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摩篇

(猜測)者,揣之術也。內符者,揣之主也。用之有道,其道必隱。微摩之,以其所欲,測而探之,內符必應;其所應也,必有為之。故微而去之,是謂塞窌(jiào,收藏東西的地洞)、匿端、隱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無患。摩之在此,符應在彼,從而用之,事無不可。

摩,是揣情之術。仔細觀察與內心活動相符合的外在反應,是揣情的主旨。運用「摩」有一定的規律,就是必須隱密地進行(而不被人察覺)。暗地裡對人實施摩術,根據對方的慾望,去探測他的內心想法,其內心想法一定會以相符合的外在形式反應出來;其所作出反應後,必然會有進一步的行為。所以暗地裡運用摩術時要有意且微妙地保持距離,(以免被對方察覺,)這就是所謂的堵住洞口、隱瞞頭緒、隱藏表象、逃匿真情,而別人不知道我們對他實施摩術,故而達到探測對方內心的目的而不留下後患。我們在這裡對對方實施摩意術,對方必然反應在其它地方(從而被我們掌握其心志慾望等內在心理),然後我們順著探測到的這些信息進行運用,便沒什麼事情不可以辦到。

古之善摩者,如操鉤而臨深淵,餌而投之,必得魚焉。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勝,而人不畏也。聖人謀之於陰,故曰神;成之於陽,故曰明。所謂主事日成者,積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積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主兵日勝者,常戰於不爭不費,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

古代善於摩的人,如同拿著釣鉤到深淵邊上釣魚一樣,只要把帶著餌食的鉤投入水中,就可以釣到魚。所以說,(掌握了摩法的人)主持國家政治、經濟大事,就會一天比一天取得更大的成效而不被人察覺;指揮軍隊就會每天都打勝仗,而士兵不會感到恐懼。聖智之人謀划行動總是在暗中進行,所以被稱為「神」,成功而顯現在光天化日之下,所以被稱為「明」。所謂主持國家政治、經濟大事一天比一天取得更大的成效,就是積累德政,老百姓安居樂業,卻並不知道誰給了他們利益;他們積累善政,民眾都在遵循卻並不知道為什麼這麼做,因此普天之下的人們都把這樣的聖智之士稱作「神明」。指揮軍隊每天都打勝仗,是因為他經常不戰而勝,不耗費資財,民眾不知道他怎樣使敵人臣服,不知道他怎樣使敵人畏懼,因此普天之下的人們都把這樣的聖智之士稱作「神明」。

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平者,靜也;正者,宜也;喜者,悅也;怒者,動也;名者,發也;行者,成也;廉者,潔也;信者,期也;利者,求也;卑者,(諂媚,曲意迎合)也。故聖人所以獨用者,眾人皆有之,然無成功者,其用之非也。

摩的方式有很多,有的用平,有的用正,有的用喜,有的用怒,有的用名,有的用行,有的用廉,有的用信,有的用利,有的用卑。平就是鎮靜的意思,正就是恰好適宜,喜就是讓人高興,怒就是使人發怒,名就是傳播聲名,行就是成就事業,廉就是保持高尚,信就是給人期待,利就是有所追求,卑就是曲意迎合。所以聖智之人獨自使用的這些方法,普通人也都可以使用,但是很少有人成功,其原則就在於沒有遵循因人而異的規律。

故謀(表示揣測。或許;大約;莫非)難於周密,說莫難於悉聽,事莫難於必成。此三者,唯聖人然後能任之。故謀必欲周密,必擇其所與通者說也。故曰:(常;時常)結而無隙也!夫事成必合於數。故曰:道、數與時相(配合)者也。

所以謀略最難做到的是周密無隙,遊說最難做到的是讓別人完全聽從,辦事最難做到的是一定要取得成功。這三種境界,只有聖智之人才能夠達到。所以謀略必須想著把它策劃周密,必須選擇與自己可以心意相通的對象一起謀劃。所以說:要時常結合得沒有縫隙。這事情的成功,必須符合遊說的技巧。這叫作客觀規律、行動方法與時機三者相互配合。

說者聽必合於情,故曰:情合者聽。故物(趨向或集中於一個地方)類,抱薪趨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濕者先濡。此物類相應,於勢譬猶是也。此言內符之應,外摩也如是。故曰:摩之以其類,焉有不相應者?(若、如果)摩之以其欲,焉有不聽者?故曰獨行之道。夫幾者不晚,成而不(拘,止也),久而化成(教化成功)

想讓遊說對象聽從,必定要與其真實情況相合,所以說:兩情相合便聽從、採納。故而世上的事物都是物以類聚,抱起柴草扔進火中,乾燥的先被點燃;在平坦的地面倒水,濕潤的地方先積水。這就是事物以類而應的道理,在情勢上也是這樣的。這裡是說要仔細觀察與內心活動相符合的外在反應,對外在反應的摩也要像這樣。所以說:用以類相從的方式去摩,焉有不相呼應的?若順著對方的慾望去摩,焉有不聽從的?所以說這是獨行天下的方法。能夠見到事物微小的朕兆並採取行動,這樣就不會錯過時機;每次都成功不止,時間長了便能夠教化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