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經58-𢢸福相倚

(通「政」,政治,政事)𨵆𨵆(qì,系,拴;約束;羈絆;拘囚,加上外面的門,就是把人們約束在家裡),其民(zhūn,艱難;困頓)屯;其正察察(清晰、明察、嚴厲、苛刻的意思),其邦(jué,分決)夬。

𢢸,福(於)(這,此)(隨著,和著);福,𢢸之所(潛藏;埋伏)。孰知其極?其無(恰巧、剛好)也。

正復爲(奇,異也),善復爲妖;人之𢘻(心惑也)也,其日固久矣!是以(方正,人行為、品性正直無邪)而不(放棄),兼而不刺,(直,正見也——《說文》,意為有正確的見解)而不(繩索,系牲口的韁繩,引申為拘束限制),光而不(目不正,斜視)

註解:

(統治者)其政治多約束管控,其民眾就會生活艱難;(統治者)其政治多明察苛刻,其邦國就會分崩離析。

禍患,福祉於此中伴隨;福祉,禍患於此中潛藏。誰能夠知道禍患和福祉這兩者的轉化點在哪裡呢?它沒有一個恰好的轉化點。

正常還原為異常,善良還原為妖邪;人們的迷惑,已經有由來已久了。因此我們要方正而不放棄,兼容而不尖銳,正見而不拘限,光明而不偏斜。

德經57-以無事取天下

(合乎法度、規律或常情)之邦,以(jī,不規則的,不正常的)用兵,以無事(順其自然,不妄生事端)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

夫天下多忌諱,而民(更加;越發)貧;民多利器,而邦家(通「滋」,益,更加)(古同「昏」,世道混亂、黑暗);人多(通「智」,如:道德上通而智故消滅也。——《淮南子·覽冥》。註:「智故,巧詐也。」),而(多麼,表示程度)(事;事情)茲起;法(典章制度)(同「彰」,彰明),而盜賊多有。

是以聖人之言曰:我無爲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糾正;改正,匡正),我無事而民自(財物充裕、充足),我欲不欲而民自樸。

註解:

以正道治邦,以詭道用兵,以不妄生事端的方式取得天下。我如何知道應當這樣做的呢?

這天下越多忌諱,而民眾(的思想和物質)越發貧困(忌諱越多,思想就越受到限制,使得民眾缺乏擺脫物質貧困的有效的思路和方法,進而導致要麼安貧樂道窮自在,要麼怨天尤人等靠要,而沒有積極行動起來想辦法找出路。思想貧困進而導致物質貧困);民眾越多鋒利武器,而邦國朝廷越加混亂和黑暗;人們越多巧詐,而各種邪風怪事越加興起;法令制度越加彰明(昭示),而強盜賊禍越多。

因此有道德的統治者就說:我順應自然不妄為,則民眾將自然地得到教化;我愛好和平不折騰,則民眾將自然得到匡正;我不妄生事端,則民眾將自然富足;我希求不產生貪慾,則民眾將自然淳樸。

德經56-玄同

知者弗(直言曰言,論難曰語),言者弗知。

(遏止,禁止)(心煩,不舒暢),閉其門,和其光,同其𡑁(佛家、道家指人間),坐其閲,解其紛,是胃「(玄,天也——《釋言》)(齊一;統一)」。

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淺,故爲天下貴。

註解:

智慧的人不直言,直言的人不智慧。

(讓我們)遏止心裡的煩悶(止),把各種誘惑擋在門外(定),調和自身的光芒(靜),把自己混同於塵世(安),坐在對方的位置觀察問題(慮),共同解決這世間的紛爭(得),是為「玄同(與天齊一)」。

那因不可得而親近,也因不可得而疏遠;因不可得而產生利益,也因不可得而造成危害;因不可得而受到重視,也因不可得而導致擱淺,那就會為天下所重視。

德經55-含德之厚者

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逢(chài,古書上說的蠍子一類的毒蟲)(huǐ,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蛇弗螫,(jué,或作攫。爪持也;抓取)鳥、猛獸弗搏。骨弱筯柔而握固,未知牝牡(pìn mǔ,牝,雌性的性器官;牡,雄性性器官)之會而(juān,男嬰勃起的生殖器)怒,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yōu,氣逆),和之至也。

和曰「(規則,規律)」,知和曰「明」,(幫助、補助)生曰「(祥,福也;吉利)」,(思想)使(放縱,任性)(意氣;偏激、任性的情緒)曰「強」。物壯即老,胃之「不道」,不道蚤(停止)

註解:

品德涵養渾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嬰孩。遇到毒蟲、毒蛇,卻不螫咬他,抓兇惡的鳥、猛獸,卻不攻擊他。(嬰孩的)筋骨柔弱,但小拳頭卻握得很牢固;還不知道男女的交合之事,小生殖器卻自然勃起,這是因為精氣充盈到了極點。他終日號哭,卻不會氣逆,這是因為身心和諧到了極點。

和諧叫做「常」,知道和諧並去踐行叫做「明」,增益眾生叫做「祥」,思想放縱意氣叫做「強」。萬物壯盛後即走向衰老,稱之「不合於道」,不合於道就會早停止。

德經54-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離;脫離),子孫(因此)祭祀不絶。

(修養)之身,其德乃真;脩之家,其德有(餘,盈也);脩之鄉,其德乃長;脩之邦,其德乃(興盛;昌盛);脩之天下,其德乃(寬廣;廣博)

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如此,這樣,那樣)哉?以此。

註解:

善於建樹者不易拔除,善於抱持者不易脫離,子孫因此祭祀不絕。

修養了自身,其品德就會真誠;修養了家庭,其品德就有盈餘;修養了鄉里,其品德就會長久;修養了邦國,其品德就會興盛;修養了天下,其品德就會廣博。

以貫徹此道理之自身來觀照不貫徹此道理之自身,以貫徹此道理之家庭來觀照不貫徹此道理之家庭,以貫徹此道理之鄉里來觀照不貫徹此道理之鄉里,以貫徹此道理之邦國來觀照不貫徹此道理之邦國,以貫徹此道理之天下來觀照不貫徹此道理之天下。我怎麼知道天下是如此(規律)呢?就是用這種觀照的辦法。

德經53-盜誇非道

使我𢴲(xié,束也,縛也)有知、行於大道,唯他是畏。

大道甚(平坦;平易),民甚好(融化)

朝甚(免掉舊官職,任命新官職),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yàn,同「饜」,飽,滿足)飲食,財貨有餘,是胃「盜誇(猶盜魁,指取富貴或名位不以其道者。「誇」,讀音通「魁」,既有誇的本意夸夸其談,又有魁的魁首之意,即夸夸其談的強盜頭子)」。非道也哉!

註解:

(他)使我約束自身又增長智慧、(讓我)行走在大道上,只敬畏吾師(我的師傅姓施)。

大道很平易,民眾(的怨恨)很好化解(只要統治者能知「道」並行「道」就可以)。

朝政混亂至極,農田荒蕪至極,倉庫空虛至極;而統治者們仍舊穿著錦繡的衣服,佩帶著鋒利的寶劍,吃的大腹便便,搜刮著富餘的財貨,是為「夸夸其談的強盜頭子」。這是多麼的無道啊!

德經52-襲常

天下有始,以爲天下(本源,根源,根本)𢟪(既,已經、既然,表前後情況有連帶關係;「既」下面加個「心」,意思是既然已經在心裡)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潛游水中)(自己,自身)不殆。

(遏止,禁止)(把二心關在門內), 閉其門,終身不(通「勤」,勞也)(教導;開導)(心煩,不舒暢)(拯救;救濟)其事,終身不(辦事艱難)

見小曰「(聰慧,悟性很高)」,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毋遺身(通「殃」,災禍),是胃「(因襲,照舊搬用)(規則,規律)」。

註解:

天下有其本始,(我們)把它作為天下的本源。既然已經在心裡悟得其母(道),(想必就)以此知道了其子(天下),回歸併守護其母(道),自身潛游水中(潛行於各種智謀算計中)也不危險。

遏止心裡的二心,把誘惑關在門外,終身不用勞苦;開導心裡的煩悶,做些扶危濟困之事,終身不會有棘手的事情。

觀察到事物細微之處的叫做「明」,(自身強大卻)能守持柔弱的叫做「強」。運用智慧之光,復歸聰明,不要讓自身迷陷於災殃中,是為「因襲規律」。

德經51-萬物尊道而貴德

道生之,(同「爾」,代詞,你或你的)(德行;品行)(積;積聚)之;(選擇)(取法、效法)之,而(度量、胸懷)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值得看重,重視)德。

(用於強調或補足語氣,無義)尊,德之貴也,夫(不,不能)(取)𡬠(爵),而恆自然也。

道生之、畜之、長之、(順從,順應)之、(同「停」,停止)之、(通「督」,治理)之、(撫育)之、(復通「覆」,保護,庇護)之。生而弗有也,爲而弗(通「恃」,依賴,仗著)也,(做長官;為首領)而弗宰也,此之謂玄德。

註解:

「道」生出了,你的德就蓄養了;選擇取法了,你的器就成就了,因此萬物都尊崇「道」並且重視「德」。

「道」這麼被尊崇,「德」這麼被重視,這(道德)不能(讓我們)取得爵位,卻常常能(讓我們)保持自然。

「道」生成萬物、畜養萬物、統領萬物、順應萬物、停止萬物、治理萬物、撫育萬物、庇護萬物。生成萬物而不佔為己有,成就萬物而不倚仗它們,統領萬物而不主宰它們,這稱為「天德」。

德經50-善執生者

出生,入死。

生之(徒黨,同一類或同一派別的人),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很、甚、極其)(生命),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

蓋聞善(主持;掌管)生者,陵行不(古同「避」,躲,設法躲開)𧰽(sì,古書上所說的雌犀牛)虎,入軍不被甲兵。𧰽無所(duǒ,剟,刺,戳)其角,虎無所(通「措」,刺、戮)其蚤,兵無所(假借為「用」,使用)其刃,夫何故也?以其無死地焉!

註解:

出(死亡之地)則「生」,入(死亡之地)則「死」。

屬於正常生命的一類人,十之有三;屬於短命的一類人,十之有三;而民眾過分奉養生命,(本是正常壽命卻)因放縱作死而都進入死亡之地的十之有三。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們過分奉養生命。

聽說善於掌握生存之道的人,在丘陵行走不用躲避犀牛和老虎,進入軍隊時都不用被甲持兵。犀牛沒處戳其角,老虎沒處戮其爪,士兵沒處用其刃。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沒有進入死亡之地啊!

德經49-以百省之心爲心

聖人恆無(思想),以(所有;一切;凡)(知覺,覺悟)之心爲心。

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聖人之在天下,𢡁𢡁(忄同「心」。翕的意思是收斂、收縮。𢡁表示思想要收斂)焉,(使)天下(質樸;樸實)心。百姓皆(通「矚」,關注)耳目焉,聖人皆(當作嬰兒看待)之。

註解:

有道德的統治者常常沒有(個人主觀)思想,(他)以所有覺悟者的思想為思想。

對善良者報以善意,對不善良者也同樣報以善意,(最終)得到善意!對誠信者給予信任,對不誠信者也同樣給予信任,(最終)得到信任!

有道德的統治者在天下,思想要常收斂,使天下回歸到渾質(純厚樸實)的思想。百姓們都關注以耳目,有道德的統治者都(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