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決物(事;事情)
,必托於疑者;善其用福,惡(è,不好)
其有患。善至(一定;必)
於誘也,終無惑偏。有利焉,去其利則不受也,奇之所託(以所託為奇,奇怪當時為什麼找你來決疑)
。若有利,於善者隱托於惡,則不受矣,致疏遠。故其有使失利者,有使罹(憂患;苦難)
害(害,傷也)
者,此事之失。
凡是決策事情,必定要依託於存在的疑慮;好的決策給人帶來幸福,不好的決策給人帶來禍患。好的決策一定要誘導對方講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及一切真實情況,最終使我們行動起來時沒有任何迷惑和偏差。要能給對方帶來利益,一旦去掉這種利益他就不會接受,並會驚異於當初為什麼要託付你來進行決斷。如果能給對方帶來利益,但是對於這種好的決策你卻把它隱藏在表面上對他不好的形式中,那麼他就不會接受,並會導致他疏遠你。所以替人決策有使對方失去利益的,有使對方遭受苦難和傷害的,都是決策失誤的表現。
聖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有以陽德之者,有以陰賊之者,有以信誠之者,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之者。陽勵於一言,陰勵於二言,平素、樞機以用,四者微而施之。於是度之往事,驗之來事,參之平素,可則決之。王公大人之事也,危而美名者,可則決之;不用費力而易成者,可則決之;用力犯勤苦,然不得已而為之者,可則決之;去患者,可則決之;從福者,可則決之。
聖智之人之所以能成就事業,主要有五種方式:有的憑藉公開施行恩德,有的憑藉暗中傷害,有的憑藉信譽和誠實,有的憑藉蒙蔽和隱瞞,有的憑藉平素的交往。「陽」的方式,要力求說話前後一致;「陰」的方式,要力求一句話兩種意思(一語雙關),令人摸不透我們的真意;再配合平素的交往以及關鍵時刻的應變,此四者都要微妙地加以綜合運用。於是用過去的經驗作為衡量,來驗證未來事情的發展趨勢,再參考平素髮生的案例,可行的話就做出決定。為王公大人謀劃事情,有危險但事情成功後能獲得美好名聲的事情,只要可行,則可以做出決定;不用耗費大的氣力和精力就容易獲得成功的事情,只要可行,則可以做出決定;有些事情雖然費力勤苦,然而卻不得已得這樣乾的事情,只要可行,則可以做出決定;能排除憂患的事情,只要可行,則可以做出決定;能帶來幸福的事情,只要可行,則可以做出決定。
故夫決情定疑,萬事之基。以正(正直;公正坦率)
治亂,決成敗,難為者。故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歷史上堯舜禹湯文武幾個有名的帝王)
乃用蓍龜者,以自決也。
所以這決斷實情、平定疑難,是處理一切事情的基礎。以公正(的態度)來治理亂世,決定著事業的成敗,是不好辦的。所以古代帝王才採用蓍草和龜甲占卜的方式,以幫助自己做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