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經63-報怨以德

(治理,處理)無爲,(做,治)無事,(體會,研究)(將來)。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籌劃;設法對付)難乎(表示祈使。當、可、應該,表示期望)易也,爲大乎其細也。天下之難作於易,天下之大作於細,是以聖人(通「終」,始終,總。表始終全過程)不爲大,故能成其大。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於(最終)無難。

註解:

以順應自然不妄為的心態去作為,以不妄生事端的方式來處事,研究還沒有發生但將來可能會發生的問題。把出現的小問題當作大問題來對待,對待個別、局部出現的問題要放在普遍的、全局的角度來重視,以品德回報怨恨(不要心存報復而讓自己陷入怨恨的黑淵)。

圖謀難事當從容易處著手,做大事當從細微處著手。天下的難事起於原本好辦的易事,天下的大事起於原本細微的小事,因此有道德的統治者始終不做大事(而是關注於剛萌芽的易事、小事),那就能夠成就其大事。

這輕易許諾(由於對困難的估計不足而未必能履行諾言)的人必定很少能守信,經常用輕忽的態度去處理事情必然會碰到很多的困難,因此有道德的統治者總是對困難有充分的認識和準備,那就最終沒有困難。

德經62-道者,萬物之注也

道者,萬物之(附著;安放)也,善人之(艹,表示把兩點意思串起來。王,統治天下,稱王;呆,同「保」,戰國六國文字和《說文》古文「保」,省「人」,保佑、保護)也,不善人之所也。

美言可以(求取),尊行可以(讚許;附和)人。人之不善也,何棄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卿,雖有(通「拱」,斂手也;雙手相合,臂的前部上舉,以示恭敬 )之璧以先(通「駟」,古代同駕一輛車的四匹馬)馬,不若(就坐)(奉上;呈上)此。

古之所以貴此者何也?不(通「為」,因為)求以得,有罪(仰賴、憑藉)免與!故爲天下貴。

註解:

道,是萬物的寄託,是善人統治天下的保障,也是不善人之所能統治天下的保障。

美好的言辭可以換來自己想求取的,尊貴的行為可以讓自己見重於人。人群中的不善之輩啊,有什麼可拋棄的呢?

那在立天子、封三公的時候,雖有拱之壁在先、駟馬在後的獻禮儀式,不如坐下來呈奉「道」(給他們)。

自古以來之所以重視這個(道)是為什麼呢?不因為求它可以得到滿足,有了罪過憑藉它可以得到赦免嗎!那就為天下所重視。

德經61-大邦者下流也

大邦者下流(河流的下游)也,天下(取用)(雌性,與「牡」相對),天下之(來往、往來相好)也。

牝恆以(通「靜」,淑靜,溫柔文靜)(克制)牡,爲其靚也,故宜爲下。

大邦(因為,由於)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於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故大邦者,不過欲兼(培養;培植)人;小邦者,不過欲(參加,加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大者宜爲下。

註解:

大邦要像居於河流的下游那樣,對天下(其它的邦國)要採取雌性的方式,對天下(其它的邦國)要採取友好往來的方針。

(雌雄相爭的時候,)雌性常常以溫柔文靜克制雄性,是因為雌性溫柔文靜,那(我們)應當採取謙下(即謙遜,屈己待人)的態度。

大邦因為對小邦謙下,則可以取得小邦(的尊敬和歸附);小邦因為對大邦謙下,則可以取得大邦(的包容和庇護)。那有時是大邦對小邦謙下以取得小邦(的尊敬和歸附),有時是小邦對大邦謙下而取得大邦(的包容和庇護)。

那大邦,不過是想兼并小邦或培植小邦;小邦,不過是想參加大邦或事奉大邦。(通過「謙下」)這都可達到自己的目的,大邦尤其應當謙下。

德經60-德交歸焉

治大國若(通「烹」,煮也)小鮮(小魚)

以道(通「蒞」,治理;統治;管理)天下,其(指裝神弄鬼的人)(不可思議的,特別希奇的)。非其鬼不(靈驗)也,其(心思,心力,注意力)不傷人也;非其(申,束身也。約束)不傷人也,聖人亦弗傷也。夫兩不相傷,故德(一齊,同時)歸焉!

註解:

治理大國如同烹小魚。(治理一個大國就像烹小鮮一樣,那怎樣順利地烹小鮮呢?第一、謹慎行事。治理大國如同烹飪小鮮,需要小心翼翼,不可輕舉妄動。政策制定和執行要慎重,避免因急躁或魯莽的行為導致社會動蕩;第二、溫和治理。烹飪小鮮時不宜用猛火,要掌握火候,把握時機,大火要不得,要慢火文火。同樣,治理國家時要心平氣和、不要急躁浮躁,也不宜採用過於激烈或極端的手段。應該採用溫和的政策,使民眾能夠在和諧安定的環境中生活;第三、保持穩定。烹飪小鮮時頻繁翻動會導致魚碎,治國頻繁變動政策會導致社會不穩定。因此,政令不要朝令夕改,領導者不要隨意說話,尤其不能顛來倒去,政策應保持一定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第四、順其自然。因為是小鮮,所以不能加太多油、味精、鹽、糖等調料,烹飪時要順應其自然屬性,不宜過多干預。治國同樣要順應國情民意,不可強行推行與民情不符的政策,不要在治理中隨意加入個人的意志,不要添加太多個人私慾的東西;第五、以民生為本。烹飪小鮮是為了讓人享用美食,治理國家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民眾過上更好的生活。因此,治國要以民為本,關注民生;第六、智慧與耐心。烹飪小鮮需要耐心和智慧,治國同樣需要具備高度的智慧和耐心,才能夠處理複雜多變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問題。總的來說,治大國若烹小鮮,就是無為而治。無為不是不作為,而是不要違背這個「小鮮」的本性去為,不要瞎為,不要妄為,不要胡為;統治者應該盡量減少干預,讓國家和民眾按照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去發展,才能得以實現自然平衡和社會和諧。)

用「道」統治天下,那些裝神弄鬼的人就不顯得神秘了。不是裝神弄鬼的人手段不靈驗了,而是裝神弄鬼的人的心思不用在傷害眾人了;非但裝神弄鬼的人約束自身不再傷害眾人了,有道德的統治者也(會因為害怕失去權力而)不傷害眾人了。這兩者不再互相傷害或傷害眾人,那得一齊回歸啊!

德經59-長生、久視之道

治人事天莫若(嗇,愛濇也;愛惜、不糟蹋),夫唯嗇,是以(通「早」)(實行;施行),蚤服是胃「重積德」。

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表示領有或具有)(古代王、侯的封地);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胃「深根固(dǐ,根本;基礎。後作「柢」。《玉篇•氏部》:「氐,本也。」)」,長生、久(治理,處理)之道也。

註解:

治理百姓、奉行天道莫過「愛惜」,這唯有「愛惜」,因此要及早地施行,及早施行是為「重視積德」。

重視積德則沒有什麼克服不了,沒有什麼克服不了則不知他(能力)的極致所在。不知道他(能力)的極致所在,就可以領有國家。領有國家之母(道),可以(使國家)長治久安,是為「深入紮根以穩固基礎」,是(國家)長期得以生存、永久得到治理的方法。

德經58-𢢸福相倚

(通「政」,政治,政事)𨵆𨵆(qì,系,拴;約束;羈絆;拘囚,加上外面的門,就是把人們約束在家裡),其民(zhūn,艱難;困頓)屯;其正察察(清晰、明察、嚴厲、苛刻的意思),其邦(jué,分決)夬。

𢢸,福(於)(這,此)(隨著,和著);福,𢢸之所(潛藏;埋伏)。孰知其極?其無(恰巧、剛好)也。

正復爲(奇,異也),善復爲妖;人之𢘻(心惑也)也,其日固久矣!是以(方正,人行為、品性正直無邪)而不(放棄),兼而不刺,(直,正見也——《說文》,意為有正確的見解)而不(繩索,系牲口的韁繩,引申為拘束限制),光而不(目不正,斜視)

註解:

(統治者)其政治多約束管控,其民眾就會生活艱難;(統治者)其政治多明察苛刻,其邦國就會分崩離析。

禍患,福祉於此中伴隨;福祉,禍患於此中潛藏。誰能夠知道禍患和福祉這兩者的轉化點在哪裡呢?它沒有一個恰好的轉化點。

正常還原為異常,善良還原為妖邪;人們的迷惑,已經有由來已久了。因此我們要方正而不放棄,兼容而不尖銳,正見而不拘限,光明而不偏斜。

德經57-以無事取天下

(合乎法度、規律或常情)之邦,以(jī,不規則的,不正常的)用兵,以無事(順其自然,不妄生事端)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

夫天下多忌諱,而民(更加;越發)貧;民多利器,而邦家(通「滋」,益,更加)(古同「昏」,世道混亂、黑暗);人多(通「智」,如:道德上通而智故消滅也。——《淮南子·覽冥》。註:「智故,巧詐也。」),而(多麼,表示程度)(事;事情)茲起;法(典章制度)(同「彰」,彰明),而盜賊多有。

是以聖人之言曰:我無爲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糾正;改正,匡正),我無事而民自(財物充裕、充足),我欲不欲而民自樸。

註解:

以正道治邦,以詭道用兵,以不妄生事端的方式取得天下。我如何知道應當這樣做的呢?

這天下越多忌諱,而民眾(的思想和物質)越發貧困(忌諱越多,思想就越受到限制,使得民眾缺乏擺脫物質貧困的有效的思路和方法,進而導致要麼安貧樂道窮自在,要麼怨天尤人等靠要,而沒有積極行動起來想辦法找出路。思想貧困進而導致物質貧困);民眾越多鋒利武器,而邦國朝廷越加混亂和黑暗;人們越多巧詐,而各種邪風怪事越加興起;法令制度越加彰明(昭示),而強盜賊禍越多。

因此有道德的統治者就說:我順應自然不妄為,則民眾將自然地得到教化;我愛好和平不折騰,則民眾將自然得到匡正;我不妄生事端,則民眾將自然富足;我希求不產生貪慾,則民眾將自然淳樸。

德經56-玄同

知者弗(直言曰言,論難曰語),言者弗知。

(遏止,禁止)(心煩,不舒暢),閉其門,和其光,同其𡑁(佛家、道家指人間),坐其閲,解其紛,是胃「(玄,天也——《釋言》)(齊一;統一)」。

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淺,故爲天下貴。

註解:

智慧的人不直言,直言的人不智慧。

(讓我們)遏止心裡的煩悶(止),把各種誘惑擋在門外(定),調和自身的光芒(靜),把自己混同於塵世(安),坐在對方的位置觀察問題(慮),共同解決這世間的紛爭(得),是為「玄同(與天齊一)」。

那因不可得而親近,也因不可得而疏遠;因不可得而產生利益,也因不可得而造成危害;因不可得而受到重視,也因不可得而導致擱淺,那就會為天下所重視。

德經55-含德之厚者

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逢(chài,古書上說的蠍子一類的毒蟲)(huǐ,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蛇弗螫,(jué,或作攫。爪持也;抓取)鳥、猛獸弗搏。骨弱筯柔而握固,未知牝牡(pìn mǔ,牝,雌性的性器官;牡,雄性性器官)之會而(juān,男嬰勃起的生殖器)怒,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yōu,氣逆),和之至也。

和曰「(規則,規律)」,知和曰「明」,(幫助、補助)生曰「(祥,福也;吉利)」,(思想)使(放縱,任性)(意氣;偏激、任性的情緒)曰「強」。物壯即老,胃之「不道」,不道蚤(停止)

註解:

品德涵養渾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嬰孩。遇到毒蟲、毒蛇,卻不螫咬他,抓兇惡的鳥、猛獸,卻不攻擊他。(嬰孩的)筋骨柔弱,但小拳頭卻握得很牢固;還不知道男女的交合之事,小生殖器卻自然勃起,這是因為精氣充盈到了極點。他終日號哭,卻不會氣逆,這是因為身心和諧到了極點。

和諧叫做「常」,知道和諧並去踐行叫做「明」,增益眾生叫做「祥」,思想放縱意氣叫做「強」。萬物壯盛後即走向衰老,稱之「不合於道」,不合於道就會早停止。

德經54-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離;脫離),子孫(因此)祭祀不絶。

(修養)之身,其德乃真;脩之家,其德有(餘,盈也);脩之鄉,其德乃長;脩之邦,其德乃(興盛;昌盛);脩之天下,其德乃(寬廣;廣博)

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如此,這樣,那樣)哉?以此。

註解:

善於建樹者不易拔除,善於抱持者不易脫離,子孫因此祭祀不絕。

修養了自身,其品德就會真誠;修養了家庭,其品德就有盈餘;修養了鄉里,其品德就會長久;修養了邦國,其品德就會興盛;修養了天下,其品德就會廣博。

以貫徹此道理之自身來觀照不貫徹此道理之自身,以貫徹此道理之家庭來觀照不貫徹此道理之家庭,以貫徹此道理之鄉里來觀照不貫徹此道理之鄉里,以貫徹此道理之邦國來觀照不貫徹此道理之邦國,以貫徹此道理之天下來觀照不貫徹此道理之天下。我怎麼知道天下是如此(規律)呢?就是用這種觀照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