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常見辭彙總匯

1.【一切如來】所有一切的佛。如來是佛十號之一。

2.【十號】 佛有十種的尊號,即:一、如來,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二、應供,應受人天的供養。三、正遍知,真正遍知一切法。四、明行足,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等三明與聖行、梵行、天行、嬰兒行、病行等五行悉皆具足。五、善逝,自在好去入於涅盤。六、世間解,能了解一切世間的事理。七、無上士,至高無上之士。八、調御丈夫,能調御修正道的大丈夫。九、天人師,佛是一切天、人的導師。十、【佛世尊】佛是一切世人所共同尊重的人。

【十號】 (術語)劫初諸說上,皆有萬名,眾生漸鈍,則減為千名(如帝釋之千名),眾生彌昧,則減為百名,眾生更愚,則減為今之而十名。天竺俗法有十名,天上利根,尚有百名,大日如來天上成道,故應之而立百八號,釋尊於人界成道,故亦應之而立十號。其十號者:一、如來,梵曰多陀阿伽陀,成實論謂乘如實之道而來,而成正覺,故名如來。又大論謂佛如自安穩之道而來,此佛亦如是而來,故名如來。二、應供,梵曰阿羅訶,應於人天之供養,故名應供。三、正遍知,梵曰三藐三佛陀,正遍知一切之法,故名正遍知。四、明行足。梵曰鞞多庶羅那三般那,三明之行具足,故名明行足。五、善逝,梵曰修伽陀,又曰好去好去,以一切智為大車,行八正道而入涅盤,故名善逝。六、世間解,梵曰路伽憊,能解世間之有情非情事,故名世間解。七、無上士,梵曰阿耨多羅,在諸法中,如涅盤無上,在一切眾生中,佛亦無上,故名無上士。八、調御丈夫,梵曰富樓沙曇藐婆羅提,佛某時以柔軟語,某時以苦切語,能調御丈夫,使入善道,故名調御丈夫。九、天人師,梵曰舍多提婆魔沙喃,佛為人及天之導師,能教示其應作不應作,故名天人師。十、佛世尊,梵曰佛陀路迦那他,佛陀譯言知者或覺者,世尊者,為世尊重之義。 然而此中分佛與世尊,則為十一號,惟成實論等合無上士與調御丈夫為一號,故至世尊,正為十號。蓋以具前之九號,為世尊重,故名世尊也。 又大論別開此二者,至佛,正為十號,世尊別為尊號。蓋具上十號之德,故稱為世尊也。梵曰薄伽梵者即是。見智度論,瑜祇經疏。尚詳釋於各項。

3.【一切有情】 一切有情識的動物。

4.【有情】 又名眾生,即一切有情識的動物。

【有情】 (術語),梵語曰薩埵。舊譯曰眾生。新譯曰有情。 有情識者,有愛情者。總名動物。

唯識述記一本曰:「梵言薩埵,此言有情,有情識故。(中略)又情者愛也,能有愛生故。(中略)言眾生者,不善理也,草木眾生。」

大日經疏十七曰:「有情者梵音索哆,是著義。又名薩埵,是有情義。」

5.【眾生】 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識的動物。集眾緣所生,名為眾生,又歷眾多生死,名為眾生,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眾生。

6.【一切法】一切道理或一切事物的意思。

智度論說:「一切法略說有三種:一者有為法,二者無為法,三者不可說法。此三已攝一切法。」

7.【一切時】 從無始以來相續無窮的時間,稱為一切時。無論何時,包括過去現在未來所有的時間,都稱為一切時。

8.【一切智】 三智之一。見三智條。

9.【三智】 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一切智是聲聞緣覺知一切法總相的智,總相就是空相; 道種智是菩薩知一切道法差別相的智; 一切種智是佛通達諸法總相別相,化道斷惑的智,合一切智及道種智二者,故名一切種智。

10.【一佛土】 一佛所化度的國土。一佛土的範圍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

11.【三千大千世界】 即大千世界。 【大千】 三千大千世界。【大千世界】是佛教說明世界組織的情形。 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 中央有須彌山,透過大海,矗立在地輪上,地輪之下為金輪,再下為火輪,再下為風輪,風輪之外便是虛空。 須彌山上下皆大,中央獨小,日月即在山腰,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頂, 在忉利天的上空有六欲天,再上則為色界十八天,及無色界四天。 在須彌山的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環繞之,每一重海,間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鹹海,鹹海之外有大鐵圍山。 在鹹海四方有四大洲,即東勝身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兩中洲,數百小洲而為眷屬。 如是九山、八海、一日月、四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禪三天,為一小世界。 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禪三天,為一小千世界。 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禪三天,為一中千世界。 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禪九天,及四空天,為一大千世界。 因為這中間有三個千的倍數,所以大千世界,又名為三千大千世界。

12.【大千世界】 (術語)三千大千世界也。經說世界有小千中千大千之別。合四大洲日月諸天為一世界。一千世界名小千世界。小千加千倍名中千世界。中千加千倍名大千世界。

13.【人天】 人趣與天趣。

14.【人非人】(1)緊那羅的別名,因緊那羅似人而非人。(2)天龍八部眾的總稱。

15.【十方】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

16.【十惡】又名十不善,即 殺生、偷盜、邪淫、妄語、貪慾、兩舌、惡口、瞋恚、愚痴。 【十惡】 (出法界次第) 惡即乖理之行。謂眾生觸境顛倒,縱此惑情,於身口意,動與理乖,成此十惡也。一、殺生,殺生者,謂自殺,亦教人殺,斷害一切眾生之物命也。二、偷盜,偷盜者,謂竊取他人一切財物也。三、邪淫,邪淫者,謂非己妻妾,而行欲事也。四、妄語,妄語者,謂好造虛言誑惑他人也。五、兩舌,兩舌者,謂向此說是,向彼說非;或向彼說此,向此說彼,而使彼此乖諍也。六、惡口,惡口者,謂言語麤獷,毀辱他人,令其受惱也。七、綺語,綺語者,謂乖背真實,巧飾言辭,令人好樂也。八、貪慾,貪慾者,謂於順情之境,貪著樂欲,心無猒足也。九、瞋恚,瞋恚者,謂於違情之境,不順己意,心生忿怒也。十、邪見,邪見者,謂撥無因果,行邪見道心,無正信也。(撥者,絕也。)

17.【十善】十種的善業,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

18.【十善業道】 十種良善的行為是通向善處的道路。

19.【三摩】 梵語三摩地的簡稱。

20.【三摩地】 又作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三么地、三昧地等,華譯為定,即住心於一境而不散亂的意思。

21.【三藏】 修多羅藏、毘奈耶藏、阿毘達磨藏。修多羅藏即是經藏,為佛所說的經文;毘奈耶藏即是律藏,為佛所制的戒律;阿毘達磨藏即是論藏,為佛弟子所造的論。

22.【千輻輪】 一個輪盤,叫做一輻,千輻輪,就是一千個輪盤,為佛三十二相之一。

23.【口四】 在十惡中屬於口所作的四種業,即妄語、兩舌、惡口、綺語。

24.【大心】 即大乘心,或大願心

25.【大劫】 合八十小劫或是成住壞空四個中劫為一大劫。

26.【一法】 一事或一物的意思。

27.【大梵天】 梵是清凈的意思,為離淫慾之色界諸天的通名,今叫其中之初禪天主為大梵天。

28.【大悲】 偉大的悲心。

29.【不生】 (1)阿羅漢的譯名,因阿羅漢已經了脫生死,不再生於三界六趣之中。(2)如來的別名,因如來常住在不生不滅的境界之中。

30.【中有】 又名中陰。見中陰身條。

31.【中陰身】 又名中有,即人死後尚未投胎之前,有一個由微細物質形成的化生身來維持生命,此化生身即是中陰身。此中陰身在最初的四十九天中,每七天一生死,經過七番生死,等待業緣的安排,而去投生。

32.【五品】 指圓教五品外凡位,即一、隨喜品,聞實相之法,而信解隨喜的人;二、讀誦品,讀誦法華,及諸大乘經,而助觀解的人;三、講說品,將所見解的佛法說出,以利益他人的人;四、兼行六度品,是兼修六度,以助觀心的人;五、正行六度品,是正行六度,以自度度他,事理具足,觀行轉勝的人。十住以上,稱為聖者,十住以下皆是凡夫,為別於十信內凡,故稱外凡。

33.【五神通】又名五通,或五神變,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如意通。天眼通是指修得與色界天人同等的眼根,有了天眼通的人,不論遠近內外晝夜,都能得見;天耳通是指修得與色界天人同等的耳根,有了天耳通的人,一切聲音都可以聽得到;他心通是能夠知道他人一切心想的神通,有了他心通的人,便不愁遭受他人的暗算;宿命通就是能夠知道自己在六道之中的過去生死,並知道六道眾生在六道之中的過去生死,有了宿命通的人,過去生中的事,都能回憶,了如指掌;如意通又名神境通,或神足通,有了如意通的人,凡事都能隨心所欲,諸如鑽天入地,移山倒海,撒豆成兵,呼風喚雨,騰雲駕霧,都不成問題。

34.【五蘊】 蘊是積集的意思,五蘊就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色就是一般所說的物質,變礙為義,是地、水、火、風四大種所造;受就是感受,領納為義,其中包括苦、樂、舍三受;想就是想像,於善惡憎愛等境界中,取種種相,作種種想;行就是行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動去造作種種的善惡業;識就是了別的意思,由識去辨別所緣所對的境界。在此五蘊中,前一種屬於物質,後四種屬於精神,乃是構成人身的五種要素

35.【六欲】 色慾、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語言音聲欲、細滑欲、人相欲。

36.【六欲天】 欲界有六種的天,故名六欲天,即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此中四天王天在須彌山之半腰,忉利天在須彌山之頂,因依山而住,故名地居天,夜摩天以上,因依雲而住,故名空居天。

37.【分別】 思量識別一切事理。

38.【化佛】 以神通力變化而出現的佛身。

39.【天人】 (1)天上的人。(2)天道與人道。

40.【天眼】 天上人的眼,能夠看得很遠,為五眼之一。天眼有兩種,一種是從福報得來,如天人;一種則是從苦修得來,如阿那律所得的天眼是。

41.【少光天】 色界第二禪天之第一天名。

42.【少凈天】 色界第三禪天之第一天名,因意識享受凈妙之樂,故名凈,因這種凈妙之樂在第三禪天中,此天所得最少,故名少凈。

43.【心行】指人的心理活動。

44.【心相】 (1)心的行相。(2)心臟的相貌。

45.【心要】 最精要的法義。

46.【水月】 水中之月。水月有影無實,以喻諸法無有實體。

47.【世界】 又名世間,即有情眾生所住的國土。佛經以過去現在未來為世,東西南北上下為界,由此可見有情眾生所居住的國土,不但有東西南北上下的分界,而且是有生滅的,不是永恆存在的東西。

48.【世尊】 佛的尊稱,因佛是世人所共尊的人。

49.【世間】 時間和空間之謂,說明過去、現在、未來等三世的時間叫做世;指出東、西、南、北、上、下等十方的空間叫做間。所謂世間,也就是宇宙的意思。在佛教里,不光是指森羅萬象的大地為世間,宇宙和人生,統名之為世間,眾生所依靠的宇宙國土,叫做器世間,眾生由惑造業所感的有生死存亡的色身叫做有情世間。

50.【世間解】 佛十號之一,因佛了解世出世間的一切情狀,故號為世間解。

51.【他化自在天】 簡稱他化天,此天不用自己變現樂具,假下天化作,自在遊戲,故名他化自在,居欲界人天之頂,為欲界之主,與色界摩醯首羅天,同為防害正法之魔王,即四魔中之天魔

52.【出世】 (1)諸佛為救濟眾生而出現於世。(2)跳出世間不再受生死。

53.【出家】 出離煩惱之家,亦即出離在家的生活,去修沙門的凈行。

54.【加行】 修行人準備入修道正位時,須加一段之力而修行,名為加行。

55.【功德】 功是指善行,德是指善心。又世人拜佛誦經布施供養等,都叫功德。

56.【北俱盧洲】 佛經所說四大洲之一,在須彌山之北方,人民平等安樂,壽足千年,洲形正方。

57.【四大】 地大、水大、火大、風大。地以堅硬為性,水以潮濕為性,火以溫暖為性,風以流動為性。世間的一切有形物質,都是由四大所造,如人體的毛髮爪牙,皮骨筋肉等是堅硬性的地大;唾涕膿血,痰淚便利等是潮濕性的水大;溫度暖氣是溫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動性的風大。

58.【四無礙解】 見四無礙智條。

59.【四無礙智】 又名四無礙解,或四無礙辯,即法無礙智、義無礙智、詞無礙智、樂說無礙。法無礙智是通達諸法的名字,分別無滯;義無礙智是了知一切法之理,通達無礙;詞無礙智是通曉各種言語,能隨意演說;樂說無礙是辯說法義,圓融無滯,為眾生樂說自在。

60.【布施】 以自己的財物,分施給別人。布施有三種,即:一、財施,即以財物去救濟疾病貧苦的人;二、法施,即以正法去勸人修善斷惡;三、無畏施,即不顧慮自己的安危去解除別人的怖畏。

61.【平等】 沒有高下貴賤深淺等的差別。

62.【平等性智】 如來四智之一,即轉末那識的我見,證自他平等之理所得的智慧。

63.【四智】

(1)法相宗所立四種如來的智慧,即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

成所作智是轉有漏的前五識所成,為佛成功所作一切普利眾生的智慧;

妙觀察智是轉有漏的第六識所成,為佛觀察諸法及一切眾生根器而應病予葯與轉凡成聖的智慧;

平等性智是轉有漏的第七識所成,為佛通達無我平等的道理,而對一切眾生起無緣大悲的智慧;

大圓鏡智是轉有漏的第八識所成,為佛觀照一切事相理性無不明白的智慧,此智慧清凈圓明,洞徹內外,如大圓鏡,洞照萬物。

(2)指羅漢的四智,即悟四諦之智,證羅漢的人,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我生已儘是苦諦之智,梵行已立是滅諦之智,所作已辦是道諦之智,不受後有是集諦之智。

64. 【弘誓】 弘大的誓願。

65. 【正念】 正確的念頭,亦即時常憶念正道,不使思想行為有錯誤,是八正道之一。

66. 【正法】 1.真理的道法。2.正法時期。見正像末條。

67. 【正像末】 佛法共分為三個時期,即正法時期、像法時期、末法時期。

釋尊法運期限,各經所載不同,古德多依用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之說。

正法時期,正者證也,佛雖滅度,法儀未改,有教,有行,有證果者,是名正法時期;

像法時期,像者似也,此時期,有教,有行,但證果的人已經很少;

末法時期,末者微也,此時期轉為微末,只有教而無行,更無證果者。

68.【正法輪】 指真理的教法,亦即如來所說的教法。

69. 【正等覺】真正普遍平等的覺悟,亦即佛的覺悟。

70. 【正語】正確的言語,亦即對人常說真誠和善的話,是八正道之一。

71. 【玄奘】唐朝的高僧,於唐太宗時曾到印度研究佛學十七年,回國後翻譯佛經很多,人稱三藏大師,或慈恩大師,為法相宗的開祖。

72. 【生滅】依因緣和合而有,叫做生;依因緣分散而無,叫做滅。有生有滅,是有為法,不生不滅,是無為法。根據佛教的中道思想來說,一切有為法的生滅,都是假生假滅,不是實生實滅,若是實生實滅,便是無生無滅。

生滅二字,實際上包括著「生、住、異、滅」四字,每個字表示一種相狀:一個現象的生起叫做「生」;當它存在著作用的時候叫做「住」;雖然有作用而同時在變異叫做「異」;現象的消滅叫做「滅」。實際上是佛教中解釋「無常」的意思。宇宙中一切現象,都是此生彼生、此滅彼滅的互存關係,期間沒有恆常(常見)的存在。

73.【因緣】凡一事一物之生,本身的因素叫做因,旁助的因緣叫做緣。例如稻穀,種子為因,泥土、雨露、空氣、陽光、肥料、農作等為緣,由此種種因緣的和合而生長穀子。

74.【地獄】

(1)六道中最苦的地方,因其位置在地下,故名地獄。分為三類:一名根本地獄,有八熱及八寒之別,是為十六大地獄。二名近邊地獄,即八熱四門的十六游增地獄。三名孤獨地獄,在山間、曠野、樹下、水濱,場所無定,為各人別業所惑,因此苦報及壽命,亦各不同,若論受苦,根本最甚,近邊次之,孤獨又次之。

(2)凡所處的地方,只有苦受而沒有喜樂的環境,皆可比喻為地獄。

75.【在家菩薩】 指在家學佛受持菩薩戒的人。

76.【如來】(術語)梵語曰多陀阿伽陀,譯言如來,佛十號之一。如者真如也,乘真如之道從因來果而成正覺之故,名為如來。是真身如來也。又乘真如之道來三界垂化之故,謂之如來。是應身如來也。又,如諸佛而來,故名如來。

此釋通於二身。

成實論一曰:「如來者,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曰如來。」

轉法輪論曰:「如實而來,故名如來。(中略)涅盤名如,知解名來,正覺涅盤故名如來。」

智度論二十四曰:「如實道來,故名為如來。」

勝鬘寶窟上末曰:「如來者體如而來,故名如來。又如諸佛來,故名如來。問:體如而來,故名如來。此是應身,何有來義?真如法身。云何有來?答:如本隱今顯,亦得稱來。」

大日經疏一曰:「如諸佛乘如實道來成正覺,今佛亦如是來,故名如來。」

行宗記上一之二曰:「真如平等,體離虛妄,故曰如實。乘履此法出現利生,故得此號。」

秘藏記本曰:「如來謂成佛以後悲願力故垂化也,乘如而來故曰如來。」

教行信證四曰:「真如即是一如,然者彌陀如來從如來生示現報應化種種身也。」

又梵雲修伽陀,譯言如去,又譯好去,是如實去生死之義也,故如來如去相對,則如去者向上自利,而如來者向下利他也,以此二名顯佛之無住涅盤。余(參見:多陀阿伽陀)

【如來】佛十號之一,因佛乘真如之道,來成正覺,來三界垂化。

77.【如是我聞】 我親自聽到佛這樣說,為佛經五種證信之一。

78.【如實】真如實相的簡稱。見真如實相條。

79.【真如實相】 非假謂之真,不變謂之如,離虛謂之實。真如即一切眾生的自性清凈心,亦稱為法身、如來藏、法性、佛性等。此真如自性,並非虛妄,乃系真實之相,故名真如實相,簡稱為如實。

80.【如實知】如實是真如實相之義,如實知是指所知極符合真如實相。

81.【安隱】(術語)與安穩同。宗鏡錄曰:「安隱快樂者,則寂靜妙常。世事永息者,則攀援心斷。」

82.【有無】

(1)有法與無法。如小乘的七十五法及大乘的百法為有法;如龜毛兔角等絕對無者是無法。(2)有是指常見,即固執身心為實有的邪見;無是指斷見,即固執身心為斷滅的邪見。

83.【有結】(術語)有者生死之果報。其可招果報之煩惱謂之結。貪瞋痴之煩惱,東縛人而使住在生死之中,故名結。

法華經序品曰:「盡諸有結,心得自在。」

法華文名一上曰:「諸有,二十五有生處也,結即二十五有生因也。」

【有結】有是說有生死的果報,結是煩惱的別名。

84.【牟尼】華譯為寂,或寂默,或寂靜等。

85.【自在】1.進退無礙的意思。2.指吾人的心完全脫離了煩惱的系縛而通達無礙。

86.【自在天】見大自在天條。

【大自在天】又名摩醯首羅天,是色界十八天中之最高天,此天天王生有三目。

87.【舌相】佛三十二相之一。佛有廣長舌相,此相乃是表示多生多世都不妄語。

88.【色身】由四大等色法所組成的肉身。

89.【行者】1.修行佛法的人。2.居住佛寺但留著頭髮修行的人。

90.【西牛貨洲】位在須彌山西方的大洲名,因其地多牛,以牛為貨易,故名為牛貨。

91. 【住持】1.安住於世界以保持佛法。2.主持寺院的和尚。

92. 【佛土】指一佛所住的國土,或一佛所教化的領土,有凈土、穢土、報土和法性土等的分別。

93. 【佛位】佛的地位。

94. 【佛身】佛的身體,有法身、報身、化身等的分別。

95.【佛事】念經拜懺。

96. 【佛號】佛名。

97. 【別願】各別的誓願。如四弘誓願是諸佛菩薩的通願,叫做總願,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和藥師佛的十二願,即是別願。

98. 【即空】一切法不是滅了之後才空,而是其自性本來就是空,叫做即空。心經說:「色即是空」。

99. 【妙法】微妙之法。

100. 【妙高山】須彌山的譯名,此山由金、銀、琉璃、水晶四寶所成,而且是諸山中之最高者,故名妙高山。

101. 【妙慧】微妙的智慧。

102. 【妙樂】美妙的歡樂。

103. 【沙門】華譯勤息,即勤修佛道和息諸煩惱的意思,為出家修道者的通稱。

104. 【見障】四障之一,即邪見能障礙菩提。

105. 【身相】眾生四大假合的色身幻相。

106. 【供具】又叫做供物,即吾人時常拿來供養佛菩薩的物品,共有六種,即花、塗香、水、燒香、飯食、燈明等,如是次第,乃是表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之六度。

107. 【供養】奉養的意思,對上含有親近、奉事、尊敬的意思,對下含有同情、憐措、愛護的意思。

108. 【夜摩】夜摩天,華譯時分,為欲界六天中之第三天名。

109.【性佛】法性佛,亦即三身中之法身。

110.【所作】身口意所動的造作。

111.【放逸】放縱心思,任性妄為。

112.【東勝身洲】四大洲之一。見四洲條。

【四洲】 東勝身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

東勝身洲其狀如半月形,其人身形勝故,名勝身洲;

南贍部洲其狀上大下小,略如吾人之面,亦稱南閻浮提,閻俘即贍部樹,此洲有此樹故名,吾人的世界,即在此洲;

西牛貨洲其狀周圓,其地多牛,以牛為貨易,故名牛貨;

北俱盧洲其狀方正,此洲人壽皆千歲,衣食自然,惟無佛法,故列為八難之一。

113.【法王子】大菩薩的尊稱,因大菩薩是出生於法王之家,而且能夠傳承佛法。

114.【法忍】

(1)對佛所說的法信受不疑;

(2)見三忍條。

【三忍】 

(1)無量壽經說往生極樂的人,聽到七寶樹林的聲音,便得三種之忍,即:一、音響忍,就樹林的聲音而悟非有而有的真理;二、柔順忍,心柔智順,對實相的道理很信順;三、無生法忍,安住於無生的法理,而不動心。

(2)指唯識論所說的三忍,即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

【三忍】(名數)三忍有三種,無量壽經第四十八願舉聲聞者得三法忍之願,而言第一法忍第二法忍第三法忍,未舉其法忍之名,因是而諸師之解不同。法位雲是仁王經所說五忍之前三者,即伏忍信忍順忍也。憬興雲是伏忍中之下中上三忍也。玄一曰是下說之音響忍柔順忍無生忍也。

【又】無量壽經雲往生極樂之人聞七寶樹林之音聲,而得三種之忍:一音響忍,由音響而悟解真理者。二柔順忍,慧心柔軟,能隨順真理者。三無生法忍,證無生之實性而離諸相者,是悟道之至極也。

見無量壽經鈔五。

【又】善導所說之三忍:一喜忍,念彌陀佛而生歡喜心者。二悟忍,念彌陀佛而悟解真理者。三信忍,念彌陀佛而住於正信者。善導解觀經中,韋提希夫人所得之無生法忍為此三忍。

觀經序分義二曰:「因此喜故即得無生之忍,亦名喜忍,亦名悟忍,亦名信忍。」

凈土文類行卷曰:「慶喜一念相應後,與韋提等獲三忍。」

【又】三種之忍波羅蜜也:一耐怨害忍,能耐忍有情怨敵之惱害者。二安受苦忍,能安受非情寒熱等之苦楚者。三諦察法忍,又雲無生法忍,不起忍等。諦觀真理而安住於無生之理者。前二者為耐忍之忍,後一者為信忍之忍,似稍異,然決定而不動心之義則同。

唯識論九曰:「忍有三種:謂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

115.【法性】(術語)又名實相真如,法界,涅盤等,異名同體也。

性之為言體也,不改也,真如為萬法之體,在染在凈在有情數在非情數,其性不改不變,故曰法性。

此法性小乘多不言之,大乘諸家則盛論之。其論有四家之不同。

第一、法相慈恩家,言法性為三性中之圓成實性,是依地起性,一切有為萬法之所依也,為法所依之本體,故名法性,此萬法與法性,有為無為,畢竟隔別,以不許法性隨緣之義也。

第二、三論嘉祥家,不許彼圓成實性之實有,以真空為法性,法性即真空之異名也。諸法之性為真空,真空即妙有,妙有之性即真空,是即法性也。

第三、華嚴賢首家,謂真如有不變隨緣之二義,以隨緣之義,變造一切諸法,雖變造,而猶保真如不變,例如水變為波,猶不變水之性也。如是真如隨緣變造萬法,故稱真如曰法性。然此法性之真如,淳善無垢,更無染分之性,但所變之法有染凈之別者,由緣有染凈也。

116.【法性】諸法的本性。這種諸法的本性,在有情方面,叫做佛性,在無情方面,即叫做法性。法性也就是實相、真如、法界、涅盤的別名。

117.【法門】佛所說的法,因是眾生超凡入聖的門戶,故稱法門。

118.【法輪】(術語)佛之說法,能摧破眾生之惡,猶如輪王之輪寶,能輾摧山嶽岩石。故謂之法輪。又佛之說法,不停滯於一人一處。展轉傳人,如車輪然。故譬為法輪。

行宗記一上曰:「法輪者,摧業惑故。」

維摩經佛國品曰:「三轉法輪於大千,其輪本來常清凈。」

智度論八曰:「佛轉法輪,或名法輪,或名梵輪。」

同二十五曰:「佛轉法輪,如轉輪聖王轉寶輪。(中略)轉輪聖王手轉寶輪,空中無礙。佛轉法輪,一切世間天及人中無礙無遮,其見寶輪者諸災惡害皆滅。遇佛法輪,一切邪見疑悔災害皆悉消滅。王以是輪治四天下,佛以法輪治一切世間天及人。」

嘉祥法華疏二曰:「無生正觀,體可楷模,故名為法。流演圓通不繫於一人,故稱為輪。又無生正觀無累不摧,亦是輪義。」

維摩經慧遠疏曰:「名四諦以為法輪,從喻名之。如轉輪王所有輪寶能摧剛強,轉下眾生上升虛空。四諦如是,能摧眾生惡不善法,轉下眾生上入聖道,故以為輪。」

【法輪】

(1)(喻)佛所說之法,能夠輾碎眾生的一切煩惱,好像巨輪能夠輾碎一切的岩石和沙礫一樣。

(2)佛所說之法,輾轉傳人,好像車輪的旋轉,無遠弗屆。

第四、天台智者家,謂法性固具染凈,謂之性善性惡,因性具善惡,而生染凈之諸法也。

六波羅蜜經曰:「眾生無定性,猶如水上波。願得智慧風,吹入法性海。」

華嚴經升須彌山品曰:「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

智度論三十二曰:「法性者如前說:各法空,同為一空,是為法性。」

又曰:「法性者,法名涅盤。不可壞不可戲論,名本分種。如黃石中有金性,白石中有銀性,如是一切世間法中皆有涅盤性。」

唯識述記二本曰:「性者體也,諸法真理故名法性。」

同九末曰:「性者體義,一切法體故名法性。」

嘉祥法華疏五曰:「法性即是實相,三乘得道莫不由之。」

大乘義章一曰:「言法性者,自體名法。法之體性,故云法性。」

注維摩經二曰:「肇曰:如法性實際,此三空同一實耳。」

起信論義記上曰:「法性者,明是真體普遍義。(中略)通與一切法為性,即顯真如遍於染凈,通情非情深廣之義。」

止觀一曰:「法性自天而然,集不能染,苦不能惱,道不能通,滅不能凈。如雲籠月,不能妨害。卻煩惱已,乃見法性。」

又曰:「法性名為實相,尚非二乘境界,況復凡夫!」

同五曰:「問一念具十法界,為作念具為任運具?答:法性自爾,非作所成,如一微塵具十方分。」

圓覺經曰:「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凈土。」

菩薩處胎經曰:「法性如大海,不說有是非。凡夫賢聖人,平等無高下。唯在心垢滅,取證如反掌。」

【法性】

諸法的本性。這種諸法的本性,在有情方面,叫做佛性,在無情方面,即叫做法性。法性也就是實相、真如、法界、涅盤的別名。

119.【涅槃】佛教語,梵語的音譯。正覺的境界,在此境界,貪、嗔、痴與以經驗為根據的我亦已滅盡,達到寂靜、安穩和常在。

涅槃,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凈妙德。——《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涅槃又譯為般涅槃、波利昵縛男、泥洹、涅槃那,意譯為無為、自在、不生不滅等。

佛教教義認為涅槃是將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有生滅相,而僅有一本住法圓滿而寂靜的狀態,所以涅槃中永遠沒有生命中的種種煩惱、痛苦,苦行和輪迴。

佛陀降生示現成佛轉法輪,教導弟子們才漸漸有人實證涅槃,也就是聲聞四果阿羅漢、辟支佛舍壽時取證有餘涅槃,也是生命的本際,而證得佛果的人,是取證無餘涅槃。當有佛教持戒清凈的修行者離開人世時,許多人會尊稱他(她)們進入涅槃或圓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