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魏徵死後,唐太宗說:「魏徵走了,我失了一面鏡子。」這句話說明魏徵是唐太宗的一面鏡子。那麼問題來了,唐太宗只有魏徵這一面鏡子么?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唐太宗需要大臣們指正他的缺失,盡心輔佐,於是他打開進諫大門,這樣便弘揚了正直之風,湧現了一批忠心耿耿的諫諍之臣。這些諫臣確保了唐朝走在正道上,成為「貞觀之治」的一大亮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每個人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何況是這些棟樑之材呢?這些棟樑之材既有作為宰相榜樣的房玄齡,也有骨鯁敢言的魏徵、王珪,還有博學高尚的虞世南。

一個優秀的領導首先要善於看到別人的專長,其次要了解每個人的性格脾氣,要知人善任,還要見賢思齊,用別人的優點來健全自己。那麼唐太宗從這些人身上學到什麼呢?

宰相榜樣房玄齡

房玄齡出生在山東臨淄,父親是隋朝有名的儒臣。隋朝末年,天下大亂。唐國公晉陽留守李淵率兵入關,房玄齡於渭北投靠李世民。 為報李世民知遇之恩,竭盡心力籌謀軍政事務。每攻滅一方割據勢力,軍中諸人都全力搜求珍寶異物,只有房玄齡首先收攏人才,將富有謀略和驍勇善戰的人安置在他的幕府中,私下與他們結為朋友,共同為李世民效力。

房玄齡的故事

那麼房玄齡身上有什麼值得唐太宗學習的呢?唐太宗看到了房玄齡的容人之量和善於發現人才的優點。治理國家不是只靠一個人拚命去做,而是善於發現和提拔大批能幹的人才,讓他們分頭去做。管理企業也是這樣的,不能一個人把全部活兒都幹了,要善於發現和提拔人才,讓他們分頭去干自己的事兒。選拔重用能人是要有容人的胸懷,因為越有才能的人會有傲氣,這股傲氣能不能受得了?能幹的人會做得比你的好,那麼能容得下么?如果一個領導受不了,容不得,那麼有才能的人會不會跟著這個領導干呢?所以說,領導人的胸懷決定了格局的大小。所以房玄齡在這一點上是唐太宗的榜樣。

博學高尚虞世南

虞世南生性沉靜,執著好學,提到他大家都知道他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但是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身份,那就是唐太宗的老師。

64歲的虞世南遇到了唐太宗終於迎來了繁花似錦的晚春。人生七十古來稀,對於虞世南來說,他的人生彷彿才剛剛開始。李世民以秦王身份收穫了已經流離兩朝的虞世南,這場二人的相遇,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對於虞世南來說,彷彿「旅程的前後多餘,只為遇見你」。

虞世南故事

虞世南八十一歲時去世,唐太宗痛哭悲傷,下手詔給魏王李泰說:「虞世南對朕忠心一體,拾遺補闕,無日暫忘,實為當代名臣,人倫準的。朕有小失必犯顏直諫,而今亡故,朝廷上下,無復人矣!」

唐太宗自己說出他和虞世南在宮內君臣相對時,虞世南對唐太宗如此嚴格,哪怕一點小過失都會毫不留情地批評指正。現在虞世南去世了,唐太宗痛哭沒有人能夠在身邊指導和督促自己了。虞世南這面鏡子,照出來的是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人文精神。

直諫犯顏的魏徵

魏徵大家都比較熟悉,他對唐太宗有太多的勸諫了,最著名的是《諫太宗十思疏》、《十漸不克終疏》等篇章,留存史冊,傳頌後人口中,成為治理國家的警示名言。

魏徵故事

在魏徵身上,可以看到對國家的忠誠和長遠戰略眼光,銘記歷史的經驗教訓,牢牢把握正確的方向,緊抓大局,深謀遠慮,從治本的高度來處理日常國家事務,讓唐朝避免了許多前進道路上的陷阱和岔道。

諫議大夫王珪

王珪是山西太原人,曾經是李建成的心腹謀士,獻策剷除李世民而被流放,唐太宗愛惜人才,不計前嫌,把他調回來擔任諫議大夫。王珪盡心謀國,大膽上書,直接批評唐太宗的過失,毫不避忌。唐太宗用王珪,就是希望用王珪做他的鏡子。

廬江王李瑗謀反被殺後,其姬妾被籍沒入宮。後來,唐太宗指著這個姬妾對王珪道:「李瑗殺了她的丈夫,又納她為妾。」王珪問道:「陛下認為李瑗所為對還是不對?」唐太宗道:「殺死他人又娶其妻,你怎麼還問對錯呢?」王珪答道:「陛下知道李瑗滅亡的原因,卻把他的妾留在身邊,陛下實質上還是認為李瑗所為是對的。」唐太宗醒悟,命人將這個美人放出宮去。

王珪拜相後,與房玄齡、李靖、溫彥博、戴胄、魏徵等人一同輔理朝政。一次,唐太宗對王珪說道:「你可對房玄齡等人加以品評,並說說自己同他們比較誰更賢能?」王珪答道:「勤勤懇懇地報效國家,盡心竭力無所保留,我不如房玄齡;文武雙全,出征可以為將,入朝可以拜相,我不如李靖;陳事進言詳盡明白,上傳下達忠實公正,我不如溫彥博;解決繁重的困難,妥善處理各種問題,我不如戴胄;以諫諍為己任,希望皇帝跟堯舜一樣聖明,我不如魏徵。說到辨別清濁,疾惡獎善,我與他們相比,倒是略有長處。」唐太宗深表贊同,房玄齡等人也認為評價非常準確。

對於王珪的這番評價,唐太宗非常認可,他曾對王珪說:「你所指出的都是我的過失,自古以來,身為君主的沒有不希望社稷永遠安泰的,然而卻做不到,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聽不到對自己的批評,或者是聽到了卻不能改。現在我一有過錯,你馬上指出,而我聽到後能夠改正,這樣的話我們就不愁社稷不安定了。

「以人為鏡,可明得失」。唐太宗在自己身邊安排了一批堪稱楷模的大臣作為鏡子,正人先正己,通過和別人的比較來發現自己的不足,還要請別人指出自己的缺失。這樣就能保證自己在治理國家中不犯錯,從而使自己所治理的國家走向盛世。

轉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502386708

作者: 張津東

群而不黨,和而不同,自由理性皆容納。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