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1、同情, 怜悯。2、指事物中有恩于万物的生育者)
,以万物为刍狗(古代常见的祭祀神佛、祖先时用来供奉的用草扎成的狗)
;聲人不仁,以百(1、所有;一切;凡。2、会意。从一,从白。“白”假借为“百”。“白”为古代无功名的人的代称,古代平民百姓穿白色衣服,犹言“平民”,“老百姓”)
省(知觉,觉悟)
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tuó yuè,古代的一种鼓风吹火器:“具炉橐,橐以牛皮”。两边有把手,往中间挤压鼓动就可以出风)
与?虚而不淈(gǔ,枯竭)
,蹱(zhōng,1、依谐音假借为“中”。2、躘踵,踉跄欲跌貌。3、左边的“足”意思为止,右边的“童“意思为愚昧、浅陋,合起来的意思是“停止愚昧的童蒙”)
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注解:
天地不偏爱,它们不刻意施仁去养育谁,它们把万物看作是普通的用来供奉的草扎祭品狗,养育完以后就都淡忘掉了。遵道而行的人也不偏爱,他不刻意施仁去成就谁,他把所有省悟的百姓看作是普通的用来供奉的草扎祭品狗,成就其完毕以后就都淡忘掉了(施恩勿念)。
天地之间,不就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往正中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你越趋于中正,在跌跌撞撞中停止愚昧并省悟的童蒙就越多。)这样的人和事屡见不鲜,太多了,不如保持中正。(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自作自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