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孔子正名,註解《論語》

前幾天有人對我說:「孔子的儒家學說真是不適用,過時了……孔子從頭到尾都想當官,當不了官才去當老師,他的私心挺重的……」不得不說,這和我對孔子的認知是有出入的。

孔子出生在春秋戰國這樣一個亂世,曾經在魯國當過大司寇,後來與上頭政見不合,不得已離開魯國開始周遊列國,以尋找能施展抱負的機會。但沒有得到各國諸侯的認同,最後孔子回到了魯國,仍有心從政,但仍是被敬而不用,於是開始修書講學傳道。縱觀孔子的一生,一直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人生目標,雖歷經坎坷,仍不改濟世救民之心;他的「天下大同」理念,一直是天下人所孜孜追求的目標。孔子被後世稱為聖人,並且他的學說自成一派(儒家),並且廣為流傳,能流傳幾千年而不衰,這就是對孔子的最有力的證明。

但是現如今,讀懂《論語》的人有多少呢?不得不說,在網路電子時代的今天,我們大多數人的智商在退化,中國傳統文化似乎有斷層的危險。作為炎黃子孫,我覺得我們應該有責任學習好國學,傳承並發揚光學。

說起來,我也是挺懶的。在之前,我是以《論語中的行政精神》這本書為藍本,也沒怎麼去認真推敲,幾乎直接照搬他的註解。今天,我本著不盲從、嚴謹科學、獨立思考的原則對《論語》的前二篇進行了註解。

註解過程中,我發現原註解者有些註解不嚴謹,沒有用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字意思進行註解,導致有些句段的意思與孔子的本意有出入,現代人讀著也感覺有些雲里霧裡。本人智商130,對這些小坑,還是比較容易地規避過去的。總之,不能人云亦云,需要仔細思考推敲,當聯繫當時的政治社會環境,以求儘可能準確地表達出孔子的原意。

註解完了以後,發現孔子的學說本就是積極向上的,他的語言很平實,但卻包含著深刻的道理。我認為大到治國,小到治理公司,都是可以適用的。並非某些人所說的過時不適用。

註解過程中,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先踐行所要說的話,然後再把話說出來。在後面註解《論語》的過程中,我也需要不斷體悟聖人的管理之道,並儘力把其中的理念貫徹到平時的工作和生活當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作者: 張津東

群而不黨,和而不同,自由理性皆容納。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