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经63-报怨以德

(治理,处理)无为,(做,治)无事,(体会,研究)(将来)。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筹划;设法对付)难乎(表示祈使。当、可、应该,表示期望)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通“终”,始终,总。表始终全过程)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最终)无难。

注解:

以顺应自然不妄为的心态去作为,以不妄生事端的方式来处事,研究还没有发生但将来可能会发生的问题。把出现的小问题当作大问题来对待,对待个别、局部出现的问题要放在普遍的、全局的角度来重视,以品德回报怨恨(不要心存报复而让自己陷入怨恨的黑渊)。

图谋难事当从容易处着手,做大事当从细微处着手。天下的难事起于原本好办的易事,天下的大事起于原本细微的小事,因此有道德的统治者始终不做大事(而是关注于刚萌芽的易事、小事),那就能够成就其大事。

这轻易许诺(由于对困难的估计不足而未必能履行诺言)的人必定很少能守信,经常用轻忽的态度去处理事情必然会碰到很多的困难,因此有道德的统治者总是对困难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那就最终没有困难。

德经62-道者,万物之注也

道者,万物之(附着;安放)也,善人之(艹,表示把两点意思串起来。王,统治天下,称王;呆,同“保”,战国六国文字和《说文》古文“保”,省“人”,保佑、保护)也,不善人之所也。

美言可以(求取),尊行可以(赞许;附和)人。人之不善也,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通“拱”,敛手也;双手相合,臂的前部上举,以示恭敬 )之璧以先(通“驷”,古代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马,不若(就坐)(奉上;呈上)此。

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也?不(通“为”,因为)求以得,有罪(仰赖、凭借)免与!故为天下贵。

注解:

道,是万物的寄托,是善人统治天下的保障,也是不善人之所能统治天下的保障。

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自己想求取的,尊贵的行为可以让自己见重于人。人群中的不善之辈啊,有什么可抛弃的呢?

那在立天子、封三公的时候,虽有拱之壁在先、驷马在后的献礼仪式,不如坐下来呈奉“道”(给他们)。

自古以来之所以重视这个(道)是为什么呢?不因为求它可以得到满足,有了罪过凭借它可以得到赦免吗!那就为天下所重视。

德经61-大邦者下流也

大邦者下流(河流的下游)也,天下(取用)(雌性,与“牡”相对),天下之(来往、往来相好)也。

牝恒以(通“静”,淑静,温柔文静)(克制)牡,为其靓也,故宜为下。

大邦(因为,由于)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故大邦者,不过欲兼(培养;培植)人;小邦者,不过欲(参加,加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大者宜为下。

注解:

大邦要像居于河流的下游那样,对天下(其它的邦国)要采取雌性的方式,对天下(其它的邦国)要采取友好往来的方针。

(雌雄相争的时候,)雌性常常以温柔文静克制雄性,是因为雌性温柔文静,那(我们)应当采取谦下(即谦逊,屈己待人)的态度。

大邦因为对小邦谦下,则可以取得小邦(的尊敬和归附);小邦因为对大邦谦下,则可以取得大邦(的包容和庇护)。那有时是大邦对小邦谦下以取得小邦(的尊敬和归附),有时是小邦对大邦谦下而取得大邦(的包容和庇护)。

那大邦,不过是想兼并小邦或培植小邦;小邦,不过是想参加大邦或事奉大邦。(通过“谦下”)这都可达到自己的目的,大邦尤其应当谦下。

德经60-德交归焉

治大国若(通“烹”,煮也)小鲜(小鱼)

以道(通“莅”,治理;统治;管理)天下,其(指装神弄鬼的人)(不可思议的,特别希奇的)。非其鬼不(灵验)也,其(心思,心力,注意力)不伤人也;非其(申,束身也。约束)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一齐,同时)归焉!

注解:

治理大国如同烹小鱼。(治理一个大国就像烹小鲜一样,那怎样顺利地烹小鲜呢?第一、谨慎行事。治理大国如同烹饪小鲜,需要小心翼翼,不可轻举妄动。政策制定和执行要慎重,避免因急躁或鲁莽的行为导致社会动荡;第二、温和治理。烹饪小鲜时不宜用猛火,要掌握火候,把握时机,大火要不得,要慢火文火。同样,治理国家时要心平气和、不要急躁浮躁,也不宜采用过于激烈或极端的手段。应该采用温和的政策,使民众能够在和谐安定的环境中生活;第三、保持稳定。烹饪小鲜时频繁翻动会导致鱼碎,治国频繁变动政策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因此,政令不要朝令夕改,领导者不要随意说话,尤其不能颠来倒去,政策应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第四、顺其自然。因为是小鲜,所以不能加太多油、味精、盐、糖等调料,烹饪时要顺应其自然属性,不宜过多干预。治国同样要顺应国情民意,不可强行推行与民情不符的政策,不要在治理中随意加入个人的意志,不要添加太多个人私欲的东西;第五、以民生为本。烹饪小鲜是为了让人享用美食,治理国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民众过上更好的生活。因此,治国要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第六、智慧与耐心。烹饪小鲜需要耐心和智慧,治国同样需要具备高度的智慧和耐心,才能够处理复杂多变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总的来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无为而治。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不要违背这个“小鲜”的本性去为,不要瞎为,不要妄为,不要胡为;统治者应该尽量减少干预,让国家和民众按照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去发展,才能得以实现自然平衡和社会和谐。)

用“道”统治天下,那些装神弄鬼的人就不显得神秘了。不是装神弄鬼的人手段不灵验了,而是装神弄鬼的人的心思不用在伤害众人了;非但装神弄鬼的人约束自身不再伤害众人了,有道德的统治者也(会因为害怕失去权力而)不伤害众人了。这两者不再互相伤害或伤害众人,那得一齐回归啊!

德经59-长生、久视之道

治人事天莫若(啬,爱濇也;爱惜、不糟蹋),夫唯啬,是以(通“早”)(实行;施行),蚤服是胃“重积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表示领有或具有)(古代王、侯的封地);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胃“深根固(dǐ,根本;基础。后作“柢”。《玉篇•氏部》:“氐,本也。”)”,长生、久(治理,处理)之道也。

注解:

治理百姓、奉行天道莫过“爱惜”,这唯有“爱惜”,因此要及早地施行,及早施行是为“重视积德”。

重视积德则没有什么克服不了,没有什么克服不了则不知他(能力)的极致所在。不知道他(能力)的极致所在,就可以领有国家。领有国家之母(道),可以(使国家)长治久安,是为“深入扎根以稳固基础”,是(国家)长期得以生存、永久得到治理的方法。

德经58-𢢸福相倚

(通“政”,政治,政事)𨵆𨵆(qì,系,拴;约束;羁绊;拘囚,加上外面的门,就是把人们约束在家里),其民(zhūn,艰难;困顿)屯;其正察察(清晰、明察、严厉、苛刻的意思),其邦(jué,分决)夬。

𢢸,福(于)(这,此)(随着,和着);福,𢢸之所(潜藏;埋伏)。孰知其极?其无(恰巧、刚好)也。

正复为(奇,异也),善复为妖;人之𢘻(心惑也)也,其日固久矣!是以(方正,人行为、品性正直无邪)而不(放弃),兼而不刺,(直,正见也——《说文》,意为有正确的见解)而不(绳索,系牲口的缰绳,引申为拘束限制),光而不(目不正,斜视)

注解:

(统治者)其政治多约束管控,其民众就会生活艰难;(统治者)其政治多明察苛刻,其邦国就会分崩离析。

祸患,福祉于此中伴随;福祉,祸患于此中潜藏。谁能够知道祸患和福祉这两者的转化点在哪里呢?它没有一个恰好的转化点。

正常还原为异常,善良还原为妖邪;人们的迷惑,已经有由来已久了。因此我们要方正而不放弃,兼容而不尖锐,正见而不拘限,光明而不偏斜。

德经57-以无事取天下

(合乎法度、规律或常情)之邦,以(jī,不规则的,不正常的)用兵,以无事(顺其自然,不妄生事端)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

夫天下多忌讳,而民(更加;越发)贫;民多利器,而邦家(通“滋”,益,更加)(古同“昏”,世道混乱、黑暗);人多(通“智”,如:道德上通而智故消灭也。——《淮南子·览冥》。注:“智故,巧诈也。”),而(多么,表示程度)(事;事情)兹起;法(典章制度)(同“彰”,彰明),而盗贼多有。

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纠正;改正,匡正),我无事而民自(财物充裕、充足),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注解:

以正道治邦,以诡道用兵,以不妄生事端的方式取得天下。我如何知道应当这样做的呢?

这天下越多忌讳,而民众(的思想和物质)越发贫困(忌讳越多,思想就越受到限制,使得民众缺乏摆脱物质贫困的有效的思路和方法,进而导致要么安贫乐道穷自在,要么怨天尤人等靠要,而没有积极行动起来想办法找出路。思想贫困进而导致物质贫困);民众越多锋利武器,而邦国朝廷越加混乱和黑暗;人们越多巧诈,而各种邪风怪事越加兴起;法令制度越加彰明(昭示),而强盗贼祸越多。

因此有道德的统治者就说:我顺应自然不妄为,则民众将自然地得到教化;我爱好和平不折腾,则民众将自然得到匡正;我不妄生事端,则民众将自然富足;我希求不产生贪欲,则民众将自然淳朴。

德经56-玄同

知者弗(直言曰言,论难曰语),言者弗知。

(遏止,禁止)(心烦,不舒畅),闭其门,和其光,同其𡑁(佛家、道家指人间),坐其阅,解其纷,是胃“(玄,天也——《释言》)(齐一;统一)”。

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浅,故为天下贵。

注解:

智慧的人不直言,直言的人不智慧。

(让我们)遏止心里的烦闷(止),把各种诱惑挡在门外(定),调和自身的光芒(静),把自己混同于尘世(安),坐在对方的位置观察问题(虑),共同解决这世间的纷争(得),是为“玄同(与天齐一)”。

那因不可得而亲近,也因不可得而疏远;因不可得而产生利益,也因不可得而造成危害;因不可得而受到重视,也因不可得而导致搁浅,那就会为天下所重视。

德经55-含德之厚者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逢(chài,古书上说的蝎子一类的毒虫)(huǐ,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弗螫,(jué,或作攫。爪持也;抓取)鸟、猛兽弗搏。骨弱筯柔而握固,未知牝牡(pìn mǔ,牝,雌性的性器官;牡,雄性性器官)之会而(juān,男婴勃起的生殖器)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yōu,气逆),和之至也。

和曰“(规则,规律)”,知和曰“明”,(帮助、补助)生曰“(祥,福也;吉利)”,(思想)使(放纵,任性)(意气;偏激、任性的情绪)曰“强”。物壮即老,胃之“不道”,不道蚤(停止)

注解:

品德涵养浑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婴孩。遇到毒虫、毒蛇,却不螫咬他,抓凶恶的鸟、猛兽,却不攻击他。(婴孩的)筋骨柔弱,但小拳头却握得很牢固;还不知道男女的交合之事,小生殖器却自然勃起,这是因为精气充盈到了极点。他终日号哭,却不会气逆,这是因为身心和谐到了极点。

和谐叫做“常”,知道和谐并去践行叫做“明”,增益众生叫做“祥”,思想放纵意气叫做“强”。万物壮盛后即走向衰老,称之“不合于道”,不合于道就会早停止。

德经54-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离;脱离),子孙(因此)祭祀不绝。

(修养)之身,其德乃真;脩之家,其德有(余,盈也);脩之乡,其德乃长;脩之邦,其德乃(兴盛;昌盛);脩之天下,其德乃(宽广;广博)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如此,这样,那样)哉?以此。

注解:

善于建树者不易拔除,善于抱持者不易脱离,子孙因此祭祀不绝。

修养了自身,其品德就会真诚;修养了家庭,其品德就有盈余;修养了乡里,其品德就会长久;修养了邦国,其品德就会兴盛;修养了天下,其品德就会广博。

以贯彻此道理之自身来观照不贯彻此道理之自身,以贯彻此道理之家庭来观照不贯彻此道理之家庭,以贯彻此道理之乡里来观照不贯彻此道理之乡里,以贯彻此道理之邦国来观照不贯彻此道理之邦国,以贯彻此道理之天下来观照不贯彻此道理之天下。我怎么知道天下是如此(规律)呢?就是用这种观照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