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十大原理

經濟學:研究社會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資源。

稀缺性:社會資源的有限性。

原理一: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大炮與黃油。

效率與平等。效率指社會能從其稀缺資源中得到最大利益的特性。平等指經濟成果在社會成員中平均分配的特性。

當政府要把經濟蛋糕切成更為均等的小塊時,這塊蛋糕本身也變小了。

原理二: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

機會成本:為了得到某種東西所必須放棄的東西。

當做出任何一項決策時,決策者都應該認識到每一種可能的行動所帶來的機會成本。

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理性人:系統而有目的地盡最大努力實現其目標的人。

邊際變動:對行動計劃的微小增量調整。

理性人通常通過比較邊際收益與邊際成本來做決策。

一個人對任何一種物品的支付意願都基於其增加一單位該物品所獲得的邊際收益。

僅當一種行為的邊際收益大於邊際成本時,一個理性決策者才會採取行動。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激勵:引起一個人做出行動的某種東西。由於理性人通過比較成本與收益做出決策,所以他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一位經濟學家甚至提出,整個經濟學的內容可以簡單地概括為:「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其餘內容都是對此的解釋。」

在分析任何一種政策時,我們不僅應該考慮它的直接影響,而且還應該考慮它通過激勵產生的不太明顯的間接影響。如果政策改變了激勵,那就會使人們改變自己的行為。

原理五:貿易可以使每個人的狀況都變得更好。

貿易使每個人都可以專門從事自己最擅長的活動,無論它是耕種、做衣服還是蓋房子。通過與其他人開展貿易,人們可以以較低的成本獲得各種各樣的物品與服務。

國家與家庭一樣,也能從相互貿易中獲益。貿易使各國可以專門從事自己最擅長的活動,並享有更多種類的物品與服務。

原理六: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市場經濟:當許多企業和家庭在物品與服務市場上相互交易時,通過他們的分散決策配置資源的經濟。

儘管市場中存在的是分散的決策和利己的決策者,但事實已經證明,市場經濟在以一種促進總體經濟福利的方式組織經濟活動方面非常成功。

當政府阻止價格根據供求情況自發調整時,它就限制了看不見的手對組成經濟的千百萬家庭和企業的決策進行協調的能力。

人類幾乎隨時隨地地需要同胞的協助,因此要想僅僅依賴他人的恩惠,那是絕對不行的。一個人如果能夠刺激他人的利己心,使其有利於他,並告訴其他人,給他做事是對他們自己有利的,那麼他要達到目的就容易得多了。……請把我要的東西給我吧,同時,你也可以獲得你所要的東西:這句話正是交易的通義。我們所需要的相互幫忙,大部分是依照這個方法取得的。

社會上,除了乞丐,沒有一個人願意全然依靠別人的恩惠過活。

每一個人……既不打算促進公共和利益,也不知道自己是在何種程度上促進那種利益……他所盤算的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這種場合下,像在其他許多場合一樣,他受著一隻看不見的手的引導,去儘力達到一個並非他本意想要達到的目的。但也並不會因為不是出於本意,就對社會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能使他比在真正出於本意的情形下更有效地促進社會的利益。

經濟參與者受利己心所驅動,而市場上的這隻看不見的手指引這種利己心去促進總體的經濟福利。

原理七: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我們需要政策的原因之一是:只有當政府落實規則並維護對市場經濟至關重要的制度時,看不見的手才能施展其魔力。市場經濟需要實施產權(產權指個人擁有並控制稀缼資源的能力)制度,以便個人可以擁有和控制稀缺資源。

政府干預經濟並改變人們自己選擇的資源配置的原因大體有兩類:促進效率或促進平等。

經濟學家用市場失靈這個術語來指市場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情況。市場失靈的一個可能原因是外部性,它是指一個人的行為對旁觀者的福利產生了影響。市場失靈的另一個可能原因是市場權力,它是指單個個人或公司(或某個小群體)不適當地影響市場價格的能力。當存在外部性或市場勢力時,設計良好的公共政策可以提高經濟效率。

當你學了經濟學以後,你就能更好地判斷一項政府政策什麼時候是合理的(因為它提高了效率或者促進了平等),而什麼時候是不合理的。

原理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服務的能力。

生產率:每單位勞動投入所生產的物品與服務數量。

一國生產率的增長率決定了它的平均收入的增長率。

為了提高生活水平,決策者需要通過讓工人受到良好的教育、擁有生產物品與服務需要的工具以及獲取最好的技術來提高生產率。

原理九: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通貨膨脹:經濟中物價總水平的上升。

是什麼引起了通貨膨脹?在大多數嚴重或持續的通貨膨脹情況下,罪魁禍首是貨幣量的增長。

從美國的經濟史中也可以得出類似的結論:20世紀70年代的高通貨膨脹與貨幣量的迅速增長是相關的,而近年來經歷的低通貨膨脹與貨幣量的緩慢增長也是相關的。

原理十: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捨。

貨幣注入的短期效應:一、經濟中貨幣量增加刺激了社會的整體支出水平,從而增加了對物品與服務的需求;二、隨著時間推移,需求的增加會引起企業提高物價,但同時,它也鼓勵企業僱用更多的工人,並生產更多的物品與服務;三、僱用更多的工人意味著更少的失業。

經濟周期是用生產的物品與服務或僱用的人數來衡量的經濟活動的無規律的、很大程度上無法預測的波動。

決策者在運用各種政策工具時可以利用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的這種短期權衡取捨關係。決策者可以通過改變政府支出量、稅收量以及發行的貨幣量來影響對物品和服務的總需求。

作者: 張津東

群而不黨,和而不同,自由理性皆容納。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