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幾點關於讀書的經驗

這陣子在家註解鬼谷子的《本經陰符七術》,中間碰到一些麻煩,我發現之前購買的二本《鬼谷子》是假書,裡面的重要內容被刻意地篡改了。發現了這個問題後,我除了鄙視之外,別無他言。這跟那些為了愚民而篡改《老子》、《黃帝陰符經》的人有啥區別?人民有學習傳統文化的權利,如果覺得中華傳統文化都有威脅,那我們還能說什麼?只准你們武裝頭腦,就不允許人民武裝頭腦,這是什麼道理?民智漸開,是某些人開始害怕了嗎?

氣憤之餘,靜下心來想了想我們應該如何讀書。我總結了以下幾點經驗:

一、讀書就要優先讀那些聖賢的書,要學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像孔子、老子、孫子、鬼谷子、釋迦牟尼、柏拉圖等聖人的著作,都應該優先地、用心地去讀。孔子說過:「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沒有人能反駁孔聖人說的這話。

二、讀書是門學問,既然是學問,就要在學的過程中帶著疑問,盡信書不如無書。像我的買的幾本假的《鬼谷子》,如果不假思索地全盤吸收了,豈不是要走不少彎路?另外,如果對一些姦邪的歪理邪說不加思考地全盤吸收,那後果是更可怕的。孔子說過:「學而不思而罔,思而不學則殆。」對聖人的著作,我們也要帶著正確的心態去讀。因為時間和空間的環境不一樣,那些聖人畢竟是在他們所處的那個時代環境下寫下了他們的經驗,適用於他們那個時代的環境;而拿到現代,也不一定完全適用。所以學習他們的著作時,也要先了解他們那個時代的背景和文化因素,抱著邊思考邊吸收的心態去學(這也是我為什麼要獨立註解《老子》等聖人經典著作的原因)。

三、黃帝在《黃帝陰符經》里說過:「諸世萬般,何為首道?傳承優進,天之大道。」我們要傳承前輩們的智慧,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並在此基礎上發揚和進步。所以讀書的時候,最好抱著超越前人的信念去讀書。立意要高,讀書的收穫才會多。

以上是我讀書學習的一點經驗,這三點經驗幫助我克服了讀書學習中的一些困難,具有可操作性,所以推薦給大家。

道經26-巠則失本,趮則失君

(穩重;不輕率)(通「輕」,輕視;不重視)根,(使清醒;清醒)(同「躁」,動)君。是以君子(各種)日行,不(艹,表示把兩點意思串起來。離:1、離開。2、缺少)甾重(即「輜重」,外出的人攜帶的包裹行李)

唯有環官(褻瀆;輕慢)處,則昭若。若何萬乘之王,而以(品格,修養)巠於天下?巠則失本,趮則失(主宰、統治)

註解:

重視是輕視的根本,清醒是躁動的主宰。因此君子(統治者)的各種出行,不能離開和缺少輜重(一切準備妥當才出行)。

只有(統治者)被官員包圍或遭受輕慢時,則一切答案都昭然若揭。為什麼(統馭天下的)萬乘之王,卻要憑藉品格才可以輕視於(治理)天下呢?輕視則會失去根本,躁動(不停地跳動)則會失去統治。

道經25-道法自然

有物(通「混」,混合攙雜)成,先天地生。(xiù,華麗,精緻如綉)呵,(móu,綢繆,猶纏綿也)呵,獨立而不改,可以爲天地(本源,根源,根本)。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

吾強爲之,(名聲,名譽,名望)(爰,於是)大,大曰(shì,筮通「噬」,咬、吃),筮曰遠,遠曰(通「返」,回歸)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表示疆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註解:

有個東西在混沌中生成,它先於天地而生。華麗呵,纏綿呵,不倚靠任何別的事物而獨立存在著且不隨時間改變,(我們)可以把它視為天地的本源。我沒有能知道它的名稱,給它取字叫「道」。

我強行而為之,名聲於是擴大,擴大於是咬噬,咬噬於是遠離,遠離於是返回。

(就決定萬事萬物生、發、衰、敗的發展和演變的方向而言,)道是重大的,天是重大的,地是重大的,王也是重大的。任何一個疆域範圍內都有這四大,而君王是重要決定因素之一。

人(居天地之間)效法地,地(的一切運作)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