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十大原理

經濟學:研究社會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資源。

稀缺性:社會資源的有限性。

原理一: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大炮與黃油。

效率與平等。效率指社會能從其稀缺資源中得到最大利益的特性。平等指經濟成果在社會成員中平均分配的特性。

當政府要把經濟蛋糕切成更為均等的小塊時,這塊蛋糕本身也變小了。

原理二: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

機會成本:為了得到某種東西所必須放棄的東西。

當做出任何一項決策時,決策者都應該認識到每一種可能的行動所帶來的機會成本。

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理性人:系統而有目的地盡最大努力實現其目標的人。

邊際變動:對行動計劃的微小增量調整。

理性人通常通過比較邊際收益與邊際成本來做決策。

一個人對任何一種物品的支付意願都基於其增加一單位該物品所獲得的邊際收益。

僅當一種行為的邊際收益大於邊際成本時,一個理性決策者才會採取行動。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激勵:引起一個人做出行動的某種東西。由於理性人通過比較成本與收益做出決策,所以他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一位經濟學家甚至提出,整個經濟學的內容可以簡單地概括為:「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其餘內容都是對此的解釋。」

在分析任何一種政策時,我們不僅應該考慮它的直接影響,而且還應該考慮它通過激勵產生的不太明顯的間接影響。如果政策改變了激勵,那就會使人們改變自己的行為。

原理五:貿易可以使每個人的狀況都變得更好。

貿易使每個人都可以專門從事自己最擅長的活動,無論它是耕種、做衣服還是蓋房子。通過與其他人開展貿易,人們可以以較低的成本獲得各種各樣的物品與服務。

國家與家庭一樣,也能從相互貿易中獲益。貿易使各國可以專門從事自己最擅長的活動,並享有更多種類的物品與服務。

原理六: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市場經濟:當許多企業和家庭在物品與服務市場上相互交易時,通過他們的分散決策配置資源的經濟。

儘管市場中存在的是分散的決策和利己的決策者,但事實已經證明,市場經濟在以一種促進總體經濟福利的方式組織經濟活動方面非常成功。

當政府阻止價格根據供求情況自發調整時,它就限制了看不見的手對組成經濟的千百萬家庭和企業的決策進行協調的能力。

人類幾乎隨時隨地地需要同胞的協助,因此要想僅僅依賴他人的恩惠,那是絕對不行的。一個人如果能夠刺激他人的利己心,使其有利於他,並告訴其他人,給他做事是對他們自己有利的,那麼他要達到目的就容易得多了。……請把我要的東西給我吧,同時,你也可以獲得你所要的東西:這句話正是交易的通義。我們所需要的相互幫忙,大部分是依照這個方法取得的。

社會上,除了乞丐,沒有一個人願意全然依靠別人的恩惠過活。

每一個人……既不打算促進公共和利益,也不知道自己是在何種程度上促進那種利益……他所盤算的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這種場合下,像在其他許多場合一樣,他受著一隻看不見的手的引導,去儘力達到一個並非他本意想要達到的目的。但也並不會因為不是出於本意,就對社會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能使他比在真正出於本意的情形下更有效地促進社會的利益。

經濟參與者受利己心所驅動,而市場上的這隻看不見的手指引這種利己心去促進總體的經濟福利。

原理七: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我們需要政策的原因之一是:只有當政府落實規則並維護對市場經濟至關重要的制度時,看不見的手才能施展其魔力。市場經濟需要實施產權(產權指個人擁有並控制稀缼資源的能力)制度,以便個人可以擁有和控制稀缺資源。

政府干預經濟並改變人們自己選擇的資源配置的原因大體有兩類:促進效率或促進平等。

經濟學家用市場失靈這個術語來指市場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情況。市場失靈的一個可能原因是外部性,它是指一個人的行為對旁觀者的福利產生了影響。市場失靈的另一個可能原因是市場權力,它是指單個個人或公司(或某個小群體)不適當地影響市場價格的能力。當存在外部性或市場勢力時,設計良好的公共政策可以提高經濟效率。

當你學了經濟學以後,你就能更好地判斷一項政府政策什麼時候是合理的(因為它提高了效率或者促進了平等),而什麼時候是不合理的。

原理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服務的能力。

生產率:每單位勞動投入所生產的物品與服務數量。

一國生產率的增長率決定了它的平均收入的增長率。

為了提高生活水平,決策者需要通過讓工人受到良好的教育、擁有生產物品與服務需要的工具以及獲取最好的技術來提高生產率。

原理九: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通貨膨脹:經濟中物價總水平的上升。

是什麼引起了通貨膨脹?在大多數嚴重或持續的通貨膨脹情況下,罪魁禍首是貨幣量的增長。

從美國的經濟史中也可以得出類似的結論:20世紀70年代的高通貨膨脹與貨幣量的迅速增長是相關的,而近年來經歷的低通貨膨脹與貨幣量的緩慢增長也是相關的。

原理十: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捨。

貨幣注入的短期效應:一、經濟中貨幣量增加刺激了社會的整體支出水平,從而增加了對物品與服務的需求;二、隨著時間推移,需求的增加會引起企業提高物價,但同時,它也鼓勵企業僱用更多的工人,並生產更多的物品與服務;三、僱用更多的工人意味著更少的失業。

經濟周期是用生產的物品與服務或僱用的人數來衡量的經濟活動的無規律的、很大程度上無法預測的波動。

決策者在運用各種政策工具時可以利用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的這種短期權衡取捨關係。決策者可以通過改變政府支出量、稅收量以及發行的貨幣量來影響對物品和服務的總需求。

觀人的七條途徑

一、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即從是非的判斷來考察其將來的志向,看看是否胸有大志。

二、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提出尖銳的問題對其詰難,看其觀點有什麼變化,能否隨機應變。

三、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即就某方面的問題諮詢其看法和對策,看其知識經驗如何,具不具備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即觀察其在困難面前的表現,看其有沒有知難而進的勇氣和處事不驚的良好心理素質。

五、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即以美酒款待,看其個人品德如何,是否二兩三刀,陽奉陰違。

六、臨之以利而觀其廉。即觀察其在金錢財富面前的表現,看其是否能經得住物質利益的誘惑,是否能夠保持良好的心態。

七、期之以事而觀其信。即託付其辦事以視其信用如何,是一諾千金,還是信口開河。

知雄守雌

趙簡子以襄子為後,董閼於曰:「無恤賤,今以為後,何也?」簡子曰:「是為人也,能為社稷忍羞。」異日,知伯與襄子飲而批襄子之首,大夫請殺之。襄子曰:「先君之立我也,曰能為社稷忍羞,豈曰能刺人哉!」處十月,知伯圍襄子於晉陽,襄子疏隊而擊之,大敗知伯,破其首以為飲器。故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其為天下谿。」

持勝甚難

趙襄子攻翟而勝之,取尤人、終人。使者來謁之,襄子方將食而有憂色。左右曰:「一朝而兩城下,此人之所喜也。今君有憂色,何也?」襄子曰:「江河之大也,不過三日。飄風暴雨,日中不須臾。今趙氏之德行無所積,今一朝兩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聞之曰:「趙氏其昌乎!」夫憂,所以為昌也;而喜,所以為亡也。勝非其難也,持之者其難也。賢主以此持勝,故其福及後世。齊、楚、吳、越皆嘗勝矣,然而卒取亡焉,不通乎持勝也。唯有道之主能持勝。孔子勁杓國門之關,而不肯以力聞。墨子為守攻,公輸般服,而不肯以兵知。善持勝者,以強為弱。故老子曰:「道沖,而用之又弗盈也。」

驟戰而驟勝者亡

古之君民者,仁義以治之,愛利以安之,忠信以導之,務除其災,思致其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身已終矣,而後世化之如神,其人事審也。

魏武侯之居中山也,問於李克曰:「吳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對曰:「驟戰而驟勝。」武侯曰:「驟戰而驟勝,國家之福也,其獨以亡,何故?」對曰:「驟戰則民罷,驟勝則主驕。以驕主使罷民,然而國不亡者,天下少矣。驕則恣,恣則極物;罷則怨,怨則極慮。上下俱極,吳之亡猶晚。此夫差之所以自歿於干隧也。」

德經55-含德之厚者

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逢(chài,古書上說的蠍子一類的毒蟲)(huǐ,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蛇弗螫,(jué,或作攫。爪持也;抓取)鳥、猛獸弗搏。骨弱筯柔而握固,未知牝牡(pìn mǔ,牝,雌性的性器官;牡,雄性性器官)之會而(juān,男嬰勃起的生殖器)怒,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yōu,氣逆),和之至也。

和曰「(規則,規律)」,知和曰「明」,(幫助、補助)生曰「(祥,福也;吉利)」,(思想)使(放縱,任性)(意氣;偏激、任性的情緒)曰「強」。物壯即老,胃之「不道」,不道蚤(停止)

註解:

品德涵養渾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嬰孩。遇到毒蟲、毒蛇,卻不螫咬他,抓兇惡的鳥、猛獸,卻不攻擊他。(嬰孩的)筋骨柔弱,但小拳頭卻握得很牢固;還不知道男女的交合之事,小生殖器卻自然勃起,這是因為精氣充盈到了極點。他終日號哭,卻不會氣逆,這是因為身心和諧到了極點。

和諧叫做「常」,知道和諧並去踐行叫做「明」,增益眾生叫做「祥」,思想放縱意氣叫做「強」。萬物壯盛後即走向衰老,稱之「不合於道」,不合於道就會早停止。

德經54-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離;脫離),子孫(因此)祭祀不絶。

(修養)之身,其德乃真;脩之家,其德有(餘,盈也);脩之鄉,其德乃長;脩之邦,其德乃(興盛;昌盛);脩之天下,其德乃(寬廣;廣博)

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如此,這樣,那樣)哉?以此。

註解:

善於建樹者不易拔除,善於抱持者不易脫離,子孫因此祭祀不絕。

修養了自身,其品德就會真誠;修養了家庭,其品德就有盈餘;修養了鄉里,其品德就會長久;修養了邦國,其品德就會興盛;修養了天下,其品德就會廣博。

以貫徹此道理之自身來觀照不貫徹此道理之自身,以貫徹此道理之家庭來觀照不貫徹此道理之家庭,以貫徹此道理之鄉里來觀照不貫徹此道理之鄉里,以貫徹此道理之邦國來觀照不貫徹此道理之邦國,以貫徹此道理之天下來觀照不貫徹此道理之天下。我怎麼知道天下是如此(規律)呢?就是用這種觀照的辦法。

德經53-盜誇非道

使我𢴲(xié,束也,縛也)有知、行於大道,唯他是畏。

大道甚(平坦;平易),民甚好(融化)

朝甚(免掉舊官職,任命新官職),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yàn,同「饜」,飽,滿足)飲食,財貨有餘,是胃「盜誇(猶盜魁,指取富貴或名位不以其道者。「誇」,讀音通「魁」,既有誇的本意夸夸其談,又有魁的魁首之意,即夸夸其談的強盜頭子)」。非道也哉!

註解:

(他)使我約束自身又增長智慧、(讓我)行走在大道上,只敬畏吾師(我的師傅姓施)。

大道很平易,民眾(的怨恨)很好化解(只要統治者能知「道」並行「道」就可以)。

朝政混亂至極,農田荒蕪至極,倉庫空虛至極;而統治者們仍舊穿著錦繡的衣服,佩帶著鋒利的寶劍,吃的大腹便便,搜刮著富餘的財貨,是為「夸夸其談的強盜頭子」。這是多麼的無道啊!

這是2022年開頭幾天寫得最好的文章

01.我的智商不夠用(一)

我一直搞不明白,進餐館要戴口罩,但是吃飯的時候又可以摘下來……難道說,在我吃飯的時候,病毒也去吃飯休息了?

02.我的智商不夠用(二)

還有一個問題我搞不明白,你說那些什麼門把手啊,冰鮮果蔬啊,桌椅板凳啊,輪胎快遞啊這些東西既沒有咽喉也沒有鼻子,更沒有肛門,怎麼檢測它的核酸呢?如果它們可以檢測,那為什麼人就必須捅咽喉捅鼻子捅屁股呢?還有,封家封村怕傳染,那成千上萬人一起做核酸又不會傳染了?

03.疫苗研發時間平均都超過10年
只須小學畢業,只須認得字,只須具有小小常識的人,一分鐘就能明白的事:
疫苗的研發時間平均都超過十年!!!
破傷風疫苗:用了40年
B肝疫苗:用了38年
流感疫苗:用了14年
天花疫苗:用了26年
腦膜炎疫苗:用了68年
小兒麻痹症疫苗:用了20年
輪狀病毒疫苗:用了26年
乙肝疫苗:用了17年
世紀絕症艾滋病至今都沒有疫苗,而某病毒出現兩年,全世界就出現了四五種疫苗。

04.奇葩邏輯
國產奶粉的廣告都有個奇葩邏輯,比如獲得歐盟認證啦,紐西蘭奶源,澳洲牧場,美國質檢……然後說更適合中國寶寶,what?

05.新聞
以前不看新聞,會和社會脫節;
現在看了新聞,會和事實脫節。

06.馬克·吐溫
現實遠比小說荒誕,因為小說是在一定邏輯下進行的,而現實往往毫無邏輯可言。

07.人有三次新生
第一次是受孕之時肉體誕生;
第二次是思想自由精神獨立;
第三次是靈魂擺渡彼岸花開。

08.皮囊和靈魂
人的外表,只是皮囊而已,
在時間裡,皮囊終會老去,
所有光鮮都會被皺褶吞噬,
但靈魂不會。
這靈魂里,
包括你走過的路,
見過的人,經歷過的事,
還有你一生的思考…

09.談論
不要和不明白的人談論已經知道的事情;
而是要和明白的人談論還不知道的事情。

10.稀缺的東西
與和你同頻的人相處是輕鬆快樂的事。
他們做不到的事,從不要求你;
會照顧你的情緒,懂你的黑色幽默;
知曉你的難言之隱……
有時通過眉目間就能分享心情。
人與人之間,理解是最稀缺的東西。

11.張鳴
如果你的價值觀就是「成王敗寇,弱肉強食」的話,那麼,如果有一天你和你的孩子被人欺負了,就不要抱怨,認栽就是。
因為你不可能永遠是強者,你的孩子也不可能永遠是強者,要不然,中國400多個皇帝的子孫都哪去了?

12.泳宙
與偉大的人同處一個時代,
既是一種榮幸也是一種悲哀。
榮幸的是,可以親眼見證歷史,
悲哀的是,我們只是歷史的塵埃。

13.蕙質蘭心
一個有教養的男人,就要像宋江那樣,當別人侮辱他,挑釁他,得罪他的時候,永遠也不氣惱,永遠保持風度,總是表現得很豁達很寬容……過後再讓李逵剁了對方全家,最後怪李逵粗魯,罰他晚上不許吃酒。

14.經濟危機正解
很多人把「經濟危機」理解為「大家都窮得吃不上飯」,其實那不叫「經濟危機」,那叫「人道主義危機」。經濟危機並不是活不下去,而是活得很苦,其特徵為:GDP出現負增長;資源錯配導致產能過剩;金融系統償債無能造成違約或展期……我們以為身在福中不知福,其實是身在苦中不覺苦。

15.懂得真多
一個富婆同學,在深圳有5套房,存款好幾千萬,身家過億。有次她來北京辦事,順便來看我,讓我給她講講投資什麼好。我從「貿易戰到疫情,從新能源到大消費,從元宇宙到VR,從預製菜到數字經濟……」把各個賽道都講了一遍。富婆同學說:「雖然你們窮人沒什麼錢吧,但是懂的真特么多。」

16.小魚和大魚
小魚才浮出水面找吃的,大魚王八們都是躲在水底下,什麼也不幹,默默等著小魚吃飽長大後然後吃小魚。普通人創造價值,權貴階層掠奪價值。(有感於「全國14億人,至少有12億人沒喝過茅抬,而正是這12億人為自己的俎國有茅抬而倍感驕傲和自豪」)

17.奧爾森·威爾斯
我們隻身降落人間,
孤單活著,獨自死去。
只有借著愛情和友誼,
我們才製造了一時的幻覺,
覺得自己並不孤單。

18.兩個故事
每個人在他的生活中都有兩個故事:
一個是他生活的故事;
一個是他希望生活的故事。

19.人到中年
人到中年,對命運會越發敬畏,更加懂得「人定勝天」不過是淺薄之徒的妄言。在現實面前選擇苟且沉淪,就是大多數人的姿態。世俗的力量是如此強大,可以將很多人抵抗的念頭碾壓得粉身碎骨,片甲不留。

20.歷史上的今天
不要以為你所經歷的每一天,
都是新的一天。
也有可能是:歷史上的今天。

轉自:https://mp.weixin.qq.com/s/BgCuW_P12LCQedn1M0iFsQ

德經52-襲常

天下有始,以爲天下(本源,根源,根本)𢟪(既,已經、既然,表前後情況有連帶關係;「既」下面加個「心」,意思是既然已經在心裡)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潛游水中)(自己,自身)不殆。

(遏止,禁止)(把二心關在門內), 閉其門,終身不(通「勤」,勞也)(教導;開導)(心煩,不舒暢)(拯救;救濟)其事,終身不(辦事艱難)

見小曰「(聰慧,悟性很高)」,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毋遺身(通「殃」,災禍),是胃「(因襲,照舊搬用)(規則,規律)」。

註解:

天下有其本始,(我們)把它作為天下的本源。既然已經在心裡悟得其母(道),(想必就)以此知道了其子(天下),回歸併守護其母(道),自身潛游水中(潛行於各種智謀算計中)也不危險。

遏止心裡的二心,把誘惑關在門外,終身不用勞苦;開導心裡的煩悶,做些扶危濟困之事,終身不會有棘手的事情。

觀察到事物細微之處的叫做「明」,(自身強大卻)能守持柔弱的叫做「強」。運用智慧之光,復歸聰明,不要讓自身迷陷於災殃中,是為「因襲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