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上下之事,有遠而親,近而疏;就(留)
之不用,去之反求;日進前而不御(駕馭)
,遙聞聲而相思。事皆有內揵(內,通「納」,接納,採納;揵,通 「楗」,意為門閂,引申為連接、維繫)
,素(表示歷來如此,相當於「向來」)
結本始(本初)
。或結以道德,或結以黨友,或結以財貨,或結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則入,欲出則出;欲親則親,欲疏則疏;欲就則就,欲去則去;欲求則求,欲思則思。若蚨母之從子也,出無間,入無朕(縫隙)
,獨往獨來,莫之能止。
君臣上下之間的事情,有的相距甚遠卻很親密,有的近在咫尺卻很疏遠;有的投奔而來反而得不到起用,有的離開了以後卻被四處詔求。有的天天都出現在君主面前卻不被信任,有的只是君主遙聞其名,便被君主日夜思念。這些都是由於君臣之間內心相知的程度不同所致,本源於平素的交結。有的靠道德相聯結,有的靠朋黨相聯結,有的靠錢物相聯結,有的靠美色相聯結。只要摸准了君主的心意,善於迎合其意,那麼想入政就能入政,想出世就能出世,想親近君主就能親近,想疏遠君主就能疏遠,想投奔就能投奔,想離去就能離去,想被徵召就被徵召,想被思念就被思念,就像用青蚨母子之血塗錢可以相互招引一樣,可以把君主吸引得無間無隙,這樣就可以在宮廷中獨往獨來,沒有人能夠阻止。
內者,進說辭也;揵者,揵所謀也。欲說者,務隱度;計(計,謀也。商議;謀劃)
事者,務循順。陰慮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意向、抱負、決心)
。方(將,將要。表未來)
來(lài,慰勞;勸勉)
應時,以合其謀。詳思來揵,往應時當也。
所謂 「內」 就是進獻說辭以取得君主的寵信;所謂 「揵」 就是進獻計謀來取得君主的寵信。想要說服君主,務必先悄悄地揣測君主的心意;進獻計謀的時候,務必順從君主的意,暗中分析我們的計謀是否符合時宜,向君主公開言明計謀的優劣得頭,以此來迎合君主的心意。進獻計謀決策必須選擇當的時機,使計謀與君主的心意容易契合。詳細地思考後再來進言,讓君主覺得我們進獻的計謀既合形勢又合他心意。
夫內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乃揣切時宜(當時的需要或潮流)
,從便(biàn,有利於,有益於)
所為,以求其變。以變求內者,若管(古稱鑰匙)
取揵。言往者,先順辭也;說來者,以變言也。善變者審知地勢,乃通於天,以(依然,順,按照)
化四時;使鬼神,合於陰陽,而牧(統治;主管)
人民。見其謀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和睦,和諧,融洽)
而不結者,陽親而陰疏;事有不合者,聖人不為謀也。
凡是言辭或計謀中有不符合君主心意的部分,就難以付諸實踐。這時就要重新揣摩形勢,從有利於君主實施出發,改變策略。以靈活變通的方式來結交君主。做到這點,就像用鑰匙開鎖那樣,極易打開君主的心鎖。遊說時,凡是談論過去的事情,要採用順暢的言辭;凡是談論未來的事情,要採用變通的言辭。運用自如地改變決策的人,要詳細了解地理形勢,精通天文四時的變化,只有這樣才能駕馭鬼神,契合於陰陽變化的規律,從而掌控天下百姓。要了解君主謀劃的事情,才能知曉君主的意圖。所辦的事情凡有不合君主之意的,那是因為君主的某種心意、某些情況我們還沒有掌握;表面上我們的計謀得到了同意但實際上並沒有得到施行,那是因為君主與我們的關係表面上看起來親密,實際上卻很疏遠。與君主的意見不吻合的事情,聖人是不會謀劃的。
故遠而親者,有陰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來也;日進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遙聞聲而相思者,合於謀以待決事也。故曰:不見其類(相似;像)
而為之者,見逆(抵觸,不順從)
;不得其情而說之者,見非(責怪;非難;反對)
。得其情,乃制其術。此用可出可入,可揵可開。故聖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揵萬物(宇宙間的一切事物)
。
所以,與君主相距很遠卻被親近,是因為能與君主心意暗合;距離君主很近卻被疏遠,是因為與君主志向不合。主動投奔卻得不到重用,是因為他的計策沒有實際效果;離開君主卻反而被詔求,是因為他所謀劃的事後來應驗了。每天都能出入在君主面前,卻不被信任,是因為其計謀、規劃不合君主之意;距離遙遠只聽到名聲就被君主思念,是因為其計謀與君主相符合,君主正等待他前來決斷大事。所以說:還沒有找到雙方類似之處就去遊說的人,一定會事與願違,在還沒掌握對方實情的時候就去遊說,一定會受到非議。只有充分了解了對方的真實情況與意圖,才能夠把握內鍵之術。 如此運用這種方法,我們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入政、出世,就可以侍君或離去都隨自己的心意。聖人立身處世,都是預先掌握信息,才得以駕馭萬事萬物的。
由(遵從;遵照)
夫道德、仁義、禮樂、忠信,計謀先取《詩》《書》,混說損益,議論去就。欲合者用內,欲去者用外。外內者,必明道數。揣策來事,見疑決之。策而無失計,立功建德。
在進行遊說時,要順合道德、仁義、禮樂、忠信、計謀的種種規範。對於君主的決策,我們要從《詩經》和《尚書》中徵引語句,再綜合分析利弊得失,同時在內心衡量一下此決策與自己決策的差距大小,最後再決定就任還是離職。如果決定留下輔助君主,就要與君主思想相吻合;如果想要離去,就不要爭取君主的寵信。處理內外大事都必須明曉取寵術和制君術。這樣才能揣測計劃未來的事情,遇到疑難之事才可以迅速決斷。在運用策略時只有做到不失算,才能不斷建立功業和積累德政。
治名(為政有成績而獲得的好名聲)
入產(産,生也)
業(事業;功業)
,曰揵而內合。上暗不治,下亂不窹(同「悟」)
,揵而反之。內自得而外不留,說(同「悅」,愉快)
而飛之。若命自來,己迎而御之。若欲去之,因(依靠;憑藉)
危與(等候,等待)
之。環轉因化,莫知所為,退為大儀(法制,準則)
。
能夠幫助君主整頓朝綱、治理民眾,這叫作從內部與君主結交。如果上層昏庸不理國家政務,下層作亂而國君不能夠察覺,我們就要考慮返回,不要再替他謀劃決策。如果碰到那種自視甚高、剛愎自用而聽不進外人意見的暴君,我們不妨先逢迎他,博取其歡心後再逐步說動他。如果有君主來召己,就先迎合他的心意再設法逐步掌握他。如果自己想要離開君主,就藉助危機等待脫身良機(如三國赤壁之戰時,徐庶借幫助曹操平定北方叛亂的理由脫離險地,避免了災禍)。就像圓環旋轉往複一樣,使旁人看不出你想要幹什麼。這就是保全自我、進退自如的大法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