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鳥盡弓藏,就怕兔死狗烹

兔死狗烹是一則成語,最早出自戰國末期韓非《韓非子》。該成語解釋為把抓住兔子的獵狗烹煮吃掉,比喻成就事業後就把有功之臣殺了,只能共患難,不能共歡樂,多指獨裁專權

這個成語出自韓非《韓非子·內儲說下六微》:

越王攻吳王,吳王謝而告服,越王欲許之。范蟄、大夫種曰:「不可。昔天以越與吳,吳不受,今天反夫差,亦天禍也。以吳予越,再拜受之,不可許也。」太宰豁遺大夫種書曰:「狡兔盡則良犬烹,敵國滅則謀臣亡。大夫何不釋吳而患越乎?」大夫種受書讀之,太息而嘆曰:「殺之,越與吳同命。」

這個成語的典故是:

范蠡是春秋時越王勾踐很得力的一位謀臣。在勾踐被吳王夫差圍困在會稽山的最艱難的時候,是范蠡獻策讓勾踐忍辱負重,待機圖報;後來越王經過卧薪嘗膽,又幫助勾踐策劃興兵攻吳,報仇復國,也是范蠡。范蠡對越國的功績是很大的。可是就在越王勾踐滅掉吳國,成為春秋時代最後一個霸主的時候,他卻捨去富貴榮華,自行引退,過著隱居生活。
那麼,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呢?范蠡離開越國來到齊國後,託人捎了一封信給他從前的同事大夫文種,信上寫道:「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意思是說:飛鳥打完了,良弓就要收藏起來;狡兔死盡了,獵狗就要被殺吃掉。從我的觀察看,越王頸長而鳥嘴,只可同他一起共患難,而不能同他一起享受歡樂的。你為什麼不早些離開呢? 文種看了信後,覺得范蠡講得有道理。就以生病為借口,不去上早朝了。這時候,有人就乘機陷害文種,說他要謀反。越王勾踐不調查,也不分辨,就贈給文種一把寶劍,說:「你教給我七條攻打吳國的辦法,我才用了三條,就把吳國滅掉了;其餘四條還在你那裡,你還是帶到我的祖先那兒去試著用它們吧!」 文種無奈,只好自殺了。

為什麼我會有這個感觸呢?前幾天,我還問了ChatGPT人工智慧:「為什麼有些人把人當成狗看待?這類人是抱著什麼心理?」

ChatGPT回答:有些人可能會將人類當成狗看待,這可能是出於不同的心理動機和原因。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解釋:一、蔑視和歧視:有些人可能出於蔑視和歧視的心態,將某些人群或個人貶低為「狗」。這種行為可能源於對特定人群的偏見和歧視,試圖將其看作低賤、無價值或不值得尊重。二、懲罰和控制:有些人可能使用將人當成狗看待的方式,是為了懲罰或控制他人。這種心理可能表現為對他人的壓迫和虐待,試圖將其置於自己的支配和控制之下。三、表達憤怒和敵意:有些人可能出於憤怒、敵意或惡意,將人類比喻為狗,是為了表達對他人的不滿和敵意。這種行為可能是一種侮辱或攻擊的手段,試圖傷害他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四、調侃和幽默:有些人可能將人類當成狗看待是為了調侃或製造幽默效果。這種行為可能是一種戲謔或娛樂的方式,不一定帶有惡意或貶低的意圖。需要注意的是,將人類當成狗看待的行為通常是不尊重和不恰當的。我們應該尊重每個人的尊嚴和權益,避免使用貶低、歧視或侮辱的言語和行為。建立和諧、尊重和包容的社會關係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以我的人生閱歷和認知來看,如果一個領導不能接受下級的正直和剛直,那作為他的下級,他就有以下幾種人生結局:

一、為領導的威逼利誘所屈服,最後淪為一條唯主人馬首是瞻的奴隸或者走狗,在領導覺得沒有利用價值的時候被拋棄,兔死狗烹。

二、只低頭做事,不思考為什麼,為領導的故作姿態或高明騙術所欺騙,這種人的下場稍微好一點,榨乾價值以後就被擱置一邊,鳥盡弓藏。這種人也有醒悟的,最後要麼屈服於主人淪為奴隸或者走狗,要麼不願意同流合污而急流勇退。

三、邊做邊思考,知彼知己,知善知惡,不同流合污,在需要退的時候能做到急流勇退,追求得善終。

在科技發達的今天,作為一個「民」,你隱藏不了,也躲避不了,在遇到邪惡的時候,你只有兩個選擇:一是妥協、屈服,從此淪為邪惡勢力的奴隸或者走狗;二是勇敢地去戰鬥,迎難而上,幹掉一切敢於擋路的邪惡。我很喜歡老人與海中的一句話:人可以被毀滅,不可以被打敗。如果每一個人都能這樣,這世界上哪有什麼邪惡。那些邪惡之人只敢蠅營狗苟地躲在陰暗之處,偷偷的干著邪惡的勾當,見不得光。若民恆且不畏死,奈何以殺愳之也?若民恆是死,則而為者吾將得而殺之。夫孰敢矣?人只有在吃虧的時候,才會長記性,那些邪惡也是一樣。

智慧加上勇氣,永遠是我們克服困難和戰勝邪惡的重要法寶。

作者: 張津東

群而不黨,和而不同,自由理性皆容納。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