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反應

古之大化(謂化育萬物)者,乃與無形俱生。反以觀往,(同「復」,重、再)以驗來;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動靜虛實之(事物的規律、意旨),不合於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覆者,聖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古時候能夠化育萬物的人,是與無形而又無處不在的大道共生的。他們都是從事物正反兩個方面反覆思考的:反觀歷史,再展望未來;反觀過去,再看現在;反觀對方,再來認識自我。動、靜、虛、實的運動原理,如果與今天不相符合,可以回顧歷史去尋找古人的經驗。任何事物要有反觀然後再考察目前的情況,這是聖人教導我們的,我們不可以不去仔細研究。

人言者,動也;己默者,靜也。(經由;透過)其言,聽其辭;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應必出。言有(摹擬、效法),事有(譬喻)。其有象比,以觀其(中,間)。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辭也,以無形求有聲;其釣語合事,得人實也。其猶張置網而取獸也,多張其會而(通「伺」,偵察,觀察)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釣人之網也,常持其網驅之。

別人侃侃而談的時候,是動;自己沉默傾聽的時候,是靜。透過對方的言辭,聽出他話語中透露出的真實想法。如果發現對方言辭中有前後矛盾或不合情理的地方,可通過反駁的方式去追問他,從他的反應中必定能探出真情。言辭可以模擬,事物可以類比。通過「象」和「比」的手法來探求言辭背後所隱藏的真實意圖。所謂「象」,就是用形象化的手法來比擬事物,所謂「比」,就是以同類的言辭進行類比。通過使用無形的方式去探求別人言辭中的隱含意圖,用來「釣」別人的話契合事情原委,就能探得對方的真實想法。這就好像張開網捕野獸一樣,多設一些網,聚集在一起等待野獸自投羅網。如果把捕獸的規律用在人事上,一旦方法得當,符合情理,對方必然會自己吐露實情,這就是「釣」人的網,應常用這樣的「釣」人方法去驅使別人。

其不言無比,乃為之變。以象動之,以(通「赴」,往,去)其心。(古同「現」,出現,顯露)其情,隨而牧之。己反往,彼(重、再)來,言有象比,因而定(根據,依據)(zhòng,謹慎)之,(乘其不備,偷偷地進攻)之,反之,(審察;查核)之,萬事不失其辭。聖人所誘愚智,事皆不疑。故善反聽者,乃變鬼神以得其情。其變當也,而牧之(詳細,周密)也。牧之不審,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審。

對方不接我們的話語或不回應我們,就要改變談話的方式。用「象」的手法來使對方開口,以迎合他的心意,使他透露真情,進而主導對方。自己在和對方經過這樣多次反覆之後,就可以知道對方的底細,因此就能確定說服對方的基本策略和基本觀點。首先自己的言談舉止要十分謹慎,不要輕易暴露自己的意圖;其次通過突然發問的方式不給對方任何巧言令色、掩蓋事實的機會;然後在談話過程中不時的反駁對方話語中有前後矛盾或不合情理的地方,以探求真情;最後要不時的採取順從談話對手的方式,已查核出導致他話語中出現自相矛盾內容的原因。像這樣進行探究,任何事情都可以從對方言辭中查知。聖人用這種方法誘導、感化愚者或智者,任何事情都可以測得而毫無疑惑。那善於這樣探查對方的人,通常能夠用鬼神莫測的手段來獲得實情。他們隨機應變得當,能詳盡地主導對方。如果不能詳盡主導對方,是因為從對方獲得的言辭信息不明;得到的情況不明了,就不能確定掌控對方的謀略。

變象比,必有反辭,以還聽之。欲聞其聲反默,欲(通「脹」,脹滿)反斂,欲高反下,欲取反與。欲開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辭。同聲相呼,實理同歸。

如果不了解對方的情況,就要靈活變化運用模擬和類比,這樣對方一定有「反應」的言辭,這時自己再反過來傾聽。我們要聽對方講話,自己反而要先沉默;想讓對方膨脹,自己反而要先收斂;想讓抬高對方,自己反而要先謙下;想從對方那裡有所獲取,自己反而要先給予對方好處。要想了解對方的內情,就要善於運用模擬和類比的方法,主導對方的言辭。聲音相同,彼此就會產生共鳴;看法一致,彼此就會走到一起。

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君主;皇帝),或以牧(臣下;百姓;群眾)。此聽真偽,知同異,得其情詐也。動作、言默與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見其式,皆以先定為之法則。以反求覆,觀其所託。故用此者,己欲平靜以聽其辭,察其事,論萬物,別雄雌(比喻勝敗、高下、強弱)。雖非其事,見微知類。若探人而居其內,量其能,(猜度)其意也;符應不失,如螣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

反應之法,或者透過這,或者透過那;或者用來侍奉君主,或者用來主導臣下或百姓。這就要分辨真偽,了解異同,從而分辨對手的真實情報或詭詐之術。對方的動作、言語、口氣,都可以用這種方法去考察;對方的一喜一怒,都可以用這種方法窺其端倪。所有這些,都要以自己預先確定方法(做好準備)作為法則。用「反」來求得對方的回應,然後去觀察對方言辭中所寄託的真實情感。那用這種方法,自己要心平氣和,以便能聽取對方的言辭,考察事理,論說萬物,辨別事物性質。即使是從對方言辭里無關緊要的事件中,也可以探知其中隱含的真情實意。運用這些方法去探測別人就好像鑽到他心中探測一樣,可以準確地估計出他的能力,猜測出他的本意。這種方法就像螣蛇指示禍福那樣準確無誤,就像后羿張弓射箭一樣百發百中。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後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魚;其(古同「現」,出現,顯露)(使之現形,顯露,顯示)也,若光之與影也;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針,如舌之取燔骨(炙肉中的骨頭)。其與人也微,其見情也疾。如陰與陽,如圓與方。未見形,圓以道之;既見形,方以(侍奉,供奉)之。進退左右,以是(掌管)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不巧,是謂忘(情,謂情實。實情,情況)、失道。己審先定以牧人,策而無形容,莫見其門,是謂天神。

所以要了解他人要從了解自己開始,只有了解自己之後才能了解他人。(做到自知後再)了解別人,就像比目魚相併而行那樣一絲不差。(做到自知後再)使對方現形,就像陽光之下顯露影子一樣,立刻就能捕捉到對方的真實意圖。(做到自知後)再考察對方的言辭,就會不失毫釐地捕捉到對方的真實意圖,就像用磁石取針,用舌頭來獲取焦骨上的肉一樣萬無一失。其與人交往時不露聲色,而探察對方的實情卻又快又准。如同陰與陽,圓與方般明顯。當對方形跡未顯時,我們要用圓通靈活的手法去引導他;當對方形跡已顯時,我們就要按照設定好的謀略去應對他。無論是自己進退還是左右他人,都可以用這種規則去掌握。如果自己不事先確定策略,就不能正確地主導他人。做事沒有技巧,就會忘記得到情報的規律。自己首先要審慎確定策略,再以此來主導眾人,實施策略不露行跡,讓對方摸不透、抓不著我們的門路,是為天神(那樣達到難測難知的至高境界)。

作者: 張津東

群而不黨,和而不同,自由理性皆容納。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