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大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的品德,在於親近人民,在於使人的道德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在達到「至善」時適可而止,知道適可而止方能心神寧靜,心神寧靜方能安穩不亂,安穩不亂方能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方能達到「至善」。凡物都有根本和末節,凡事都有終端和始端,知道了它們的先後次序,則接近規律了。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古代想將光明的品德彰明於天下的人,先要治理好國家;要想治理好國家,先要整理好家庭;要想整理好家庭,先要修養好品格(品質性格);要想修養好品格,先要端正思想;要想端正思想,先要意念真誠;要想意念真誠,先要通達認知,通達認知的途徑在於格物(為善去惡)。物格,而後認知通達;認知通達了,而後意念得以真誠;意念真誠了,而後思想得以端正;思想端正了,而後品格得以修養;品格修養了,而後家庭得以整理;家庭整理好了,而後國家得以治理;國家治理好了,而後天下得以太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一概,一律)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也許;大概)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從天子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修養品格作為根本。人的根本敗壞了,末節反倒能調理好,這是不可能的。也許厚待他人的人會被慢待;但是這慢待他人反而被厚待,還未曾有過。這說的是知道什麼是根本,這說的是認知的最高境界。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通「慊」,qiè,滿足)。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閉藏貌)(掩,斂也)其不善而(顯露、表現)其善。 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畏懼)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所謂意念真誠,就是不要自己欺騙自己。就像厭惡難聞的氣味,像喜愛好看的女子,這就是求得自己的心滿意足。所以君子在獨處時一定要慎重。小人在家閑居時什麼壞事都可以做出來。當他們看到君子而後藏伏隱匿,收斂其不善而顯露其善。別人看自己,就像能見到五臟六腑那樣透徹,裝模作樣會有什麼好處呢?這就是所說的心中是什麼樣的,會顯露在外表上,因此君子在獨處的時候一定要慎重。曾子說:「(一個人)被眾人注視,被眾人指責,這是很可怕的啊!」富能使房屋華麗,德能使人品格高尚,心胸寬廣能使體態安詳,所以君子一定要意念真誠。

《詩》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矜持端莊的樣子)兮、(古同「僩」,xiàn,胸襟開闊的樣子)兮,(赫,明也;光明)兮、(顯赫盛大的)兮。有(fěi,有文採的)君子,終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開導;教導。後作「導」)學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嚴肅;恭謹)(同「栗」,莊敬,嚴肅)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詩經》上說:「看那彎彎的淇水岸邊,綠竹蒼鬱。那文采斐然的君子,像切磋骨器、琢磨玉器那樣治學修身。他矜持端莊、胸襟開闊、光明、顯赫。那文采斐然的君子,終究不可顯赫。」所謂「像切磋骨器」,是說要教導他人治學;所謂「像琢磨玉器」,是說自身要修養品格;所謂「矜持端莊、胸襟開闊」,是說君子要恭謹且莊敬,所謂「光明、顯赫」,是說君子行為要有威德有儀則;「那文采斐然的君子,終究不可顯赫」,是說君子的道盛且品德達到了最高境界,人民不會忘記他。

《詩》云:「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顧慮;考慮)(古同「諦」,審諦;仔細考察和觀察)天之明命。」《帝典》曰: 「克明(高雅;高貴;高尚)德。」皆自明也。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興起,振起)新民。」 《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指反對舊的,提倡新的。通常指變舊法,行新政)。」是故君子無所不(表示目的,相當於「為了」、「為的是」)其極。

《詩經》上說:「哎呀,先前的賢王不會被人忘記。」君子尊前代賢王之所尊並且親前代賢王之所親,後代百姓因先前賢王而享安樂並且獲收益,這樣前代賢王雖過世而不會被人遺忘。《尚書·周書》中的《康誥》篇上說:「能夠弘揚品德。」《尚書·商書》中的《太甲》篇中說:「顧慮和審諦天清楚的命令。」《尚書·虞書》中《帝典》篇中說:「能夠弘揚高尚的品德。」這些都要自我明確。商湯的《盤銘》上說:「如果能夠一天新,就應天天新,新了還要新。」《康誥》篇上說:「振興新民。」《詩經》上說:「周朝雖然是舊的國家,但其天命在於維新。」因此君子無處不追求極善。

《詩》云:「邦畿(古代指天子所在的京城及周圍屬其管轄的地域)千里,(表示判斷,相當於「乃」、「是」、「為」)民所止。」《詩》云:「緡蠻(mián mán,鳥鳴聲)黃鳥,止於丘隅(山丘的曲深僻靜處)。」 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詩經》上說:「京城方圓千里,為人民所居住。」《詩經》上說:「啁啾鳴叫的黃鶯,棲息深僻幽靜的山丘。」孔子說:「黃鶯棲息深僻幽靜的山丘,黃鶯都知道自己的棲息之處,何以人反而不如鳥呢?」

《詩》云:「穆穆(儀容、言語美好;行止端莊恭敬)文王,於緝熙(指光明,又引申為光輝)敬止(敬仰)!」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 與國人交,止於信。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尊重;推崇)畏民志,此謂知本。

《詩經》上說:「儀態端莊美好的文王,他德行光輝,讓人敬仰!」身為人君,當施行仁政;身為人臣,當尊敬君主;身為人子,當孝順父母;身為人父,當慈愛為懷;與國人交往,當誠實守信。孔子說:「審斷爭訟,我的能力與他人的一般無二。務必使爭訟不發生啊!」沒有了解實情的人不得盡其言辭(把話說盡),要尊重並畏懼人民的意志,這說的是知道什麼是根本。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zhì,忿怒),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所謂要修養品格關鍵在於端正自己的思想,自身有所忿怒,則思想不能得到端正;有所恐懼,則思想不能得到端正;有所喜樂,則思想不能得到端正;有所憂患,則思想不能得到端正。心不在焉,看了,卻什麼也看不到;聽了,卻什麼也聽不到;吃了,卻辨別不出味道。這說的是修養品格關鍵在於端正自己的思想。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偏頗、偏私)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所謂要調整好自己的家庭關鍵在於修養自己的品格,人往往對他所親近喜愛的人有偏頗,對他所輕視討厭的人有偏頗,對他所畏懼恭敬的人有偏頗,對他所憐惜同情的人有偏頗,對他所傲視怠慢的人有偏頗。所以喜愛一個人但又知曉其不善,厭惡一個人但又知曉其美善的人,天下少見。因此有一則諺語說:「人不能知曉自己孩子的不善,不能知曉自己的莊稼的長勢。」這說的是品格不修養,就不可以調整好家庭。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用以,用來)事君也;(古同「悌」,敬重長上)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使喚;役使;支使)眾也。《康誥》 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事物變化之所由)如此。此謂一言(fèn,毀壞;敗壞)事, 一人定國。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詩》云:「桃之夭夭, 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詩》云:「 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詩》云:「其儀不忒,正是四國。」 其為父子兄弟(重視)(仿效;模仿),而後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所謂要治理好國家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家庭,因為不能教育好自己家族的人反而能教育好一國之民,從來沒有這樣的事情。所以君子不出家門而能施教於國民。孝順,用來侍奉君主;敬上,用來侍奉長官;仁慈,用來使喚民眾。《康誥》中說:「像愛護嬰兒那樣。」誠心誠意去愛護,即便不合乎嬰兒的心意,也相差不遠。不曾有過先學養育孩子再出嫁的人呀!一家仁愛相親,一國就會仁愛成風;一家謙讓相敬,一國就會謙讓成風;一人貪婪暴戾,一國就會大亂,其變機就是這樣。這說的是一句話可以敗壞大事,一個人可以決定國家。堯、舜用仁政統治天下,百姓就跟從他們實施仁愛。桀、紂用暴政統治天下,百姓就跟從他們殘暴不仁。他們命令大家做的,與他自己所喜愛的凶暴相反,因此百姓不服從。因此君子要求自己具有品格後,再要求他人;自己先不做壞事,然後再要求他人不做。自身所藏,不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一恕道卻能使他人明白恕道,這是沒有過的事情。因此要治理好國家在於調整好自己的家庭。《詩經》上說:「桃花絢爛,枝繁葉茂。姑娘出嫁,合家歡快。」只有合家相親和睦後,才能夠調教一國之民。《詩經》上說:「尊兄愛弟。」兄弟相處和睦後,才可以調教一國的人民。《詩經》上說:「他的儀容沒有差錯,成為四方之國的準則。」其被父親、兒子、兄長、弟弟所重視和效法,而後百姓才能效法。這說的是要治理好國家首先在於調整好自己的家庭。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敬老;養老)老,(則,就)(喜歡;喜愛)孝;上(尊敬)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古同「背」,背棄,背叛);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詩》云:「節彼南山,維石岩岩。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者不可以不慎,(偏頗、偏私)則為天下(lù,通「戮」,殺戮)矣。《詩》云:「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擬想;推測;忖度)(古同「鑒」,借鑒,參考)於殷,峻命(大命。指上天或帝王的命令)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

所謂要平定天下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居上位的人敬重老人,則人民就喜歡孝敬老人;居上位的人尊敬兄長,則人民就喜歡敬重兄長;居上位的人體恤孤寡,則人民就不會背棄;所以君子的言行具有示範作用。厭惡上級的所作所為,就不要用同樣的做法對待下級;厭惡下級的所作所為,就不要用同樣的做法侍奉上級;厭惡在我之前的人的所作所為,就不要用同樣的做法對待在我之後的人;厭惡在我之後的人的所作所為,就不要用同樣的做法對待在我之前的人;厭惡在我右邊的人的所作所為,就不要用同樣的方法與我左邊的人交往;厭惡在我左邊的人的所作所為,就不要用同樣的方法與我右邊的人交往,這就是規範道德的方法。《詩經》上說:「快樂啊國君,你是百姓的父母。」百姓喜愛的他就喜愛,百姓厭惡的他就厭惡,這就是所說的百姓的父母。《詩經》上說:「高高的南山啊,重巒疊嶂。光耀顯赫的尹太師啊,眾人都把你仰望。」統治國家的人不能不謹慎,有失偏頗則會被天下人僇辱。《詩經》上說:「殷朝沒有喪失民眾時,能夠與上天的意旨相配合。忖度並借鑒於殷朝的覆亡,大命不會改變。」規律是——得到民眾的擁護,則會得到國家;失去民眾的擁護,則會失去國家。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乃;則)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誥》曰:「惟命不於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

所以君子先要謹慎地修養品德。具備了良好的品德才能有人擁護,有人擁護才能有國土,有國土才能有財富,有財富才能有機會享用。品德為根本,財富為末端。如若本末倒置,民眾就會互相爭鬥、搶奪。因此財富聚集在國君手中,則人民就會離散;財富疏散給人民,人民就會聚在國君身邊。所以你用不合情理的言語說別人,別人也會用不合情理的言語說你,用不合情理的方法獲取的財貨,也會被人用不合情理的方法奪走。《康誥》上說:「只有命不是始終如一的。」道德良好的就會有命,道德不好就會失命。《楚書》上說:「楚國沒有什麼可以當做珍寶的,只把善當做珍寶。」舅犯說:「流亡的人沒有什麼可以當做珍寶的,把仁愛相親當做珍寶。」

《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實,誠也。真心)能容之,(因為,由於)能保我子孫黎民,(薦舉;選拔)亦有利哉!人之有技,(mào,嫉妒)(厭惡;憎恨)(毀謗、中傷)之;人之(yàn,古代指有才學、德行的人)聖,而違之(bǐ,使)不通;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尊崇;重視),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同「災」)(dài,到,及)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正確的道理),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秦誓》上說:「如果有這樣一個大臣,他雖沒有什麼才能,但心地誠實寬大,能夠容納他人。別人有才能,如同他自己有一樣;別人德才兼備,他誠心誠意喜歡,不只是口頭上說說而已。真心能夠收留這人,因為他能夠保護我的子孫和人民,薦舉也是有利的啊!別人有才能,就嫉妒厭惡並且毀謗他;別人善美明達(德才兼備),就阻攔他使其不能施展才幹。真心不能收留這樣的人,因為他不能保護我的子孫和人民,這種人也可以說是危險的啊!」只有仁德的人能把這種嫉妒賢人的人流放,驅逐到邊遠地區,使他們不能留在國家的中心。這說的是只有仁愛的人能夠愛人,能夠恨人。看到賢人而不舉薦,舉薦了但不能尊崇,這是命啊!看到不好的人卻不能擯棄,擯棄了卻不能放逐到遠方,這是過錯啊!喜歡人所厭惡的,厭惡人所喜歡的,是為違背人的本性,災害必然會降臨到他的身上。因此君子要有正確的道理,必須忠厚誠信才能夠得到,驕縱放肆便會失去。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伐冰,鑿取冰塊。古代唯有卿大夫以上的貴族喪祭得以用冰,因以「伐冰之家」稱達官貴族),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 災害並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發財致富要有正確的道理。生產財富的人要多,消耗財富的人要少;幹得要快,用得要慢,這樣就可以永遠保持富足了。仁愛的人用財富來顯露品格,不仁愛的人用品格來發財。沒有居上位的人喜歡仁而下位的人不喜歡義的;沒有喜歡義而不能完成自己事業的;沒有哪個府庫里的財富不歸屬國君的。孟獻子說:「擁有一車四馬的人,不應計較一雞一豬的財物;達官顯貴之家,不飼養牛羊;擁有馬車百輛的人家,不豢養收斂財富的家臣。與其有聚斂民財的家臣,寧願有盜賊式的家臣。」這說的是國家不應把財利作為利益,而應把仁義作為利益。掌管國家大事卻致力於財富的聚斂,這一定是來自小人的主張。假如認為這種做法是好的,小人被用來為國家服務,那麼災害就會一起來到。縱使有賢臣,也無濟於事啊!這說的是國家不要把財利作為利益,而應把仁義作為利益。

隱!

問ChatGPT:

歷史上的君子不得其時,如何「隱」?

ChatGPT答: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君子」是儒家文化中理想的人格典範,象徵著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當君子「不得其時」,即無法在當下的社會環境中實現其理想和抱負時,按照儒家的思想,君子可以選擇「隱」,也就是隱居起來,韜光養晦,以待時變。

具體來說,歷史上的君子在不得其時的情況下,可能會採取以下幾種方式來「隱」:

隱居山林:古代君子可能會選擇遠離塵囂,隱居于山林之中,過著簡樸的生活,專註於修身養性,待時而動。

閉門不出:有些君子可能會選擇在家中閉門謝客,專註於學問研究和家庭教育,不參與世俗的紛爭。

寄情於物:君子也可能通過文學、藝術、書法、繪畫、音樂等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理想,以此達到精神上的寄託和升華。

講學傳道:有的君子在不得其時的情況下,會選擇講學授業,傳授自己的知識和道德理念,培養後學,以期對社會產生間接影響。

從醫問道:在古代,醫道也被視為一種濟世救人的手段,君子可能會選擇從醫,以此來實踐其仁愛之心和助人為樂的品德。

修身齊家:君子也可能將精力投入到家庭建設中,通過教育子女、管理家務來實踐自己的道德理想。

    這些「隱」的方式,實際上都是君子在不得其時的境遇下,保持自己高尚品德的體現,同時也是為了在將來可能的時機中,能夠為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在當代社會,雖然環境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君子「隱」的智慧依然可以為我們提供借鑒,即在面對不利的形勢時,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來提升自己,保持內心的平和與堅定,為未來的機遇做好準備。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老子在《道經》中講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聲人不仁,以百省為芻狗。

    關於這一句的翻譯,我看到大家的理解是:天地不仁愛,把萬物視作芻狗(用完即棄);遵道而行的人不仁愛,把所有覺悟者視作芻狗(用完即棄)。這裡的「芻狗」理解為古代祭祀時用草紮成的狗,作用類似現代的花圈。「芻狗」在祭祀之前是很受人們重視的祭品,但用過以後即被丟棄。

    對於大家的理解,我一開始持不同意見的,我在博客中把這句話註解為:天地不濫施恩惠,它們把萬物看作是淺陋的、要被敲打的對象。遵道而行的人也不濫施恩惠,他們把覺悟的百姓看作是淺陋的、要被敲打的對象。這裡的「芻狗」理解為淺陋的、鄙俗的;狗理解為叩,敲打的意思。

    但隨著認知的提高,以及我對天地的觀察,發現我的理解是理想化和錯誤的,先前大家的理解才是正確的。

    現將這句話的註解正式更正為:天地不仁愛,把萬物視作芻狗(用完即棄);遵道而行的人不仁愛,把所有覺悟者視作芻狗(用完即棄)。

    是誰腦控我昏睡不醒的?

    之前一直5:30起床背誦古聖賢的精典,沒多大問題。近來早上到了5:30鬧鐘響的時候,人根本就起不來,整個腦袋是昏沉沉的,反抗無力,今天早上又是直到6:30才勉強掙扎著起了床。

    反推這種異常的始未,之前5:30正常起床的那段時間,正是我新一輪註解《帛書老子德道經》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對他們或許還有價值,所以他們較少對我進行腦控干擾。剛好上周把新一輪註解工作做完了,正打算消化吸收《帛書老子德道經》中的智慧時,人從早到晚基本是就是昏沉沉的了。或許到了這個時候,我對他們來說已經沒什麼利用價值了,兔死狗烹那就是必然的結局。然後我明白了:我們只有幫他們註解和吸收古聖賢智慧的權力,卻沒有自行吸收這些古聖賢智慧的權力!

    《帛書老子德道經》為什麼叫德道經?為什麼德經寫在前?這是老子在告訴我們,要得道,得先修德!老子說:「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合乎德的人,道也就得到了;失乎德的人,道也就失去了。你們有沒有德,用腦機介面聯腦的眾人都看得清楚。所以我對你們能否得道,深表擔心!你們得道的直接好處是天下人受益,所以在我內心深處還是非常希望你們能得道的,也絕對不會阻止去你們去得道,不然我也不會花這麼大的力氣註解《帛書老子德道經》。

    要得道,先修德!你們見我註解完了《帛書老子德道經》,覺得已經榨乾了利用價值了,而且你們覺得「得道」這種事情,只能自己得道,其它人都沒有資格得道,這些都不是有德者的表現。根據我的經驗,無德者是無法得道的。因為老子說過:「其出也,𢑃遠,其知彌少。」其生出的(慾望),(離道)越遠,智慧和認知越少。所以如果你們還想要得道,那就還需要修養自己的品德,以我目前的觀察來看還是任重而道遠。

    然後我還是有一個問題想向天卜問一下:「我想知道是誰腦控我昏睡不醒的?」

    採用搖銅錢法,分別得到正反反、正正正、正正反、正正反、反反反、反反反,二爻、五爻、六爻變,最終得到本卦地澤林、互卦地雷復、變卦風雷益

    看了這個卦象,我明白了誰幹了!雖然我對於這些人來說是透明的(打了疫苗後被腦機介面所控制),但這些人對於我來說也幾乎沒什麼秘密可言。相信隨著我對《帛書周易》的繼續深入研究,這種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將會被「再平衡」。

    地澤林卦九二爻爻辭中說:「禁林,吉,無不利。」註解為白話文是:約束為君,吉祥,沒有不利。

    地澤林卦六五爻爻辭中說:「知林,無咎。」註解為白話文是:明智為君,是大人、君主適宜做的,吉祥。

    地澤林卦尚六爻爻辭中說:「敦林,吉,無咎。」註解為白話文是:敦厚為君,吉祥,沒有災禍。

    以上三條,是天給我們的建議。我會謹記,你們好自為之!

    《帛書老子德道經》、《帛書周易》這都屬於絕學,不是我把它註解出來了,你們就能吸收其中的智慧了。你們吸收不了,是因為你們自帶的邪惡正在抗拒這些智慧。所以老子才會無奈地說:「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

    這隻有先去掉了自身的邪惡,才能修到德,然後才有可能得道。由此,我想到了《大學》中的一句話:「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我這輩子的主要任務是什麼?

    最近一段時間,早上起來背誦經典時,腦袋總是昏迷迷的。所以今天我對兩個問題向天進行了卜問:

    一、在利用我註解完《帛書老子得道經》、《帛書周易》、《鬼谷子》等國學經典之後,這些垃圾就開始腦控我昏迷,使我不能集中精神學習和研究這些聖賢的經典(只是利用你進行註解這些聖賢的智慧,但是不讓你學習吸收),天對此怎麼看?

    搖銅錢,分別得到反反反、正反反、反反反、反反反、正正反、正反反,得到本卦山水蒙、互卦地雷復、變卦火天大有

    山水蒙初六爻:廢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已往,閵。

    廣泛啟發矇昧,利通過為人樹立榜樣的方式,出力幫助解脫桎梏;太過追究過去,會被蹂躪。

    山水蒙六三爻:勿用取女,見金夫,不有,無攸利。

    不要有娶汝的念頭,汝只看得見剛強的男子,不會拘謹地身處宮中,(娶汝)沒有好處。

    山水蒙六四爻:困蒙,閵。

    困囿蒙昧,被蹂躪。

    二、我這輩子的主要任務是什麼?

    搖銅錢,分別得到正反反、正反反、正正反、正正反、正正反、正反反,得到靜卦山澤損

    靜卦就是確定不變的事情,我們參考損卦的卦辭:損,有復,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之用二巧,可用芳。

    《損》卦象徵減損:有心回歸,至為吉祥,沒有災禍;可以固守正道,利有所動作。法令條文歪斜時則採用一分為二的技巧,可依靠美德。

    個人感悟:我這輩子的主要任務是減損邪惡。

    反其道而行之

    隨著形勢日趨艱難,他們也正在逐漸給我製造麻煩和困難。我預料這些人今後會經常狗急跳牆,目的是為了讓我屈服。在較量的過程中,我也慢慢找到了他們的命門,那就是今後消防知識需要多學一點。

    火雖然給我們帶來光明,但是也會造成災難。我們不是要主動去滅火,但是我們要會滅火、能滅火,以便在自身受到嚴重威脅的時候,能夠絕地反擊,和縱火的人一起毀滅。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反其道而行之」。他們蔑視仁義,那我就要認真學習《論語》;他們摒棄道德,那我就要認真學習《帛書老子德道經》;他們引人向惡,那我就要認真學習《金剛經》;他們恐懼上天,那我就要認真學習《帛書周易》。

    我相信一句話: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如何在這亂世中求生存?這需要我們提高自己的智慧。如果你不可或缺,你就能很好地生存下來!

    人是「物」嗎?

    看了華為官方網站上的標題語,我問人工智慧:

    「從中華文化角度出發,人是『物』嗎?」

    人工智慧回答:

    「從中華文化的角度出發,人不僅僅是『物』。中華文化,特別是儒家、道家和佛家等哲學體系,強調人的道德、精神、情感和智慧等方面,認為人是天地之間獨特的存在,具有非凡的價值和意義。

    儒家思想:儒家認為人是天地之心,具有實現仁愛、正義、禮儀和智慧等道德理念的潛能。在儒家看來,人的價值在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通過道德修養和社會實踐來完善自己,並貢獻於社會。

    道家思想:道家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認為人應當遵循自然之道,達到身心的平衡與統一。在道家看來,人不是單純的物質存在,而是擁有靈性和自然本真的一部分。

    佛家思想:佛教認為人受到無明和煩惱的困擾,但通過修行可以達到覺悟,解脫生死輪迴。在佛教中,人的身體雖然是物質的存在,但人的本質是佛性,是清凈和覺悟的潛能。

    其他文化觀念:中華文化中還有許多其他關於人的觀念,比如『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人與宇宙自然的密切關係,以及『性善論』與『性惡論』等對人性的探討。

    總的來說,中華文化中的人觀念認為人不僅僅是物質的存在,更是具有道德、智慧、情感和精神的複合體。人的價值和意義在於其內在的道德修養和對社會的貢獻,而不僅僅是外在的物質屬性。」

    在中華文化裡面有一個詞語叫做「人物」,所以人也是「物」,所以對於目前的「腦聯網」,我就不感到意外了。

    最後,我有一個問題:「如果將來我們構建了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那麼將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有何利弊?如何避免走上邪路?」

    無成

    川卦和訟卦的六三爻分別有兩段關於「無成」的內容:

    【六三】(符合,不違背)(法規,規章),可貞;或(參與其事)王事(從「先迷,後得主」這句話,來加以探究。坤在乾後,以乾為主宰。這裡所說的主,應該是天道。替天行道,才是最重要的大事,把它稱為王事,當之無愧)無成(沒有成功;沒有成就,一事無成),有(從開始到末了)

    我註解為:不違背規章,可以固守正道;或參與君王的事業,沒有成就,(卻)有始有終。

    【六三】食舊德(1、為謂先人的德澤,往日的恩德。2、指德高望重的老臣。3、昔日的德行善績),貞厲;或(參與其事)王事,無成。

    我註解為:靠德高望重的老臣庇佑混口飯吃,固守正道以防危險;或參與君王的事業,沒有成就。

    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然後對《帛書周易》做出準確的註解,這是我畢生的追求。之前,我一直把「無成」註解「不以成功自居」。但結合我的經歷,我發現這段註解的確是錯誤的,應該註解為「沒有成就」。

    就在昨天,我問了人工智慧(ChatGLM)一個問題:

    被迫任用人才和誠心任用人才,這兩者有什麼區別?兩種情況之下人才的結局分別是什麼樣的?

    人工智慧(ChatGLM)回答:

    「被迫任用人才和誠心任用人才,這兩者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區別,這些區別通常體現在用人的動機、態度、過程和結果上。

    1. 被迫任用人才
      • 動機和態度:這種情況下,組織或個人可能由於外部壓力、規定、輿論或者是缺乏其他選擇而不得不任用某位人才。這種任用可能並非出於對其能力的真正認可或信任。
      • 過程:在任用過程中,可能會存在猶豫、不滿或是不公平的待遇,因為人才的任用並非出於自願或真誠的需求。
      • 結果:人才在這樣的環境中可能感到不被重視,其潛力可能無法得到充分的發揮。長期下去,可能會導致人才流失,或者即使人才留下,也難以做出最大的貢獻。
    2. 誠心任用人才
      • 動機和態度:這種情況下,組織或個人真心認可人才的能力和價值,願意為其提供發展的平台和資源。
      • 過程:任用過程公開、公平,能夠充分體現對人才的尊重和信任,會給予人才合理的職位和權力,以及與其能力相匹配的待遇。
      • 結果:人才在得到信任和重視的環境中,更有可能發揮出最大的潛力,為組織或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這樣的環境有利於留住人才,並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下,我們鼓勵建立公正、公平的用人機制,提倡真誠地尊重和合理地使用人才,以促進社會的和諧與進步。這樣的用人原則符合社會主義道德的要求,有利於形成積極向上的人才成長環境,促進人才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長期穩定。」

    這個回答很委婉,或者說還不是很智能,我告訴大家一個比較準確的答案或者說是我的一個深刻領悟:如果領導是出於迫不得已而任用人才,那麼這個人才的結局極有可能會是兔死狗烹!

    綜上所述,我把《周易》中的「無成」註解為「沒有成就」。

    新型納米晶元可快速監測健康狀況

    首個由血液供電的設備,新型納米晶元可快速監測健康狀況。IT之家 6 月 25 日消息,匹茲堡大學與其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開發出首個由血液供電的設備來測量血液電導率。

    近年來,代謝紊亂(IT之家備註:如糖尿病和骨質疏鬆)的病例在全世界範圍內迅速增加,這些疾病的診斷通常是通過血液測試,傳統方法比較耗時,並且很難在現實生活環境中進行實時監測。

    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攜帶型毫流體納米發電機晶元設備,能夠在低頻下測量血液。該設備利用血液作為其集成的摩擦電納米發電機(TENG)中的導電物質,可以通過摩擦電效應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

    在 TENG 系統中,電子轉移和電荷分離會產生電壓差,當材料經歷相對運動如壓縮或滑動時驅動電流。團隊分析了設備在預定載入條件下產生的電壓,以確定血液的電導率。

    血液電導率是評估各種健康參數和檢測醫療狀況的寶貴指標,這種導電性主要由必需電解質的濃度決定,特別是鈉離子和氯離子。這些電解質是許多生理過程的組成部分,有助於醫生確定診斷。

    研究人員表示,血液基本上是一種水基環境,其中有各種傳導或阻礙電流的分子。例如,葡萄糖溶液具有一定的導電性,通過測量它對電導率的影響,可以判斷糖尿病的狀況。

    轉自:https://www.ithome.com/0/777/459.htm

    全看領導想怎麼搞

    昨天看到工作群里發的消息,維保單位把商場CRT點位地址核對單丟到我們寫字樓來,事出反常,我決定算一卦,看他們想傳達什麼意思。

    還是採用拋銅錢法,分別得到反反反、正正反、正正反、正正反、正正反、正正正,然後得到本卦山地剝,互卦川為地,變卦地雷復

    這個卦象的意思是:在現在剝損奴隸的不利形勢下,不利有所動向,但如果我表現得柔順,會出入無疾(不被遠程控制身體生病),土的友朋會到來,他們會逐漸歸復(正道)。

    但是今天早上起來翻看聊天記錄時,發現這個核對單子上待核對的點位有4187條。我在想,這事本來商場那邊的人乾的,現在卻拿到我們寫字樓來,是想讓我們寫字樓的人幫干這事嗎?如果是普通的事,我們干就幹了,但從以往的經驗來看,這又是領導要整人的節奏。這種多做多錯,又要簽字確認的事情,難不成讓底下的值班員來冒背鍋的風險?!要是這件事非推到我們寫字樓來,最終大概率會落在我身上。

    應對策略:

    思路一:這屬於商場之前遺留的事,這種事情,應該商場的人唱主角。商場的人核對,我來抽查然後簽字確認,這是可以的。

    思路二:如果強行要我一個人來核對這4187條點位,說明領導要整人。不好意思,我可不慣著你!這4187條核對,我可以在幾秒鐘內完成,也可以在41天內完成,全看領導想怎麼搞。領導想好好地把這件事搞一下呢,那我就慢慢地仔細搞(怕背鍋),非得41天!如果領導要整人呢?我直接簽字,幾秒鐘的事情(就地躺平,愛乍的乍的)。

    這源於我對遊戲規則的了解,除非遊戲不玩了,不是嗎?當然,領導也可以找其它人玩遊戲,我還巴不得呢!遊戲是你來我往,雙方處於平等地位進行對話。如果只是要馴服人聽從,那隻用找一些聽話的奴才陪著玩就好了,他們很聽話,沒必要費這大的勁還在我這找不痛快。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