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及其应用

弹性:衡量需求量或供给量对某某种决定因素的变动的反应程度的指标。

需求价格弹性衡量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如果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很大,我们就说这种物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如果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很小,我们就说这种物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

根据经验,我们可以总结出来某些决定需求价格弹性的经验法则:相近替代品的可获得性、必需品与奢侈品、市场的定义、时间范围。

1、有相近替代品的物品的需求往往较富有弹性,因为消费者从这种物品转向其他物品较为容易。

2、必需品的需求往往缺乏弹性,而奢侈品的需求往往富有弹性。一个物品是必需品还是奢侈品并不取决于物品本身固有的物质,而取决于购买者的偏好。

3、任何一个市场的需求弹性取决于我们如何划定市场的边界。狭窄定义的市场的需求弹性往往大于宽泛定义的市场的需求弹性,因为狭窄定义的市场中的物品更容易找到相近的替代品。

4、物品的需求往往在长期内更富有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价格变动百分比。

当弹性大于1,即需求量变动的比例大于价格变动的比例时,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当弹性小于1,即需求量变动的比例小于价格变动的比例时,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当弹性正好等于1,即需求量与价格同比例变动时,我们说需求具有单位弹性。

通过给定一点的需求曲线越平坦,需求价格弹性就越大;通过给定一点的需求曲线越陡峭,需求价格弹性就越小。

总收益:一种物品的买者支付从而卖者得到的量,用该物品的价格乘以销售量来计算。

总收益如何沿着需求曲线变动呢?答案取决于需求价格弹性。如果需求是缺乏弹性的,那么价格上升将引起总收益增加。换言之,从以更高价格出售中获得的额外收益抵消了由于出售数量减少而引起的收益减少而有余。如果需求富有弹性,我们得出相反的结论:价格上升引起总收益减少。由于需求富有弹性,需求量减少得如此之多,以至于需求量的减少足以抵消价格的上升而有余。

如果需求缺乏弹性(价格弹性小于1)时:如果价格上升,总收益增加。
如果需求富有弹性(价格弹性大于1)时:如果价格上升,总收益减少。
如果需求是单位弹性的(价格弹性正好等于1)时:当价格变动时,总收益保持不变。

一条线性需求曲线的斜率是不变的,但它的弹性并不是不变的。在价格低而数量多的各点上,需求曲线是缺乏弹性的;在价格高而数量少的各点上,需求曲线是富有弹性的。线性需求曲线的例子说明,在一条需求曲线上各点的需求价格不一定是相同的。固定的弹性是可能的,但并不总是这样。

需求收入弹性衡量消费者收入变动时需求量如何变动。需求收入弹性=需求量变动百分比/收入变动百分比。

大多数物品是正常物品:收入提高,需求量增加。由于需求量与收入同方向变动,所以正常物品的收入弹性为正数。少数物品是低档物品:收入提高,需求量减少。由于需求量与收入呈反方向变动,所以低档物品的收入弹性为负数。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另外一种物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物品1的需求量变动百分比/物品2的价格变动百分比。

交叉价格弹性是正数还是负数取决于这两种物品是替代品还是互补品。替代品是指通常可以互相替代使用的物品,其交叉价格弹性是正数。互补品是指通常要一起使用的物品,其交叉价格弹性是负的。

供给价格弹性衡量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如果供应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很大,就说这种物品的供给是富有弹性的;如果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很小,就说这种物品的供给是缺乏弹性的。

供给价格弹性取决于卖者改变他们所生产的物品量的灵活性。

在大多数市场上,决定供给价格弹性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所考虑的时间长短。供给的弹性在长期中通常都大于短期。

供给价格弹性=供给量变动百分比/价格变动百分比。

在一些市场上,供给弹性并不是不变的,而是沿着供给曲线变动。比如在某制造行业,企业拥有的生产能力是有限的。在供给量水平很低时,供给弹性很高,表明企业会对价格变动做出相当大的反应。在这一范围内,企业存在未被利用的生产能力,例如全天或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的厂房和设备。价格的小幅上升使得企业利用这种闲置的生产能力是有利可图的。随着供给量的增加,企业逐渐接近其最大生产能力。一旦其生产能力得到完全利用,要想再增加产量就需要建立新工厂。要使企业能承受这种额外支出,价格就必须大幅度上升,因此供给变得缺乏弹性。

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

市场是由某种物品或服务的买者与卖者组成的一个群体。买者作为一个群体决定了一个产品的需求,而卖者作为一个群体决定了一种产品的供给。

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与卖者,以至于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乎其微的市场。

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为了达到这种竞争的最高形式,一个市场必须具备两个特征:(1)可供销售的物品是完全相同的;(2)买者和卖者人数众多,以至于没有任何一个买者或者卖者可以影响市场价格。由于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买者与卖者必须接受市场决定的价格,所以他们被称为价格接受者。

一些市场只有一个卖者,并且由这个卖者决定价格,这样的卖者被称为垄断者。

一种物品的需求量是买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种物品的数量。

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减少;一种物品的价格下降,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增加。

需求表:表示一种物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表格。

需求曲线:表示一种物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图形。

需求表是表示每种价格水平下的需求量的表。根据需求表画出的需求曲线表示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如何随其价格变动而变动。由于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增加,因此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市场需求曲线表示在所有影响消费者想购买原数量的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一种物品的总需求量如何随该物品价格的变动而变动。

使每一种价格水平下的需求量增加的任何变动,都会使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我们称之为需求增加。使每一种价格水平下的需求量减少的任何变动都会使需求曲线向左移动,我们称之为需求减少。

影响买者的变量:价格、收入、相关物品的价格、爱好、预期、买者的数量。

正常物品: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增加或收入减少引起需求量减少的物品。

低档物品: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减少或当收入减少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

替代品:一种物品价格的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量增加或一种物品价格下降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量减少的两种物品。

互补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量减少或一种物品价格下降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量增加的两种物品。

供给量:卖者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一种物品的数量。

供给原理: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供给量增加;一种物品价格下降,该物品供给量减少。

供给表:表示一种物品的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表格。

供给曲线:表示一种物品的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图形。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是因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价格越高意味着供给量越多。

市场供给是个人供给之和。

使每一种价格水平下的供给量都增加的任何一种变动,都会使供给曲线向右移动,我们称之为供给增加。同样,使每一种价格水平下的供给量都减少的任何一种变动,都会使供给曲线向左移动,我们称之为供给减少。

影响卖者的变量:价格、投入品价格、技术、预期、卖者的数量。

均衡:市场价格达到使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的水平时的状态。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于一点,这一点被称为市场均衡。

均衡价格:使供给与需求平衡的价格。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时的价格被称为均衡价格。

均衡数量:均衡价格下的供给量与需求量。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时的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

均衡价格时,买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物品量正好与卖者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数量相平衡。均衡价格有时也被称为市场出清价格。因为在这一价格水平下,市场上的每一个人都得到了满足:买者买到了他想买的所有东西,而卖者卖出了他想卖的所有东西。

过剩:在现行价格下,供给者不能卖出他们想卖的所有物品。过剩有时也被称为超额供给的状态。

短缺:在现行价格下,需求者不能买到他们想买的所有物品。短缺有时也被称为超额需求的状态。

在大多数自由市场中,由于价格最终要变动到均衡水平,所以过剩和短缺都只是暂时的。实际上,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因此被称为供求定理:任何一种物品的价格都会自发调整,使该物品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

供给曲线的移动被称为供给变动,而需求曲线的移动被称为需求变动。沿着一条固定供给曲线的变动被称为供给量的变动,而沿着一条固定需求曲线的变动被称为需求量的变动。

经济是由许多从事各种相互依存活动的人组成的群体。用什么来避免分散决策陷入混乱呢?用什么来协调千百万有不同能力与欲望的人的行动呢?用什么来保证需要完成的事情实际上能够得以完成呢?用一个词来回答,那就是价格。

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

绝对优势:一个生产者用比另一个生产者更少的投入生产某种物品的能力。如果生产者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投入较少,就可以说该生产者在生产这种物品上有绝对优势。

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比较优势:一个生产者以低于另一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某种物品的能力。如果一个生产者在生产X物品时放弃了较少的其他物品,即生产X物品的机会成本较小,我们就可以说,他在生产该物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专业化和贸易的好处不是基于绝对优势,而是基于比较优势。当每个人都专门生产自己有比较优势的物品时,经济的总产量就增加了,经济蛋糕的变大可用于改善每个人的状况。

对从贸易中获益的双方而言,他们进行贸易的价格在两种机会成本之间。

裁缝不想制作他自己的鞋子,而向鞋匠购买。鞋匠不想缝制他自己的衣服,而雇裁缝缝制。农民不想缝衣,也不想制鞋,而宁愿雇用那些不同的工匠去做。他们都知道,为了他们自身的利益,应当把他们全部精力集中使用到比邻人有优势的方面,而以其生产的部分物品或者说是以部分物品的价格,购买他们所需要的其他任何物品。

在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称为进口品。在国内生产而在国外销售的物品称为出口品。

比较优势原理说明,每种物品应该由生产这种物品机会成本较低的国家生产。

比较优势原理表明,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经济学家研究经济的方法与物理学家研究物质以及生物学家研究生命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同的:先提出理论,再收集数据,然后分析数据,以努力证明或批驳他们的理论。

作为科学家的经济学家:

一、科学方法:观察、理论和进一步观察。

二、假设的作用。

三、经济模型。

循环流量图模型: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

经济由从事许多活动——购买、销售、工作、雇佣、制造等——的千百万人所组成。

企业用劳动、土地和资本(建筑物和机器)等投入品来生产物品和服务。这些投入品被称为生产要素。

生产可能性边界模型:表示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产品数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生产可能性边界表明该经济所生产的产品——在这个例子中是汽车和电脑——的数量组合。该经济可以生产该边界上或以内的任何组合。在既定的经济资源条件下,该边界以外的各点都是无法实现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各点的斜率代表用电脑来衡量的生产汽车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随着这个经济生产两种产品的数量的变化而变化。

一个经济可以用它所拥有的资源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及以内的任何一点进行生产,但它不能在这条边界以外的任何一点进行生产。

如果一个经济从它可以获得的稀缺资源中获得了它能得到的全部东西,我们就称这种结果是有效率的。

生产可能性边界表明了如何用另一种物品来衡量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

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如何在特定市场上相互交易。宏观经济学研究影响整体经济的力量和趋势。

实证表述指试图描述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观点。规范表述指试图描述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观点。当经济学家做出规范表述时,他们的行为更像是政策顾问而不是科学家。

经济学家意见分歧的原因:一、科学判断的不同;二、价值观的不同;三、感觉与现实。

经济学十大原理

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稀缺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大炮与黄油。

效率与平等。效率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大利益的特性。平等指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平均分配的特性。

当政府要把经济蛋糕切成更为均等的小块时,这块蛋糕本身也变小了。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当做出任何一项决策时,决策者都应该认识到每一种可能的行动所带来的机会成本。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实现其目标的人。

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

理性人通常通过比较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来做决策。

一个人对任何一种物品的支付意愿都基于其增加一单位该物品所获得的边际收益。

仅当一种行为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行动。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激励:引起一个人做出行动的某种东西。由于理性人通过比较成本与收益做出决策,所以他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一位经济学家甚至提出,整个经济学的内容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其余内容都是对此的解释。”

在分析任何一种政策时,我们不仅应该考虑它的直接影响,而且还应该考虑它通过激励产生的不太明显的间接影响。如果政策改变了激励,那就会使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

原理五: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贸易使每个人都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无论它是耕种、做衣服还是盖房子。通过与其他人开展贸易,人们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各种各样的物品与服务。

国家与家庭一样,也能从相互贸易中获益。贸易使各国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并享有更多种类的物品与服务。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服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

尽管市场中存在的是分散的决策和利己的决策者,但事实已经证明,市场经济在以一种促进总体经济福利的方式组织经济活动方面非常成功。

当政府阻止价格根据供求情况自发调整时,它就限制了看不见的手对组成经济的千百万家庭和企业的决策进行协调的能力。

人类几乎随时随地地需要同胞的协助,因此要想仅仅依赖他人的恩惠,那是绝对不行的。一个人如果能够刺激他人的利己心,使其有利于他,并告诉其他人,给他做事是对他们自己有利的,那么他要达到目的就容易得多了。……请把我要的东西给我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这句话正是交易的通义。我们所需要的相互帮忙,大部分是依照这个方法取得的。

社会上,除了乞丐,没有一个人愿意全然依靠别人的恩惠过活。

每一个人……既不打算促进公共和利益,也不知道自己是在何种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他所盘算的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种场合下,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引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但也并不会因为不是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能使他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形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经济参与者受利己心所驱动,而市场上的这只看不见的手指引这种利己心去促进总体的经济福利。

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我们需要政策的原因之一是:只有当政府落实规则并维护对市场经济至关重要的制度时,看不见的手才能施展其魔力。市场经济需要实施产权(产权指个人拥有并控制稀缼资源的能力)制度,以便个人可以拥有和控制稀缺资源。

政府干预经济并改变人们自己选择的资源配置的原因大体有两类:促进效率或促进平等。

经济学家用市场失灵这个术语来指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市场失灵的一个可能原因是外部性,它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的福利产生了影响。市场失灵的另一个可能原因是市场权力,它是指单个个人或公司(或某个小群体)不适当地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当存在外部性或市场势力时,设计良好的公共政策可以提高经济效率。

当你学了经济学以后,你就能更好地判断一项政府政策什么时候是合理的(因为它提高了效率或者促进了平等),而什么时候是不合理的。

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能力。

生产率:每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服务数量。

一国生产率的增长率决定了它的平均收入的增长率。

为了提高生活水平,决策者需要通过让工人受到良好的教育、拥有生产物品与服务需要的工具以及获取最好的技术来提高生产率。

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是什么引起了通货膨胀?在大多数严重或持续的通货膨胀情况下,罪魁祸首是货币量的增长。

从美国的经济史中也可以得出类似的结论:20世纪70年代的高通货膨胀与货币量的迅速增长是相关的,而近年来经历的低通货膨胀与货币量的缓慢增长也是相关的。

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货币注入的短期效应:一、经济中货币量增加刺激了社会的整体支出水平,从而增加了对物品与服务的需求;二、随着时间推移,需求的增加会引起企业提高物价,但同时,它也鼓励企业雇用更多的工人,并生产更多的物品与服务;三、雇用更多的工人意味着更少的失业。

经济周期是用生产的物品与服务或雇用的人数来衡量的经济活动的无规律的、很大程度上无法预测的波动。

决策者在运用各种政策工具时可以利用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这种短期权衡取舍关系。决策者可以通过改变政府支出量、税收量以及发行的货币量来影响对物品和服务的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