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烏合之眾?

一百多年前的一幕:譚嗣同等被押赴刑場時,路邊圍滿看熱鬧的群眾,他們往譚等人身上扔爛菜葉臭雞蛋,吐口水,義憤填膺地痛罵他們是賣國賊……

被斬時,興緻勃勃地圍觀群眾中,有很多拿著事先準備好的饅頭,準備蘸血吃……

當時譚嗣同被用鈍刀「鋸」了三十多刀才死的,這過程是痛入骨髓的。但圍觀群眾的表現,應該是讓他更為心痛,悲涼……

「本愛丘山」的寥寥數語讓人背脊寒顫!無數冰山排山倒海回返寒武紀!

烏合之眾的愚昧是罪惡的深淵,或許連上帝也無力拯救!無力把他們從沼澤中拽出!最深的深淵是烏合之眾們無法看清自己身陷泥沼、以及與外部世界的關係,烏合之眾被無知愚昧固化,被無情循環操縱,分不清是是非非,反而反噬那些冒著生命危險引領光明、用生命祭獻光明的人,把那些用生命朝拜真理的人看成十惡不赦的敵人,從而自掘更深的墳墓、更深的深淵!

一切滑向深淵的墜落皆是烏合之眾自己賦予的!一切救贖不是他人也不是個體英雄造就,是自己,自我救贖往往遙不可及!

出師表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德經79-天下之道猶張弓者也

天下之道,猶張弓者也!高者(「印」為「抑」的異體字,壓,壓制)之,下者舉之;有餘者𢿃之,不足者補之。

故天之道:𢿃有餘而(助;補助)不足。人之道則不然,𢿃不足而(供奉,供養)有餘。

孰能有餘而(通「又」)(用,拿,把,將)(拿)(幫助,扶助)(王者以民為天)者乎?唯有道者乎!

是以聖人爲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見賢也!

註解:

天下的治理之道,就像張弓射箭啊!弦拉高了就把它壓制一些,低了就把它抬高一些;弦拉多了就減少一些,不足就增補一些。

故天之道:減少那些有餘的,用來補助那些不足的。人間的(治理)之道則不是這樣,減少那些不足的用來扶助那些有餘的。

誰能夠在有餘之後又把多餘的拿出來扶助天下(不足的)民眾呢?只有有道的人(才會這樣做)吧!

因此有道德的統治者有所作為但不佔有作為的成果,功成事遂而不居功。這樣做,是其為了不想表現自己的賢明啊!

德經78-木強則恆

人之生也柔弱(柔和謙順),其死也(艹,表示把兩點意思串起來。忄同「心」,內心。亘同「宣」,知道、明白)(古同「韌」,柔韌,柔軟又結實,受外力作用時,雖然變形而不易折斷,與「脆」相對)(超過,勝過)(剛強;堅決)。萬物草木之(通「性」,資質;稟賦)柔脆(柔而易折,軟而易碎),其死也𣒞槁(這兩個字理解為用木車運走堆高當柴火)

故曰:(牢固,結實,硬)強者死之(徒黨,同一類或同一派別的人)也,柔弱(卑賤)(地位低微)生之徒也。

兵強則不(克制)(木質堅韌結實,「木」代表「仁」)強則恆。強大居下,柔弱微細居上。

註解:

人們中活下來的都是柔弱的,那些死去的(剛強之人)也打心眼裡明白柔韌勝過剛強。萬物如草木的稟性是柔脆(易折)的,死了以後也不過是被人用木車運走堆高當柴火。(剛強的人會死亡,柔弱的人會存活;柔脆的人喪失氣節,柔韌的人堅守氣節,你會選擇做哪類人呢?)

所以說:堅固、剛強的是容易死亡的一類人,柔弱、卑微的是容易存活的一類人。

軍隊強大則不能剋制,仁政強大則能恆久。強大的處下,柔弱、卑微的處上。

鏈接:

孔子來到河南洛陽,有一天去拜訪老子,老子這時候已經很老了,有一百多歲了。孔子說:「老師,你能不能告訴我,人生最重要的道理是什麼?這次來了,下次能不能來不一定,能不能告訴我?」老子什麼都沒說,指了指自己的嘴,「啊……啊……」孔子鞠了個躬,表示明白了,就帶著他的弟子出來了。別人問他,說老子都告訴你什麼,你明白什麼了?孔子說,老子讓我看他的嘴啊,牙齒沒了,一個都沒有了,但舌頭還在。他告訴一個道理:天下最剛強的東西往往不能持久,而柔韌的東西卻往往可以長存。

齊威王軼事典故

政治成就

積極納諫

除接受淳于髡一鳴驚人的勸諫外,他還接受了平民琴師鄒忌的進諫。鄒忌借講琴理談治國方法,指出了上下一致.國家才會昌盛的道理,還勸威王不要再沉溺於酒色歌舞,要廣招人才,發展生產,操練兵馬。齊威王幡然悔悟,拜鄒忌為相。

整頓吏治

齊威王經過調查,召集七十二名地方官到朝廷,用烹刑誅殺了沒有政績、只知賄賂收買朝廷官員求得讚譽的阿大夫以及接受賄賂的官吏,又獎勵給雖在朝廷內倍受毀謗卻政績優秀的即墨大夫一萬戶的封邑。從此,齊國大臣都認真辦事,誠實做人,再也不敢文過飾非。

重用人才

齊威王把人才提到國寶的高度來認識。齊威王二十四年(公元前333年),齊威王在與魏惠王「比寶」的談話中,把大臣檀子、田朌、黔夫、種首比作「國寶」。他一面選宗室中有作為的人為官,如田忌做將軍;一面又選拔大批門第寒微的人士委以重任,比如出身贅婿、受過髡刑且相貌醜陋的淳于髡、平民出身的鄒忌、殘疾人孫臏等。

廣開言路

在鄒忌勸諫下,齊威王懸賞納諫,下令能當面指出國君過失的,給上賞;上奏章規勸國君的,給中賞;在朝廷或街市中議論國君過失,給下賞。(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剛開始時,群臣前去進諫,朝廷門口、院子里每天像市場一樣熱鬧。數日之後,進諫者一天天減少。一年之後,由於齊國政治得到徹底改善,人們想提意見卻無意見可提了。

軍事成就

齊威王很重視軍事理論的建設。他讓稷下先生們將古《司馬法》與司馬穰苴兵法合二為一,編輯成《司馬穰苴兵法》。

軼事典故

淳于髡[kūn]諷諫威王

齊威王時,淳于髡被用為客卿。他學無所主,博聞強識,能言善辯,多次用隱言微語的方式諷諫威王,使齊威王居安思危,革新朝政。齊威王當政初時,「好為淫樂長夜之飲」,國政荒亂,群臣莫敢諫。淳于髡針對齊威王好隱語的特點,對齊威王說:「國中有鳥,止王之庭,三年不飛又不鳴,不知此鳥何也?」齊威王明白他的用意極其驚訝,用隱語回答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衝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從此振作起來,治理朝政,收復失地,使齊國又強大起來。

騶忌子彈琴諫齊王

騶忌子憑彈琴的技藝謁見齊威王,齊威王喜歡他而讓他住在王宮右室。不久,齊威王彈起琴,騶忌子推開門進來說:「琴彈得真好啊!」齊威王勃然不悅,放下琴按著劍說:「先生剛被留下,沒有深察情況,怎麼知道我琴彈得好呢?」騶忌子說:「那大弦渾厚而且像春天般和暖,象徵著君王;那小弦明晰而且清亮,象徵著國相;手指控弦很緊,而又很舒緩地放開,象徵著政令;和諧的聲音,高低相輔相成,迴旋曲折而不互相干擾,象徵著四時:我因此知道您的琴彈得好。」齊威王說:「你很精通音律啊。」騶忌子說:「何止音律,大凡治理國家、安定人民的道理都寓含在音律之中。」齊威王又勃然不悅說:「要是談到五音調配成律的道理,確實沒有人趕得上先生。至於治理國家、安定人民,又跟絲竹管弦有什麼關係呢?」騶忌子說:「那大弦渾厚而似春天般溫暖,是國君;那小弦明晰而清亮,是相國;控弦緊而又舒緩地放開,是政令;和諧而鳴,高低相成,迴旋曲折而不干擾,是四時。聲音往複而不紊亂,是政治清明;上下前後連接溝通,是延續國祚不致滅亡:所以說琴聲調和則國家治理。治理國家,安定人民,沒有比五音的道理更加明白的。」齊威王說:「講得好啊。」

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曾問妻、妾、客自己和徐公誰比較美,諸人都說鄒忌比較美。但鄒忌在見過徐公後卻自愧不如,回家深思後向齊威王上奏說:「我確實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愛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想要有求於我,都認為我比徐公美。現在齊國的土地方圓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宮裡的王后嬪妃和親信侍從,沒有誰不偏愛大王,滿朝的大臣,沒有誰不害怕大王,全國範圍內的人,沒有誰不有求於大王。由此看來,大王所受的蒙蔽太嚴重了。」
齊威王說:「好!」於是發布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和百姓,能夠當面指責寡人過錯的,得上等獎賞;上書勸誡寡人的,得中等獎勵;能夠在公共場所議論指責寡人讓我聽到的,得下等獎勵。」命令剛剛下達時,大臣們都來進諫,宮廷里像集市一樣人來人往;幾個月以後,有時候間或有人進言;一年以後,即使有人想進言,也沒有什麼可進諫的了。
燕國、趙國、韓國和魏國聽到這種情況,都到齊國來朝見,表示敬意。就這樣,齊國因內政修明,威服了別的國家 。

齊威王比寶

齊威王二十四年,齊王與魏王在郊外一起打獵。魏王問道:「大王也有寶物嗎?」威王說:「沒有。」魏王說:「像我這樣小的國家,也還有能照亮前後各十二輛車的直徑一寸的十顆夜明珠,齊國這樣的萬乘之國怎麼能沒有寶物呢?」威王說:「我當作寶物的與大王不同。我有個大臣叫檀子的,派他鎮南城,楚國人就不敢向東方侵犯掠奪,泗水之濱的十二諸侯都來朝拜。我有個大臣叫盼子的,派他鎮守高唐,趙國人就不敢到東邊的黃河裡捕魚。我有個官吏叫黔夫的,派他鎮守徐州,燕國人就到北門祭祀,趙國人就到西門來祭祀,以求神靈保佑不受攻伐,搬家去追隨他的有七千多家。我有個大臣叫種首的,派他戒備盜賊,結果路上沒有人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拾走。這些都將光照千里,豈只是十二輛車呢!」魏惠王心中慚愧,敗興離去。

齊威王烹阿大夫

齊威王自繼位以來,不理國政,政事交付給卿相大夫,九年之中,諸侯都來攻打齊國,使齊國民不聊生。此時齊威王召來即墨(今山東平度)大夫而對他說:「自從您作即墨大夫以來,每天都有人來說您的壞話。但是我派人去巡視即墨,田地都已開墾,百姓衣食豐足,官府中沒有堆積滯留的公務,東方因而得以安定。這是因為您不會討好我左右身邊的人以博求名譽的緣故啊。」封給他一萬戶的食邑。齊威王又召來阿城大夫而對他說:「自從您治理阿城以來,讚譽您的話每天都能聽到。然而我派人去視察阿城,田野沒被墾治,百姓生活貧苦。往日趙國進攻甄城,您不去救援。衛國攻取薛城,您不聞不問。這是因為您用錢重賄我左右身邊的人以索取名譽的緣故啊!」當天,齊威王烹殺阿城大夫,齊威王身邊曾經讚譽過阿城大夫的人都一併烹殺。於是,齊威王發兵向西攻打趙國、衛國,在濁澤打敗魏軍並包圍魏惠王。魏惠王請求獻上觀城以求和解,趙國也歸還齊國長城。於是齊國百姓大為震驚,人人都不敢文過飾非,儘力表現出忠誠。齊國得到大治,諸侯聞訊,二十多年沒有人敢於出兵侵犯齊國。

德經77-夫唯無以生爲者,是賢貴生

人之飢也,以其取食𨓚(shuì,兌為口,加走之,意為民口奪食,通「稅」)之多也,是以飢。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爲也,是以不治。民之巠(通「輕」,輕視;不重視)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巠死。

夫唯無以生爲者,是(良,美善)貴生。

註解:

人們之所以忍飢挨餓,是由於統治者吞食的賦稅太多(從民口奪食),因此才陷於飢餓。百姓之所以不能治理,是由於在上位的人不顧民心、民情而任性妄為,因此(百姓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導致)不能治理。民眾之所以會輕視死亡,是由於統治者奉養過分奢厚(搜刮民脂民膏導致造成民不聊生),因此才會輕視死亡。

這隻有不為了自己過優越生活而作為的(統治者),才是賢良和重視生命的。

德經76-爲者吾將得而殺之

若民恆(jū,多的樣子)不畏死,奈何以殺(同「懼」,恐嚇)之也?若民恆是死,則(這個;那個)爲者,吾將得而殺之,夫孰敢矣?

若民恆且必畏死,則恆有(職掌,主管)殺者。夫(假借為「代」,代字加一筆,代表插手,干預的意思)司殺者殺,是伐大匠(zhuó,砍;斫;削)也。夫伐大匠斲者,則希不傷其手矣。

註解:

如果民眾常常大多不畏懼死亡,如何用死亡來恐嚇他們呢?如果民眾常常只剩下死路一條,那麼這個妄為的人,我將把他抓起來殺掉,這誰還敢妄為?

如果民眾常常大多畏懼死亡,那麼常常設有依法殺人的專職人員。這(統治者)插手並代替依法殺人的人去殺人,就如同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頭;這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頭的人(遭遇反抗是正常的),那麼很少有不傷及這手的。

流水不腐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老子曾經說過「上善若水」,是說做人要像水一樣,幫助萬物,默默不爭。水很接近於道的品性,它至柔之中又有至剛、至凈、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氣度。以水悟道,可以看到成功人生里的七種境界。

  • 01 –

水,百折不撓。

冰生於水,卻比水強硬百倍。水,越在寒冷惡劣的環境下,它越能體現出堅如鋼鐵的特性。

這是成功人生的第一種境界——百折不撓。

  • 02 –

水,聚氣生財。

水化成氣,氣看無形。若氣在一定的範圍內,聚集在一起形成聚力,便會變得力大無窮,動力無比。

這是成功人生的第二種境界——聚氣生財。

  • 03 –

水,包容接納。

水凈化萬物,無論世間萬物多臟,它都敞開胸懷無怨無悔地接納,然後慢慢凈化自己。

這是成功人生的第三種境界——包容接納。

  • 04 –

水,以柔克剛。

水看似無力,自高處往下流淌,遇阻擋之物,耐心無限,若遇稜角磐石,即可把稜角磨圓,亦可水滴石穿。

這是成功人生的第四種境界——以柔克剛。

  • 05 –

水,能屈能伸。

水能上能下,上化為雲霧,下化作雨露,匯涓涓細流聚多成河,從高處往低處流,高至雲端,低入大海。

這是成功人生的第五種境界——能屈能伸。

  • 06 –

水,達濟天下。

水雖為寒物,卻有著一顆善良的心。它從不參與爭鬥,哺育了世間萬物,卻不向萬物索取。

這是成功人生的第六種境界——達濟天下。

  • 07 –

水,功成身退。

水霧似飄渺,卻有著最為自由的本身。聚可成雲結雨,化為有形之水,散可無影無蹤,飄忽於天地之內。

這是成功人生的第七種境界——功成身退。

德經75-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勇於敢者則殺,勇於不敢者則(guā,原意指箭末扣弦處。這裡指引而不發)。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忌諱),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戰而善(克制),不(話,言語,口語。又特指怨言、謗言)而善應,不(呼喚,特指上對下的呼喚)而自來,(批評,揭發)而善(慮難曰謀,側重於商議出辦法或盤算出主意)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註解:

(關於「民不畏畏」,或者說對於統治者的恐怖威脅,民眾之中有愚昧、甘願受壓迫而不敢有絲毫反抗之心的「不敢者」,有引而不發的「勇於不敢者」,有勇於向統治者表達自身訴求的「敢者」,有不惜流血犧牲奮起反抗的「勇於敢者」。)不惜流血犧牲奮起反抗的「勇於敢者」則會被殺,引而不發的「勇於不敢者」則像引而不射的弓箭(隨時有暴發的危險)。這兩者對統治者來說或有利或有害(殺了反抗的「勇於敢者」雖暫時平息了事端,但卻激起更多引而不發的「勇於不敢者」,從而置自身於危牆之下),這是為上天所忌諱的,誰知道其中的緣故呢?

(統治者該如何處理與民眾之間的矛盾?)天之道:(對於民眾中間不惜流血犧牲奮起反抗的「勇於敢者」,)統治者要不爭鬥、不對立,並且要善於克制;(對於民眾中間積極表達自身訴求的「敢者」,)統治者不要有怨言和謗言,而且要善於應承、積極回應民眾的訴求;(對於民眾中間引而不發的「勇於不敢者」,)統治者不要待矛盾和問題擴大了讓上級召喚,而且要主動來解決一些容易引發民眾不滿的矛盾和問題;(對於民眾中間愚昧、甘願受壓迫而不敢有絲毫反抗之心的「不敢者」),統治者要對其進行批評,而且要善於與之商議出解決矛盾和問題的辦法。

天道法網寬廣無邊,貌似寬鬆,卻無半點漏失。(簡單一句話說明,就是因果律,自己造的因,自己自然得這個果,誰都逃脫不了。)

德經74-夫唯弗猒,是以不猒

民之不畏畏,則大畏將至矣。

(把水截住)其所(平時,平常),毋(同「厭」,抑制;堵塞)其所生。夫唯弗猒,是以不(同「厭」,憎惡,嫌棄)

是以聖人自知而不自(古同「現」,顯露,顯現)也,自愛而不自貴也。故去(古同「彼」,古代中原音韻為「背」,意思是「自見」和「自貴」與道背離,不可取)取此。

註解:

(把民眾逼迫到無法生存的危險地步,)當民眾不再害怕統治者的恐怖威脅時,那麼(對於統治者的)巨大恐怖威脅也將到來了。

(統治者)不要阻截民眾的日常生活,不要堵塞民眾的謀生之路。這隻有不做被民眾所厭惡的事,因此才不會被民眾所厭惡。

因此有道德的統治者要有(深知自己要依賴廣大民眾的)自知之明,而不是只想著顯現自己(居於民眾之上);真正愛惜自己(的品格),而不是自以為比民眾高貴。所以要捨棄背離道的後者(自見、自貴)而保持前者(自知、自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