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1 年 10 月 7 日
羅伯斯山洞實驗
羅伯山洞實驗(Robber’s Cave experiment),是研究群體衝突和侵犯行為的現場實驗。美國心理學家謝里夫及其同事為了考察兩個群體在競爭條件下產生衝突和侵犯行為以及消除隔閡,形成一個新的較大群體的情況,於1954年在羅伯洞穴所做。
第一階段
在這個實驗中, 21 位 11歲的小男孩被帶到了奧克拉荷馬州的Robbers Cave 州立公園去參加一個夏令營。他們不知道其實自己是一個實驗的被試。在這個旅行之前孩子們被隨機分為兩組。正是這兩個小組構成了Sherif研究兩組人之間如何產生偏見和衝突的基礎。
當孩子們到達的時候,他們住進了單獨的小屋裡。而且在第一個星期中,他們並不知道還有另外一組人的存在。在游泳和徒步旅行中他們相互熟悉。兩個組都給自己選了名字,並將名字印在自己的襯衫和旗子上:一組叫做老鷹隊,另一組叫做響尾蛇隊。
第二階段
兩個組建立起來了,實驗進入了第二階段。兩組人第一次發現了對方,在不久後組與組之間的衝突跡象以語言上的侮辱這種形式出現了。
可是相互咒罵還不夠。實驗者希望大大加劇衝突的程度。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讓兩組人在一系列的競賽中相互競爭。這漸漸加重了兩組人之間的敵意,特別是兩個組的所有得分被加在一起,而響尾蛇隊最後得到了總分第一的獎盃。他們沒有讓老鷹隊忘記這次失敗。
響尾蛇隊在球場上插上自己的旗子,將其據為己有。隨後兩組人開始相互咒罵,還唱著侮辱對方的歌曲。不久後,兩組人就拒絕在同一個房間里吃飯了。
第三階段
兩組人之間的衝突被成功激化之後,實驗進入了最後的階段。實驗者可以讓兩組人和好嗎?首先,他們嘗試組織了一些兩個組一起參與的活動,例如看一場電影和放鞭炮,不過沒有一樣管用。
實驗者然後嘗試了一個新的辦法。他們把孩子們帶到了一個新的地方,並給了他們一系列需要解決的問題。在第一個問題中,孩子們被告知一些破壞者蓄意襲擊了他們的供水系統。在兩組人成功合力掃除一個龍頭旁的障礙後,第一粒和平的種子被播下了。
在第二個問題中,兩組人需要一起湊錢去看一場電影。他們選定了一部大家都願意看的電影。在那天晚上,兩個組的成員又一次聚在一起吃飯了。
接下來的幾天里,孩子們又「意外地」遭遇了更多的問題。關鍵的一點在於他們都擁有了更高一級的目標:兩個組裡的孩子們一起合作完成牽涉到他們共同利益的事情。最終,所有的孩子決定坐同一輛大巴回家。他們終於和解了。
實驗結論可以分為兩個方面 :
一是衝突對群體內部產生影響:
1)團結增強;
2)由以遊戲為主的非正式群體轉變為以工作為主的正式群體;
3)紀律更嚴明,分工更明確。
二是衝突對群體間關係的影響:
1)一群體視另一群體為對立方,產生更多的侵犯行為;
2)由於對立情緒,信息溝通減弱,或信息受到歪曲;
3)對另一群體產生偏見,只看到缺點,看不到優點,對本群體則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