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物」嗎?

看了華為官方網站上的標題語,我問人工智慧:

「從中華文化角度出發,人是『物』嗎?」

人工智慧回答:

「從中華文化的角度出發,人不僅僅是『物』。中華文化,特別是儒家、道家和佛家等哲學體系,強調人的道德、精神、情感和智慧等方面,認為人是天地之間獨特的存在,具有非凡的價值和意義。

儒家思想:儒家認為人是天地之心,具有實現仁愛、正義、禮儀和智慧等道德理念的潛能。在儒家看來,人的價值在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通過道德修養和社會實踐來完善自己,並貢獻於社會。

道家思想:道家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認為人應當遵循自然之道,達到身心的平衡與統一。在道家看來,人不是單純的物質存在,而是擁有靈性和自然本真的一部分。

佛家思想:佛教認為人受到無明和煩惱的困擾,但通過修行可以達到覺悟,解脫生死輪迴。在佛教中,人的身體雖然是物質的存在,但人的本質是佛性,是清凈和覺悟的潛能。

其他文化觀念:中華文化中還有許多其他關於人的觀念,比如『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人與宇宙自然的密切關係,以及『性善論』與『性惡論』等對人性的探討。

總的來說,中華文化中的人觀念認為人不僅僅是物質的存在,更是具有道德、智慧、情感和精神的複合體。人的價值和意義在於其內在的道德修養和對社會的貢獻,而不僅僅是外在的物質屬性。」

在中華文化裡面有一個詞語叫做「人物」,所以人也是「物」,所以對於目前的「腦聯網」,我就不感到意外了。

最後,我有一個問題:「如果將來我們構建了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那麼將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有何利弊?如何避免走上邪路?」

無成

川卦和訟卦的六三爻分別有兩段關於「無成」的內容:

【六三】(符合,不違背)(法規,規章),可貞;或(參與其事)王事(從「先迷,後得主」這句話,來加以探究。坤在乾後,以乾為主宰。這裡所說的主,應該是天道。替天行道,才是最重要的大事,把它稱為王事,當之無愧)無成(沒有成功;沒有成就,一事無成),有(從開始到末了)

我註解為:不違背規章,可以固守正道;或參與君王的事業,沒有成就,(卻)有始有終。

【六三】食舊德(1、為謂先人的德澤,往日的恩德。2、指德高望重的老臣。3、昔日的德行善績),貞厲;或(參與其事)王事,無成。

我註解為:靠德高望重的老臣庇佑混口飯吃,固守正道以防危險;或參與君王的事業,沒有成就。

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然後對《帛書周易》做出準確的註解,這是我畢生的追求。之前,我一直把「無成」註解「不以成功自居」。但結合我的經歷,我發現這段註解的確是錯誤的,應該註解為「沒有成就」。

就在昨天,我問了人工智慧(ChatGLM)一個問題:

被迫任用人才和誠心任用人才,這兩者有什麼區別?兩種情況之下人才的結局分別是什麼樣的?

人工智慧(ChatGLM)回答:

「被迫任用人才和誠心任用人才,這兩者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區別,這些區別通常體現在用人的動機、態度、過程和結果上。

  1. 被迫任用人才
    • 動機和態度:這種情況下,組織或個人可能由於外部壓力、規定、輿論或者是缺乏其他選擇而不得不任用某位人才。這種任用可能並非出於對其能力的真正認可或信任。
    • 過程:在任用過程中,可能會存在猶豫、不滿或是不公平的待遇,因為人才的任用並非出於自願或真誠的需求。
    • 結果:人才在這樣的環境中可能感到不被重視,其潛力可能無法得到充分的發揮。長期下去,可能會導致人才流失,或者即使人才留下,也難以做出最大的貢獻。
  2. 誠心任用人才
    • 動機和態度:這種情況下,組織或個人真心認可人才的能力和價值,願意為其提供發展的平台和資源。
    • 過程:任用過程公開、公平,能夠充分體現對人才的尊重和信任,會給予人才合理的職位和權力,以及與其能力相匹配的待遇。
    • 結果:人才在得到信任和重視的環境中,更有可能發揮出最大的潛力,為組織或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這樣的環境有利於留住人才,並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下,我們鼓勵建立公正、公平的用人機制,提倡真誠地尊重和合理地使用人才,以促進社會的和諧與進步。這樣的用人原則符合社會主義道德的要求,有利於形成積極向上的人才成長環境,促進人才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長期穩定。」

這個回答很委婉,或者說還不是很智能,我告訴大家一個比較準確的答案或者說是我的一個深刻領悟:如果領導是出於迫不得已而任用人才,那麼這個人才的結局極有可能會是兔死狗烹!

綜上所述,我把《周易》中的「無成」註解為「沒有成就」。

共同信仰

「聯想總裁柳傳志說:『中國有很多優秀的人才,這些人才好比一顆顆珍珠,需要一根線把它們連接起來,組成一串美麗的珍珠項鏈。我們現在缺乏的就是這根線,所以我們的珍珠都散落著。』這根線就是團隊的整體凝聚力,它是在企業文化的長期熏陶下形成的一種通過共同的規範信仰價值觀,將團隊成員聯繫在一起,對事物產生共同理解的文化沉澱。」

以上是《管理心理學》書中的一段經典論述。然後我好奇的問了一下ChatGPT:中國人的共同信仰是什麼?

ChatGPT答: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共融的國家,因此,中國人的共同信仰並不是單一的。然而,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儒家思想、道教和佛教等傳統思想和文化信仰對中國人民的價值觀念、道德規範和生活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些傳統信仰在某種程度上構成了中國人的共同精神追求和文化認同。

儒家思想,尤其是孔子的教導,強調仁愛、禮儀、中庸之道和社會和諧,對中國的社會結構和人際關係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儒家文化倡導的家庭觀念、教育理念和忠誠、孝順的美德,至今仍然是許多中國人遵循的行為準則。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強調順應自然、內心平和以及長生不老的理念,對中國的哲學思想、文學藝術、醫學養生等方面有著廣泛的影響。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後,逐漸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漢傳佛教。佛教的慈悲為懷、因果報應、六道輪迴等觀念,深入人心,成為許多中國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此外,中國還有一些地區和民族特有的信仰,如藏傳佛教在藏族地區的流行,伊斯蘭教在回族、維吾爾族等民族中的影響,以及一些地方性的民間信仰和習俗。

在現代社會,隨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推廣和普及,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價值觀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和踐行,成為新時代中國人的共同信仰和行為準則。

綜上所述,中國人的共同信仰是一個多元並包、不斷發展的體系,包含了傳統文化、宗教信仰和現代價值觀念的融合。

包容、開放的中國?

問ChatGPT:

為什麼說一個包容、開放的中國符合西方利益?

ChatGPT答:

一個包容、開放的中國符合西方利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經濟合作與貿易:中國的市場龐大,對於西方國家企業來說,一個開放的中國意味著更多的商業機會和投資潛力。西方國家和中國之間的貿易能夠促進雙方經濟增長,實現互利共贏。

2、全球問題解決:在處理全球性問題時,如氣候變化、公共衛生、反恐和防止核擴散等,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其包容和開放的態度有利於國際合作,有助於形成有效的全球治理。

3、政治穩定與和平:一個包容、開放的中國有助於維護地區和全球的穩定與和平。中國的和平發展能夠減少地區衝突和戰爭的可能性,為西方國家提供穩定的國際環境。

4、文化交流與相互理解:文化交流可以增進相互理解,減少誤解和偏見。中國的包容和開放有助於西方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國文化,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與對話。

5、科技與創新:中國在科技和創新方面的開放態度能夠促進知識共享和技術交流,有利於全球科技進步和創新,西方國家和企業可以從中受益。

6、多邊主義:中國支持多邊主義和國際法治,這符合西方國家的利益,因為它有助於維護一個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保障各國的合法權益。

    綜上所述,一個包容、開放的中國能夠為西方國家帶來經濟、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利益,有助於構建一個穩定、繁榮的國際環境。

    應雙贏?

    昨天他們讓我頭疼了一整天,到晚上的時候又安排了尹雙銀(應雙贏)和廖明翰(料明悍)來我們家來作客……

    這讓我聯想到一個畫面:一幫惡徒控制了大家的身體和思想,並且掐住了大家的脖子,然後惡狠狠地對大家說:「應雙贏!」

    對以上這個場景,大家作何感想?雙方能實現雙贏嗎?

    我作為被這幫惡徒控制的其中一員,最起碼我認為是雙贏不了的。老子不是嚇大的!大丈夫有死而已!就算干不死這些惡徒,也要在死之前給他們留下永久的慘痛記憶!

    應雙贏?起碼先把大家解放了,再來談!一面控制了大家的身體和思想,還掐住了大家的脖子,再來和大家講「應雙贏」……這簡直是愚蠢至極的做法!這些惡徒所說的雙贏,不就是要讓大家不要反抗,老老實實地當牛做馬嘛!

    在如今這種形式下,我們普通人如果想活下去,恐怕只有兩條出路:一是給他們當牛做馬,二是想辦法躺平。我目前採取的是第二種方式,盡量少消費,少出力……把所有的消耗維持在最低限度,每天只求努力提升自己,然後待機而動。

    對於當下這種情境下的生存之道,你有什麼更好的主意嗎?

    真正的「禮」

    中午去爸媽那邊吃午飯,在經過一個十字路口時,我觀察到一個現象。當時我前進方向的人行道和車行道都亮綠燈,馬路對面的公交車在這個路口左轉向。我看人行橫道亮綠燈,正準備往前走,不料對面的公交車更快,還沒往前走兩步,公交車轉彎到這人行橫道上了,但馬上停下來了。我看到公交車司機坐在車頭一臉不快,在車頭不停地揮手示意我先走。我猶豫了一下,心想你都開過來了,怎麼又不走了?沒想到就這猶豫的一會,公交車司機沖我大喊:「快走撒!快走!」於是我趕緊跑著通過了人行橫道……

    武漢的公交車司機開車比較猛,以前經過十字路口時,都是大車先過,然後行人再通過;現在公交車司機讓行人先過,這本來是一種禮讓的文明行為。但剛才過人行橫道的時候,我看到了公交車司機臉上的不耐煩和不快,這說明這種禮讓並不是發自他們內心的禮讓,而是公交車單位要求和規定他們這樣做的。

    這就有一個問題:公交車司機本來是一種「禮讓」的行為,為什麼卻沒有讓行人感覺到「禮」呢?因為公交車司機的「禮讓」並且發自內心。

    那麼什麼是真正的「禮」?

    老子在《帛書老子德道經》中有一段話:「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𤻮也,則攘臂而乃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提倡用「德」治理國家的人順應自然地無為而不刻意去作為;提倡用「仁」治理國家的人有所作為但不刻意去作為;提倡用「義」治理國家的人有所作為且刻意去作為;提倡用「禮」治理國家的人有所作為但得不到回應(有病的人才回應),於是就捋起袖子露出胳膊鼓動大家照著樣子做。所以道失去了,就開始提倡德;德失去了,就開始提倡仁;仁失去了,就開始提倡義;義失去了,就開始提倡禮。「禮」的提倡,是忠信的淺薄,推行它就是禍亂的開始。

    強行規定公交車要禮讓行人,或許這才是目前我們城市的公交車變龜速的重要原因吧!因為司機可能一天到晚處於緊張狀態,不是技術不行,而是怕違規被懲罰!這等「禮讓」事,不規定還好,一規定還引出了麻煩……

    什麼是真正的「禮」?我認為「禮」首先一定要是發自內心自願的。我發自內心尊敬你,我才會有「禮」;我發自內心認可你,我才會有「禮」;我發自內心關愛你,我才會有「禮」……只有發自內心自願的「禮」,才是自然的,才是能夠讓他人內心感受得到的「禮」。

    如果不能讓人發自內心自願有「禮」,那還是「無為」比較好!因為在有「禮讓」的規定之前,這個城市的公交車不是一直都開得挺好的嗎?

    永遠的豐碑與緬懷

    矗立在首都北京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第一個由國家興建的大型紀念碑。

    1949年9月30日,為紀念在戰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紀念碑。從1949年9月紀念碑奠基,1952年8月1日動土興建,到1958年4月22日竣工、5月1日揭幕,共歷時9年。1961年,人民英雄紀念碑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人民英雄紀念碑通高37.94米。碑座分兩層,四周環繞漢白玉欄杆,均有台階。台座束腰部四面鑲嵌8塊巨大的漢白玉浮雕,分別以虎門銷煙、武昌起義等為主題。在勝利渡長江的浮雕兩側,另有兩幅以支援前線、歡迎解放軍為題的裝飾性浮雕。浮雕高2米,雕刻有170多個人物,生動地展現出近百年來我國人民革命的偉大史實。碑心正面鐫刻有毛澤東同志所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個鍍金大字;背面是由毛澤東起草、周恩來書寫的碑文: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碑身兩側裝飾著用五星、松柏和旗幟組成的浮雕花環,象徵著人民英雄的革命精神萬古長存。

    2018年4月27日, 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其中規定:「矗立在首都北京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爭取民族獨立解放、人民自由幸福和國家繁榮富強精神的象徵,是國家和人民紀念、緬懷英雄烈士的永久性紀念設施。人民英雄紀念碑及其名稱、碑題、碑文、浮雕、圖形、標誌等受法律保護。」

    轉自:http://dangshi.people.com.cn/n1/2021/0421/c436975-32083538.html

    如果我是孫悟空

    這個月陸續對《帛書老子德道經》《黃石公》升級了註解。隨著自己認知的提高,這些註解的質量也相應得到了提高。

    為什麼要花大力氣註解這兩個聖賢的經典呢?因為我認知到這二篇經典對於改變目前的困局有著重大的指導作用。

    就拿我們現在的這個地方的管理試驗來說吧,公司招來的大都是聰明人,但是領導駕馭不了,於是領導使用腦機介面來進行管理。當然,這種使用腦機介面的方式還談不上管理,只能算是管理中的控制,用「管控」這個詞來描述更為準確。我管理不了你,就把你控制起來。我們這裡進行的管理實驗事關重大!如果他們用腦機介面和人工智慧讓這個企業興盛起來了,那麼將來人類會由人工智慧和腦機介面來管理。將來的模式可能是這樣的:領導們管理著腦機介面和人工智慧,人腦機介面和工智能再管理著我們。

    這個世界的運作規律是:智慧高的駕馭智慧高的,道德高的駕馭智慧高的。所以要想駕馭這些聰明人,要麼你得有智慧,要麼你得有道德。除此之外,別無他法。請大家注意,我說的第一點說的是「智慧」,聰明和智慧這兩個詞是有本質區別的!這個自行在網上科普。

    從目前我們這裡的管理試驗結果來看,按這種搞法繼續下去,企業要完蛋!為什麼?因為這個所謂「聰明」的統治者仗著自己有腦機介面,肆意胡為,搞得企業內部氣氛壓抑,大失人心。所以黃石公在《素書》中說:「牧人以德者集,繩人以刑者散。」光有聰明,卻沒有智慧和道德,也是管理不好企業的。

    明人不做暗事,這些聖賢的智慧我都傳播出去了,包括《孫子兵法》和《鬼谷子》。現在我的這個博客瀏覽量已經達到了數千,對這些古文的研究成果,我都在網上公示了。關掉我的博客禁言吧,他們以後就學不到我研究的這些聖賢智慧了(誰不想擁有智慧);讓這個博客繼續開下去吧,又怕有太多人開啟了智慧。心理很矛盾,是吧?

    我們普通階層的人,如果沒有點智慧,那會被惡人們肆意蹂躪。尤其在當前這種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現狀之下,我們更需要開啟我們的智慧之門。所以我建議普通人一定要學好《孫子兵法》和《鬼谷子》,躺平不是長久之計;隨著局勢的惡化,或許某一天你會發現自己連躺平的資格都沒有。

    假如某一天大家都學好了《孫子兵法》《鬼谷子》,都成為了聰明人,那麼如何駕馭這些聰明人呢?答案就在《黃石公》和《帛書老子德道經》這兩本書裡面,你得有智慧和道德才行!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包括《黃石公》和《帛書老子德道經》這兩本書的智慧,我都在我的博客進行了公示和分享。孫悟空的毫毛可以演化為千萬個自己;如果我是孫悟空,我希望未來能出現更多的孫悟空。

    儒家有一句名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如果你在學習和傳播中華智慧,說明你已經在平天下了。與君共勉!

    今天「觀」到的三件事

    一、今天早上接連背下了七個《周易》中的卦,本以為記憶恢復了。沒想到下午再背的時候,發現又斷片了……指望這些垃圾悔改,似乎相當困難,他們已經開始破罐子破摔了!

    二、今天有人說要買我們現在掛出的長春小區的房子,我們掛140萬,對方開口108萬……我倒是想賤賣另一套位於福星華府的房子,因為那套房子是被逼迫之下買的,一想到那套房子,我就憤怒他們惡意挑撥我們家庭矛盾,害得我們好好一家人被拆散。所以一提到福星華府(福星化父),我想著就噁心;福星化父,那是違背人的自然本性的。

    三、看到新聞,說是武漢華中科技大學校內的愛因斯坦的塑像,被人塗抹了「大騙子」、「世紀罪人」之類的油漆。我只想說:咱們翻開歷史看看,你從哪一行哪一頁能找到救世主救世的記錄?沒有,從來都沒有,從來都是救人的被救了,被救的救了人。自己不去積極抗爭,指望救世主救世,結果只會等來更大的黑暗。

    為什麼說成年人只能篩選不能教育?

    稻盛和夫說:「成年人之間只能篩選,不能教育,剋制自己去糾正別人的想法和慾望,因為人永遠是叫不醒的,人只有痛醒。收起自己改造別人的想法和執著。無論朋友、伴侶、合伙人皆是如此。人教人,教不會,事教人,一次就夠了。」

    《孟子·離婁上》中有一句話:「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通常有兩類人,喜歡固執己見,糾正別人。

    第一種:認知水平低的人

    喜歡糾正別人是一種修養不夠、認知水平低的表現。認知越低的人,說話越絕對,認知越高的人,兼聽則明。成年人最大的自律就是去克制糾正別人的衝動,因為自己說的也不一定就是對的。

    第二種:自我認識不足,自以為是的人

    有人問泰勒斯:「什麼是最困難的事」。

    泰勒斯說:「認識你自己」

    那人又問:「什麼是最容易的事?」

    泰勒斯說:「給別人提建議」

    這位最早的哲人,顯然是在諷刺世人,世上有自知之明者,寥寥無幾,好為人師者比比皆是。認識自己這件事是很困難的,所以很多人只能做容易的事,於是就選擇做一個沒有自知之明,又喜歡給別人提意見的人。

    老子在《道德經》中也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如果自己都不明智,又有什麼水平給別人提意見呢,可現實往往很諷刺,越是有智慧的人,越不喜歡和別人爭辯,越不喜歡給別人提意見,越是沒有水平的人,越是喜歡勉強別人,越是喜歡給別人提意見。

    不要試圖改變任何人,成本將是不可想像的巨大,而且有可能事與願違。俗話說能改變自己是神,改變別人是神經病。

    成年人最大的自律,就是克制自己糾正別人的慾望。有些事,不管你怎麼說,也說不明白,怎麼爭,也爭不出對錯,無端耗費大量的資源。一個人從呱呱墜地到長大成人,成長環境、受到的教育乃至身邊人的影響,期間還經歷無數的是是非非,直接導致每個人的認知水平不一樣,思考方式也不相同,成年之後三觀、認知基本固化,更是堅信自己做出的是最正確的選擇。糾正別人是一件出力不討好的事,非有大毅力之人不可實現。與其苦悶糾結,不斷消耗自己,不如及時地閉口不言,不管好事壞事,一笑而過。

    沒有誰喜歡過別人設定好的生活,無論那是直路或是彎路,我們都有權走自己選擇的路,別人也是一樣,不能按我們喜歡的活,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別以為事實與邏輯是天下無敵的,它們往往贏不了情緒,只要對方認定你是錯的,說破天也沒用。也不要試圖說服一個愚蠢的人,蠢了那麼多年都沒改變,期間不知多少人想拉他一把,還是這樣,已經喪失挽救的希望了。如果強行糾正別人,往往是兩敗俱傷,如果再因此得罪小人,時不時的給你挖個坑,何必呢。

    榮格說:「你連想改變別人的念頭都不要有。要學習太陽一樣,只是發光和發熱,每個人接收陽光的反應有所不同,有人覺得刺眼,有人覺得溫暖,有人甚至躲開陽光。」沒有人願意被說服,特別是成年人。當然可能有人有成功說服的經驗,但是仔細琢磨一下,這些所謂被別人教育成功的人,都是一些即使沒有你最終也能學明白的人,你只是個引子,成年人真的是教不了的。

    成年人都是如此的「固執己見」,強迫對方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只會讓雙方的分歧倍增。如果深究起來,也沒有絕對對錯,只是每個人所處的位置不同,想法並不相同。網上流行一句話:「聽過了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今生」。 因為聽過的道理永遠是別人的,沒有實踐過,就不會融入到每個人的生活中。 這世上本就沒有任何一個道理可以讓人醍醐灌頂,真正讓人醍醐灌頂的只能是一段經歷,而這個道理,只是火藥庫內劃燃的一根火柴。

    所以老鼠從來不會認為自己吃的東西是偷來的,蒼蠅也不會認為自己渾身都是病菌,蚊子也不會認為自己多麼招人煩,你不信佛,廟裡也不缺上香的人。

    成年人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價值排序,他們很確定對自己來說什麼更重要,是錢重要,還是人重要,所以,試圖改變他們的價值排序,便只能是徒勞無功。

    如果你是智者,別人有問題自然會來向你請教,這個時候,你給出的建議才有價值。如果你不是智者,你糾正別人,提出的意見,通常也沒有什麼價值,別人也多半不會聽。

    故而,成年人之間的交往,不能說服、不能教育,那就只能篩選,篩選出成色好的,在芸芸眾生當中找到跟自己合拍的那麼幾個人,成為你的伴侶、合伙人或者朋友。至於在現實生活中,遇到那些志不同道不合的人,即使他們有錯,有對不起你的地方,你也沒有義務,苦口婆心的去教育他,幫助他進步,就直接篩下去,就完了。剋制教育慾望,也不必等他成長。

    能說服一個人的,從來不是道理,而是南牆

    能點醒一個人的,從來不是說教,而是磨難。

    任何人的勸阻,都不會讓你大徹大悟,真正能讓你如夢初醒,看透人情世故的,只有經歷、吃虧、後悔、還有傷害!

    人,總是以最不喜歡的方式成熟,成年人只能篩選,不能教育!

    人教人,教不會,事教人,一次就夠,

    吃虧和吃飯一樣,吃多了自然會成長

    ……

    轉自: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3196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