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至少有五條路可以選擇

學《易經》有二個研究方向,一是義理。就是注重發掘《易經》的卦名、卦爻辭和卦爻象中所蘊涵的意義和道理;二是象數。就是注重對《易經》的卦象、卦變的研究,以其所理解的道理而推導人事吉凶的學術派別,為預測學方向。

在現在學習《易經》的階段,我採用兩頭並重的方法,即平時注重弄清楚《易經》所蘊涵的意義和道理,並在遇到人生重大決定的時候使用占卜的方法進行預測。在這裡談一談占卜預測的一些個人看法。

在我占卜起卦的時候,我心裡默問的都是:「我該怎麼辦?」,然後讓老天給出參考意見。幾乎不問:「未來會怎麼樣?未來會發生什麼?」為什麼呢?因為我一直對先輩們說的「察見淵魚者不祥」的警示持認可態度。在占卜起卦的時候,也是有技巧的。我們都知道,占卜起卦得所到的卦為本卦,代表的是事物初始、開始階段的信息,或目前的情況。根據變爻所得的變卦,為事情發展的結果。而中間還有一個互卦,為事情發展的中間過程。然後這裡重點談一下這個互卦。

互卦的傳統組合方法是:本卦的第二、三、四爻,拿出來作為互卦的下卦,本卦中的第三、四、五爻,拿出來作為互卦的上卦。上卦、下卦組合在一起,就得到了互卦。

但我這裡要推薦的是曾仕強的互卦組合法:第一組、本卦234爻為下卦,345為上卦;第二組、本卦345爻為下卦,456為上卦;第三組、本卦123爻為下卦,234為上卦;第四組、本卦234爻為下卦,456為上卦;第五組、本卦123爻為下卦,345為上卦。也就是說達到結果,至少有五條可以選擇的路,這樣就極大開闊了我們的人生視野,我覺得這是曾仕強最了不起的地方。

老子說過:道,可道也,非恆道也。道,是我們走的路,是有規律和方法的,不是固定不變的道。道,是我們這輩子一定要走的路,至於怎麼走,由我們自己決定。老天給的,也只是參考意見,我覺得這才是最重要的。我們應該多欣賞和享受人生的過程,少去計較人生的結果,或許這才是研究易經的象數預測給我們的一條重要的啟示。

《北斗神拳》——健次郎

《北斗神拳》是我小時候喜歡看的動畫片。北斗神拳看起來暴力血腥,但充滿了正能量,遍地的惡棍橫行,健次郎卻能勇往直前,從不迷失,不受任何誘惑。拉奧,托奇,優利亞,雷伊每個角色有著鮮明的個性,很多男性角色都是真性情,在這樣亂世里,更好的烘托出了人性的真善美!其實比喜洋洋灰太狼更有意義!

健次郎,是我最喜歡的《北斗神拳》里的人物。他是日本漫畫《北斗神拳》的一號男主角,是以武術大師李小龍為原型設計的人物。他是最強拳法「北斗神拳」的第64任繼承人,胸前有像北斗七星排列形狀的七個傷疤,在文明幾乎毀滅殆盡的世紀末,秉承著「北斗神拳」不滅的精神,以世紀末救世主的身份掃除邪惡與不公,同時也不斷追尋著自己的愛人尤莉婭。是一個強大但不自持、堅韌並且善良、溫情卻不外露的男人,暴力只是他剷除世上罪惡的手段,真正重要的是他那顆永遠不被這亂世所左右的心。

為什麼說佛魔平等

有些佛教徒可能剛看到這個題目就開始有異議了。魔是佛的對立面,佛與魔怎麼能平等呢?其實,佛與魔也是一不是二。

妙善在未開悟之前也和許多修佛人一樣,認為自己是在修佛,凡是外界干擾障礙我的都是魔。甚至家庭親屬不支持自己修行的,也認為是魔,是外界的魔來幫自己磨性,開悟之後才知道是自己錯了。

首先,我們分析一下魔是從哪來的,魔由心生,魔與佛一樣,都是宇宙本性里的自然顯現。魔與佛也是同一事物的兩面。我們每一個人既是佛又是魔,當你的心清靜無為時,符合了佛性,此時你即是佛。當你的心煩惱、執著、偏執一方、瞋恨發怒時,此時你又是魔。因此,佛與魔都是你本性的顯現,完全取決於你的心。既然魔與佛都來自你的心,是一體所生,當然是平等無分別的。如果從真我本性的角度來講,佛魔都是心裡生出的一種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既然都是虛妄假相,又有何分別呢?從這個角度上講,佛魔也是平等的。

繼而分析佛與魔的作用,當然他們也是相互襯托、相互依存、相互成就的作用。

修行人常講「小魔成小佛,大魔成大佛,無魔不成佛」。可見要想修成佛,必須魔來磨。每個修行人都可以回憶一下,如果沒有病魔、災魔、煩惱魔、生死魔來磨你,你能被迫走上修行之路嗎?在你修行路上,哪一分清靜的產生,哪一分定力的成就,不是魔來助你的?相反,在你修行路上,心魔逐漸被降伏,在減少,又何嘗不是佛對魔的度化。魔與佛都是你的心在相互轉化,當你中道行的時候,即顯現為佛,偏左偏右的時候即顯現為魔。當一個人修行到較高層次的時候,心如果稍偏一點,則會產生更大的魔力。因此,古大德所謂的「德高才能功高」,是非常有道理的。當你功高而又德不穩定的時候,心稍偏一點,造業極大,又抵消了你所修的功德,這正是修行中所謂的「火燒功德林」。所以說:「德高才能功高”。

《西遊記》雖是描述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故事,實際上是在描述一個修行者的修行過程。修行路上九九八十一難,難難都有魔來擋道。你仔細想想,那些魔都是從哪來的?都來自於佛的身邊,寓意著佛與魔同出一處,本心所現。後時又寓意著「無魔不成佛」的深奧之理。如能悟透此理,修行路上再遇魔時,就不會埋怨外境,明知魔由自心而生,心若平靜魔自滅,心若執著魔自生,一切都是自心的變現。

另一方面,當外界有干擾時,心裡很明白這是幫自己修定的助緣到了,不動心,不動念。如能把握好助緣之機,則未辜負魔的作用。此時,魔轉為佛,在你眼裡,他是佛菩薩來度化你,而不是魔來干擾你,還會發自內心地感謝他。修行路上,正是這一次次地由魔轉佛的過程,才使你靠近了佛的本性。當你眼裡看到人人都是佛,物物都是佛的時候,此時你就是佛。此時你心中無魔,魔也就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當你眼裡看到人人、處處都是魔的時候,此時,你自己就是魔。當你心裡達到無佛無魔、無分別的境界時,才能真正證到平等心。因為分別和平等本來就是互為存在的一對陰陽,是不是二。怎樣才算達到平等心呢?當你再看到所謂的「好壞、是非、善惡、對錯、丑美”等一切事物時,自心如同鏡子,只反映事物的本象,而不再分別好壞、是非、善惡等。在你眼裡,所看到的一切事物都是正常的、自然的、無分別的。不僅要這樣斷掉分別心,而且還要在無分別的基礎上,斷掉取捨和撿擇之念。如無取捨撿擇之念,還有何求?如無所求,還動何念?果能如此,你的心自然就會清凈下來。因此,只有修出平等心,才能真正修出清凈心。才能真正證到清凈法身佛和平等報身佛。

夢中,我敗了,但敗得有價值

這幾天晚上一直都在做不好的夢,不管是自然的夢還是被腦機介面輸入的夢,這幾天晚上我都輸了。從白天一直到晚上的較量中,白天我很少輸,因為我是清醒的;但是在晚上的較量,我經常輸,因為晚上我放鬆了警惕。這不禁讓我想起了《易經》中的乾卦里的一句話: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點,我也不例外。我們不應該掩飾自己的弱點,而應該積極的去修它,或許這也是我們來到這個宇宙的意義——我們來到宇宙中修鍊自己的那一點缺陷。

對於一個到過地獄的人,我親身體驗到深處地獄時的那種絕望和煎熬,雖然最終我還是從地獄裡面爬起來了,但是之前的那種經歷仍然歷歷在目。應該感謝那些壞人,感謝他們把我帶到地獄,使我對邪惡有了免疫力,我終於明白壞人也有他自己的歷史使命和任務。觀我生,進退。如果能選擇,我會選擇永遠不會再去那種地方。那就要時刻警醒自己,避免重蹈覆轍。地獄是收留壞人的地方,天堂是好人的歸宿,而普通人都會在這個有缺陷的娑婆世界中進行修鍊。

《易經》觀卦裡面說過:

童觀,小人無咎,君子吝。說的是我們不要成為一個只知觀仰他人的蒙童,要積極行動,多讀書,多學習,積極提高自己的能力和修養,最終提高抵抗邪惡的免疫力。

窺觀,利女貞。說的是接受他人的監督,把他人的監督轉化成促使自己自律和堅守正道的環境。

觀我生,進退。透過對自己人生經歷的觀察,以決定自己的人生選擇。邪惡是深淵,積極自救是出路。

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帶著榮譽感與責任感,不忘初心,積極輔佐和成就他人,在自己周圍創造一個清明的環境。

觀我生,君子無咎。透過對自己人生經歷的反省,找出瑕疵,積極改過,就不會有什麼過失。

觀其生,君子無咎。透過對他人人生經歷的教訓,以人為鏡,時刻警醒自己,就不會有什麼過失。

以上說的這些是觀卦裡面說的避免產生過失的方法,這是《易經》給我們的啟示。只要我們堅守正義,不忘初心,積極提高免疫力,邪惡自然污染不上。

用三至五年學會《易經》

接觸易經一年多了,之前只是受到同事的影響而對易經感到好奇,並且嘗試著去接觸了一下。後面慢慢地,逐漸被易經的魅力所吸引,再到這二個月來的深入研究。先說說這二個月來研究易經的心得體會:

一、易經有三個含義在內,即不易、變易、簡易。易經爻辭簡短,一句話就可以進行註解,但要弄懂它與其它爻之間多變的關係與聯繫,是不容易的,需要認真仔細地研究。最重要的是要搞清楚易經中那些不變的東西,即變和不變的規律,找到了這個規律,就等於抓住了易經的靈魂,學習就會變得簡易。

二、易經可以用來推測事物發展演變的規律。這一點我嘗試過幾次,這個很有實戰意義,可以在人生重要關口指導我們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因為這幾次嘗試都是跟著感覺走,並沒有總結出清晰的套路,所以說只是學到了一點皮毛,甚至一點皮毛都算不上。今後還需要多演練,多多總結套路。

三、易經中蘊含著很多做人、做事的大道理,需要我們每一個學易經的人認真體悟。弄懂並學會了裡面的道理,一定會讓我們受益無窮。

四、學易經是要付出時間和心血的。如標題所說用三到五年學會易經,我覺得這只是一個理想化的計劃,學易經是需要我們終身進行學習的,因為它太博大精深了,或許我們窮盡一生,只能學會其中的一部分。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報著最好的希望,付出足夠的努力和心血,相信我們一定能學有所成。

五、學易經最好報著裒多益寡的心態。為了學習易經,我習了很多關於易經的書籍,關於註解易經的,就不下五本。每本書有每本書的精華所在,並且學習中一定要抱著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的態度去學習。易經也是來源到古人的生活實踐智慧的總結,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閱歷,加上認真、審慎的思考,擇其善者而從之(人生就是在做一道道選擇題),這樣就可以儘可能地避免誤解易經。在學習易經的過程中,最遺憾的是身邊缺少志同道合的學習易經的人,缺少能一起交流的人。所以只能以書為友,與書的作者對話交流,向其學習。不過好酒不怕巷子深,只要自己真正學有所得,相信身邊的良師益友會多起來。

什麼是思無邪?

我問一位茅山老道長:什麼是思無邪?是不是不想歪門邪道的事,不想邪惡的事情。而只想真善美的事情。

老道長回答說:思無邪,並不是說一個人沒有邪念。而是說一個人可以做到不隨著邪念跑,不被邪念捆綁,不被邪念影響。

換句話說就是無思無念。什麼又是無思無念呢?那就是不管是邪念還是其他念,都不隨著他們跑。

我問:不隨著邪念跑,我能理解,如果善念也不隨著跑,那人不是就不會去做善良的事了嗎?

他說:任何念你隨著跑你就不在思無邪的境界當中了。

你一隨著跑就等於你的自我失去控制了。就變成思維的機械化奴隸。

所以思無邪其實就是思維意識,不隨便搖動。

我問:那如何才能做到思無邪呢?

他說:比如一個人天天都在做糾察隊長不斷的糾察自己。這個人終有一天會被累死。

因為他太緊張,不允許自己有任何的邪念惡念和不好的念頭。

他這樣的方法只會造成恐慌,造成心理壓力。最後人可能變得很善良很正直,但靈妙清明的真性卻失去了。

真正的正行正念就是放鬆自然,相信自己。

不管是什麼念頭,只要你發現他在影響你,你都去自然察覺他即可。永遠保持你內心的篤定。

只要你不跟著他跑,你就不會讓邪惡的種子發芽。

其實思無邪是在詩經中的一句話。他講的就是那種天真的本來狀態。

他並不是說一個人強制性的要求自己保持真善美。他說的就是人的原始純粹。

就是那一份簡簡單單。不被外境引誘,不被外境擾亂的簡單。

我們道家叫做清靜。

始終都能保持那一份清明澄澈,這就是思無邪。

一個人能夠做到思無邪。就可以稱之為真人。真人就是沒有分別性的本真狀態之人。

莊子在《德充符》裡面說,魯國有一個人叫王駘,追隨他的人和追隨孔子的人幾乎是平分秋色。這個人不怎麼說話,也不教人學問技能,可是見到他的人都可以受益良多滿載而歸。

有人就去問孔子,這是怎麼回事?孔子說王駘呀,我都想領著天下人一起去追隨他,只是沒來得及罷了。

孔子說像王駘這樣的人,能視萬物為一體,從未喪失本真之心。

也可以說他是絕對做到了思無邪的人。

老子倡導我們回到最初。

回到最初並不是說要變得越來越年輕,變成天山童姥,而是說把心回到最初回到那個最樸實最簡單最純粹的心態。

作為一個純粹的人,簡單的人,便可以享受思無邪的美好。

淺談改變環境

在上一篇文章《淺談基本歸因錯誤》中提到:我們要因外界環境來調整心態,以適應環境,求得生存。這是道家的思想,即順應自然。今天想談一談儒家的思想——改造環境。

儒家有一句精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原句來自於《禮記·大學》中的”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譯文大意為通過明確自己的信念和目標,來讓自己頭腦清醒,是非曲直分明。正念分明後就要努力在待人處事的各方面做到真誠二字,努力斷惡修善,久而久之自己的修養就起來了,有智慧了。這時就可以幫助大宗把采邑經營好了。家是諸侯國的縮影,把自己的家經營好了的人也一定可以把國治理好。一個能把自己國治理好的人,那麼他(她)也一定能協助天子讓世界充滿和諧,天下太平。

要想改變世界,先要改變自己。我們在悟道以後,改變了自己的思想,再運用智慧去改變身邊的環境,例如家庭環境等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從身邊的小環境開始改善,這就是對儒家精神的實踐與運用。

淺談基本歸因錯誤

心理學裡有一個名詞,叫基本歸因錯誤。它是指個體在歸因時低估情景因素作用的傾向。人們在歸因時存在一個普遍性的問題, 在我們以第三者的身份對他人行為進行歸因的時候,往往會傾向於把別人的行為歸因為其內在因素,而低估了環境因素的影響。我們會而我們評價自己時,我們通常把成功歸因於自身內在因素,而把失敗歸因於環境。基本歸因錯誤引起了我的思考,到底是環境重要還是內在因素重要呢?環境因素和內在因素如何能良性互動?

首先,讓我們拋開我和物,從第三者的視角來思考。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且可知,而不可為。」

儒家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佛家說:「心能轉物即同如來。」

道家說:「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弗與,善用人者為之下。」「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

從第三者的角度來看,兵家、儒家、佛家、道家都提到要戰勝環境就要先了解自己,做好自己,然後等待外界環境的變化而戰勝環境。

然後讓我們以我(自身)的角度來思考。

孫子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孫子先談的知彼,後講的知己,彼就是指所處的環境。首先作為我自己,我為了生存,首先我要了解自己所處的生存環境;然後同樣重要的是知己,我要了解自己的優缺點,最後在了解環境並且了解自己的情況下審時度勢,做出最有利於生存的決策。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有五感,其目的在於感知環境,然後對感知到的生存環境做出判斷,接著自身才做出適應性的調整。

易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陰指內部的心境,陽指外部的環境。心境與環境互相聯接,互相影響,最後互相適應。因此可見,正確的邏輯思路應該是: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要不斷地認知所處的環境,然後及時地對心態作出調整,接著對自己的行為作出調整,以便更好地適應環境,融入環境,使心態與環境重新達到平衡,最後生存下來。這即是道家的自然。

修己、修心、修身、修道

讀過《孫子兵法》、《鬼谷子》、《易經》以後,再回過頭來讀《孫子兵法》發現:用兵打仗就和人生一樣,都是在不斷地做選擇題。

兵法中有哪些選項呢?陰陽、寒暑、高下、遠近、險易、廣狹、死生、奇正、虛實、專分、攻守、迂直、利害、全破、治亂、近遠、靜嘩、飽飢、銳惰、勇怯、眾寡、勝敗等等。選擇你要走的道,然後全力地去做。

這裡面不得不說到,我們如何做出正確的決斷和選擇呢?觀察、判斷、決策、執行四步驟中,觀察是第一位的。所以孫子在《孫子兵法》中非常多次數地提到了「知」,最典型的一句話就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己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己不知彼,每戰必殆。」所以做判斷之前,要有認真的觀察、信息收集的過程。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年代,信息混雜,更何況競爭對手會傳遞假信息誤導你。那如何在這裡海量的信息中找出關鍵的、有用的信息呢?這很大程度要憑藉「將」的個人素質,畢竟信息擺在那,最後還需要人來決策。我們可以通過心理學、運籌學、統計學、博弈等學科的綜合運用來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決定戰爭勝負的決策因素是人,具備智、信、仁、勇、嚴各方面素質的有道之人可以充分發揮出自身優勢,做到先為不可勝。所以孫子、釋迦牟尼、孔子、老子都告訴我們: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要修己、修心、修身、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