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政合一

農曆三月初三,上巳節,相傳也是軒轅黃帝的誕辰。自古以來,我們便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拜軒轅」的說法。每年農曆三月三日,黃帝故里河南新鄭都會舉辦隆重的祭祖大典,華夏兒女齊聚一堂,共拜這位劃九州,定中原,繁衍了炎黃子孫,創造了中華文明的人文始祖。

我們都是炎黃子孫,黃帝的精神必要薪火相傳。那麼,我們為什麼敬奉黃帝為中華民族的共同信仰,他因何成為中華文化的代表性符號,且經久不衰?

當年,伏羲氏一畫開天,開出一個字,這個字是後來才有的,因為在當時根本沒有文字。這個字就是「道」。

為什麼我們中華民族能夠綿延不斷、生生不息?為什麼世界上的四大古文明,只有我們會永遠持續下去?因為我們有這個道。

道,不是老子發明出來的,就好像仁不是儒家所開創的。它在天地沒有開以前,就存在了。所以,是道把天地開出來,把萬物創造出來。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道,我們有一個至高的中心思想,那就中華民族一定要走正道。

老子告訴我們要「尊道貴德」,實際上這句話是在描述黃帝的偉大之處。

1

為什麼有了黃帝才有了中華文化當然,道,也不是黃帝開創的,因為在黃帝以前就有道了。道是黃帝被推舉為天下共主之後,他深深感覺到自己肩膀上的責任非常艱巨,他想把天地治理好。所以他非常謙虛,訪遍「名」師,但是得到的答案都讓他很失望。最後他終於找到一個叫作廣成子的人,廣成子告訴他,既然你有這麼好的修養,有這麼好的機遇,你又想承擔起這麼重大的責任,那我給你四個字:道政合一。

就是這四個字造就了黃帝,造就了中華民族,也造就了中華文化。可以這樣說,有了黃帝,就有中華文化,就有中華民族。

為什麼中華文化會跟中華民族合在一起呢?因為我們對祖先的認同,是以文化做標誌的。我們不管你長什麼樣,不管你是什麼血統,不管你講什麼話,不管你信什麼教,不管你在做什麼,不管你社會地位高低,通通不管。我們只在乎,你的腦海當中有沒有中華文化。只要你認同中華文化,我們就認你是我們的同胞。

天底下沒有像我們這麼寬廣、這麼高明的一個民族的定義。現在全世界已經進入地球村時代,地球村所需要的就是我們中華道統。

求同存異,我們必須要尊重每一個人的選擇,但是一定要有共同的理想,就是和平發展。除此之外,人類沒有第二條路。

而對我們中國人來說,大家想到地球村,就一定要想到孔子的世界大同,一定要追溯到黃帝給我們的四個字,叫作「道政合一」。

2

道政合一到底講什麼

道政合一四個字造就中華民族,造就中華文化,那它到底講什麼呢?道是什麼?道有可以說的,有不能說的,有很難說的,它很複雜。

我們現在也不要講得那麼複雜,用三個字來代表,叫憑良心。任何一個人,只要憑良心,那個道就出現了。道永遠在我們心中,只是我們不去注意它而已。

政是什麼?孔子說,人道政為大。政,用現在話說就是政治。為什麼政治那麼重要?中華民族永遠是政治挂帥的。因為只要你政治親民,其他事情都很好辦;只要政治一腐敗,其他事情都跟著倒霉。這條規律自古以來都被證明得很清楚,我們不必避諱。

那政治是什麼?政治就是為人民服務。

有些人認為那是當官的事情,那是清朝以前。清朝以後,我們各行各業就都是衙門了。

其實,公司一大就容易衙門化。有時候小老闆也很官僚。

這不是什麼壞事情,我們就是讓每一個人,只要願意,都可以為人民服務。

實際上,不管你從事什麼行業,都必須為人民服務。

所以,道政合一,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憑良心為人民服務。

這是黃帝的理想,也是他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因此,黃帝越來越重要,雖然他離我們越來越遠,但是我們跟黃帝的心越來越近。

3

如何踐行「黃帝」精神

道政合一就是中華道統,而且是黃帝將它付諸實踐的。

為什麼說是實踐?因為伏羲把道用一畫開出來之後,是黃帝把它真正落實到人民的生活當中,並延續到今天。

大家要記住,不管你講什麼道,不管你做什麼事,你的心中要有一個活的黃帝。

我們不是把他當作神,而是把他當作活生生的一個榜樣,黃帝永遠活在我們心中,你什麼時候憑良心,你就是想到了黃帝。

具體應該如何做到呢?注意這四個字,叫作儒道易行。

「儒道」就是人所需要的道。黃帝所說的都是天道,後來我們把天道叫作天理,加在良心之上,叫作天理良心,這就是天人合一。

所以,大家要記住,黃帝永遠活在我們心中,他當初所傳的道,到今天還是我們不能忘記的道,那就是良心。

我們每個人在做任何事情時,都要摸摸良心,看這樣做心裡安不安。

就像孔子,這個人問他,他給這個答案,那個人問他,他給那個答案。為什麼?因為他要你自己去判斷。

你心裡安不安,你安你就做,心安理得,你再窮苦、再辛苦,你也覺得很愉快,一切都操控在我們自己手中。

每個人要為自己盡量地找到一個合理的大道,這個大道就是只要你憑良心,按照道理去走,你就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這樣,你就是在傳承道統,那是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道德經》第十七章中的「道政合一」

《道德經》第十七章,老子把中華道統最大的特色說出來,叫做道政合一。就是主政者,從政者,他都按照道來施政,這在其他的國家,我 們沒有看過。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母之。大家可以看到,他把君王分 成四個等級,最高的等級叫做太上。太上,指的是最上等的政治,它是道政合一的。這樣我們才知道,為什麼我們後來尊稱老子為太上老君,老君就是修道的人。很多很多,在這很多很多的修道人當中,最高等級的,我們認為,不是老子自己認為,是老子了,所以叫做太上老君。 不知有之,老百姓隱隱約約的感覺到,好像有人在治理這個國家,可是他不知道這個人是誰。為什麼?因為你看那個魚在水裡面,水跟它的關係是很自然的。水也沒有感覺到你這個魚怎麼老在我這裡攪和;魚也沒有感覺到,水你真是供應我的最好的,講一大堆,它沒有。相忘於無為,各遂其性,各人做各人的事,各人過各人的生活,各安其位,各得其樂。

次一等的時候呢?叫做其次,親而譽之。彼此互相親近,互相讚美,這就是儒家所講的禮樂安民,修己以安百姓。所以儒家最高等級,對於老子說起來,那是次一等的。因為道家他是主張,我不給你壓力,你也不要給我壓力;我不必感謝你,你也不必感謝我,我們各人走各人的道,但是彼此都在同一個道上,大家可以從這裡去領會領會。

其次,畏之,好像法家就出來了。當然了,老子當時還沒有很明顯的法家,還沒有,只是隱隱約約有那種主張。我們今天會把法治看得很高明,實際上是很慚愧的事情。人民很害怕,我不能違法。而政府呢?就是你不對,我就要罰你,這個並不是很理想的一種政治。而且比儒家所主張的禮治,就是禮儀的禮,更有不足的地方。所以我們今天講法治,我們是不是應該把禮治也比較看看?我們就知道,為什麼一天到晚在講 法治,那根本是西方人的觀念。西方人不知道什麼叫禮治,不知道什麼叫道政合一,他就認為法是最高的等級,這是他們的事情。

再其次呢?侮之。為什麼?因為你越禁止,社會就越紊亂;老百姓越反抗,我們施壓就越強,搞到最後人民不怕死,就開始來抗議,然後集會遊行,對政府給他很大的壓力。老子認為,不知有之是最理想的政治,但是怎樣才能達到這種太上的治國狀態?縱觀中國歷史,為什麼總是出現畏之侮之的社會狀態呢?老子他說為什麼會越來越差?主要就是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君王不講誠信,他不以誠信來修己,他不以誠信來待人,老百姓就不相信君王。我想在我們歷史當中,這種鏡頭是出現過好幾次。幸好我們都及時還本歸原,把它調整過來。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這就是很有意思的一種景象。什麼叫做悠?就是很悠閑很悠長,不會說三天兩頭亂,這就是老子一再說的,要處無為之事,要行不言之教。所以悠兮,你可以把它跟處無為之事連在一起想。貴言呢?可以把它跟行不言之教又合在一起想。「言」這個字在《道德經》裡面,多半是負面的。因為老子要我們,把我們臉上能夠關閉的器官,盡量地閉起來。你看眼睛能夠張開,閉起來不要看,不要亂看;嘴巴能夠閉起來,不要說話,說那麼多幹什麼?鼻子不能閉的,鼻子一閉人就沒氣了。耳朵不能閉,那怎麼辦呢?很簡單,耳朵你就聽四方八面,聽所有的言,所有的聲音,然後你就知道,你該怎麼樣去處理這些事情。貴言,貴是重視的意思。你要很重視你的話,所以你就不能多說,所以貴言就是不要多說話,言多必失,禍從口出,這一點也不假。但是不是說我閉了眼睛,我閉了嘴巴,那我什麼都不做,這樣叫無為嗎?這樣不叫無為。因為什麼?因為你要功成,要事遂。意思就是說,你在默默當中,完成天下太平這樣的大事,使得人民都能夠安居樂業。但是最了不起的,就是最後這句話,百姓皆謂,百姓都說我自然。一切一切都是自自然然 的,他不知道這是君王所賜,他也不必感恩。這樣各位才知道,為什麼我們沒有宗教,因為宗教是要你感恩的,要你害怕上帝,要你感恩上帝,連吃一餐飯都要感謝上帝的恩賜,這個中國人是很難做到的。

《道德經》一共出現過五次自然,這是第一次。其實老子所講的道,完全表現在自然。所以老子所講的自然,有三個主要的內容。

第一個就是天然。天然是什麼?是物理的自然。春夏秋冬,春夏秋冬,四季交替,自然。

第二個,人性的自然叫天性,人的天性,人的本性,人的自性,食色性也。人與生俱來的本性,要自然地去發展,不能壓抑。所以思想家沒有一個人叫我們要禁慾,沒有。要自然發展,自然生,自然死,自然活。

第三個,合乎自然規律的,人為的種種措施,都叫自然。所以無為,就是沒有違反自然的規律。

佛在哪裡?

王德峰曾經談到佛教的覺悟:中國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宗教,比方說我們有佛教,中國化的佛教。其實佛教在嚴格意義上不是宗教,它是無神論的,佛教是沒有神的。

佛教在民間的信仰方式中,才取得了神的形象和地位。比方說我們拜菩薩和佛像,我們彷彿在拜神,並且請他們幫助我們,我們要去燒香許願,然後再還願。特別是在人生重大的決策面前,比如高考、婚姻、生老病死之類。

如果事情順利還要去還願,這種行為的本質就是「行賄」,這是佛教在民間信仰當中產生的一種形式,就是像彷彿是一個神的世界,菩薩羅漢佛,其實他們不是神,都是普通的人。

普通的人修佛修到一定的境界,第1個境界叫阿羅漢,第2個境界是菩薩,再上一層是佛。但是他不是神,釋迦摩尼也是普通人,「buddha」這個梵文我們翻譯了「佛」,但是其本意是覺悟者。

佛就是覺悟者,我們不是佛,因為我們還沒有覺悟,但是我們都有佛性,這就是基本原則。

佛教就是無神論的,這裡有一個公案。

一個修行的弟子終於忍不住問他的師傅,你能不能告訴我佛在哪裡?他師傅說:「在你面前聽你說佛法的就是佛。」,弟子後來終於悟了。佛性不是神性,每個人都具有。

眾生是尚未覺悟的佛,佛是覺悟了的眾生。

道在哪裡?

《論語》中記載了孔子傳道的故事,就是有名的「吾道一以貫之」,這是孔子特別對曾參所說的。《孟子》中孟子也傳道,但並不是針對特定的人,傳的道也沒有孔子的那麼神秘難懂。

問題是一般人的心理,都認為簡單易行的道理稀鬆平常,不肯相信,不肯相信自然不肯照著去做,那麼說了也白說,聽了也白聽。聽了道理而不去實行,就好像有正當賺錢的事情卻不肯去做,活該受窮。

那孟子傳的道是什麼呢?道在哪呢?

孟子說:「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翻譯過來就是說道理明明在眼前,非要向遠處尋求;事情本來很容易,卻偏偏往難處做,搞得很複雜;只要人人親愛自己的親人,敬愛自己的長輩,天下就太平了。

這三句話很妙,妙就妙在標點符號一變,意義就大不相同。我們看到很多線裝的豎版繁體的古書本身是沒有標點符號的,所以學生一開始讀書,要先學會斷句,這就是句讀。所以《三字經》里才有「詳訓詁,明句讀」之說。我們現在用的標點符號則是在20世紀才參考西方的標點制定出來的。

如果這三句話以分號隔開,則表示這三句話有一定內在的關係,做承接關係來理解,那麼第3句才是關鍵。從這個角度出發認為孟子講的是治理天下的道理,那麼「道」就變成治國之道,「事」就變成國家大事。這樣理解當然也對,平天下本來就孔孟之志,也是天下儒者之志。但這樣一來就把這三句話限制在一個範圍之內,使讀書人既不能觸類旁通,又把亞聖孟子具體化為政治家,這樣讀書不僅成了死腦筋,也貶低了聖人。

如果這三句話以句號隔開,那麼如同將屋子裡的窗戶統統打開,新鮮空氣撲面而來,使人神清氣爽,精神振奮。如此一來,「道」不僅是治國之道,更把天道、地道、人道、商道等通通包括了進來,「事」也不僅僅是國家大事,而是家事、國事、天下事無所不有了。這樣才是聖人胸懷天下的氣象。

一、道在哪裡?道在自己身上。

孟子所說的「道在邇,而求諸遠」,頗有佛家「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的味道,發人深省。在這裡我們只講形而下的道,不講形而上的道。行而下的道可以簡單的理解為道理和方法,一個在心一個在行。一個人知識淵博,懂得道理多,做事有方法,不違法律,兼顧情理,這就是有道。

道並不是想像的拜個師傅,念個咒,畫道符,能掐會算,能知過去未來,這其實就是向外尋求。況且天下又哪裡有這樣的好事,如果真能算得准,早就去買彩票、炒股票了,哪裡還有空教徒弟呢?

二、道在哪裡?平常心是道。

清代彭端淑的《為學》中有這樣一句話:「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仔細想想確實是這個道理,天下的事情難與易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取決於環境和人,所以才說事在人為。這就是要我們以平常心對待,不要因為難就預先沒了信心,也不要因為易就等閑視之。

還有另外一點就是平常心對待事情,不要故弄玄虛。有些人十分熱衷於將簡單的事情複雜化,一張嘴各種專業辭彙就冒了出來,就是專門讓別人不懂來顯示自己有能力、有學問。事實上能把高深的理論用簡單、平常的話語表達清楚,才是真正有學問的高人,能在複雜的事情中找出頭緒來,三下五除二搞定才是高手。這都是這個道理的運用。

三、道在哪裡?平常事是道。

如果人人關愛親人,對父母長輩孝順恭敬,對兄弟姊妹愛護照顧,呵護妻子關愛子女,也就不會去做壞事,使得親人蒙羞還受連累,那麼天下自然太平。這就是教人做人要有愛心,有真情;做事要守規矩,盡職責。人人走上正道,天下才能太平。

這都是平常的事,而道就在平常事中。禪宗說得好,悟道的人怎麼樣?仍舊是吃飯、睡覺而已,只是那沒悟道的人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需索;睡時不肯眠,千般計較。你看,道始終不離日常生活平常事。

道在哪裡呢?就在自己身上,就是平常心做平常事。看似最簡單的道理卻也最難做到。其實在外工作踏踏實實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回到家中一家人其樂融融,這樣就算沒有好的生活享受,只要不被物質囚禁而心裡和樂,就是道。

轉自: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7630447500750967&wfr=spider&for=pc&searchword=%E9%81%93%E5%9C%A8%E5%93%AA%E9%87%8C

克己復禮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論語·顏淵》)

「克」在漢典中的解釋為:1、能夠。2、戰勝。3、剋制。

「克己復禮」指能夠自己做主,戰勝並克制自己的私慾,去實踐禮的規範。

可持續發展——正和遊戲

我一直深信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好處在於它是一場正和遊戲。——陳文博先生

零和博弈、正和博弈和負和博弈:

零和博弈是指雙方在博弈時,在嚴格的競爭條件下,一方獲得利益的同時必然意味著另一方遭受損失,雙方受益加和為0。

負和博弈是指雙方在博弈中由於不可調節的衝突和矛盾,有損雙方的利益,導致兩敗俱傷的場面。

正和博弈是指博弈雙方的利益都有所增加,雙贏局面。

舉例:

夫妻二人要看電視,可是丈夫看體育,如果當晚丈夫能看到體育節目,得分為1,不能得分為0;妻子看肥皂劇,如果當晚妻子能看到肥皂劇,得分為1,不能得分為0。

若雙方採用石頭剪刀布決定電視權,則一方可以得到滿足,另一方不能,則1+(-1)=0,可以看出此時是零和博弈。

若雙方因搶奪遙控器發生爭吵,甚至拔掉電源等情況造成雙方都不能達到滿足,即-1+(-1)=-2,此時為負和博弈。

若雙方都很包容,雙方約定輪流看電視,雙方各看一個小時自己喜愛的節目,此時達到雙贏局面,1+1=2,此時為正和博弈。

如何實現正和遊戲,以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我認為重在「和合」,博弈各方通過溝通合作達到「和合」

什麼是和合?和諧一致;配合得當

為什麼需要通過「和合」來達到多贏的效果?

關於這個,鬼谷子在《謀篇》中做了解釋:故同情而相親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同惡而相親者,其俱害者也;同惡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故相益則親,相損則疏。其數行也,此所以察異同之分也。

所以有共同的謀劃且相互親近的人,是因為彼此都得到成就;有共同的願望卻相互疏遠的人,是因為有一方受到傷害;有共同憎恨的對象且相互親近的人,是因為彼此都遭到傷害;有共同憎恨的對象卻相互疏遠的人,是因為有一方受到傷害。所以交往雙方互相得到增益就會相互親近,交往雙方互相受到傷害則導致關係疏遠。其規律貫穿在內,這是考察人們是異心還是同心的辨別依據。

技術可是用在了造福人類的正途?

從三天前新冠抗元檢測為陽性開始,已經過去二天了,昨天的我又開始活蹦亂跳了。按照網友的分享來看,我以為這個新冠應該是度過去了。沒想到昨天晚上鼻塞導致胸悶,呼吸都感到困難了。這個病毒可真是有靈性,或者說我就是和別人的待遇不一樣,我的癥狀是大家的集大成者,其他人有的癥狀,我全部都有,而且是一輪一輪的:先是頭暈頭痛,頭沒事了,接著全身發冷;身上不發冷了,接著開始發熱了,身上不發熱了,關節開始痛起來了;關節不痛了,又開始連續的吃藥也無法抑制的持續乾咳;咳嗽好點了,接著就是鼻塞,把整個呼吸道都堵死,讓你呼吸困難……這個病毒真的意思,一波比一波厲害,好像在和你較著勁,非要把你整屈服不可。說直接一點,就是這個病毒和疫苗背後的人想讓你屈服。

除非別人不出手,只要一出手,我用不了多久就能拆解他的招數。我想問的是:腦科學、腦機介面、人工智慧、量子技術、納米技術、晶元技術、疫苗生物技術、基因編輯技術、西醫等這些技術可是用在了造福人類的正途?莫非用在了不可告人的私人目的?嗯,「全程安全可控」——這幾個字眼網路上隨處可見。科技不光沒給我們帶來幸福,反而成了管控我們的強大工具,給我們造成了嚴重的生存安全隱患,將來恐怕連我們的呼吸都不能自主了。

人與禽獸的根本區別之處究竟是什麼?古代聖賢孟子告訴我們是——良知。想著每天在和一群病態的禽獸打交道,這對人來說是一種莫大的折磨。

人類的底線越來越低,甚至越來越沒有底線,現在連良知也快丟光了。既然這樣,那我們付出那麼多的努力到底有用嗎?有時候我就在想,我們到底還有救嗎?要不來場熱核戰爭吧,反正我也活得不耐煩了!

彼無故以合者,則無故以離

子桑戶曰:「子獨不聞假人之亡與?林回棄千金之璧,負赤子而趨。或曰:『為其布與?赤子而布寡矣;為其累與?赤子而累多矣;棄千金之璧,負赤子而趨,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屬也。』夫以利合者,迫窮禍患害相棄也。以天屬者,迫窮禍患害相收也。夫相收之與相棄亦遠矣。且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彼無故以合者,則無故以離。

註解:

桑雽回答說:「你沒有聽說過那假國人的逃亡嗎?林回捨棄了價值千金的璧玉,背著嬰兒就跑。有人議論:『他是為了錢財嗎?初生嬰兒的價值太少太少了;他是為了怕拖累嗎?初生嬰兒的拖累太多太多了。捨棄價值千金的璧玉,背著嬰兒就跑,為了什麼呢?』林回說:『價值千金的璧玉跟我是以利益相合,這個孩子跟我則是以天性相連。』以利益相合的,遇上困厄、災禍、憂患與傷害就會相互拋棄;以天性相連的,遇上困厄、災禍、憂患與傷害就會相互包容。相互收容與相互拋棄差別也就太遠了。而且君子的友誼淡得像清水一樣,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樣;君子淡泊而心地親近,小人以利相親而利斷義絕。但凡無緣無故而接近相合的,那麼也會無緣無故地離散。

五德將皆有所得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那麼什麼是德?如儒家所言,仁禮信義智就是五德。

仁:悲天憫人的生活態度,對待人和其他事物的方式。

義:遵循正義的生活道路。

禮:維持整個儒家社會的基本信條,是維繫社會的規則形式,必須遵守,相當於程序法。

智:能夠在明辨是非基礎上趨利避害的判斷力。

信:對承諾的遵行和高度尊重。

何謂仁?仁者,人二也。指在與另一個人相處時,能做到融洽和諧,即為仁。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著自己,多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為別人考慮,做事為人為己,即為仁。儒家重仁,仁者,愛人也。簡言之,能愛人即為仁。

何謂義?義者,人字出頭,加一點。在別人有難時出手出頭,幫人一把,即為義。古字義,離不開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別是非,在人家需要時,及時出手,幫人家一兩下,即為義。

何謂禮?禮者,示人以曲也。己彎腰則人高,對他人即為有禮。因此敬人即為禮。古之禮,示人如彎曲的穀物也。只有結滿穀物的谷穗才會彎下頭,禮之精要在於曲。

何謂智?智者,知道日常的東西也。把平時生活中的東西琢磨透了,就叫智。觀一葉而知秋,道不遠人即為此。

何謂信?信者,人言也。遠古時沒有紙,經驗技能均靠言傳身教。那時的人純真樸素,沒有那麼多花花腸子,故而真實可靠。別人用生命或鮮血換來的對周圍世界的認識,不信是要吃虧的。以此估計,信者,實為人類之言,是人類從普遍經驗中總結出來的東西。

要做一隻仁慈的獅子

用了電信的號碼十幾年,昨天花了一天,終於通過攜號轉網把中國電信的套餐換成中國聯通的套餐。用了聯通的第二天,又發現了原先用電信時那樣鬧心的事情——網速被限了,原本千兆的寬頻,硬生生地給弄成了100兆。這才一天,又開始了家裡網路主權的較量了。這些缺德的人除了能在網路上和職場上給我限速外,也是沒其它的辦法了。總歸來說,這些人乾的這些事情總歸是激起了我心裡的強橫的殺氣,今天一整天都有一種想弄死他們的衝動。

晚上,為了緩解一下心情,就隨意在電影網站下載了一部電影——《神探大戰》。不得不佩服香港的導演,總能拍出讓人看了以後得到那種被壓抑的宣洩的電影。有冤的報冤,有仇的報仇,善惡到頭終有報。電影中給我體會最深的三句話是:一、與怪物作戰,小心自己變成怪物;二、當你凝視著深淵,深淵也在凝視著你;三、凡不能殺死我的,將使我更強大。這可能是整部電影的精華,也正是我想要的。

學了《帛書老子》快一年了,雖然能把整部《帛書老子》背下來,但離知行合一還挺遠。尤其是裡面的不爭,我覺得眼下我做不到,這應該和我嫉惡如仇的性格有關係。如今看來,我就是現實版的東方不敗:我贏了這幫人,那將是雙贏,皆大歡喜;他們贏了我,讓我這一生不得志,他們也不會有好下場,如此我也不會輸。所以我倒是想得挺開,該做什麼做什麼,順其自然就行。

今天收到了北京聯合出版社出版的全套的智謀經典書籍,有《素書》、《菜根譚》、《六韜·三略》、《孫子兵法》、《鬼谷子》、《智囊》、《止學》、《三十六計》。這些人跟我學了這麼久的《帛書老子》,就如同《易經》兌卦里說的「君子以朋友講習」 ,我也要跟你們學一學謀略手段。總之我的陽謀思路是:以道御術,大德必附於大力之上,要做一隻仁慈的獅子。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反正我每天學正道的東西,德力雙修。不跟著學,你們將來終有一天會被越來越強大的我平掉;跟著學,你們就會受到我的影響,被我用文化的方式平掉惡性。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順其自然,繼續好好修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