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個惡搞Linux命令

1.sl 命令

你會看到一輛火車從屏幕右邊開往左邊……

安裝:$ sudo apt-get install sl

運行:$ sl

2.aafire命令

燃起字元串大火

安裝:sudo apt-get install libaa-bin

運行:aafire

3.cowsay 命令

用 ASCII 字元列印牛,羊等動物。

安裝:$sudo apt-get install cowsay

運行:$cowsay “I am not a cow, hahaha”

4.cmatrix 命令

這個很酷!可以生成《黑客帝國》那種矩陣風格的動畫效果。

安裝:$ sudo apt-get install cmatrix

運行:$cmatrix

5.figlet 、toilet 命令

藝術字生成器,由 ASCII 字元組成,把文本顯示成標題欄。

安裝:$sudo apt-get install figlet

$sudo apt-get install toilet

運行:$figlet fuck you !

$toilet i love you!

6.oneko 命令

桌面上出現一直喵星人,跟著你的滑鼠跑,你不動了它就睡覺。

安裝:$sudo apt-get install oneko

運行:$oneko

要關掉這傢伙,按 ctrl+c 結束:

7.xeyes 命令

在屏幕上出現一雙眼睛,盯著你的滑鼠指針。

安裝:$sudo apt-get install xeyes

運行:$xeyes

8.yes 命令

輸出無窮無盡的字元,按 ctrl+c 結束,如:

$yes 我很NB

德經43-五是以知無爲之有益也

天下之至柔,馳騁(形容自由地或隨意地到處走動)於天下之致堅;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爲之有益也。

不言之(訓誨、誘導),無爲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註解:

天下最柔軟的力量,可以自由隨意遊走於最堅硬的事物之間;無形的力量能夠透入並影響到沒有間隙的事物,我因此認知到「無為」是有益的。

實行不用言教的身教(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做榜樣,對人進行教育),發揮無為的益處,天下很少有人能做到啊!

德經42-強良者不得死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叄,通「參」),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通「沖」,猛烈地撞擊)氣以爲和。

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𥞤,而王公以自名也。(不)(或,有也——《小爾雅·廣言》)𢿃(同「損」,減也)之而益,益之而𢿃?

故人之所教,夕(選擇)而教人。

故強(良善;百姓)者不(助動詞。能,能夠)(歸天),我將以爲(學,教也)(通「甫」,開始)

註解:

「道」創立了渾沌未分的和合一體,混沌未分的和合一體分化產生了陰(地)和陽(天),陰(地)和陽(天)互相參合進而形成第三種「參和「的狀態,天下萬物就在這種「參和」的狀態中產生。萬物附靠陰(地)生存而喜向陽(天)生長,陽陰在互相激蕩中得以調和。

天下所厭惡的,只是「孤」、「寡」、「不𥞤」,但是王公用以自稱。不有點減損它卻反而得到增益,增益它卻反而得到減損的意思?

先輩們用來教導我的,晚些時候我也選擇用它來教導眾人。

強迫良善的人不能夠歸天(宇宙人生如同旅途,道家視死如歸),(這一點)我將作為教導眾人的開始。

則攘臂而乃之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通行版作「扔」)之。

這一句最妙的是這個「乃」字,「乃」字在通行本《老子》里作「扔」字,但帛書《老子》里用「乃」字比通行本《老子》用「扔」字更加形象、逼真,更能生動描繪和刻畫人的狀態和心情,接下來,我們就從解釋這個「乃」字說起,進而層層剝開「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之」一句的深刻內涵。

譚清風《醉解老子》講義: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之。

「乃」字的甲骨文寫法是。單從字形上,我們很難想像出它是什麼意思來。《說文》中解釋說:「有乳無奶。卜辭多用為虛詞,其本意遂隱。」意思是說「乃」好像是婦女隆起的乳房的側面形狀,但沒有奶水。《說文》又解釋說:「乃,曳詞之難也。象氣之出難。凡乃之屬皆從乃。古文乃。籒文乃。」意思是說話發聲很困難,字形像呼吸局促、喘息困難的樣子。

若僅從許慎的後面這句關於乃字的解釋來看,我們很難想像出乃字的「發聲困難」和婦女隆起的乳房之間有多少聯繫,難道是嬰兒要吸媽媽的乳房卻因為沒有奶水而著急造成的發聲困難、呼吸急促嗎?若如此解釋,我們看和乃字相關的一些字,如「吸、汲」等字的意思倒也可以解釋的通。

我們並不否認許慎對乃字象形解釋的正確性,但同時,我們通過許慎後面提到的古文和籒文中的兩個乃字,發現了一條更容易理解乃字的線索,第一個乃字其形狀上面好像是一個「人」字,下面好像是彎曲的繩索的樣子。第二個乃字好像中間一個「人」被兩串繩索綁架的樣子,從字形上看這兩個「乃」字都像人被繩子捆綁而行動受到束縛的樣子。如此,我們就可以更加形象的理解為什麼許慎將乃字解釋成「發聲困難、呼吸急促、喘息困難」等意思了。很可能是因為身體胸部被繩索捆綁束縛而造成呼吸局促,氣悶而發不出聲來。當然,這裡的繩索引申開來可以理解為外部的環境、氣氛、輿論等因素造成的對精神的束縛。如此,「攘臂而乃之」一句,我們就可以理解為因為外部環境、氣場、輿論等壓迫,造成語言表達的空間非常局促,從而奮力的向外撐起胳膊和胸膛,想奮力發出怒吼,把心裡所受的這種精神壓迫和束縛掙脫掉。那麼,在老子這句話里,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狀況或者說處在什麼樣的外部環境、氣氛或輿論中人才產生了這樣的窘迫感呢?這就是「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

那麼什麼是「上禮」呢?我們若按照上文中對「上」字的解釋,就不難理解,上禮就是循天道之禮,什麼是天道之禮?就是心像天的運行規律那樣自然而然或者說是油然而生的一種敬愛、尊重之情感,什麼是油然而生的禮?《禮記·樂記》中說:「禮樂不可斯須去身,致樂以治心,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意思是說:禮樂片刻都不能離開身心。詳細審視樂的作用以加強內心修養,那麼平易、正直、慈愛、誠信之心就會油然而生了。從這句話中,我們不難理解這種油然而生雖然是由外部的樂而來(注意:樂是重要的但不是絕對唯一的一種媒介),但最終是發乎於心的,由心之自然所生出來的是「平易、正直、慈愛、誠信」等品質或者說德性,而這些品質的外在流露和表現則是禮的基準色。禮雖然也是外在的表現形式,但卻離不開內心所流露出來的這些美好德性品質的襯托,剝離了這些美好品質的基準色,那麼禮就只是赤裸裸的一種形式了。而這種充滿美好品質的高尚的禮,絕大多數人已經拋棄不用或者不會用了(或者說不重視自身德性的修養)。上禮已經蛻變成一種有形式而沒有內涵的面子工程,變成一種應酬,甚至淪為一種赤裸裸地為自己謀求利益的手段和工具了。禮中的平易、正直、慈愛、誠信等品質已經看不到半點蹤影了,人與人之間到處充斥著的是虛情假意,爾虞我詐、假慈假悲。這樣的禮已經脫離了上禮的本質,已經變形、變質、扭曲了。而當這種不正的禮風漫天颳起、瀰漫整個社會的時候,對少數堅守上禮的人來說,他的一言一行反而會被周邊的人視為異類和笑柄,他的行為反而會被認為是十分迂腐的行為了。試想,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追求上禮的人,連發言權被剝奪了,怎麼能不「攘臂而乃之」呢?

很多人認為老子是最不講禮的,這種觀點大多是從本章下面「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一句中得來的,其實這真是誤會了老子。我們知道孔子都曾向老子請教過禮的。老子並不是不提倡禮的人,只是老子所提倡的禮是上禮,是一種油然而生的建立在上仁、上義的支撐和信德基礎之上的禮!老子「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之」一句更像是對禮崩樂壞時代的人們的一種振聾發聵的搖旗吶喊!缺失了仁、義的支撐和信德的基礎之後的所謂的禮已經名存實亡,禮將不禮了。這樣的禮當然是忠信不足的,也是禍亂的開端了。

德經40-大音希聲

上士(聽說;知道)道,(通「勤」,努力從事)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通「忘」);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爲道。

是以建言(通過口頭或文章提出的有益的意見)有之曰:明道如(通「拂」,逆,違背),進道如退,(平,平坦)道如(瑕疵;毛病;缺點)

上德如浴,大白如(污黑),廣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質真如(改變,違背)。大(方正,人行為、品性正直無邪)(通「愚」,戇,愚蠢,側重於迂直、不知變通)大器(可堪大用能擔負重任的人)(同「勉」,勉勵,努力)(成,就也),大(音,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說文》)(假借為「稀」,稀少,罕見)(聲,說出來讓人知道,揚言,宣稱)

天象(指日月星辰在天幕上有規律的運動現象)(通「形」,形容,形體),道(同「褒」,穿著寬大的衣服)(通「明」,明白;懂得)。夫唯道,善(滋生)且善成。

註解:

悟性好的人聽說了道,能夠努力地去踐行;悟性一般的人聽說了道,像是記住了又像是忘記了;悟性差的人聽說了道,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稱之為「道」了。

因此有人提出建言說:光明之道好似逆背;進取之道好似後退;平坦之道好似多纇節。

最崇高的德,好像水谷一般謙卑處下(尚德者虛懷若水谷,不以功自恃,視有若無,道自來居);最純凈的潔白,好像滿是污黑(真正高潔廉明的,往往是被栽贓和污名化的);最寬廣的德,好像仍有不足(正是因為上士功成而不居,永遠不滿足,雖然德廣,仍覺不足,才能道蒞天下,德化於世);最具建樹的德,好像偷偷摸摸(修道建德,出於自然,不求人知,偷偷去做,生怕被人發現,陰德報得厚);最純真的品質,好像變化無常(修道之人質樸純真,純任自然,其本性至真,反而好像變化無常)。最大的方正是不愚蠢(知變通),可堪大用的人是通過不斷地勉勵而成就的,(這些)振聾發聵的心裡話很少有人說出來。

天象沒有固定的形態,「道」像被寬大的衣服包裹一樣讓人無法看懂。這隻有「道」,善於滋生萬物並且善於成就成物。

南懷瑾人生智慧50句

南懷瑾一生勤讀不輟,廣泛涉獵經史子集、諸子百家、天文曆法、醫藥武藝、詩詞曲賦,對儒釋道經典皆有很深體悟。南師的著作雖然天馬行空、旁徵博引,但一言一語無不體現出那種貫通全盤、直達根本的氣質。我們從中挑選出了極具眼界和人生智慧的50段話,但願大家能從中對中國文化有一個較為全面的感知,對人生的修行有一個基本的認識。

1、人生的最高境界

人生最高境界是: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2、儒家是糧店,道家是藥店,佛家是百貨店

中國文化歷史,在秦漢以前,由儒、墨、道三家,籠罩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到唐宋以後,換了一家,成為儒釋道三家。這三家又籠罩著中國文化思想,一直到中華民國立國初期。迨發生了五四運動,當時想「打倒孔家店」,在中國文化的主流上,起了一陣漪漣,一度有所變化,又影響了幾十年。

佛學像百貨店,有錢有閑,可去逛逛,逛了買東西也可,根本不逛也可,但社會需要它;道家像藥店,它包括了兵家、縱橫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醫藥,一個國家、民族生病,非去這個藥店不可;儒家的孔孟思想是糧店,是天天要吃的,要深切了解中國文化歷史的演變、將來怎麼辦,就要研究四書。

3、漢字是中國文化的靈魂

我們祖先曉得語言三十年一變,所以把語、文分開,把語言變成獨立文字,因此中國五千年文化,用古文保留下來,兩年功夫,只要學通中國字,就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都懂了。中國方塊字,康熙字典里大約五萬個,一個中國人,如果認得2500個,哦喲!這個學問是非常大嘍!國文教授還認不到1500。

4、升官發財未必是好事

作一個中國人,我常常問,你發財為了什麼?以中國文化來講,任何一個人發了財,要注意一件事:一家溫飽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你發了財,很多老百姓會怨恨的,眼睛歪著看,格老子怎麼會發?讀書出來做官,做了幾十年的官,也同時造就了不少惡業。我老祖母就不讓我去做官,一代做官九代牛啊(九代投生為牛)。

5、多讀歷史

我還有個主張,希望大家為了國家民族的前途,研究經濟政治問題,要多讀歷史才好。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我們小時候讀歷史是最重要的課。要了解現在時代的趨勢,必須要懂得自己古代的歷史。觀察個人事業的成功失敗,要拿古代做鏡子,古代每個時代,怎麼失敗的?怎麼成功的?沒過去就沒現在。

6、何為中華道統

譬如孟子的話,君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告訴我們一個知識分子,如果倒霉,就把自己管好就行了,別管外面的事,至於職業做什麼都可以,職業跟學問根本是分開的。學問不是知識,做人做事都是學問。如果有機會叫你出來做事,那就不是為個人,是為整個國家社會做貢獻,這是孟子的教育。

7、有缺陷才是正常

佛學叫這個世界「娑婆世界」,譯為「堪忍」,說我們這個世界是缺陷的世界。《易經》也說這個世界是缺陷的,讓你有錢就不給你學問,有學問就沒有錢;給你子孫滿堂,就不給你別樣了,所以總是有缺陷不圓滿的。

8、有寂寞才有境界

一個人先要養成會享受寂寞,那你就差不多了,可以了解人生了,才體會到人生更高遠的一層境界。

9、易、老、庄、佛,都為醫心

《莊子》是醫心的,不管西醫中醫,都只是醫身體的。心是個什麼東西?思想情緒這個心很難醫。……老莊講的內容,就是醫藥。所有思想病、政治病、經濟病,各種病,在《莊子》裡頭提的非常多了,只看大家如何去研究。釋迦牟尼佛的佛法,老莊以及《易經》,都是治心的葯,也是治心的方法。一般醫生能夠治身體的病,卻不能治心。

10、知生滅便是覺悟

生命就是這樣,年年都有個春天,年年也有個冬天,這是生滅兩頭的現象;念頭、細胞乃至一切物質也是有生有滅,永遠都是這樣。找到了生命能生能滅的根本,叫做成佛,叫證得菩提。……為什麼佛教到中國,很容易就被吸收呢?因為中國文化的老祖宗《易經》,也講過這個道理。

11、生活即是修行

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廟裡,更需要在社會中。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

12、文以載道,道以化人

中國古人不輕易寫書寫文章。今日很多的文章、戲劇、新聞,寫的是社會壞的一面,對小孩子有很壞的影響,這種文字對社會的影響比殺人還厲害。其實寫的人未必有心教人學壞,也有寫正面的,但是接受的人不看正面。古人對人類這種心理非常了解,所以下筆非常嚴謹。

13、每當時代無可救藥,總是道家出來撥亂反正

凡是對任何一樣東西,立場不同,觀點就兩樣。自己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印象就各異。我們看中國歷史,漢、唐、宋、元、明、清開基立業的鼎盛時期,都是由三玄之學出來用世。而且在中國歷史文化上,有一個不易的法則,每當時代變亂到極點,無可救藥時,出來「撥亂返正」的人物,都是道家的人物。

不過,他們有他們的一貫作風——「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幫助人家打好天下,成功了,然後自己飄然而去。如商湯時候的伊尹、傅說,周朝開國時的姜太公,春秋戰國時期的范蠡,漢朝開國時的張良、陳平,三國時的諸葛亮,都是道家人物。姜太公與范蠡,完全做到了「功成、名遂、身退」的「天之道」,張良則差一點,最後欲退而不能,本事不算大。至於諸葛亮,他的立身處事,完全是儒家。

14、英雄與聖賢之別

英雄能夠征服天下,不能征服自己;聖賢不想去征服天下,而征服了自己。英雄是將自己的煩惱交給別人去挑起來,聖人自己挑盡了天下人的煩惱。這是我們中國文化的傳統精神,希望每個人能完成聖賢的責任,才能成為偉大的政治家。

15、古代經典要從小開始背

當年我讀四書五經,都是要背的。小朋友們要放學了,心裡高興,一邊嘴裡唱著一邊你推我一下,我推你一把的。這樣讀書,心裡會記住,一輩子忘不了。想起來的時候心裡默念一下,其中的道理就又琢磨了一回。……常有人問我,為什麼能有這麼好的學問,我都實實在在告訴人家,這都是我十三歲以前熟背這些古書的效果。

16、萬物有理,大道至簡

宇宙間的任何事物,有其事必有其理,有這樣一件事,就一定有它的原理,只是我們的智慧不夠、經驗不足,找不出它的原理而已。而《易經》的簡易也是最高的原則,宇宙間無論如何奧妙的事物,當我們的智慧夠了,了解它以後,就變成為平凡,最平凡而且非常簡單。

17、吃得了苦,才能享得了福

實際上,好事跟痛苦是一體的兩面而已,一個是手背,一個是手心。假使說,好事他能夠真丟掉開的話,痛苦來一樣可以丟開,所以痛苦也是一個很好的測驗。如果一個人碰到煩惱、痛苦、逆境的時侯丟不開,說他碰到好事能丟得開,那是不可能的。

18、佛家只說兩個字——無常

佛學為什麼講無常?因為世界上的事沒有永恆的。人的慾望,永遠貪求永恆,想永遠保持存在,那是永遠不可能的,那是笨蛋,是看不清楚的人搞的。所以佛告訴你,積聚必有消散,崇高必有墮落,合會終須別離……那是必然的道理,這是大原則。

19、中華文明的基本模式

我們過去的文化歷史,始終在帝王專制政體中,「內用黃老,外示儒術」的一個模式之下,度過了兩千多年。也使孔孟的道統精神,依草附木式地攀附在帝王政體之下,綿延存續了兩千多年。

20、憂患意識是中國文化大傳統

我們中國傳統文化,最怕一輩子太享福,太順利,太平安了。沒有憂患意識,象吃了毒藥一樣,把自己毒死了。

21、把人做好、把事做對,就是學問

學問不是文學,文章好是這個人的文學好;知識淵博,是這個人的知識淵博;至於學問,哪怕不認識一個字,也可能有學問——作人好,做事對,絕對的好,絕對的對,這就是學問。

22、能利人才是事業

什麼叫做事業呢?孔子《易經·系傳》叫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一個人,一輩子,做一件事情,對社會大眾有貢獻,對國家民族,對整個的社會,都是一種貢獻,這才算是事業。

23、君子不怨天尤人

人能夠真正做到了為學問而學問,就不怨天、不尤人,就反問自己,為什麼我站不起來?為什麼我沒有達到這個目的?是自己的學問、修養、做法種種的問題。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內心裡並不蘊藏怨天尤人的念頭。拿現在的觀念說,這種心理是絕對健康的心理,這樣才是君子。

24、要讀歷史,也要讀小說

光讀正面的歷史是不夠的,還要看小說。所謂歷史,常常人名、地名、時間都是真的,內容不太靠得住;而小說,是人名、地點、時間都是假的,但那個故事卻往往是真的。

25、行善即是菩薩

我常說,中國宋明以後的理學家講規規矩炬做人,是佛教的律宗;老莊道家是佛教的禪宗,講解脫的。舉這些例子,你說菩薩在哪裡?不一定在廟裡,不一定在宗教中,社會上很多人行的就是菩薩道。倒是穿上宗教外衣的人,常常聽聞佛法的人,卻做不到。社會上很多不信宗教的人,我看了肅然起敬,他們真是菩薩。

26、學佛是大丈夫事

古人說:學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將相所能為。因為他的境界、氣派、胸襟與眾不同。這種不同的境界從那裡來呢?從實相般若而來,是道體上所產生的,自然而來的。因此,真悟道的人,智慧開發是無窮盡的,佛學的名辭叫做無師智,也叫做自然智。自己本有的智慧倉庫打開了,不是老師傳授給你的,是你自己固有的智慧爆發了,天上天下,無所不知。這就是境界般若。

27、做什麼都有境界

一個人修道,或者讀書,一步有一步的不同境界。像一個學藝術的人,今天有了一個新的靈感,或者畫一張畫,特別有一種心得,就是有它的境界。一個做水泥工的,今天突然一磚頭下去,用水泥一抹,特別平,心裡頭很舒服,原來這樣砌才好,這是他做水泥工時侯的境界。所以,境界包含一切境界,修道人有一分的成就,境界就有一分的不同;有兩分的成就,就有兩分的不同。換句話說,人修到了某一種境界,人生的境界就開朗到某一種程度。

28、一切修養方法,都只是三個字

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其他一切的宗教,人類一切的修養方法,都是這三個字──善護念。好好照應你的心念,起心動念,都要好好照應你自己的思想。

29、人有三個基本的錯誤不能犯

人有三個基本錯誤是不能犯的: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謀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30、出身不重要,器度才重要

在艱苦中成長成功之人,往往由於心理的陰影,會導致變態的偏差。這種偏差,便是對社會對人們始終有一種仇視的敵意,不相信任何一個人,更不同情任何一個人。愛錢如命的慳吝,還是心理變態上的次要現象。相反的,有器度有見識的人,他雖然從艱苦困難中成長,反而更具有同情心和慷慨好義的胸襟懷抱。因為他懂得人生,知道世情的甘苦。

31、做好自己就夠了

「終身逌然,不知榮辱之在彼也,在我也」,這就是人生哲學。人為什麼要外面人講你好,你才覺得自己好呢?外面跟我毫不相干,在我自己,我認為好就好,愛笑就笑,愛哭就哭,跟別人毫不相干。

32、只有淡泊才能寧靜

諸葛亮的千古名言「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只有先肯淡泊,而又甘於淡泊,甚至享受淡泊,做到孔子所講的「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才能到達寧靜的境界。

33、人不自欺,天下無敵

任何一個人,一生只做了三件事,便死去了:自欺、欺人、被人欺。如此而已。天下聰明都相等,誰也騙不了誰,別人看你,你看別人,都是很明顯的,尤其不能裝假,明眼人一看,便會把你的心肝肺臟都看透了似的。人,因為有「自欺」,才會「欺人」,最後當然要「被人欺」。人不自騙,誰又能騙了你呢?換言之,人要自愛,才能愛人,最後自然可被人愛。也可以說,人要自尊,才能尊人,這樣才能使人尊你。

34、好情緒就是最好的養生

養生學理論認為,「憤怒傷肝,恐懼傷腎,好樂傷心,憂患傷肺。」即,容易發怒、容易發脾氣或脾氣不好的人,便是肝氣不平和的現象。容易害怕,膽小怕事,便是腎氣不平和。嗜好過分,特別如飲食、男女方面過分,可使心臟有問題。多愁善感,或遇家庭問題,其他等等事故,心多憂患,便由肺氣不平和開始,影響內臟健康。

35、古來聖賢皆寂寞

古今中外,許多被後世認為是多麼偉大,能影響千秋萬世的人物,在當時,大多數都是那麼凄涼寂寞的。因為他們在生前不重視短見的唯利是圖,對自己個人,對國家大事,都是以如此的人品人格來為人處世的。

36、任何時代,都是現實者多超脫者少

許多人都在感嘆這個社會、這個時代,太重現實。其實,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區,人活在世間,就要生存;漸漸的,慢慢的,不知不覺就會重視現實。只有少數的人能超脫現實,為崇高的理想而努力,放棄自我而為天下人著想,不顧自己短暫一生的生活現實,而為千秋萬代著眼。因此,也就受到人們一種超越的崇敬,稱他為「聖人」了。

37、固執己見,做不了大事

我們研究歷史上一些成功和失敗人物的性格,會發現很有趣的對比。有些人的性格,喜歡接受別人更好的意見。不過,能立刻改變,馬上收回自己的意見,改用別人更好意見的人太少,劉邦是這少數人中的一個。而項羽對於自己的主意,就絕對不會改變,絕對不接受別人的意見。

38、成敗悲喜,只是自然

以《易經》的道理去看人生,一舉一動,都有相對、正反、交錯,有得意就有失意,有人贊成就有人反對。人事物理都一定是這樣的,離不開宇宙這個大原則。

39、少吹牛皮,多做實事

古今中外,人類心理都是一樣的,多半愛吹牛,很少見諸於事實;理想非常高,要在行動上做出來就很難。所以,孔子說,真正的君子,要少說空話,多做實在的事情。

40、先有態度,才有學問

講到學問,就須兩件事,一是要學,一是要問。多向人家請教,多向人家學習,接受前人的經驗,加以自己經驗中得來的,便是學問。這裡所講的孔門的學問,不是知識,而是做人做事,要拿人生修養來體驗,隨時隨地來學習。文學、科學、哲學才是知識。要做到,「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交萬個友」。

41、好為人師是大毛病

孟子有句話講的極好:「人之患在好為人師。」每個人都有傲慢好勝的心理,想比人家好,想教訓別人,都想指導別人,這是人的毛病。

42、人最高的智慧

《易經》上告訴我們兩個重點,科學也好,哲學也好,人事也好,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兩件事情,就是「時」與「位」,時間與空間。

很好的東西,很了不起的人才,如果不逢其時,一切都沒有用。還有就是得其「位」,如某件東西很名貴,可是放在某一場合便毫無用處;假如一個美玉的花瓶,放在廁所里,這個位置便不太對。人生一切最好就是得其時、得其位。時就是運氣。光有運氣,沒有位也不行。等於人家請客吃飯,請帖上請到你,你跑錯了地方,那個房間沒你的座位,照樣吃不到東西。

人最高的智慧要做到對自己、對人、對事,知道機會到了,要把握機會,應該做的就做。

43、所有宗教的教主都是東方人

我常常告訴西方人,你們講宗教,世界上哪有你們的宗教?五個教主都是東方人!孔子、老子、釋迦牟尼佛,東方人;耶穌、穆罕默德,是中東人,也是東方,沒有一個你們西方人。你們西方拚命反對東方,其實你們的文化思想大多是東方人所給的。

44、養生最應該重視的是腳底

衰老、死亡是先從腳底開始的,以前講「寒從足底生」,老人冬天那個腳底心還發燙的,就會長壽。所以,我經常叫你們加衣服,尤其女人,褲子要穿厚些。我們小的時候看到祖母,兩個褲腿都綁起來,所以婦科的病少。現在穿個三角褲,又穿裙子,要美麗,不怕凍,所以婦科病特別多。寒從足底生,精也從足底生,兩腿、兩足是非常重要的。

45、兩兩相忘才是真

天堂固然好,但卻有人偏要死也不厭地獄。極樂世界固然使人羨慕,心嚮往之,但卻有人願意永遠沐浴在無邊苦海中,以苦為樂。與其舍一而取一,早已背道而馳。不如兩兩相忘,不執著於真假、善惡、美醜,便可得其道妙而逍遙自在了。

46、中國傳統教育的真諦

中國幾千年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謀生,是教我們做一個人,職業技術則是另外學的。而且教育從胎教開始,家教最重要,然後才是跟先生老師學習。人格教育、學問修養是貫穿一生的。所以,社會除了政治力量、財富力量以外,還要有獨立不倚、卓爾不群的人格品格修養,作為社會的中流砥柱。

47、不平凡不是真正的涵養

一個人是應該清高的,但有人是苟求清高,或者為了標榜自己清高,因此只好忍痛犧牲。那就大可不必,這就不平凡,不平凡不是真涵養的精神。

48、打開中國文化大門的鑰匙

我們中國文化的財產太大了,古文不懂,繁體字不懂等於丟了鑰匙,這個財庫的門打不開了。

49、中國文化中的人生最高修養

中國文化對於人生最高修養的一個原則是:樂天知命。樂天,就是知道宇宙的法則,合乎自然;知命就是也知道生命的道理,生命的真諦,乃至自己的生命價值。

50、命運可以改變

命不好自己可以改變,方法很簡單,一德、二命、三風水、四積陰功、五讀書。人定可以勝天,命運是靠自己的。

德經39-昔之得一者

昔之得(1、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2、全。3、合。這裡的意思為:和合)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níng,安定;平靜),神得一以(同「靈」,靈驗),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爲天下(糾正;改正;匡正),其(推極、窮究)(出)也。

胃天毋(同「以」,因為,由於)清,將恐(「艹」就是一橫把二豎連串起來,即連貫起來的意思。「連」有二個意思,一為相接;二為聯合。連貫起來就是聯接);胃地毋已寧,將恐發;胃神毋已霝,將恐歇;胃浴毋已盈,將恐渴;胃侯王毋(同「以」,因為)(原因,緣故)高,將恐(jué,通「蹶」,跌倒)

(倘若,假如)貴而以賤爲本,必高矣而以下爲基。夫是以侯王自胃孤、寡、不𥞤,此其賤(1、承接上文得出結論,相當於「則」、「就」。2、作為賓語前置的標誌,相當於「是」)(同「歟」)!非也?

(求取;獲得)(shuò,屢次)(讚許,獎賞)無與。是故不欲祿(祿,福也)祿若玉,(luò,山上的大石)硌若石。

註解:

往昔曾得到「和合」的有:天得到「和合」而清明,地得到「和合」而寧靜,神得到「和合」而靈驗,水谷得到「和合」而充盈,侯王得到「和合」而使得天下得到匡正,這是窮究出的。

說天不是因為清明,恐怕將要和地聯接成一體;說地不是因為安寧,恐怕將要發生地震或火山噴發;說神不是因為靈驗,恐怕將要歇菜;說水谷不是因為充盈,恐怕將要乾涸;說侯王不是因為被人們所尊貴的原因而身居高位,恐怕將要栽跟頭。

所以倘若要想被尊貴就要以地位卑賤的人為根本,倘若想要居高位就要以底下的人為根基。因此侯王自稱「孤」、「寡」、「不𥞤」,這是其把卑賤的人看做是根本!不是嗎?

所以追求屢次獲得讚賞,最終卻得不到讚賞。所以不想要福祿如寶玉,而想要平凡如山石。

德經38-上德不德

上德不(1、行有所得也。2、恩惠,感恩),是以有德;下德不(遺漏)德,是以無德。

(崇尚,提倡)德無爲而無以爲也;上仁爲之而無以爲也;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也;上禮爲之而莫之𤻮(簡體字為「應」,回應。古體字外面「疒」表示有病的人才回應)也,則攘臂(捋起袖子露出胳膊表示振奮)(這樣,如此)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通「薄」,輕微;不厚道)也,而亂之首也。

(認識;見識;知識)者,道之(浮華)也,而(笨傻、不聰明)(開端,首先)也。是以大丈夫(當,占,處於)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實,誠也。真實;誠實。內心與言行一致,不虛假)而不居其(繁盛,虛浮華靡)。故去(同「彼」,指「泊」和「華」;另一個是本意淺薄虛浮)取此。

註解:

上德之人做了有德之事不求從中獲得恩惠,因此有(得)德;下德之人做了有德之事而不忘記從中獲得恩惠,所以無(得)德。

提倡用「德」治理國家的人不妄為且不刻意去為;提倡用「仁」治理國家的人有所為但不刻意去為;提倡用「義」治理國家的人有所為且刻意去為;提倡用「禮」治理國家的人有所為但得不到回應(有病的人才回應),於是就捋起袖子露出胳膊鼓動大家照著樣子做。

所以失了道,而後提倡德;失了德,而後提倡仁;失了仁,而後提倡義;失了義,而後提倡禮。這「禮」的提倡,是由於忠信淺薄,而推行它是禍亂的開始。

(我們)前面的認知,不過是「道」的浮華部分,並且是愚昧的開端。所以大丈夫應當立身於敦厚,而不當立身於淺薄;應當立身於誠實,而不當立身於虛浮。因此應當捨棄淺薄、虛浮,而採取敦厚、誠實。

論語-子罕

子罕(談論)(利益)(隨從;隨著)命,與仁。

孔子很少談論利和益,他隨從天命,隨從仁道。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孔子堅決避免四種品格缺陷:不主觀臆測,不絕對肯定,不固執己見,不自以為是。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同「歿」,死),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指文化或文人)也,後死者不得(yù,參與)(取)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奈,怎麼)(「予」假借為「余」,我)何?」

孔子一行在匡地遇險,(情況緊急,弟子們都很緊張),孔子說:「文王已經死了,文王的文化不都保存在我們這裡嗎?如果上天要滅亡這些文化,那麼我們中間後死去的人不得再參與和獲取文化,如果上天沒有意向滅亡這些文化,匡人其奈我何呢?」

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表示加強、加重的語氣,有「並」的意思)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社會普通民眾從事的工作)。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太宰問子貢:「孔子是聖人吧?怎麼這麼多技能呀!」子貢說:「固然是上天有意讓他成為聖人,同時使他多能。」孔子聽到後說:「太宰了解我呀!我少時貧賤,所以學會了很多謀生技能。君子的技能多嗎?不多啊!」

牢曰:「子云:『吾不(試,用也),故藝』。」

牢說:「孔子說過:『因為我(少時)沒有被任用參與政事,所以學會較多技藝。』」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人品鄙陋、見識淺薄的人)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兩端,猶言兩頭。言終始、本未、上下、精粗,無所不盡)(悉;全)焉。」

孔子說:「我是有知之人嗎?無知啊!有見識淺薄的人問我一個問題,我就腦袋空空,不知道怎麼辦;我推敲來推敲去也沒悉數弄明白。」

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孔子說:「鳳鳥不至,河不出圖,(難逢盛世明君),我恐怕要完了!」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視也)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未由也已。」

顏淵喟然感嘆說:「(先生的學問)抬頭仰望,愈望愈高;用心鑽研,愈鑽愈堅。看似在眼前,忽而又發現就在身後。先生教人循循善誘,以文化令我學識廣博,以禮樂制度約束我。(先生學問的魅力),使我想停止學習都無法做到。我已盡了全力,但它仍然高聳於前,我雖然想繼續攀登,卻找不到攀登的的途徑。」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藏在柜子里)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子貢說:「這裡有一塊美玉,是把它放在櫃了里藏起來?還是尋找識貨的商人把它賣掉?」孔子說:「賣掉它!賣掉它!我自己也在等待識貨的商人。」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孔子想去九夷之地居住。有人說:「那裡條件簡陋,如何居住!」孔子說:「君子居住在那裡,條件簡陋又有什麼呢?」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孔子站在河上說:「逝去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啊!不分晝夜地流逝。」

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孔子說:「我沒有見過像好色那樣好德的人呀!」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古代盛土的筐子),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孔子說:「譬如以土築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如果停下來,那我就止步於成功;又譬如以土平地,雖然只覆下一筐土,如果堅持下去,那我就會接近成功。」

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孔子評論顏淵說:「顏淵真是可惜呀!我只見他一直前進,未見他停止。」

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孔子說:「年輕人不可輕視,怎麼知道後來的他們不如今天的我們呢?但如果四五十歲了,還未取得成就,聞名於世,這也就不值得敬畏了!」

子曰:「法語(指合乎禮法的言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恭順之意)與之言,能無(通「悅」,愉悅)乎?(yì,繹,抽絲也。抽出,理出頭緒)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孔子說:「合乎禮法的話,能不聽從嗎?聽從之後能夠改正才最可貴。順耳的話,聽了能不高興嗎?但高興之餘能夠理出頭緒、分析真意才最可貴。只知高興,不加分析;只知聽從,不加改正,那我也已經不能奈何得了他了。」

子曰:「三軍可(喪失,削除)帥也,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不可奪志也!」

孔子說:「軍隊可以被削除統帥,但男子漢不可以被削除志向啊!」(如何判斷「有志」?有志不是固執已見。有志主要體現在重大非原則問題上,在巨大壓力面前,甚至在生死考驗之前,能不能堅持自己的正義立場,果如此,才算有志向。)

子曰:「衣(破)(舊絮)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zhì,害,嫉妒,指因嫉妒而起傷害之心)(索取,貪的意思),何用不(zāng,善,好)?』」子路終身(又)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孔子說:「穿著破絮袍,與穿著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到羞恥的,大概只有仲由了吧!正如《詩經》所說『不嫉妒,不貪求,什麼行為不好呢?』」子路於是又經常吟誦這兩句詩。孔子說:「是個辦法啊!(這樣)什麼都足以做好。」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孔子說:「歲暮天寒,然後才知道松柏是最後凋落的。」

子曰:「知者不(糊塗,人頭腦不清楚或不明事理。也指事物混亂不清),仁者不(憂,愁也),勇者不懼。」

孔子說:「智者不糊塗;仁者不憂愁,勇者不畏懼。」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往,歸向)道;可與適道,未可與(堅守);可與立,未可與(變通,不依常規)。」

孔子說:「可與之共同學習文化的,不一定能與之一同歸從大道;能與之一同歸從大道的,不一定能與之一同堅守大道;能與之一同堅守大道的,不一定能與之一同實行權變。」

「康棣之華,(表示時間,相當於「只」、「單單」)(往返於…之間)(用於句末,相當於「耳」,「哪」),豈不(如此;這樣)思?室是遠而。」子曰:「未(用於強調或補足語氣,無義)思也,夫何遠之有?」

古代有一首詩這樣寫道:「像唐棣的花朵,單單來回搖擺罷了,豈不是這樣思念的嗎?房子是離得遠罷了。」孔子說:「沒有甚是思念啊,這有什麼遠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