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儒家、道家、釋家、哲學間的區別與聯繫

今天換個話題,說說傳統文化和哲學互相間的區別聯繫問題。

要把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放在一起說, 前提必須要了解這些文化之間的根本區別和各自的局限性,優劣勢等,否則混為一談,就哪一門哪一派都學不好。比如說,哲學的「唯心」,陽明心學也講「心」,,佛家更離不開談「心」。如果分不清這三個「心」有什麼區別和聯繫,就混為一談了,互相打架,思維混亂。

我們天天都在說「心」。如我心痛呀!心煩呀!我心情好呀! 我心想呀!發善心呀…….

但我可以肯定的說,幾乎沒有人正在弄明白「心」是什麼?當然佛祖和那些開悟之人除外。包括我也不明白,我只是了解,也並沒有證悟到「心」,更沒有明心見性,我只談初步認識。

「心」是什麼?就像哲學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這三問至今也沒有人研究明白。我們生而為人,但是我們並不知道我們究竟是誰?

「我」這個詞人人都在用。人人都喊著「我」,「我」就成了人人。

所以人生來迷茫,我們迷迷茫茫的生,又迷迷茫茫的死,人生天地間,最大的問題莫過於「生死」問題。這個問題解開了,人生的一切問題都釋然了。

如果要解開生死問題,我是誰?「心」在哪裡?這些問題答案只能去哲學和傳統文化里尋找答案。因為只有哲學和儒釋道等傳統文化才會去研究這些根本的問題。

科學是永遠不可能解答這些問題,確切的說是回答不了。科學一切都要建立在「現量」之上,離開當下之現量,科學就沒有了立足點。一切的實驗,觀測儀器,有那個可以離開當下的現實性來觀測?即便是量子物理學,也需要觀察儀器,觀察者的參與。再怎麼高尖端的儀器永遠不可能看到昨天太陽升起的過程,也永遠不可能看到明天月亮圓缺的變化,只要人突破不了三維空間的局限,就永遠做不到讓時間倒流和超流,這就是科學本身的局限性。有些問題科學是永遠沒法解決的。

科學的本身就是唯物的,必須建立在客觀物質的基礎上,不能脫離現實的現量這一客觀條件。按哲學物質和意識的關係,這個世界的事物不是客觀就是主觀,目前世界上還沒聽說在人腦里建立實驗室,建立意識實驗室的,也許隨著以後生物科學、量子學、生命科學、晶元植入等技術的突破,建立意識實驗室是有可能的。至少目前的科學技術還遠遠突破不了,達不到。

這就是科學本身的局限性。它無法脫離物質,它的唯物性無法解決超物質性的問題,如生命的問題,意識的問題、生死的問題,這不是科學不想解釋,而是無法解釋。這些問題在科學上是找不到答案的。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儒釋道中,儒家獨大,從漢代獨尊儒術之後,漢代至今將近兩千年,儒家文化就成了中國的主流文化,一直到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才漸漸結束儒文化的統治,建立新文化、新思潮。

儒家文化成了中國的治世文化。儒家文化不離「天地人」三才結構,整個儒家思想不超天地人的定位。

天地——客觀,人——主觀。儒家認為,人生天地間,人為天地立心,人就是天地的心臟,頂天立地,所以承載了偉大的使命。天地為人創造了條件,人幫天地完成創造。天並不完美、地並不完美、人並不完美,天地人構成一個整體那叫完美。天行健、地勢坤、人能弘道。

所以儒家文化是積極陽剛的,是積極入世的。但是儒家文化也有局限性,就是它解決的是現實的問題,孔子一生對於形而上之鬼神之類,避而不談,敬而遠之。對於生死問題,他也不談,因為這些問題都是超現實的問題。

他的弟子季路問他生死的問題,孔子的回復:「未知生,焉知死」。

所以孔子是一個很現實的人,他只解決現實存在的問題,也就是只解決「成人」和「成事」問題。我們在這個世界上,不是做人,就是做事,儒家都是圍繞這兩個問題展開的。

所以,有關生死,有關生命,有關「心」的問題,在儒家也是找不到答案的,因為孔子就不研究這些問題。孔子是十分嚴謹的,他只談他有把握,能驗證的事情,對於鬼神、生死問題,這些問題沒法驗證,這些問題超出了「人生」的範疇。

這就是儒家的局限性,孔子雖為聖人,但他不是萬能的,他也有他的局限性和原則。

道家的創始人是老子。道家並不是道教,道教的創始人是張道陵(張天師),他把老子奉為太上老君奉為道教的祖師,其實這和老子一點關係沒有,這是後人的自我作為,不是老子本人的意願,更不是老子所為。

道教就不用談了,它是宗教,加入了人的幻想和神秘化了。宗教的神歸根到底是人造神,而不是神造神。

道家有兩個主要人物,創始人是老子,發揚者是莊子。《道德經》和《莊子》兩者結合就完美了。莊子是對道德經最好的註解和補充,莊子把道講的更透徹貼近現實。

道家認為,天地自然,一切都那麼有秩序,沒有人管理,沒有自我作為,又生生不息,永遠都不會錯亂,太陽永遠不可能晚上冒出來,春天結束不可能就是冬天,這中間的秩序從來不出差錯,也就認為,大自然是有規律可循,千變萬化的大千世界一定有不變在起著作用,以不變應萬變,是不是人悟到了這個恆常的「道」就可以應萬變呢?這就提出了「道」的概念。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法自然,道家是主張順應自然的,不要刻意為之。水永遠不會逆流,只會順應條件而變化,隨圓就方,無形無態,但是萬物卻離不開水。

無為而治,不爭而天下莫能與之爭,主張以退為進,主張以無為而為,主張不爭而爭。

其實道家也是解決現實問題的,老子生在周朝末年,天下大亂,老子也曾經在周王室推廣他的道學思想,以「道」治理天下,這才有周朝圖書館做官的來由,也經常在民眾中講學,推廣他的道學,只是他的思想太過博大精深,深奧難懂,加上道家主張陰柔的路子,對於那個天下大亂的時代,不會被人重視的,更難以被皇帝接受用來治理天下,他們都在紛爭天下,各諸侯國忙著征戰,開疆擴土,你卻說,不爭、無為而治,讓他們怎麼能接受呢?即便他認為他的大道學問可以治理天下,國泰民安,終究他也改變不了當時天下大亂事實。最後老子也是心愿沒有完成,含願而終,寫完《道德經》出函谷關就不知道去向了。

道家表面是消極退讓的,反面是積極進取的,這就是陰中有陽,儒家表面是積極的一面,其實反面有著消極的一面,否則也不會有腐儒之說了。

儒道兩家都是:一陰一陽,一陽一陰,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以陽而顯陰,以陰而顯陽。儒道合起來就是太極,是周易文化的兩個陰陽主流分支。所以我們常說,《易經》是中華文化的大道之源,是源頭活水。

一竿子到底,中華文化的根就是陰陽文化。

儒家的文化也絕非後人說的一無是處,只是被中國統治階級用壞了,歪曲的太嚴重了,加上本來就是他的弟子所作,而他最得意的幾個弟子都比孔子死的早,後來那些作《論語》的弟子沒有一個是孔子最中意的人,這些弟子本來就理解不到位,再加上幾千年無數的學者的歪解和統治者的利用,其實後代的儒家離原本儒家的本來面目相差太遠了。如果真正讀懂了孔子的人,就會非常佩服孔子。

孔子的「大同世界」其實就是馬克思說的「共產主義」,只是表達方式不同。

道家以消極而積極,以陰柔而陽剛,儒家是以積極而消極,以陽剛而陰柔。

雖然道家提出了生死的問題,生死是周而復始,循環往複,沒有窮盡,生命並沒有所謂的結束,是不斷的循環,也說到了性命,但它沒有究竟詳細的解答關於生命的問題,這個問題也超出了道家的範疇。

道家也是本著解決現實問題,解答「人生」的問題。雖然莊子的寓言有列子等騰雲駕霧的說法,這只是他講故事,為了說明事理,其實莊子更是現實的,他把道解釋的通俗易懂,把原本人們覺得高高在上的「道」在他說來,道在瓦礫,在草芥,在屎溺中,道無處不在。

所以,有關生死,有關生命,有關「心」的根本問題,在道家也是找不到一個根本的答案。

接下來就看佛家了。道家和儒家都沒有解決的問題,佛家解決了。要徹底的了解一家文化,必須了解它的「緣起」。佛家的創始人是釋迦摩尼(原名:喬達摩·悉達多),他是印度迦毗羅衛城之國王-凈飯王的之子。

釋迦摩尼本是一位王子,也就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人,養尊處優,從小享受榮華富貴長大。但是他的命運並不順利,十分坎坷,從他的母親摩耶夫人懷佛陀起,凈飯王就對這位未來的王子寄予了莫大的希望,想盡一切辦法要把佛陀培養成他的繼承人,做剎帝利,開疆擴土,征戰沙場,成為未來的國王。

可是命運卻恰恰相反,佛陀從小慈悲、善良、具有菩薩心腸,不殺生,見到小鳥被人射殺,見到動物被人射殺,他就會想辦法阻撓,想辦法給動物救治。這種大慈悲心是與生俱來的。

佛陀出生不久,有一位仙人預言十分準確,佛陀出世,他就預言了,有一位偉大的聖人出世了,降臨人間。他就來到迦毗羅衛城,來看剛出世的佛陀,來一睹這位未來偉大的聖人的光彩。

這位仙人給凈飯王說,佛陀將來必定要成棄絕者(出家修行),不管你們怎麼努力,都改變不了他的命運,他將成為轉輪聖王,弘法四方。

凈飯王卻不以為然,他一定要把佛陀培養成一代國王,從此之後,佛陀的命運就被全家族的人操縱,不讓他看見「生老病死」,避免讓他生起慈悲心。

凈飯王下令,在迦毗羅衛城外另建立一座城,把全城的所有老弱病殘的人全部強行趕到到城外的城中安置,不讓佛陀看見這些人,不讓他見到悲傷,不讓他見到老弱病殘死之類的事情,不讓他生慈悲心。要讓他見血性,讓他拿起寶劍,找武師傳授他各種戰場技能,佛陀成年之後,就安排宮女和尋歡作樂,花天酒地等宮廷之紅塵場所來引導佛陀,讓他享受榮華富貴,享受美色,就是為了斷了他念頭,改變他的命運,不要讓預言成為現實。

隨著佛陀一天天的長大,他的本性並沒有因此改變,他還是那麼善良慈悲。因為一直以來沒有出過誠,成年人了,他都不知道「生老病死」是什麼,從未見過人會死亡,生離死別是什麼樣的情景。他沒有出過誠,從來沒有見過,也從來沒有人向他說過,他也不知道世界上還有那麼多可憐的窮人,乞丐,殺戮存在。

隨著佛陀漸漸地長大,他的迷茫,困惑一天天多了起來,經常會去找那些修行人(印度王宮都請了很多預言大師、占星大師、婆羅門大師,相當於謀士為國王出謀劃策)開解他的謎團,而且對參禪有興趣,但是他的父親是不允許的。他看見別人殺了動物,都會流淚,有時候為了動物被射殺會整夜的痛苦傷心。

這種大慈悲心,也就是大愛,就是聖人或者偉人共同的特質,是與生俱來的。

越長大他越被迷茫困惑糾纏,他當時的狀態,現在來看,就叫憂鬱症。

紙終究是包不住火的,真相總會有大白的一天。凈飯王等家人對佛陀的隱瞞真相,弄巧成拙,最後也就慢慢的被佛陀接觸到了,他越來越困惑,整日憂傷,本來也對參禪悟道感興趣,就更加深了他對世俗這些事情的厭倦。

碰巧佛陀出城,到了城外才知道那座城,看到了全城都是老弱病殘,生老病死的人,這些人都恨他,是他害了大家,是因為佛陀才導致大家骨肉分離,有家不能回。

這就更觸發了佛陀的慈悲心,還有他的悔恨,這種心情要自己去體會,一系列的事情機緣巧合的都被他碰到了,加上他的堂兄長-提婆達多,千方百計的對佛陀的算計,為爭王位,更促成了佛陀出家修行的助緣。

所以人生也是需要敵人和對手的,敵人和對手也是促成一個人的成功十分重要的機緣。這就像久病成良醫,往往那些中醫學的非常好的人,都是有原因的,不是身體虛弱多病,就是親人疾病多災,反而促成了他們去專研醫術,終有所成。

佛陀的兄長提婆達多多次謀害佛陀,但不成功,感覺命運之神總是關顧佛陀,這可能就是善良慈悲人的好處,總是能逢凶化吉。

後來佛陀結婚了,他的妻子叫耶輸陀羅,十分漂亮善良,是一位公主,為他生了一個孩子叫:羅睺羅。

這所有因緣巧合就促成了佛陀決心要尋找解脫之法,他雖是王子,並不快樂,他的快樂興趣是禪修,是解開一個個生命的謎團,對王子沒什麼興趣,再加上他經歷了戰爭死了很多人,就更觸發了他的出家念頭,他的求解脫是為了那些可憐的人,憐憫眾生,也為了不再有戰亂,他決心要尋找一條終極的解脫之道,解決之道。

他的妻子看到他不快樂,每天憂傷,也就同意了佛陀出家,終於佛陀一天晚上半夜離家出走了,這一走就再也沒回頭了,這一年他29歲,就這樣他放下了一切,瞞著他的父母出城了,成了一位棄絕者。再一次回家,已經是六年後了,是他成佛之後了,已經不是原來喬達摩了,而是一位沒有了愛情、親情分別的覺悟者。

再他離家出走之後,到處去拜師學禪修,六年苦修,在森林裡生活,吃野果子,乞討為生,這不是一般人能熬過來的,甚至只以喝水為生,最後連水都不喝,差點餓死了,最後一位牧羊女用乳糜供養才得以身體恢復。

從此他想通了,苦修這條路走不通,苦修失敗了,放棄了苦修。該吃吃,該喝喝吧,身體營養恢復了,最後又經過了七七四十九天的菩提樹下打坐禪悟,終於在第四十九天的時候覺悟了,也就是成佛了,然後就進入了四十九年的弘法階段,創立了佛教。

以上我簡單的複述了佛陀的成佛之路。佛陀的人生經歷也是一部傳奇。

古往今來,大成者必是大難者,我們往往只看到了聖人成就的一面,而沒有看聖人背後承受的巨大磨難和煎熬的歷練,才能有那麼大的成就。

「煩惱即菩提」,煩惱就是智慧的因,大智慧那是和煩惱困惑鬥爭的結果。這就是辯證法,矛盾論。

了解了佛陀的經歷,就是尋找「佛法的緣起」。

佛法的緣起是什麼?是為了尋找解脫之法,是為了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是為了解答生命的問題。

所以說,佛法才能解決生命的問題,「心」是什麼的問題。這些問題只有通過佛家才能獲得一個滿意的答案。

有很多人排外,詆毀佛法,認為儒道才是正宗中國文化。但我想說的是,佛法能解決儒家道家解決不了的問題,儒家道家能解決佛法解決不了的問題。

為什麼儒釋道能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個整體,因為他們互補,只有把儒釋道三家結合起來,取長補短,才能構成一個完美的中華文化系統。

成佛之路就是覺悟之路。「覺悟」二字拆開解釋: 看見我的「心」。

明心見性即為成佛。

一念悟即是佛,一念愚即是眾生。一念善即在天堂,一念惡即在地獄。

「心」是什麼?佛家說的「心」為覺性。能覺能知的本性就是心。

「心」在哪裡?不在身內,不在身外,不在任何一處,卻又處處都在,所以說「心物一如」。

關於心的處所問題,《楞嚴經》開頭就是佛陀和阿難(佛的堂弟)有關「心」問題的對話而緣起的一部經典。《楞嚴經》第一卷說的很清楚,有一天大家都出去化齋,阿難因為經過一家人門前,被一個女子的母親下了淫術,這個女子喜歡阿難,按現在說法,阿難就是一個大帥哥,美女看了都想和他發生關係,她的母親想成人之美,幫女兒促成好事,用了咒語,阿難被控制了,就和那個女子糾纏起來了,

佛陀知道了,就立馬派文殊菩薩持楞嚴咒前往解救阿難,阿難差點毀了戒體。文殊菩薩及時趕到把阿難和這名女子(叫摩登伽女)帶回室羅筏城,也就是佛陀講楞嚴經的處所。

然後,佛陀就針對這個問題,阿難為什麼會被女色迷惑,從根本上找原因,從心上入手,是因為禪定功夫太淺了。

阿難被稱為「多聞第一」也就是記憶力超強,廣記多聞,但是他卻沒有證悟佛法,按現在說法,意思是只會記誦,了解的多,聽的多,知道的多而已,但是論到禪定的功夫很淺,禁不起誘惑。

佛陀就和阿難展開了一場徹底的論證,這就是有名的「七處證心」。一問一答,佛幫助阿難證悟心的所在,最後引出的心的所在,解決了心是什麼,心在哪裡的問題。所以《楞嚴經》也叫開悟的楞嚴,就是能讓人破迷開悟,明心見性的一部經。

所以,對心的解答,佛法算是比較徹底完備的,這個世界上,也只有佛家達到了對心最究竟的證悟,也只有證悟才能解答心的問題。

佛家說的這個心,那是究竟的,徹底的,是本體的心,是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

佛法說的「心」絕不是我們理解的肉體之心,腦內意識之心。

理解了佛法說的「心」,也就理解了王陽明心學之「心」。這個心和佛家說的心一脈相承,王陽明是精通儒釋道的人,陽明心學之「心」是良知本體,是覺性,是本體心。最有名的四句教: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佛家和心學之本體「心」,是恆常覺照,不生不滅,和萬物融為一體的,這裡說的心不是人獨有的,是萬物共有的,萬物在心中,心在萬物中。

只有理解了佛家和心學說的「心」,也就理解了王陽明說的「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很多人把王陽明的心學叫唯心主義,實則不知道心學之何之為「心」?哲學之何為「心」?二者有何區別?

萬物都有覺性,不等於萬物都有認知和意識。意識是人腦的功能,是後天進化來的,這就引出了哲學。

哲學是談認識,不管是唯物還是唯心,這個「心」,說的是腦內之「意識」心,確切的說,哲學家並不知道心是何物,只是把意識當成了「心」來理解。

我們一般說的心,或說的是體內之肉體心,或把第六意識當成心,這都不是真正的心。真正心是覺性,是空性,是和萬物一體,只能靠覺悟和證悟,也就是只能靠禪定去悟,別無他法。

意識是腦之功能,是後天進化而來的,是人的實踐勞動所需進化出來的。意識起認識作用,我們能認識世界萬物都是意識的作用,意識最大的功能就是能抽象概念,分別事物,能分清大千世界各種物相,不會把火當成水,能分清男人和女人,能分清是非善惡,能思考等,這統統是意識的作用。

哲學談的是認識,是談意識和物質世界的關係問題,這是哲學能解決的問題。

人必須先有覺性,感知覺照萬物的能力(這是佛法說的心)。而後才有意識的分別、概念、抽象、判斷、思考、記憶等認識作用(這是哲學所說的心)。

到這裡,我基本把儒家、道家、佛家、哲學大體總結了下。

發現沒有?

儒道佛哲,各有各自的體系,各有各自的定位,各有各自的功用,各自層面不同。雖然他們有內在的聯繫,但是大體框架和思想體系是不同的,也叫特殊性。

特殊中又有共性,在特殊性上又有一致性。在特殊中找聯繫,在聯繫中找特殊性。

儒家立足現實天地人三才結構,解決「成人」和「成事」等問題。

道家立足自然,以自然為參照和法則,映射到人,來解決現實的人、事、物的關係問題。

佛家立足生命之本,以求覺悟、解脫、開智慧,來解決「生老病死、煩惱」等問題。

哲學立足人(意識)和世界(物質)的關係,以認識為出發點,來解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探討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問題。

所以我一直說,各種學問思想都有各自的優缺點,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各有各的優勢,不管哪一家都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都只能解決某一方面的問題。

只有綜合起來看,不偏向哪一門哪一派,各取所需,取長補短,優劣互補。我們要辯證地看待這些優秀的文化思想。

學儒家,我們會積極入世,成人成事,內聖外王。

學道家,我們會順應自然,有所為有所不為,為可為之事,不為不可為之事,盡人事以聽天命。

學佛家,我們會解脫煩惱,開發智慧,證悟生命之本,了脫生老病死,求得解脫以獲得圓滿的人生。

學哲學,我們會科學的認識世界,改造自己,改造世界。利用哲學的世界觀,方法論來處理世事。

所以,將「儒釋道哲」結合起來看待,相對來說才算是一個完美的思想體系,才符合我們中華文化的道統思想和包容性,「和而不同」才能成其「大同」。

論語-鄉黨

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

孔子在故里,溫和恭敬,好像是不善言辭的人。在宗廟朝廷,言辭流暢而透徹,只不過比較謹慎。

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形容說話理直氣壯,不慌不忙,從容不迫)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意思是說話和悅而又能辯明是非之貌)如也。君在,踧踖(cù jí,恭敬不安,意謂恭敬而不自然的樣子;形容坐立不安或徘徊不進貌)如也,與與(步履徐徐,威儀合度貌)如也。

孔子在朝時,與下大夫交談時,態度和藹,言辭率直;與上大夫交談,態度誠懇,言語流暢。君臨之時,表現出恭敬不安的樣子,步履輕慢謹慎。

君召使擯。色勃(驟然變色。勃,發怒貌。這裡理解為臉色變得嚴肅莊重)如也,足(jué,腳步迅速的樣子)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後,襜如也。趨進,翼如也。賓退,必復命曰:「賓不顧矣。」

國君讓孔子陪同迎接他國國君,擔任擯者。孔子面色莊重,步履索索如有戒懼。傳辭時,向一同站立的其他左右擯者拱手施禮,衣服隨之擺動而不亂。快步疾走時,如鳥舒翼,形態端好。賓客離去,必向國君複合說:「賓客不再回頭了。」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馬廄失火。孔子退朝回來,問:「傷人了嗎?」沒有問馬。

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

朋友去世了,沒有親人來辦理喪事。孔子說:「由我來辦理喪事吧。」

8個惡搞Linux命令

1.sl 命令

你會看到一輛火車從屏幕右邊開往左邊……

安裝:$ sudo apt-get install sl

運行:$ sl

2.aafire命令

燃起字元串大火

安裝:sudo apt-get install libaa-bin

運行:aafire

3.cowsay 命令

用 ASCII 字元列印牛,羊等動物。

安裝:$sudo apt-get install cowsay

運行:$cowsay “I am not a cow, hahaha”

4.cmatrix 命令

這個很酷!可以生成《黑客帝國》那種矩陣風格的動畫效果。

安裝:$ sudo apt-get install cmatrix

運行:$cmatrix

5.figlet 、toilet 命令

藝術字生成器,由 ASCII 字元組成,把文本顯示成標題欄。

安裝:$sudo apt-get install figlet

$sudo apt-get install toilet

運行:$figlet fuck you !

$toilet i love you!

6.oneko 命令

桌面上出現一直喵星人,跟著你的滑鼠跑,你不動了它就睡覺。

安裝:$sudo apt-get install oneko

運行:$oneko

要關掉這傢伙,按 ctrl+c 結束:

7.xeyes 命令

在屏幕上出現一雙眼睛,盯著你的滑鼠指針。

安裝:$sudo apt-get install xeyes

運行:$xeyes

8.yes 命令

輸出無窮無盡的字元,按 ctrl+c 結束,如:

$yes 我很NB

德經43-五是以知無爲之有益也

天下之至柔,馳騁(形容自由地或隨意地到處走動)於天下之致堅;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爲(作為賓語前置的標誌,相當於「是」)有益也。

不言之(訓誨、誘導),無爲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註解:

天下最柔軟的力量,可以自由隨意遊走於最堅硬的事物中;無形的影響力能夠透入到沒有間隙的事物中,我因此認知到「順應自然不妄為」是有益的。

不言的身教(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做榜樣,對人進行教育),順應自然不妄為的益處,天下很少有能做到啊!

德經42-強良者不得死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叄,通「參」),三生萬物。萬物(依仗;倚靠)陰而(持守)陽,(通「沖」,猛烈地撞擊)氣以爲和。

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𥞤,而王公以自名也。(不)(或,有也——《小爾雅·廣言》)𢿃(同「損」,減也)之而益,益之而𢿃?

(這;那)人之所教,夕(選擇)而教人。

故強(良善;百姓)者不(助動詞。能,能夠)(歸天),我將以爲(學,教也)(通「甫」,開始)

註解:

「道」創立了渾沌未分的一體,混沌未分的一體分化產生了陰(地)和陽(天),陰(地)和陽(天)互相參合進而形成第三種「參和「的狀態,天下萬物就在這種「參和」的狀態中產生。萬物倚靠著陰(地)生存而持守向陽(天)生長,陰(天)陽(地)在互相激蕩中得以調和。

天下所厭惡的,只是「孤」、「寡」、「不𥞤」,但是王公用以自稱。不有點減損它卻反而得到增益,增益它卻反而得到減損的意思?

這人們所教導我的,晚些時候我也選擇用它來教導眾人。

這強迫良善者不得歸天(宇宙人生如同旅途,道家視死如歸),(這一點)我將作為教導眾人的開始。

則攘臂而乃之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通行版作「扔」)之。

這一句最妙的是這個「乃」字,「乃」字在通行本《老子》里作「扔」字,但帛書《老子》里用「乃」字比通行本《老子》用「扔」字更加形象、逼真,更能生動描繪和刻畫人的狀態和心情,接下來,我們就從解釋這個「乃」字說起,進而層層剝開「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之」一句的深刻內涵。

譚清風《醉解老子》講義: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之。

「乃」字的甲骨文寫法是。單從字形上,我們很難想像出它是什麼意思來。《說文》中解釋說:「有乳無奶。卜辭多用為虛詞,其本意遂隱。」意思是說「乃」好像是婦女隆起的乳房的側面形狀,但沒有奶水。《說文》又解釋說:「乃,曳詞之難也。象氣之出難。凡乃之屬皆從乃。古文乃。籒文乃。」意思是說話發聲很困難,字形像呼吸局促、喘息困難的樣子。

若僅從許慎的後面這句關於乃字的解釋來看,我們很難想像出乃字的「發聲困難」和婦女隆起的乳房之間有多少聯繫,難道是嬰兒要吸媽媽的乳房卻因為沒有奶水而著急造成的發聲困難、呼吸急促嗎?若如此解釋,我們看和乃字相關的一些字,如「吸、汲」等字的意思倒也可以解釋的通。

我們並不否認許慎對乃字象形解釋的正確性,但同時,我們通過許慎後面提到的古文和籒文中的兩個乃字,發現了一條更容易理解乃字的線索,第一個乃字其形狀上面好像是一個「人」字,下面好像是彎曲的繩索的樣子。第二個乃字好像中間一個「人」被兩串繩索綁架的樣子,從字形上看這兩個「乃」字都像人被繩子捆綁而行動受到束縛的樣子。如此,我們就可以更加形象的理解為什麼許慎將乃字解釋成「發聲困難、呼吸急促、喘息困難」等意思了。很可能是因為身體胸部被繩索捆綁束縛而造成呼吸局促,氣悶而發不出聲來。當然,這裡的繩索引申開來可以理解為外部的環境、氣氛、輿論等因素造成的對精神的束縛。如此,「攘臂而乃之」一句,我們就可以理解為因為外部環境、氣場、輿論等壓迫,造成語言表達的空間非常局促,從而奮力的向外撐起胳膊和胸膛,想奮力發出怒吼,把心裡所受的這種精神壓迫和束縛掙脫掉。那麼,在老子這句話里,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狀況或者說處在什麼樣的外部環境、氣氛或輿論中人才產生了這樣的窘迫感呢?這就是「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

那麼什麼是「上禮」呢?我們若按照上文中對「上」字的解釋,就不難理解,上禮就是循天道之禮,什麼是天道之禮?就是心像天的運行規律那樣自然而然或者說是油然而生的一種敬愛、尊重之情感,什麼是油然而生的禮?《禮記·樂記》中說:「禮樂不可斯須去身,致樂以治心,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意思是說:禮樂片刻都不能離開身心。詳細審視樂的作用以加強內心修養,那麼平易、正直、慈愛、誠信之心就會油然而生了。從這句話中,我們不難理解這種油然而生雖然是由外部的樂而來(注意:樂是重要的但不是絕對唯一的一種媒介),但最終是發乎於心的,由心之自然所生出來的是「平易、正直、慈愛、誠信」等品質或者說德性,而這些品質的外在流露和表現則是禮的基準色。禮雖然也是外在的表現形式,但卻離不開內心所流露出來的這些美好德性品質的襯托,剝離了這些美好品質的基準色,那麼禮就只是赤裸裸的一種形式了。而這種充滿美好品質的高尚的禮,絕大多數人已經拋棄不用或者不會用了(或者說不重視自身德性的修養)。上禮已經蛻變成一種有形式而沒有內涵的面子工程,變成一種應酬,甚至淪為一種赤裸裸地為自己謀求利益的手段和工具了。禮中的平易、正直、慈愛、誠信等品質已經看不到半點蹤影了,人與人之間到處充斥著的是虛情假意,爾虞我詐、假慈假悲。這樣的禮已經脫離了上禮的本質,已經變形、變質、扭曲了。而當這種不正的禮風漫天颳起、瀰漫整個社會的時候,對少數堅守上禮的人來說,他的一言一行反而會被周邊的人視為異類和笑柄,他的行為反而會被認為是十分迂腐的行為了。試想,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追求上禮的人,連發言權被剝奪了,怎麼能不「攘臂而乃之」呢?

很多人認為老子是最不講禮的,這種觀點大多是從本章下面「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一句中得來的,其實這真是誤會了老子。我們知道孔子都曾向老子請教過禮的。老子並不是不提倡禮的人,只是老子所提倡的禮是上禮,是一種油然而生的建立在上仁、上義的支撐和信德基礎之上的禮!老子「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之」一句更像是對禮崩樂壞時代的人們的一種振聾發聵的搖旗吶喊!缺失了仁、義的支撐和信德的基礎之後的所謂的禮已經名存實亡,禮將不禮了。這樣的禮當然是忠信不足的,也是禍亂的開端了。

德經40-大音希聲

上士(聽說;知道)道,(通「勤」,努力從事)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通「忘」);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爲道。

是以建言(通過口頭或文章提出的有益的意見)有之曰:明道如(通「拂」,逆,違背),進道如退,(平坦,平易)道如(瑕疵;毛病;缺點)

上德如浴,大白如(污黑),廣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質真如(改變,違背)。大(方正,人行為、品性正直無邪)(通「愚」,笨傻,不聰明)大器(可堪大用能擔負重任的人)(同「勉」,勉勵,努力)(成,就也),大(音,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說文》)(通「稀」,少有、不多)(聲,說出來讓人知道,揚言,宣稱)

天象(指日月星辰在天幕上有規律的運動現象)(通「形」,形容,形體),道(同「褒」,穿著寬大的衣服)(通「明」,明白;懂得)。夫唯道,善(滋生)且善成。

註解:

悟性好的人聽說了道,能夠努力地去踐行;悟性一般的人聽說了道,像是記住了又像是忘記了;悟性差的人聽說了道,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稱為「道」。

因此建言中有說:光明之道好像相逆背;進取之道好像要後退;平易之道好像有颣節。

最崇高的德,好像水谷般有容(尚德者虛懷若水谷,不以功自恃,視有若無,道自來居);最純凈的潔白,好像滿是污黑(真正高潔廉明的,往往是被栽贓和污名化的);最寬廣的德,好像仍有不足(正是因為上士功成而不居,永遠不滿足,雖然德廣,仍覺不足,才能道蒞天下,德化於世);最具建樹的德,好像偷偷摸摸(修道建德,出於自然,不求人知,偷偷去做,生怕被人發現,陰德報得厚);最純真的品質,好像變化無常(修道之人質樸純真,純任自然,其本性至真,反而好像變化無常)。最大的方正是不笨傻,可堪大用的人是通過不斷地勉勵而成就的,(這些)振聾發聵的話很少有人說出來。

天象沒有固定的形態,「道」像被寬大的衣服包裹一樣讓人無法看懂。這隻有「道」,善於滋生萬物並且善於成就成物。

南懷瑾人生智慧50句

南懷瑾一生勤讀不輟,廣泛涉獵經史子集、諸子百家、天文曆法、醫藥武藝、詩詞曲賦,對儒釋道經典皆有很深體悟。南師的著作雖然天馬行空、旁徵博引,但一言一語無不體現出那種貫通全盤、直達根本的氣質。我們從中挑選出了極具眼界和人生智慧的50段話,但願大家能從中對中國文化有一個較為全面的感知,對人生的修行有一個基本的認識。

1、人生的最高境界

人生最高境界是: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2、儒家是糧店,道家是藥店,佛家是百貨店

中國文化歷史,在秦漢以前,由儒、墨、道三家,籠罩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到唐宋以後,換了一家,成為儒釋道三家。這三家又籠罩著中國文化思想,一直到中華民國立國初期。迨發生了五四運動,當時想「打倒孔家店」,在中國文化的主流上,起了一陣漪漣,一度有所變化,又影響了幾十年。

佛學像百貨店,有錢有閑,可去逛逛,逛了買東西也可,根本不逛也可,但社會需要它;道家像藥店,它包括了兵家、縱橫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醫藥,一個國家、民族生病,非去這個藥店不可;儒家的孔孟思想是糧店,是天天要吃的,要深切了解中國文化歷史的演變、將來怎麼辦,就要研究四書。

3、漢字是中國文化的靈魂

我們祖先曉得語言三十年一變,所以把語、文分開,把語言變成獨立文字,因此中國五千年文化,用古文保留下來,兩年功夫,只要學通中國字,就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都懂了。中國方塊字,康熙字典里大約五萬個,一個中國人,如果認得2500個,哦喲!這個學問是非常大嘍!國文教授還認不到1500。

4、升官發財未必是好事

作一個中國人,我常常問,你發財為了什麼?以中國文化來講,任何一個人發了財,要注意一件事:一家溫飽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你發了財,很多老百姓會怨恨的,眼睛歪著看,格老子怎麼會發?讀書出來做官,做了幾十年的官,也同時造就了不少惡業。我老祖母就不讓我去做官,一代做官九代牛啊(九代投生為牛)。

5、多讀歷史

我還有個主張,希望大家為了國家民族的前途,研究經濟政治問題,要多讀歷史才好。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我們小時候讀歷史是最重要的課。要了解現在時代的趨勢,必須要懂得自己古代的歷史。觀察個人事業的成功失敗,要拿古代做鏡子,古代每個時代,怎麼失敗的?怎麼成功的?沒過去就沒現在。

6、何為中華道統

譬如孟子的話「君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告訴我們:一個知識分子,如果倒霉,就把自己管好就行了,別管外面的事,至於職業做什麼都可以,職業跟學問根本是分開的。學問不是知識,做人做事都是學問。如果有機會叫你出來做事,那就不是為個人,是為整個國家社會做貢獻,這是孟子的教育。

7、有缺陷才是正常

佛學叫這個世界「娑婆世界」,譯為「堪忍」,說我們這個世界是缺陷的世界。《易經》也說這個世界是缺陷的,讓你有錢就不給你學問,有學問就沒有錢;給你子孫滿堂,就不給你別樣了,所以總是有缺陷不圓滿的。

8、有寂寞才有境界

一個人先要養成會享受寂寞,那你就差不多了,可以了解人生了,才體會到人生更高遠的一層境界。

9、易、老、庄、佛,都為醫心

《莊子》是醫心的,不管西醫中醫,都只是醫身體的。心是個什麼東西?思想情緒這個心很難醫。……老莊講的內容,就是醫藥。所有思想病、政治病、經濟病,各種病,在《莊子》裡頭提的非常多了,只看大家如何去研究。釋迦牟尼佛的佛法,老莊以及《易經》,都是治心的葯,也是治心的方法。一般醫生能夠治身體的病,卻不能治心。

10、知生滅便是覺悟

生命就是這樣,年年都有個春天,年年也有個冬天,這是生滅兩頭的現象;念頭、細胞乃至一切物質也是有生有滅,永遠都是這樣。找到了生命能生能滅的根本,叫做成佛,叫證得菩提。……為什麼佛教到中國,很容易就被吸收呢?因為中國文化的老祖宗《易經》,也講過這個道理。

11、生活即是修行

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廟裡,更需要在社會中。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

12、文以載道,道以化人

中國古人不輕易寫書寫文章。今日很多的文章、戲劇、新聞,寫的是社會壞的一面,對小孩子有很壞的影響,這種文字對社會的影響比殺人還厲害。其實寫的人未必有心教人學壞,也有寫正面的,但是接受的人不看正面。古人對人類這種心理非常了解,所以下筆非常嚴謹。

13、每當時代無可救藥,總是道家出來撥亂反正

凡是對任何一樣東西,立場不同,觀點就兩樣。自己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印象就各異。我們看中國歷史,漢、唐、宋、元、明、清開基立業的鼎盛時期,都是由三玄之學出來用世。而且在中國歷史文化上,有一個不易的法則,每當時代變亂到極點,無可救藥時,出來「撥亂返正」的人物,都是道家的人物。

不過,他們有他們的一貫作風——「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幫助人家打好天下,成功了,然後自己飄然而去。如商湯時候的伊尹、傅說,周朝開國時的姜太公,春秋戰國時期的范蠡,漢朝開國時的張良、陳平,三國時的諸葛亮,都是道家人物。姜太公與范蠡,完全做到了「功成、名遂、身退」的「天之道」,張良則差一點,最後欲退而不能,本事不算大。至於諸葛亮,他的立身處事,完全是儒家。

14、英雄與聖賢之別

英雄能夠征服天下,不能征服自己;聖賢不想去征服天下,而征服了自己。英雄是將自己的煩惱交給別人去挑起來,聖人自己挑盡了天下人的煩惱。這是我們中國文化的傳統精神,希望每個人能完成聖賢的責任,才能成為偉大的政治家。

15、古代經典要從小開始背

當年我讀四書五經,都是要背的。小朋友們要放學了,心裡高興,一邊嘴裡唱著一邊你推我一下,我推你一把的。這樣讀書,心裡會記住,一輩子忘不了。想起來的時候心裡默念一下,其中的道理就又琢磨了一回。……常有人問我,為什麼能有這麼好的學問,我都實實在在告訴人家,這都是我十三歲以前熟背這些古書的效果。

16、萬物有理,大道至簡

宇宙間的任何事物,有其事必有其理,有這樣一件事,就一定有它的原理,只是我們的智慧不夠、經驗不足,找不出它的原理而已。而《易經》的簡易也是最高的原則,宇宙間無論如何奧妙的事物,當我們的智慧夠了,了解它以後,就變成為平凡,最平凡而且非常簡單。

17、吃得了苦,才能享得了福

實際上,好事跟痛苦是一體的兩面而已,一個是手背,一個是手心。假使說,好事他能夠真丟掉開的話,痛苦來一樣可以丟開,所以痛苦也是一個很好的測驗。如果一個人碰到煩惱、痛苦、逆境的時侯丟不開,說他碰到好事能丟得開,那是不可能的。

18、佛家只說兩個字——無常

佛學為什麼講無常?因為世界上的事沒有永恆的。人的慾望,永遠貪求永恆,想永遠保持存在,那是永遠不可能的,那是笨蛋,是看不清楚的人搞的。所以佛告訴你,積聚必有消散,崇高必有墮落,合會終須別離……那是必然的道理,這是大原則。

19、中華文明的基本模式

我們過去的文化歷史,始終在帝王專制政體中,「內用黃老,外示儒術」的一個模式之下,度過了兩千多年。也使孔孟的道統精神,依草附木式地攀附在帝王政體之下,綿延存續了兩千多年。

20、憂患意識是中國文化大傳統

我們中國傳統文化,最怕一輩子太享福,太順利,太平安了。沒有憂患意識,象吃了毒藥一樣,把自己毒死了。

21、把人做好、把事做對,就是學問

學問不是文學,文章好是這個人的文學好;知識淵博,是這個人的知識淵博;至於學問,哪怕不認識一個字,也可能有學問——作人好,做事對,絕對的好,絕對的對,這就是學問。

22、能利人才是事業

什麼叫做事業呢?孔子《易經·系傳》叫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一個人,一輩子,做一件事情,對社會大眾有貢獻,對國家民族,對整個的社會,都是一種貢獻,這才算是事業。

23、君子不怨天尤人

人能夠真正做到了為學問而學問,就不怨天、不尤人,就反問自己,為什麼我站不起來?為什麼我沒有達到這個目的?是自己的學問、修養、做法種種的問題。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內心裡並不蘊藏怨天尤人的念頭。拿現在的觀念說,這種心理是絕對健康的心理,這樣才是君子。

24、要讀歷史,也要讀小說

光讀正面的歷史是不夠的,還要看小說。所謂歷史,常常人名、地名、時間都是真的,內容不太靠得住;而小說,是人名、地點、時間都是假的,但那個故事卻往往是真的。

25、行善即是菩薩

我常說,中國宋明以後的理學家講規規矩炬做人,是佛教的律宗;老莊道家是佛教的禪宗,講解脫的。舉這些例子,你說菩薩在哪裡?不一定在廟裡,不一定在宗教中,社會上很多人行的就是菩薩道。倒是穿上宗教外衣的人,常常聽聞佛法的人,卻做不到。社會上很多不信宗教的人,我看了肅然起敬,他們真是菩薩。

26、學佛是大丈夫事

古人說:學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將相所能為。因為他的境界、氣派、胸襟與眾不同。這種不同的境界從那裡來呢?從實相般若而來,是道體上所產生的,自然而來的。因此,真悟道的人,智慧開發是無窮盡的,佛學的名辭叫做無師智,也叫做自然智。自己本有的智慧倉庫打開了,不是老師傳授給你的,是你自己固有的智慧爆發了,天上天下,無所不知。這就是境界般若。

27、做什麼都有境界

一個人修道,或者讀書,一步有一步的不同境界。像一個學藝術的人,今天有了一個新的靈感,或者畫一張畫,特別有一種心得,就是有它的境界。一個做水泥工的,今天突然一磚頭下去,用水泥一抹,特別平,心裡頭很舒服,原來這樣砌才好,這是他做水泥工時侯的境界。所以,境界包含一切境界,修道人有一分的成就,境界就有一分的不同;有兩分的成就,就有兩分的不同。換句話說,人修到了某一種境界,人生的境界就開朗到某一種程度。

28、一切修養方法,都只是三個字

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其他一切的宗教,人類一切的修養方法,都是這三個字──善護念。好好照應你的心念,起心動念,都要好好照應你自己的思想。

29、人有三個基本的錯誤不能犯

人有三個基本錯誤是不能犯的: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謀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30、出身不重要,器度才重要

在艱苦中成長成功之人,往往由於心理的陰影,會導致變態的偏差。這種偏差,便是對社會對人們始終有一種仇視的敵意,不相信任何一個人,更不同情任何一個人。愛錢如命的慳吝,還是心理變態上的次要現象。相反的,有器度有見識的人,他雖然從艱苦困難中成長,反而更具有同情心和慷慨好義的胸襟懷抱。因為他懂得人生,知道世情的甘苦。

31、做好自己就夠了

「終身逌然,不知榮辱之在彼也,在我也」,這就是人生哲學。人為什麼要外面人講你好,你才覺得自己好呢?外面跟我毫不相干,在我自己,我認為好就好,愛笑就笑,愛哭就哭,跟別人毫不相干。

32、只有淡泊才能寧靜

諸葛亮的千古名言「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只有先肯淡泊,而又甘於淡泊,甚至享受淡泊,做到孔子所講的「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才能到達寧靜的境界。

33、人不自欺,天下無敵

任何一個人,一生只做了三件事,便死去了:自欺、欺人、被人欺。如此而已。天下聰明都相等,誰也騙不了誰,別人看你,你看別人,都是很明顯的,尤其不能裝假,明眼人一看,便會把你的心肝肺臟都看透了似的。人,因為有「自欺」,才會「欺人」,最後當然要「被人欺」。人不自騙,誰又能騙了你呢?換言之,人要自愛,才能愛人,最後自然可被人愛。也可以說,人要自尊,才能尊人,這樣才能使人尊你。

34、好情緒就是最好的養生

養生學理論認為,「憤怒傷肝,恐懼傷腎,好樂傷心,憂患傷肺。」即,容易發怒、容易發脾氣或脾氣不好的人,便是肝氣不平和的現象。容易害怕,膽小怕事,便是腎氣不平和。嗜好過分,特別如飲食、男女方面過分,可使心臟有問題。多愁善感,或遇家庭問題,其他等等事故,心多憂患,便由肺氣不平和開始,影響內臟健康。

35、古來聖賢皆寂寞

古今中外,許多被後世認為是多麼偉大,能影響千秋萬世的人物,在當時,大多數都是那麼凄涼寂寞的。因為他們在生前不重視短見的唯利是圖,對自己個人,對國家大事,都是以如此的人品人格來為人處世的。

36、任何時代,都是現實者多超脫者少

許多人都在感嘆這個社會、這個時代,太重現實。其實,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區,人活在世間,就要生存;漸漸的,慢慢的,不知不覺就會重視現實。只有少數的人能超脫現實,為崇高的理想而努力,放棄自我而為天下人著想,不顧自己短暫一生的生活現實,而為千秋萬代著眼。因此,也就受到人們一種超越的崇敬,稱他為「聖人」了。

37、固執己見,做不了大事

我們研究歷史上一些成功和失敗人物的性格,會發現很有趣的對比。有些人的性格,喜歡接受別人更好的意見。不過,能立刻改變,馬上收回自己的意見,改用別人更好意見的人太少,劉邦是這少數人中的一個。而項羽對於自己的主意,就絕對不會改變,絕對不接受別人的意見。

38、成敗悲喜,只是自然

以《易經》的道理去看人生,一舉一動,都有相對、正反、交錯,有得意就有失意,有人贊成就有人反對。人事物理都一定是這樣的,離不開宇宙這個大原則。

39、少吹牛皮,多做實事

古今中外,人類心理都是一樣的,多半愛吹牛,很少見諸於事實;理想非常高,要在行動上做出來就很難。所以,孔子說,真正的君子,要少說空話,多做實在的事情。

40、先有態度,才有學問

講到學問,就須兩件事,一是要學,一是要問。多向人家請教,多向人家學習,接受前人的經驗,加以自己經驗中得來的,便是學問。這裡所講的孔門的學問,不是知識,而是做人做事,要拿人生修養來體驗,隨時隨地來學習。文學、科學、哲學才是知識。要做到,「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交萬個友」。

41、好為人師是大毛病

孟子有句話講的極好:「人之患在好為人師。」每個人都有傲慢好勝的心理,想比人家好,想教訓別人,都想指導別人,這是人的毛病。

42、人最高的智慧

《易經》上告訴我們兩個重點,科學也好,哲學也好,人事也好,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兩件事情,就是「時」與「位」,時間與空間。

很好的東西,很了不起的人才,如果不逢其時,一切都沒有用。還有就是得其「位」,如某件東西很名貴,可是放在某一場合便毫無用處;假如一個美玉的花瓶,放在廁所里,這個位置便不太對。人生一切最好就是得其時、得其位。時就是運氣。光有運氣,沒有位也不行。等於人家請客吃飯,請帖上請到你,你跑錯了地方,那個房間沒你的座位,照樣吃不到東西。

人最高的智慧要做到對自己、對人、對事,知道機會到了,要把握機會,應該做的就做。

43、所有宗教的教主都是東方人

我常常告訴西方人,你們講宗教,世界上哪有你們的宗教?五個教主都是東方人!孔子、老子、釋迦牟尼佛,東方人;耶穌、穆罕默德,是中東人,也是東方,沒有一個你們西方人。你們西方拚命反對東方,其實你們的文化思想大多是東方人所給的。

44、養生最應該重視的是腳底

衰老、死亡是先從腳底開始的,以前講「寒從足底生」,老人冬天那個腳底心還發燙的,就會長壽。所以,我經常叫你們加衣服,尤其女人,褲子要穿厚些。我們小的時候看到祖母,兩個褲腿都綁起來,所以婦科的病少。現在穿個三角褲,又穿裙子,要美麗,不怕凍,所以婦科病特別多。寒從足底生,精也從足底生,兩腿、兩足是非常重要的。

45、兩兩相忘才是真

天堂固然好,但卻有人偏要死也不厭地獄。極樂世界固然使人羨慕,心嚮往之,但卻有人願意永遠沐浴在無邊苦海中,以苦為樂。與其舍一而取一,早已背道而馳。不如兩兩相忘,不執著於真假、善惡、美醜,便可得其道妙而逍遙自在了。

46、中國傳統教育的真諦

中國幾千年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謀生,是教我們做一個人,職業技術則是另外學的。而且教育從胎教開始,家教最重要,然後才是跟先生老師學習。人格教育、學問修養是貫穿一生的。所以,社會除了政治力量、財富力量以外,還要有獨立不倚、卓爾不群的人格品格修養,作為社會的中流砥柱。

47、不平凡不是真正的涵養

一個人是應該清高的,但有人是苟求清高,或者為了標榜自己清高,因此只好忍痛犧牲。那就大可不必,這就不平凡,不平凡不是真涵養的精神。

48、打開中國文化大門的鑰匙

我們中國文化的財產太大了,古文不懂,繁體字不懂等於丟了鑰匙,這個財庫的門打不開了。

49、中國文化中的人生最高修養

中國文化對於人生最高修養的一個原則是:樂天知命。樂天,就是知道宇宙的法則,合乎自然;知命就是也知道生命的道理,生命的真諦,乃至自己的生命價值。

50、命運可以改變

命不好自己可以改變,方法很簡單,一德、二命、三風水、四積陰功、五讀書。人定可以勝天,命運是靠自己的。

德經39-昔之得一者

昔之得(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這裡的意思為「對立統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níng,安定;平靜),神得一以(同「靈」,靈驗),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爲天下(糾正;改正;匡正),其(推極、窮究)(出)也。

胃天毋(同「以」,因為,由於)清,將恐(「艹」就是一橫把二豎連串起來,即連貫起來的意思。「連」有二個意思,一為相接;二為聯合。連貫起來就是聯接);胃地毋已寧,將恐發;胃神毋已霝,將恐(休息);胃浴毋已盈,將恐渴;胃侯王毋(同「以」,因為)(原因,緣故)高,將恐(jué,通「蹶」,跌倒)

(倘若,假如)貴而以賤爲本,必高矣而以下爲基。夫是以侯王自胃孤、寡、不𥞤,此其賤(作為賓語前置的標誌,相當於「是」)(同「歟」)!非也?

(求取;獲得)(shuò,屢次)(讚許,獎賞)無與。是故不欲祿(祿,福也)祿若玉,(luò,山上的大石)硌若石。

註解:

往昔曾得到「一」的有:天得到「一」而清明,地得到「一」而寧靜,神得到「一」而靈驗,水谷得到「一」而充盈,侯王得到「一」而使得天下得到匡正,這是窮究出的。

說天不是因為清明,恐怕將要和地聯接成一體;說地不是因為安寧,恐怕將要發生地震或火山噴發;說神不是因為靈驗,恐怕將要休息;說水谷不是因為充盈,恐怕將要乾涸;說侯王不是因為被人們所尊貴的原因而身居高位,恐怕將要跌倒。

所以倘若要想被尊貴就要以地位卑賤的人為根本,倘若想要居高位就要以底下的人為根基。因此侯王自稱「孤」、「寡」、「不𥞤」,這是其把卑賤的人看做是根本!不是嗎?

所以追求屢次獲得讚許,最終卻得不到讚許。所以不想要福祿如寶玉,而想要平凡如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