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雄守雌

趙簡子以襄子為後,董閼於曰:「無恤賤,今以為後,何也?」簡子曰:「是為人也,能為社稷忍羞。」異日,知伯與襄子飲而批襄子之首,大夫請殺之。襄子曰:「先君之立我也,曰能為社稷忍羞,豈曰能刺人哉!」處十月,知伯圍襄子於晉陽,襄子疏隊而擊之,大敗知伯,破其首以為飲器。故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其為天下谿。」

作者: 張津東

群而不黨,和而不同,自由理性皆容納。

《知雄守雌》有2個想法

  1. 趙簡子立趙襄子為繼承人,董於閼說:「無恤卑賤,把他立為繼承人,為什麼呢?」趙簡子說:「我看這孩子老成持重,是個能為社稷忍辱負重的好材料。」有一天,晉國的大貴族和趙襄子喝酒,打了趙襄子一耳光,左右侍臣讓趙襄子殺了他,趙襄子說:「先帝立我是因為我能為國家而忍辱負重,怎麼能殺人呢?」過了十個月,晉國的大貴族在晉陽圍堵趙襄子。趙襄子分兵出擊智伯軍,大敗智伯,並剖開智伯的頭顱作壺器。

  2. 由老子的「道性」決定,在「雌雄相對」中,老子寧願取「雌」。當然老子這種取「雌」做法,被他自己看來是在知「雄」後得出的,對此後人的解釋是: 知「雄動而倡,雌靜而處,動必歸靜,故成為天下谿」,故取「雌」(引自魏源《老子本義》)。又如陳鼓應先生解釋說:「知雄守雌: 在雄雌的對待中,對於『雄』的一面有透徹的了解,而後處於『雌』的一方。『守雌』的『守』,自然不是退縮或迴避,而是含有主宰性在裡面,它不僅執持『雌』的一面,也可以運用『雄』的一方。因而,『知雄守雌』實為居於最恰切妥當的地方而對於全面境況的掌握。嚴復說:『今之用老者,只知有後一句,不知其命脈在前一句也。』這話說得很對,老子不僅『守雌』,而且『知雄』。『守雌』含有持靜、處後、守柔的意思,同時也含有內收、凝斂、含藏的意義。」(《老子註譯及評介》)
    老子這種取「雌」、守「雌」的做法,又被李約瑟看成是一種「陰性象徵」,即是與儒法陽性、進取、強硬相反的「陰性、寬容、柔順、忍耐、退讓、神秘和承受」(《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二卷《科學思想史·道家與道家思想》)。所以,老子「知雄守雌」的思想也通常被視為強調「柔忍退讓,卑弱謙下」處世的典型。
    因為以守「雌」、卑弱退讓為處世原則,所以魏晉名士劉伶與人相牾,當人攘袂而起時,劉伶卻以一句卑弱退讓的「雞肋豈足以當尊拳」的話來消解這場相牾(《世說新語·文學》注引《竹林七賢論》)。
    也因為以守「雌」柔忍為處世原則,所以趙襄子被智伯所批後能柔忍斂藏、為社稷忍辱;但一旦條件允許,這本身就「知雄」的內收斂藏的「守雌」就會變得剛強起來,所以當智伯久攻晉陽不下時,趙襄子卻反攻得手,將智伯消滅。正是由於這點,在《淮南子》作者的眼裡,趙襄子是懂得老子說的「知其雄,守其雌,其為天下溪」的道理的。也就是說,儘管不是一定要你做到人唾其面而不較,但必要的柔忍還是需要的;如果不懂柔忍,禍患即傾,歷史上漢代的項羽就為不能柔忍,魏晉石崇家破也為不能柔忍。這不斷地被歷史和現實所證明。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