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重視孩子的教育了

今天參加了孩子的家長會,感觸頗多。以前對孩子關心太少,參加完這次家長會之後,我覺得是時候抓孩子教育了。對比我們小時候的教育,我對現在的教育還是有一些不同看法的。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學校的教育千篇一律。孩子寫字要按照標準格式答題,怎麼寫、寫什麼都需要按照要求的格式來,結果交上去的作業都幾乎是一樣的。行行出狀元,我們的教育目的不是要培養不一樣的人嗎?怎麼能像工廠流水線生產一樣,培養同一個模子的人呢?另外,回到家裡和其它年級的家長一聊,發現連學校開家長會時,老師的開會的流程都是一樣的。我們的孩子不是產品,而是一個個不一樣的大活人,所以我對這種千篇一律的教育方式有疑問。聽說現在很多軍隊退伍的軍人都填到學校當老師了,讓人不由得擔憂起來。

二、仍舊是填鴨式教育。翻開孩子們的課本發現,很多以前我們到初中才學的字,現在的孩子小學時候就開始學。而且現在的孩子經常做作業做到十點,強行讓孩子課後消化。填鴨式教學有用嗎?當然有用!但效果好嗎?我想問的是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有幫助嗎?拔苗助長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成長沒什麼幫助(因為孩子也可以在社會生存中學到知識),孩子只是學成了一個考試機器。

我對學校教育的理解是這樣的:上學主要目的是學識字,不太能教會孩子太多東西。真正的教育在家庭,孩子是否成才,家庭的影響是關鍵。如果把孩子成才的希望寄托在學校千篇一律的教育上,是不切實際的。課後要多陪孩子閱讀,提高理解能力;多背古文言文精典,學習並傳承古人的智慧。提早幫助孩子為將來出社會打基礎,讓孩子將來能成為一個明智的人。

當然,現在的老師還是比我們小時候的老師要開明一些。首先不唯分數論,再就是教育觀念比較開明,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師對家長提的三點要求,我覺得很中肯。

一、老師說:「要給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這個我是認同的,不說孩子長大了會不會成為研究生、博士,我只要孩子將來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就可以。雖然現在宣傳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很好,但我覺得首先要教會孩子知善知惡,勇敢無畏,這是最基本的生存價值觀。

二、老師說:「身體力行。」就是說家長要親自勉力實踐,給孩子做一個好的榜樣。我覺得這個很重要,自己在這方面做的還不夠好。今後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給孩子施加積極正面的影響。

三、老師說:「要參與到孩子的學習當中去。」以前做的不好,好在我已經認識到了這一點。這幾天我在教孩子背誦古文精典《孫子兵法》,並與她一起討論;以期待在提高孩子古文言文水平之餘又能學習一些古人的生存智慧。今後我還要將我研究的傳統文化教給孩子,讓她長大了能成為一個聰明、智慧的人。

 以我對現實世界的觀察,今後孩子們的生存環境會比我們這一代人更為惡劣。——改變世界,讓我們先從教育開始。

一鳴驚人

楚莊王蒞政三年,無令發,無政為也。右司馬御座而與王隱曰:「有鳥正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飛不鳴,嘿然無聲,此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將以長羽翼;不飛不鳴,將以觀民則。雖無飛,飛必衝天;雖無鳴,鳴必驚人。子釋之,不穀知之矣。」處半年,乃自聽政。所廢者十,所起者九,誅人臣五,舉處士六,而邦大治。舉兵誅齊,敗之徐州,勝於河雍,合諸侯於宋,遂霸天下。庄王不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見示,故有大功。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聲。」

——《韓非子·喻老》

施恩勿念,受恩莫忘

昨天中午佔了一卦。2023年6月23號12:56分,用時間占卜法算得為謙卦,變卦為蹇卦,互卦為解卦。占卜時,我心中問的是烏克蘭和俄國的局勢對我們的影響。謙卦的卦象是山在地中,象徵山崩地裂,大地震。正如所佔之謙卦所說,昨天正逢俄國瓦格納內亂,正恰逢這幾天,我的心也處於混亂之中。

這幾天,我腦海中不時地閃過一個念頭:有時候人真的不如狗,你幫了狗,狗還知道搖一下尾巴示好;你幫了人之後,他還賴上你了,你一旦顯露不幫他的意思了,你還陰害你。這就是人!連條狗都不如!前陣子我還跟一個同事說過一句話:你不要認為別人應該幫你,別人才好幫你。回想起來,也的確是我的肺腑之言。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聲人不仁,以百省為芻狗。意思是說:天地不偏愛,它們不刻意施仁去養育誰,它們把萬物看作是普通的用來供奉的草扎祭品狗,養育完以後就都忘掉了。遵道而行的人也不偏愛,他不刻意施仁去成就誰,他把所有省悟的百姓看作是普通的用來供奉的草扎祭品狗,成就其完畢以後就都忘掉了。

聖人的境界就是高,目前我們絕大多數人還沒達到這個境界。雖說是要在幫助完別人之後就忘掉幫人之事,但實際上大多數人還是希望對方能回以善意,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在遭遇被自己幫助過的人的惡意時,心裡就不平衡了,於是就有了內心的混亂。所以,要想讓自己內心不動如山,就要做到「施恩勿念,受恩莫忘」。要把被自己幫助過的人當成普通的芻狗,幫助別人之後就忘掉,然後讓自己回歸寧靜。

同時,這幾天我也悟出一個深刻的道理:惡人當然可以善用,前提是你要能駕馭;如果你不能駕馭惡人,最好是盡一切努力剷除掉,以免他們給自己造成難以預料的危險。——垃圾的處理方式,不外乎這三種方式:要麼分類回收利用,要麼填埋,要麼焚燒。

有幾天沒解《易經》了。儘管這幾天窩火期間對解卦很排斥(因為我解了卦,那些垃圾也會連腦學到),但是我還是決定把卦給解出來,因為既然我是開源的,善人和惡人都能學,孔子說「有教無類」,那就都學吧!老子說「絕學無憂」,《易經》所教的可都是不會讓人感到擔憂的絕學!惡人就算學會了,也不會對誰造成危脅。不錯,這類學問正是我要大力去鑽研的!

既然昨天算卦算了蹇卦,那這幾天就解一下蹇卦。人生難免會遇到蹇難,就如現在的我,也正需要領悟蹇卦中的智慧。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魏徵死後,唐太宗說:「魏徵走了,我失了一面鏡子。」這句話說明魏徵是唐太宗的一面鏡子。那麼問題來了,唐太宗只有魏徵這一面鏡子么?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唐太宗需要大臣們指正他的缺失,盡心輔佐,於是他打開進諫大門,這樣便弘揚了正直之風,湧現了一批忠心耿耿的諫諍之臣。這些諫臣確保了唐朝走在正道上,成為「貞觀之治」的一大亮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每個人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何況是這些棟樑之材呢?這些棟樑之材既有作為宰相榜樣的房玄齡,也有骨鯁敢言的魏徵、王珪,還有博學高尚的虞世南。

一個優秀的領導首先要善於看到別人的專長,其次要了解每個人的性格脾氣,要知人善任,還要見賢思齊,用別人的優點來健全自己。那麼唐太宗從這些人身上學到什麼呢?

宰相榜樣房玄齡

房玄齡出生在山東臨淄,父親是隋朝有名的儒臣。隋朝末年,天下大亂。唐國公晉陽留守李淵率兵入關,房玄齡於渭北投靠李世民。 為報李世民知遇之恩,竭盡心力籌謀軍政事務。每攻滅一方割據勢力,軍中諸人都全力搜求珍寶異物,只有房玄齡首先收攏人才,將富有謀略和驍勇善戰的人安置在他的幕府中,私下與他們結為朋友,共同為李世民效力。

房玄齡的故事

那麼房玄齡身上有什麼值得唐太宗學習的呢?唐太宗看到了房玄齡的容人之量和善於發現人才的優點。治理國家不是只靠一個人拚命去做,而是善於發現和提拔大批能幹的人才,讓他們分頭去做。管理企業也是這樣的,不能一個人把全部活兒都幹了,要善於發現和提拔人才,讓他們分頭去干自己的事兒。選拔重用能人是要有容人的胸懷,因為越有才能的人會有傲氣,這股傲氣能不能受得了?能幹的人會做得比你的好,那麼能容得下么?如果一個領導受不了,容不得,那麼有才能的人會不會跟著這個領導干呢?所以說,領導人的胸懷決定了格局的大小。所以房玄齡在這一點上是唐太宗的榜樣。

博學高尚虞世南

虞世南生性沉靜,執著好學,提到他大家都知道他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但是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身份,那就是唐太宗的老師。

64歲的虞世南遇到了唐太宗終於迎來了繁花似錦的晚春。人生七十古來稀,對於虞世南來說,他的人生彷彿才剛剛開始。李世民以秦王身份收穫了已經流離兩朝的虞世南,這場二人的相遇,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對於虞世南來說,彷彿「旅程的前後多餘,只為遇見你」。

虞世南故事

虞世南八十一歲時去世,唐太宗痛哭悲傷,下手詔給魏王李泰說:「虞世南對朕忠心一體,拾遺補闕,無日暫忘,實為當代名臣,人倫準的。朕有小失必犯顏直諫,而今亡故,朝廷上下,無復人矣!」

唐太宗自己說出他和虞世南在宮內君臣相對時,虞世南對唐太宗如此嚴格,哪怕一點小過失都會毫不留情地批評指正。現在虞世南去世了,唐太宗痛哭沒有人能夠在身邊指導和督促自己了。虞世南這面鏡子,照出來的是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人文精神。

直諫犯顏的魏徵

魏徵大家都比較熟悉,他對唐太宗有太多的勸諫了,最著名的是《諫太宗十思疏》、《十漸不克終疏》等篇章,留存史冊,傳頌後人口中,成為治理國家的警示名言。

魏徵故事

在魏徵身上,可以看到對國家的忠誠和長遠戰略眼光,銘記歷史的經驗教訓,牢牢把握正確的方向,緊抓大局,深謀遠慮,從治本的高度來處理日常國家事務,讓唐朝避免了許多前進道路上的陷阱和岔道。

諫議大夫王珪

王珪是山西太原人,曾經是李建成的心腹謀士,獻策剷除李世民而被流放,唐太宗愛惜人才,不計前嫌,把他調回來擔任諫議大夫。王珪盡心謀國,大膽上書,直接批評唐太宗的過失,毫不避忌。唐太宗用王珪,就是希望用王珪做他的鏡子。

廬江王李瑗謀反被殺後,其姬妾被籍沒入宮。後來,唐太宗指著這個姬妾對王珪道:「李瑗殺了她的丈夫,又納她為妾。」王珪問道:「陛下認為李瑗所為對還是不對?」唐太宗道:「殺死他人又娶其妻,你怎麼還問對錯呢?」王珪答道:「陛下知道李瑗滅亡的原因,卻把他的妾留在身邊,陛下實質上還是認為李瑗所為是對的。」唐太宗醒悟,命人將這個美人放出宮去。

王珪拜相後,與房玄齡、李靖、溫彥博、戴胄、魏徵等人一同輔理朝政。一次,唐太宗對王珪說道:「你可對房玄齡等人加以品評,並說說自己同他們比較誰更賢能?」王珪答道:「勤勤懇懇地報效國家,盡心竭力無所保留,我不如房玄齡;文武雙全,出征可以為將,入朝可以拜相,我不如李靖;陳事進言詳盡明白,上傳下達忠實公正,我不如溫彥博;解決繁重的困難,妥善處理各種問題,我不如戴胄;以諫諍為己任,希望皇帝跟堯舜一樣聖明,我不如魏徵。說到辨別清濁,疾惡獎善,我與他們相比,倒是略有長處。」唐太宗深表贊同,房玄齡等人也認為評價非常準確。

對於王珪的這番評價,唐太宗非常認可,他曾對王珪說:「你所指出的都是我的過失,自古以來,身為君主的沒有不希望社稷永遠安泰的,然而卻做不到,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聽不到對自己的批評,或者是聽到了卻不能改。現在我一有過錯,你馬上指出,而我聽到後能夠改正,這樣的話我們就不愁社稷不安定了。

「以人為鏡,可明得失」。唐太宗在自己身邊安排了一批堪稱楷模的大臣作為鏡子,正人先正己,通過和別人的比較來發現自己的不足,還要請別人指出自己的缺失。這樣就能保證自己在治理國家中不犯錯,從而使自己所治理的國家走向盛世。

轉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502386708

斷舍離

今天老婆把家裡上上下下都收拾了一下,找到了一些以前找不到但可以用的小玩意,也丟掉了很多過時被淘汰的東西。生活就是這樣,有時候需要「斷舍離」,不然生活會亂遭遭的。家庭內部的事務,男人還是需要尊重女人的意見,因為對於家庭生活這些內部事務問題,女人顯然更有智慧。

老子說:「善行者無勶跡,善言者無瑕適,善數者不以檮𥮥,善閉者無𫔢籥而不可啟也,善結者無𦄿約而不可解也。是以聲人恆善㤹人,而無棄人,物無棄財,是胃𢘽明。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齎也。不貴其師,不愛其齎,唯知乎大眯,是胃眇要。

儘管老子說遵道而行的人要常常秉持善良之心一心尋求能幫扶他人,不輕易放棄任何人,對任何東西都要珍惜它的價值。也許是我沒有耐心吧,我認為對於一些傷腦筋的不合時宜的垃圾,應該丟垃圾桶進行分類回收,以便於垃圾再利用。如果一個正常人的精力消耗于思考怎樣去應對這些垃圾,那還做不做事了?我們應該把主要精力應于思考如何用好珍寶,而對於這些暫時想不到如何利用且又不合時宜的淘汰垃圾,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它交給專業的垃圾回收人士處理。社會大分工的優勢也在於此嘛!

治水的最好辦法就是堵疏結合,如何才能做到有效的堵和疏呢?這就需要正確利用罰和賞;用罰來堵,用賞來疏。司馬光曾說:「夫有功不賞,有罪不誅,雖堯舜不能為治,況他人乎?」所謂的「廢一善則眾善衰,賞一惡則眾惡歸」,如果賞罰不明,這必然會導致組織風氣出現問題。

從管理歷史上來看,賞罰不明的原因,無非是蔡鍔所說的四條:「或姑息以圖見好,或故為苛罰以示威,以愛憎為喜怒,憑喜怒以決賞罰。」或者是姑息遷就,以企圖收買人心;或者是故意苛刻,以顯示自己的威風;以個人的愛憎而喜怒,憑個人的喜怒而賞罰。簡言之,就是私心太重。古人講「公」、「明」,「公」才能生「明」。要想做到賞罰分明,關鍵就是把握公平公正這條最基本的原則。管理最忌諱的,就是以私情害公義。

所以,秉持中正之道,用賞罰來減少有害垃圾,回收不合時宜的難以利用的垃圾,就基本上做到了老子所說的「恆善㤹人,而無棄人,物無棄財」。如果我們達不到聖人所說的標準,那我們還是可以儘可能地接近那個標準。上士聞道,堇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學習道家無非是通過學習讓我們盡最大努力去做一名上士,最後去踐行「道」。

木雁之間,龍蛇之變

原文(莊子行於山)

莊子行於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

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夫子出於山,舍於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

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

主人曰:「殺不能鳴者。」

明日,弟子問於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

莊子笑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則不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一上一下,以和為量,浮游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於物,則胡可得而累邪!此神農、黃帝之法則也。若夫萬物之情,人倫之傳,則不然。合則離,成則毀;廉則挫,尊則議,有為則虧,賢則謀,不肖則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鄉乎!」

譯文(莊子行於山)

莊子行走于山中,看見一棵大樹枝葉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樹旁卻不去動手砍伐。問他們是什麼原因,(伐木的人)說:「沒有什麼用處。」

莊子說:「這棵樹就是因為不成材而能夠終享天年啊!」

莊子走出山來,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高興,叫童僕殺鵝款待他。

童僕問主人:「一隻能叫,一隻不能叫,請問殺哪一隻呢?」

主人說:「殺那隻不能叫的。」

第二天,弟子問莊子:「昨日遇見山中的大樹,因為不成材而能終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鵝,因為不成材而被殺掉;先生你將怎樣對待呢?」

莊子笑道:「我將處於成材與不成材之間。處於成材與不成材之間,好像合於大道卻並非真正與大道相合,所以這樣不能免於拘束與勞累。假如能順應自然而自由自在地遊樂也就不是這樣。沒有讚譽沒有詆毀,時而像龍一樣騰飛時而像蛇一樣蟄伏,跟隨時間的推移而變化,而不願偏滯於某一方面;時而進取時而退縮,一切以順和作為度量,優遊自得地生活在萬物的初始狀態,役使外物,卻不被外物所役使,那麼,怎麼會受到外物的拘束和勞累呢?這就是神農、黃帝的處世原則。至於說到萬物的真情,人類的傳習,就不是這樣的。有聚合也就有離析,有成功也就有毀敗;稜角銳利就會受到挫折,尊顯就會受到傾覆,有為就會受到虧損,賢能就會受到謀算,而無能也會受到欺侮,怎麼可以一定要偏滯於某一方面呢!可悲啊!弟子們記住了,恐怕還只有歸向於自然吧!」

木雁之間和龍蛇之變兩個詞語都出自《莊子•山木》一文,是莊子回答弟子問題的一段語,他想表達的是,君子應處木雁之間,當有龍蛇之變。這句話的核心意思是,做人處事必須判斷情況,找準時機。比如,森林裡的那些樹木,可以成材的,很快就被砍掉了,而那些紋理歪曲的卻由於被人棄選而長壽並終成參天大樹,對樹木而言,成材並不是一件好事。可是在農民家裡的一群鵝中,不成材光會叫和跑的鵝成了主人終日追殺的對象,而引頸高歌的成材鵝卻被主人終身保護起來,在這裡,成材又成了一件好事。所以,好與壞是一時一局的事,須判斷分析、區別對待。又如龍與蛇,貌雖似,質卻迥異。俗話說,僧佛之修,龍蛇之變。做人有時候像蛇,有時候像龍,人生是變化無定的。為蛇時要蟄伏泥巴,學會與蚯蚓螻蟻為伍,為龍時則要振翅高飛,奮發圖強。總之,得良機時就要展示才華,所遇非人時則要懂得隱忍,如此,才是一個能伸能屈的君子。

木雁之間是個成語,意思是才能或學問處於中間水平,能保全自己,遠避禍害。但現實中絕大多數人都是孜孜以求於出人頭地,不斷地刻意地培養和展現自己的才華。當遇到了愛才惜才的領導時,施展才華當然可以取得了成就,但如果碰到了一個妒賢嫉能、胸無大志的上司時則要學會隱藏、裝瘋扮傻,否則,隨時隨地都是打擊的對象。俗話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行高於眾,人必非之。一個人太優秀了,不僅不一定會得到領導的重用,但遭到周圍的人妒忌和傷害則是必然的,因此,才華出眾總體來說不是好事。當然,能力太低的人則會受人厭棄。所以,莊子認為,君子應處於木雁之間,即使你很有才,也要懂得隱藏。龍蛇之變一詞,主要是講做事必須判斷形勢、講究時機。《易經》乾卦告訴人們,潛龍勿用,飛龍在天,亢龍有悔。每個人在事業初期,與其說是潛龍,實際上與蛇無異,這時候不能去表現自己;當有足夠的才華並碰到了合適的時機時才能去爭取展現;當你事業蒸蒸日上、勢頭正旺時則要學會收斂,否則將會後悔無窮。有人說道儒都源自易經,作為道家代表的莊子所講的龍蛇之變是指有才華的人在處事時一定要懂得準確的判斷時勢,像姜子牙直鉤垂釣、等待時機。由此可見,木雁之間,龍蛇之變,其實講的就是做人做事的道理。

木雁之間,龍蛇之變這兩個詞語出自莊子之口,像他這樣大智大聖之人,其才華學問怎麼可能處於中間水平呢?其一生之中,又何時做過了蛇?所以,我認為,莊子在這裡想表達的真正意思是,真正有才華學問的人生活中應該懂得裝瘋扮傻和隱藏,不能在人前顯露自己的才能,不到時機決不輕易出手,而在事業頂峰時更要急流勇退、避開禍害。像李白,雖然文武兼備、一身才能,年輕時狂妄不羈,疾呼天生我才必有用,但結果卻經常招來妒忌和打擊,一生坎坷,鬱郁不得志!而張良和范蠡功高蓋世,卻在助主成就大業之時功成身退,這才是莊子所期望的大智之人。我想,生活中許多有才華的人往往活得比平常人差,原因就在於他們沒有深刻去領會這兩個詞的內涵。聖人聖口,對古人話棄之不用,實太可惜了!

轉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406335767

嚴之前,請先給予愛

今天被上頭折騰了一天。見已失者慎將失,惡其跡者須避之;今天最大的收穫就是我從今天的經歷中悟到了一點:在嚴格要求下屬之前,請先給予足夠的愛!

好,就依你軍人的身份,你曾帶過兵,那我們來談一談「兵」。《孫子兵法》中講了很多為將之道和領兵之道。我先隨便列舉幾條為將之道:

「將者,智、信、仁、勇、嚴也。」——將,就是指將帥要足智多謀、賞罰有信、愛護部屬、勇敢堅毅、公正嚴明。

「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將軍的處事:沉著冷靜而幽深莫測,嚴明公正而有條不紊。

然後再列舉幾條領兵之道:

「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也。卒己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士卒還沒有親附就實行懲罰,他們就不會心服,心不服就很難使用。士卒已經親附,軍法仍得不到執行,也不能用來作戰。所以要用「文「的(懷柔手段)手段去管理他們,用「武」的(軍紀軍法)手段去使他們整齊一致,這就叫做必勝之軍。平時嚴格貫徹條令,管教士卒,士卒就能養成服從的習慣;平時不嚴格貫徹條令,不管教士卒,士卒就會養成不服從的習慣。平時命令能夠貫徹執行的,表明將帥同部屬之間相處融洽。

「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對待士兵像嬰兒(要「護」),就可以叫他們去冒險;對待士兵像對愛子(要「愛」),就可以叫他們去拚死。如果厚待而不能指使,撫愛而不能命令,違法亂紀而不能懲治,那就好像嬌慣壞的孩子一樣,是不能用來作戰的。

看到這幾點,我們悟到什麼了嗎?還好我不是兵,如果今天我是兵,我有槍,那上頭估計會吃我的槍子。為什麼?做事的時候跟我講軍人標準,講嚴格。在奴才們看來,「嚴格」那是上頭的愛護。但在我看來,這是有意在折騰老子!為什麼平時感覺不到你在愛護我?做事的時候就跟我講「嚴是愛,寬是害」?大熱天折騰老子!先吃我一槍!

如此看來,帶兵也是高風險,搞不好會被底下士兵打黑槍。說到底,還是上頭思維混亂了。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其中的「正」很重要!為將五德:智、信、仁、勇、嚴,其中仁是最好做到的。孔子說:「我欲仁,斯仁至矣!」為將者,還是先從仁做起吧!

好,我們繼續談領兵之道。黃石公在《三略》中對領兵之道有過精闢的論述,我們先來看一看:

「夫用兵之要,在崇禮而重祿。禮崇則智士至,祿重則義士輕死。故祿(給予俸祿)賢不愛財,賞功不逾時,則下力並而敵國削。夫用人之道,尊以爵,贍以財,則士自來。接以禮,勵以義,則士死之。」——用兵的要旨,在於崇尚禮節和厚施俸祿。崇尚禮節,那麼智謀之士就會歸附;厚施俸祿,那麼俠義之士就會樂於效死。因此優待賢士不要吝惜財物,獎賞功臣不要拖延時日,這樣就能使部下齊心協力而削弱敵國。用人的方法是,通過封賜爵位來尊崇他,給予財物以贍養他,如此,賢士就會自動來歸;用禮儀來接待他,用道義來激勵他,如此,賢士就會以死相報。

「夫將帥者,必與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敵乃可加,故兵有全勝,敵有全囚。昔者良將之用兵,有饋簞醪者,使投諸河,與士卒同流而飲。夫一簞之醪不能味一河之水,而三軍之士思為致死者,以滋味之及己也。《軍讖》曰:軍井未達,將不言渴;軍幕未辦,將不言倦;軍灶未炊,將不言飢。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張蓋,是謂將禮。與之安,與之危,故其眾可合而不可離,可用而不可疲,以其恩素蓄,謀素和也。故曰:蓄恩不倦,以一取萬。」——身為將帥者,必須和士卒同甘苦而共安危,這才可以與敵人進行交鋒,所以戰爭必將取得徹底勝利,敵人必將完全覆滅。從前有一位優秀的將帥用兵打仗,有人送給他一壇美酒,他讓人把酒傾倒在河中,與士兵們同飲河水。一壇酒並不能使一河之水都有酒味,而三軍將士卻都願意為其拚死效力,這是因為將帥與自己同甘共苦的緣故。《軍讖》說:「軍井還沒有鑿成,將帥不說口渴;軍帳還沒有搭好,將帥不說疲乏;軍灶還沒有做飯,將帥不說飢餓。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用扇子,雨天不獨自打傘,這就是做將帥的基本要求。與士卒同安樂,與士卒共危難,所以全軍上下能齊心協力而不可分離,能夠任意使用而不知疲倦,這正是因為平時恩惠有加,思想一致的緣故。」所以說,將帥不斷地施恩惠於廣大士卒,就能夠贏得千千萬萬人的擁戴。

「良將之統軍也,恕己而治人。推惠施恩,士力日新,戰如風發,攻如河決。故其眾可望而不可當,可下而不可勝。以身先人,故其兵為天下雄。」——優秀的將領統率軍隊,是以恕己之道體貼、關懷部屬。遍施恩惠,士兵的戰鬥力就會日益增強,從事作戰如同暴風一樣迅速猛烈,投入進攻如同河水潰決一樣銳不可當。」所以,這樣的軍隊,能讓敵人望風披靡而不敢阻擋,只能束手投降而不敢存有取勝的奢望。將領能身先士卒,因此他指揮的軍隊就能稱雄於天下。

以上黃石公講的幾條為將之道和領兵之道可謂相當精闢和通俗,我這裡就不再贅述了。我想說的是,《孫子兵法》用在企業的管理時,一定要活學活用,不能生搬硬套。因為企業不是軍隊,員工也不是軍人。《孫子兵法》帶給我們更多的是一種思維,一種戰略思維。如果我們經常能以戰略的思維和眼光分析身邊的事物,不犯戰略性的錯誤,那麼就不會栽大的跟頭,因為「道」的方向太重要了!

——「故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為孔子正名,註解《論語》

前幾天有人對我說:「孔子的儒家學說真是不適用,過時了……孔子從頭到尾都想當官,當不了官才去當老師,他的私心挺重的……」不得不說,這和我對孔子的認知是有出入的。

孔子出生在春秋戰國這樣一個亂世,曾經在魯國當過大司寇,後來與上頭政見不合,不得已離開魯國開始周遊列國,以尋找能施展抱負的機會。但沒有得到各國諸侯的認同,最後孔子回到了魯國,仍有心從政,但仍是被敬而不用,於是開始修書講學傳道。縱觀孔子的一生,一直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人生目標,雖歷經坎坷,仍不改濟世救民之心;他的「天下大同」理念,一直是天下人所孜孜追求的目標。孔子被後世稱為聖人,並且他的學說自成一派(儒家),並且廣為流傳,能流傳幾千年而不衰,這就是對孔子的最有力的證明。

但是現如今,讀懂《論語》的人有多少呢?不得不說,在網路電子時代的今天,我們大多數人的智商在退化,中國傳統文化似乎有斷層的危險。作為炎黃子孫,我覺得我們應該有責任學習好國學,傳承並發揚光學。

說起來,我也是挺懶的。在之前,我是以《論語中的行政精神》這本書為藍本,也沒怎麼去認真推敲,幾乎直接照搬他的註解。今天,我本著不盲從、嚴謹科學、獨立思考的原則對《論語》的前二篇進行了註解。

註解過程中,我發現原註解者有些註解不嚴謹,沒有用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字意思進行註解,導致有些句段的意思與孔子的本意有出入,現代人讀著也感覺有些雲里霧裡。本人智商130,對這些小坑,還是比較容易地規避過去的。總之,不能人云亦云,需要仔細思考推敲,當聯繫當時的政治社會環境,以求儘可能準確地表達出孔子的原意。

註解完了以後,發現孔子的學說本就是積極向上的,他的語言很平實,但卻包含著深刻的道理。我認為大到治國,小到治理公司,都是可以適用的。並非某些人所說的過時不適用。

註解過程中,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先踐行所要說的話,然後再把話說出來。在後面註解《論語》的過程中,我也需要不斷體悟聖人的管理之道,並儘力把其中的理念貫徹到平時的工作和生活當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順道無為

上善治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潚,予善信,正善治,事善能,蹱善時。夫唯不靜,故無尤。

這是《帛書老子》中的一段話,描述了水的善德。但如何治水呢?我認為需要效仿古代的大禹治水,順「道」進行堵止開流,引水入海。

在前幾天和一個朋友的聊天過程中,朋友對我好人壞人之分的論調進行了反駁,這讓我意識到我對好人和壞人的界定是有問題的。壞人是不是一定壞人?不一定,壞人偶爾也會做好事。好人是不是一定不會做壞事?也不一定,經常好人他做了很多壞事。這就是所謂的「一陰一陽之謂道」,那麼如何界定好人和壞人呢?

曾仕強講的一段話一語中的:「天下沒有壞人,只有愚蠢的人,因為人的未來是可以自己選擇的,你可以走這條路,也可以走那條路嘛,你自己可以做決定。選擇錯誤就叫壞人,選擇正確的就叫做好人。所以不要說這個人是好人,那個人是壞人,就說啊很遺憾,他為什麼這麼好的機會他選擇錯了。人生就是一連串的選擇,人生很少只有一條路可走,很少,擺在你面前的都是好幾條可以讓你選擇的路,你選擇對,選擇對,選擇對,叫做運氣好;運氣好,就是幾次都選對了。一直選對下去,你就是有智慧的人,你一定是好人。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道就是路,就是規律和方法。人生就像是在找回家的道路,我們走在一個個不斷變化的十字路口尋找著前進的道路。最後有的人找到了,有的人卻迷路了……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一邊欣賞並體驗著沿途風景,一邊找到回家的道路呢?那就需要我們做一個有智慧的人。

下面的內容可能大家覺得思維有些跳躍。但說的是一個事情。

在上一篇《蚊子之死》一文中,我總結了蚊子的教訓和人(我)的教訓。今天晚些時候我又突然想到一個問題:那些蚊子能否不被人(我)打死呢?辦法還是有的。

人是萬物之靈,我們首先從人身上找辦法。我們可以買點防蚊子葯,抹一些在身上,防止蚊子叮咬;如果被咬了,我們可以買些復方醋酸氯己定噴劑來防止蚊子叮咬引起的皮膚腫和繼發感染,以消除危害。延升開來,就是人需要通過提高自己的道德認知來武裝自己,以防止蚊子的侵害;同時通過消除受感染的思想餘毒的方式來減少蚊子對自己健康的危害。

然後,我們再從蚊子身上找辦法。蚊子的本能是吸血的,我們不能要求其反本能。但是如果蚊子不叮咬抹了防蚊子葯的人,而是叮咬了沒抹防蚊子葯的人,或是叮咬了牲畜,那也算是順道而行。延升開來,如果蚊子不叮咬那些有道德且認知強的人,而是去叮咬那些道德和認知低下的人,或是叮咬牲畜之類,逼著他們提高自己的道德和認知,那麼我們可以說蚊子是在替天行道。從這一點來講,蚊子成了我們可以借用的外力,我們又怎麼會不愛惜自己的助力而去打蚊子呢?

一令逆則百令失;一惡施則百惡結。故善施於順民,惡加於凶民,則令行而無怨。使怨治怨,是謂逆天;使仇治仇,其禍不救。治民使平,致平以清,則民得其所而天下寧。

上面《三略》中的一段話,講述了正確運用善和惡所帶來的社會功效。惡加於凶民,那執行此事的還是惡人。所以只要我們知人善任,並且順道(順著規律)而行,惡人也可以發揮它的妙用。

《了凡四訓》中說:「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有益於人,則毆人詈人皆善也;有益於己,則敬人禮人皆惡也。」盜亦有道,如果惡人做的事實質上有益於大眾,那麼他們哪裡是在做惡事,明明就是做善事。惡人常常做了善事,善人常常做了惡事,所以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惡人和善人。

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齎也。不貴其師,不愛其齎,唯知乎大眯,是胃眇要。建立文明和延續文明的關鍵不在於誰消滅誰,而在於我們是否能悟「道」並且順道無為(即不違反自然規律而為,不妄為,不亂來)。

蚊子之死

今天休息,想到公園裡面比較涼快,於是早上送娃上學之後就來到附近的張公堤公園背《易經》。公園裡的座位幾乎滿了,我走了好久,找到一個安靜的亭子,心裡還慶幸著終於找到一個「風水寶地」。

在這個「風水寶地」坐了不到五分鐘,我就感到了不對勁,身邊不知何時出來了一群蚊子。我先是驅趕,沒效果;接著往胳膊上、腿上抹風油精,有點效果,暫時趕走了一些蚊子。但還沒兩分鐘,又有一兩隻大膽的蚊子來吸血。可惡……只聽「啪」的一聲,我打死了一隻蚊子,然後其餘的都作鳥獸散了。然而我殺生了……猶豫了一陣子之後,我決定打道回府,遠離這個是非之地。

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剛才發生的事情,整個過程中,我的決策是否正確。首先,我們站在蚊子的角度來分析一下蚊子的思想:

1、雖然血不怎麼好吸,但有機會一定要吸上幾口……

2、這麼多同類,就算有人打,也不見得打到我頭上……

3、要多吸一點,再吸一點就走……

4、再吸一點……

站在人(我)的角度來分析一下人(我)的思想:

1、我不殺生……

2、吸兩口就可以了吧……

3、還來?……

4、可惡……

5、打死它!

我們看到最終的結局是:蚊子死了,人(我)也破戒殺生並離開了。雙輸!蚊子死在貪婪,死在抱著僥倖思想,不知見好就收。人(我)也通過這件事情得到了幾點啟示:

1、路邊的李子樹上能掛滿李子是有原因的。同樣的道理,本來滿坐的公園裡卻出現了空位置,這個空位置往往有的原因,要先搞清楚原因。

2、出生,入死。老子說:出死亡之地則生,入死亡之地則死。我先是入了死亡之地,遭受了危險;後來離開了死亡之地,得以逃生。

3、蚊子的貪婪和吸血的習慣是他們的本性,而人自保也是本能,任何時候都不要說自己一定不怎麼樣。人可以說我不隨便殺生,但不能說我不殺生。因為人的自保是出於本能,法律上的正當防衛也是允許的。人一開始就抱著的退讓思想與後面又推翻了自己的思想造成了衝突。所以,凡事不能太絕對!

4、見已失者慎將失,惡其跡者須避之。要深刻吸取蚊子之死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