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經73-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知不知,(尚假借為「上」,尊崇)矣;不不知知,(缺點,錯誤)矣。

是以聖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註解:

知道自己不知道,是被尊崇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是錯誤的。

因此有道德的統治者之所以不犯錯誤,是因為他(實事求是地)把錯誤當作錯誤(及時反省並改正),所以他不犯錯誤。

德經72-聖人被褐而褱玉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沒有誰)(用於強調或補足語氣,無義)(明白、了解、察覺)也,而莫之能行也。

言有(主體),事有(根本、主旨)。夫唯無(同「智」,智慧)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效法)我貴矣。

是以聖人被(hè,粗布或粗布衣服)(然而、但是、卻。錶轉折之意)(huái,古同「懷」)玉。

註解:

我的話很容易了解,很容易施行;但人們沒有誰能夠了解,並且沒有誰能夠踐行。

(我)說的話都有根有據,(我)做的事都有宗旨可依。這隻有沒智慧的人,所以才不了解我。了解我的人很少,效法我的就更難能可貴了。

因而有道德的統治者像是身披麻布但卻懷揣美玉(聖人的主張雖然易知、易行並且貌似普通,實際上卻會在治理邦國中發揮巨大的作用)。

德經71-無適斤亡吾吾葆矣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爲主而爲(客,寄也),吾不進寸而(艹,表示把兩點意思串起來。內:1、中;2、退。合起來的意思是:從中退)尺。

是胃(háng,道路)(háng,隊伍,軍隊)(古同「攘」,攘,除也)無臂,執無兵,乃無敵矣。

𢢸莫大(對,對於)(shì,節制),無適(同「近」)(同「忘」)(同「悟」)吾葆矣。故(chēng,舉)兵相(同,相當),則哀者勝矣。

註解:

懂得用兵的人有這樣的話:我不敢主動進攻,而是因敵而動(因敵轉化,不為事先,動而輒隨);我不前進一寸卻從(紛爭)中退出一尺。

是為作戰不用軍事行動(道路上沒有軍隊行軍),掃除敵人不用(捋起袖子)露出胳膊(打架動粗),控制局面不用使用軍隊(發動戰爭),(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樣就是無敵了。

禍患莫大於沒有節制,沒有節制就是近乎忘記體悟我的致勝之寶(檢)。所以兩軍興兵對壘實力相當時,則受壓迫、處境絕望而悲憤反抗的一方會獲得勝利。

《天幕紅塵》語錄

簡單地說,官商早晚要退出市場經濟,但是現在還沒退。什麼叫摸著石頭過河?就是探索符合中國社會條件的市場經濟,就是允許你深一腳淺一腳地往前摸索。

見路不走就是實事求是,不住一法,你理解成不拘經驗教條就行了。

蘇維埃不是誰罵垮的,歐盟也不是為了主義湊在一起的,是成員國生產力發展的需要,生產力資源社會化和全球化是生產力自身發展要求,是人類要過好日子的本能。如果歐盟有一天淪為政治工具或另一種形式的大鍋飯,它會像蘇聯一樣垮掉,半點沒商量。

有新立場才可能有新視角、新史觀。

見路不走是「見路非路,即見因果」的意思,跟「見相非相,即見如來」是一個道理。見路不走是實事求是的執行和具體,更具提示性,更容易理解和操作。

啥叫路呢?成功者的經驗、方法叫路。路管不管用?管用,不管用早沒人走了,它管借鑒、模仿、參照的用。但是我們說它有漏,不究竟,因為成功者的經驗是他那個條件的可能,你不可能完全複製他的條件,完全複製了,也就不是你的人生了。見路不走就是提示你,不要拘於經驗、教條,要走因果,只有因果是究竟的,是無漏的。

「見相非相,即見如來」的意思通俗點說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這裡的如來當真相講,往大里說就是悟得道的意思。

見路不走不是讓你跟別人一樣的,也不是讓你跟別人不一樣的,它不以一樣不一樣為判斷,它是讓你立足自身的條件,以自身的條件可能為判斷。

葉子農用手指沿著那堆豆子畫了一個圈,說:「這是個『場』的世界,有多少立場就有多少觀點、主義。眾生是立場的、利益的、好惡的,眾生只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東西,出離立場的觀點在立場的圈裡是沒地方立足的,因為沒有『場』可以讓你立。」「昨天人們相信共產主義,不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真理,是相信了一個許諾。今天不信了也不是因為它不是真理,是沒得到預期的實惠。眾生不管你真不真理,他們只需要許諾、兌現。」

眾生泛指一切生命,在認識範疇里特指迷界群體,是一個與「覺者」相對應的詞。用「人民」,你把人民里的覺者往哪裡擱?官員就一定是覺者嗎?平民就一定無明嗎?學術講實事求是,不講愛憎。

覺者與眾生是社會研究對象的泛指,既有你覺的就必有你惑的,明白了這個不一定明白那個,人人都是有所覺有所不覺,不做具體指。

葉子農到衛生間摘下掛在牆上的鏡子,回來將鏡子豎在豆子旁邊,說:「它就是,它照到什麼是什麼,它沒立場,沒好惡。其實『客觀』也是一『場』,也未必是真相,客觀只表示沒有利害關係,不表示沒有好惡,也不表示有如實觀照的能力。」

合作不是你死我活,是利益的趨同和妥協。

碗里少了一塊肉,經濟結構就會調整,有所淘汰,有所催生。碗里連飯粒都沒有的就會鬧事,只有我挨餓你就別想活踏實了,社會就會朝著穩定的結構整合。共產其實是一個很平常的詞,可以是幾個人合夥的共產,可以是企業聯合、兼并的共產,可以是地域與地域或國家與國家合作的共產。地域性的社會化經濟,你可以叫它社會主義。發展到全球結構的人類大經濟,就是全球經濟高度依存、高度一體化,這種經濟形態給它起個名字就叫共產主義。人類各個角落的經濟會因不同條件呈現不同形態,但不管什麼形態,基本質都是朝著社會化和全球化的方向演化,它不管你什麼政黨、主義,那是經濟規律,是由生產力發展要求決定的,是人類趨利的本能。

人是我要比你強的,我要比你尊貴、富有,比你榮耀……歸根到底是我得比你強,比你強了才踏實,這就是人的原動力。所以,尊重、關愛才成了道德,而能眾生平等的就不是人了,是佛,是基督。資本的本性是逐利,面把貨幣、技術、信息……包括青春美色和健壯體格等一切可用之用都轉化為資本的,是人。市場經濟是叢林法則,當社會矛盾演化到誰都過不踏實的時候,生存秩序和生產力要求就會催生與之相適應的新規則,就是以國家意志對市場經濟和社會分配有所干預、有所調控的社會機制。教條的社會主義以為消滅了資本就沒事了,其實關資本什麼事,叢林法則的原動力是人,遏制了人的原動力,經濟就沒活力,蘇聯解體和中國改革都是作為果存在的,無需論證。社會化經濟就是不「唯」的經濟,不唯資本形式和結構,不唯所有制形式,不唯資本意志,不唯市場經濟……資本是有規律的,運用資本規律協調社會關係,不斷解放生產力,人民安居樂業過日子,這就是社會化經濟,就是馬克思沒有我們在140多年後看得清楚的社會主義。人們出於各自的好惡可以不叫它社會主義,人類不能被一堆名詞困住了,不必為一堆名詞吵得臉紅脖子粗,其實那只是一堆符號,注重本質的就不會在意它叫什麼。

在我看來,馬克思的資本規律說可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觀,辨別、證明的認識觀。也許是我太笨了,我看來看去就只看出了一句話:實事求是。以辨別、證明的認識觀實事求是認識事物,這就是我認為的馬克思主義。

啥叫路呢?成功者的經驗、方法叫路。路管不管用?管用,不管用早沒人走了,它管借鑒、模仿、參照的用。但是我們說它有漏,不究竟,因為成功者的經驗是他那個條件的可能,你不可能完全複製他的條件,完全複製了,也就不是你的人生了。見路不走就是提示你,不要拘於經驗、教條,要走因果,只有因果是究竟的,是無漏的。

人最難做到的是實事求是,妄念、貪念、雜念一大堆,就算想實事求是,你也不知道怎樣實事求是。見路不走是實事求是的通俗版,是提醒你不要唯經驗、教條,要走因果、走條件的可能。見路不走是讓你解放思想,不要怕跟別人不一樣,因為很多人一看到跟別人不一樣就覺得不正常了,心裡不踏實。也不要怕跟別人一樣,因為也有很多人是生怕跟別人一樣顯不出自己高了。見路不走是解決實事求是的可操作性問題,實事求是的態度、觀念、思想,是一切正確認識和決策的基礎。

實事求是也是由人來操作的,誰來認定這個實事求是?人民。你不行,人民就請你下去,這就不是真理了,是定律。

民主不是先挖渠還是先放水的非此即彼,不是為民主而民主的事於道,民主是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產物,不是誰想不要就可以不要了。

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在我看來就是因為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觀,見路不走,不唯經驗、教條,講實事求是。

奢華之所以奢華,是因為大眾不可及。如取規模效應,則必須大眾可及,普天下的規模效應無不安住於規模消費集群,這是規模效應的因果律。

平靜的心作為果存在是有條件的,取決於你的覺悟和認識,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由不得你可選可控。真寧靜了,就真了無明了,也就沒什麼致遠致近了。

美國是主張美國的國家利益的,處在競爭優勢的時候他們是主張自由貿易的,到了競爭劣勢的時候就不主張了,甚至反對自由貿易了,這個是由美國的國家利益決定的,由不得他們自己。當貿易保護能撈到好處的時候,你覺得美國會為了一個概念去犧牲國家利益?你信嗎?

凡是國家所有權屬於人民的,就是民主。凡是人民的意志體現了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就是好民主。

民天下基礎上的管理方法不屬於民不民主的判斷,屬於科不科學、有不有效的判斷,不是一個範疇的問題。授權在人民,人民是給自己的利益選擇執行者,不是給自己選擇天敵。

用自己的民主去否定別人的民主,這本身就不民主,都一刀切了還談什麼民主?您是為您的民主的,人民是為過好日子的,您的需要有沒有可能取代社會發展條件的需要?不可能嘛,什麼民主能讓人民過好日子,人民才需要什麼民主。

眾生是敢啐聖人一臉的,是不敢啐強盜一臉的,所以要有文明,不以誰力氣大搶食物,讓眾生也可以啐強盜一臉,讓女人、孩子有優先權,這就是文明。

我們在教室里學習了很多方法和技巧,正如老師反覆所講的,是引導、啟發我們的思維,培養我們的獨立思考能力,而不是讓我們去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其本質,就是培養我們見路不走的能力。

有一個很中國化的提法,叫解放思想,跟老師講的「創新」基本是一個意思,都是主張掙脫模式思維的束縛,用實事求是的、辨別的、證明的科學思維去認識事物。所謂「決策」,是指具有方向性意義的重要決定,正確的決策是企業得以生存和發展的根本,而「見路不走」就是企業決策的法則,不唯經驗、教條,不唯標籤、模式,只以企業的根本利益為目的,遵循因果律,走條件的可能。只有這樣,企業才可能具有頑強的生命力。

定律是定律,路是路。路是方便的、經驗的、模式的、固化的、既有的,定律是必然的、因果的、規律的。

見路不走是不唯經驗、教條,不是排除經驗、教條,不唯就已經包含了學習、借鑒。任何一個成功的經驗起初都不叫路的,走的人多了才叫路。

見路不走不是讓你非要跟別人一樣或不一樣,是讓你以結果對條件的需要去取捨。不唯經驗教條,不是否定,經驗教條也是從實踐中得來的。你的預期果對條件有什麼要求,你就去準備這些條件,不在意這些條件是新的還是舊的,也不在意是一樣的還是不一樣的,這就是見路不走。

有些事是能想不能說的,說了就是邪惡,就是精英主義的蔑視大眾,就是與人民為敵,一大堆罪名。有些事是能說不能想的,民主、自由、人權,說了沒事,放之四海不挨罵,一想就蹦出一堆問號,摁都摁不住。

如果數了半天人頭,人民不是所有權利益的受益者,您再怎麼數人頭也是假民主。

你的意志能體現什麼?是你的好惡和認知能力。凡是符合你的好惡和認知能力的,你就贊成,否則就反對。如果意志一定體現利益,那就只有開張的,沒有倒閉的,沒有誰開張是為了倒閉。如果意志不一定體現利益,你在重大利益面前是願意相信你的意志還是願意相信科學認證?如果這時候有人一味迎合你的好惡和認知能力,你會害怕嗎?小事不會,大事會。所以佛法才讓你依法不依人,馬克思主義才跟你說事物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也所以,一個實事求是的機制是否比一味迎合意志更可能接近科學呢?

自由就是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生存秩序所能允許的基本權利。

政治是百人一步的事,如果中華民族每個人都往前邁了一步,集合起來就是這個民族往前邁了一步,就是歷史的一步。

一個藥方包治百病那一定是瞎扯。土壤不一樣,也許栽到人家的地里就開不出富強的花朵了。佛法講不住一法,馬克思主義講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都是這個道理。只能這麼說,意志不一定體現利益,人類作為一個社會整體要認識到這一點,可能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你、我、奧而菜恩,世上所有的人,只要人性沒發生質變,就都是人的那點事,只是隨著條件的變化以什麼形態呈現而已,已有的日後必有,已行的日後必行。《聖經》跟你說這個啥意思呢?知道點,大驚小怪就少點,心態就平和點。

說到專制,不管什麼事、什麼條件,不問青紅皂白,唯數人頭論,也是一種專制,是對實事求是的專制,是對科學決策的專制,本質上還是對國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專制,而違背科學的,違背事物規律的,就沒有不付出代價的。

判斷一種文化的利弊,如果不是以認識事物真相和接近事物規律的法理論,而是以東方和西方的方位論,以黃土與海洋的顏色論,以傳統與現代的時間論……這就唯了,要麼東方西方,要麼黃色藍色,要麼唯心唯物,要麼儒家法家,很多的,這個思維半徑已經不足以有效判斷事物了。講唯本身就錯,說唯已經有了一堆,再弄個唯心與唯物的統一就更錯,那不叫統一,叫攪拌,就更一鍋粥了。人陷在這個境裡面出不來,很多事物就無解,不是所有的判斷都適用非此即彼的。如果不以方位、地域、新舊為判斷,而是以認識事物真相和接近事物規律的有效為判斷,你就不在意它古今中外。

STATE OF MIND:超人類主義下的二元分裂世界

前言

如果一款遊戲,試圖向你灌輸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超人類主義(transhumanism)這些高深的學問,你是否會覺得無所適從?

這或許就牽扯到遊戲的媒介作用,它是不是一定就要指向娛樂性呢?那倒不一定,不同的開發者對於遊戲介質的思考是不一樣的,跟他們自身的認知和價值取向表達有關。因此,這個問題到不必過於糾結。作為玩家的我們,自然能潛移默化地抓住一些東西,這在傳播效力中並不少見。

Daedalic Entertainment 的新作 State of Mind 看似有著故弄玄虛的主題,但實際上,它所要探討的點並不高深,不過是藉以不同的角度或者更淺顯的方向來展開對晦澀主題的探討。比如,人生的價值、分裂和統一的二元命題等。

超人類主義

STATE OF MIND 直譯過來是心境、思想狀態的意思,暗含了遊戲對於思維意識上的表達訴求。

它的設定特殊之處在於,遊戲通過存儲在實體介質的記憶作為人生價值的衡量標準,浸透著超人類主義(transhumanism)的哲學思想。

在近未來的2048年的柏林,人類的身體和意識,從虛擬到現實,皆被「公司王國」(corporatocracy)所掌控。

乍看之下,STATE OF MIND 引入了一些很陌生、很奇詭的概念,他們對於玩家理解遊戲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比如,「超人類主義」。「超人類「意味著,超越人類自身的極限。因此,它的主訴求是通過改進人類自身條件,尤其是希望開發和製造各種廣泛可用的技術來消除殘疾、疾病、痛苦、衰老和死亡等不利於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消極問題。同時,技術對於人類發展的危害,也包括在研究方向之內。

又比如,「公司王國」,這是一個由全球正義運動(Global Justice Movement)支持者發明的新詞,用來形容屈從於組織實業壓力的政府。我們可以將其看作是一個凌駕於傳統體制之上,具有超然地位的巨大壟斷體,從經濟到政治都佔據著絕對的主導地位。

這兩個概念之間有一種從屬關係,即「公司王國」作為強大的實體,對於人類生存的影響,也就是前者對於「超人類主義」的具體實踐。

由此看來,這個高級的背景可以分解為:當政府屈從於寡頭(「公司王國」)之後,不再是傳統認知上的秩序維護者和民眾福祉的保障者,反而藉由「公司王國」的技術實力,引領人類和社會朝著新的方向發展。

但是,它的影響同樣作用於正、反兩個方面,當公民的個體價值、生活意義全被封裝在物理介質當中,那麼,這究竟是好還是壞?是整體利益的提升還是禁錮民眾的自由思潮呢?超人類主義在探討改進人類基礎素質之外,也同樣對新技術帶來的危害表達了聚焦。

二元分化世界

以上只是一個方面,它代表了遊戲不可妥協、不可將就的部分,開發者認為遊戲能夠承載更多的東西。

回到現實,我們同樣對遊戲有接地氣的需求,比如,玩法和娛樂性。一旦我們撕開這些讓遊戲蒙上的神秘色彩的標籤,STATE OF MIND 實際上是一款泛科幻類型的 3D 冒險遊戲,同時還加入了驚悚元素(thriller)。

STATE OF MIND 包含兩個分裂的世界。一個是數字網路空間(cyberspace),一切都是那麼光鮮亮麗,代表著烏托邦(utopian);而另一個則是現實世界——混亂黑暗,充斥著反烏托邦(dystopian)的思潮。

「這是一個二元分化的世界,在反烏托邦的現實柏林,有著不完美的角色。當然還有另外一個完全相反的世界形態。「為遊戲劇情執筆的德國作家 Martin Ganteföhr 指出。

玩家扮演的角色理查德•諾蘭(Richard Nolan)是來自柏林最大的媒體工作室之一 Voice 的首席記者,同時也是一位父親。儘管他的職業生涯看似非常成功,但是,個人生活卻一團亂麻:他愛上了一個已婚的女人。遊戲開始於一場重大的事故,諾蘭與同事對此展開調差,最終卻發現受困於醫院。結果顯示,所有人都是由於大腦遭遇黑客攻擊,而引發了健忘症。

諾蘭從開始意識到自己身上的分裂性之外,就便開始積極地尋求拯救之法。他的目標與家人團聚,尋回自己失去的記憶。在冒險的過程中,他逐漸意識到,這並不僅僅只是關於他自己,而是關係到人類的未來。

STATE OF MIND 有多達6個角色可玩,這大概算得上多角色操控遊戲的一個極限。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獨特的動機和故事,而彼此之間的關聯又造就了群像式的體驗。比如,其中的女性角色 Lydia,則跟諾蘭有染。

外媒 Gamereactor 曾在去年5月發布了遊戲的初體驗文章,他們指出,玩家在遊戲中探索、解謎時,會使用到角色切換,並同時與不同的對象交互。「隨著遊戲的推進,玩家可以黑入(hack)無人機、技術設備等。「

據悉,STATE OF MIND 的時長約有20小時,故事的進展會遇到很多「分岔」,也就意味著,玩家必須做出自己的決定,最終的結局也會因此變得更加多樣化。

在哲學化大背景的覆蓋之下,STATE OF MIND 融入了更多寬泛的議題,使得整款遊戲呈現出一種 The Matrix (《黑客帝國》)和 Black Mirror (《黑鏡》)的即視感。

Low-poly

除此之外,STATE OF MIND 在美學上亦有著不俗的追求,更好地服務遊戲的主題。

遊戲整體採用了 Low-poly 低多邊形美學,並吸取了賽博朋克的特色,演繹出了一個分裂的柏林都市,從科技感的城市到光影的渲染,都能看出這種融合性的科幻色彩。

Daedalic Entertainment 指出,Low-poly 的美學是對遊戲中這個破碎的(shattered)、賽博朋克式(cyberpunk-ish)的反烏托邦(dystopian)世界的隱喻(metaphor)。

Low-poly 本身就是一種從現實抽象出來的藝術風格。而 STATE OF MIND 中的世界被切割成虛擬和現實、烏托邦和反烏托邦,從風格到蘊含的深意,使得兩者產生出了貼切而互相滲透的關係。

結語

老實講,當一款遊戲牽扯到了這些哲學系的概念之後,會給人一種高級感。這種高級意味著「不夠接地氣」,因此會營造出一種雲里霧裡、晦澀艱深的體驗語境。我在文首也提到,遊戲高深理念並不為所有人所接受,但是無可厚非的是,對於遊戲媒介本身而言,這是實現了自我表達的訴求。

從玩家的立場出發,我們每個人都不是木頭,或多或少也能揣摩出開發者試圖想要展示的內容,即使是朦朧而不具象的,但這種疏離反而會讓人好奇入戲,揭開探索和發現的序幕。

因此,我個人並不擔心 STATE OF MIND 最終的成品會「曲高和寡」,反而會調高個人的期待值,畢竟,隨著大家對於遊戲的追求也一直在發生變化。

最後,STATE OF MIND 將於2018年上架,具體日期尚不明確,敬請關注 indienova 的後續報道!

Linux系統的備份恢復

tar 命令

副本(本機備份整個系統,以後還原還是還原到本機)

注意根目錄下要有充足的可用空間用於備份。

cd /
#tar.gz格式
tar cvpzf system_backup.tar.gz / --exclude=/proc --exclude=/lost+found --exclude=/system_backup.tar.gz --exclude=/mnt --exclude=/sys

#tar.bz2格式
tar cvpjf system_backup.tar.bz2 / --exclude=/proc --exclude=/lost+found --exclude=/system_backup.tar.bz2 --exclude=/mnt --exclude=/sys


# 恢復系統
cd /
#上傳文件到根目錄下
tar xvpfz system_backup.tar.gz -C /
或
tar xvpfj system_backup.tar.bz2 -C /

#創建備份時排除的目錄
mkdir proc
mkdir lost+found
mkdir mnt
mkdir sys
  • /proc 許可權:文件所有者:root群組:root 所有者:讀取 執行 群組:讀取 執行 其它:讀取 執行
  • /lost+found 許可權:文件所有者:root群組:root 所有者:讀取 寫入 執行 群組:讀取 執行 其它:讀取 執行
  • /mnt 許可權:文件所有者:root群組:root 所有者:讀取 寫入 執行 群組:讀取 執行 其它:讀取 執行
  • /sys 許可權:文件所有者:root群組:root 所有者:讀取 寫入 執行 群組:讀取 執行 其它:讀取 執行

恢復完成重啟以後,所以的事情都會和你備份的時候一模一樣。

天國世界

昨天對宇宙進行了一些猜想,早上躺在床上又想起來一些事情。於是把它用XMIND做了一個圖:

看懂這個圖,我們要首先對圖中的文字要進行理解。

文明:問明,就是問明天的路,西遊記主題曲《敢問路在何方》。

宇宙:愚咒,即愚人受困,陷入魔咒。

世界:是結界,破了界會接入天國。

紅塵:我們都在圍繞太陽恆星(紅)生存,嚮往光明。

太陽:抬陽,嚮往光明,萬物負陰而抱陽。

地球:敵囚。

地獄:這個「獄」字,要理解,是反犬旁,就是違反的將會進入。

上帝:更高級文明,更高級的元宇宙。

上天:進入更高級文明,進入更高級的元宇宙。

入地:進入更低級文明,進入更低級的元宇宙。

……

可能我們本都是天國里大徹大悟、四大皆空、富足無煩惱的人,後來遇到了煩惱(心裡不平衡),也就是違反了天國(人弗國)的道,遇到了煩惱;於是思考明天該怎麼辦,接著就進入了虛擬的元宇宙,我們在這個元宇宙的結界里修鍊、反思、獲得智慧和解脫,最終歸於消亡而重歸天國。

宇宙的奧秘其實就藏在我們生活中,「百省」們日用而不知。很多問題無法用科學來解釋,只能靠自己去悟,悟道就是解脫之道。

道家講出世,儒家講入世,佛家既講出世又入世。學了道家的東西以後,感覺自己超脫了,但是我們又要照顧虛擬現實中的我——本我。所以又要積極入世,學習儒家的東西。很多事情可以看穿、看明白,但不要看破。一旦看破了,或許就出家當道士或是當和尚了。所以南懷瑾建議年輕人不看去學佛學和學易經,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年輕,閱歷不夠,積累的智慧不夠,容易看破紅塵而無法繼續在紅塵修鍊。其實在紅塵里修鍊才是最好的修鍊方式,也不枉我們來這塵世間走一遭。

對宇宙的一些猜想

今天在家學了一天的易經,看了曾仕強老爺子寫的《易經真的很容易》,從中深受啟發。看完之後,我從玄學、道家、釋家的角度對我們的宇宙進行了思考。

這不得不提到之前我之前寫的一篇文章《死亡後的去向》,之前曾經對人死亡後的去向進行過思考,但沒找到如何打破輪迴的答案。但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又隱約覺得自己在慢慢地接近答案。

宇宙的奧秘其實就藏在我們生活中,「百省」們日用而不知。我不禁想起來佛家的「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十八層地獄」,道家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省為芻狗。」,易經的「一陰一陽之謂道」,聖經中的「天堂與地獄」……

從玄學的角度講,宇宙為「愚咒」。聯想起我們現在正在建設的「元宇宙」。我認為不醒悟的愚人和「百省」們,死後將從我們這個宇宙消失,然後進入下一個宇宙輪迴。

現今社會出現的「元宇宙」,正是因為當今人們解決不了目前面臨的問題,準備進入模擬的「元宇宙」中進行模擬現實,以尋求解脫之道。

或許這個世界上就沒有上帝,有的只是有「道」的更高級文明,他們通過模擬現實——「元宇宙」不斷地獲取智慧,我們所處的環境只不過是虛擬機里的一串代碼,我們人類不過只是這個虛擬現實中的一個個ID而已。如果我們不能解決當今宇宙所面臨的問題,我們也會效仿更高級文明,製造一個「元宇宙」來模擬解決問題。

如何避免進入到下一個輪迴中呢?就是在當今宇宙中解決當今的問題,就是要靠我們的自我救贖,其實人成長的本質,就是自我救贖。整個宇宙文明分為9級,每級文明分陽陰,所以佛學中的地獄有18級,地獄就是宇宙,宇宙就是地獄。我們在這個宇宙中開悟自己,修鍊自己。積德了,修好了,開悟了,就會進入到更高級文明或是直接歸家上天堂,這些人能做到視死如歸,悟到真我。不開悟的「愚人」、「百省」和積惡過多的惡人,將進入到更低級文明的宇宙進行輪迴或陷入佛家所說的「萬劫不復之地」。

是歸家入天堂,還是進入下一個更低級的「愚咒」輪迴?我們該如何選擇?

陰陽五行學說

什麼是五行學說?什麼是陰陽學說?

五行學說是古代漢族人民樸素的辨證唯物的哲學思想。將古代哲學理論中以木、火、土、金、水五類特性及其生克制化規律來認識、解釋自然的系統結構和方法論運用到中醫學而建立的中醫基本理論,用以解釋人體內臟之間的相互關係、臟腑組織器官的屬性、運動變化及人體與外界環境的關係。

陰陽學說是以自然界運動變化的現象和規律來探討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的變化,從而說明人體的機能活動、組織結構及其相互關係的學說。陰陽學說認為宇宙間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對立又統一的陰陽兩個方面,經常不斷地運動和相互作用。這種運動和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運動變化的根源。古人把這種不斷運動變化,叫做「生化不息」。

陰陽五行學說

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動。

五行學說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之間的運動變化而生成的。同時,還以五行之間的生、克關係來闡釋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認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靜止的,而是在不斷的相生、相剋的運動之中維持著協調平衡。這即是五行學說的基本涵義。

這種觀點中是建國以後,老中醫為了表明中醫思想具有唯物主義特徵而注釋的。

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運動方式。我國古代思想家用五行理論來說明世界萬物的形成及其相互關係。中醫用五行來解釋生理病理上的種種現象。預測未來的人用五行相生相剋來推算人的命運。在這一觀點中,「行」被理解成運動。

陰陽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樸素的辨證唯物的哲學思想。因此,古代醫學家借用陰陽五行學說來解釋人體生理、病理的各種現象,並用以指導總結醫學知識和臨床經驗,這就逐漸形成了以陰陽五行學說為基礎的祖國醫學理論體系。

陰陽學說是以自然界運動變化的現象和規律來探討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的變化,從而說明人體的機能活動、組織結構及其相互關係的學說。

任何事物均可以陰陽來劃分,凡是運動著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都屬於陽。相對靜止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屬於陰。我們把對於人體具有推進、溫煦、興奮等作用的物質和功能統歸於陽,對於人體具有凝聚、滋潤、抑制等作用的物質和功能歸於陰,陰陽是相互關聯的一種事物或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

陰陽學說認為:自然界任何事物或現象都包含著既相互對立,又互根互用的陰陽兩個方面。陰陽是對相關事物或現象相對屬性或同一事物內部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陰陽學說認為:陰陽之間的對立制約、互根互用,並不是處於靜止和不變的狀態,而是始終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陰陽者,有名而無形」――《靈樞·陰陽系日月》。「一陰一陽之謂道」――《易傳·繫辭》 道:指「道理」、「規律」、「陰陽者,天地之道,萬物之納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陰陽五行是道家學說還是陰陽家學說

陰陽五行說最早見於周易與《尚書·洪範》,最早被陰陽家使用,後來陰陽家消亡,漢代時佛教東傳,道教興起,五行說就被道教吸納了。在道家起源很早,而道教比較道家後道教里不只有道家東西,還民間東西,五術等。所以道教和道家思想是不太相同,主只是主要部分是相同的。

變化之始

兩儀四象

太極生兩儀,即陰、陽。

兩儀生四象,即少陰、太陰、少陽、太陽。

四象進一步映射為:水(太陰)、火(太陽)、木(少陽)、金(少陰)。萬物生於土,歸於土,因此又有四象生滅之地——土。此為五行。

天干地支

五行又分陰陽:

陽木、陰木
陽火、陰火
陽土、陰土
陽金、陰金
陽水、陰水
此為十天干。分別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命名。

十二地支類似:

寅卯木
午巳火
辰戌、丑未土
申酉金
子亥水
生克乘侮

五行之間存在四種關係:

生:強助弱,旺助衰為生。
克:強損弱,旺損衰為克。
乘:生之過頭反受損為乘。
侮:克之不成反被克為侮。
此間,生與乘互為正反兩面。克與侮互為正反兩面。

五行相生為: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

五行相剋為: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中的任一員都存在五種關係:生他、克他、他生、他克,以及與同類互比的關係。

五行相乘

「乘」體現的是中間狀態下的消長、轉化關係。

土能生金,金多土變;土賴火生,火多土焦。

金能生水,水多金沉;金賴土生,土多金埋。

火能生土,土多火晦;火賴木生,木多火熾。

水能生木,木多水縮;水賴金生,金多水濁。

木能生火,火多木焚;木賴水生,水多木漂。

五行相侮

「侮」體現的是絕對狀態下的生克關係。

金能克木,木多金缺。

火能克金,金多火熄。

水能克火,火多水干。

土能克水,水多土流。

木能克土,土多木折。

地支類象

時間

四季各有五行,季節之末屬土。

春屬木,寅卯辰
夏屬火,巳午未
秋屬金,申酉戌
冬屬水,亥子丑
除了四季,地支還用來表示月份、時辰:

陰曆正月為寅,二月為卯,三月為辰,以此類推。
23:00 ~ 1:00 為子時,1:00 ~ 3:00 為丑時,3:00 ~ 5:00 為寅時,以此類推。
天,運動不息;地,值守輪迴。因此用地支表示時間,而不用天干。

方位與生肖

子為正北,丑寅為東北,卯為正東,以此類推。

舉一例說明方位五行在中醫上的延伸應用,看舌象時舌尖為心火,舌根為腎水。

子為鼠,丑為牛,寅為虎,以此類推。因此十二生肖亦有五行。

轉自:https://www.buyiju.com/bzzs/wuxing/3209.html

地支五行

十二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總稱。又稱十二支。中國古代用十二地支紀時、紀月。地支紀時就是將一日均分為12個時段,分別以十二地支表示,子時為現在的23~1時,丑時為1~3時,等等,稱為十二時辰。地支紀月就是把冬至所在的月稱為子月,下一個月稱為丑月,等等。地支與十天干順序相配,組成甲子、乙丑……癸亥,以六十為周期用以紀日、紀年。

地支五行

1 、子、寅、辰、午、申、戌為陽,丑、卯、巳、未、酉、亥為陰。此以奇偶分陰陽。

2 、寅、卯、辰、巳、午、未為陽,申、酉、戌、亥、子、丑為陰。此以四季分陰陽,春夏為陽,秋冬為陰。

十二支與陰陽五行

寅卯屬木,寅為陽木,卯為陰木。

巳午屬火,午為陽火,巳為陰火。

申酉屬金,申為陽金,酉為陰金。

子亥屬水,子為陽水,亥為陰水。

辰戌丑未屬土,辰戌為陽土,丑未為陰土。未戌為干土,丑辰為濕土。干土者其中藏火,濕土者其中藏水。

十二支藏干:子 — 癸,丑 — 已癸辛,寅 — 甲丙戊,卯 — 乙,辰 — 戊乙癸,巳 — 丙戊庚,午 — 丁已,未 — 已丁乙,申 — 庚壬戊,酉 — 辛,戌 — 戊辛丁,亥 — 壬甲。

十二支與四時方位/地支

寅卯東方木,已午南方火,申酉西方金,亥子北方水,辰戌丑未四季土。

少陽見於寅,壯於卯,衰於辰。寅卯辰屬木,司春,為東方。

太陽見於巳,壯於午,衰於未。巳午未屬火,司夏,為南方。

少陰見於申,壯於酉,衰於戌。申酉戌屬金,司秋,為西方。

太陰見於亥,壯於子,衰於醜。亥子丑屬水,司冬,為北方。

十二支月建/地支

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

月建以十二節令為準,即立春後,寅木當權,驚蟄後卯木執令,清明後辰值班,余仿此。

十二支配十二時辰/地支

23-1 點為子時, 1-3 點為丑時, 3-5 點為寅時, 5-7 點為卯時, 7-9 點為辰時, 9-11 點為巳時, 11-13 點為午時, 13-15 點為未時, 15-17 點為申時, 17-19 點為酉時, 19-21 點為戌時, 21-23 點為亥時。

十二支配生肖/地支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十二支配人體/地支

十二支配身體:子為耳,丑為胞肚,寅為手,卯為指,辰為肩、胸,巳為面、咽齒,午為眼,未為脊樑,申為經絡,酉為精血,戌為命門、腿足,亥為頭。

十二支配臟腑:寅為膽,卯為肝,巳為心,午為小腸,辰戌為胃,丑未為脾,申為大腸,酉為肺,亥為腎、心包,子為膀胱、三焦。

陰陽五行的由來

陰陽五行,是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的合稱。是上古認識自然和解釋自然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陰陽學說認為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是在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下孳生著、發展著和變化著的。

五行是一種文化。五行學說認為金木水火土是構成物質世界所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質,是由於這五種最基本物質之間的相互資生、

相互制約的運動變化而構成了物質世界。這個行,不是走路的意思。是代表運動。用現在的解釋有動能的意思。

金,不是黃金。是堅固和凝固的意思;

木,代表生的功能和根源。中國字「生「就是一個很好的五行中對」木的解釋。生是一個象形字,下面是一個「土」字,上面代表破土生髮出來的一個枝一片葉。

水,代表流動,具有循環和周流的意思;

火,代表熱能;

土,代表地球本身。所以土在五行的方位上居中。

五行是說這五種物質是相互變化的,相互影響的。這種變化和影響就是生和克。

生和克是陰陽學說裡面的說法。

嚴格的說,五行學和《易經》沒有根本的聯繫。只有在運用《易經》的法則和占卜的時候,《易經》才和五行學產生聯繫。

轉自:https://www.buyiju.com/bzzs/wuxing/3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