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飛箝

凡度權量能,所以徵遠求近,立勢而制事,必先察同異,別是非之語,(觀察;知道;了解)內外之辭,(識別;辨別)有無之(道數,方法),決安危之計,定親疏之事,然後乃權量之。其有隱栝(guā,用以矯正邪曲的器具),乃可徵,乃可求,乃可用。

凡是揣度衡量人的能力,所用(無非是)徵求遠處或近處的各方面意見,然後確立威勢並且制定相應的措施,必須先觀察彼此觀點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辨別對方言語中的是與非,了解對方言語中表面和背後的含義,辨別對方有沒有路數,從而決策事關安危大事的計劃,確定親疏關係的事項,然後加以衡量。其中出現能輔助矯正邪曲的人,可以徵召,可以訪求,可以任用。

鉤箝(謂誘使人說出實情而鉗制之)之辭,飛而箝之。鉤箝之語,其說辭也,乍同乍異。其不可善者,或先(徵,召也。徵召)之,而後重累(zhòng lèi ,沉重的累贅)。或先重以累,而後(敗壞;滅)之;或以重累為毀,或以毀為重累。其用,或稱財貨、琦瑋(美玉)珠玉(珍珠和玉,珠寶)璧帛(璧玉與絲絹。謂珍貴的禮物)、采色以(侍奉,供奉)之,或量能立勢以鉤之,或(sì,觀察,偵候)候見澗而箝之,其事用抵巇。

引用能鉤引人說出實情的言辭,通過恭維來箝制他們。使用鉤箝的話,這個說辭呢,要忽而表示認同,忽而表示反對(以便了解對方的真實意圖)。那些以鉤箝之術仍沒法控制的對手,或者先徵召他,而後沉重其負累;或者先沉重以負累,而後敗壞他;或者通過沉重其負累來敗壞他,或者通過敗壞他來沉重其負累。(將欲毀之,必重累之;將欲踣之,必高舉之。)它的使用方法是,或者通過錢財貨物、美玉、珠寶、璧玉絲絹和美女以侍奉對方;或者衡量他的能力並通過建立威勢以鉤引對方;或者伺機尋找對方的漏洞來箝制對方,以上辦法要結合「抵巘」來運用。

將欲用之於天下,必度權量能,見天時之盛衰,(制,裁也。裁決,決斷)地形之廣狹、岨嶮之難易,人民、貨財之多少,諸侯之交孰親、孰疏、孰愛、孰憎,心意之慮懷。審其意,知其所好惡,乃就說其所重,以飛箝之辭,鉤其所好,以箝求之。

假如要將飛箝之術運用到治理天下,一定要先揣度衡量諸侯的能力,觀察天時是否助該國的興盛或者衰敗(國家命運的發展趨勢),判斷該諸侯國地形的寬窄、山川險阻和平易,掌握該諸侯國人口、財富的多少,了解該諸侯的交往對象中親近誰、疏遠誰、愛護誰、憎恨信,諸侯懷著什麼樣的心思和意圖。詳究諸侯的意圖,知道了他的喜好和憎惡,然後針對其重視和關心的問題進行遊說,用「飛箝」之類的言辭,引出其喜好所在,以「箝制」的方法去營求想要達成的目的。

用之於人,則量智能、權材力、料氣勢,為之樞機。飛以迎之、隨之,以箝和之,以意(疏導)之,此飛箝之綴也。用之於人,則空往而實來,綴而不失,以究其辭。可箝而(通「縱」),可箝而橫;可引而東,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雖覆能復,不失其(標準)

對人使用飛箝之術時,就要先衡量對方的能力,權衡對方的才幹和實力,度量對方的氣勢,把對對方的充分了解作為與之相處的關鍵。通過恭維的方式去迎合他、隨順他,用箝制的方式來調和他與我們之間的心理距離(使雙方相互適應、協調),以意願去疏導他,這就是運用飛箝的方式來聯結。對人使用飛箝之術時,要先用讚揚、稱頌的空話去讚譽對方,使對方暴露出實情,然後與之聯結,以探究其言辭中的真意。如此一來,就可以箝制住對方,可使他合縱,也可以使他連橫;可引導他向東,可引導他向西;可引導他向南,可引導他向北;可以引導他一反舊策,也可以引導他恢復舊策,即便是恢復了舊策還能讓他執行新策,無論怎麼樣也脫離不了我們既定的標準。

鬼谷子-抵巇

物有自然,事有合離。有近而不可見,有遠而可知。近而不可見者,不察其辭也;遠而可知者,反往以驗來也。巇者,罅也;罅者,澗也;澗者,成大隙也。巇始有(預兆;跡象),可(抵,擠也)而塞,可抵而(退;退卻),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控制)。此謂抵巇之理也。

萬物有它的自然發展規律,萬事有聚散合離的法則。有的近在咫尺卻不可看透,有的遠在天邊卻了如指掌。近在咫尺卻不可看透,是因為沒有考察對方的言辭;遠在天邊卻能了如指掌,是因為能夠從對過往歷史的經驗而推驗未來。巘(微小的縫隙),發展下去就是縫罅(細小的裂痕);罅(細小的裂痕),發展下去就是澗(裂溝);澗(裂溝),任其發展就會發展成大的分裂。微小的縫隙剛剛出現跡象時,通過抵消(由於作用相反而互相消除)使其閉塞,通過抵消使其消退,通過抵消使其停止,通過抵消使其隱匿,通過抵消使其得以控制。這就是抵巘之術的原理。

事之危也,聖人知之,(猶將,多用於疑問句)保其身。因化說事,通達計謀,以識細微。經起秋毫之末,揮之於太山之本。其施外,(事物發生前的徵候或跡象,預示)萌牙櫱之謀,皆由抵巇。抵巇(通「止」)隙,為道術用。

事情出現危險,聖人了解情況之後,將保全其自身。根據情況的變化來談論事情,通達計策謀劃,以便於認識細微縫隙產生的原因。(事情)經常在初起時如秋毫之末那樣微小,發展起來就可以發揮出撼動泰山根基的效果。施策於外,出現徵兆且尚處於萌芽狀態時的謀劃,都由抵巇來完成。通過抵消微小的縫隙來止住分裂,是對規律和方法的運用。

天下紛(背離;違背),上無明主,公侯無道德。則小人讒賊(指好誹謗中傷殘害良善的人),賢人不用;聖人竄匿,貪利詐偽者作;君臣相(奇怪、懷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離散,乖亂(謂不守禮法,胡作非為)反目,是謂萌牙巇罅。聖人見萌牙巇罅,則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則抵而塞之;不可治,則抵而(獲取)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顛覆;滅亡)之。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諸侯相抵,不可勝數;當此之時,能抵為(古代崇右,故以右為上,為貴,為高)

天下人紛紛背離,朝堂之上沒有賢明的君主,公侯沒有道德。那麼小人就喜好誹謗中傷殘害良善,賢能之人也不會被任用;聖智之人逃匿躲藏起來,貪贓枉法、弄虛作假者興風作浪;君臣之間互相猜疑,國家綱紀土崩瓦解而導致各種勢力互相攻伐交戰;父子離散,不守禮法且互相反目成仇,這稱之為「初生的裂縫或裂痕」。當聖智之人看到初生的裂縫或裂痕時,就以法令制度來抵消。當世道還可以治理時,就通過抵消的方式堵塞縫隙。不可以治理,就採用抵消的方式來取得天下。或以這種方法抵消,或以那種方法抵消;或通過抵消使其恢復原狀,或通過抵消將其顛覆重塑。五帝時代的政治,是以抵消來填塞縫隙;三王時代的治理,是以抵消來得到天下。諸侯之間互相抵消,其次數之多已無法統計;當此之時,能運用抵消是為上策。

自天地之合離終始,必有巇隙,不可不察也。察之以捭闔,能用此道,聖人也。聖人者,天地之使也。世無可抵,則深隱而待時;時有可抵,則為之謀。此道可以上合,可以(通「斂」,收聚;收斂)下;能(順;順應)能循,為天地守神。

自天地有離合、始終以來,必定有巇隙相隨,不可不留心觀察。用捭闔之術觀察,又能運用抵巘的規律解決問題的,就是聖智之人了。所謂聖智之人,乃是天地的使者。世間沒有巇隙可以抵消,就深藏隱居起來等待時機;當出現巇隙可以抵消時,就為之謀劃。這種方法可以幫助與君主結合,也可以幫助收斂臣下;能順應規律和遵循規律,是為天地的守護神。

鬼谷子-內揵

君臣上下之事,有遠而親,近而疏;(留)之不用,去之反求;日進前而不(駕馭),遙聞聲而相思。事皆有內揵(內,通「納」,接納,採納;揵,連接。內揵的意思是接納後聯結)(表示歷來如此,相當於「向來」)本始(本初)。或結以道德,或結以黨友,或結以財貨,或結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則入,欲出則出;欲親則親,欲疏則疏;欲就則就,欲去則去;欲求則求,欲思則思。若蚨母之從子也,出無間,入無(縫隙),獨往獨來,莫之能止。

君臣、上下之間的事情,有的身遠卻關係親密,有的身近卻關係疏遠;有的留下之後卻不被任用,有的離開之後卻反被四處詔求。有的每天在君主面前侍奉卻不能駕馭君主,有的只是君主遙聞其名便被君主朝思暮想。事情都存在接納後聯結,素來結交於本初。(君臣結交,)有的靠道德相結交(對一些愛好道德仁義並想用仁義來治國的君主,就要以講道德仁義來結交他,這不是投其所好,而是讓他覺得你能幫助他),有的靠朋黨相結交(對一些喜歡建立自己心腹的人才隊伍的君主,要以與他結黨成為他的心腹的方式來結交他,以得到他的信任),有的靠錢貨相結交(對一些愛財喜歡奇珍異寶的君主,就送給他們金銀財寶,以接近他們,並得到遊說對方和任用的機會),有的靠采色相結交(對一些喜歡聲色犬馬愛好美色的君主,就送給他們美女、歌舞、玩物等滿足他們的愛好。對方收到這些,在內心裡就接納了你,你也就獲得了遊說或任用的機會)。只要摸准了君主的心意並且迎合其意,那麼想入政就能入政,想出世就能出世,想親近君主就能親近,想疏遠君主就能疏遠,想留下就能留下,想離去就能離去,想被徵召就被徵召,想被思念就被思念,就像用青蚨母子之血可以相互招引一樣,可以把君主吸引得無間無隙,這樣就可以在宮廷中獨往獨來,沒有人能夠阻止。

內者,進說辭也;揵者,揵所謀也。欲說者,務隱度;(計,謀也。商議;謀劃)事者,務循順。陰慮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意向、抱負、決心)(將,將要。表未來)(lài,慰勞;勸勉)應時,以合其謀。詳思來揵,往應時當也。

所謂「內」,就是進獻說辭使君主採納;所謂「揵」,就是使君主聯接自己的謀略。想要遊說君主,務必先悄悄地揣測君主的心意;為君主謀劃事情的時候,務必順著君主的心意。暗中分析我們的謀略是否可行,向君主公開言明謀略的優劣得失,以此來駕御君主的志向。將要勸勉君主時候應該選擇適當的時機,使謀略與君主的心意相合。詳細思考之後再來求聯接,這樣往往既符應君主的心意又符合當前形勢。

夫內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乃揣切時宜(當時的需要或潮流),從便(biàn,有利於,有益於)所為,以求其變。以變求內者,若(古稱鑰匙)取揵。言往者,先順辭也;說來者,以變言也。善變者審知地勢,乃通於天,(依然,順,按照)化四時;使鬼神,合於陰陽,而(統治;主管)人民。見其謀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和睦,和諧,融洽)而不結者,陽親而陰疏;事有不合者,聖人不為謀也。

這進獻的說辭有不符合君主心意的,就不可以付諸施行。於是揣摩並切合當時的形勢,從有利於君主實施的角度出發,以求能採用多種靈活變通的方式。要做到以靈活變通的方式來求得君主的接納,就要像用鑰匙打開鎖一樣。(遊說過程中,)凡是談論過去的事情,要先順著對方的言辭;凡是談論未來的事情,要採用變通的言辭。善於應變的人要詳究各國地理和形勢,精通於天文,以順應四時變化的方式行事;只有這樣才能使喚鬼神,契合於陰陽變化的規律,從而主導天下人民。見到君主所謀劃的事情,就能推知他的意圖;事情有不合君主之意的,是因為某些情況我們還沒有了解清楚。彼此表面和睦但得不到對方聯接的,是因為表面上看起來親密但實際上卻很疏遠,事情又與對方的心意不相符,(這種情況下,)聖智之人是不會為之謀劃的。

故遠而親者,有陰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來也;日進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遙聞聲而相思者,合於謀以待決事也。故曰:不見其(相似;像)而為之者,見(抵觸,不順從);不得其情而說之者,見(責怪;非難;反對)。得其情,乃制其術。此用可出可入,可揵可開。故聖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揵萬物(宇宙間的一切事物)

所以有的身遠卻關係親近,是因為暗中得到君主賞識;有的身近卻關係疏遠,是因為與君主志向不合。有的留在君主身邊卻得不到任用,是因為他的策劃沒得到實際效果;有的離開君主卻反而被詔求,是因為他所謀劃的事後來應驗了。有的每天在君主面前侍奉卻不能駕御,是因為其措施不合君主心意;有的距離遙遠只聽到名聲就被君主思念,是因為其謀略與君主心意相合,君主正等待他前來決斷大事。所以說:沒有看到雙方類似之處時就去遊說的人,一定會被抵觸;沒有了解對方真實情況時就去遊說,必定會被非難(責備)。得充分了解了對方的真實情況,才能夠制定內揵之法。如此運用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出入朝廷,就可以輕易地與君主聯接並使其打開心扉。所以聖智之人能成就事業,就是在知悉客觀情況的基礎上再去聯接萬物。

由夫道德、仁義、禮樂、忠信,計謀先取《詩》《書》,混說損益,議論去就。欲合者用內,欲去者用外。外內者,必明道數。揣策來事,見疑決之。策而無失計,立功建德。

(遊說時)要順合道德、仁義、禮樂、忠信,計策謀劃要先引用《詩經》和《尚書》中的話來驗證自己的思路,再綜合分析利弊得失,最後再決定是離去還是留下。想要結合君主,就要留在核心圈內輔佐,想要離開君主,就要到外部去為其效力。無論是留在核心圈內輔佐還是到外部去為其效力,都必須明白其中的規律和技巧。這樣才能揣度策劃未來的事情,遇到疑難之事進行決斷。在策劃時只有做到不失算,才能不斷建立功業和積累德政。

治名(為政有成績而獲得的好名聲)(産,生也)(事業;功業),曰揵而內合。上暗不治,下亂不(同「悟」),揵而反之。內自得而外不留,(同「悅」,愉快)而飛之。若命自來,己迎而御之。若欲去之,(依靠;憑藉)(等候,等待)之。環轉因化,莫知所為,退為大(法制,準則)

為了謀求為政有成績的好名聲而入仕建立功業,這叫作聯接君主並從內心與之結合。如果上面昏庸不能治理,下面作亂而君主不能夠有所省悟,我們就要用謀略聯接君主並使他返歸正道。如果碰到那種自視甚高、剛愎自用而聽不進外人意見的,我們不妨通過取悅和恭維來逐步說動他。如果君主親自頒發命令來召己,就要先迎合然後再設法逐步駕御他。如果自己想要離開君主,就藉助危機等待脫身良機(如三國赤壁之戰時,徐庶借幫助曹操平定北方叛亂的理由脫離險地,避免了災禍)。要像圓環一樣隨著情況的變化而變化,沒有誰知道你想要幹什麼,這就是全身而退的大法則了。

鬼谷子-反應

古之大化(謂化育萬物)者,乃與無形俱生。反以觀往,(同「復」,重、再)以驗來;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動靜虛實之(事物的規律、意旨),不合於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覆者,聖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古時候化育萬物之人,是與無形的「道」共生的。反過來回顧過去,再驗證未來;反過來認知歷史,再認知現在;反過來認知他人,再認知自己。動靜、虛實的原理,如果不符合於當今,要反過來在歷史中尋求。任何事物又需要反覆求證,這是聖智之人的本意,不可以不去考察。

人言者,動也;己默者,靜也。(順;順應)其言,聽其辭;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應必出。言有(摹擬、效法),事有(譬喻)。其有象比,以觀其(中,間)。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辭也。以無形求有聲,其釣語合事,得人實也。其猶張置網而取獸也,多張其會而(通「伺」,偵察,觀察)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釣人之網也,常持其網驅之。

別人侃侃而談,是動;自己沉默傾聽,是靜。順應對方的話,聽他話中的言辭;話中有前後矛盾或不合情理的地方,通過反駁和追問來探求其情,從其反應中必定能探求出。說話可以摹擬,事情可以譬喻;其中有摹擬和譬喻,用來觀看其中間所隱藏的實情。「摹擬」就是用摹擬的事情,「譬喻」就是用譬喻的言辭。採用象、比手法皆不直說,於無形之中得到對方回應,其中象、比手法說出的話能切合事情,就能得到他人的實情。其像張開網捕野獸一樣,多設一些網聚集在一起伺機等侯著。通過規律切合事情,對方自然會暴露出真情,這就是「釣」人的網,應經常持這樣的「釣」人之網去驅使別人。

其不言無比,乃為之變。以象動之,以(通「赴」,往,去)其心。(古同「現」,出現,顯露)其情,隨而牧之。己反往,彼(重、再)來,言有象比,因而定(根據,依據)(zhòng,謹慎)之,(乘其不備,偷偷地進攻)之,反之,(審察;查核)之,萬事不失其辭。聖人所誘愚智,事皆不疑。故善反聽者,乃變鬼神以得其情。其變當也,而牧之(詳細,周密)也。牧之不審,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審。

(如果)其沉默不言或言辭中沒有使用譬喻,就要為之改變談話方式。用「摹擬」的事情來打動對方,以走進對方的心裡,等對方顯現出真情,隨後主導對方。己往彼來,言辭之中有「摹擬」和「譬喻」(以探察對方的底細),因而奠定談話的基礎。首先自己的言談舉止要十分謹慎,不要輕易暴露自己的意圖;其次通過突然發問的方式,不給對手任何巧言令色、掩蓋事實的機會;然後在談話過程中不時地反駁對方話語中的有前後矛盾或不合情理的地方,以探求真情;最後要不時地採取順從談話對手的方式,以查核出導致他話語中出現自相矛盾的內容的原因;像這樣進行探究,任何事情都可以從對方言辭中察知。聖智之人用這種方法誘導愚者或智者,任何事情都不會有疑惑。所以善於用「反聽」的方法探察對方的人,通常能夠用鬼神莫測的多變手段來探得對方的情況。隨機應變的方法得當,就主導的詳細。主導的不詳細,得到的情況就不明了;得到的情況不明了,奠定的基礎就不詳細。

變象比,必有反辭,以還聽之。欲聞其聲反默,欲(通「脹」,脹滿)反斂,欲高反下,欲取反與。欲開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辭。同聲相呼,實理同歸。

變換著使用「摹擬」「譬喻」,對方一定會有「反應」的言辭,這時自己再回過頭來傾聽。想要聽對方講話,自己要先用沉默來逗引他;想讓對方膨脹,自己要先收斂;想讓抬高對方,自己要先謙下;想從對方那裡有所收穫,自己就要先給予對方一些好處。要想讓對方「開」而露出實情,就要善於通過「摹擬」和「譬喻」綜合使用的辦法,來主導對方的言辭。聲音相同,彼此就會產生共鳴;(言辭)符合原理,彼此就會走到一起。

(引入動作行為的依據;根據;憑藉)此,或因彼,或以事(君主;皇帝),或以牧(臣下;百姓;群眾)。此聽真偽,知同異,得其情詐也。動作、言默與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見其式,皆以先定為之法則。以反求覆,觀其所託。故用此者,己欲平靜以聽其辭,察其事,論萬物,別雄雌(比喻勝敗、高下、強弱)。雖非其事,見微知類。若探人而居其內,量其能,(猜度)其意也;符應不失,如螣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

(反聽之法)或者根據這個辦法,或者根據那個辦法,或者用來侍奉君主,或者用來主導臣下和百姓。這就需要聽出話中的真偽,了解彼此的異同,從而探得情況和詭詐之處。對方的表情動作、言談沉默與此間的出入(不符之處)、對方的喜怒都可以用這種方法窺其端倪,都通過預先奠定(做好準備)作為法則。用「反」的方式來探求和查核,觀察對方的寄託(安身)。因此使用這種方法的時候,自己需要平心靜氣地去聽取對方的言辭,考察其中的事情,論說萬物,辨別事物的勝敗、高下、強弱。雖然不是這個事,但是可以從無關緊要的小事情中來推知有關聯的同類事。像深入到人的內心探測人一樣,藉此估量出其能力,猜度出其意圖;而這種猜度就像「符應」那樣不會失誤,像螣蛇所指禍福不差,像后羿發箭發箭必定命中那樣百驗不失。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後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魚;其(古同「現」,出現,顯露)(使之現形,顯露,顯示)也,若光之與影也;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針,如舌之取燔骨(炙肉中的骨頭)。其與人也微,其見情也疾。如陰與陽,如陽與陰,如圓與方,如方與圓。未見形,圓以道之;既見形,方以(侍奉,供奉)之。進退左右,以是(掌管)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不巧,是謂忘(情,謂情實。實情,情況)、失道。己審先定以牧人,策而無形容,莫見其門,是謂天神。

所以了解他人要從了解自己開始,只有了解自己之後才能了解他人。(做到自知後再)了解別人,就像比目魚相併而行那樣一絲不差;(做到自知後再)使之現形,就像陽光之下顯露影子一般,(做到自知後再)考察對方的話也能立刻捕捉到對方的真實意圖,就像用磁石取針,如同用舌頭來獲取烤肉中的骨頭一樣萬無一失。自己暴露給對方的微乎其微,而探察對方所顯露的情況卻又快又准。就像陰與陽、陽與陰,圓與方、方與圓一般明顯。 在情形還未明朗以前,就用圓通的方式來引導對方;在情形明朗以後,就要用方正的方式來侍奉對方。無論是向前進還是向後退、向左還是向右,都可以用這種方式去掌管對方。自己不事先做好準備,主導他人不能恰到好處,做事不使用技巧,稱為遺忘探求情實、丟失規律。自己仔細地先做好準備以主導別人,實施策略不露形跡,讓對方摸不透、抓不著我們的門路,這稱為天神(那般達到難測難知的至高境界)。

鬼谷子-捭闔

(用於句首。表示審慎的語氣)(順;順從)(考察)古,聖人(指能夠深入領會陰陽之道,掌握自然界和社會的本質及規律,並善於利用矛盾,從事政治鬥爭的人)之在天地間也,為眾生之先。觀陰陽之開闔以名命物(抓住事物的本質,表述事物名稱和性質),知存亡之門戶(比喻事物的機栝)籌策(猶籌算。謀劃;揣度料量)萬類之終始,(通曉)人心之理,見變化之(徵兆,跡象)焉,而守司其門戶。故聖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事理;規律)一也。

順著考察歷史,聖智之人生在天地之間,是芸芸眾生的先導。他們觀察萬物的陰陽開合的變化,通過揭示它們的本質屬性來給萬物命名;他們知道影響事物生存和死亡的關鍵所在,並籌算萬物從開始到終結的發展過程,他們通曉人的心理,通過觀察事物變化的徵兆,來把握事物發展變化的關鍵所在。所以聖智之人立身於天下,從古至今,其遵循的規律都是一樣的。

變化無窮,各有所歸(歸宿,指不同表現)。或陰或陽,或柔或剛,或開或閉,或弛或張。是故聖人(始終)守司其門戶,(詳細,周密)察其所先後,度權量能,(比較)(通「技」,技藝,本領)巧短長。

萬物變化無窮,各有不同表現。或表現為陰,或表現為陽,或表現為柔弱,或表現為剛強,或表現為開放,或表現為封閉,或表現為鬆弛,或表現為緊張。所以聖智之人始終把握事物發展變化的關鍵,審慎地觀察事物發展變化的先後過程,揣度權衡並考量人的能力,比較其技藝的長短。

夫賢不肖、智愚、勇怯、(仁慈;厚道)(善;美)有差。乃可捭,乃可闔;乃可進,乃可退;乃可賤,乃可貴,無為(順應人們的不同秉性)(統治;主管)之。審定有無(有沒有真才實學)以其實虛(為人真誠還是虛假),隨其嗜欲以(同「現」)其志意。微(駁斥)其所言而(撥動啟發他說出真話)(反對)之,以求其實,(崇尚,重視)得其(古同「旨」,旨意,主旨)

這賢良與不肖,智慧與愚笨,勇敢與怯懦,在仁厚美善方面有著差異。根據每個人的秉性,可以捭,也可以闔;可以擢進,也可以黜退;可以輕賤,也可以敬重,要順應人們的秉性規律進行主導。詳細地確定他有沒有真才實學以及其對人是真誠還是虛假,順著他的嗜好和慾望來發現其志向和意圖。輕微試探性地駁斥他的言論,撥動啟發他說出真話然後再加以反對,以求得到其真實情況,重視得到他說話的主旨。

闔而捭之,以求其利。或開而示之,或闔而閉之。開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闔而閉之者,異其(實情;真情)也。可與不可,審明其計謀,以(推究根源)其同異。離合有守(有操守,有節操),先從其志。(假如,倘若)欲捭之貴周,即欲闔之貴密。周密之貴微,而與道相(趕得上;比配)

如果對方閉口不說,就要想辦法讓他開口,以便了解他追求的利益點所在。或通過「開」的方式將真實情況告知給對方,或通過「闔」的方式將真實情況隱藏起來。將真實情況告知給對方是為了取得對方的信任,讓對方缷下防備,裸露衷腸;將真實情況隱藏起來是為了考察對方的誠意。看看什麼可行、什麼不可行,同時詳究並弄清楚對方的計謀,以便推究雙方情況相同或不相同之處。雙方意見有差異時,是離是合都要堅持自己的道德操守,可以先按照他的意志去辦事(自己則適時而動)。假若想要捭,最重要的是周詳;假若想要闔,最重要的是縝密。周詳和縝密的貴在於注意細節,並且要與規律相比配。

捭之者,料其情也;闔之者,結其誠也。皆見其權衡輕重,乃為之度數(計算,推測)。聖人因而為之慮,其不(合於;符合)權衡度數(測算),聖人因而自為之慮。

所謂「捭之」,是為了預料對方的情況;所謂「闔之」,是為了結合對方的實情。都看清楚了其中的權衡和輕重後,才為之做出推測。聖智之人因而為之思慮,其中不符合我們的權衡和推測的地方,聖智之人因而只能自行思慮退路了。

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nà,接納,吸收)之;闔者,或闔而(得到;獲得;接受)之,或闔而去之。捭闔者,天地之道。捭闔者,以變動陰陽四時,開閉以化萬物。縱橫、反出、反覆、反忤,必由此矣。

所以「捭」,或者通過「捭」向對方傳達出信息,或者通過「捭」讓對方接收相關的信息;「闔」,或者通過「闔」來獲取對方的信息(以靜制動),或者通過「闔」來迫使對方離去(拒絕)。捭闔,遵循天地的規律。捭闔,通過變動陰陽四時,用開閉之法使萬物化生交替。縱和橫,返和出,翻和覆,反與忤,必定經由這個。

捭闔者,道之大化(重大變化),說之變也;必(同「預」,預先,事先)(詳究,考察)其變化,吉凶大命系焉。口者,心之門戶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慮、智謀,皆由門戶出入。故關之,以捭闔(控制)之以出入。

捭闔,是規律的大變化,是說話的機變;必須預先詳究其變化,這是結果吉凶的關鍵所在。口,是思想的門戶;思想,是精神的主導。意志、喜好、思慮、智謀,都是通過口這個門戶來傳出和傳入。所以要閉口,通過捭闔來控制傳出和傳入。

捭之者,開也,言也,陽也;闔之者,閉也,默也,陰也。陰陽其(調和),終始其義。故言長生、安樂、富貴、尊榮、顯名、愛好、財利、得意、喜欲,為陽,曰「始」;故言死亡、憂患、貧賤、苦辱、棄損、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誅罰,為陰,曰「終」。諸言法陽之類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諸言法陰之類者,皆曰「終」,言惡以終其謀。

所謂「捭之」,就是讓人打開心扉,開口說話,這就是陽之道;所謂「闔之」,就是讓人關閉心扉,沉默不語,這就是陰之道。陰陽之間其互相調和,始終遵循著陰陽變化的基本原理。所以說長生、安樂、富貴、尊榮、顯名、愛好、財利、得意、喜欲等都被歸於「陽」類事物,稱為「開始」。而死亡、憂患、貧賤、苦辱、棄損、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誅罰等都被歸於「陰」類事物,稱為「終止」。那些在言論時採用「陽」來立說的,都可以稱為「開始某事」,講出善的一面去說服對方開始某事;那些在言論時採用「陰」來立說的,都可以稱為「結束某事」,講出惡的一面使對方終止謀劃。

捭闔之道,以陰陽試之。故與陽言者,依崇高;與陰言者,依卑小。以(卑下)(打動)(小人),以(崇高)(君子)。由此言之,無所不出,無所不入,無所不可。可以說人,可以說(大夫統治的政治區域,即卿大夫或卿大夫的采地食邑),可以說國,可以說天下;為小無內,為大無外。益損、去就、倍反,皆以陰陽御其事。

捭闔的規律,通過陰言和陽言去試探對方。跟喜歡陽言的人談論時以使用涉及上述陽類事物的崇高語言為主;與喜歡陰言的人談論時以使用涉及上述陰類事物的卑下語言為主。用卑下的語言去打動小人;用崇高的語言去打動大人。根據這個方法去說,沒有試探不出來的真情,沒有不聽從我們決策的人,沒有不能說服的對象。可以說服個人,可以說服家庭,可以說服邦國,可以說服天下;做小事情沒有內在制約,做大事情沒有外在阻礙。補益和損害、去逆和歸附、背離和返歸,都是通過陰陽的變化來駕御其事。

陽,動而行;陰,止而藏;陽,動而出;陰,隱而入。陽(返還)終陰,陰極反陽。以陽動者,德(輔佐、幫助)生也;以陰靜者,形相成也。以陽求陰,(通「包」,包容,懷抱)以德也;以陰結陽,施以力也。陰陽相求,由捭闔也。此天地陰陽之道,而說人之法也,為萬事之先,是謂圓方(謂隨物賦形,或方或圓)門戶(比喻事物的機栝)

陽,運動前行;陰,靜止隱藏;陽,運動發展;陰,隱藏收斂。陽返歸原始最終成了陰,陰發展到極點反而變為陽。通過陽的方式開展運動的人,靠道德幫助生存;通過陰的方式獲得寧靜的人,靠表現幫助成就。以陽的方式去求助於陰,就要以道德包容對方;以陰的方式去結交陽,就要實際地去施以助力。陰陽互相尋求幫助,則憑藉捭闔。這就是天地陰陽的規律,並且是遊說他人的方法,是萬事成敗的先決,因此被稱為「隨物賦形的關鍵」。

黃石公-安禮章

怨在不(通「赦」,免罪或免罰;釋放)小過,(患,憂也。——《說文》)在不(同「預」)定謀。福在積善,禍在積惡。飢在賤農,寒在墮織。安在得人,危在失士。富在(迎,逢也。——《說文》)(招來;招致。後多作「徠」),貧在棄時。

滋生怨恨在於不赦免別人的小過錯,存在憂患在於沒有預先確定好謀劃。幸福在於平日里積累了善行,災禍在於平日里積累了惡行。忍飢挨餓在於輕視農業生產,挨冷受凍在於怠於桑蠶之業。天下太平在於得到人才輔佐,天下危殆在於失去賢士。富有在於迎來發展機遇,貧困在於放棄發展時機。

上無常操,下多疑心。輕上生罪,侮下無親。近臣不重,遠臣輕之。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不正直的、邪惡的)士無正友,(不正的、偏邪的)上無直下。

上級沒有不變的操守,下級大多會出疑心。(下級)輕視上級會生出罪責,(上級)侮辱下級會沒人親近。身邊的近臣不被重視,遠離中央的大臣(地方官)就會輕視他們。自我懷疑的人不會相信別人,自信滿滿的人不會輕易懷疑別人。不正派的人沒有正派的朋友,邪僻的上級沒有正直的下級。

危國無賢人,亂政無善人。愛(民,百姓)深者求賢急,樂得賢者養人厚。國將霸者士皆歸,邦將亡者賢先避。地薄者,大物不產;水淺者,大魚不游;樹禿者,大禽不棲;林疏者,大獸不居。

危機四伏的國家,沒有賢人參與;政治混亂的朝廷,沒有善人參與。愛民深切者,會急於求賢;樂得賢才者,供養會很豐厚。國家即將稱霸四方者,有識之士都會前來歸附;國家即將滅亡者,賢能之人將會先行隱退規避。土地貧瘠的地方,長不出高大的植物;水淺的地方,不會有大魚遨遊戲;光禿的樹木,不會有大型禽類棲息;稀疏的樹林,不會有大的獸類居住。

山峭者崩,澤滿者溢。棄玉取石者盲,羊(素質;本質;稟性)虎皮者辱。

山勢過於陡峭者,容易崩塌;水澤過於盈滿者,容易漫溢。丟棄美玉卻撿取石頭者,會和瞎子一樣;綿羊的稟性卻披上虎皮者,會被羞辱。

衣不舉領者倒,走不視地者(「顛」假借為「蹎」。仆倒,倒下)。柱弱者屋壞,輔弱者國傾。足寒傷心,民怨傷國。山將崩者下先隳,國將衰者民先(疲睏,疲乏困頓)。根枯枝朽,民困國殘。與覆車同軌者傾,與亡國同事者滅。見已(過錯,錯誤)者慎將失,惡其跡者須避之。畏危者安,畏亡者存。

穿衣服不提衣領子者,會導致倒置;走路不看地者,會導致顛簸。樑柱細弱者,房屋會垮塌;輔臣庸弱者,國家會傾覆。腿腳受寒,會傷及心肺;人民怨聲載道,會傷及國家。山將要崩塌的時候,下面的土質先毀壞;國家將要衰落的時候,人民會先陷入疲敝。樹根枯萎,枝枝會朽壞;人民困苦,國家會殘敗。與已經傾覆的車走相同軌道的車,會傾覆;與已經滅亡的國家做相同事情的國家,會滅亡。見到他人已經犯下過錯者,應當謹慎防止自己也犯同樣的過錯;厭惡他人的惡劣行徑者,必須儘力避免重蹈覆轍。害怕危險者,會獲得安全;害怕滅亡者,會獲得生存。

夫人之所行,有道則吉,無道則凶。吉者百福所歸,凶者百禍所攻;非其神聖,自然所鍾。務善策者無惡事,無遠慮者有近憂。

這人的所作所為,有道就會吉祥,無道就會不祥。吉祥者,各種福報都歸集於他一身;不祥者,各種禍患都會向他攻襲。這並非什麼神秘的事情,而是自然的規律。致力於謀劃良策者,沒有壞事侵擾;沒有長遠考慮者,會有近在眼前的憂患。

同志相(同「德」,恩惠,感恩),同仁相憂,同惡相黨,同愛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謀,同貴相害,同利相忌,同聲相應,同氣相感,同類相依,同(善;美)相親,同難相濟,同道相(成,就也。——《說文》),同藝相窺,同巧相勝。此乃(規律;法則)之所(演算產生結果),不可與理違。

志趣相同,會相互恩惠;同懷仁德,會相互牽掛;同懷噁心,會相互勾結;愛好相同,會相互訪求;美貌相當,會相互嫉妒;智謀相近,會相互謀劃;權勢相當,會相互傾軋;利益相同,會相互猜忌;主張相同,會相互呼應;氣質相同,會相互感應;品性相同,會相互依靠;信仰相同,會相互親近;境況相同,會相互救助;志同道合,會相互成就;職業相同,會互相窺探;技能相近,會相互較量。這些都是按照規律自然形成的,不可與這些道理相違背。

釋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順。逆者難從,順者易行;難從則亂,易行則理。如此理身、理家、理國,可也!

放任自己而去教育他人者,他人會逆反;端正自己再去教化他人的,他人會順服。逆反者難以順從,順從者容易推行(教化)。難以順從,則會產生動亂;容易推行(教化),則會得到治理。這樣進行修身、齊家、治國,可行啊!

黃石公-遵義章

以明(指示;讓人看;把事物擺出來或指出來讓人知道)下者(昏昧,愚昧;不明白),有過不知者(欺騙,隱瞞)。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禍。令與心(違背,不合)者廢,後令(繆戾;違背)前者毀。怒而無威者犯,好眾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宜,適宜的,為其所需的)敬者(不祥)。貌合心離者孤,親讒遠忠者亡。近色遠賢者昏,女(yè,掌管引進謁見者的近侍)公行者亂。私人以官者浮,凌下取勝者侵,名不勝實者耗。

以明察秋毫示下者,是昏昧的;有過錯而不自知者,會被蒙蔽。陷入迷途而不知返者,會陷入困惑;因言語不當招致怨恨者,會招來禍患。命令與內心相違背者,命令會荒廢;後面發布的政令與前面相衝突者,會造成破壞。發怒卻無人畏懼者,會遭受冒犯;喜歡當眾侮辱他人者,會遭殃。殺戮並侮辱自己所任命要職者,會陷入危境;怠慢應當敬重的長輩和領導者,會有不祥。與人貌合神離者,會被孤立;親近讒佞並且遠離忠良者,會滅亡。親近美色並且疏遠賢明者,會陷入昏聵;讓女近侍參與公務政事者,會引發動亂。私相授受他人官職者,會使政事虛浮;欺凌屬下以贏取勝利感者,會受到侵犯;名不副實者,會耗盡心力(也不能辦好事情)。

略己而責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棄廢(拋棄不用)。以過(忘記)功者損,群下外異者淪。既用不(擔任公職)者疏,行賞吝色者沮,多許少與者怨,既迎而拒者(背離,違背,不和諧)。薄施厚望者不報,貴而忘賤者不久,念舊惡而棄新功者凶。用人不(1、不偏斜。2、合於規範的、合於法則的)(危也)(同「彊」,即強)用人者不畜,為人(區別)官者亂。失其所強者弱,決策於不仁者(艱難;困難),陰計外泄者敗,厚斂薄施者凋。

忽略自已的過錯卻一味指責他人者,不能治理好事務;對自己厚待卻對他人刻薄者,會遭到人們的拋棄。因他人的過失而忘記其功勞者,會損失人心;讓眾多屬下紛紛產生離異之心者,會走向淪亡。已經使用他人做事卻不委以相應公職者,會導致關係疏遠;論功行賞時慳吝且表露在臉上者,會令人感到沮喪;許諾多實際卻兌現少者,會招致怨恨;已經表示歡迎但之後又將人拒之門外者,會導致對方背離。予人小恩小惠卻希望獲得豐厚回報者,不會得到回報;富貴之後就忘了貧賤之時境遇者,不會長久。對別人的舊惡念念不忘而對其新建立的功勛視而不見者,會有不祥;任用品行不端者,會有危險;勉強用人者,會留不住人;任人為官卻徇私徇情者,會導致政事混亂。失去自己優勢者,會導致衰弱;把政事交由不仁義的人決策者,會陷入險難;隱秘的計謀被向外泄露者,會導致計謀失敗;橫徵暴斂並且薄恩寡施者,會導致民生凋敝。

戰士貧、游士富者衰,貨賂公行者(愚昧;糊塗)。聞善忽略、記過不忘者暴,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昏暗不明)。牧人以德者集,(糾正)人以(懲罰)者散。小功不賞,則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則大怨必生。賞不服人、罰不甘心者叛;賞及無功、罰及無罪者(殘忍、暴虐)。聽讒而美,聞諫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貪人之有者(殘,傷也)

讓出生入死的戰士陷入貧困,讓逞口舌之利之徒奢享富貴者,會導致國勢衰落;賄賂公務人員者,是愚昧的。忽略別人所做過的善事卻對其過錯耿耿於懷者,是殘暴的;所任用的人不能信任、信任的人又不能勝任其職者,是昏暗不明的。管理他人時依靠品德者,人心會聚集;糾正他人時依靠懲罰者,人心會離散。小功勞不加以獎賞,則不會產生大功勞;對小怨恨不加以寬恕,則必定會產生大怨恨。行賞不能使人心服、處罰不能使人甘心者,會引發叛亂;賞及無功之人、罰及無罪之人者,是殘忍暴虐的。聽到讒言就心生歡喜、聽到諫言就心生仇怨者,會走向滅亡。能滿足於其所擁有者,會是安全的;貪求別人所擁有者,會受到殘害。

黃石公-本德宗道章

夫志心篤行之術:長莫長於博謀,安莫安於忍辱,先莫先於修德,樂莫樂於好善,神莫神於至誠,明莫明於(親身經驗)物,吉莫吉於知足。

這讓志向和思想淳厚純正的方法:最長久的方法莫過於廣為謀劃,最安全的方式莫過於忍辱負重,最首要的任務莫過於修養品德,最快樂的行為莫過於樂善好施,最靈驗的態度莫過於誠心誠意,最明智的做法莫過於體驗萬物,最吉祥的觀念莫過於知足常樂。

(痛苦;困苦)莫苦於多願,(可悲)莫悲於精散,(缺點,毛病,瑕疵)莫病於無常,(過失)莫短於苟得,(昏暗;陰暗)莫幽於貪鄙,孤莫孤於自恃,危莫危於任疑,敗莫敗於多私。

最痛苦的狀態莫過於願望太多,最悲哀的情形莫過於精力分散,最嚴重的弊病莫過於反覆無常,最短視的行為莫過於不義而得,最昏昧的態度莫過於貪婪卑鄙,最孤獨的方式莫過於剛愎自用,最危險的舉措莫過於任用嫌疑,最失敗的觀念莫過於私慾過多。

黃石公-求人之志章

絕嗜禁慾,所以除(負擔)。抑(不對;錯誤)損惡,所以(ráng,祈禱消除災殃、去邪除惡之祭)(過,罪愆也。無意的犯法或作惡行為)(減、損)(jué,去除)色,所以無污。

杜絕不良嗜好並且禁止非分慾望,所以能去掉負擔。抑制非法的行為並且減少邪惡的念頭,所以能消除罪過和惡行。不沉溺美酒並且不貪戀美色,所以能保持身心無污。

(疑也)(不信,猜度),所以不誤(誤,謬也)。博學切問(懇切求教),所以廣知。高行(少)言,所以修身。

避開嫌疑之地並且遠離嫌疑之人,所以能不被誤解。廣泛學習並且懇切求教,所以能擴大認知。行為高尚並且言語謹慎,所以能修養品德。

恭儉謙約,所以自守。深計遠慮,所以不窮。親仁友直,所以(幫助、輔佐)(隕墜,覆亡)

恭敬勤儉並且謙遜自律,所以能自堅操守。深謀並且遠慮,所以能不至於途窮。親近仁義之士並且結交正直君子,所以能扶助覆亡。

(恕,仁也。恕道,體諒)篤行(行為淳厚,純正踏實),所以(接,交也)人。任材使能,所以濟(他人,眾人)(憎恨)惡斥讒,所以止亂。

待親近以恕道(寬仁)並且淳厚純正,所以能結交眾多朋友。任用人材並且使用賢能,所以能濟人利物(救助別人,對世事有益)。憎恨邪惡並且排斥讒佞,所以能防止動亂。

推古驗今,所以不惑。先揆後度,所以應(同「猝」,突然)。設變致(權宜、變通),所以解(關鍵)

推衍歷史而後檢驗當今,所以能不陷入困惑。先認真觀察而後在心中度量(做到心中有數),所以能應對突發。設想各種可能的變化而後施以權變,所以能解決關鍵矛盾。

括囊(結紮袋口。亦喻緘口不言)(機會,時機),所以無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勤勉;不懈怠)淑淑(美好),所以保終。

保持緘默並且順應時機,所以能沒有災禍。堅定不移並且不屈不撓,所以能建立功勛。勤勉不懈並且品性美好,所以能保全至終。

黃石公-正道章

德足以(安,安撫)遠,信足以(統一)異,義足以得眾,才足以鑒古,明足以(察知,明白)下。此人(作為賓語前置的標誌。相當於「是」)俊也!

品德足以安撫邊遠,誠信足以統一異議,正義足以得到眾人擁戴,才識足以借鑒歷史,智慧足以體察下情。這樣的人是人中才俊!

行足以為儀錶,智足以決嫌疑,信可以使守約,廉可以使分財。此人之豪也!

行為足以成為表率,智謀足以決斷嫌疑,誠信可以信守約定,廉潔可以分配財物。這樣的人是人中之豪!

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違背),見嫌而不苟免,見利而不苟得(以不正當的手段而取得)。此人之傑也!

恪盡職守而不廢弛,堅守道義而不違背,遇猜疑不苟且免於損害,遇利益不會不義而得。這樣的人是人中之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