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原文】陳司敗①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②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注釋】①陳,陳國。司敗,官名,即司寇。②巫馬期,孔子弟子。

【譯文】陳國的司寇問孔子:「貴國的先君昭公知禮嗎?」 孔子說:「知禮。」孔子離開後,陳司敗向巫馬期作了個揖,請他走近自己,對他說:「我聽說君子無所偏袒,難道像孔子這樣的君子也竟然有所偏袒嗎?魯君娶了一個吳國女子做夫人,吳國和魯國是同姓,便把她叫做吳孟子。如果魯君算是知禮,還有誰不知禮呢?」巫馬期將這話告訴了孔子。孔子說:「我算是幸運,假如有過錯,人家一定會知道。」

【讀解】這段話很有意思。陳司敗問孔夫子:「魯昭公懂得禮嗎?」這個禮當然是指周禮。孔夫子回答說:「懂禮。」孔夫子走了以後,陳司敗向巫馬期做了個揖,然後說:「我聽說君子不會偏袒,但是孔夫子這樣的人難道也會偏袒嗎?」魯昭公對於孔夫子來說,即是尊者又是長者,孔夫子曾說過:「為尊者諱,為長者諱,為賢者諱。」這個隱諱其實也是一種偏袒。

陳司敗說:「魯昭公從吳國娶了一位夫人,可是吳和魯是同姓國家」,為什麼說吳和魯是同姓國家呢?因為吳國的開國君主是周文王父親王季的哥哥太伯,當年周文王的爺爺周太王有三個兒子,老大太伯,老二仲雍,老三就是周文王的父親王季。為了讓王季和周文王繼承王位,老大太伯和老二仲雍就出走了,流落到吳越之地,斷髮文身。而魯國的開國君主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的兒子伯禽,兩家都是姬姓。周朝有同姓不得通婚的禮法,那麼魯昭公從吳國娶了一位夫人,就犯了同姓不得通婚的禮法,那孔夫子怎麼能說魯昭公懂禮呢?所以陳司敗接著說:「如果魯昭公都懂禮了,那麼還有誰不懂得禮呢?」那外面的叫花子都懂得禮了,這就說得有些尖酸刻薄了。

巫馬期將這段話轉告給孔夫子,孔夫子的確是了不起,他聽了這些話後說到:「我的運氣真好!只要有了一點點錯誤,馬上就有人給我指出來。」一個人不能忌諱自己的過失,孔夫子自己是聞過則改,擇其善而從之的。我們能不能有這樣的胸襟?能不能聞過則改?但是聞過也是很難的,當別人發現了你的過錯,一般都不會給你說,寧肯捏著、藏著,甚至外面都傳了十萬八千里了,就是你不知道,都不會當面指出你的錯誤,這是中國人的一個壞習慣。如果是對頭,那馬上揭發檢舉,否則一般都是繞道而行,提都不提。當你犯了錯誤,會惹來麻煩,周邊的人們都不會給你指出來。孔夫子就是運氣好,剛剛犯了一個語言上的錯誤,馬上就有人提抗議。

轉自:https://m.sohu.com/a/404055039_120065771

作者: 張津東

群而不黨,和而不同,自由理性皆容納。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