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谋篇

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目的在于)求其情。审得其情,乃立三仪。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参以立焉,以生奇。奇不(感到,感觉,察觉)其所(雍塞、闭塞、阻挡),始于古之所从。故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

凡是筹划计谋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首先要追寻所面临问题的起因,进而探求事物发展过程特别是现在的各种情况。 掌握了这些情况,才可继而制定三种计策。所谓三种策略,就是上策、中策、下策,把它们互相参验,就能够定出良策奇谋。真正的良策奇谋是无所阻挡、无往而不胜的,这种设计奇谋的方法是古人就曽实施过的。所以郑国人入山采玉时, 都要带上指南车,就是为了不迷失方向。考察他人的才干,衡量他人的能力,揣度他人的真情,就好像是做事时使用指南车一样。

同情(同谋;亦指同谋者,同伙)而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欲(有共同愿望的人)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也;同恶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其(规律;法则)(háng,连续贯穿)也,此所以察异同之分也。故墙坏于其隙,木毁于其节,(指示代词。指人、事物、处所等,相当于“此”“这”)(表示推测性判断;相当于“大概”)其分也!故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限定,约束,管束),因以制于事。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数也。

所以如果两个人志同道合且关系亲密,那是因为合作对双方都有利(比如盟友共同抗敌);如果两个人有相同的目标却关系疏远,那是因为合作会导致一方受损(比如两个皇子争皇位,无法共存);如果两个人因为共同的敌人而联合,那是因为双方都面临危险(比如战国六国合纵抗秦);如果两个人有共同的威胁却不合作,那是因为一方觉得自己受损更小(比如某些国家面对强敌时选择投降自保)。所以双方交往得到增益则会相互亲近,双方交往受到损害则会导致疏远。其规律贯穿在内,这是考察人们是异心还是同心的分别。所以墙从有裂缝处崩塌,树木从有节的地方折断,这大概就是分别吧!因而变化会产生事情,事情会引发谋划,谋划会产生计策,计策会产生议论,议论会产生游说,游说会促成进取,进取会导致退避,退避会产生制约,从而用来制约事情的发展。所以任何事情的处理方法是一样的,而做任何衡量都遵循这一技巧。

夫仁人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智者达于(道数,方法),明于理,不可欺以不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是因事(能够)(裁定;判断)之。故为强者,积于弱也;为直者,积于曲也;有余者,积于不足也。此其道术行也。

仁人君子必然轻视财货,所以不能用金钱来诱惑他们,反而可以让他们出资资助;勇士自然会轻视危难,所以不能用祸患来恐吓他们,反而可以让他扼守险要的地方;智者往往通达礼教,明于事理,所以不可以用欺骗的手段对待他,反而可以用大道理来晓谕他,让他建功立业,这就是所谓仁人、勇士、智者。因此,愚蠢者可以用欺骗手段蒙蔽他,不肖之徒可以用恐吓手段威胁他,贪婪者可以用金钱利诱他,这是根据不同的人来决定策略。所以,强大是从弱小开始,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平直是从弯曲开始,一点点积累起来的;有余是从不足开始,一点点积累起来的。懂得这个道理,道术就能够得以施行了。

故外亲而内疏者,说内;内亲而外疏者,说外。故因其疑以变之,因其见以然之,因其说以(yāo,迎候;迎接)之,因其势以成之,因其恶以(衡量,比较)之,因其患以斥之。摩而恐之,高而动之,微而正之,(征兆;特指帝王受天命的祥瑞征兆)而应之,(拥戴)而塞之,乱而惑之,是谓计谋。

所以,对于表面上亲近而内心疏远的人,要从内心入手去游说他;对于那些内心想要亲近而表面上疏远的人,就要设法改变他的表面态度。所以对方有所怀疑,要顺着他的怀疑来消除它;顺着对方所看见的东西肯定它;依据对方的言谈来附和他;对方形成有利态势,要顺着对方形势成就他;依据对方厌恶的东西,为他谋划对付的办法;对方遇到的祸患设法为他排除。通过摩的手法琢磨透他的心意去恐吓他,分析形势的危急使他震动,让他衰败然后纠正他,设计一个征兆然后使之应验,隔绝他的视听,闭塞他的耳目,打乱他的思维,迷惑他的理智,进而完全控制他,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计谋。

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结,结而无隙者也。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故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其身内,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无以人之所不欲而强之于人,无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人之有好也,学而顺之;人之有恶也,避而讳之。故阴道而阳取之也。

说到策划、实施计谋,在大庭广众之下谋划不如在私下里谋划,在私下里谋划不如结盟谋划,结成稳固的联盟,别人就无机可乘了。计谋的使用,遵守常规不如出人意料的奇谋妙计,出人意料的奇谋妙计实施起来就像流水一般不能停止。所以对国君进行游说时,必须与他谈论奇策;对权臣进行游说时,必须与他谈论个人的切身利益。你身在某一决策圈内,却把机密泄露到圈外,必定会被疏远。你身在某一决策圈外,却过多地议论决策圈内的事,必定会有危险降临。 不要把别人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不要拿别人不了解的事去说教别人。如果对方有某种嗜好,就要效仿以迎合他的兴趣;如果对方厌恶什么,就要加以避讳。因此,做任何事情都是在暗地里使用这些方法,而得到的回报却是很明显的。

故去之者,纵之;纵之者,乘之。貌者,不美又不恶,故至情托焉。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谋者所不用也。故曰事贵制人,而不贵见制于人。制人者,握权也;(同 “现”)制于人者,制命也。故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难。以此观之,亡不可以为存,而危不可以为安;然而无为而贵智矣。

想要除掉一个人,就要放纵他,等到其留下把柄时顺理成章地控制他。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既不喜形于色也不怒目相对的人,可以将机密大事托付给他。在用人方面,能够了解、掌握的人,才可以重用;不能了解、掌握的人,善于谋划的人是不会重用他们的。所以说,做事贵在控制别人,而千万不可被别人所控制。控制住别人,你就掌握了主动权;被别人控制,你的命运就处于被动。所以圣人运用谋略的原则是隐而不露,而愚人运用谋略的原则是大肆张扬。有智慧的人做事容易成功,没有智慧的人很难做成事。由此看来,一旦国家灭亡了就很难复兴,一旦国家出现动荡就很难安定,所以无为和智慧是最重要的。

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既用,(见,视也)可否,择事而为之,所以(所用;用来)自为也。见不可,择事而为之,所以为人也。故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文武几个有名的帝王)之道阴。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与深;圣人之制道,在隐与匿。”

智慧要用在一般人不能知道的地方。也要用到一般人看不到的地方。运用计谋时,被人认可,就选取一些事自己去做,这是为自己的办法。不被人认可,就选取一些事让别人去做,这是为别人的办法。所以说古代的君王都是隐秘地行事治世。俗话说:“天地变化运转,表现在高深;圣人制定谋略,表现在隐秘。”

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道理(处理事情的办法、打算)(达,通也)于此之(意义;意思),则可与(语,论也)(遵循、听从)(获取,接受)此,则可以谷远近之(劝导,教导)

(运用谋略)不仅要求忠信、仁义,(还要求)中正罢了;处理事情的办法通达于这里面的意思,则可以与他谈论(谋略)。遵循并且能接受这个,就能够让远近的人都来臣服。

作者: 张津东

群而不党,和而不同,自由理性皆容纳。

发表回复