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中「三不佔」——玄學中的潛規則

《尚書‧洪範》列出治國九疇,其中有一項是「稽疑」,要考察及辨明疑惑。當天子面臨重大決策時,要怎麼做呢?

「汝則有大疑,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及庶人,謀及卜筮」。處理軍國大事時,天子必須自己先想清楚,再徵詢主管其事的官員,並且參考百姓的意見。這三點是「人」的考慮,可謂相當完備,甚至有些民主色彩。

但是正如我們常說「人算不如天算」,許多事情的發展,會出乎大家意料之外,因為人所能想到的主要是過去的經驗與眼前的情況,但未來是充滿無限可能的。那麼,如何預測未來呢?所以接著要「謀及卜筮」,通過人算與天算的配合,達到決策的最優。

天子決策之時,有各種方式。我們普通人,遇到問題又該怎麼辦呢?

《易經》中開宗明義:「無有師保,如臨父母」,「人謀鬼謀,百姓與能」。人到一定年齡以後,往往既沒有老師,也沒有保護者,這時遇到疑難該怎麼辦呢?此時,用《易經》卜測,如同面對父母一樣,可以得到相應的智慧和建議。通過人的智慧與神明之助的巧妙結合,百姓藉由「易經」,也能明曉天地造化之規律。

但是學習《易經》,要遵守「三不佔」原則:不誠不佔、不疑不佔、不義不佔。

一、不誠不佔

孔子說:敬神如神在。當你敬拜神靈的時候,就好像神靈真的在面前。卜筮通於神明,需要澄澈本心,方可斷吉凶,決猶疑,察陰陽之變化,述天地之玄機。心誠則靈,也不應該僅僅是說占卜,更應該是對待生活的態度。

二、不疑不佔

指所佔問的事,如果沒有疑惑,或者按常理就可推測出來,就不必占問。

三、不義不佔

這裡的「義」是指「適宜、適當、正當」,也就是說不正當的事情不要佔問,比如盜竊、窺私之事。義或不義,不是一成不變的,義不在書本,而是在我們心中,這個也就是易經(簡易、變易、不易)的精華所在!

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象數和義理,一陰一陽,博採並用,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轉自:https://m.toutiao.com/is/Sbm11uS/

作者: 張津東

群而不黨,和而不同,自由理性皆容納。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