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儒、佛、道的一點個人理解

儒重「修」以為人:

儒指讀書人,即通過讀書來達到悟道和修身的目的,儒強調通過學和思的方法來修成仁人。儒分三部分:亻、雨、而。人,仁也,仁生物也;雨比喻教導之言,教澤;而同「爾」,你或你的。合起來就是如何為人,可通過聖賢來教導你。所以儒家學的是聖賢之言。比較典型的就是下面幾句話: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佛重「覺」以成人:

弗,矯也。——《說文》;另外「弗」有去災求福的含義。加上左邊亻字旁:人,仁也,仁生物也。合起來的意思就是想成人,就要進行自我矯正,以去災求福。那如何對人進行矯正呢?通過「覺」。覺有三重含義:覺者、知者、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覺、知、行;渡己、渡人、修;自己醒悟、啟人覺悟、修得圓滿。

道重「順」以應人:

人生,就是一場歸途,就是尋找自我的過程。「道」指路、指方向、指規律、指方法、指正義、指引導……合起來就是遵循正義的方向,順應規律,引導你找到歸途。但是什麼是正義呢?這又需要靠儒家的「讀書學習」和佛家的「覺」,只有悟到什麼是正義,並將其普世,並通過普世喚醒沉睡中的眾人,你才算找到了回家的道。

道法術器勢

道——法——術——器——勢,是老子《道德經》的精髓思想。道法術出自老子《道德經》,「以道御術」是道德經的主旨,即以道義來承載智術,悟道比修鍊法術更高一籌。「術」要符合「法」,「法」要基於「道」,道法術三者兼備才能做出最好的策略。

道:是核心思想、理念、本質規律。決定著終極的高度。

道:是自然法則,講求的是追求陰陽調合的自然法則、宇宙運行規則。如日升日落,春夏秋冬,盛極必衰,物極必反!道就是這麼一個對立統一,相互轉化、相互依存的自然法則,其餘全是對這個認識的解釋!道,一陰一陽,是萬事萬物的底層原理;所以,大道至簡!

道,是價值觀範疇,即判定好壞、美醜、喜惡、真假的價值標準。心學大家王陽明說過「天理即人心」,翻譯過來就是天理因人而存在的。所謂,天道也是人的認識。人的價值觀有不同的層次,人生觀就是人生的最高價值觀,最終極的道,是宇宙的價值觀,宇宙是一個終極生命體。價值觀決定了人的思維方法,決定了人們為人處事的原則,價值觀也直接決定了一個人的行為方式。話說「道不同不足與謀」,就是說人的價值觀不同是無法一起共事的。

「道」是天道,是最終的真理,囊括整個世界和宇宙的自然法則只可認識,不可更改。

法:就是法律、規章、制度,或者法理,方法論,是一種鏈接和橋樑。法,是實現價值觀的最根本的方法、法理、原則、思路、方針、戰略等。法是在自然規則的運行中尋找和總結出來的一種方法。法是對道的詮釋和總結。中國的大部分地區是四季分明的,冬天冷夏天熱,在古代沒有暖氣也沒有空調,我們的祖先很聰明,充分認識到這個「天道」,進而在造房子的時候,選擇坐南朝北,身體上是冬暖夏涼的。

法,也是知識上的規則和規律。同時也是一種規範性約束,如法律。不管人還是事物,只有在合理的範圍內,才能被接受和發展。

術:是具體的行為、方式;是執行力,是細節,決定著效率;是技術層面的手段。術,是在道的法理中進行的一種行為方式。術是對法的應用,道是體、是無,只有顯現出來才能夠應用,而道會以法的形式變成有,變成可以被發現的規則和法理,脫離無到有的層面,從而變成術!

你看「算術」「巫術」「法術」「武術」「權術」等,指的大抵都是這個意思。術在道和法之後,屬於下乘。「術」是在規則體系指導下的具體操作方法,只要指導原則不變,具體方法可以千變萬化,就是說只要正確的「道」帶來的「法」不變,「術」是可以在正常的軌道上千變萬化,而且萬變不離其宗的。術可以通過練習獲得,也可以通過對法的推理而產生。

器:是工具,是指有型的物質或是有形的工具,往往是實在的,看得見摸得著的。比如:要去北京,去北京是個行為,坐高鐵還是坐飛機,高鐵和飛機就是器!器就是幫助行為的工具,提高行為的效率!

好的工具,能提升效率,增強愉悅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中的「器」就是如此;工具的作用就是提高效率和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為了更快,人們發明了汽車,為了管理員工遲到早退,人們發明了打卡機,為了快捷計算,人們發明了計算器。是工具大大提高了我們的生產力,是工具讓這個社會飛速發展。可以這麼說,「器」是用來體現道的思想的,也是人體器官的延伸,從而簡化問題,更快捷達成目標。

勢,是從「道、法、術、器」體現的勢能。「勢」就是當下的時空趨勢,地勢,情勢,形勢,權勢,說的都是一種時空趨勢,一種蘊含的能量。 注意這個勢是時間和空間兩個坐標系統的交點。時空,宇宙,天地,是同一個意思。

勢,也是一種慣性,是一種發展方向,它本身蘊含著無窮無盡的能量。勢,須「順勢」而為,不可以逆勢而對。

這個世界一眼觀去,大抵是由一維、二維、三維物體構成的,同時物理學告訴我們,從點到線,再從線到面,從面到立方體,其實是一個逐級投影而已。三維其實是四維的投影,空間加上時間的軸線,就變成了四維。四維其實就是勢的進階趨勢,四維思維是一種對未來的預判。「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 天是天時,地是地利」。天地就是時間和空間這兩個坐標系統。 古人說拜天地不是隨便說說的。

天地就是時間和空間的兩個坐標系統,時空——宇宙——天地,人是天地間的一粒塵埃而已。勢是最後提及,但不是勢不重要,《易經》說到「物極必反」「否極泰來」「亢龍有悔」,可見,勢是可以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真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勢不可擋,來勢洶洶啊。人在天地間,會受到當前時空運動趨勢的影響,天道圓,地道方,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雖然最後才說到勢,但是放在最後不一定是最不重要的。正相反,勢的變化,會導致人世間低層的道也就是價值觀的變化。民間常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也是這個意思。比如唐朝以胖為美,到了現代卻變成以瘦為美。地域沒有變化,時間變了,整個價值觀體系就變了。

道以明向,法以立本,術以立策,器以成事,勢以立人。

對於「道與術」,老子說,「有道無術,術尚可求也。有術無道,止於術」。莊子說,「以道馭術,術必成。離道之術,術必衰」。《孫子兵法》說,「道為術之靈,術為道之體;以道統術,以術得道」。

「道法術器」思維模型和「黃金圈」法則的原理是一樣的,讓我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由內而外,先思考終極目的,再考量方式方法。運用的時候要:

「以道馭術」:基本理念和具體操作統一,知行合一。術:是對法的應用行為。

「以術載道」:大道至簡,勢在必得。

「以法固道」:所有的術、工具和理念,都需要通過制度的保障,才能持之以恆得到貫徹、落實以及鞏固。法,是具體事物的具體法則、原理,是道的具體顯現。

「以器載道」:用工具承載理念。善於使用工具,事半功倍。

「器」用來體現「道」的思想;「術」的執行要符合「法」;「法」的制定要基於「道」。道法術三者兼備才能做出最好的策略。

法和術的關係:對法的應用就是術!因法而產生的行為就是術!法與術相對而言,法是一種存在,相對而言是靜態,是規則的體現,術相對而言是動態,是對法的應用!

對於術,記住兩個字:行為!術就是應用法則的行為!成功之道:優術、取勢、明道,第一步就是優術!

四者關係:做事做人要以「道」為根本,講究方「法」和利用規律,通過採用最好的工具(器),採用最好的技「術」,來完成你要達到的目的。君主治國,皆以「內聖外王」為基礎,承道啟法。

法術勢是法家學說中三個重要方面。法家學派中,商鞅重法,申不害重術,慎到重勢,韓非則主張抱法處勢而用術,三者是互相聯繫的整體。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有云:「君無術則蔽於上,臣無法則亂於下」,「抱法處勢則治,背法去勢則亂」。

上人用道,中人用術,下人用力,以道馭術。

《易經》中最精髓的一句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這應該是最早期的辯證法;《易經》中把所有事物分成了陰陽兩部分,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對立是客觀的,矛盾依然是客觀的,在對立、矛盾中達到統一、平衡這就是道。比如說有一個麵包,兩個人都想要,這兩個人之間就產生了對立和矛盾,出於人性的自私兩個人都想獨吞,一方的受益是建立在另一方受害的基礎之上,不管怎麼分都是不公平的;兩個人都講道理那就好辦了,可以協商解決:一人一半,或者一方甘心送給另一方都可以。而有任何一方不講道理,那就需要「術」來解決,這就會產生很多種分配方法(也就是「術」),比如說發動戰爭,誰贏了就是誰的;賭一把,誰贏了就是誰的……

可見,實際生活中,「道」與「術」都能解決問題;但是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強者與弱者之間的矛盾,強者可用道與術兩種方法解決,他有選擇性;而弱勢的一方只能靠術來解決,弱者開出所謂公平的條件,強者基本上不會接受,因為對弱者的公平是建立在對強者不公平的基礎之上,他有權力拒絕弱者的任何條件。比如說:員工希望不幹活月薪好幾萬,老闆也希望員工天天加班不拿工資;這就是利益出發點不同,所導致的客觀的矛盾,處理不好的現象就是:老闆不講道理,不管員工怎麼鬧騰從來不漲工資,員工用「術」來抵抗(消極怠工)老闆用「術」來加強管理(加大監管力度,懲罰消極怠工者);其實,這樣一來,這個單位里的上級、下級都會越來越累,上級想全方位的盯著下屬做事,下屬想方設法的投機怠工來抗拒,一天到晚爾虞我詐,工作效率低下。

這個時候,老闆是強者、員工是弱者,老闆可以不聽員工的話,而員工為了保住工作不得不聽老闆的話;但是老闆的命令,員工可選擇很多種方法去完成,最終交給老闆一個結果,比如說按照這個人的能力這件事情只需要一天就可以完成,結果是他幹了三天;當同一個人面對不同的老闆,他去辦同一件事情會做出不同的結果,這就取決於不同老闆對他的不同對待!

你怎麼對待我,我就怎麼對待你,這是「術」,我先好好對待你,讓你好好對待我,這是「道」;就如上面所說的老闆與員工之間的對立、矛盾;老闆對待員工好的話,一天的工作他可能半天能完成,而老闆對待員工不好的話,一天的工作他就會消極怠工好幾天完成;捨得,先「舍」後「得」這就是以道馭術。

大凡萬事萬物,天下之學問,萬事成敗,皆不出道與術這兩大範疇,道是河,術是舟,道是舵,術是漿,無河無以載舟,無舟難以渡河,無舵則無方向,無漿則無動力,所以道是方向,術是方法,道是法則,術是謀略。

有道而謀,謀雖寡而能勝;無道而謀,謀愈多而愈敗。「道接天下濟蒼生,義達四海利九天。」道的實質在於背負責任、慈悲喜舍、胸懷廣大、義利合一則無所不通,以正義取利、以利宏揚正義。道是思想,術是方法,道術合二為一,才是正道。有道無術乃魂不附體,有術無道乃體不附魂,道術結合乃魂體統一,才能成功。

電視劇《一代大商孟洛川》是一部經商必看的一部經典電視劇,孟洛川的恩師送給孟洛川12顆珠子,12顆珠子就是12個字,每一個字都是一堂功課。

這12個字可謂是字字珠璣,每個字都蘊藏著經商的法則,恩師對孟洛川說過:悟性好的也許幾天就能悟到,悟性不好的可能要幾年,甚至一輩子都參不透。

下面我們看看是哪12個字:道與術,取與予,常與變,方與圓,利與害,生與死。(自己搜索12字解析)

最後舉一個非常生動形象的例子,來幫助大家再次理解!

有兩個人,從北京出發,要開車南下去深圳。有一個人開著奧迪,而另外一個人開著一輛奧拓。你覺得那個人會先到?

根據正常情況來說,車的性能其實就擺在那裡。奧拓再快肯定也比不過奧迪的速度。那這就是屬於「器」層面的問題。

開奧迪的人是個新手,剛學會不久,不敢太過於加速,最高時速只敢開到80公里每小時。而開奧拓的這個人是個老司機,隨便開開都保持超過80公里每小時。這就是屬於「術」層面的問題。

開奧迪的人雖然是個新手,速度也不高,但是他遵守交通規則,不超速,不闖紅燈。而開奧拓的這個老司機,就老是投機取巧,不斷的去觸碰交通安全的紅線,結果一路被交警教育處理。這就屬於「法」層面的問題。

開奧迪的人作為一個新手,安安全全地開車南下。而開奧拓的這老司機,由於交通安全意識比較薄弱,結果沒開多久車就被交警扣了。於是他在情急之下,乾脆不要車了,去坐上了一列高鐵。這就屬於「借勢、用勢」層面的問題。

於是開奧迪的新手繼續南下,而開奧拓的老司機車被扣了之後,情急之下上了高鐵,結果呢?TMD方向坐反了,高鐵是開往吉林方向的。這就屬於方向性問題,就屬於「道」的問題。

然後呢,這貨,也就是老司機一路當中被交警教育和處罰,結果心裡很不爽,後面又被交警把車給扣了,就更火大看,結果怎麼樣?禍不單行,一生氣,想圖快,去坐高鐵,結果坐了個反方向,直接到吉林,當他發現坐了相反方向之後,心裡一嘀咕就在想,看來這幾天不適合外出,還是下車回家吧。而開奧迪的新手呢?他是剛讀完大學,此時心中一直有一個夢想,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賺到錢,就買一輛奧迪轎車,並親自駕駛著這輛奧迪,陪著自己的已經一頭白髮還在鄉下的老母親去看一下深圳,順便逛一下香港,而這是精神層面的問題,是我們所說的「魂」。

那麼在他們沒有出發之前,開奧拓的老司機,直接給涉世未深的奧迪司機,在飯裡面下了七步斷腸散,結果人還沒開始去深圳,走了幾步人就掛了,自己怎麼走,都是先到達目的地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謀」。

轉自:http://www.360doc.cn/article/34292256_1003083781.html

老子到底悟出了什麼「道」

史記記載,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曾做過周朝掌管藏書室的史官。據說孔子曾向他請教學問。在那次對話中,老子建議孔子要與時俱進,隨機應變,並隱藏自己的鋒芒。後來,孔子對自己的弟子說,老子就像龍一樣神秘莫測。

公元前485年左右,老子看見周朝衰落,便去雲遊四方。到達函谷關的時候,官吏尹喜對他說,既然您要歸隱了,請務必給我們留下您的著作。於是老子花了幾天功夫,寫下了五千多字的道德經,此後便不知所蹤。老子用簡單平實的語言,將自己一生的感悟和智慧融入進道德經之中,影響了後世2500年,至今仍被無數人奉為圭臬。那麼,這道德經到底講了什麼呢?換句話說,老子到底悟出了什麼道呢?現在就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老子說有這樣一個東西,我們看不見,聽不著,摸不到,它綿綿不絕而不可名狀。它超越了我們一切感官的知覺,它獨立長存而生生不息,它是天地萬物的根源。因為它無聲無形,所以可以把它叫做「無」,但它卻創造了萬物,所以又可以稱之為「有」。那它到底是有還是無?乾脆就把它叫做「道」。「道」無為而無不為, 「道」 創生萬物,培育萬物,成長萬物,完全是自然而然的,沒有依靠任何外力。另一方面,它沒有任何目的。它雖然生養了萬物,但卻不佔有,不主宰,不橫加干涉,也不會自視甚高。它處於一種隱秘的狀態中,萬物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但萬物卻無不在他的影響之下。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是不會偏私的,沒有所謂的仁與不仁,它依照自然法則在運行,任憑萬物自然生長。這宇宙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認為,我們人類尤其是統治者,也要消效法「道」的自然無為。老子曾深切的感受到朝政的腐敗,他看見農田荒蕪,倉庫空虛,為政者卻錦衣玉食,生活奢靡,像吸血蟲般到處搜刮財物。在為政者的橫徵暴斂和嚴苛法令之下,老百姓飽受剝削和壓迫之苦。在嚴峻的刑罰之下,無數生命被輕易的剝奪。老子感嘆,天道是損有餘而補不足,人道卻是損不足而補有餘。由於逼迫過甚,最終導致人民不再懼怕威壓,不再害怕死亡的恐嚇。到了這種極端的情況下,人民就只能鋌而走險,大的禍患也就開始了。所以老子呼籲統治者要自然無為。當然,老子說的無為並非完全什麼都不做,而是不妄為,不亂來。在老子的理想社會中,為政者不輕易發號施令,只是不著痕迹的輔助人民,能夠因勢利導,順應自然,讓百姓們按照各自的稟賦去自由發展,社會能包容差異性和特殊性,最終的效果就是人民根本感受不到統治者的存在,他們會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換句話說,老子認為政府應該是服務大眾的工具,而不是壓迫人民的工具。老子反對戰爭,他認為主動發起戰爭是一種自取滅亡的行為,就算是被迫應戰,也應該恬淡為上。殺人眾多的時候,要帶著哀痛的心情去對待。打了勝仗,也要用喪禮的儀式去處理。

弱者道之用,老子認為人還應該向「道」學習柔弱的作用,道的作用雖然是柔弱的,卻能夠綿延不絕。當然,這裡的柔弱並非指軟弱無力,而是含有柔韌斂藏的意思。人活著的時候是柔軟的,死後就變堅硬了。草木活著的時候是柔軟的,死後就變枯槁了。所以柔軟的東西充滿生機,強硬的東西喪失生機。水是天下最柔軟的東西,卻能攻克天下最堅硬的東西,這就是柔弱勝剛強的道理。在老子看來,真正有德的人應該具有水的品質。水無私地滋養萬物,且甘願往人們厭惡的低處流,從不自恃甚高。正因為他不爭,所以沒有什麼能與之相爭。同樣的道理,天地不爭,所以他能夠長久。聖人謙下不爭,反而能得到人民的愛戴和推崇,國家也是一樣。大國謙下不爭,就會匯聚小國。小國謙下不爭,就能夠被大國所容。不爭不是一味的消極逃避,而是一種功成身退的氣度和智慧。老子還說,要「致虛極,守靜篤。」道雖然是虛狀的,但它卻能化身天地萬物,作用永不窮竭。天地之間就像一個風箱,雖然是虛空的狀態,但一旦開始運動,萬物就生生不息。

山谷雖然是空虛的,卻有大量的水源聚集而來。老子藉此告訴人們,要深藏若虛,把自己的鋒芒隱藏起來,不要得意自滿,不自滿才會不斷的更新。此外,還要虛懷若谷,擁有一個深廣的胸懷,能夠謙虛的容納別人的意見。當一個東西是虛的狀態,那麼它也會呈現出「靜」的狀態。老子說,芸芸萬物蓬勃生長,最終都要返回到他的本根,也就是靜的狀態。清靜則天下正,守靜對於統治者來說,就是不能迷失在物慾中,要消除內心的巧詐,不驕不躁。老子將治理國家比喻成烹煮小魚,如果老是急躁的去翻動就會破爛不堪。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守靜是要在忙碌中靜下心來,消除心機和成見,還原內心的明澈,消解心靈的蔽障,釐清混亂的心智活動,通過守靜畜養精神,儲藏能量。老子說,道不斷的在運動,宇宙萬物跟隨著它在運動變化,而這種運動變化呈現出一個總體的規律,那就是「反」,即反也者道之動。反包含了「相反」和「返回」兩層含義。

首先,事物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老子認為,世界上的一切現象都是在對立的狀態下形成和發展的,即相反相成。當人們知道美之所以為美的時候,丑的觀念也就隨之出現了;知道善之所以為善,惡的觀念也就隨之出現。有無相互生成,難易相互促就,長短相互凸顯,高下相互呈現,這對立的雙方是會互相轉化的。正所謂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伏,當事物發展的某種極限就會轉變成它的反面。將要合攏的,必先張開,將要衰弱的必先強盛,將要廢棄的必先興舉,將要拿走的,必先給予。物極必反,勢強必弱。老子告訴我們,對於任何事情,我們都要看到其正反兩面,並且認真仔細的去對待。合抱之木,生於毫木。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凡事從小成大,由近至遠。我們一方面要重視禍患的根源,做好預防。另一方面,要注重基礎的作用,只有基礎穩固,才不易動搖,才能長久。正所謂根深固柢,長生久世之道。老子還認為,處理困難的事情要從容易的入手,實現遠大的目標,要從細微處入手。輕易允諾的一定會失信,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一定會遭到更多的困難。聖人把每件事情都看得很難,所以終究沒有困難。

反的另一層含義「返回」,說的是事物循環運動的規律。因為「道」是「周行而不殆」的,是循環運動,生生不息的。那麼從道中被創生出來的萬物也是這樣的,最終都會回到他的本根。即「夫芸芸萬物,各復歸其根」。這個本根就是清凈的狀態,所以人也應該去除內心的巧詐貪慾,返回到淳樸本真的狀態,過著慈愛儉約的生活。老子說,這世上之人自然長命的有十分之三,自然短命的也有十分之三,還有十分之三本來長命,卻因為過度奉養而糟蹋了生命,只有十分之一是愛惜生命的。他們清心寡欲,清靜質樸。如果把道看作是江河之水,在無聲無息的滋養著萬物,那麼當我們從中取來一瓢作用於我們的人生,成為一種人生準則的時候,那麼他就成了「德」。自然無為是老子從道中悟出的最重要的「德」,是道德經中的中心思想。老子的所有精神內涵,都是圍繞這一點來展開的。自然無為就是順應事物自身的狀況去發展,而不用強力去約束它。由此延伸出了柔弱不爭,謙下處後,致虛守靜,慈儉淳樸的人生準則。另外還有一些我前面沒有提到的,比如老子告訴我們,名利會損害身體,要懂得知足,懂得適可而止。即「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再比如老子還說要注重內觀自省,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有所不知道,那是優點。如果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那是一種缺點。聖人把缺點當作缺點,所以他沒有缺點。

當然,道德經的內涵遠不止於此。我個人獻於水平和篇幅只能粗淺的講一講。總而言之,老子的思想就如粗布衣中懷揣著的美玉,外表質樸,但內涵豐富,蘊含著無窮的智慧,就算放到今天仍然不過時。但是就像老子自己所說的「知我者希」,真正懂他的人太少了。

轉自:https://www.ixigua.com/7014735349968699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