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謀有道,必得其所因,以(目的在於)
求其情。審得其情,乃立三儀。三儀者,曰上、曰中、曰下。參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感到,感覺,察覺)
其所雍(雍塞、閉塞、阻擋)
,始於古之所從。故鄭人之取玉也,載司南之車,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
凡是謀略都具有規律,必須要得到的事情的起因,以探求其中的實情。考察並得到其實情況,再制定三種策略。這三種策略,是為上策、是為中策、是為下策。將這三種策略互相參驗,相互吸收互補,以制定出解決問題的奇策良謀來。真正的奇策良謀不應該讓人感覺有所壅塞或阻擋,這種設計奇策良謀的方法從古代開始就已經被人們所遵從。所以鄭國人到山裡去采玉時,必定駕著能指示方向的司南車,為的是不迷失方向。這忖度對方的才幹,稱量對方的能力,揣量對方的真實情況,也相當於因事立計的「指南車」。
故同情(同謀;亦指同謀者,同夥)
而相親者,其俱成者也;同欲(有共同願望的人)
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同惡而相親者,其俱害者也;同惡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故相益則親,相損則疏。其數(規律;法則)
行(háng,連續貫穿)
也,此所以察異同之分也。故牆坏於其隙,木毀於其節,斯(指示代詞。指人、事物、處所等,相當於「此」「這」)
蓋(表示推測性判斷;相當於「大概」)
其分也!故變生事,事生謀,謀生計,計生議,議生說,說生進,進生退,退生制(限定,約束,管束)
。因以制於事,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數也。
所以有共同的謀劃且相互親近的人,是因為彼此都得到成就;有共同的願望卻相互疏遠的人,是因為有一方受到傷害;有共同憎恨的對象且相互親近的人,是因為彼此都遭到傷害;有共同憎恨的對象卻相互疏遠的人,是因為有一方受到傷害。所以交往雙方互相得到增益就會相互親近,交往雙方互相受到傷害則導致關係疏遠。其規律貫穿在內,這是考察人們是異心還是同心的分別。所以牆從有裂縫處崩塌,樹木從有節的地方折斷,這大概就是分別吧!因而事情的發展變化產生問題,為解決變化產生的問題於是有了謀略,要做謀略於是就有了計劃,為了制定計劃因此便進行議論,議論又產生了遊說,有了遊說才能使事情向好的方向發展,事情向好的方向發展了,還要準備退路,有了退路,就可以制定(整個事情的)方案了。因此要以制定方案的方式處理事情,所以任何事情的處理方法是一樣的,而做任何衡量都遵循這一技巧。
夫仁人輕貨,不可誘以利,可使出費;勇士輕難,不可懼以患,可使據危;智者達於數,明於理,不可欺以不誠,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懼也,貪者易誘也,是因事而(能夠)
裁(裁定;判斷)
之。故為強者,積於弱也;為直者,積於曲也;有餘者,積於不足也。此其道術行也。
有仁德的人不看重財貨,不能用利益去誘惑他,可以讓他貢獻出財物;勇敢的人不畏懼危難,不能用禍患去恐嚇他,可以讓他去據守危險之地;智者通達禮數,明白事理,不能用欺詐手段去欺騙他,可以向他講明道理,可以讓他建功立業,這就是所謂仁人、勇士、智者的「三才」。所以愚昧的人容易被蒙蔽,不肖的人容易被恐嚇,貪婪的人容易被誘惑,是可以根據事情就能夠做出裁定和判斷的。所以強大的人,是從弱小開始一點點積累起來的;正直的人,是從改正邪僻開始一點點累積起來的;智慧有餘的人,是從不足開始一點點積累起來的。(懂得這個道理,)則其方法手段就可以實行了。
故外親而內疏者,說內;內親而外疏者,說外。故因其疑以變之,因其見以然之,因其說以要(yāo,迎候;迎接)
之,因其勢以成之,因其惡以權(衡量,比較)
之,因其患以斥之。摩而恐之,高而動之,微而正之,符(徵兆;特指帝王受天命的祥瑞徵兆)
而應之,擁(擁戴)
而塞之,亂而惑之,是謂計謀。
所以對於表面上親近而內心疏遠的人,要從通過遊說改變他的內心想法;對於那些內心想要親近而表面上疏遠的人,就要通過遊說改變他的表面態度。所以要順著對方的懷疑來消除它;要順著對方的表現去肯定它;要順著對方的言談來附和他;要順著對方的形勢來成就他;要順著對方所厭惡的事情來為他權衡謀劃;要順著對方所遇到的禍患設法為他排除。摩透他的心意,然後恐嚇他;抬高形勢的危急性,然後調動他;衰敗他的事業,然後糾正他;為他設計一個徵兆,然後經過操作使之應驗;先擁戴推舉他,然後閉塞他的耳目;擾亂他的思維,然後迷惑他;(進而完全控制他,)這就是計謀。
計謀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結,結而無隙者也。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故說人主者,必與之言奇;說人臣者,必與之言私。其身內,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無以人之所不欲而強之於人,無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於人。人之有好也,學而順之;人之有惡也,避而諱之。故陰道而陽取之也。
說到計謀的運用,公開進行不如在私下裡謀劃,私下裡謀劃不如結夥謀劃,結成親密的一夥別人就無機可乘了。(計謀的運用,)按部就班不如出奇制勝,出奇的策略就像流水一樣不可阻止。所以對君主進行遊說時,必須與他談論奇策;遊說人臣時,必須與他談論個人的切身利益。其身在某一決策圈內,卻把機密泄露到圈外,便會被疏遠;其身在某一決策圈外,卻過多地深入議論決策圈內的事,便會招致危險。不要把別人不喜歡的東西強加於人,不要拿別人不了解的事去說教別人。如果對方有某種嗜好,就要效仿以迎合他的興趣;如果對方有厭惡什麼,就要加以避諱。因此在暗處使用這些方法,會在明處得到回報。
故去之者,縱之;縱之者,乘之。貌者,不美又不惡,故至情托焉。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謀者所不用也。故曰事貴制人,而不貴見制於人。制人者,握權也;見(同 「現」)
制於人者,制命也。故聖人之道陰,愚人之道陽。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難。以此觀之,亡不可以為存,而危不可以為安;然而無為而貴智矣。
所以要除掉一個人,就要先放縱他;等到其放縱作惡而留下把柄時,再順理成章地控制他。自己的表情,要經常表現既不喜形於色也不怒目相對的樣子,這樣別人才敢把真實情況託付給你。(在用人方面,)可以了解的人,可以用;不可以了解的人,有謀略的人是不會用他的。所以說,做任何事崇尚制約別人,而不崇尚顯露自己後被別人所制約。制約住了別人,就掌握了主動權;顯露自己後被別人所制約,別人就會制約自己的命運。所以聖智之人的方法講究「陰」,愚人的方式講究「陽」。有智慧的人做事比較容易成功,而沒有智慧的人想把事做成功就比較困難。由此看來,一旦國家滅亡了就很難再圖存,而且一旦國家出現動蕩就很難再圖安定,這從另一方面說明無為(在沒有違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去作為)且崇尚智謀是最重要的。
智用於眾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於眾人之所不能見。既用,見(見,視也)
可否,擇事而為之,所以(所用;用來)
自為也。見不可,擇事而為之,所以為人也。故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歷史上堯舜禹湯文武幾個有名的帝王)
之道陰。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與深;聖人之制道,在隱與匿。」
智謀就要用在一般人不能知道的地方,而能力要用在眾人所看不見的地方。既然打算運用智謀和能力,看可不可行,(可行的話)選擇對應的時機來實施,用來為自己打算(好建功立業);見不可行,選擇對應的時機來實施,用來為別人打算(好替人善後)。所以古代帝王都是隱秘地行事治世。俗話說:「天地的化生萬物,表現在高深莫測;聖智之人的制人之道,在於隱匿不露。」
非獨忠信、仁義也,中正而已矣;道理(事情或論點的根據;理由)
達(將意思表達出來)
於此之義(意義;意思)
,則可與語。由(遵循、聽從)
能得(獲取,接受)
此,則可以彀(1、通「夠」,達到,及。2、目標,目的)
遠近之誘(勸導,教導)
。
運用智謀不僅要忠信、仁義,不過中正罷了;智謀的運用根據里表達出了這個意思,則可以與他談論智謀。遵循並且能接受這個,則可以達到讓遠近的人都受到勸導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