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摩篇

摩者,揣之術也。內符者,揣之主也。用之有道,其道必隱。微摩之,以其所欲,測而探之,內符必應;其所應也,必有為之。故微而去之,是謂塞窌(jiào,收藏東西的地洞)、匿端、隱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無患。摩之在此,符應在彼,從而用之,事無不可。

摩意,是揣情的一種方法。仔細觀察與內心活動相符合的外在反應,是揣情的主旨。運用摩意術有一定的規律,其規律就是必須隱密地進行(而不被人察覺)。暗地裡對人實施摩意,順著對方的慾望,去探測他的內心想法,其內心想法一定會以相符合的外在形式反應出來;其反應出來後,必然會有進一步的行為。所以運用摩意術時要有意而微妙地保持距離,(以免被對方察覺,)這就是所謂的堵住洞口、隱瞞頭緒、隱藏表象、逃匿真情,而別人不知道我們對他實施摩意術,故而達到探測對方內心的目的而不留下後患。我們在這裡對對方實施摩意術,對方必然反應在其它地方(從而被我們掌握其心志慾望等內在心理),然後我們順著探測到的這些信息進行運用,便沒什麼事情不可以辦到。

古之善摩者,如操鉤而臨深淵,餌而投之,必得魚焉。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勝,而人不畏也。聖人謀之於陰,故曰神;成之於陽,故曰明。所謂主事日成者,積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積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主兵日勝者,常戰於不爭,國不費,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

古代善於摩意術的人,就像拿著釣鉤到深淵邊上釣魚一樣,只要把帶著餌食的鉤投入水中,就必定可以釣得魚。所以說:(掌握了摩意術的人)主持國家政治、經濟大事,就會一天天地取得成效而不被人察覺;指揮軍隊就會一天天地打勝仗,而士兵不會感到畏懼。聖智之人謀划行動總是在暗中進行,所以被稱為「神」;成事在明處,功績人人能看得到,所以被稱為「明」。所謂主持國家政治、經濟大事一天天地取得成效,就是積累德政,而人民安居樂業,卻並不知道誰給了他們利益;他們積累善政,而人民都在遵循卻並不知道為什麼要這麼做,因此普天之下的人們都把這樣的聖智之士稱作「神而明之」。指揮軍隊一天天地打勝仗,是因為他經常不戰而勝,國家不耗費資財,而人民不知道他怎樣使敵人臣服,不知道他怎樣使敵人畏懼,因此普天之下的人們都把這樣的聖智之士稱作「神而明之」。

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平者,靜也;正者,直也;喜者,悅也;怒者,動也;名者,發也;行者,成也;廉者,潔也;信者,期也;利者,求也;卑者,(諂媚,曲意迎合)也。故聖人所以獨用者,眾人皆有之,然無成功者,其用之非也。

運用摩意之術時,要根據不同的對象採用不同的方法:有採取平和態度的,有正言相告的,有取悅於人的,有用憤怒激將的,有利用名聲的,有直接採取行動的,有講廉潔的,有講誠信的,有講利益的,有講謙卑的。平和就是讓對方平靜,正言就是直言相告,歡喜就是讓對方喜悅,憤怒就是激怒對方,利用名譽是為了飛揚對方,採取行動是為了促成他,講清廉是為了使對方操行清白,講誠信是為了讓對方產生期待,講利益是為了讓他有所追求,表現謙卑是為了迎合對方。所以聖智之人獨自使用的這些方法,普通人也都有在使用,然而沒有成功的,其原因就在於沒有遵循因人而異的規律。

故謀(表示揣測。或許;大約;莫非)難於周密,說莫難於悉聽,事莫難於必成。此三者,唯聖人然後能任之。故謀必欲周密,必擇其所與通者說也。故曰:(常;時常)結而無隙也!夫事成必合於數,故曰:道、數與時相(配合)者也。

所以謀劃或許最難的地方在於周密無隙,遊說或許最難的地方在於讓別人完全聽從,做事或許最難的地方在於一定取得成功。這三種情況,只有聖智之人才能夠做到。所以謀劃必須追求周密,必須選擇那些可以通達的人進行遊說。所以說:要時常聯結得沒有縫隙啊!要想做事成功必須結合技巧,所以說:規律、技巧與時機三者配合的人(能成事)。

說則聽必合於情,故曰:情合者聽。故物(趨向或集中於一個地方)類,抱薪趨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濕者先濡。此物類相應,於勢譬猶是也。此言內符之應,外摩也如是。故曰:摩之以其類,焉有不相應者?(若、如果)摩之以其欲,焉有不聽者?故曰獨行之道。夫幾者不晚,成而不(拘,止也),久而化成(教化成功)

一遊說就會聽從的,必定是與別人的真實情況相合,所以說:兩情相合便言聽計從。故而世上的事物都是物以類聚,抱起柴草扔進火中,乾燥的先被點燃;在平坦的地面倒水,濕潤的地方先積水。這就是事物以類而應的道理,在情勢上也是這樣的。這裡是說要仔細觀察與內心活動相符合的外在反應,對外在反應的揣摩也要像這樣。所以說:用以類相從的方式去摩對方的意,焉有不相呼應的?若順著對方的慾望去摩對方的意,焉有不聽從的?所以說這是獨行天下的方法。能夠見到事物微小的朕兆並採取行動,這樣就不會錯過時機;每次都成功不止,時間長了便能夠教化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