帝。按照這種傳說,則炎帝、黃帝是同父異母兄弟。

炎帝出生後,被養於姜水濱,故以姜為姓。炎帝是個傳奇人物,史載他「牛首人身」。這當然不可信,而是當時炎帝部族以牛為圖騰,故把部族首領神化了。在他率領部族東遷途中,擊敗了不少當時散布在長江流域的諸多弱小部落。炎帝在陳定都時,與一個叫「九黎」的部族發生了多次戰鬥。「九黎」部族是當時長江中游一帶各部族中比較強大的一支(亦有河北涿鹿之說),首領蚩尤性格殘暴。炎帝與蚩尤多次大戰,力不能敵,只好由陳地敗退到阪泉(今扶溝)一帶安營紮寨,準備休整後再戰蚩尤。而蚩尤在大勝以後,更加躊躇滿志,也打算休整一段再乘勝追擊,一舉殲滅炎帝,然後消滅黃帝。

就在炎帝與蚩尤作戰時,居住在有熊的黃帝部族已逐步發展壯大。相傳他建造房屋、養蠶制絲、做衣服、造船、造車,還發明了文字。黃帝看穿了蚩尤的陰謀,就召集謀士商計對策,選定三月三日出兵,首先收復炎帝,然後再滅蚩尤。

黃帝為了和炎帝修好,先派遣使者從新鄭來到阪泉(今扶溝),說服炎帝歸順,共同對付蚩尤。炎帝不僅沒有採納黃帝的建議,而且還準備在阪泉與黃帝大戰。於是,黃帝就親自出征,率領數十萬兵馬,圍困阪泉。

開戰後,黃帝率領「熊、羆、狼、豹、貙、虎」六部軍隊在阪泉之野與炎帝擺開戰場,六部軍隊各持自己的崇拜物為標誌的大旗,黃帝作為六部統帥也持一面類似「大纛」之旗,列開了陣勢。首先,炎帝在黃帝沒有防範的情況下,先發制人,以火圍攻,使得軒轅城外經常濃煙滾滾,遮天蔽日,應龍用水熄滅火焰,黃帝帥兵將炎帝趕回阪泉之谷,囑手下士兵只和炎帝鬥智斗勇,不傷其性命。在阪泉河谷中,豎起七面大旗,擺開了星斗七旗戰法。炎帝火戰失利後,面對星斗七旗戰法,無計可使,一敗塗地,躲回營內不敢挑釁。黃帝仰慕炎帝的醫藥和農耕技術,決心與他攜手創建文明國家。他在炎帝營外擺陣練兵,千變萬化的陣法層出不窮,星斗七旗陣,讓炎帝的士兵看的眼花繚亂,在長達三年多的操練中,使各部的戰鬥力逐漸增強,而炎帝利用崖頭作屏障,只能觀望陣勢。然而,黃帝在這三年多的時間內,一邊以星斗七旗戰法練兵做掩護,一邊派人兵日夜掘進,早將洞穴挖到炎帝營的後方。忽一日,黃帝兵將突然竄出,偷襲了炎帝陣營,活捉了炎帝。

黃帝在這場戰爭中,經「三戰然後得其志」,阪泉之戰以後,黃帝、炎帝連同分別從屬於他們的一些部落結成聯盟,形成了超越親屬部落聯盟的新型聯合體的雛形,確立黃帝的領導地位,拉開了英雄時代的帷幕。為了徹底征服炎帝,黃帝又派人出營勸說炎帝歸順,與之結盟。炎帝被黃帝的舉措和誠意所感動,於是就同意結盟聯合,甘願稱臣,發誓不再與黃帝抗衡。

黃帝與炎帝聯合,組成炎黃部落聯盟,聲威大振,不久與蚩尤部落開戰。阪泉之戰,這這場發生在炎黃二族之間的兄弟之爭,使炎黃集團合二為一,實現了華夏民族的第一次全面大融合。

齊威王軼事典故

政治成就

積極納諫

除接受淳于髡一鳴驚人的勸諫外,他還接受了平民琴師鄒忌的進諫。鄒忌借講琴理談治國方法,指出了上下一致.國家才會昌盛的道理,還勸威王不要再沉溺於酒色歌舞,要廣招人才,發展生產,操練兵馬。齊威王幡然悔悟,拜鄒忌為相。

整頓吏治

齊威王經過調查,召集七十二名地方官到朝廷,用烹刑誅殺了沒有政績、只知賄賂收買朝廷官員求得讚譽的阿大夫以及接受賄賂的官吏,又獎勵給雖在朝廷內倍受毀謗卻政績優秀的即墨大夫一萬戶的封邑。從此,齊國大臣都認真辦事,誠實做人,再也不敢文過飾非。

重用人才

齊威王把人才提到國寶的高度來認識。齊威王二十四年(公元前333年),齊威王在與魏惠王「比寶」的談話中,把大臣檀子、田朌、黔夫、種首比作「國寶」。他一面選宗室中有作為的人為官,如田忌做將軍;一面又選拔大批門第寒微的人士委以重任,比如出身贅婿、受過髡刑且相貌醜陋的淳于髡、平民出身的鄒忌、殘疾人孫臏等。

廣開言路

在鄒忌勸諫下,齊威王懸賞納諫,下令能當面指出國君過失的,給上賞;上奏章規勸國君的,給中賞;在朝廷或街市中議論國君過失,給下賞。(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剛開始時,群臣前去進諫,朝廷門口、院子里每天像市場一樣熱鬧。數日之後,進諫者一天天減少。一年之後,由於齊國政治得到徹底改善,人們想提意見卻無意見可提了。

軍事成就

齊威王很重視軍事理論的建設。他讓稷下先生們將古《司馬法》與司馬穰苴兵法合二為一,編輯成《司馬穰苴兵法》。

軼事典故

淳于髡[kūn]諷諫威王

齊威王時,淳于髡被用為客卿。他學無所主,博聞強識,能言善辯,多次用隱言微語的方式諷諫威王,使齊威王居安思危,革新朝政。齊威王當政初時,「好為淫樂長夜之飲」,國政荒亂,群臣莫敢諫。淳于髡針對齊威王好隱語的特點,對齊威王說:「國中有鳥,止王之庭,三年不飛又不鳴,不知此鳥何也?」齊威王明白他的用意極其驚訝,用隱語回答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衝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從此振作起來,治理朝政,收復失地,使齊國又強大起來。

騶忌子彈琴諫齊王

騶忌子憑彈琴的技藝謁見齊威王,齊威王喜歡他而讓他住在王宮右室。不久,齊威王彈起琴,騶忌子推開門進來說:「琴彈得真好啊!」齊威王勃然不悅,放下琴按著劍說:「先生剛被留下,沒有深察情況,怎麼知道我琴彈得好呢?」騶忌子說:「那大弦渾厚而且像春天般和暖,象徵著君王;那小弦明晰而且清亮,象徵著國相;手指控弦很緊,而又很舒緩地放開,象徵著政令;和諧的聲音,高低相輔相成,迴旋曲折而不互相干擾,象徵著四時:我因此知道您的琴彈得好。」齊威王說:「你很精通音律啊。」騶忌子說:「何止音律,大凡治理國家、安定人民的道理都寓含在音律之中。」齊威王又勃然不悅說:「要是談到五音調配成律的道理,確實沒有人趕得上先生。至於治理國家、安定人民,又跟絲竹管弦有什麼關係呢?」騶忌子說:「那大弦渾厚而似春天般溫暖,是國君;那小弦明晰而清亮,是相國;控弦緊而又舒緩地放開,是政令;和諧而鳴,高低相成,迴旋曲折而不干擾,是四時。聲音往複而不紊亂,是政治清明;上下前後連接溝通,是延續國祚不致滅亡:所以說琴聲調和則國家治理。治理國家,安定人民,沒有比五音的道理更加明白的。」齊威王說:「講得好啊。」

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曾問妻、妾、客自己和徐公誰比較美,諸人都說鄒忌比較美。但鄒忌在見過徐公後卻自愧不如,回家深思後向齊威王上奏說:「我確實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愛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想要有求於我,都認為我比徐公美。現在齊國的土地方圓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宮裡的王后嬪妃和親信侍從,沒有誰不偏愛大王,滿朝的大臣,沒有誰不害怕大王,全國範圍內的人,沒有誰不有求於大王。由此看來,大王所受的蒙蔽太嚴重了。」
齊威王說:「好!」於是發布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和百姓,能夠當面指責寡人過錯的,得上等獎賞;上書勸誡寡人的,得中等獎勵;能夠在公共場所議論指責寡人讓我聽到的,得下等獎勵。」命令剛剛下達時,大臣們都來進諫,宮廷里像集市一樣人來人往;幾個月以後,有時候間或有人進言;一年以後,即使有人想進言,也沒有什麼可進諫的了。
燕國、趙國、韓國和魏國聽到這種情況,都到齊國來朝見,表示敬意。就這樣,齊國因內政修明,威服了別的國家 。

齊威王比寶

齊威王二十四年,齊王與魏王在郊外一起打獵。魏王問道:「大王也有寶物嗎?」威王說:「沒有。」魏王說:「像我這樣小的國家,也還有能照亮前後各十二輛車的直徑一寸的十顆夜明珠,齊國這樣的萬乘之國怎麼能沒有寶物呢?」威王說:「我當作寶物的與大王不同。我有個大臣叫檀子的,派他鎮南城,楚國人就不敢向東方侵犯掠奪,泗水之濱的十二諸侯都來朝拜。我有個大臣叫盼子的,派他鎮守高唐,趙國人就不敢到東邊的黃河裡捕魚。我有個官吏叫黔夫的,派他鎮守徐州,燕國人就到北門祭祀,趙國人就到西門來祭祀,以求神靈保佑不受攻伐,搬家去追隨他的有七千多家。我有個大臣叫種首的,派他戒備盜賊,結果路上沒有人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拾走。這些都將光照千里,豈只是十二輛車呢!」魏惠王心中慚愧,敗興離去。

齊威王烹阿大夫

齊威王自繼位以來,不理國政,政事交付給卿相大夫,九年之中,諸侯都來攻打齊國,使齊國民不聊生。此時齊威王召來即墨(今山東平度)大夫而對他說:「自從您作即墨大夫以來,每天都有人來說您的壞話。但是我派人去巡視即墨,田地都已開墾,百姓衣食豐足,官府中沒有堆積滯留的公務,東方因而得以安定。這是因為您不會討好我左右身邊的人以博求名譽的緣故啊。」封給他一萬戶的食邑。齊威王又召來阿城大夫而對他說:「自從您治理阿城以來,讚譽您的話每天都能聽到。然而我派人去視察阿城,田野沒被墾治,百姓生活貧苦。往日趙國進攻甄城,您不去救援。衛國攻取薛城,您不聞不問。這是因為您用錢重賄我左右身邊的人以索取名譽的緣故啊!」當天,齊威王烹殺阿城大夫,齊威王身邊曾經讚譽過阿城大夫的人都一併烹殺。於是,齊威王發兵向西攻打趙國、衛國,在濁澤打敗魏軍並包圍魏惠王。魏惠王請求獻上觀城以求和解,趙國也歸還齊國長城。於是齊國百姓大為震驚,人人都不敢文過飾非,儘力表現出忠誠。齊國得到大治,諸侯聞訊,二十多年沒有人敢於出兵侵犯齊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