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本兼治,治病救人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對於如何預防邪惡的政治,孔子的答案是選擇做一個「正」的領導,起表率作用。

對於那些已經變邪惡的官員,怎麼處理?是約法三章還是怎麼辦?老子提出: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在目前這種投鼠忌器,一損俱損的膠著狀態下,約法三章可能不是好辦法。今天註解了《老子》的道經37篇,老子他老人家給出了建議:濁而情之餘清,女以重之餘生。並給出了終極辦法:闐之以無名之楃。

老子的方法不殺一人,標本兼治,既治病又救人,真可謂是有智慧。

道經37-不辱以情,天地將自正

道恆無名,侯王若守之,萬(宇宙間的一切事物)將自𢡺(感化;轉變人心,使人回心曰化)

𢡺而(欲,貪慾也。——《說文》)作,吾將(tián,充滿;填塞)之以無名之(木帳)。闐之以無名之楃,(「夫」假借為「彼」,他、她、它、他們)將不(玷污,辜負)。不辱以情,天地將自正。

註解:

道常常是默默無名的,侯王若能恪守「道」,萬物將會自然地得到感化。

(人們)受到感化但貪慾起,我將在他身邊填塞以無名的木帳。在他身邊填塞以無名的木帳,他才會不辜負 。(只要他)不辜負(民眾的)殷切期望之情,天地將自然回歸到正態。

道經36-邦利器不可以視人

將欲(拾,掇也。——《說文》)之,必(《說文》:「古,故也。故,使為之也。按故者,凡事之所以然。而所以然皆備於古。」)(放縱,無拘束)之;將欲弱之,必古強之;將欲(除掉;減掉)之,必古(親近;交往,交好)之;將欲奪之,必古予之,是胃微明。

柔弱勝強,魚不可脫於(xiāo,水深而清澈),邦利器(鋒利的武器)不可以(教導)人。

註解:

想要拾掇它,必須故意放縱它;將要削弱它,必須故意增強它;將要除掉它,必須故意交好它;將要剝奪它,必須故意施予它,是為「隱行之聰明」。

柔弱勝過剛強,魚兒不可離開清深之水(統治者與民眾的關係如同魚水),國家的鋒利武器不可以用來教導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