絶聲棄知(古代帝王的帽子綴以「冕旒」,也就是用絲繩穿珠玉垂在帽前,帽子左右綴以「黈纊」,就是用黃色棉絮做成圓球狀飾物垂在帽子左右耳邊。按《大戴禮記》的說法,「冕旒」蔽明是為了讓帝王「棄知」,避免其看到太多戲碼和表演而被混淆;「黈纊」塞聰是為了讓帝王「絕聲」,避免其聽到太多讒言和是非而被干擾)
,民利(使順利、得到好處)
百(喻很多)
負(依仗;倚靠)
;絶仁棄義,民復(回歸,還原)
畜茲(通「滋」,益,愈加,增多)
;絶巧(虛偽;欺詐)
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言也,以爲文(文治;文事;文職,與「武」相對)
,未足。故令(使,使得)
之有(通「又」,表示重複連續)
所屬(叮囑;告誡)
:見(古同「現」,出現,顯露)
素(本來的,質樸、不加修飾的)
抱(持守)
樸(淳樸,樸實)
,少私而寡慾,絶學(1、失傳的學問。2、謂造詣獨到之學)
無憂。
註解:
(統治者)杜絕干擾並放棄廣知(因為統治者所聽到的,往往是別有用心的人想讓你聽到的;統治者所知道的,往往是別有用心的人想讓你知道的),民眾得到好處後多會依仗;(統治者)斷絕「仁」、捨棄「義」,民眾還原回禽獸的便增多;(統治者)杜絕欺詐並且捨棄利益,強盜竊賊便沒有了。
上述三項主張,作為治理天下的文治之法,是不夠的。所以使得我又對統治者有所告誡:顯露出自然本性並且持守淳樸,減少私心並且少些貪慾,(學習這部)絕學沒有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