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學會顯仁藏智

潛龍勿用就是後來老子所講的深藏不露,深藏不露就是難的糊塗,難得糊塗就是顯仁藏智,這都是一個東西。今天上班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一個問題,那就是一定要顯仁藏智。如果還沒有學會,那一定要去修鍊,然後讓自己學會這個。

雖然打了疫苗之後人的思維被透明化了,但人的智慧是會進化的,這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在思維透明化的情況下,我們如何做到「隱」與「藏」?最簡單的一個方法就是厚積薄發,即平時多學習多積累,少出手,而一出手就要求無懈可擊、一擊致命。

有人會問,那隻不是空有理論而沒有實踐?是的!因為在當今這種環境中,你可能永遠沒有機會去親自實踐,你需要有一個天才的腦袋,你需要做一個天才的思想家!你的所有思路要通過腦袋進行推演,在做到若有若無的同時又要做到算無遺漏,這也是我們學習智慧的目的。你天天生產出那麼多的思路,接收你思維的人如果直接拿來用,估計也是夠嗆(前提是敢用)。但是如果你頻繁地親自出手和運用,對方就會全部摸清你的套路和規律,並且研究出你的破綻,這樣你早晚會受制於人,這顯然對自己是不利的。

儘管《鬼谷子》這本書裡面的很多謀略已經被現代科技(腦科學)所破掉,但它裡面的運用計謀的思路仍舊是百試不爽。這本書我今後會繼續努力研習,以求把其中的智謀奧義爛熟於胸,並且在關鍵時刻能隨時運用出來。但平時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剋制自己,少用裡面的計謀,務必做到顯仁藏智。

《黃帝陰符經》裡面說的那一句:「順天有五善:武、治、神、慧、理,悟之者睿。五善在行,大同於天。」裡面的「武」對應的是《孫子兵法》、「治」對應的是《論語》《帛書老子》、「神」對應的是《易經》、「慧」對應的是《鬼谷子》、「理」對應的是《素書》和《三略》,只要把這幾本書悟透了,就可以不枉此生,這也是我的一個人生目標。

總之,應對世事時要向「水」學習,學習它的「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潚,予善信,正善治,事善能,蹱善時。夫唯不靜,故無尤。」「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也,以其無以易之也。」把生活和工作當作道場,盡己所能去做到老子的「和其光,同其塵」。

自己不醒悟,他人如何度?

爛泥爛的好好的,你非要把他扶上牆;鹹魚躺得好好的,你非要給他翻個身;一塊朽木,你非要把它雕成材。克制自己去糾正別人的慾望,成年人的世界裡面,只有篩選,沒有教育;只有選擇沒有改變。自己不醒悟,他人如何渡?

這是我無意中刷到了一個視頻,當時覺得有點道理,就隨手點了個贊。這幾天經歷了一些事情,讓我越來越覺得他說的有道理。成年人的世界裡只有篩選沒有教育,只有選擇沒有改變。在這個慾望橫流的社會裡,很多人不由自主的淪為慾望的奴隸。有的圖名,有的圖利,有的圖美色等等,最後全部淪為權力的棋子。

下棋最要緊的是用心揣度下棋者,而不要盯著棋子,這是下棋的基本規律。也不要試圖和棋子交朋友,因為他時刻都會成為棄子。尤其要遠離那些被用來打擊你的、讓你不快的棋子,因為這些棋子會影響你下棋的心情。

也難怪那些領導不把這些人當人,有些人的價值也就是個有名字的皮囊而已,沒有自己的思想,只是被權力擺弄來擺弄去,搖尾乞憐地巴望著主人能賞塊骨頭。所以,我們在人之下,一定要把自己當人,盡量不為名利所誘惑,否則就會淪為被權力所操控的機器人、傀儡,淪為被人任意擺弄來擺弄去的棋子。命由己造,福自己求,有些悲劇都是自己造成的,怪不了旁人。

古語曰: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去則傾;以權相交,權失則棄;以情相交,情逝人傷;唯以心相交,淡泊明志,友不失矣。這才是任何一個時代與人相處最根本的原則。以前我希望自己能有很多好朋友,但是我現在覺得朋友只要有若干就可以了,不需要很多。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裡,被權力所操控的機器人太多了,很多人不值得你去用心付出。因為到最後你會發現,大多數人只是自己人生的一個過客。所以我們不如把有限的精力用來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人生最要緊的就是修鍊自己的品德,多看書學習,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事。我們改變不了大環境,但可以影響身邊的小環境。

年度滾動學習法

掐指一算,學習國學已經有近三年了。在這三年里,我主要學習了兵聖孫武的《孫子兵法》、鬼谷先生王詡的《鬼谷子》、至聖先師孔丘的《論語》、圯上老人黃石公的《素書》、太上老君李耳的《帛書老子》以及周文王姬昌的《周易》。從一開始的閑來無聊翻翻看,到後來的著迷,這中間的學習過程讓我受益匪淺。因為我是37歲開始學的國學,錯過了學習的黃金年齡段,因此經常是學了忘,忘了又學。但我自始至終相信一句話: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勤能補拙總是可以的。

為了更快更好地把國學的精髓學到位,我決定採用滾動學習計劃,「學而時習之」外加「溫故而知新」。每年至少把《孫子兵法》、《鬼谷子》、《素書》、《論語》、《帛書老子》、《周易》滾動學習一遍。

大概的滾動學習計劃如下:

今年3-5月:重點溫習《鬼谷子》,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逐篇逐段地註解《鬼谷子》。

今年6-7月:重點溫習《孫子兵法》,擴展孫子兵法的專家講解視頻,另外把宮玉振的《取勝之道》、《善戰者說——孫子兵法與取勝法則十二講》再複習一篇。

今年8月:重點溫習《素書》,對之前的註解進行優化。

今年9月:重點溫習《論語》,對之前的註解進行補充和優化。

今年10月:重點溫習《帛書老子》,到湖北省圖書館借幾本關於帛書版老子的註解,參考別人的精華對自己的《帛書老子》註解版本進行優化。

今年11月-明年2月:重點學習《周易》,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逐篇逐段地註解《周易》。

沒有夜班的早上,堅持六點起床,起來背誦這些國學,在計劃科目內的月份,重點圍繞相關的科目進行擴展閱讀,進行思維延升。另外,堅持學以致用,在工作和生活中積極運用這些國學智慧。

希望自己每天進步一點點,積少成多,儘快地掌握這些國學的精華。

破界

一、破界來源於高濃度的文化跨界交流——人的交流。

在這個顛覆的時代,各行業、各領域通過不同的方式互相滲透融合。我們需要藉助高濃度的跨界交流,來打破思維的邊界。偉大人物如愛因斯坦、喬布斯、貝索斯等,他們能提出重要的新見解,往往是源於他們將自己置於極具活力的開放式交流網路中。通過和多樣性的人群相互交流碰撞,不斷產生偉大的洞見。企業和個人也應放下架子、放下外殼、拚命去學習、受衝擊、吸收和互相鼓勵,保持和優秀跨行業的人群交流,以此迭代自己的思維方式,擴展認知的邊界。

二、聯腦學習,升級底層思維——書本知識交流。

跨學科去學習經典,和人類最傑出的大腦聯結在一起,是個體進步最快的方式。組織如果將自身看做一個由無數大腦連接的集合體,構建基於同一價值觀的認知體系,則會更加高效,對外的適應能力也會更強,這樣容易打破獨立大腦帶來的認知邊界。

三、敲碎思維邊界,認知就是用來不斷打破的——打破自我認知遮蔽。

世界是廣闊的,所有的事物都只是萬千可能性之一,所有的事物也都在時間的長河中變化發展進化消逝。用變化的眼光看待一切,邊界在你面前就如一片薄紙,邊界會變化!小邊界內涵於大邊界之中!不斷提醒自己邊界是否在形成,形成邊界的同時就要找到突破它的方法!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思維邊界,這種邊界源於我們的經驗和認知,然而世界是廣闊的,所有的事情只是有萬分之一的可能性,打破已有的認知邊界,基點下移,才能發現新世界。

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去年一年花大量精力註解《帛書老子》,直至今日仍在不斷地進行修改改進,以期能儘可能表達出老子他老人家的真實思想。註解中的話,都是我說的,能說出來,按理說應該都做到了吧?其實沒有,還差得遠。

感覺最難做到的就是《德經63篇》中的「報怨以德。」,以及《德經49篇》中的「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做不到「報怨以德」,你就做不到「為無為,事無事」;做不到「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你就做不到「以百省之心為心」。以我現在的修為,的確難以做到。

到這裡,我不由得想起了《論語-為政篇》中的一段話: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段古語翻譯現代漢語是:子貢問怎麼做才算君子,孔子說:「先實踐所要說的話,然後再把話說出來。」

黃石公也說過:「釋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順。」自己都做不到,怎麼能去要求別人做到?這些還得怪自己修德修得不到家。

於是這幾天,我又開始學習《論語》,還是先從簡單的「仁」做起吧。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總之,還是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成為一個老子所說的「上士」——「上士聞道,堇能行之。

我們至少有五條路可以選擇

學《易經》有二個研究方向,一是義理。就是注重發掘《易經》的卦名、卦爻辭和卦爻象中所蘊涵的意義和道理;二是象數。就是注重對《易經》的卦象、卦變的研究,以其所理解的道理而推導人事吉凶的學術派別,為預測學方向。

在現在學習《易經》的階段,我採用兩頭並重的方法,即平時注重弄清楚《易經》所蘊涵的意義和道理,並在遇到人生重大決定的時候使用占卜的方法進行預測。在這裡談一談占卜預測的一些個人看法。

在我占卜起卦的時候,我心裡默問的都是:「我該怎麼辦?」,然後讓老天給出參考意見。幾乎不問:「未來會怎麼樣?未來會發生什麼?」為什麼呢?因為我一直對先輩們說的「察見淵魚者不祥」的警示持認可態度。在占卜起卦的時候,也是有技巧的。我們都知道,占卜起卦得所到的卦為本卦,代表的是事物初始、開始階段的信息,或目前的情況。根據變爻所得的變卦,為事情發展的結果。而中間還有一個互卦,為事情發展的中間過程。然後這裡重點談一下這個互卦。

互卦的傳統組合方法是:本卦的第二、三、四爻,拿出來作為互卦的下卦,本卦中的第三、四、五爻,拿出來作為互卦的上卦。上卦、下卦組合在一起,就得到了互卦。

但我這裡要推薦的是曾仕強的互卦組合法:第一組、本卦234爻為下卦,345為上卦;第二組、本卦345爻為下卦,456為上卦;第三組、本卦123爻為下卦,234為上卦;第四組、本卦234爻為下卦,456為上卦;第五組、本卦123爻為下卦,345為上卦。也就是說達到結果,至少有五條可以選擇的路,這樣就極大開闊了我們的人生視野,我覺得這是曾仕強最了不起的地方。

老子說過:道,可道也,非恆道也。道,是我們走的路,是有規律和方法的,不是固定不變的道。道,是我們這輩子一定要走的路,至於怎麼走,由我們自己決定。老天給的,也只是參考意見,我覺得這才是最重要的。我們應該多欣賞和享受人生的過程,少去計較人生的結果,或許這才是研究易經的象數預測給我們的一條重要的啟示。

《北斗神拳》——健次郎

《北斗神拳》是我小時候喜歡看的動畫片。北斗神拳看起來暴力血腥,但充滿了正能量,遍地的惡棍橫行,健次郎卻能勇往直前,從不迷失,不受任何誘惑。拉奧,托奇,優利亞,雷伊每個角色有著鮮明的個性,很多男性角色都是真性情,在這樣亂世里,更好的烘托出了人性的真善美!其實比喜洋洋灰太狼更有意義!

健次郎,是我最喜歡的《北斗神拳》里的人物。他是日本漫畫《北斗神拳》的一號男主角,是以武術大師李小龍為原型設計的人物。他是最強拳法「北斗神拳」的第64任繼承人,胸前有像北斗七星排列形狀的七個傷疤,在文明幾乎毀滅殆盡的世紀末,秉承著「北斗神拳」不滅的精神,以世紀末救世主的身份掃除邪惡與不公,同時也不斷追尋著自己的愛人尤莉婭。是一個強大但不自持、堅韌並且善良、溫情卻不外露的男人,暴力只是他剷除世上罪惡的手段,真正重要的是他那顆永遠不被這亂世所左右的心。

為什麼說佛魔平等

有些佛教徒可能剛看到這個題目就開始有異議了。魔是佛的對立面,佛與魔怎麼能平等呢?其實,佛與魔也是一不是二。

妙善在未開悟之前也和許多修佛人一樣,認為自己是在修佛,凡是外界干擾障礙我的都是魔。甚至家庭親屬不支持自己修行的,也認為是魔,是外界的魔來幫自己磨性,開悟之後才知道是自己錯了。

首先,我們分析一下魔是從哪來的,魔由心生,魔與佛一樣,都是宇宙本性里的自然顯現。魔與佛也是同一事物的兩面。我們每一個人既是佛又是魔,當你的心清靜無為時,符合了佛性,此時你即是佛。當你的心煩惱、執著、偏執一方、瞋恨發怒時,此時你又是魔。因此,佛與魔都是你本性的顯現,完全取決於你的心。既然魔與佛都來自你的心,是一體所生,當然是平等無分別的。如果從真我本性的角度來講,佛魔都是心裡生出的一種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既然都是虛妄假相,又有何分別呢?從這個角度上講,佛魔也是平等的。

繼而分析佛與魔的作用,當然他們也是相互襯托、相互依存、相互成就的作用。

修行人常講「小魔成小佛,大魔成大佛,無魔不成佛」。可見要想修成佛,必須魔來磨。每個修行人都可以回憶一下,如果沒有病魔、災魔、煩惱魔、生死魔來磨你,你能被迫走上修行之路嗎?在你修行路上,哪一分清靜的產生,哪一分定力的成就,不是魔來助你的?相反,在你修行路上,心魔逐漸被降伏,在減少,又何嘗不是佛對魔的度化。魔與佛都是你的心在相互轉化,當你中道行的時候,即顯現為佛,偏左偏右的時候即顯現為魔。當一個人修行到較高層次的時候,心如果稍偏一點,則會產生更大的魔力。因此,古大德所謂的「德高才能功高」,是非常有道理的。當你功高而又德不穩定的時候,心稍偏一點,造業極大,又抵消了你所修的功德,這正是修行中所謂的「火燒功德林」。所以說:「德高才能功高”。

《西遊記》雖是描述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故事,實際上是在描述一個修行者的修行過程。修行路上九九八十一難,難難都有魔來擋道。你仔細想想,那些魔都是從哪來的?都來自於佛的身邊,寓意著佛與魔同出一處,本心所現。後時又寓意著「無魔不成佛」的深奧之理。如能悟透此理,修行路上再遇魔時,就不會埋怨外境,明知魔由自心而生,心若平靜魔自滅,心若執著魔自生,一切都是自心的變現。

另一方面,當外界有干擾時,心裡很明白這是幫自己修定的助緣到了,不動心,不動念。如能把握好助緣之機,則未辜負魔的作用。此時,魔轉為佛,在你眼裡,他是佛菩薩來度化你,而不是魔來干擾你,還會發自內心地感謝他。修行路上,正是這一次次地由魔轉佛的過程,才使你靠近了佛的本性。當你眼裡看到人人都是佛,物物都是佛的時候,此時你就是佛。此時你心中無魔,魔也就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當你眼裡看到人人、處處都是魔的時候,此時,你自己就是魔。當你心裡達到無佛無魔、無分別的境界時,才能真正證到平等心。因為分別和平等本來就是互為存在的一對陰陽,是不是二。怎樣才算達到平等心呢?當你再看到所謂的「好壞、是非、善惡、對錯、丑美”等一切事物時,自心如同鏡子,只反映事物的本象,而不再分別好壞、是非、善惡等。在你眼裡,所看到的一切事物都是正常的、自然的、無分別的。不僅要這樣斷掉分別心,而且還要在無分別的基礎上,斷掉取捨和撿擇之念。如無取捨撿擇之念,還有何求?如無所求,還動何念?果能如此,你的心自然就會清凈下來。因此,只有修出平等心,才能真正修出清凈心。才能真正證到清凈法身佛和平等報身佛。

夢中,我敗了,但敗得有價值

這幾天晚上一直都在做不好的夢,不管是自然的夢還是被腦機介面輸入的夢,這幾天晚上我都輸了。從白天一直到晚上的較量中,白天我很少輸,因為我是清醒的;但是在晚上的較量,我經常輸,因為晚上我放鬆了警惕。這不禁讓我想起了《易經》中的乾卦里的一句話: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點,我也不例外。我們不應該掩飾自己的弱點,而應該積極的去修它,或許這也是我們來到這個宇宙的意義——我們來到宇宙中修鍊自己的那一點缺陷。

對於一個到過地獄的人,我親身體驗到深處地獄時的那種絕望和煎熬,雖然最終我還是從地獄裡面爬起來了,但是之前的那種經歷仍然歷歷在目。應該感謝那些壞人,感謝他們把我帶到地獄,使我對邪惡有了免疫力,我終於明白壞人也有他自己的歷史使命和任務。觀我生,進退。如果能選擇,我會選擇永遠不會再去那種地方。那就要時刻警醒自己,避免重蹈覆轍。地獄是收留壞人的地方,天堂是好人的歸宿,而普通人都會在這個有缺陷的娑婆世界中進行修鍊。

《易經》觀卦裡面說過:

童觀,小人無咎,君子吝。說的是我們不要成為一個只知觀仰他人的蒙童,要積極行動,多讀書,多學習,積極提高自己的能力和修養,最終提高抵抗邪惡的免疫力。

窺觀,利女貞。說的是接受他人的監督,把他人的監督轉化成促使自己自律和堅守正道的環境。

觀我生,進退。透過對自己人生經歷的觀察,以決定自己的人生選擇。邪惡是深淵,積極自救是出路。

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帶著榮譽感與責任感,不忘初心,積極輔佐和成就他人,在自己周圍創造一個清明的環境。

觀我生,君子無咎。透過對自己人生經歷的反省,找出瑕疵,積極改過,就不會有什麼過失。

觀其生,君子無咎。透過對他人人生經歷的教訓,以人為鏡,時刻警醒自己,就不會有什麼過失。

以上說的這些是觀卦裡面說的避免產生過失的方法,這是《易經》給我們的啟示。只要我們堅守正義,不忘初心,積極提高免疫力,邪惡自然污染不上。

用三至五年學會《易經》

接觸易經一年多了,之前只是受到同事的影響而對易經感到好奇,並且嘗試著去接觸了一下。後面慢慢地,逐漸被易經的魅力所吸引,再到這二個月來的深入研究。先說說這二個月來研究易經的心得體會:

一、易經有三個含義在內,即不易、變易、簡易。易經爻辭簡短,一句話就可以進行註解,但要弄懂它與其它爻之間多變的關係與聯繫,是不容易的,需要認真仔細地研究。最重要的是要搞清楚易經中那些不變的東西,即變和不變的規律,找到了這個規律,就等於抓住了易經的靈魂,學習就會變得簡易。

二、易經可以用來推測事物發展演變的規律。這一點我嘗試過幾次,這個很有實戰意義,可以在人生重要關口指導我們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因為這幾次嘗試都是跟著感覺走,並沒有總結出清晰的套路,所以說只是學到了一點皮毛,甚至一點皮毛都算不上。今後還需要多演練,多多總結套路。

三、易經中蘊含著很多做人、做事的大道理,需要我們每一個學易經的人認真體悟。弄懂並學會了裡面的道理,一定會讓我們受益無窮。

四、學易經是要付出時間和心血的。如標題所說用三到五年學會易經,我覺得這只是一個理想化的計劃,學易經是需要我們終身進行學習的,因為它太博大精深了,或許我們窮盡一生,只能學會其中的一部分。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報著最好的希望,付出足夠的努力和心血,相信我們一定能學有所成。

五、學易經最好報著裒多益寡的心態。為了學習易經,我習了很多關於易經的書籍,關於註解易經的,就不下五本。每本書有每本書的精華所在,並且學習中一定要抱著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的態度去學習。易經也是來源到古人的生活實踐智慧的總結,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閱歷,加上認真、審慎的思考,擇其善者而從之(人生就是在做一道道選擇題),這樣就可以儘可能地避免誤解易經。在學習易經的過程中,最遺憾的是身邊缺少志同道合的學習易經的人,缺少能一起交流的人。所以只能以書為友,與書的作者對話交流,向其學習。不過好酒不怕巷子深,只要自己真正學有所得,相信身邊的良師益友會多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