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俄國,誰贏?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先看兩張圖,分別是烏克蘭與俄國的國旗。

烏克蘭國旗
俄國國旗

大家能從玄學的角度看出國旗中的奧秘嗎?知者弗言,言者弗知。

關於烏克蘭與俄國誰贏的問題,我不由得想起了老子說的一段話:「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於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過欲兼畜人;小邦者不過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大者宜為下。或許這就是問題的答案。

那麼對於台灣問題,我們是不是同樣有所啟發呢?

忌婦人之仁

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婦人之仁」。

心慈手軟對於政治家來說、軍事家來說,都是致命的弱點。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項羽正是因為自己的「婦人之仁」,在鴻門宴中錯失良機,最終導致了被困垓下,自刎身亡。成語告訴人們,遇到事情,應該用理性和智慧來指指引行動,要從全局把握問題,而不可「婦人之仁」受感情所牽動, 否則就會為敵所乘。機不可失,時不我待,當機立斷,方能把握時機。

良匠無棄材,明主無棄士

看了摘自IT之家的《每一個癌細胞都要殺死嗎?》的這一篇文章之後,我在想,對於一個身患癌症的病人來說,如何恢復健康?

帶著這個問題,我今天下午用物數佔法佔了一卦:取電腦桌上的書本數量31為上卦;以當時的時數12:40為下卦。31除8,餘數為7,上為艮卦;12:40為午時,為7,作下卦,得到兼山卦即艮卦。卦數並時數總和除以六取動爻,即上卦31加下卦7的和除6,餘數為2,二爻變,艮卦二爻變後為蠱卦。互卦為雷水解卦。

本卦代表的是事物初始、開始階段的信息,或目前的情況;互卦為事情發展的中間過程;變卦為事情發展的結果。從而我們可以看出這個占卦過程的全貌。

先說目前的情況,眼下我們正在醞釀抑制邪惡,以挽救這個得了癌症的病人——艮。具體步驟是怎麼樣的呢?一個重要的步驟就是赦過宥罪,類似古代的皇帝登基時,大赦天下。寬宥自己的同時也寬宥他人,然後大家一齊向前看——解。接著再通過眾人的一齊同心協力,共同制定治理措施,最後達到拯弊治亂的目的——蠱。

《每一個癌細胞都要殺死嗎?》的這一篇文章中,提到了免疫系統,這個要求我們平時注意通過學習和實踐來不斷地修身、自省、培養那股浩然正氣,以使我們自身對邪惡免疫。那對於癌細胞呢?我們應當怎麼辦?我認為我們也應該積極地化解掉癌細胞,使其不再威脅身體健康。

《李世民二十四句名言》中講過「良匠無棄材,明主無棄士。」意思是:對於一個好的工匠來說,沒有廢棄的材料,對於一個聖明的君主來說,沒有不能用的人。老子也曾說過:「是以聲人恆善㤹人,而無棄人,物無棄財,是胃𢘽明。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從之齎也。中貴其師,不愛其齎,唯知乎大眯,是胃眇要。」凡是人皆有可取之處,這些個不善人,如果讓他們面對內部,則可能成為癌細胞,危害身體健康;但如果讓他們對外,成為保護國家保護人民的屏障,則是用對了地方。這也符合《易經》中泰卦的卦義——小往大來,吉,亨。

最後總結:改革的重要一點就是要讓各種各樣的人才各歸其位,使其能在合適的位置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庸才就是放錯位置的人才。 同樣是一粒種子放在石頭上、放在沙漠里,可能永遠也不會展現生機。 但如果將其放到溫暖濕潤的土壤里,則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甚至有可能長成參天大樹,成為棟樑之材。 其實,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只有將其放到最合適的位置上,才能發揮出最大的才能;如果放錯了位置,就只能成為所謂的庸才,甚至成為悲劇。

每一個癌細胞都要殺死嗎?

「人類身體里的癌細胞,每一個都要被殺死嗎?」

這是個好問題。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來一起看看人類的身體是怎麼「抗癌」的。

癌症對於身體,就像是「黑社會」。俗話說的好:「羅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身體中的「黑社會」也不是一天冒出來的。

單看個體,癌細胞比正常細胞有進化優勢,比如持續繁殖,擅長適應新環境。但對於身體來說,癌細胞代表了叛逆和自私,完全不管整體的秩序,為了防止它們的成群出現,身體建立了一整套監管體系,主要就是免疫系統。

實驗室里,沒有免疫系統的小白鼠,得癌症概率就會大大增加。

人也是如此,比如艾滋病患者,免疫系統大幅受損,癌症發生概率會增加幾倍到幾十倍。癌細胞的一生,是和免疫系統鬥爭的一生。

鬥爭三部曲

癌細胞和免疫系統的鬥爭大戲,科學上被稱為「免疫編輯 」(immunoediting)。整個過程通常橫跨十幾年,甚至幾十年。

第一部:免疫清除。免疫系統強勢,出來一個癌細胞,就幹掉一個。

第二部:免疫平衡。癌細胞不斷冒出來,免疫系統很忙,不停地殺,但無法除根。

第三部:免疫逃逸。免疫系統失效,癌細胞逃脫監管,甚至策反免疫系統,助紂為虐。這時才有我們看到的癌症。

其中第二部時間最長。研究發現,癌細胞能和人體免疫系統形成長達數十年的「免疫平衡」。這以前只是假說,但是越來越多事實證明了它的存在。

神奇的故事

2003 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報道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故事。1998 年,有一位器官捐獻者去世後,兩個腎被分別移植給了兩位患者,但僅一年後,接受腎移植的兩個人先後患上癌症 !而且,兩位的癌細胞都不是自己的,而是來自於器官捐獻者!

經過調查後才發現,腎臟的捐獻者在 1982 年得了皮膚癌,手術後「痊癒」,接下去 16 年,他年年複查,也沒有發現任何問題。但現在的情況證明,其實一直都有少量癌細胞潛伏在腎裡面,只是由於「免疫平衡」,身體沒有產生任何跡象。

那為什麼移植後癌細胞突然爆發了呢?因為接受器官移植的人,為了防止排異反應,會使用一些免疫抑制性藥物,導致「免疫平衡」被打破,潛伏的癌細胞就爆發了。

故事還沒說完,發現癌症後,其中一位停止了攝入免疫抑制性藥物,同時手術摘除帶黑色素瘤的腎,並且接受免疫治療。兩年後,他也被「治癒「了,再次檢測不到任何癌細胞。

這個故事從頭到尾,一波三折,但帶來的信息非常明確:

・在免疫系統控制下,癌細胞可以在體內長期無害存在;

・免疫系統失效,是癌症爆發的重要原因。

再講另外一個故事。眾所周知,前列腺癌是男性第一大癌症,美國約 14% 的男性一生中會被診斷為這種疾病。但對意外死亡男性的解剖發現,在 30~39 歲的男性中,約 30% 的人其前列腺已經存在癌變細胞,在 60 歲以上的人群中這個比例更高達 70%。對比這幾個數據,就能得出結論:絕大多數前列腺癌細胞會在體內潛伏几十年,可能永遠不會爆發。

這絕不只限於前列腺癌。有多數人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與某些癌細胞和諧共存了一輩子。

「免疫平衡」的啟示

理解長期「免疫平衡」的存在,至少有三方面的意義。

・維持健康的免疫系統是很重要的。

對提升免疫力,再昂貴的補品,也比不過免費的「規律鍛煉,均衡飲食,戒煙戒酒」這十二個字。

研究發現,每周鍛煉 4~6 個小時的人,絕大多數癌症的發生率都顯著低於不鍛煉的群體。

・不要見到「癌」就過度恐慌。

早期篩查技術的進步,讓很多人受益,生存率大大提高。但這也帶來了過度治療的問題。根據研究發現,對於一些早期腫瘤或者結節,進行激進治療沒有必要。使用副作用小的治療方式,甚至單純觀察監控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抗癌不等於把每一個癌細胞都殺死。

當黑社會囂張的時候,必須打黑 !但控制住局面後,不一定盲目追求殺光每一個癌細胞。癌症治療目的是什麼 ?不是「殺死癌細胞」,而是重獲健康的生活 !打黑有必要,但別殺紅了眼,徹底搞垮了整個社會。

轉自:

https://www.ithome.com/0/673/614.htm

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原文】陳司敗①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②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注釋】①陳,陳國。司敗,官名,即司寇。②巫馬期,孔子弟子。

【譯文】陳國的司寇問孔子:「貴國的先君昭公知禮嗎?」 孔子說:「知禮。」孔子離開後,陳司敗向巫馬期作了個揖,請他走近自己,對他說:「我聽說君子無所偏袒,難道像孔子這樣的君子也竟然有所偏袒嗎?魯君娶了一個吳國女子做夫人,吳國和魯國是同姓,便把她叫做吳孟子。如果魯君算是知禮,還有誰不知禮呢?」巫馬期將這話告訴了孔子。孔子說:「我算是幸運,假如有過錯,人家一定會知道。」

【讀解】這段話很有意思。陳司敗問孔夫子:「魯昭公懂得禮嗎?」這個禮當然是指周禮。孔夫子回答說:「懂禮。」孔夫子走了以後,陳司敗向巫馬期做了個揖,然後說:「我聽說君子不會偏袒,但是孔夫子這樣的人難道也會偏袒嗎?」魯昭公對於孔夫子來說,即是尊者又是長者,孔夫子曾說過:「為尊者諱,為長者諱,為賢者諱。」這個隱諱其實也是一種偏袒。

陳司敗說:「魯昭公從吳國娶了一位夫人,可是吳和魯是同姓國家」,為什麼說吳和魯是同姓國家呢?因為吳國的開國君主是周文王父親王季的哥哥太伯,當年周文王的爺爺周太王有三個兒子,老大太伯,老二仲雍,老三就是周文王的父親王季。為了讓王季和周文王繼承王位,老大太伯和老二仲雍就出走了,流落到吳越之地,斷髮文身。而魯國的開國君主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的兒子伯禽,兩家都是姬姓。周朝有同姓不得通婚的禮法,那麼魯昭公從吳國娶了一位夫人,就犯了同姓不得通婚的禮法,那孔夫子怎麼能說魯昭公懂禮呢?所以陳司敗接著說:「如果魯昭公都懂禮了,那麼還有誰不懂得禮呢?」那外面的叫花子都懂得禮了,這就說得有些尖酸刻薄了。

巫馬期將這段話轉告給孔夫子,孔夫子的確是了不起,他聽了這些話後說到:「我的運氣真好!只要有了一點點錯誤,馬上就有人給我指出來。」一個人不能忌諱自己的過失,孔夫子自己是聞過則改,擇其善而從之的。我們能不能有這樣的胸襟?能不能聞過則改?但是聞過也是很難的,當別人發現了你的過錯,一般都不會給你說,寧肯捏著、藏著,甚至外面都傳了十萬八千里了,就是你不知道,都不會當面指出你的錯誤,這是中國人的一個壞習慣。如果是對頭,那馬上揭發檢舉,否則一般都是繞道而行,提都不提。當你犯了錯誤,會惹來麻煩,周邊的人們都不會給你指出來。孔夫子就是運氣好,剛剛犯了一個語言上的錯誤,馬上就有人提抗議。

轉自:https://m.sohu.com/a/404055039_120065771

浩然正氣,無往不利

浩然正氣,漢語成語,拼音是hào rán zhèng qì,意思是正大剛直的氣勢。出自《孟子公孫丑上》。

據《孟子·公孫丑上》記載,有一次,孟子的弟子公孫丑問孟子,說:「請問老師,您的長處是什麼?」孟子說:「我善於培養我的浩然正氣。公孫丑又問,什麼叫浩然之氣?孟子說:「這很難描述清楚。如果大致去說的話,首先它是充滿在天地之間,一種十分浩大、十分剛強的氣。其次,這種氣是用正義和道德日積月累形成的,反之,如果沒有正義和道德存儲其中,它也就消退無力了。這種氣,是凝聚了正義和道德從人的自身中產生出來的,是不能靠偽善或是掛上正義和道德的招牌而獲取的。

由此我們不難理解,所謂浩然之氣,就是剛正之氣,就是人間正氣,是大義大德造就一身正氣。孟子認為,一個人有了浩氣長存的精神力量,面對外界一切巨大的誘惑也好,威脅也好,都能處變不驚,鎮定自若,達到「不動心」的境界。也就是孟子曾經說過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

對孟子說的浩然正氣,曾有一首長詩對之作出過生動的文學描繪,這就是一身正氣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寫的《正氣歌》。詩中寫道:「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月浩然,沛乎塞蒼冥。……」意思是說,浩然正氣寄寓於宇宙間各種不斷變化的形體之中。在大自然,便是構成日、月、星辰、高山大河的元氣;在人間社會,天下太平、政治清明時,便表現為祥和之氣,而在國家、民族處於危難關頭時,便表現為仁人志士剛正不阿、寧死不屈的氣節。社會秩序靠它維繫而得以長存,道義是它產生的根本。他還列舉了中國歷史上許多可歌可泣的歷史人物,如不怕殺頭仍秉筆直書的晉國史官董狐;堅貞不屈,誓死不降,在匈奴牧羊十九載的蘇武;被俘後大喝「蜀中只有斷頭將軍,而無投降將軍的嚴顏;率部渡江北伐、中流擊楫、發誓收復中原的東晉名將祖逖,還有充滿忠貞正直之氣的諸葛亮的《出師表》……等等,作為例證,說明浩然正氣長存於天地之間。

孟子說「吾善養吾浩然之氣」。並說這種氣「至大至剛」,「塞於天地之間」。詞源上說,浩然:盛大的樣子;正氣:剛正之氣;浩然正氣:就是正大剛直的精神。這種精神,宋朝文天祥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唱。

轉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5%A9%E7%84%B6%E6%AD%A3%E6%B0%94/4200408

《治國強本論》——張居正

國勢強,則動罔不吉;國勢弱,則動罔不害。譬人元氣充實,年力少壯,間有疾病,旋治旋愈,湯劑針砭,鹹得收功;元氣虛弱,年力衰憊,一有病患,補東則耗西,實上則虛下,雖有扁盧(泛指名醫。戰國時名醫扁鵲又稱盧醫,故云),無可奈何。昔有人年七十矣,而患腸澼(指痢疾。「澼」指垢膩粘滑似涕似膿的液體。自腸排出,故稱腸澼)。醫曰:「此臟熱也!」飲以寒劑,寒停胃中,腸澼未愈,而痛胃不能食。醫曰: 「此中寒也!」投以溫劑,助其飲啖,虛火內炎,胃未強而病眩冒不能寢。於是,又從而消導之,下利數日而斃矣。此其治之非不對症也,而卒以死者,元氣不勝故也。是以君子為國,務強其根本,振其紀綱,厚集而拊循(1、亦作"拊巡",安撫;撫慰。 2、護養。 3、訓練;調度)之,勿使有(縫隙,感情上的裂痕,爭端)(倘若,或許)有不虞,乘其微細,急撲滅之,雖厚費不惜,勿使滋蔓,蔓難圖矣。

【鑒賞】

明代中葉以後,君昏臣佞,政治腐敗,經濟衰頹。張居正當政後進行改革,吏治改善,政體為肅。太倉粟充盈,可支十年; 互市馬匹積金四百餘萬,且有利民耕邊防。本文是他治國方略中的重要方面,即治國強本的思想。

文章以議論入題: 「國勢強,則動罔不吉;國勢弱,則動罔不害。」就是說國家強盛,各種舉措都會吉利順暢;國家衰弱,什麼舉措都受挫致害。再譬以人,如 「元氣充實」,偶有疾病,無論服藥扎針,「旋治旋愈」;如 「元氣虛弱」,年老力衰,一旦有病,則 「補東則耗西」,「實上則虛下」,即使有扁鵲那樣的名醫,也無辦法。生動的比喻,說明國家盛衰的關鍵在於 「元氣」是否充實。接著,再以古代一位七十老人治病的故事為例,他先後患便秘、胃痛、頭暈、腹瀉,醫生對症下藥,最後還是死了。何也?作者指出: 「元氣不勝故也!」這裡,作者再次強調 「元氣」對於強身固本之重要性。最後,作者類比推論,自然引申,得出: 「君子為國,務強其根本。」就是說統治者治理國家,一定要增強國家的 「根本」!那麼,「根本」具體所指是什麼呢?作者認為: 「振其紀綱,厚集而拊循之,勿使有釁。」即為兩條:一是整頓法制,以法治國;二是以民為本,廣泛團結和安撫民眾,讓他們安居樂業,不要生事。倘若 「生事」,要 「乘其微細,急撲滅之,雖厚費不惜,勿使滋蔓」,因為 「蔓難圖矣」!

全文觀點鮮明,論述集中精悍,形象說理,語淺義深,所提振綱、厚民的治國經驗,於今仍有重要意義。正如魏徵所云: 「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只有國家各級官員與群眾同甘苦、共患難,團結一心,加強法治,國家才能強盛,興旺發達!由此可見本文所具有的深刻的思想性與啟示力!

整合

整合是一個漢語辭彙,意思是把零散的東西彼此銜接,從而實現信息系統的資源共享和協同工作,形成有價值有效率的一個整體。

整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東西通過某種方式而彼此銜接,從而實現信息系統的資源共享和協同工作。其主要的精髓在於將零散的要素組合在一起,並最終形成有價值有效率的一個整體。

不管是普遍意義上好的、壞的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價值,把它們的價值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使本來無意義的事物變得有意義起來,讓這些單一看來無意義或意義不大的事物獲得超值的效果。

曾仕強:做到這4個字,就是最好的領導!

上一期,我們談了《最高明的政治是,讓每個人像生活在水裡的魚》這個專題,這是一種政治理念,也是一種理想中的結果,實現起來就需要當政者切實的去施行才可以;否則,就是空談。我們國家領導人常講「實幹興邦,空談誤國」就是這個意思。那麼,這麼高明的政治理念,是從哪裡來的呢?其實,中國人所有的學問,就是一個字,就叫做「道」!

中華民族跟西方有很大的不同,西方有宗教和政治合一,我們從來沒有過。因為在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當中,宗教一直都沒有很顯著的地位,我們是道政合一。用道來實施政治,這是從黃帝開始就定下來的規矩。為什麼呢?伏羲氏給我們一畫開天將道開出來以後,是黃帝把它真正落實到人民的生活當中。

當年黃帝被推舉為天下共主之後,他深深感覺到自己肩膀上的責任非常艱巨,他想把天地治理好,於是非常謙虛地遍訪「名師,但是得到的答案都讓他很失望,最後終於找到一個叫作廣成子的人,廣成子告訴他,既然你有這麼好的修養,有這麼好的機遇,你又想承擔起這麼重大的責任,那我給你四個字,就是這四個字造就了黃帝,造就了中華民族,也造就了中華文化。這四個字就是「道政合一」。這樣各位才知道,只要大家想到地球村,就一定要想到孔子的世界大同,一定要追溯到這四個字:道政合一。

什麼叫道政合一?

伏羲氏一畫開天,開出一個字,這個字是後來才有的,叫做「道」。為什麼我們中華民族能夠綿延不斷、生生不息?為什麼世界上的四大古文明,只有我們持續了下來?因為我們有這個道。什麼是「政」?孔子認為人類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叫做政治。一個地方只要把政治處理好,其他事情都很容易化解。用現在的話來說,道政合一就是憑良心為人民服務。

黃帝之後,真正做到道政合一的是康熙皇帝。康熙是一個從小就失去父母的人,在皇帝裡面,他是非常少有的有天花記號的人。但是各位現在到廟裡去看,會發現500羅漢裡面有他的一份。一個人做到死後會變成羅漢,這不簡單,要靠自己努力。

康熙八歲即位,當時太皇太后問了他一句話:「你現在當皇帝了,打算怎麼做?」康熙回答:「惟願天下大安,生民樂業,共享太平之福而已。」這就是道政合一思想的一個大原則。老實講,一個八歲的小孩能講出這樣的話,你就知道他是很值得大家幫助的。為什麼?這個「安」不容易。後面沒有問題,沒有後遺症,才叫安。安是高度的人類共同的需求。任何時代,最要緊的就是民生,讓老百姓吃得飽,少動腦筋,那就是最好的君王。

康熙十四歲親政,在祭祀的典禮當中宣誓:「朕為聖人之道,高明廣大,昭垂萬世,所以興道致知,敦倫善俗,莫能外也。」他說我要做一個好皇帝,完完全全按照聖人之道來走,就沒有什麼差錯,而且在這些之外,我不必再去找其他的東西。其實大家都知道,讓老百姓吃飽了,有工作做,其他的事情就要少做,否則就是擾民。當年康熙能夠做得這麼到位,就是因為他的認知是正確的。聖人之道如日中天,講究按照他的道理去施政,是沒有錯的。

清王朝馬上得天下,但是不能馬上治天下,這一點,康熙認識得非常清楚。所以,他十分尊重讀書人,倡導滿漢一家。他把道統與治統結合,開創了長達百年的康乾盛世,並確立了三百年的江山。當然,實際上不到三百年,只是我們說話都喜歡講整數。我們現在可以看到,康熙親自到太學去祭孔,他尊重孔子,尊重儒家。所以,有人說,康熙是靠儒家的理念來治國的,但這是真的嗎?恐怕不是。因為歷史上沒有一位皇帝真正實施過儒家。我們的帝王學不是四書,不是《大學》,而是《道德經》。真正當到最高領導者,儒家是行不通的,儒家是給幹部用的。皇帝是道家,是典型的道家。縱觀歷史,歷代君王一項都是明儒暗道。道放在裡面,儒放在外面。內用黃老、外示儒術,歷代做得好的帝王都是採取這樣的方式。這樣的人也才是最好的領導。

康熙一生極為務實,絕不崇尚虛華,不追求長生不老,不聽信無妄邪說,奉行諸葛孔明的寧靜以致遠,淡泊以名利,在位61年,屢次拒絕臣工給他的尊號,被稱為「千古一帝」。康熙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道政合一。黃帝的思想歷經那麼多年,沒有一個真正做到,康熙花了一生的努力,終於做到了。但是做到也就再沒有了,所以任何事情不要做到絕,都要適合而止,恰如其分,這樣才會長長久久。就是,我們一直強調的合理!大家要記住,無論做任何事情,合理就好!

老子講的話我們要時不時拿來印證一下,他說「飄風不終朝」,再大的風不會超過半天;「驟雨不終日」,再大的雨都不會連下三天三夜。他問我們風雨是誰給的,是天地給的。天地都不能長久,何況我們人呢?人不可能長長久久,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那我們為什麼還要追求長久呢?正是因為我們的生命不長久,所以才要追求長久。我們所追求的長久是活在人們的心中。你看,孔子離開我們2500年了,老子也不知所蹤,可是,到現在我們都還祭拜他們;活在我們的心中,他們就永生了。所以說,我們要在有限的生命之內,做有益於大眾的事,而不是有益於自己的事,其實,就差這麼一點點而已。

在公司經營和管理中,如何運用?一句話,管理之妙,存乎一心!大家好好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