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觉决策

询问人工智能ai:

如何减少直觉决策的危险性?

人工智能ai回答:

直觉决策有时被称为“快思考”或“系统1”决策,它依赖于经验、情感和直观判断。虽然直觉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非常有效,但它也可能带来风险和偏差。以下是一些减少直觉决策危险性的方法:

1、意识到直觉的局限性认识到直觉可能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如确认偏误、过度自信或可得性启发式。

2、培养批判性思维通过批判性思维训练,学会质疑直觉,寻找证据和逻辑支持。

3、双系统决策结合直觉(系统1)和深思熟虑的分析(系统2)。在做出重要决策时,先依靠直觉,然后通过分析来验证。

4、收集信息在做决策前,尽可能多地收集相关信息。这有助于减少直觉可能带来的偏见。

5、延迟决策如果可能,不要急于做出决策。给自己时间来考虑不同的选项和后果。

6、寻求多样性的观点听取不同背景和经验的人的意见,这有助于挑战和拓宽你的直觉。

7、建立决策准则为常见决策类型制定明确的准则和流程,以减少对直觉的依赖。

8、模拟和测试在实施决策前,通过模拟或小规模测试来检验直觉的准确性。

9、反思和评估定期回顾过去的决策,分析直觉的准确性,并从中学习。

10、专业培训参与决策制定的培训,学习如何识别和克服常见的决策陷阱。

11、情境分析考虑不同的情境和可能的结果,这有助于揭示直觉可能忽视的潜在问题。

12、建立支持系统在组织中建立决策支持系统,如决策小组或顾问团队,以提供不同的视角和专业知识。

    通过上述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直觉决策的风险,提高决策的质量和可靠性。然而,直觉在某些情况下仍然是一个宝贵的资源,关键在于学会如何平衡直觉与分析,以做出最佳的决策。

    礼记·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的品德,在于亲近人民,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在达到“至善”时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方能心神宁静,心神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方能达到“至善”。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端有始端,知道了它们的先后次序,就与《大学》的道理相差不远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古代欲将光明的品德弘扬于天下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欲治理好自己国家,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欲调整好自己的家庭,先要修养好自己的品德;欲修养好自己的品德,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欲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欲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的认知通达;使认知通达的途径在于穷究事物的道理。穷究事物的道理后才能通达认知,认知通达后才能意念真诚,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思想,思想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一概,一律)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也许;大概)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从天子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修养品德作为根本。人的根本败坏了,末节反倒能调理好,这是不可能的。也许厚待他人的人会被慢待;但是这慢待他人反而被厚待,还未曾有过。这说的是知道什么是根本,这说的是认知的最高境界。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通“慊”,qiè,满足)。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闭藏貌)(掩,敛也)其不善而(显露、表现)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畏惧)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所谓意念真诚,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像厌恶难闻的气味,像喜爱好看的女子,这就是求得自己的心满意足。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慎重。小人在家闲居时什么坏事都可以做出来。当他们看到君子而后藏伏隐匿,收敛其不善而显露其善。别人看自己,就像能见到五脏六腑那样透彻,装模作样会有什么好处呢?这就是所说的心中是什么样的,会显露在外表上,因此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曾子说:“一个人被众人注视,被众人指责,这是很可怕的啊!”富能使房屋华丽,德能使人品德高尚,心胸宽广能使体态安适,所以君子一定要意念真诚。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矜持端庄的样子)兮、(古同“僩”,xiàn,胸襟开阔的样子)兮,(赫,明也;光明)兮、(显赫盛大的)兮。有(fěi,有文采的)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开导;教导。后作“导”)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严肃;恭谨)(同“栗”,庄敬,严肃)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经》上说:“看那弯弯的淇水岸边,绿竹苍郁。那文采斐然的君子,像切磋骨器、琢磨玉器那样治学修身。他矜持端庄、胸襟开阔、光明、显赫。那文采斐然的君子,终究不可显赫。”所谓“像切磋骨器”,是说要教导他人治学;所谓“像琢磨玉器”,是说自身要修养品德;所谓“矜持端庄、胸襟开阔”,是说君子要恭谨且庄敬,所谓“光明、显赫”,是说君子行为要有威德有仪则;“那文采斐然的君子,终究不可显赫”,是说君子的道盛且品德达到了最高境界,人民不会忘记他。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虑;考虑)(古同“谛”,审谛;仔细考察和观察)天之明命。”《帝典》曰: “克明(高雅;高贵;高尚)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兴起,振起)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指反对旧的,提倡新的。通常指变旧法,行新政)。”是故君子无所不(表示目的,相当于“为了”、“为的是”)其极。

    《诗经》上说:“哎呀,先前的贤王不会被人忘记。”君子尊前代贤王之所尊并且亲前代贤王之所亲,后代百姓因先前贤王而享安乐,获收益。这样前代贤王虽过世而不会被人遗忘。《尚书·周书》中的《康诰》篇上说:“能够弘扬品德。”《尚书·商书》中的《太甲》篇中说:“顾虑和审谛天清楚的命令。”《尚书·虞书》中《帝典》篇中说:“能够弘扬高尚的品德。”这些都要自我明确。商汤的《盘铭》上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康诰》篇上说:“振兴新民。”《诗经》上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其天命在于维新。”所以君子无处不追求极善。

    《诗》云:“邦畿(古代指天子所在的京城及周围属其管辖的地域)千里,(表示判断,相当于“乃”、“是”、“为”)民所止。”《诗》云:“缗蛮(mián mán,鸟鸣声)黄鸟,止于丘隅(山丘的曲深僻静处)。”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经》上说:“京城方圆千里,为人民所居住。”《诗经》上说:“啁啾鸣叫的黄莺,栖息深僻幽静的山丘。”孔子说:“黄莺栖息深僻幽静的山丘,黄莺都知道自己的栖息之处,何以人反而不如鸟呢?”

    《诗》云:“穆穆(仪容、言语美好;行止端庄恭敬)文王,於缉熙(指光明,又引申为光辉)敬止(敬仰)!”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诗经》上说:“仪态端庄美好的文王,他德行光辉,让人敬仰!”身为人君,当施行仁政;身为人臣,当尊敬君主;身为人子,当孝顺父母;身为人父,当慈爱为怀;与国人交往,当诚实守信。孔子说:“审断争讼,我的能力与他人的一般无二。务必使争讼不发生啊!”没有得到实情的人,不能够尽其狡辩言辞,大大畏惧人民的意志。这说的是知道什么是根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zhì,忿怒),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要修养品德关键在于端正自己的思想,自身有所忿怒,则思想不能得到端正;有所恐惧,则思想不能得到端正;有所逸乐,则思想不能得到端正;有所忧患,则思想不能得到端正。心不在焉,看了,却什么也看不到;听了,却什么也听不到;吃了,却辨别不出味道。这说的是修养品德关键在于端正自己的思想。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偏颇、偏私)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关键在于修养自己的品德,人往往对他所亲近喜爱的人有偏颇,对他所轻视讨厌的人有偏颇,对他所畏惧恭敬的人有偏颇,对他所怜惜同情的人有偏颇,对他所傲视怠慢的人有偏颇。所以喜爱一个人但又知晓其不善,厌恶一个人但又知晓其美善的人,天下少见。因此有一则谚语说:“人不能知晓自己孩子的不善,不能知晓自己的庄稼的长势。”这说的是品德不修养,就不可以调整好家庭。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用以,用来)事君也;(古同“悌”,敬重长上)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使唤;役使;支使)众也。《康诰》 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事物变化之所由)如此。此谓一言(fèn,毁坏;败坏)事, 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 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 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其为父子兄弟(重视)(仿效;模仿),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要治理好国家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因为不能教育好自己家族的人反而能教育好一国之民,从来没有这样的事情。所以君子不出家门而能施教于国民。孝顺,用来侍奉君主;敬上,用来侍奉长官;仁慈,用来使唤民众。《康诰》中说:“像爱护婴儿那样。”诚心诚意去爱护,即便不合乎婴儿的心意,也相差不远。不曾有过先学养育孩子再出嫁的人呀!一家仁爱相亲,一国就会仁爱成风;一家谦让相敬,一国就会谦让成风;一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大乱,其变机就是这样。这说的是一句话可以败坏大事,一个人可以决定国家。尧、舜用仁政统治天下,百姓就跟从他们实施仁爱。桀、纣用暴政统治天下,百姓就跟从他们残暴不仁。他们命令大家做的,与他自己所喜爱的凶暴相反,因此百姓不服从。因此君子要求自己具有品德后,再要求他人;自己先不做坏事,然后再要求他人不做。自身所藏,不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恕道却能使他人明白恕道,这是没有过的事情。因此要治理好国家在于调整好自己的家庭。《诗经》上说:“桃花绚烂,枝繁叶茂。姑娘出嫁,合家欢快。”只有合家相亲和睦后,才能够调教一国之民。《诗经》上说:“尊兄爱弟。”兄弟相处和睦后,才可以调教一国的人民。《诗经》上说:“他的仪容没有差错,成为四方之国的准则。”其被父亲、儿子、兄长、弟弟所重视和效法,而后百姓才能效法。这说的是要治理好国家首先在于调整好自己的家庭。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敬老;养老)老,(则,就)(喜欢;喜爱)孝;上(尊敬)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古同“背”,背弃,背叛);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偏颇、偏私)则为天下(lù,通“戮”,杀戮)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拟想;推测;忖度)(古同“鉴”,借鉴,参考)于殷,峻命(大命。指上天或帝王的命令)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所谓要平定天下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居上位的人敬重老人,则人民就喜欢孝敬老人;居上位的人尊敬兄长,则人民就喜欢敬重兄长;居上位的人体恤孤寡,则人民就不会背弃;所以君子的言行具有示范作用。厌恶上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下级;厌恶下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上级;厌恶在我之前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在我之后的人;厌恶在我之后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在我之前的人;厌恶在我右边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方法与我左侧的人交往;厌恶在我左边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方法与我右侧的人交往;这就是所说的示范作用。《诗经》上说:“快乐啊国君,你是百姓的父母。”百姓喜爱的他就喜爱,百姓厌恶的他就厌恶,这就是所说的百姓的父母。《诗经》上说:“高高的南山啊,重峦叠嶂。光耀显赫的尹太师啊,众人都把你仰望。”统治国家的人不能不谨慎,有失偏颇则会被天下人僇辱。《诗经》上说:“殷朝没有丧失民众时,能够与上天的意旨相配合。忖度并借鉴于殷朝的覆亡,大命不会改变。”规律是——得到民众的拥护,则会得到国家;失去民众的拥护,则会失去国家。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乃;则)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所以君子先要谨慎地修养品德。具备了良好的品德才能有人拥护,有人拥护才能有国土,有国土才能有财富,有财富才能有机会享用。品德为根本,财富为末端。如若本末倒置,民众就会互相争斗、抢夺。因此财富聚集在国君手中,则人民就会离散;财富疏散给人民,人民就会聚在国君身边。所以你用不合情理的言语说别人,别人也会用不合情理的言语说你,用不合情理的方法获取的财货,也会被人用不合情理的方法夺走。《康诰》上说:“只有命不是始终如一的。”道德良好的就会有命,道德不好就会失命。《楚书》上说:“楚国没有什么可以当做珍宝的,只把善当做珍宝。”舅犯说:“流亡的人没有什么可以当做珍宝的,把仁爱相亲当做珍宝。”

    《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诚也。真心)能容之,(因为,由于)能保我子孙黎民,(荐举;选拔)亦有利哉!人之有技,(mào,嫉妒)(厌恶;憎恨)(毀谤、中伤)之;人之(yàn,古代指有才学、德行的人)圣,而违之(bǐ,使)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尊崇;重视),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同“灾”)(dài,到,及)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正确的道理),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秦誓》上说:“如果有这样一个大臣,他虽没有什么才能,但心地诚实宽大,能够容纳他人。别人有才能,如同他自己有一样;别人德才兼备,他诚心诚意喜欢,不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真心能够收留这人,因为他能够保护我的子孙和人民,荐举也是有利的啊!别人有才能,就嫉妒厌恶并且毁谤他;别人善美明达(德才兼备),就阻拦他使其不能施展才干。真心不能收留这样的人,因为他不能保护我的子孙和人民,这种人也可以说是危险的啊!”只有仁德的人能把这种嫉妒贤人的人流放,驱逐到边远地区,使他们不能留在国家的中心。这说的是只有仁爱的人能够爱人,能够恨人。看到贤人而不举荐,举荐了但不能尊崇,这是命啊!看到不好的人却不能摈弃,摈弃了却不能放逐到远方,这是过错啊!喜欢人所厌恶的,厌恶人所喜欢的,是为违背人的本性,灾害必然会降临到他的身上。因此君子要有正确的道理,必须忠厚诚信才能够得到,骄纵放肆便会失去。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伐冰,凿取冰块。古代唯有卿大夫以上的贵族丧祭得以用冰,因以“伐冰之家”称达官贵族),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 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发财致富要有正确的道理。生产财富的人要多,消耗财富的人要少;干得要快,用得要慢,这样就可以永远保持富足了。仁爱的人用财富来显露品德,不仁爱的人用品德来发财。没有居上位的人喜欢仁而下位的人不喜欢义的;没有喜欢义而不能完成自己事业的;没有哪个府库里的财富不归属国君的。孟献子说:“拥有一车四马的人,不应计较一鸡一猪的财物;达官显贵之家,不饲养牛羊;拥有马车百辆的人家,不豢养收敛财富的家臣。与其有聚敛民财的家臣,宁愿有盗贼式的家臣。”这说的是国家不应把财利作为利益,而应把仁义作为利益。掌管国家大事却致力于财富的聚敛,这一定是来自小人的主张。假如认为这种做法是好的,小人被用来为国家服务,那么灾害就会一起来到。纵使有贤臣,也无济于事啊!这说的是国家不要把财利作为利益,而应把仁义作为利益。

    团队

    管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典型的企业团队可以分为以下3种。

    1.野牛团队

    野牛有尖锐的牛角,且个个高大强壮,但本能上没有集体作战的意识和本领,遇到身体弱小其很多倍的狮子、老虎、豹、狼等动物攻击的时候,多会丢掉性命。另外,野牛团队迁徙时,“头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其他牛是绝对跟从“头牛”的,如果“头牛”出现了问题,则整个野牛团队将不知所措。

    2.螃蟹团队

    当一群螃蟹被抓到竹篓里后,其中有一只奋力往上爬,其他几只就拼命拉后腿,结果是谁也爬不上来。螃蟹团队的特点是,我不好,你也别想好,结果是整个团队的绩效下降。另外,螃蟹团队毫无感恩可言,相互拖后腿,相互堤防甚至相互憎恶,于是冤冤相报,最终一事无成。

    3.飞雁团队

    大雁团队都会本能地呈“人”字形飞行,前面的大雁在飞行过程中为后面的大雁创造上升气流,雁群的飞行效率因此提升70%以上。在飞雁团队中,可以说没有英雄,也可以说大家都是英雄。

    管理心经:大雁在飞行时,领头雁是最累的。当领头雁感觉不能再承受疲劳时,它会自动“退居二线”,而后面的一只大雁便自动顶替他的位置……如此往复,每只大雁都有机会当领头雁,每位成员都会参与到整个飞行流程当中,整支队伍也因此而显得活力十足。让团队成员尽可能地发挥各自的才能,使他们真正参与到团队的整体建设中去,这样的团队会产生整合后的聚变,形成超强的战斗力。

    ——本文转自《管理心理学》

    猴子摘果

    一群猴子,发现悬崖顶上有一棵熟透了的果树,但悬崖太陡峭了,就算猴子身手矫捷也是无法摘到果子的。于是,猴子们想起了祖辈“猴子捞月”的典故来,便一个踩着一个的肩膀,搭起了“梯子”,这样最先上去的猴子便摘到了果子。

    但摘到果子的猴子忘记了,自己能摘到果子完全是大家团结合作的结果,竟然独自在悬崖上大嚼起来,丝毫不理会下面的猴子。于是。下面的猴子生气了,撤去了“梯子”。最后那只猴子吃完了所有的果子,但找不到下来的路而饿死在悬崖上。

    授权要避开的误区

    在工作过程中,负责具体工作的最佳人选并不是管理者本人,而是管理者将合适的工作授权给合适的人去做,这可以让日常管理变得井井有条。如果管理者总是大权独揽,不仅自己会每天忙个不停,员工的潜能也无法发挥,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不和谐。

    唐朝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在他的《母传》里记载了一种名叫蝜蝂的小虫。这种小虫有个特殊的喜好:背东西,见东西就背,而且东西越重就越喜欢。即使有人将东西拿下来,它也要再背上去,直至把自己累死才肯罢休。

    对管理者来说,管理权就像蝜蝂身上的重物一样,管理者若死死抓住权力,那样只会把自己弄得焦头烂额。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个聪明的管理者不会事必躬亲,而是正确地利用员工的力量,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这样不仅能使团队很快成熟起来,还能减轻管理者自身的负担。

    《圣经》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摩西带领犹太人走出埃及的时候,部众达几十万人,为了保证族人的安全以及传达指令的一致性,不管是规划队伍的行进路线还是每天安排宿营地这种小事,都由摩西亲自处理。但繁重的事物和旅途的艰辛,最终导致摩西病倒了。他的岳父叶忒罗来看他的时候,给他提出了一个建议:可以将部落里的一些小事和号令传达的工作交给精明能干的族人去做,你自己只要对事关本族的大事过问就可以了。摩西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将部众按照人口和姓氏划分为不同的小组,任用了百夫长、千夫长来分层进行管理,自己则专注于行军路线以及与外族作战计划的制订等大事上来。从此以后,整个迁徙队伍指挥变得更加灵活,号令传达更为迅捷,族人之间也更加团结,最终整支队伍冲破敌人的围堵,到达了水草丰美的以色列。

    这就是合理授权所带来的结果。一个管理者,即使他有再多的精力和才干,也不可能事必躬亲。他需要把部分职权交给下属,让大家来共同承担责任。

    当然,授权也是一门艺术,需要管理者很好地把握分寸,来保证正确授权和合理监督,否则,很容易陷入授权的误区。有些管理者常常会不负责任地授权。这种不负责任地下放职权,不仅不会激发下属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反而会适得其反,引起他们的不满。对团队的管理者来说,要想适当地授权并真正地发挥授权的激励作用,就要竭力避免出现如下的授权误区。

    1.随意授权

    由于能力、知识水平等因素,管理者在授权时要进行慎重的考核,切忌以个人好恶取人,或者以与自己的亲疏程度选人,或者从平衡组织内派系出发挑选被授权人。这很容易造成实际的偏差。

    2.含糊授权

    有些授权人在向员工授权时总是不明不白的,对于给员工什么权力、给多大的权力等需要非常明确的问题从不讲清楚,这使得员工未能了解授权人的真正意图就去开展工作;有的管理者在授权时总放心不下,总对员工有疑心,经常干涉被授权者,结果搞得员工很被动;还有的管理者授予员工的权力与员工所负的责任极不相称,使员工面临“责大于权”的状况。

    3.授权失当

    一些管理者盲目地把权力授给无法胜任工作的人,这是失败的管理工作。真正的授权当然是要找一个具有能力而又能行事负责的人。发现不了问题是素质的问题,解决不了问题是水平的问题。

    4.推卸责任

    管理者完成工作指派与授权后,仍然要对员工所履行的工作职责负全部责任。这就是说,当员工无法做好被指派的工作时,管理者将要承担其后果。可是,有些管理者往往会将责任推卸到员工身上,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对的。每一位管理者都应该保持这样的心态:“权力可授予,但责任却无可推脱。

    5.越级授权

    管理者不可把中间层的权力直接授给员工,否则会造成中间领导层工作很被动,不但扼杀他们主动承担责任的精神,而且有架空中间领导层的可能,久而久之,会出现中层管理不力的情况。因此,授权只能逐级下授,切不可越级授权。

    6.授权不充分

    许多管理者虽然把权力转交给员工,但往往会增加许多限制,这就失去了授权的真正意义。当管理者把权力分授出去的时候,要充分地信任员工,相信他们能负起责任,并能有效地使用权力。只有充分地授权,才能真正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7.授权没有自信

    有些管理者由于缺乏自信,而不愿真正地授权。他们担心员工的表现会比自己更好,会危及自己的现有职位。这种类型的管理者必须要积极地确立自信心,否则,总有一天他将失去自己的职位。

    由此可见,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正确和合理地授权与控制是管理者必修的一门功课。

    管理心经:对管理者而言,最大的管理挑战之一就是授权。授权不等于撒手不管,依旧应该关注下属的工作进展,以发现问题时及时干预,纠正错误。

    本文转自《管理心理学》

    军事与政治

    《胡耀邦传》中有这样一件小事:

    延安时期,毛主席问:“什么叫军事?”

    胡耀邦长篇大论引经据典讲了很多,主席却说:“没那么复杂,军事就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

    主席又问:“什么叫政治?”

    胡耀邦又洋洋洒洒,谈古论今,从各流派哲学到各种主义。主席又说:“没那么复杂,政治就是把支持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对我们的人搞得少少的!”

    可见主席是大智慧,看很多问题都能够一针见血,不被哲学和理论束缚住手脚。

    黔驴技穷

    《三戒·黔之驴》——唐·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成语故事

    据说,古时候黔中道(包括湖南西部、重庆东南部、贵州北部和湖北西南部一带地区,此“黔”非贵州简称之“黔”)没有驴子。有个商人从外地运进来一头驴子,但是黔中道多山,驴子派不上用场,商人只好把驴子放到山下,听任它在那儿吃草。

    有一天,从山上下来一只老虎。这只老虎从来没有见过驴子,突然看见这么一个庞然大物,不禁大吃一惊,以为是什么神灵下凡了。老虎慌忙躲进树丛,偷偷地察看驴子的动静。

    一天过去了,老虎没有看出驴子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第二天,老虎蹑手蹑脚地走出树林,想到驴子跟前摸摸底细。它还没走几步,猛然听见驴子一声大吼,吓得转身就逃。跑了一阵,老虎发现后面没有动静,又小心翼翼地踱了回来。慢慢地,老虎习惯了驴子的叫声,又壮着胆子向驴子靠近。

    老虎先用前爪去挑逗,又用身子去碰触。驴子恼羞成怒,向老虎踢去。老虎侧侧身子就躲过去了,心里不禁一阵高兴:“原来这个家伙就这么点儿本事呀!”饿了一天一夜的老虎大吼一声,猛扑过去,把驴子咬死,美餐了一顿,上山去了。

    转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E9%BB%94%E9%A9%B4%E6%8A%80%E7%A9%B7/328618

    说服员工也是一门学问

    为什么说服能力对管理者来说如此重要呢?因为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要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很多工作目标都是需要通过说服别人来实现的。

    通用电气公司董事长杰克·韦尔奇先生在工作中就非常注重同员工之间的沟通。一次,他打算升调部门经理山姆到另一个地区去开拓新的市场,并担任区域经理。但是山姆并不想因为升职或者去担当更重要的职责而让女儿换学校,从而拒绝了韦尔奇的调令。韦尔奇在了解了实际情况之后,他还是觉得自己的安排有其合理性,于是便给山姆写了一张便条:“亲爱的山姆,你有很多优点被我看中,我之所以想让你去开拓新的市场,就是因为你与众不同,你今天的选择更证明了这一点。但我仍相信你到了那里能更好地发挥你的才能!希望你能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再考虑一下我的建议,不要着急拒绝我。我也知道频繁搬家让女儿换学校确实是一件麻烦事,但是想想到那边去开拓你的新事业,不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吗?···祝你阖家安康,并能继续保持你职业生涯的健康发展。”山姆接到这张便条后,看到韦尔奇如此认可自己的才能,十分感动,最终接受了韦尔奇的安排,并且把新工作也做得相当出色。

    说服需要的也许就是这样的只言片语,它不是雄辩,很多时候却胜于雄辩!说服是一种沟通技巧,是一门语言艺术,更是一门管理技术。它的目的是让员工明白某种道理,从而支持管理者的决定,或者帮助员工解决问题,令员工产生自信心,对管理者和公司产生信赖感。

    那么,怎样做才能提高自己的说服力,从而使双方的意见达成一致,并赢得他人的妥协呢?心理学教授罗伯特·B.西奥迪尼给管理者们总结出了以下几种方法。

    1.好感原理

    如果对方很讨厌你,那么说服也就变得很难了。要想成功影响别人,首先要让对方对自己有好感。所以,如何快速让对方对自己产生好感呢?赞美是一条捷径。赞美能消除敌意,能修补关系,能让人心甘情愿地遵照你的意愿做事。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研究人员发现,当听到别人对自己大加赞美时,人们都会对赞美者产生最大的好感。

    2.互惠原理

    在人们心中,有一种互惠的力量:每当对方给予你好处时,你就会觉得也应该以相应的好处回报对方,如果不这么做,内心就会感到不安。推而广之,如果管理者希望在员工身上看到信任感、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等自己极力推广的精神品质,那么你自己就应该首先做出表率。只有你率先展现出自己所期望的行为方式,才能引导同事和员工做出同样的行为。

    3.从众原理

    “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从众人的心态简单说就是:“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利用这种心态,如果你想在部门里实施一项新的举措,而有一些老员工不配合,你不妨请其中一位支持者在会议上发言,这往往比你自已不断地阐述新措施的重要性更有说服力。

    4.言行一致原理

    对管理者而言,如果你希望员工遵守某一承诺,那么最好的形式就是形成文字。比如,你安排给某位员工一项工作,对方也明确工作的内容,你就可以要求他制订一个工作计划交给你。这样一来,他按时完成工作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因为人们通常会很主动地兑现他们的书面承诺。而且,工作计划也是对方自己制订的,所以他会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工作。

    5.权威原理

    权威,是指使人信从的力量和威望。人们总是认为权威人物是正确的楷模,服从他们会给自己带来安全感,增加不会出错的“保险系数”。另外,人们还认为,权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会规范相一致,按照权威人物的要求去做,会得到各方面的赞许和奖励。对管理者而言,要想成功地影响员工,首先要把你的专长展露出来,介绍一下自己的相关背景和经验,尽量获得员工们的认可。这样树立起你的权威之后,管理就相对容易多了。

    6.稀缺性原理

    我们常常会说这样一句话:“拥有的时候不懂得珍惜,失去后才发现它的珍贵。”不管是对自己喜欢的东西,还是对自己来说重要的人物,有这种感觉的人恐怕不在少数。而且还有一种情况是,可能一件原本对自己没有什么吸引力的东西,当有一天你将要失去它,或者你已经意识到自己很可能得不到它时,这件东西就会在突然之间变得很有诱惑力。

    是什么魔力让我们有如此巨大的转变呢?是稀缺。当我们能够获得某种东西的机会越来越少时,其价值就会越发地凸显出来,从而变得更加珍贵。这往往会对我们的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全面的、深刻的。管理者可以把有限的时间、有限的资源作为论据,来说服员工,使员工听从安排。不过,作为管理者,你必须确保你的信息真实、可靠,绝对不能欺骗员工,否则只会让员工失去对你的信任。

    管理心经:说服能力是管理者非常需要的一种管理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管理者才能在工作中掌握沟通的主动权,才能说服员工,让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自己的领导。

    本文转自《管理心理学》

    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把事情做正确

    “做正确的事”强调的是决策的正确性,要选择符合目标和价值观的事情去做。

    “正确地做事”注重的是做事的方法和途径,要采用合理、高效的方式。

    “把事情做正确”则是强调结果的准确性,要确保事情最终完成得符合要求。

    这三句话共同体现了在工作和生活中,不仅要关注目标和方向,还要注重过程和方法,以及最终的效果,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是实现成功的重要原则。

    《孟子》三篇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振作)(征兆;迹象)(脸上表现出的神气、样子)(流露感情)于声,而后(知晓;明白)。入则无法家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注解:

    舜成长于田间劳作之中,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任用,百里奚从买卖奴隶场所被选拔用为大夫。

    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临到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练,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使他备受穷困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这样来震动他的思想,坚韧他的性情,增长他的才能。

    人总是要经常犯错误,以后才能改正错误。心气郁结,殚思极虑,然后才能奋发而起;征兆显现于脸上,感情流露于声音,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守护法度的大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国家常常会灭亡。由此可以知道,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丢弃,抛弃)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pàn,古同“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解: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运,然而不能取胜(的原因),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的原因。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是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团结的原因。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能依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这一点,攻打被内外亲属背叛的君主,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解:

    鱼是我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喜欢吃的;如果不能两样都吃,我就舍弃鱼而吃熊掌。生命是我想拥有的,正义也是我想拥有的;如果不能两样都拥有,我就舍弃生命而坚持正义。

    生命是我想拥有的,但是还有比生命更使我想拥有的,所以我不愿意苟且偷生;死亡是我厌恶的,但是还有比死亡更使我厌恶的,所以我不愿意因为厌恶死亡而逃避某些祸患。如果让人想拥有的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只要是可以活命,什么事情干不出来呢?如果让人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只要是可以逃避死亡的祸患,什么事情干不出来呢?但也有些人,照此做就可以拥有生命,却不照此做;照此做就可以逃避死亡的祸患,却不照此做。由此可知,的确有比生命更使人想拥有的东西,也的确有比死亡更使人厌恶的东西。这种心原本不只是贤人才有,而是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保持它罢了。

    一篮子饭,一碗汤,吃了便可以活下去,不吃就要饿死。如果吆喝着给人吃,过路的人虽然饿着肚子也不会接受;如果用脚踩踏后再给人吃,就是乞丐也不屑于接受。可是现在,万钟的傣禄却有人不问合乎礼义与否就接受了。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奉养以及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我吗?过去宁肯死亡都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而接受了;过去宁肯死亡都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妻妾的奉养而接受了;过去宁肯死亡都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我而接受了。这些不是可以停止的吗?这种做法叫做丧失了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