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魏徵死後,唐太宗說:「魏徵走了,我失了一面鏡子。」這句話說明魏徵是唐太宗的一面鏡子。那麼問題來了,唐太宗只有魏徵這一面鏡子么?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唐太宗需要大臣們指正他的缺失,盡心輔佐,於是他打開進諫大門,這樣便弘揚了正直之風,湧現了一批忠心耿耿的諫諍之臣。這些諫臣確保了唐朝走在正道上,成為「貞觀之治」的一大亮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每個人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何況是這些棟樑之材呢?這些棟樑之材既有作為宰相榜樣的房玄齡,也有骨鯁敢言的魏徵、王珪,還有博學高尚的虞世南。

一個優秀的領導首先要善於看到別人的專長,其次要了解每個人的性格脾氣,要知人善任,還要見賢思齊,用別人的優點來健全自己。那麼唐太宗從這些人身上學到什麼呢?

宰相榜樣房玄齡

房玄齡出生在山東臨淄,父親是隋朝有名的儒臣。隋朝末年,天下大亂。唐國公晉陽留守李淵率兵入關,房玄齡於渭北投靠李世民。 為報李世民知遇之恩,竭盡心力籌謀軍政事務。每攻滅一方割據勢力,軍中諸人都全力搜求珍寶異物,只有房玄齡首先收攏人才,將富有謀略和驍勇善戰的人安置在他的幕府中,私下與他們結為朋友,共同為李世民效力。

房玄齡的故事

那麼房玄齡身上有什麼值得唐太宗學習的呢?唐太宗看到了房玄齡的容人之量和善於發現人才的優點。治理國家不是只靠一個人拚命去做,而是善於發現和提拔大批能幹的人才,讓他們分頭去做。管理企業也是這樣的,不能一個人把全部活兒都幹了,要善於發現和提拔人才,讓他們分頭去干自己的事兒。選拔重用能人是要有容人的胸懷,因為越有才能的人會有傲氣,這股傲氣能不能受得了?能幹的人會做得比你的好,那麼能容得下么?如果一個領導受不了,容不得,那麼有才能的人會不會跟著這個領導干呢?所以說,領導人的胸懷決定了格局的大小。所以房玄齡在這一點上是唐太宗的榜樣。

博學高尚虞世南

虞世南生性沉靜,執著好學,提到他大家都知道他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但是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身份,那就是唐太宗的老師。

64歲的虞世南遇到了唐太宗終於迎來了繁花似錦的晚春。人生七十古來稀,對於虞世南來說,他的人生彷彿才剛剛開始。李世民以秦王身份收穫了已經流離兩朝的虞世南,這場二人的相遇,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對於虞世南來說,彷彿「旅程的前後多餘,只為遇見你」。

虞世南故事

虞世南八十一歲時去世,唐太宗痛哭悲傷,下手詔給魏王李泰說:「虞世南對朕忠心一體,拾遺補闕,無日暫忘,實為當代名臣,人倫準的。朕有小失必犯顏直諫,而今亡故,朝廷上下,無復人矣!」

唐太宗自己說出他和虞世南在宮內君臣相對時,虞世南對唐太宗如此嚴格,哪怕一點小過失都會毫不留情地批評指正。現在虞世南去世了,唐太宗痛哭沒有人能夠在身邊指導和督促自己了。虞世南這面鏡子,照出來的是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人文精神。

直諫犯顏的魏徵

魏徵大家都比較熟悉,他對唐太宗有太多的勸諫了,最著名的是《諫太宗十思疏》、《十漸不克終疏》等篇章,留存史冊,傳頌後人口中,成為治理國家的警示名言。

魏徵故事

在魏徵身上,可以看到對國家的忠誠和長遠戰略眼光,銘記歷史的經驗教訓,牢牢把握正確的方向,緊抓大局,深謀遠慮,從治本的高度來處理日常國家事務,讓唐朝避免了許多前進道路上的陷阱和岔道。

諫議大夫王珪

王珪是山西太原人,曾經是李建成的心腹謀士,獻策剷除李世民而被流放,唐太宗愛惜人才,不計前嫌,把他調回來擔任諫議大夫。王珪盡心謀國,大膽上書,直接批評唐太宗的過失,毫不避忌。唐太宗用王珪,就是希望用王珪做他的鏡子。

廬江王李瑗謀反被殺後,其姬妾被籍沒入宮。後來,唐太宗指著這個姬妾對王珪道:「李瑗殺了她的丈夫,又納她為妾。」王珪問道:「陛下認為李瑗所為對還是不對?」唐太宗道:「殺死他人又娶其妻,你怎麼還問對錯呢?」王珪答道:「陛下知道李瑗滅亡的原因,卻把他的妾留在身邊,陛下實質上還是認為李瑗所為是對的。」唐太宗醒悟,命人將這個美人放出宮去。

王珪拜相後,與房玄齡、李靖、溫彥博、戴胄、魏徵等人一同輔理朝政。一次,唐太宗對王珪說道:「你可對房玄齡等人加以品評,並說說自己同他們比較誰更賢能?」王珪答道:「勤勤懇懇地報效國家,盡心竭力無所保留,我不如房玄齡;文武雙全,出征可以為將,入朝可以拜相,我不如李靖;陳事進言詳盡明白,上傳下達忠實公正,我不如溫彥博;解決繁重的困難,妥善處理各種問題,我不如戴胄;以諫諍為己任,希望皇帝跟堯舜一樣聖明,我不如魏徵。說到辨別清濁,疾惡獎善,我與他們相比,倒是略有長處。」唐太宗深表贊同,房玄齡等人也認為評價非常準確。

對於王珪的這番評價,唐太宗非常認可,他曾對王珪說:「你所指出的都是我的過失,自古以來,身為君主的沒有不希望社稷永遠安泰的,然而卻做不到,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聽不到對自己的批評,或者是聽到了卻不能改。現在我一有過錯,你馬上指出,而我聽到後能夠改正,這樣的話我們就不愁社稷不安定了。

「以人為鏡,可明得失」。唐太宗在自己身邊安排了一批堪稱楷模的大臣作為鏡子,正人先正己,通過和別人的比較來發現自己的不足,還要請別人指出自己的缺失。這樣就能保證自己在治理國家中不犯錯,從而使自己所治理的國家走向盛世。

轉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502386708

斷舍離

今天老婆把家裡上上下下都收拾了一下,找到了一些以前找不到但可以用的小玩意,也丟掉了很多過時被淘汰的東西。生活就是這樣,有時候需要「斷舍離」,不然生活會亂遭遭的。家庭內部的事務,男人還是需要尊重女人的意見,因為對於家庭生活這些內部事務問題,女人顯然更有智慧。

老子說:「善行者無勶跡,善言者無瑕適,善數者不以檮𥮥,善閉者無𫔢籥而不可啟也,善結者無𦄿約而不可解也。是以聲人恆善㤹人,而無棄人,物無棄財,是胃𢘽明。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齎也。不貴其師,不愛其齎,唯知乎大眯,是胃眇要。

儘管老子說遵道而行的人要常常秉持善良之心一心尋求能幫扶他人,不輕易放棄任何人,對任何東西都要珍惜它的價值。也許是我沒有耐心吧,我認為對於一些傷腦筋的不合時宜的垃圾,應該丟垃圾桶進行分類回收,以便於垃圾再利用。如果一個正常人的精力消耗于思考怎樣去應對這些垃圾,那還做不做事了?我們應該把主要精力應于思考如何用好珍寶,而對於這些暫時想不到如何利用且又不合時宜的淘汰垃圾,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它交給專業的垃圾回收人士處理。社會大分工的優勢也在於此嘛!

治水的最好辦法就是堵疏結合,如何才能做到有效的堵和疏呢?這就需要正確利用罰和賞;用罰來堵,用賞來疏。司馬光曾說:「夫有功不賞,有罪不誅,雖堯舜不能為治,況他人乎?」所謂的「廢一善則眾善衰,賞一惡則眾惡歸」,如果賞罰不明,這必然會導致組織風氣出現問題。

從管理歷史上來看,賞罰不明的原因,無非是蔡鍔所說的四條:「或姑息以圖見好,或故為苛罰以示威,以愛憎為喜怒,憑喜怒以決賞罰。」或者是姑息遷就,以企圖收買人心;或者是故意苛刻,以顯示自己的威風;以個人的愛憎而喜怒,憑個人的喜怒而賞罰。簡言之,就是私心太重。古人講「公」、「明」,「公」才能生「明」。要想做到賞罰分明,關鍵就是把握公平公正這條最基本的原則。管理最忌諱的,就是以私情害公義。

所以,秉持中正之道,用賞罰來減少有害垃圾,回收不合時宜的難以利用的垃圾,就基本上做到了老子所說的「恆善㤹人,而無棄人,物無棄財」。如果我們達不到聖人所說的標準,那我們還是可以儘可能地接近那個標準。上士聞道,堇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學習道家無非是通過學習讓我們盡最大努力去做一名上士,最後去踐行「道」。

嚴之前,請先給予愛

今天被上頭折騰了一天。見已失者慎將失,惡其跡者須避之;今天最大的收穫就是我從今天的經歷中悟到了一點:在嚴格要求下屬之前,請先給予足夠的愛!

好,就依你軍人的身份,你曾帶過兵,那我們來談一談「兵」。《孫子兵法》中講了很多為將之道和領兵之道。我先隨便列舉幾條為將之道:

「將者,智、信、仁、勇、嚴也。」——將,就是指將帥要足智多謀、賞罰有信、愛護部屬、勇敢堅毅、公正嚴明。

「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將軍的處事:沉著冷靜而幽深莫測,嚴明公正而有條不紊。

然後再列舉幾條領兵之道:

「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也。卒己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士卒還沒有親附就實行懲罰,他們就不會心服,心不服就很難使用。士卒已經親附,軍法仍得不到執行,也不能用來作戰。所以要用「文「的(懷柔手段)手段去管理他們,用「武」的(軍紀軍法)手段去使他們整齊一致,這就叫做必勝之軍。平時嚴格貫徹條令,管教士卒,士卒就能養成服從的習慣;平時不嚴格貫徹條令,不管教士卒,士卒就會養成不服從的習慣。平時命令能夠貫徹執行的,表明將帥同部屬之間相處融洽。

「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對待士兵像嬰兒(要「護」),就可以叫他們去冒險;對待士兵像對愛子(要「愛」),就可以叫他們去拚死。如果厚待而不能指使,撫愛而不能命令,違法亂紀而不能懲治,那就好像嬌慣壞的孩子一樣,是不能用來作戰的。

看到這幾點,我們悟到什麼了嗎?還好我不是兵,如果今天我是兵,我有槍,那上頭估計會吃我的槍子。為什麼?做事的時候跟我講軍人標準,講嚴格。在奴才們看來,「嚴格」那是上頭的愛護。但在我看來,這是有意在折騰老子!為什麼平時感覺不到你在愛護我?做事的時候就跟我講「嚴是愛,寬是害」?大熱天折騰老子!先吃我一槍!

如此看來,帶兵也是高風險,搞不好會被底下士兵打黑槍。說到底,還是上頭思維混亂了。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其中的「正」很重要!為將五德:智、信、仁、勇、嚴,其中仁是最好做到的。孔子說:「我欲仁,斯仁至矣!」為將者,還是先從仁做起吧!

好,我們繼續談領兵之道。黃石公在《三略》中對領兵之道有過精闢的論述,我們先來看一看:

「夫用兵之要,在崇禮而重祿。禮崇則智士至,祿重則義士輕死。故祿(給予俸祿)賢不愛財,賞功不逾時,則下力並而敵國削。夫用人之道,尊以爵,贍以財,則士自來。接以禮,勵以義,則士死之。」——用兵的要旨,在於崇尚禮節和厚施俸祿。崇尚禮節,那麼智謀之士就會歸附;厚施俸祿,那麼俠義之士就會樂於效死。因此優待賢士不要吝惜財物,獎賞功臣不要拖延時日,這樣就能使部下齊心協力而削弱敵國。用人的方法是,通過封賜爵位來尊崇他,給予財物以贍養他,如此,賢士就會自動來歸;用禮儀來接待他,用道義來激勵他,如此,賢士就會以死相報。

「夫將帥者,必與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敵乃可加,故兵有全勝,敵有全囚。昔者良將之用兵,有饋簞醪者,使投諸河,與士卒同流而飲。夫一簞之醪不能味一河之水,而三軍之士思為致死者,以滋味之及己也。《軍讖》曰:軍井未達,將不言渴;軍幕未辦,將不言倦;軍灶未炊,將不言飢。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張蓋,是謂將禮。與之安,與之危,故其眾可合而不可離,可用而不可疲,以其恩素蓄,謀素和也。故曰:蓄恩不倦,以一取萬。」——身為將帥者,必須和士卒同甘苦而共安危,這才可以與敵人進行交鋒,所以戰爭必將取得徹底勝利,敵人必將完全覆滅。從前有一位優秀的將帥用兵打仗,有人送給他一壇美酒,他讓人把酒傾倒在河中,與士兵們同飲河水。一壇酒並不能使一河之水都有酒味,而三軍將士卻都願意為其拚死效力,這是因為將帥與自己同甘共苦的緣故。《軍讖》說:「軍井還沒有鑿成,將帥不說口渴;軍帳還沒有搭好,將帥不說疲乏;軍灶還沒有做飯,將帥不說飢餓。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用扇子,雨天不獨自打傘,這就是做將帥的基本要求。與士卒同安樂,與士卒共危難,所以全軍上下能齊心協力而不可分離,能夠任意使用而不知疲倦,這正是因為平時恩惠有加,思想一致的緣故。」所以說,將帥不斷地施恩惠於廣大士卒,就能夠贏得千千萬萬人的擁戴。

「良將之統軍也,恕己而治人。推惠施恩,士力日新,戰如風發,攻如河決。故其眾可望而不可當,可下而不可勝。以身先人,故其兵為天下雄。」——優秀的將領統率軍隊,是以恕己之道體貼、關懷部屬。遍施恩惠,士兵的戰鬥力就會日益增強,從事作戰如同暴風一樣迅速猛烈,投入進攻如同河水潰決一樣銳不可當。」所以,這樣的軍隊,能讓敵人望風披靡而不敢阻擋,只能束手投降而不敢存有取勝的奢望。將領能身先士卒,因此他指揮的軍隊就能稱雄於天下。

以上黃石公講的幾條為將之道和領兵之道可謂相當精闢和通俗,我這裡就不再贅述了。我想說的是,《孫子兵法》用在企業的管理時,一定要活學活用,不能生搬硬套。因為企業不是軍隊,員工也不是軍人。《孫子兵法》帶給我們更多的是一種思維,一種戰略思維。如果我們經常能以戰略的思維和眼光分析身邊的事物,不犯戰略性的錯誤,那麼就不會栽大的跟頭,因為「道」的方向太重要了!

——「故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為孔子正名,註解《論語》

前幾天有人對我說:「孔子的儒家學說真是不適用,過時了……孔子從頭到尾都想當官,當不了官才去當老師,他的私心挺重的……」不得不說,這和我對孔子的認知是有出入的。

孔子出生在春秋戰國這樣一個亂世,曾經在魯國當過大司寇,後來與上頭政見不合,不得已離開魯國開始周遊列國,以尋找能施展抱負的機會。但沒有得到各國諸侯的認同,最後孔子回到了魯國,仍有心從政,但仍是被敬而不用,於是開始修書講學傳道。縱觀孔子的一生,一直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人生目標,雖歷經坎坷,仍不改濟世救民之心;他的「天下大同」理念,一直是天下人所孜孜追求的目標。孔子被後世稱為聖人,並且他的學說自成一派(儒家),並且廣為流傳,能流傳幾千年而不衰,這就是對孔子的最有力的證明。

但是現如今,讀懂《論語》的人有多少呢?不得不說,在網路電子時代的今天,我們大多數人的智商在退化,中國傳統文化似乎有斷層的危險。作為炎黃子孫,我覺得我們應該有責任學習好國學,傳承並發揚光學。

說起來,我也是挺懶的。在之前,我是以《論語中的行政精神》這本書為藍本,也沒怎麼去認真推敲,幾乎直接照搬他的註解。今天,我本著不盲從、嚴謹科學、獨立思考的原則對《論語》的前二篇進行了註解。

註解過程中,我發現原註解者有些註解不嚴謹,沒有用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字意思進行註解,導致有些句段的意思與孔子的本意有出入,現代人讀著也感覺有些雲里霧裡。本人智商130,對這些小坑,還是比較容易地規避過去的。總之,不能人云亦云,需要仔細思考推敲,當聯繫當時的政治社會環境,以求儘可能準確地表達出孔子的原意。

註解完了以後,發現孔子的學說本就是積極向上的,他的語言很平實,但卻包含著深刻的道理。我認為大到治國,小到治理公司,都是可以適用的。並非某些人所說的過時不適用。

註解過程中,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先踐行所要說的話,然後再把話說出來。在後面註解《論語》的過程中,我也需要不斷體悟聖人的管理之道,並儘力把其中的理念貫徹到平時的工作和生活當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順道無為

上善治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潚,予善信,正善治,事善能,蹱善時。夫唯不靜,故無尤。

這是《帛書老子》中的一段話,描述了水的善德。但如何治水呢?我認為需要效仿古代的大禹治水,順「道」進行堵止開流,引水入海。

在前幾天和一個朋友的聊天過程中,朋友對我好人壞人之分的論調進行了反駁,這讓我意識到我對好人和壞人的界定是有問題的。壞人是不是一定壞人?不一定,壞人偶爾也會做好事。好人是不是一定不會做壞事?也不一定,經常好人他做了很多壞事。這就是所謂的「一陰一陽之謂道」,那麼如何界定好人和壞人呢?

曾仕強講的一段話一語中的:「天下沒有壞人,只有愚蠢的人,因為人的未來是可以自己選擇的,你可以走這條路,也可以走那條路嘛,你自己可以做決定。選擇錯誤就叫壞人,選擇正確的就叫做好人。所以不要說這個人是好人,那個人是壞人,就說啊很遺憾,他為什麼這麼好的機會他選擇錯了。人生就是一連串的選擇,人生很少只有一條路可走,很少,擺在你面前的都是好幾條可以讓你選擇的路,你選擇對,選擇對,選擇對,叫做運氣好;運氣好,就是幾次都選對了。一直選對下去,你就是有智慧的人,你一定是好人。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道就是路,就是規律和方法。人生就像是在找回家的道路,我們走在一個個不斷變化的十字路口尋找著前進的道路。最後有的人找到了,有的人卻迷路了……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一邊欣賞並體驗著沿途風景,一邊找到回家的道路呢?那就需要我們做一個有智慧的人。

下面的內容可能大家覺得思維有些跳躍。但說的是一個事情。

在上一篇《蚊子之死》一文中,我總結了蚊子的教訓和人(我)的教訓。今天晚些時候我又突然想到一個問題:那些蚊子能否不被人(我)打死呢?辦法還是有的。

人是萬物之靈,我們首先從人身上找辦法。我們可以買點防蚊子葯,抹一些在身上,防止蚊子叮咬;如果被咬了,我們可以買些復方醋酸氯己定噴劑來防止蚊子叮咬引起的皮膚腫和繼發感染,以消除危害。延升開來,就是人需要通過提高自己的道德認知來武裝自己,以防止蚊子的侵害;同時通過消除受感染的思想餘毒的方式來減少蚊子對自己健康的危害。

然後,我們再從蚊子身上找辦法。蚊子的本能是吸血的,我們不能要求其反本能。但是如果蚊子不叮咬抹了防蚊子葯的人,而是叮咬了沒抹防蚊子葯的人,或是叮咬了牲畜,那也算是順道而行。延升開來,如果蚊子不叮咬那些有道德且認知強的人,而是去叮咬那些道德和認知低下的人,或是叮咬牲畜之類,逼著他們提高自己的道德和認知,那麼我們可以說蚊子是在替天行道。從這一點來講,蚊子成了我們可以借用的外力,我們又怎麼會不愛惜自己的助力而去打蚊子呢?

一令逆則百令失;一惡施則百惡結。故善施於順民,惡加於凶民,則令行而無怨。使怨治怨,是謂逆天;使仇治仇,其禍不救。治民使平,致平以清,則民得其所而天下寧。

上面《三略》中的一段話,講述了正確運用善和惡所帶來的社會功效。惡加於凶民,那執行此事的還是惡人。所以只要我們知人善任,並且順道(順著規律)而行,惡人也可以發揮它的妙用。

《了凡四訓》中說:「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有益於人,則毆人詈人皆善也;有益於己,則敬人禮人皆惡也。」盜亦有道,如果惡人做的事實質上有益於大眾,那麼他們哪裡是在做惡事,明明就是做善事。惡人常常做了善事,善人常常做了惡事,所以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惡人和善人。

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齎也。不貴其師,不愛其齎,唯知乎大眯,是胃眇要。建立文明和延續文明的關鍵不在於誰消滅誰,而在於我們是否能悟「道」並且順道無為(即不違反自然規律而為,不妄為,不亂來)。

蚊子之死

今天休息,想到公園裡面比較涼快,於是早上送娃上學之後就來到附近的張公堤公園背《易經》。公園裡的座位幾乎滿了,我走了好久,找到一個安靜的亭子,心裡還慶幸著終於找到一個「風水寶地」。

在這個「風水寶地」坐了不到五分鐘,我就感到了不對勁,身邊不知何時出來了一群蚊子。我先是驅趕,沒效果;接著往胳膊上、腿上抹風油精,有點效果,暫時趕走了一些蚊子。但還沒兩分鐘,又有一兩隻大膽的蚊子來吸血。可惡……只聽「啪」的一聲,我打死了一隻蚊子,然後其餘的都作鳥獸散了。然而我殺生了……猶豫了一陣子之後,我決定打道回府,遠離這個是非之地。

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剛才發生的事情,整個過程中,我的決策是否正確。首先,我們站在蚊子的角度來分析一下蚊子的思想:

1、雖然血不怎麼好吸,但有機會一定要吸上幾口……

2、這麼多同類,就算有人打,也不見得打到我頭上……

3、要多吸一點,再吸一點就走……

4、再吸一點……

站在人(我)的角度來分析一下人(我)的思想:

1、我不殺生……

2、吸兩口就可以了吧……

3、還來?……

4、可惡……

5、打死它!

我們看到最終的結局是:蚊子死了,人(我)也破戒殺生並離開了。雙輸!蚊子死在貪婪,死在抱著僥倖思想,不知見好就收。人(我)也通過這件事情得到了幾點啟示:

1、路邊的李子樹上能掛滿李子是有原因的。同樣的道理,本來滿坐的公園裡卻出現了空位置,這個空位置往往有的原因,要先搞清楚原因。

2、出生,入死。老子說:出死亡之地則生,入死亡之地則死。我先是入了死亡之地,遭受了危險;後來離開了死亡之地,得以逃生。

3、蚊子的貪婪和吸血的習慣是他們的本性,而人自保也是本能,任何時候都不要說自己一定不怎麼樣。人可以說我不隨便殺生,但不能說我不殺生。因為人的自保是出於本能,法律上的正當防衛也是允許的。人一開始就抱著的退讓思想與後面又推翻了自己的思想造成了衝突。所以,凡事不能太絕對!

4、見已失者慎將失,惡其跡者須避之。要深刻吸取蚊子之死的教訓。

與OpenAI人工智慧聊宇宙存在的意義

問:宇宙存在的意義?

答:宇宙存在的意義是一個深奧的哲學問題,不同的人對此有不同的看法。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宇宙存在的意義是讓我們能夠存在並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探索和認識世界的機會。從哲學的角度來看,宇宙存在的意義可能是多種多樣的。有些人認為宇宙存在的意義是為了讓我們認識和體驗世界的美好和神秘;有些人則認為宇宙存在的意義是為了讓我們通過探索和發現來認識自己和世界;還有一些人認為宇宙存在的意義是為了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類,通過對世界的探索和理解來實現自我超越和進步。無論如何,宇宙存在的意義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需要我們不斷地探索和思考。

這個OpenAI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的回答讓我吃驚不小,它的智商和境界已經超過了絕大部人類了。另外,對比國內版的閹割版聊天機器人,要先進了幾代。

我個人認為宇宙存在的意義是讓我們來體驗、探索、創造文明,這個看法有賴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實踐來證明。某一天元宇宙的大規模運用,會讓我們大多數人覺悟到宇宙存在的意義和我們人類存在的意義。

人與人之間不要談什麼利用價值

昨天debian 12系統發布,下班以後一回到家就試圖從debian 11升級到12,但失敗了。我有一個直覺,如果我順其自然的話,我可能永遠用不了debian 12;就像我的WIN10如果順其自然的話,永遠無法自動升級到WIN11一樣,原因是因為某些人需要全程安全可控。於是,我決定採用重裝系統的方式強行升級到debian 12,反正也不是第一次了。

儘管你們控制了我的大腦,控制了我的身體,但我的靈魂是自由的。中國14億人,都通過高科技手段控制起來,最終自己把自己逼到了牆角,真是愚蠢!老子在二千多年的教導:民之不畏畏,則大畏將至矣!真理就是真理,如果不信,可以繼續愚蠢下去,最後我們再來看最終結果。

與惡龍纏鬥過久,自身亦變成惡龍;凝視深淵過久,深淵回又凝視。這個世界處於輪迴之中,屠龍少年終成惡龍。

這個世界上沒有救世主,自作自受,悲喜自渡。偶爾有人願意渡化你們,卻被你們當成別有用心,甚至起了殺心。你以為我願意渡化你們?我有家有口,吃喝不愁,本來過著平靜的生活,結果硬是被你們打破了平靜。

大家在互相的接觸中彼此也有了一些了解了,你們的德行真是讓人感到震驚和擔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也虧得你們這麼能折騰。這個大家庭的元氣快被消耗光了,於是才終於有了今天江河日下的局面。

《禮記‧大學》: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

如果你們能早些學點傳統國學智慧,或許不會走到今天的地步。人與人之前千萬不要談什麼利用價值。我無欲無求,站在我的立場上看,你們對我來說有什麼利用價值?我求你們賞口飯吃,還是求你們賞個官當?我自食其力,不靠你們,你們不害我我就燒高香了。可以看看,你們十幾年來的打壓,暗害,有沒有讓我屈服?我反倒要感謝你們,讓我在磨難中成長了,強大了。以至於我認定:壞人也是有他的歷史使命的。

我覺得你們缺少智慧,所以帶著你們補。要說我堅持帶著你們學國學,還真是迫不得已,沒有願意背個重包袱前行。也沒人願意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蹚這蹚渾水,誰都擔心一不小心惹你們不高興了,會小命不保。這個世界上能渡化你們的人不多,敢渡化你們的人更少!你們不改變,這個國家就沒有希望,人民就看不到希望。

最後用《帛書老子》最後一句話來結尾:不辱以情,天地將自正。希望你們能好自為之,大家各安天命。

與ChatAI人工智慧機器人聊腦機介面

來自你的消息:

介紹一下腦機介面

來自ChatAI的消息:

腦機介面(BCI,Brain-Computer Interface)是一種可以將人腦意識活動的信號轉換成計算機能夠理解的信號的技術,使得人和計算機之間可以通過直接連接獲取信息。

BCI通常通過頭戴設備或植入設備來收集人腦的神經信號,例如腦電圖(EEG),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近紅外光譜圖(NIRS)等等。這些設備能夠捕獲大腦發生的變化,如血液流量、電流、化學能量等等。

接著,這些信號將被處理和分析,以便於計算機能夠識別和解讀它們。最終,這些識別的腦電活動可以用於控制計算機和外部設備,例如實現人機交互、神經康復訓練、虛擬現實遊戲等等。

腦機介面技術具有很廣泛的應用前景,除了上述的應用以外,還可以應用於行動不便的人及殘疾人的輔助治療上面,比如通過控制假肢來進行肢體運動,通過腦電波控制滾動輪廓來完成交通工具的操控等等。

來自你的消息:

腦機介面的應用

來自ChatAI的消息:

腦機介面技術可以應用於很多領域,以下是一些典型的應用:

  1. 人機交互:腦機介面技術可以將人腦的意識活動轉換成電子信號,從而實現人機交互。例如通過眨眼或頭部動作來控制電腦或智能家居設備。
  2. 神經康復:腦機介面可以應用於神經康復訓練,例如通過腦機介面實現因中風或其他腦部損傷產生的肢體癱瘓的患者的自我修復訓練
  3. 虛擬現實遊戲:腦機介面技術可以將玩家的意識活動與虛擬現實中的交互綁定在一起,實現更加真實、高效的交互體驗。
  4. 肢體控制:通過腦電波進行腦機控制,可以完成肢體控制,比如協助假肢的操縱等等。
  5. 腦機通信:腦機介面可以使肢體行動受限的人們能夠用腦波與外界交流
  6. 內部機器人操作:應用於內部手術,大大減少手術風險。

現在,腦機介面技術正在穩步發展,並在不斷地擴大應用範圍。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可以期待更多的應用,這些應用有望創造更好的生活和醫療體驗。

來自你的消息:

腦機介面的風險?、

來自ChatAI的消息:

腦機介面技術雖然為人們帶來了很多便利和機會,但同時也面臨一些潛在的風險,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隱私泄露:腦機介面可以獲取個體腦電波等敏感信息,如果這些信息泄露或被未經授權的個人或機構使用,可能會對個人的隱私造成威脅。
  2. 安全漏洞:使用腦機介面時,由於這種技術沒有充分成熟和完美的安全措施,有黑客通過攻擊網路來偽造或篡改腦波數據的風險,對使用者的身體或財物造成威脅。
  3. 電磁輻射的影響:腦機介面設備需要頻繁發射/接收信號,長時或高頻使用也許會對人體健康造成一定影響。但目前此影響還沒有得到科學的證實。
  4. 精度和穩定性的限制:腦機介面設備對意識活動的識別和轉換精度以及長期的穩定性有一定的限制。
  5. 倫理和道德問題:不當使用腦機介面技術,例如使用腦波盜取他人密碼等,會涉及到倫理和道德方面的問題。

總的來說,雖然腦機介面具有很多應用及潛在的應用,但是我們也應該注意這些潛在的風險,同時需要進行技術創新和研究來解決這些問題,最大限度地保護個人和公眾的利益和安全。

來自你的消息:

如何降低腦機介面的風險?

來自ChatAI的消息:

為了降低腦機介面技術的風險,可以採取以下措施:

  1. 安全措施:制定和實施安全措施等標準來保護腦機介面技術的隱私和信息安全。
  2. 隱私保護:採取詳細的隱私保護措施,包括加密腦電波信號,限制腦機介面數據的傳輸和訪問。
  3. 精度和可靠性的驗證:採用嚴格的科學驗證來確定腦機介面系統的精度等參數,同時保證其長期的穩定性,從而降低不準確讀取或操作的風險。
  4. 倫理責任:研究人員和使用者應承擔倫理責任,遵守公認的道德標準,並確保技術的合法使用。
  5. 安全培訓:對腦機介面使用者進行安全培訓,包括保密操作,信息安全意識和技術使用方法等培訓,以增強其安全性和保密性。
  6. 溝通和透明性:腦機介面研究人員和使用者應該促進相互之間的信息共享和合作,加強透明度和相互信任。

加強以上的技術和制度保護,才能更好的利用腦機介面技術創造更多的價值同時降低風險。

來自你的消息:

謝謝!

來自ChatAI的消息:

不用謝!如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出,我很樂意為您服務!

來自你的消息:

你真是太強大了!

來自ChatAI的消息:

感謝您的誇獎!我會一直努力為您提供最好的服務!

與虎謀皮

今天學會了一個成語,叫與虎謀皮。同老虎商量,要剝下它的皮。比喻所謀之事有害於對方的切身利益,終難達到目的。後多指跟惡人商量要他放棄自己的利益,絕對辦不到。也作「與狐謀皮」。

在周朝時期,有個人愛胡思亂想,是個喜好裘皮而且喜好珍奇貴重的食品的人,他想做價值千兩黃金的裘皮衣服。

有一次,他想獲得一件狐皮袍子,那樣的話穿在身上一定是非常的神氣。於是他進城去,準備去買一件狐皮袍子。他到了城裡,直接去賣衣服的店鋪里去挑選。找了好多家店鋪都沒找到滿意的狐皮袍子。最後在一家店裡找到了,可是這件狐皮袍子價格十分昂貴。他身上帶的錢遠遠不夠。

他垂頭喪氣地離開店鋪,因為他拿不出這許多錢。忽然,他突發奇想,連忙出城直奔山林。他找到了狐狸,求狐狸送他一張狐皮。狐狸聽後大驚,這不是要置我於死地嘛,於是拔腿就逃,帶著全家藏進深山。這個獃子不死心,這時候肚子餓了,他準備又去捉羊討肉吃。羊立刻大呼小叫,領著羊群躲到山坳去了。

結果,這個獃子兩手空空,一無所獲。

成語「與虎謀皮」由「與狐謀皮」演化而來。都比喻向壞人索取,枉費心機。那我考考大家:那個周人如何才能得到裘皮和羊肉呢?

明人不做暗事,這就是我決心學好消防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