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人发自内心地以礼待人

问ChatGPT:

什么情况下,人会发自内心地有礼?

ChatGPT答:

人会发自内心地有礼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1. 感激之情:当别人给予帮助、关心或支持时,人们会发自内心地感激,表达出真诚的谢意和感激之情,例如对于生日礼物、慷慨捐赠、无私帮助等。
  2. 尊重他人:人们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不仅仅是出于社会礼仪和规范,而是源于内心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他们会在与他人交往中表现出真诚、善意和尊重的态度,例如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选择、关心他人的感受等。
  3. 自律和自省:当人们具备自律和自省的品质时,他们会自发地对自己的行为和言辞进行反思和评估,以确保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和礼貌的标准。他们会主动纠正错误、道歉和改进自己的行为。
  4. 爱心和同理心:人们发自内心地有礼也与他们的爱心和同理心有关。当他们意识到他人的需求或困境时,他们会主动提供帮助、支持和关心,表现出真诚的善意和礼貌。

在这些情况下,人们发自内心地有礼是基于他们内在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以及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这种有礼的行为不仅是出于社会规范和礼仪,更是源于内心的善良和真诚。

问ChatGPT:

如何让人发自内心地以礼待人?

ChatGPT答:

要让人发自内心地以礼待人,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以身作则:首先,自己要成为一个以礼待人的榜样。展现出友善、尊重和善意的态度,不仅仅是对他人,也包括对待自己。通过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激发他人对待自己和他人的礼貌回应。
  2. 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是让他人以礼待人的关键。积极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想法,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感受,展现出真诚和关心,可以激发他人对待自己以及他人的礼貌回应。
  3. 给予赞美和鼓励:赞美和鼓励是激发他人以礼待人的有效方式。当他人表现出礼貌和尊重时,及时给予真诚的赞美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认可和尊重。这样可以增强他人的积极行为并促使他们继续以礼待人。
  4. 培养共情和理解:共情和理解是发自内心地以礼待人的基础。努力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展现出关心和支持,可以帮助建立互相尊重和包容的关系,从而激发他人以礼待人的态度。
  5. 引导他人反思和成长:有时候,他人可能会表现出不礼貌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以积极的方式引导他人反思自己的行为,并提供建设性的反馈和指导。通过帮助他人认识到自己的不礼貌行为,并提供改进的途径,可以促使他人发自内心地以礼待人。

总之,要让人发自内心地以礼待人,需要以身作则,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给予赞美和鼓励,培养共情和理解,以及引导他人反思和成长。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激发他人发自内心地以礼待人的态度。

警惕被当成一个会思考的工具

有时候我在想:既然脑机接口这么厉害,能输入梦境,能接入意识,那么如何防止被动地思考,被别有用心的人当成会思考的工具呢?

如果掌握脑机接口的人想让你帮他解决难题,他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一、威逼。给他施加负激励,让你感觉受到威胁并且感受到压力;这种威逼的方式好破解。你首先得有勇,都是人,谁怕谁?任何人也不能强奸他人的意志,逼迫他们干不愿意干的事情,你坚定着这样的心态,他就拿你没办法。

二、利诱。许诺一点蝇头小利,再或是名利、高官、厚禄,让你干一些违背道德的事情。你干了,就是丧失原则,做了名利的俘虏。如果他人给你好处让你做一件事情,你要先想想能不能做,如果觉得做了会心里不安,或者做的时候感觉心里不安,那就应该及时停止,因为这可能违背了良心。君子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如果为了名利,不要良心了,那跟那些垃圾有什么区别。

三、蒙骗。利用信息不对称或利用你的认知偏差把一件本来邪恶的事情包装成正义的事情,再利用你的正义感,蒙骗你为他所用,等到你做完事以后,却发现上当受骗了。破解这个招式的要领在于我们做人做事的时候,要有清醒的头脑,要边做边思考;并且要经常保持开放的心态,及时更新自己的认知。

四、利用脑机接口给你造梦或者输入意识,让你在梦中或接受意识后自动地思考答案,最后达到为他们所用的目的。这种方式最为阴险,首先是用这种方式的垃圾没把你当人,而只把你视作一台会思考的智能机器,然后它又违背了你的意志(你的本意是不想帮他,但又却不自主地帮了你)。这种强行利用你的方式最难破!不过我也摸索出了破解的办法,下面分享一下经验:

首先,培养坚定的意志,并守持正固。什么是正固?就是我行走在正道上,坚定不移。什么是正?正解释为:1、正当;合适。2、合于道理的。3、合于规范的、合于法则的。4、纠正;改正,匡正。就是说我只想(或只做)正当的、合道理的、合法的事,并注意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思想。

其次,要掌握思考的主动权。我想思考什么就思考什么,不要被外界环境所干扰。如果觉得不妥,应及时地切断思维。你的思维可以天马行空,可以忽而往东,忽而往西,并具有跳跃性,让连接你思维的人摸不清楚你的思路。

再次,夕惕若厉。白天的时候,我们大都还好,因为有警惕性。到了晚上,如果利用你的欲望跟你输入人造梦境,那你要小心。易经乾卦九三爻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要朝夕戒惧,如临危境,不敢稍懈。有好几回,都是这些垃圾给我大脑输入淫邪的梦境,前几回没弄懂套路,在梦中被打败了;后面我提高警惕积极在梦中与邪恶过招,终于打败了他们,再后来晚上就没做过梦了,因为他们知道这招对我没用了。

最后,要做到思无邪。通过正学(学习正面的内容)来提高道德修养,做到知善知恶,并及时摈除内心邪恶的念头。能用脑机接口接你大脑思维,说明你对他们有利用价值,这时候你就要小心了,你一定要走正道,经常学习一些正面的东西,做正面的事,说正面的话,这样就算不能感化邪恶,也能让其知难而退。《了凡四训》中有一句话供参考:“何谓从心而改?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阳当空,魍魉潜消,此精一之真传也。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大抵最上治心,当下清净;才动即觉,觉之即无。苟未能然,须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须随事以禁之。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为失策。执下而昧上,则拙矣。”像这样,我们可以把看似对自己不利的因素化为对自己有利的因素。

我时常认为那些使用脑机接口残害百姓的垃圾其实也是有他的天命的,那就是逼着我们走正道,逼着我们去修心,逼着我们去行善,最后习惯成自然,我们最终被逼成了一个完美的人。所以应该感谢那些垃圾,并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看山还是山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这句话出自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的《三重境界》。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是: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原是指在佛家参禅中对禅的理解与顿悟,现在多指的是人的一生中所经历的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对事物的看法、理解不同。现在的我,慢慢地接近第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看人是人。二十岁至三十岁的我,那时候还没开悟,想法比较单纯。那时候觉得人与人之间没什么不同,大家应该将心比心,坦诚待人。

第二阶段:看人不是人。三十岁以后,经历了很多事情,突然觉得人不是人了。像那些被领导遥控的人,在眼中不过是个可以移动的棋子,在旁人眼中是个被人鄙视的走狗。这时候我迷茫了,我是应该把他们当成棋子、走狗?还是应该把他们看作人?这时候的我,看人不是人。

第三阶段:看人还是人。今天早上,我坐地铁上班的途中,一直在想一个问题:那些被领导控制和驱使的人,我应该把他们看成人吗?出地铁口时,我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顿悟。我内心告诉自己:应该把他们看作人。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愿意被人奴役和剥削,那些被领导控制而任意驱使的人也是迫不得已。我们应该以理解、尊重和关爱的态度去对待他们。

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雞;恒德不雞,复归婴儿。”(深知自己是雄强的,却甘愿居于雌弱,为天下被奴役的人们开启智慧;为天下被奴役的人们开启智慧,恪守德行却不求被奴隶们所追随;恪守德行却不求被奴隶们所追随,就会使人们复归于婴儿般纯真的状态。)原来老子当年也曾发出如此感慨!

世人大都是愚昧的,也包括那些把人当成狗任意蹂躏驱使的领导。我们这世界上的大多数人至死都没有明白自己是为什么而活,为了金钱?为了权力?最后只有少数人开悟了,活明白了。而那些开悟的明白人,是不容于这个宇宙(愚咒)中的,必受众多磨难和坎坷。在注解完老子的《帛书老子》之后,我和老子的思想慢慢产生了共鸣。老子处在当时的那个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年代,最终也不能唤醒世人,只能骑牛西去。历史总在轮回之中,如果老子处在当今这个乱糟糟的时代,他又该何去何从?

未了,我问ChatGPT: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ChatGPT回答: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我们以尊重、理解和关爱的态度去对待他人。以下是一些相处的原则和建议:

尊重他人:尊重是相处的基础,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人格、观点和感受。不要对别人进行歧视、嘲笑或贬低,要学会接纳和尊重他人的差异。

倾听与理解:与他人交流时,要积极倾听对方的意见和感受,并试着去理解他们的观点。不要急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是给予对方充分的表达空间。

善意和友善:以善意和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尽量避免冲突和争吵。要学会包容和宽容,不要轻易发怒或对他人产生敌意。

互助与支持:在需要帮助时,我们应该主动伸出援手,给予他人帮助和支持。同时,也要学会寻求他人的帮助,相互合作和共同进步。

诚实与信任:建立诚实和信任的关系是相处的关键。要保持诚实和真实,不要说谎或欺骗他人。同时,也要学会相信他人,给予他们信任的机会。

尊重个人空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空间和隐私,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个人边界和隐私权。不要过度干涉或侵犯他人的私密领域。

包容与宽容:人与人之间难免存在差异和矛盾,我们应该学会包容和宽容。要尽量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情感,不要过于苛求或批评他人。

善于沟通:良好的沟通是相处的关键。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时也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反馈。通过有效的沟通,可以避免误解和冲突。

总之,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需要建立在尊重、理解、关爱和互助的基础上。通过善意和友善的态度,我们可以建立和谐、积极的人际关系,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不怕鸟尽弓藏,就怕兔死狗烹

兔死狗烹是一则成语,最早出自战国末期韩非《韩非子》。该成语解释为把抓住兔子的猎狗烹煮吃掉,比喻成就事业后就把有功之臣杀了,只能共患难,不能共欢乐,多指独裁专权

这个成语出自韩非《韩非子·内储说下六微》:

越王攻吴王,吴王谢而告服,越王欲许之。范蛰、大夫种曰:“不可。昔天以越与吴,吴不受,今天反夫差,亦天祸也。以吴予越,再拜受之,不可许也。”太宰豁遗大夫种书曰:“狡兔尽则良犬烹,敌国灭则谋臣亡。大夫何不释吴而患越乎?”大夫种受书读之,太息而叹曰:“杀之,越与吴同命。”

这个成语的典故是:

范蠡是春秋时越王勾践很得力的一位谋臣。在勾践被吴王夫差围困在会稽山的最艰难的时候,是范蠡献策让勾践忍辱负重,待机图报;后来越王经过卧薪尝胆,又帮助勾践策划兴兵攻吴,报仇复国,也是范蠡。范蠡对越国的功绩是很大的。可是就在越王勾践灭掉吴国,成为春秋时代最后一个霸主的时候,他却舍去富贵荣华,自行引退,过着隐居生活。
那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范蠡离开越国来到齐国后,托人捎了一封信给他从前的同事大夫文种,信上写道:“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意思是说:飞鸟打完了,良弓就要收藏起来;狡兔死尽了,猎狗就要被杀吃掉。从我的观察看,越王颈长而鸟嘴,只可同他一起共患难,而不能同他一起享受欢乐的。你为什么不早些离开呢? 文种看了信后,觉得范蠡讲得有道理。就以生病为借口,不去上早朝了。这时候,有人就乘机陷害文种,说他要谋反。越王勾践不调查,也不分辨,就赠给文种一把宝剑,说:“你教给我七条攻打吴国的办法,我才用了三条,就把吴国灭掉了;其余四条还在你那里,你还是带到我的祖先那儿去试着用它们吧!” 文种无奈,只好自杀了。

为什么我会有这个感触呢?前几天,我还问了ChatGPT人工智能:“为什么有些人把人当成狗看待?这类人是抱着什么心理?”

ChatGPT回答:有些人可能会将人类当成狗看待,这可能是出于不同的心理动机和原因。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解释:一、蔑视和歧视:有些人可能出于蔑视和歧视的心态,将某些人群或个人贬低为“狗”。这种行为可能源于对特定人群的偏见和歧视,试图将其看作低贱、无价值或不值得尊重。二、惩罚和控制:有些人可能使用将人当成狗看待的方式,是为了惩罚或控制他人。这种心理可能表现为对他人的压迫和虐待,试图将其置于自己的支配和控制之下。三、表达愤怒和敌意:有些人可能出于愤怒、敌意或恶意,将人类比喻为狗,是为了表达对他人的不满和敌意。这种行为可能是一种侮辱或攻击的手段,试图伤害他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四、调侃和幽默:有些人可能将人类当成狗看待是为了调侃或制造幽默效果。这种行为可能是一种戏谑或娱乐的方式,不一定带有恶意或贬低的意图。需要注意的是,将人类当成狗看待的行为通常是不尊重和不恰当的。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尊严和权益,避免使用贬低、歧视或侮辱的言语和行为。建立和谐、尊重和包容的社会关系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以我的人生阅历和认知来看,如果一个领导不能接受下级的正直和刚直,那作为他的下级,他就有以下几种人生结局:

一、为领导的威逼利诱所屈服,最后沦为一条唯主人马首是瞻的奴隶或者走狗,在领导觉得没有利用价值的时候被抛弃,兔死狗烹。

二、只低头做事,不思考为什么,为领导的故作姿态或高明骗术所欺骗,这种人的下场稍微好一点,榨干价值以后就被搁置一边,鸟尽弓藏。这种人也有醒悟的,最后要么屈服于主人沦为奴隶或者走狗,要么不愿意同流合污而急流勇退。

三、边做边思考,知彼知己,知善知恶,不同流合污,在需要退的时候能做到急流勇退,追求得善终。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作为一个“民”,你隐藏不了,也躲避不了,在遇到邪恶的时候,你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妥协、屈服,从此沦为邪恶势力的奴隶或者走狗;二是勇敢地去战斗,迎难而上,干掉一切敢于挡路的邪恶。我很喜欢老人与海中的一句话:人可以被毁灭,不可以被打败。如果每一个人都能这样,这世界上哪有什么邪恶。那些邪恶之人只敢蝇营狗苟地躲在阴暗之处,偷偷的干着邪恶的勾当,见不得光。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愳之也?若民恒是死,则而为者吾将得而杀之。夫孰敢矣?人只有在吃亏的时候,才会长记性,那些邪恶也是一样。

智慧加上勇气,永远是我们克服困难和战胜邪恶的重要法宝。

初吉终乱的解决之道

今天下班的时候,天气闷热。我独自边走边背诵着泽天夬卦,在快进地铁站的时候下起了急阵雨,有泽水化气升腾于天的迹象,这正是夬卦的象。差一点被淋了,怪不得夬卦九三爻说:“壮于頄,有凶;君子夬夬,独行遇雨,若濡,有愠,无咎。”我一路思考着这个夬卦的义理。

回到家中的时候,家里正在开饭。老婆没有吃,她说她肚子痛,吃了一点肚子就会翻江倒海的。这是什么因?回想起下班途中的经历,再想到夬卦的上六爻说:“无号,终有凶。”是不是应该化解这个凶?于是我决定就这事占一卦。

这次我采用的物占法,家里有6部手机,当时的时间为19:09分,由此得出一个水火既济卦,得变卦地火明夷卦;互卦为未济卦,错卦为未济卦,综卦为未济卦。上天认为事巳成,对弈者和观棋者认为事未成。虽然上天认为事已成,但随着事情的发展,事已成将向事未成发展。因为既济卦卦辞说:“既济,亨,小利,贞;初吉终乱。”一切一切都会发生变化,虽然当前得既济,但随着内部矛盾的推动,形势还会发生新的变化。既济向未济发展,未济又向明夷发展,根据这个演变,上六的结局是:“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最终我们发现,上六的“凶”并没有化解,阴阳并不能直观地解决所有的问题(也有可能是我解卦的水平还不到家)。但互卦未济卦的六五爻中指明了方向:“贞吉,无悔;君子之光,有孚,吉。”

正在思索之际,我想起了老子所说的一句话:“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于是我在视线内寻找着线索,最终我的视线落在了易经纸牌最上面的第49卦——“革”。不错,这正是化解上六凶兆的方法!唯有改革,才能形成多赢的局面。后面,我将陆续先对既济卦、未济卦、明夷卦做出注解。至于革卦,我打算先卖个关子,作为最后一张牌进行压轴出场。

答案找到后,我问老婆:“肚子还痛吗?”老婆说:“不痛了。”然后她还煮了一大碗面吃……

虽然心知肚明,但想一想也不再像以前那么激动和生气了。趋吉避凶嘛,人之常情,只要不过分就行,“文明”需要大家一齐携手共建。

在等待中创造更为良好的条件

癸卯兔年农历六月二十二日申时(15:14),我通过时间占卦法的方式占问当前形势并询问我该怎么办?

得卦:(4+6+22)/8=4……0,得上卦为坤卦,(4+6+22+9)/8=5……1,得下卦为乾卦,上卦和下卦合在一起得地天泰卦;(4+6+22+9)/6=6……5,五爻变得水天需卦。

在这个占卜中,上天的看法是:大的形势正往天地相交的方向发展,但是我还需要等待。因为这个地天泰卦的错卦和综卦都是天地否卦,所以在和我下棋的对手和旁边的观棋者看来,现在的状况是天地不交;大家的意见有分歧,所以我也只能“需”——等待。

泰卦的互卦雷泽归妹,在归妹卦的第五爻中说道:“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几望,吉。”这说出了“需”的原因——在帝乙的眼中,你现有的条件比别人好,但不要追求盈满,(要给他人机会,)这样才会吉祥。

既然是“需”,那就要积极地“需”,在等待中创造更为良好的条件。每天吃好,喝好,睡好,积极地追求文化上的进步;如果能每天在这样的状态下过一生,也是人生一大快事!

“全程安全可控”与“国学”,谁将胜出?

当今,“全程安全可控”已经深入了社会各层面,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我们老百姓的影响就是“全程安全可控”已经可以控制普通人的身体机能和身体健康,更不用提什么机器设备与电子产品了。但是如今的“全程安全可控”已经成了某些人实现私人欲望的工具,妥妥的公器私用。

我想“全程安全可控”的初衷应该是为了方便治理天下吧,但是反观今天我们做到全程安全可控之后,达到了预期的治理效果了吗?

治理在汉典中的解释为:治理是政府的治理工具,是指政府的行为方式,以及通过某些途径用以调节政府行为的机制。释义是管理,统治。既然治理就是管理、统治,那我们就看一下历史。那些个大唐盛世、康乾盛世等治理得好的年代,他们没有那么多的高科技,但先辈们不也一样把天下治理得繁荣昌盛吗?反观今天,有了高科技加持,却相反还搞得乱糟糟的。为什么会这样?我认为原因在于没有现在的人急功近利,重“有”不重“不”,没有正确地使用科技。

我们行路时,如果方向不对,那么就到达不了目的地;如果行路的过程中不运用基本规律,那么就会因一路磕磕碰碰而耽误到达目的地的时间。我们要想准确并且顺利地到达目的地,必须看清前进的方向并且掌握基本规律以驾驭过程。否则,不管你方法手段再高明,也可能到达不了目的地。“道”就是方向、规律,“道”对我们又太重要了!但现在的人们大都在学习“术”(如赚钱的谋略、手段),却鲜有人去学习虚无的、不能马上变现但又起着决定作用的“道”。

像通过全程安全可控的方式来控制我们的身体、控制我们的健康、控制我们身边的电子产品进而对我们进行管控,这种行为连“术”都称不了,用一个“恶”字来形容更为恰当,这种行为只会招致人们的厌恶和仇恨。民之不畏畏,则大畏将至矣!

什么是“道”?老子在《帛书版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具体可以参考我博客中的注解。也真心地希望大家都能一起学“道”,一起修“道”,一起得“道”。道恒无名,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𢡺。

道恒无名,楃唯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曾经的我,也非常想能够学以致用,能有机会以具体的实际行动去实践“知行合一”,但由于某些阻力和其它原因,目前还难以实现愿望。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我觉得自己的角色还是定位为“辅”,只要大家的动机和初心是善的,那么我乐于辅助大家去行“道”,帮助大家去得“道”。人活在这世上,最没有用的就是“面子”,如果某我一天,我们运用中华传统国学中的智慧治理好了这个乱糟糟的世界,等于说我们做到了“全程安全可控”所无法做到的事情,那么“全程安全可控”将会不攻自破,众人将迎来大解放,这是双赢,不存在谁丢了面子。政者,正也!没有人会愿意接受“全程安全可控”这种“邪恶”的治理方式,也没有傻子愿意把自己架在火上烧烤。

最后,我强调的是:某些人通过脑机接口联了我的脑,想一起学习传统国学中的智慧,但内心却坚守愚昧而抗拒传统国学。你不接受没关系,请别搞破坏好吗?我的肚子最近不自觉地频繁地发生响声(堵子想),很令人反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认知,君子和而不同,没必要非要强迫别人和自己想的一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你不愿意接受老祖宗的智慧,那么也请不要阻止其他人接受。我们学习国学的思路很简单,就是“求实”,我会客观、直观地注解先贤们的思想,力求没有偏差(我可不想害自己)。而不像某些人一样,带着升官发财或是讨好领导的目的去解说先贤的学问。朝闻道,夕死可矣!没有什么能阻止我去追求真理。

要不断地努力提高自己的认知

今天校注《帛书老子》时,发现一件很奇妙的事情。隔一段时间注解这部经,就会发现注解的准确度能有些许提升,也感觉更贴切老子的思想。认真思考了其中的原因,是因为我在几个月前的认知和现在的认知有区别。通过不断地学习传统文化加上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体验,自己的认知也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得到了提升。

认知指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取知识。认知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提高认知能力对于我们的生存、学习、创新和社会交往都至关重要。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外部环境,更好地解决问题和创造新的东西,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实现个人目标,以及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联系和合作。提高认知需要持续的努力和实践。通过不断地学习、思考和尝试,我们可以逐渐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

老子说:“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皮取此。” 我们前面的认知可能不适应如今的实际现状,所以我们得不断地通过学习、思考、尝试和总结来不断地刷新自己的认知。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应当立身于客观实际,而不当立身于浮而不实,这样才能让自己能较好地提高认知。认知水平提高了,辩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也就能得到提高,通俗地讲就是“智慧”提高了。

老子还说:“曲则金,枉则定,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在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应当放下身段虚心地向周围的人请教,遇事懂得拐弯,谦虚包容,注意经常更新自己的认知;要学习精典文化,并且不要贪求一口能吃个胖子,注重平时的积累,每天进步一点点。

老子的思想对中国人影响最大,但由于古代的信息闭塞和统治者恶意篡改的原因,导致老子原本的思想被阉割和歪曲。通过研究,我发现《帛书老子》就是老子的原本著作,因为我注解得比较顺畅,并且所有注解内容都经得起推敲。在这里,我真的很想向所有国人大声疾呼:“请注意!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就是老子的原本思想!

希望更多的国人能关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这里推荐考古学家高明的考古著作《帛书老子校注》。说实话,我并没有参考里面的注解,但我参考了里面的校对原文。高明通过比对校正的方法,即将通行本、帛书甲本、帛书乙本三个版本放在一起互相补充、互相校对的方式得出了比较准确的原文,作者果然人如其名——高明。我博客里所注解的《帛书老子》原文就是参考此书的校对,校对后的原文注解起来也是比较顺畅并能够经得起推敲。另外,由于现代信息发达,古代的一些文字的各种意思几乎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这里推荐专业网站——汉典。汉典中列举了几乎所有的字和词的注释,它比什么《新华大词典》、《古代汉语字典》不知强大多少倍。在注解《帛书老子》的过程中,我们只要在众多字义和词义中做选择就可以了,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注解的速度和准确度。

根据我学习古文的经验,学习古文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一边注解,一边学习。注解过程中建议采用贴身肉搏的战术,即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对比着原文逐字逐句地翻译,最后再把自己的智慧总结和融入到注释中。我经常开自己的玩笑,说我每天在和老子孔子孙子鬼谷子黄石公黄帝等众圣贤对话交流。没错,注解的过程也是和原作者对话交流的过程,一边注解一边学习,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精典古籍的方式,在这里强烈推荐给大家!

我们都听说过一句话——“老子天下第一!”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子思想和学说的地位。人们对一个被篡改过和阉割过的通行版本《道德经》就有如此高的评价,能体现原始的老子思想的《帛书老子》文化价值就更高了!我虽学了点皮毛,但也是从中获益匪浅。

最后用老子的一句话收尾:“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希望自己能努力成为一个老子所讲的“上士”。

正本清源

今天突然对“业力”两个字起了兴趣。

“业力”在百度百科里的解释是:直接推动生命延续的力量。《正法念处经》卷七之偈曰:“非异人作恶,异人受苦报;自业自得果,众生皆如是。

我又问ChatGPT人工智能:什么是“业”?什么是“业力”?

ChatGPT回答:“业”是佛教和道教中的概念,指的是个体通过行为所产生的因果关系和结果。它强调个体的行为和思想会产生相应的果报,影响个体的命运和轮回。在佛教中,“业”是指个体通过言语、行为和思想所产生的因果关系。根据佛教的教义,个体的行为会产生善恶果报,善行会带来善果,恶行会带来恶果。个体的业力会影响个体的轮回和命运,决定个体未来的生死和境遇。在道教中,“业”也指个体通过行为所产生的因果关系。道家强调个体应该追求道德和道义,遵循自然的规律和道德的准则,以避免产生恶业和恶果。道家认为个体的业力会影响个体的命运和境遇,决定个体的福报和灾祸。“业力”是指个体通过行为所产生的力量和影响。它是个体行为的结果,包括善业力和恶业力。善业力指的是个体通过善行所产生的积极力量,带来善果和福报。恶业力指的是个体通过恶行所产生的消极力量,带来恶果和灾祸。个体的业力会影响个体的命运和轮回,决定个体的福报和灾祸。通过修行和修正自己的行为,个体可以减少恶业力的影响,增加善业力的积累,从而改变个体的命运和境遇。业力也可以通过忏悔和善行来减轻或消除,以达到解脱和超越。

百度百科和ChatGPT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回答与易经里的思想是一致的,我突然发现中国的儒、释、道文化和《易经》中的哲学是相通的。《易经》恐怕真如网上流传的一样,是中国文化的根。学好《易经》,就是发扬传统文化,就是正本清源。

寒山问拾得

寒山问拾得是寒山和拾得的一段对话。传说,寒山和拾得原本是佛界的两位罗汉,在凡间化做两位苦行僧。一日,寒山受人侮辱,气愤至极。于是便有了与拾得下面的一段精彩对话。

寒山问: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在这段对话中,寒山师父问得很好,拾得师父答得很妙。其实,拾得的回答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豁达、那种超然、那种大度、那种洒脱,也就是中国古代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庄子所宣扬的“清净无为论”中的“少私寡欲,不去争斗”。很明显,这是一种救人的、寻求个人解脱的学说,而不是一种救世的学说。

但对人的修行来说,“少私寡欲,不去争斗”的确能给人以极大的解脱。每个人身边总有些不快,这种不快很多是别人对你的嫉妒、诽谤、讽刺、攻击甚至迫害所造成的。怎样对待别人的恶为(或善意的恶为),怎样摆脱身边的这些烦恼,是我们经常为之头疼的事。于是,有的人明中争斗,结果争的头破血流、两败俱伤;有的人暗中生气,结果气的七窍出血,永世窝囊。

“世间谤我,贱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这种处世方法,既不明争,也不暗斗,而是不斗气也不生气,正起眼走自己的路,相信自己能笑到最后。

之所以说这段对话影响了我的一生,是因为的确身边有一批这样的人,而我用“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的方法获得了胜利。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总有那么些人看你不顺眼,想着办法整你、治你、斗你。如果你把心思放在反抗上,那就正好中计了。我采取的方法是,面上事事过的去,暗中自己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以优异的工作学习成绩去“游戏”人间,“再待几年你且看他”,远远的被我甩在身后。凡事要低调,要学会夹着尾巴做人,要先做好了再说。我给我自己制订的做人座右铭“少话少事少事”(少说大话、少做鲁莽事,就会不出大事),就是“再待几年,你且看他”的翻版。这种处世方法绝对不是消极的,我认为是防守式的进攻,是积极的。

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修身养性、完善自我,固然可取,但不闻世事、时时“清心寡欲”,抱着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人生态度去生活,也颇是有些对己、对世太不负责任了。拾得师傅的回答,只是一种思想的反映,也仅仅是一个教育人要“修其身,完善其性”的美好愿望。它有着积极、善良的一面,但也有着不现实、颓废的缺陷。人都是生活在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而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现实的社会,既有它的美好、善良、真诚,也有它的丑恶、暴戾和虚伪。对于那些社会中坏的一面,我们又应该如何来对待呢?比如,对公共车上猖獗盗窃的小偷,对大街上行凶作恶的歹徒,用“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的方法对待肯定是不行的。对于阴暗的事物,对于伤人、伤俗的歪风,对于欺弱压小的暴虐,对于一手遮天的恶徒,“不抵抗政策”非但换不来安定,只能是让它们得寸进尺,越发肆无忌惮!于是乎,对话改为“只是引他,导他,教他,劝他,认他,肯定他,几个回合度化他!”

“寒山问拾得”的这段经典对话所以传世不衰,是因为它有睿智的哲理,因此就有无限的生命力。我想,能一分为二地把这段对话的精髓占为己有,以后做人时会更敞亮一些。

转自:寒山问拾得_百度百科 (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