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

今天突然對「業力」兩個字起了興趣。

「業力」在百度百科裡的解釋是:直接推動生命延續的力量。《正法念處經》卷七之偈曰:「非異人作惡,異人受苦報;自業自得果,眾生皆如是。

我又問ChatGPT人工智慧:什麼是「業」?什麼是「業力」?

ChatGPT回答:「業」是佛教和道教中的概念,指的是個體通過行為所產生的因果關係和結果。它強調個體的行為和思想會產生相應的果報,影響個體的命運和輪迴。在佛教中,「業」是指個體通過言語、行為和思想所產生的因果關係。根據佛教的教義,個體的行為會產生善惡果報,善行會帶來善果,惡行會帶來惡果。個體的業力會影響個體的輪迴和命運,決定個體未來的生死和境遇。在道教中,「業」也指個體通過行為所產生的因果關係。道家強調個體應該追求道德和道義,遵循自然的規律和道德的準則,以避免產生惡業和惡果。道家認為個體的業力會影響個體的命運和境遇,決定個體的福報和災禍。「業力」是指個體通過行為所產生的力量和影響。它是個體行為的結果,包括善業力和惡業力。善業力指的是個體通過善行所產生的積極力量,帶來善果和福報。惡業力指的是個體通過惡行所產生的消極力量,帶來惡果和災禍。個體的業力會影響個體的命運和輪迴,決定個體的福報和災禍。通過修行和修正自己的行為,個體可以減少惡業力的影響,增加善業力的積累,從而改變個體的命運和境遇。業力也可以通過懺悔和善行來減輕或消除,以達到解脫和超越。

百度百科和ChatGPT人工智慧機器人的回答與易經里的思想是一致的,我突然發現中國的儒、釋、道文化和《易經》中的哲學是相通的。《易經》恐怕真如網上流傳的一樣,是中國文化的根。學好《易經》,就是發揚傳統文化,就是正本清源。

寒山問拾得

寒山問拾得是寒山和拾得的一段對話。傳說,寒山和拾得原本是佛界的兩位羅漢,在凡間化做兩位苦行僧。一日,寒山受人侮辱,氣憤至極。於是便有了與拾得下面的一段精彩對話。

寒山問: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曰: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在這段對話中,寒山師父問得很好,拾得師父答得很妙。其實,拾得的回答中,所表現出來的那種豁達、那種超然、那種大度、那種洒脫,也就是中國古代道家思想代表人物莊子所宣揚的「清凈無為論」中的「少私寡慾,不去爭鬥」。很明顯,這是一種救人的、尋求個人解脫的學說,而不是一種救世的學說。

但對人的修行來說,「少私寡慾,不去爭鬥」的確能給人以極大的解脫。每個人身邊總有些不快,這種不快很多是別人對你的嫉妒、誹謗、諷刺、攻擊甚至迫害所造成的。怎樣對待別人的惡為(或善意的惡為),怎樣擺脫身邊的這些煩惱,是我們經常為之頭疼的事。於是,有的人明中爭鬥,結果爭的頭破血流、兩敗俱傷;有的人暗中生氣,結果氣的七竅出血,永世窩囊。

「世間謗我,賤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這種處世方法,既不明爭,也不暗鬥,而是不鬥氣也不生氣,正起眼走自己的路,相信自己能笑到最後。

之所以說這段對話影響了我的一生,是因為的確身邊有一批這樣的人,而我用「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的方法獲得了勝利。世界之大,無奇不有,總有那麼些人看你不順眼,想著辦法整你、治你、斗你。如果你把心思放在反抗上,那就正好中計了。我採取的方法是,面上事事過的去,暗中自己努力學習,努力工作,以優異的工作學習成績去「遊戲」人間,「再待幾年你且看他」,遠遠的被我甩在身後。凡事要低調,要學會夾著尾巴做人,要先做好了再說。我給我自己制訂的做人座右銘「少話少事少事」(少說大話、少做魯莽事,就會不出大事),就是「再待幾年,你且看他」的翻版。這種處世方法絕對不是消極的,我認為是防守式的進攻,是積極的。

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修身養性、完善自我,固然可取,但不聞世事、時時「清心寡欲」,抱著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人生態度去生活,也頗是有些對己、對世太不負責任了。拾得師傅的回答,只是一種思想的反映,也僅僅是一個教育人要「修其身,完善其性」的美好願望。它有著積極、善良的一面,但也有著不現實、頹廢的缺陷。人都是生活在複雜的現實社會中,而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現實的社會,既有它的美好、善良、真誠,也有它的醜惡、暴戾和虛偽。對於那些社會中壞的一面,我們又應該如何來對待呢?比如,對公共車上猖獗盜竊的小偷,對大街上行兇作惡的歹徒,用「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的方法對待肯定是不行的。對於陰暗的事物,對於傷人、傷俗的歪風,對於欺弱壓小的暴虐,對於一手遮天的惡徒,「不抵抗政策」非但換不來安定,只能是讓它們得寸進尺,越發肆無忌憚!於是乎,對話改為「只是引他,導他,教他,勸他,認他,肯定他,幾個回合度化他!」

「寒山問拾得」的這段經典對話所以傳世不衰,是因為它有睿智的哲理,因此就有無限的生命力。我想,能一分為二地把這段對話的精髓佔為己有,以後做人時會更敞亮一些。

轉自:寒山問拾得_百度百科 (baidu.com)

勞謙,君子有終

今天思緒萬千,中午簡單地下樓買了6塊錢的小籠包,簡單地吃個午餐。然後,我以物佔法,以一籠8個小包子為上卦,以當時的時間中午12:34為下卦,得出了一個地山謙卦;三爻變,得坤卦,互卦直接得雷水解卦。

這三個卦象連起來有二層意思:一、經過我上午的一番堅定的、欲征伐邪惡的表態,敵人內部發生了地震,坎水化解後,局勢最終變順利了。二、以君子之謙德修身,化解了坎水之難,使得局勢最終變順利了。

我認為這兩個卦象應該綜合起來運用:首先自身要修謙德,盡量以美德來感化邪惡;但是有些驕橫跋扈的人是無法是謙德之心去感化的,那麼此時只有用更強硬的方式解決問題了。所以要學好本領,內外文武兼修。真正到了懷柔之法不能解決矛盾而要動武征伐的那一天,咱也不怕任何人,就算不能把對手打死,也要把他整殘廢!

今天最重要的收穫就是通過ChatGPT人工智慧具體地了解了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再就是再次學習了謙卦。我認為知善知惡是最基本的修身要求,在這個基礎上再修謙遜之德,人生就更加完美了。

真的是有幸讀到了《易經》這本書,它讓我初步形成了正確的宇宙觀;又通過學習其中的易理,讓我有了全新的人生觀。讓我們知行合一,先實踐謙卦中的「勞謙,君子有終」。

該重視孩子的教育了

今天參加了孩子的家長會,感觸頗多。以前對孩子關心太少,參加完這次家長會之後,我覺得是時候抓孩子教育了。對比我們小時候的教育,我對現在的教育還是有一些不同看法的。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學校的教育千篇一律。孩子寫字要按照標準格式答題,怎麼寫、寫什麼都需要按照要求的格式來,結果交上去的作業都幾乎是一樣的。行行出狀元,我們的教育目的不是要培養不一樣的人嗎?怎麼能像工廠流水線生產一樣,培養同一個模子的人呢?另外,回到家裡和其它年級的家長一聊,發現連學校開家長會時,老師的開會的流程都是一樣的。我們的孩子不是產品,而是一個個不一樣的大活人,所以我對這種千篇一律的教育方式有疑問。聽說現在很多軍隊退伍的軍人都填到學校當老師了,讓人不由得擔憂起來。

二、仍舊是填鴨式教育。翻開孩子們的課本發現,很多以前我們到初中才學的字,現在的孩子小學時候就開始學。而且現在的孩子經常做作業做到十點,強行讓孩子課後消化。填鴨式教學有用嗎?當然有用!但效果好嗎?我想問的是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有幫助嗎?拔苗助長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成長沒什麼幫助(因為孩子也可以在社會生存中學到知識),孩子只是學成了一個考試機器。

我對學校教育的理解是這樣的:上學主要目的是學識字,不太能教會孩子太多東西。真正的教育在家庭,孩子是否成才,家庭的影響是關鍵。如果把孩子成才的希望寄托在學校千篇一律的教育上,是不切實際的。課後要多陪孩子閱讀,提高理解能力;多背古文言文精典,學習並傳承古人的智慧。提早幫助孩子為將來出社會打基礎,讓孩子將來能成為一個明智的人。

當然,現在的老師還是比我們小時候的老師要開明一些。首先不唯分數論,再就是教育觀念比較開明,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師對家長提的三點要求,我覺得很中肯。

一、老師說:「要給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這個我是認同的,不說孩子長大了會不會成為研究生、博士,我只要孩子將來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就可以。雖然現在宣傳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很好,但我覺得首先要教會孩子知善知惡,勇敢無畏,這是最基本的生存價值觀。

二、老師說:「身體力行。」就是說家長要親自勉力實踐,給孩子做一個好的榜樣。我覺得這個很重要,自己在這方面做的還不夠好。今後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給孩子施加積極正面的影響。

三、老師說:「要參與到孩子的學習當中去。」以前做的不好,好在我已經認識到了這一點。這幾天我在教孩子背誦古文精典《孫子兵法》,並與她一起討論;以期待在提高孩子古文言文水平之餘又能學習一些古人的生存智慧。今後我還要將我研究的傳統文化教給孩子,讓她長大了能成為一個聰明、智慧的人。

 以我對現實世界的觀察,今後孩子們的生存環境會比我們這一代人更為惡劣。——改變世界,讓我們先從教育開始。

木雁之間,龍蛇之變

原文(莊子行於山)

莊子行於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

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夫子出於山,舍於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

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

主人曰:「殺不能鳴者。」

明日,弟子問於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

莊子笑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則不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一上一下,以和為量,浮游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於物,則胡可得而累邪!此神農、黃帝之法則也。若夫萬物之情,人倫之傳,則不然。合則離,成則毀;廉則挫,尊則議,有為則虧,賢則謀,不肖則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鄉乎!」

譯文(莊子行於山)

莊子行走于山中,看見一棵大樹枝葉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樹旁卻不去動手砍伐。問他們是什麼原因,(伐木的人)說:「沒有什麼用處。」

莊子說:「這棵樹就是因為不成材而能夠終享天年啊!」

莊子走出山來,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高興,叫童僕殺鵝款待他。

童僕問主人:「一隻能叫,一隻不能叫,請問殺哪一隻呢?」

主人說:「殺那隻不能叫的。」

第二天,弟子問莊子:「昨日遇見山中的大樹,因為不成材而能終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鵝,因為不成材而被殺掉;先生你將怎樣對待呢?」

莊子笑道:「我將處於成材與不成材之間。處於成材與不成材之間,好像合於大道卻並非真正與大道相合,所以這樣不能免於拘束與勞累。假如能順應自然而自由自在地遊樂也就不是這樣。沒有讚譽沒有詆毀,時而像龍一樣騰飛時而像蛇一樣蟄伏,跟隨時間的推移而變化,而不願偏滯於某一方面;時而進取時而退縮,一切以順和作為度量,優遊自得地生活在萬物的初始狀態,役使外物,卻不被外物所役使,那麼,怎麼會受到外物的拘束和勞累呢?這就是神農、黃帝的處世原則。至於說到萬物的真情,人類的傳習,就不是這樣的。有聚合也就有離析,有成功也就有毀敗;稜角銳利就會受到挫折,尊顯就會受到傾覆,有為就會受到虧損,賢能就會受到謀算,而無能也會受到欺侮,怎麼可以一定要偏滯於某一方面呢!可悲啊!弟子們記住了,恐怕還只有歸向於自然吧!」

木雁之間和龍蛇之變兩個詞語都出自《莊子•山木》一文,是莊子回答弟子問題的一段語,他想表達的是,君子應處木雁之間,當有龍蛇之變。這句話的核心意思是,做人處事必須判斷情況,找準時機。比如,森林裡的那些樹木,可以成材的,很快就被砍掉了,而那些紋理歪曲的卻由於被人棄選而長壽並終成參天大樹,對樹木而言,成材並不是一件好事。可是在農民家裡的一群鵝中,不成材光會叫和跑的鵝成了主人終日追殺的對象,而引頸高歌的成材鵝卻被主人終身保護起來,在這裡,成材又成了一件好事。所以,好與壞是一時一局的事,須判斷分析、區別對待。又如龍與蛇,貌雖似,質卻迥異。俗話說,僧佛之修,龍蛇之變。做人有時候像蛇,有時候像龍,人生是變化無定的。為蛇時要蟄伏泥巴,學會與蚯蚓螻蟻為伍,為龍時則要振翅高飛,奮發圖強。總之,得良機時就要展示才華,所遇非人時則要懂得隱忍,如此,才是一個能伸能屈的君子。

木雁之間是個成語,意思是才能或學問處於中間水平,能保全自己,遠避禍害。但現實中絕大多數人都是孜孜以求於出人頭地,不斷地刻意地培養和展現自己的才華。當遇到了愛才惜才的領導時,施展才華當然可以取得了成就,但如果碰到了一個妒賢嫉能、胸無大志的上司時則要學會隱藏、裝瘋扮傻,否則,隨時隨地都是打擊的對象。俗話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行高於眾,人必非之。一個人太優秀了,不僅不一定會得到領導的重用,但遭到周圍的人妒忌和傷害則是必然的,因此,才華出眾總體來說不是好事。當然,能力太低的人則會受人厭棄。所以,莊子認為,君子應處於木雁之間,即使你很有才,也要懂得隱藏。龍蛇之變一詞,主要是講做事必須判斷形勢、講究時機。《易經》乾卦告訴人們,潛龍勿用,飛龍在天,亢龍有悔。每個人在事業初期,與其說是潛龍,實際上與蛇無異,這時候不能去表現自己;當有足夠的才華並碰到了合適的時機時才能去爭取展現;當你事業蒸蒸日上、勢頭正旺時則要學會收斂,否則將會後悔無窮。有人說道儒都源自易經,作為道家代表的莊子所講的龍蛇之變是指有才華的人在處事時一定要懂得準確的判斷時勢,像姜子牙直鉤垂釣、等待時機。由此可見,木雁之間,龍蛇之變,其實講的就是做人做事的道理。

木雁之間,龍蛇之變這兩個詞語出自莊子之口,像他這樣大智大聖之人,其才華學問怎麼可能處於中間水平呢?其一生之中,又何時做過了蛇?所以,我認為,莊子在這裡想表達的真正意思是,真正有才華學問的人生活中應該懂得裝瘋扮傻和隱藏,不能在人前顯露自己的才能,不到時機決不輕易出手,而在事業頂峰時更要急流勇退、避開禍害。像李白,雖然文武兼備、一身才能,年輕時狂妄不羈,疾呼天生我才必有用,但結果卻經常招來妒忌和打擊,一生坎坷,鬱郁不得志!而張良和范蠡功高蓋世,卻在助主成就大業之時功成身退,這才是莊子所期望的大智之人。我想,生活中許多有才華的人往往活得比平常人差,原因就在於他們沒有深刻去領會這兩個詞的內涵。聖人聖口,對古人話棄之不用,實太可惜了!

轉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406335767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

這幾天連續註解了《易經》中的渙卦升卦臨卦巽卦剝卦,註解過程中有頗多體會,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下。

其實回想起來,我的註解思路還是依照老子《德經54》的方法:一、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絕。二、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簡單點來說就是結合自己的經歷去融合前人的思想,並通過觀察身邊的人和事來進行類比推算,從而得出《易經》爻辭中的道理。

另外還有一個方法——天人合一。註解時最好選擇白天,選一個能看到天的桌子,靜下心來,思考問題。如果你的思想是正面的,天一般是明朗的;如果思考偏離了正道,入了邪念,天一般會陰沉下來。這聽起來有些迷信,但這裡我這幾年學習的一個經驗和訣竅。通過這個技巧,我們可以慢慢地導入正念,以德與天合,從而做到天人合一。

《易經》本來就是一門天人之學,雖然它深奧難懂,但是掌握到了方法,學起來還是會比較順利的。學習《易經》之前,要先學一些國學基礎,如《論語》《帛書老子》《素書》《三略》《鬼谷子》《孫子兵法》等傳統中國國學。因為這些聖賢的學說,無一不出自《易經》,《易經》是名副其實的大道之源。我們採用逆流而上的方式來攻克《易經》,相比一開始就直奔《易經》,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基礎打好了,房子才能建得高。

雖然《易經》只學了不到一年,但從中的收穫卻是非常多的。學海無涯苦作舟,覺得自己還是要有能吃苦的精神,堅持把這些國學學好,最終能學以致用,積極地為社會做出貢獻。

平凡,你能做到嗎?

今天感到有些失落,想不到自己淪落到和狗搶食吃的境地。

你若不能接受平凡,老想著出人頭地,那麼將來還會碰到和狗搶食吃的情況。雲領導們就喜歡看那種投一把食,然後眾狗爭搶的場面。做人還是要清高一點,他們只是雲領導眼中的狗,你若和他們搶,不等於把自己擺到了和狗同等的位置?只會讓雲領導們看笑話,從而小看你。

你若著急想有所發揮,那麼將來你很可能會淪為他人的馬前卒,成為內鬥的犧牲品,最後兔死狗烹。老子說:芮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時局越拖到最後,越對你有利。無妄卦中說:無妄,元亨,利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現在不可妄為妄動,要在堅守正道的過程中等待時機。

命里有時終須有:該是你的,誰也奪不走;不是你的,再爭也徒勞。你要在機會中看到危險,在危險中看到機會。你要把工作和生活當成一種修鍊,在這個過程中修鍊自己的心智,讓自己在危機和挫折中逐漸成熟。如此,你更要有平凡一生的心理準備,如其不遇,沒身而已。

持平凡心,過平凡的生活。你能做到嗎?

平凡,才是人生唯一的答案

一次,梁曉聲與一位國外的朋友交談,她問梁曉聲:「近年到中國,一次更加比一次地感覺到,你們中國人心裡好像都暗怕著什麼,那是什麼?」

梁曉聲說:「也許大家都在怕著一種平凡的東西。」

她追問:「究竟是什麼?」

「就是平凡之人的人生本身。」

她驚訝地說:「太不可理解了,我們國家大多數人都挺願意做平凡人,過平凡的日子,走完平凡的一生的。你們中國人真的認為平凡不好到應該與可怕的東西歸在一起嗎?」

是啊,我們從小就渴望,或者被期望擁有不平凡的人生。而所謂的不平凡,差不多總是歸結為以下幾點:住著什麼樣的房子,開著什麼樣的車子,擁有多少財產,在社會上有著怎樣的名聲和地位……所以梁漱溟說,這個時代最大的騙局,就是把慾望當志氣。

其實,終其一生,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只是歸於平凡,不平凡永遠是極少數。

在這個平凡的世界,我們最需要的不是極少數英雄,而是大多數甘於平凡,卻不甘於平凡的潰敗,看清生活的真相,依然熱愛生活的人

接受自己的平凡

周國平將人生分為三個境界,第一境界是平凡,其次是超凡脫俗,最高境界是返璞歸真的平凡

真正活明白的人,是接受自己的平凡,與自己握手言和。接受並不是妥協,而是認清了:平凡人有平凡人的偉大,不必刻意追求他人眼中的不凡

人到中年,高曉松最大的醒悟就是接受平凡,享受平凡,他說:

「原來覺得在平凡生活中過不過來,一定要激蕩。現在是從平凡的生活里發現幸福,和老婆孩子一起就是平凡的幸福,不是非得流浪、去遠方。」

高曉松教育女兒的態度也非常洒脫,不期望女兒有多成功,只願她一生溫暖純良:

「其實沒幾個孩子長大真成功了,而且成功是命,無法教育。所以最實用的教育是:讓孩子懂得如何在不成功的人生隨遇而安,無論遭遇怎樣的悲催,都能平靜淡然,心安理得地混過漫長的歲月而不怨天尤人。」

我們都是芸芸眾生中平凡的一個,接受自己的平凡,從平凡的生活里發現瑣細的美好,不執迷於「已失去」和「未得到」,活出自我和希望,就是我們的不平凡。

甘於平凡,卻不甘平凡的腐爛

趙雷有一首歌《阿刁》,寫了一個頑強的女孩,縱然歷經千般磨難,依然堅守自己的初心,不被現實磨平稜角,甘於平凡,卻不甘於平凡的腐爛。

你我又何嘗不是如此?一邊被殘酷的現實打擊,一邊負重前行,接受自己的平凡,但拒絕平庸,認真過好每一天,努力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依然記得《傳承者》節目中,幾十個來自山西稷山的農村孩子,表演了一出傳承千年的高台花鼓。孩子們齊整的動作和鏗鏘有力的鼓點贏得滿場掌聲,節目中的青年評論員卻質疑:沒有創新,每張臉看起來都一樣,沒有個人英雄……

一向溫和的陳道明坐不住了:「每一張臉怎麼會是一樣的呢?是你沒看見他們每一張臉的樣子。世界上沒這麼多主角,大部分人一輩子可能要甘於寂寞,甘於平凡,但是,不要打擊他們的努力。」

陳道明成名前跑了七年龍套,一句台詞沒有。而絕大多數人,可能努力了一輩子,也只是默默無聞的小人物。

但是,即使平凡,我們卻從不甘於平凡的腐爛,依然堅持做自己想做的事,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面對非議和磨難,希望你如《無問西東》里所說:「願你在被打擊時,記起你的珍貴,抵抗惡意 ;願你在迷茫時,堅信你的珍貴 ,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平凡,才是人生唯一的答案

周國平說:「人世間的一切不平凡,最後都要回歸平凡,都要用平凡生活來衡量其價值。偉大、精彩、成功都不算什麼,只有把平凡生活真正過好,人生才是圓滿。

不平凡的葛優把「蔫兒縮」的小人物演得入木三分,生活中也樂於像小人物一樣活著,賺錢的商演代言都不接,沒事就在家裡陪妻子,總和妻子搶著洗衣服、做飯、拖地板。

他說:「不管是誰,千萬別太拿自己當回事兒,現在也沒什麼大的理想,就順其自然,過日子唄。做一個普通人,沒什麼不好。」

是啊,無論多麼不平凡的生命,最終都要歸於平凡的柴米油鹽;無論生命中有多少波瀾壯闊,我們最迷戀的,始終是包裹在煙火人事里,平凡瑣碎的溫暖和感動。

正如朴樹的《平凡之路》,「我曾經跨過山和大海,也穿過人山人海,我曾經擁有著的一切,轉眼都飄散如煙,我曾經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見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懂得「平凡才是人生唯一的答案」,就這麼踏實而簡單地活著,這樣的我們才能一直「向前走,就這麼走」。

接受平凡,走向平凡,是我們的歸宿,早晚而已。

沈從文的《邊城》里有句「慢慢吃,慢慢喝,月白風清好過河」,平凡的人生,也有月白風清,山河浩蕩。

轉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34028524

清明回鄉後感

因為疫情的原因,有幾年沒有回老家祭拜祖先了。本來是盡興而歸的,沒想到回鄉看到祖先的安息之地風水被人破壞了,這讓我大吃一驚。祖先安息之地的所有樟樹都被清除掉了,有幾顆還是幾百年的老樟樹,現在連根都不剩下。某些人見明著搞不贏,就來陰的,從死人身上下功夫,不可謂不缺德。難不成下一步還搞不贏,還要刨了我們家祖墳?!

宇宙中自有宇宙的一套運行法則。老子說:「故強良者不得死,我將以為學父。」強迫良善的人不得死後回歸於道(即佛家講的「不得超生」,人死後靈魂不得投生為人),(這一點)我將作為對眾人教育的開始。

我不敢說某些人會不會不得好死,但這些狗東西下輩子肯定會投胎當禽獸或畜生。有人不相信輪迴,其實一年四季便是輪迴;有人不相信因果,其實貧富美醜就是因果;有人不相信無常,其實生老病死,喜怒哀樂就是無常。世人不知有因果,因果何曾饒恕誰,起心動念皆是因,當下所受皆是果。

某些人以為通過疫苗或高科技手段讓人民的思維透明化了(獲得了上帝視角),或是通過疫苗或基因編輯技術控制人民的疾病或生死就可以讓自己的地位等同於天。這些人一定沒聽說過「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這句古語。「人在做,天在看!」或許某些執迷不悟的人只有死了以後才會明白這句話是正確的,而到那時,卻已經是後悔莫及。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或許在現代高科技的加持之下,某些人會實現永生,似乎這也是某些人的唯一的救命稻草。送你們一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好好珍惜這輩人能當人的機會吧!

在祭拜爺爺奶奶的時候,我向他們許願:願你們保佑父親晚年不要受爺爺晚年時的那種病痛折磨。也希望自己多積德吧,讓父母都有一個幸福的晚年。

這次回家祭祖返回武漢的路上,我一直在心裡咒罵這些狗東西,然後頭又一直在痛,他們又開始腦控頭痛了。打壓、迫害、腦控……這些都有效果嗎?這些人似乎是要黔驢技窮了。這也證明了我現在做的事情,讓他們極度害怕了。

通過這次回鄉,讓我更堅定了信念:孤勇者無路可退,你只有一路前行!誰說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

此刻外面天氣因陰轉晴,太陽出來了!請不要嘲笑敢於反抗的人,他爭取到的光,同樣會照亮你,即使你什麼都沒做。

宇宙的真相是什麼?

這個世界有很未解之迷,其中最常見的有哲學三問:我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來這裡做什麼?

從《易經》和玄學的角度來講,我們這個世界有一個範圍和邊限,就像我們這個宇宙有多大,邊界在哪裡?宇宙是我們這些愚人修鍊的地方,我們人類可能永遠無法活著突破這個宇宙。

老子看透了這個宇宙的真像,他說:「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宇宙處在不斷的擴張之中,但物極必返,宇宙最終坍縮,最終重歸於無。他又說:「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宇宙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這些愚人在這個虛擬的愚咒世界裡體驗和經歷各種苦難和酸甜苦辣,以方便我們從而悟到人生的真諦,悟到智慧,提升心靈和道德。這是老子透過《帛書老子》給我們的啟示。

講到這裡,建議大家關注兩個熱門的科技:人工智慧和元宇宙。人的大腦神經元一般有120億-140億個,高通驍龍8+集成了160億晶體管,從理論上講,人工智慧晶元已經有模擬人腦的可能性,或許一切只是個時間問題。而前段時間爆料的人工智慧中的ChatGPT已經有了人的意識,也就是意識的覺醒。這意味著隨著人類知識和智慧的增長,已經讓人造人成為了可能。下一步就是模擬元宇宙。

講到元宇宙,這裡提到之前網路上廣為流傳的一些開悟者講的一段話:或許我們這個世界都是計算機模擬下的虛擬世界,我們一個個人都是一段計算機中的一段代碼。這也印證了老子的「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和「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觀點。我們再來談談元宇宙的概念,我們設計這個元宇宙的初衷是什麼呢?我想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利用元宇宙來模擬我們這個社會,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如說現在戰爭,如果用實際的熱戰,恐怕我們人類遲早有一天滅亡。但如果我們戴上腦機介面在元宇宙中模擬爭端,通過純思想進行模擬問題的解決,就能實現和平和可持續發展。未來元宇宙的大量實際運用,也將會讓更多普通的愚人悟到我們這個宇宙的終極意義。

在看到《海奧華預言》這本書之前,我腦子裡有很多疑問:我們這個宇宙的運作機制是怎麼樣的?看了海奧華預言這本書之後,我突然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海奧華預言》里講,宇宙分九級文明,我們地球文明不到一級,也就是最低級的。宇宙文明等級越高,物質越豐富,裡面的人越文明。一級宇宙文明的人類心靈修鍊提升了,死後進入到二級宇宙文明,二級宇宙文明的心靈提升了,死後進入到三級宇宙文明……以此類推。或許我們這個宇宙只是二級宇宙文明裡的智者製造的虛擬元宇宙(因為絕大部分人只有死了以後才能進入到其它宇宙),我們普通人說的「上天」、「神仙」、「上帝」、「老天爺」、「造物主」都只是更高等級文明宇宙里的決定我們這個宇宙命運的「人」。

人工智慧讓我們人類產生了危機感,人類如果不開悟,濫用科技,未來將來會被覺醒的機器人所取代。而元宇宙,給我們提供了模擬爭端和解決爭端的新渠道,讓地球更多文明,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文章開頭說的哲學三問:我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來這裡做什麼?我這篇文章直接解釋了後二個問題。至於我們從哪裡來,我現在還沒有悟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什麼樣子的?它無處不在,卻又看不到,摸不著,它到底在哪裡?它又有什麼奧秘?這個問題留待今後來思考和探索。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天氣已經由陰轉晴,太陽逐漸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